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23200000013

第13章 论20世纪40年代的穆旦批评空间(3)

将上述批评信息具体到年份,可得一组数据:1946年,批评1篇;1947、1948年,批评均约10种。尽管这并非完全的数据,但已不难看出1947、1948两年是穆旦批评相对集中的时期。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别呢?这就有必要回顾一下穆旦作品的发表与出版情况。纵观之,先是1939-1942年间发表较多,其中香港版和桂林版《大公报》副刊发表尤多,影响也较大;其他的如《贵州日报?革命军诗刊》、《文聚》等,影响面有限。1942年后半段至1946年前半段,穆旦先后在桂林、重庆等地刊物发表作品,如《柳州日报?布谷》、《中南报?中南文艺》、《青年文艺》、《文哨》、《文学报》、《诗文学》、《诗地》等,发表面扩大了,但渠道依然并不稳定,基本上是零散刊登一两首。不过,这也表明其时穆旦发表作品的刊物空间相对复杂,不仅刊物风格相异,与穆旦同期杂志发表作品的作者的身份往往也各不相同。有理由相信:不同群体的诗人在共同分享发表空间的同时,也分享了某些共通的诗学冲动与经验。

1946年下半年之后,批评集中出现的两年多内,穆旦发表频繁,刊物包括《文艺复兴》、《文学杂志》、《大公报?星期文艺》、《益世报?文学周刊》、《中国新诗》、《新诗歌》、《民歌》、《诗星火》等。其中,有的非常短命,如现今学界倚重的《中国新诗》仅出5期,《民歌》、《诗星火》甚至仅出1期;但多种报刊都产生了较大影响,它们依托重要报纸或出版机构,具有相对稳定的经济支撑;实存时间较长,发行量较大,发行面较广;主事者多是在文坛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士,具有丰富的编辑经验及相对成熟的编辑理念;此外,还具有较完善的宣传策略,一些刊物甫一出版,批评界就有较多介绍与评述——即便是那几种短命刊物,也有较为发达的宣传网络,它们所遭受的批判也是影响之所在。

发表渠道也变得稳定,穆旦的发表变得集中且富有连续性,一份刊物往往集中推出穆旦多篇作品,且多次发表。刊物空间也大有变化:发表批评文字的刊物与穆旦发表诗歌的刊物多有重叠,多篇批评文字甚至和穆旦诗歌同期刊出,如《森林之歌》与王佐良《一个中国新诗人》,《饥饿的中国》与朱光潜《现代中国文学》,《暴力》与唐湜《穆旦论》。这意味着穆旦诗歌及其批评多在同一空间展开。而这些报刊的主持或编辑往往也就是穆旦诗歌的批评者,如沈从文、朱光潜、陈敬容、唐湜等人,以及与这些刊物有着密切关系的人——倒并不必然都与穆旦有着密切关系,穆旦与王佐良、周珏良是同学,与沈从文、冯至、陈敬容、袁可嘉有较多交往,但当时的唐湜还不能算作穆旦友人,李瑛、吴小如等人也未必与穆旦有直接交往。不过,穆旦与刊物之间确实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他甚至可能短期辅助过沈从文编辑《益世报?文学周刊。批判者将从《大公报》文艺副刊到《中国新诗》的核心人物都指认为沈从文,虽有其偏颇处,但也道出了时人对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文坛氛围与格局的感知。当然,这也可能是批判者为了打击沈从文而施用的一种策略。至于选本,穆旦与闻一多、方宇晨等人也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再从诗集出版看,穆旦当时共出版3部诗集,即1945年1月昆明文聚社的《探险队》,1947年5月自印于沈阳的《穆旦诗集(1939-1945)》,1948年2月文化生活出版社的《旗》。第二部反响最大,不少批评文章直接标明为“读《穆旦诗集》”。这可能和篇幅有关,该集收入诗歌58首,几乎囊括了1945年之前的全部重要作品;也可能和宣传策略有关——出版之后,天津版《大公报?星期文艺》(第34期,1947年6月1日)旋即刊发了一则小广告,《诗创造》丛刊第6辑《岁暮的祝福》(1947年12日)“诗人与书”栏目也有出版信息;友人(读者)的传播也起了良性的作用。被收入巴金主编《文学丛刊》第9集的《旗》的影响稍后也有体现,亦门(阿垅)迅即作长文《〈旗〉片论》(1948年3月23日),陈敬容读到了《旗》,晋军明确标出只看到了《旗》,远在青岛的《文艺》(第5号,1948年9月)甚至也有诸葛疯的评论《从〈旗〉看穆旦和一些穆旦们》。《探险队》从未被引述,这也可以想见,文聚社只是一个校园文学社,昆明之外的人士少有人知道,王佐良的文章虽提到了它,却连诗集名字都不曾说出。

综合考量之,穆旦作品的发表、出版与批评空间的生成之间具有一种互动关系:20世纪40年代中段之前,穆旦发表空间零散、芜杂,诗集出版不力,作品也缺乏反响;1946年之后,两部诗集陆续出版,《大公报?星期文艺》、《益世报?文学周刊》、《文学杂志》、《文艺复兴》、《中国新诗》等报刊较多发表其作品,甚至包括穆旦本人亦参与编辑活动,一个穆旦批评空间逐渐生成。在相当程度上,不妨说,与穆旦作品发表、出版相映衬的,是一个圈子化程度较高的批评空间,批评的展开过程即一个纯化的历程,这种纯化使得穆旦从一个富有才华的校园诗人成长为一个有着一定影响力的年轻诗人。

所谓圈子化程度较高的空间,这无疑将强化或放大穆旦的影响,却也提示后世读者注意反响本身的限度,它并不具备普适性,闻一多对于穆旦的看重也可作如是观。这样一个刊物空间与批评空间对于穆旦的写作及传播与影响事实上是一把双刃剑:它固然能极好地提升穆旦在此一圈子内部的知名度,但一旦这一圈子受到外界强力的侵扰,穆旦也会受到牵连。1948年底,朱光潜、沈从文等人及相关刊物纷纷倒下,穆旦也停止了写作及发表作品。之后,朱光潜、沈从文等人一直处于去势状态,穆旦也一直被埋没。

九、20世纪40年代后期时代语境的效应

需注意穆旦批评空间与20世纪40年代后期时代语境之间的内在关联,周、王二人的观点与文风自不待说,晚年唐湜明显附和了新兴的“九叶”话语,而忽视了早年复杂的历史冲动,这种对于文学史图景的简化也反证了当初文化语境的效力。《甘地》成为批评的焦点之一,也与时代有关,这一点,可从1948年1月30日甘地遇刺身亡之后在中国所激起的反响见出。以《大公报》为例,该报从2月1日开始即在主要版面连续发表社评和新闻,可谓一时之谈,如社评《哭甘地!悲人世!》(2月1日)等。及到3月6日,又有《南京公祭甘地蒋主席亲临励志社主祭中外各界代表千人参加》的消息,可见关注甘地俨然是一种国家行为,而不仅仅是文化人的事业。在这等语境之中,穆旦先后写下《甘地》(1945年9月)与《甘地之死》(1948年2月4日),论者或赞誉或批判,均可视为时人对甘地这一时代性人物的感知。《赞美》被批判也是一例,现今读者普遍给予高度评价,当时赞誉穆旦者基本上没有提及它,而批判者却严厉地引向“人民之敌”的结论。这些都直接关乎各自所隶属的历史意识与价值观念,赞誉者们的忽视和他们强调“人的文学”;当时左翼文化界所发出的判词虽多有激进之处,但强调《赞美》并没有写出“人民”的革命与觉醒,却也道出了部分事实。对于《控诉》的评价也明显呈现出时代反差。此外,今人着力强调“中国新诗派”,时人却将它与“诗创造派”并举;今人多关注《大公报》文艺副刊、《益世报?文学周刊》、《诗创造》、《中国新诗》等报刊,却忽略了批判者所提及的《文汇报》,这些都可视为时代语境的潜移所带来的认识差异。而《诗创造》同仁及袁可嘉等人强调的“宗派主义”,左翼文化界却进行了措辞严厉的政治定性——还可包括他们对于“沈从文”核心的感知,都与当时的文化语境直接相关。这些因素又一次提示了文学史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后世读者虽有时间上的优势,但时人更加切近于历史现场,他们对于问题的感知,无疑值得好好梳理与辩驳。

如上所勾勒的穆旦批评空间,赞誉为多,也有缺点的指陈,还有批判。赞誉非常热切,批判措辞也异常严厉,两者呈现出截然对立的态势,这固然可说是穆旦批评空间具有较大程度的复杂性,但严格说来,即如《新诗潮》一类刊物的变脸所隐喻,这乃是20世纪40年代末期文化语境二元对立格局的一个表征,随着批判升级,穆旦作为批判对象所具有的政治文化意义进一步得到加强——穆旦成为了窥见时代复杂语境的一扇小小窗口。

在这一总体状况之下,赞誉之辞还可进一步辩诘。批评者的观点多有应和之处,“现代化”、“综合性”、“晦涩”可谓核心话题。相较而言,唐湜有一种异质性,呈现了理论的交叉性与较为复杂的人事纠葛,也激发了一种更复杂的阐释空间,塑造了一个更丰富的穆旦形象。换个角度看,袁可嘉有更强烈的文学史意识,其讨论内蕴了对于新诗发展状况的看法;其他诸位也提出了一些文学史问题,但总体上说来,阐释性更强。这样一种状况,应与20世纪40年代的整体语境有关,即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实际发展历程过短,文学史叙述尚未凝结成为一个有效的问题。

批评文字之外,其他一些信息也可透现穆旦当时的影响问题。一类可表明穆旦影响的扩大化,比如,时人对于穆旦之于报刊的效应的关注。稍早的有1947年3月的《杂志,副刊,中国的新写作》,将李健吾、郑振铎编辑的《文艺复兴》,朱光潜编辑的《现代文录》,杨振声、萧乾任编委的《大公报?星期文艺》,沈从文编辑的《益世报?文艺周刊》称作“目下文艺沙漠里的绿洲”。谈到诗歌时,举郑敏、穆旦为例,说郑敏“很引人注意”,但穆旦“更为重要”,“更丰富,方面更广。他有一种灵魂上的痛苦,而这使他最普通的观念都得了一种深厚和庄严。这样的诗中国以前还不大多见”。稍后则有莎生(吴小如)的《〈文学杂志〉的去来今》,认为《文学杂志》上,穆旦已取代资格更老的诗人——“丰满遒劲的穆旦已代替了神清骨秀倜傥不群的卞之琳”。这些观点将穆旦看做是刊物风格的代表,可视为影响力扩大的一种表征。此外,唐湜以及年龄更小的邵燕祥,其创作中都有穆旦的某种影响。亚珍在《新报》被查封、穆旦离开沈阳之际写下了《送穆旦离沈》。唐湜已在小范围内有所影响,其他两位尚属无名之辈,他们的文字也彰显了穆旦对于更年轻的写作者的影响力。

另一类则显示了穆旦影响的限度,如1948年10月,被誉为当时“首都唯一纯诗刊”的《诗星火》丛刊第1辑《魔术师的自白》出版,刊载了穆旦《诗两首》(即1948年《诗四首》的前两章)。当月25日,天津版《大公报》“图书评论”副刊“出版界杂讯”栏目发布出版消息并列出包括8位作者的要目,为汪铭竹、霍焕明、黄河柳、孙用、吕叔湘、施蛰存、周煦良、商章孙,其中没有穆旦。《诗星火》不过是仅仅刊载13位作者的诗文或翻译的薄薄诗刊,穆旦未进入要目,这从一个侧面提示了20世纪40年代末期穆旦的知名度与影响力的限度。

当然,形诸文字的不过是所谓反响中最清晰可见的那部分,因此,也不妨将1946年之前视为穆旦批评的蛰伏期;王佐良使得穆旦批评具有很高的起点;数量较多、也较为复杂的反响始自1947年,至1948年底逐渐湮息,期间约两年时间。

十、自我的态度:沉默且决绝的回应

对于穆旦的批评既关联着一个时代内部的诸种因素,穆旦本人对于批评的态度又如何呢?据说,他最喜欢王佐良和周珏良的批评——将《一个中国诗人》附录收入自印诗集,既可见出穆旦的喜好,也可说是一种宣传策略;对于闻一多编选《现代诗钞》,他也是满意的;至于其他批评,穆旦的态度就不甚明了。公开的回应文字未直接出现,私底下则是充满怨气,比如,在给友人梁再冰的信中,穆旦即谈很不满那些谩骂式的批判文字,“从那些骂我的话看来,只要他们有一天得势,我是一定要受他们‘训练’的。我实在想写一些鲁迅杂文式的诗,把他们也反扫荡一下,我实在看不惯这种‘文化***’的逐渐兴起”。

这一说法自然会令人想起《五月》中那句有名的“是你们教了我鲁迅的杂文”,但时局日紧,它们最终应该并没有写成。可以视为间接回应的是1948年底前后自行编定、但并未付梓的一部诗集。此前三部诗集的收录下限为1945年,此时编订一部从1937年到1948年的诗集,应是对于此前创作一个有意识的总结,以展现自己20世纪40年代的创作全貌。

诗集的编排即别有意味。诗集有《序》,由于此前三部诗集均没有序,这应表明穆旦有话要说(不过序文已无法找到)。诗歌被编为四部分:“第一部:探险队(一九三七-一九四一)”、“第二部:隐现(一九四一-一九四五)”、“第三部:旗(一九四一-一九四五)”、“第四部:苦果(一九四七-一九四八)”。有两个取用此前诗集的名称,表明穆旦的“探险”与“旗”仍具有风格指向性。而1947至1948年间从未结集的诗歌被取了一个主观意味非常明显的名字——“苦果”。这是有意将创作历程划为四种形态:从“探险”的激情张扬,到“隐现”式的精神诉求,到“旗”式主观投射,最终则是生命“苦果”的品尝,藉此,穆旦似乎有意识地勾勒出一幅个体在现代社会里成长与毁灭的图景。

更有意味的是,穆旦对诗歌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改,这可见出穆旦对于自己的诗歌写作以及诗歌所勾画的形象仍念兹在心——对穆旦而言,写作与生活之间未必有着足够清晰的界限,诗歌形象在相当程度上即是自我形象的投射。但停止写作,诗集又包含着明显的总结意图,可见穆旦已然意识到那些措辞严厉的批判文字所具有的特殊威力,意识到在一个风云突变的时刻,他的诗歌写作所具有的政治风险性——诗集未出版,本人更是在新中国即将成立之际选择“出走”,穆旦以一种沉默且决绝的方式回应了时代的批评。

袁可嘉、唐湜等人可称得上是某种职业性的诗人兼批评家,积极地参与到文学历史的建构当中。20世纪40年代的穆旦虽也从事了若干文化事业,更主要的身份却是一名游离于主流文化圈之外的、藉助英语技能谋生的小职员。在相当程度上,穆旦对于自我写作的关注乃是封闭性的;而他对于批评的回应又是相当内敛的。在批评空间逐渐构筑起来而又湮息的过程中,穆旦始终只是通过作品来发言,而无意于通过自我陈述(阐释)、辩解一类公开的回应来强化自身的文学形象。现今文学史之于穆旦的高度评价,更主要地是由穆旦诗歌本身所激起的。这,既见证了穆旦当初沉默所内蕴的效力,与当初某些占据高位的文学界人士在今日地位的骤降又形成了不无强烈的反差。

(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中文系)

同类推荐
  • 纳西族风俗志

    纳西族风俗志

    本书读者对象:民俗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专业工作者及有兴趣读者
  • 资治通鉴一日一读

    资治通鉴一日一读

    《资治通鉴》向来被视为辅佐统治、提供政治智慧的“帝王之学”,是中国自宋代以来历代皇帝的必学科目,也是今日为官从政者案头必备的历史参考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参照这面历史的镜子,可以练就看破成败的眼光,养成敏锐的世情嗅觉,让我们跳出人性的盲点,不再跌入历史的覆辙。历史是最不该被忽视的智力资源。关于今人面临的竞争、成败、取舍、抉择等生存问题,过去的时空中早就有过相关的案例:终南捷径、东山再起、狡兔三窟、择木而栖……破解尔虞我诈的政治权谋,领略对抗性的精英思维,悠悠青史,无疑是国人最可宝贵的阅历。
  •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发展过程中精神的内在动力。如果一个民族忽略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将意味着失去了这个民族的根;如果一个民族忽略了对下一代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这个民族的发展将失去内在的动力。中国文化既是中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基础,也是历史、现代和未来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本书内容丰富全面,涉及到思想文化、汉语汉字、姓名与称谓、礼制与职官、衣食与节日、天文与历法等各个方面的知识。
  • 弟子规·增广贤文·声律启蒙·幼学琼林

    弟子规·增广贤文·声律启蒙·幼学琼林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著。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详述了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养成忠厚仁爱道德风尚的经典教材。《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是一部古训集、民间谚语集。其内容汇集了为人处世的各类谚语,很有哲理性,释道儒各方面的思想均有体现。《声律启蒙》按韵分部,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虚实应对。从单字到双字、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最初名叫《幼学须知》,又称《成语考》《故事寻源》。
  • 中国古代规模最大丛书:《四库全书》

    中国古代规模最大丛书:《四库全书》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热门推荐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quot;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世界最具可读性的短篇小说(3)

    世界最具可读性的短篇小说(3)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推销学全书

    推销学全书

    推销就是在推销中说服和诱导潜在购买者购买某种商品和服务,从而实现企业营销目标并满足顾客需求的活动。推销的作用就是尽可能的让原本默默无闻的企业或产品在最短的时间获得企业现阶段无法完成的市场和企业知名度。从而使企业快速的发展,再这之中培训涌现出一些大量的推销人才,同时也方便了顾客,使得顾客可以足不出户就可以买到产品!以达成推销员和顾客之间的互惠互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现在的推销学五花八门。一些企业对新加入的推销员的要求更高,从而达到面对顾客时能更好的发挥企业的内涵以及产品的特点。
  • 解放运城(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解放运城(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本书以纪实手法纪录了在解放运城的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浴血奋战的光辉事迹,歌颂了他们的大无畏精神,再现了解放战争的悲壮场面……
  • 最受感动的中华智慧故事(最受学生感动的故事精粹)

    最受感动的中华智慧故事(最受学生感动的故事精粹)

    《最受感动的中华智慧故事》汇集百种人生感悟,每一篇故事都将人生哲理以最直接、最简单的方式呈现给读者,精辟独到的智慧点评,更是直抵心灵深处。这里有闪烁着人性光辉的美德故事,有发人深省的智慧故事,有在成长路上给您动力的励志故事,有触动人心灵的亲情故事。
  • 人生如若初见

    人生如若初见

    人生成长如同蜕变,每隔段时期都会经历一次痛苦争扎美丽变身,是化蝶而出?是僵死蛹中?生命之奇迹在于不经意的邂逅和出乎意料的结局。苏琬三年前结束一段身心疲惫的感情,在一次意外中成为S城首富林曜的契约替身新娘。三年后合约到期恢复自由身,可是所有的一切随着商云墨的出现偏离预期轨迹。直到多年后历经种种,沉沉浮浮,在伤害与被伤害之间徘徊。迷途的苏琬经历数次蜕变,最终苍桑过后,凤凰涅磐。在重生的彼岸遥望商云墨、林曜,两个曾经纠结大半生的男人,是离去?是守望?——人生如若初见,曾经的伤还会痛吗?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quot;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本人独自在家(好看系列)

    本人独自在家(好看系列)

    在成长的道路上,最快乐的体验是求知;在探索的过程中,最需要的帮助是引导。希望这套书能引导小朋友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快乐遨游,成为小朋友们的良师益友!
  • 年轻人必学的1000个社会经验

    年轻人必学的1000个社会经验

    大浪淘沙,多少年轻人最终被社会的暗流淘汰出局!大浪淘金,多少年轻人经过社会的历练而绽放光芒!年轻人走上社会,是成功还是失败,在于掌握了多少社会经验。虽然所有人都知道“经验”的重要性,但真正懂得学习经验,使用经验的人却很少。因此,年轻人要想取得成功,最缺乏的不是理想,不是激情,而是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社会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