目录(共74章)
↓↓
第1章 论中国现代文学概念的游移与中华民国文学史的缺位(1)
第2章 论中国现代文学概念的游移与中华民国文学史的缺位(2)
第3章 民国话语空间推进的可行性和操作性探讨
第4章 从奥匈帝国边缘到新文学中心(1)
第5章 从奥匈帝国边缘到新文学中心(2)
第6章 从奥匈帝国边缘到新文学中心(3)
第7章 从奥匈帝国边缘到新文学中心(4)
第8章 民初新剧之情节剧的形式及民初文化保守主义管窥(1)
第9章 民初新剧之情节剧的形式及民初文化保守主义管窥(2)
第10章 李健吾与福楼拜和自然主义
第11章 论20世纪40年代的穆旦批评空间(1)
第12章 论20世纪40年代的穆旦批评空间(2)
第13章 论20世纪40年代的穆旦批评空间(3)
第14章 1956年“百花时代”中的《人民日报》副刊与诗歌(1)
第15章 1956年“百花时代”中的《人民日报》副刊与诗歌(2)
第16章 1956年“百花时代”中的《人民日报》副刊与诗歌(3)
第17章 浅析梁启超眼中的科学小说(1)
第18章 浅析梁启超眼中的科学小说(2)
第19章 论谭正璧的历史小说(1)
第20章 论谭正璧的历史小说(2)
第21章 《暴风骤雨》的版本变迁研究(1)
第22章 《暴风骤雨》的版本变迁研究(2)
第23章 论20世纪80年代初期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1)
第24章 论20世纪80年代初期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2)
第25章 孙晶岩报告文学(1)
第26章 孙晶岩报告文学(2)
第27章 王小波杂文的艺术三维:自由 乐趣与理性(1)
第28章 王小波杂文的艺术三维:自由 乐趣与理性(2)
第29章 从鲁迅到巴金对中国文化人格革命的意义(1)
第30章 从鲁迅到巴金对中国文化人格革命的意义(2)
第31章 从鲁迅到巴金对中国文化人格革命的意义(3)
第32章 论鲁迅翻译策略与汉语欧化(1)
第33章 论鲁迅翻译策略与汉语欧化(2)
第34章 试析1923至1927年鲁迅教育思想的转变(1)
第35章 试析1923至1927年鲁迅教育思想的转变(2)
第36章 《斯巴达之魂》:通往鲁迅的重要驿站(1)
第37章 《斯巴达之魂》:通往鲁迅的重要驿站(2)
第38章 “桌子们开始跳舞”——郭沫若与创造社的方向转换(1)
第39章 “桌子们开始跳舞”——郭沫若与创造社的方向转换(2)
第40章 “文学革命”呼声中的戏剧新 旧之争及其影响(1)
第41章 “文学革命”呼声中的戏剧新 旧之争及其影响(2)
第42章 汉语文学的海内与海外(1)
第43章 汉语文学的海内与海外(2)
第44章 《青年进步》初期小说之分析(1)
第45章 《青年进步》初期小说之分析(2)
第46章 《青年进步》初期小说之分析(3)
第47章 张资平《约檀河之水》与北村《施洗的河》比较研究(1)
第48章 张资平《约檀河之水》与北村《施洗的河》比较研究(2)
第49章 移孝作忠与儒学复兴——以抗战时期郭沫若和马一浮讲(1)
第50章 移孝作忠与儒学复兴——以抗战时期郭沫若和马一浮讲(2)
第51章 抱朴守真,蜀山巍峨——冯建吴先生诗词作品散论
第52章 二十世纪旧体诗词的研究现状与思考(1)
第53章 二十世纪旧体诗词的研究现状与思考(2)
第54章 二十世纪旧体诗词的研究现状与思考(3)
第55章 从“汉语新诗”看现代汉语的诗性建构
第56章 读傅光明著《书信世界里的赵清阁与老舍》所想到的
第57章 序傅光明著《书信世界里的赵清阁与老舍》
第58章 也谈《铸剑》写作的时间 地点及其意义(1)
第59章 也谈《铸剑》写作的时间 地点及其意义(2)
第60章 悲凉缘何而生——郁达夫散文《故都的秋》新读
第61章 中国新诗:1957(下)(1)
第62章 中国新诗:1957(下)(2)
第63章 中国新诗:1957(下)(3)
第64章 中国新诗:1957(下)(4)
第65章 中国新诗:1957(下)(5)
第66章 中国新诗:1957(下)(6)
第67章 评操慧博士的《中国晚报文化研究》(1)
第68章 评操慧博士的《中国晚报文化研究》(2)
第69章 通过“窄门”后的宽阔:歌词研究前景探讨(1)
第70章 通过“窄门”后的宽阔:歌词研究前景探讨(2)
第71章 通过“窄门”后的宽阔:歌词研究前景探讨(3)
第72章 七月社 希望社发生机制和运作史研究的创新之作
第73章 评张均《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1949—1976)》
第74章 编后记
同类推荐
帝国往事:国史经典选读(大学国学读本)
一个具有历史感的人,眼前常有历史“叠影”,能感受现实中的历史“脉动”。这本面向大学生的历史读本,就是为这一点历史“叠影”而来。本书聚焦于古今一脉,如周公制礼,秦废封建立郡县。这是中华社会横向联系与纵向统治的骨干,穿越二十四史,至今还活在你我之间。本书背离流行的“文化讨论”,较多注意那些“制度硬件”,如财政税收、科举兴衰、国会与立宪。全书还关注重大事变及其带动的社会转折,如“蒙古崛起”,如“东南互保”,如近代“革命”等。希望读者有所收益,有所意会,再回头观察现实,多少能感受一点历史的“脉动”。
热门推荐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皇的女人:失踪的新婚宠妃
她是他眼睛失明时的一抹阳光,当他再度睁开眼,却错把‘替身’当成她。新婚夜一场大火,她的失踪是死是活?还是……,他深情将她囚禁,以爱为牢,他说:只要能留得住你,被你恨又如何!新婚夜她再度失踪,归来后她站在他面前,他却认不出她……三个坏男人的爱,是心灵和爱的强取豪夺,他们是君王,她是他们穷尽一生追逐的挚爱……两次新婚为妃,两度离奇失踪,经年后归来……他们为她血杀江山,她冷颜淡看天下……王阳明正传:唯心有物
迄今已来,关于王阳明写得最好的一本书不是神奇的圣人,也不是明朝一哥,一本最真实的王阳明传记。不妖魔不神化,33篇阳明诗文分析,44位阳明信徒微故事,18副珍藏图画,还原最真实的千古圣人王阳明翔实的一生:叛逆、问道、格竹、中举、入狱、贬官、悟道、崛起、平贼、戡乱……三真不朽,千古唯一。中国统治阶级的思想碰撞,阳明心学与程朱理学的末日决战。还原正德皇帝朱厚照、造反宁王朱宸濠、风流才子唐伯虎、一代奸臣严嵩的真实历史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