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23200000014

第14章 1956年“百花时代”中的《人民日报》副刊与诗歌(1)

1956年“百花时代”中的《人民日报》副刊与诗歌

[韩国]白贞淑

《人民日报》创刊于1948年6月。它作为中共中央的机关报,可以说是中国最有权威、最有影响力的一份报纸。它虽然不是文艺性的报纸,却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从创刊初期就对文学表现出了极大的关心。特别是就文学路线和文学政策而言,它可以说是对中国当代文学影响最大的非文学报纸。《人民日报》创刊初期曾有“星期文艺”、“人民文艺”等文艺副刊,创刊以来一直设有文艺部,积极参与文学创作和文艺运动的开展。新中国初期的重要文学事件都在它上面展现,甚至可以说当时的重要文学批评运动都是从《人民日报》的社论开始展开的。如1951年5月20日的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1954年10月28日的《质问〈文艺报〉编者》、1955年5月13日的《关于胡风反党集团的一些材料》等等,都是直接影响到当时文艺界的代表性文章。此外,《人民日报》创刊以来还刊登过不少杂文和诗歌等文学作品,那些作品基本上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政策可容纳和接受的范围之内的,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人民日报》所刊登的诗歌大多是颂歌和战歌。不过,1956年7月《人民日报》实施全面性的改版,在第八版恢复副刊,从此直到1957年上半年,《人民日报》副刊刊登了一批突出“百花文学”精神的评论和诗歌。这就证明在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下,《人民日报》副刊上出现了一个新的格局。实际上,这一时期《人民日报》积极参与“双百方针”的实施,对于这一时期的文学批评和创作发挥了带头的作用,它刊登过的不少文学评论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对当时的重要文学刊物也有很大的影响。毫无疑问,这一时期《人民日报》副刊对于“百花文学”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在“百花文学”研究方面,《人民日报》常常与“反右运动”紧密联系,这时期它的副刊和“百花文学”的关系往往被忽略了。笔者认为1956年前后《人民日报》副刊上出现的文学评论和诗歌作品也是值得研究的。

1956年4月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总结讲话里,毛泽东正式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方针提出。5月2日,他在最高国务会议等七次会议的总结讲话里,再一次论述了“双百”方针,肯定“在艺术方面的‘百花齐放’,科学方面的百家争鸣的方针,是有必要的”。5月26日,中宣部部长陆定一作了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代表中共中央对这一方针作了权威性的详细阐述,指出该方针是“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判的自由,有发表自己意见、坚持自己意见和保留自己意见的自由”。6月13日,经过修改的报告全文刊载在《人民日报》上,这一文章的出现就标志着“百花时代”的到来,“双百方针”的提出给当时的文学界带来了勃勃生气,形成了一个短暂的春天。

“双百方针”也为中国新闻界提供了改革的契机,1956年《人民日报》的改版也属于中共中央实施“双百方针”的一项重要措施。当时的总编辑是邓拓,而改版的工作在中宣部副部长胡乔木的具体领导下进行。4月初,新闻工作改革正式开展。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致读者》社论,正式宣布改版。这一社论指明了此次改版以“扩大报道范围”、“开展自由讨论”以及“改进文风”为重点举措。社论还说明了改版后版面的变化,即扩大版面(由六个版增到八个版),增加报道内容,并且在第八版上恢复了副刊。当时,这一副刊没有刊名,人们就称之为“八版”。担任这一“八版”副刊的主编袁鹰将这时期《人民日报》副刊的性质规定为“有文学色彩的综合性副刊”,他特别重视副刊的文学性,说“这个性质包含了两个因素:一,是综合性副刊;二,要有文学色彩。是综合性副刊,因而就不是纯文艺副刊。……然而它还需要文学色彩”。改版第一天,袁鹰在八版上刊登了一份副刊稿约,说明了副刊所需要的稿件类型:

本报副刊(第八版上半版)需要下列稿件:

一、短论、杂文、有文学色彩的短篇的政论、社会批评和文学批评;

二、散文,小品,速写,短篇报告,讽刺小品,有文学色彩的游记、日记、书信,回忆;

三、关于自然现象和生产劳动的小品,关于历史、地理、民俗和其他生活知识的小品;

四、短诗,民歌,寓言,故事,短篇小说,短剧;

五、读书笔记,短篇的书评、剧评、影评、美术评论、音乐评论和其他文学艺术的评论;

六、小幅美术作品。

除了适宜于连载的少数作品以外,一般稿件的篇幅希望在一千字左右。

有特别适合的翻译稿件(包括由外国文翻译的和由古文翻译的)也可以接受一部分。

这份稿约证明了这时期《人民日报》副刊对“文学性”的追求。当时负责指导改版工作的胡乔木也比较重视副刊的文艺性,这份稿约是袁鹰起草之后,经过胡乔木的修改、补充、定稿,“有文学色彩”的五个字,就是他亲自加上的。而且,他还特别看重作者队伍和稿件,这一时期的副刊刊登了不少优秀的散文和诗歌作品。其中有许多出自著名的老作家之手,茅盾(玄珠)、巴金(余一)、叶圣陶(秉丞)、沈从文、周作人、夏衍(子布)、艾青、何其芳(桑珂)、冯至、邵燕祥、公刘、穆旦、蔡其矫等等,都在这一时期《人民日报》的副刊上发表了自己的作品。这些作家的文章,充实了副刊的内容,提高了副刊的文学性,形成了《人民日报》副刊最初一次鼎盛期,还得到了读者的欢迎。特别是一些50年代以后基本上停止写作的老作家的名字又重新出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1956年7月,《人民日报》副刊编辑部特意请沈从文为副刊写一篇散文,他应邀写了一篇《天安门前》,发表于7月9日。沈从文在40年代已被称为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作家,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似乎没有公开发表文章,“‘沈从文’这名字在《人民日报》副刊上出现,引起了热烈的回响”。此外,这一时期《人民日报》副刊还刊载了《郁达夫日记》、夏衍(子布)的《关于电影的杂感》、王统照的诗歌《游开罗纪感》等等,这些作家的文章在《人民日报》的版面上都是很罕见的,这些文章的刊登体现了这一时期《人民日报》副刊对于文学性和多样性的追求。

改版初期,《人民日报》副刊的主要关注点还是“如何贯彻‘双百方针’的精神”,胡乔木在副刊工作中也非常强调这一点,指出“副刊同整个报纸一样,要宣传党的政策精神,尤其要作为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重要园地,对学术问题和文艺理论问题可以有不同意见乃至争论,不要有一样的声音;提倡文责自负,并不是每一篇文章都代表报纸,更不是代表党中央;副刊稿件的面尽可能地宽广,路子不能太狭……要包罗万象;作者队伍尽可能地广泛”。此后,他的意见在很长时期内都成为副刊编辑工作的指针。《人民日报》的改版得到了上级肯定的评价。改版一个月后的8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了“人民日报向中央的报告”,肯定了《人民日报》的改进办法:“为了便于今后在报纸上展开各种不同意见的争论,《人民日报》应该强调它是中央的机关报又是人民的报纸。过去有一种论调说‘《人民日报》的一字一句都必须代表中央’,‘报上发表的言论都必须完全正确连读者来信也必须完全正确’。这些论调显然是不实际的,赞同报纸可以有不同意见的争论,今后《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除了少数中央负责同志的文章和少数的社论外,一般地可以不代表中央的意见,而且可以允许一些作者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同我们共产党人的见解相反的文章,这样做就会使思想更活跃,使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愈辩愈明。”尽管还存在着不少限制,这种宽容的评价对于《人民日报》的改版确实提供了更有利的环境,对于副刊工作也拓展了更多的自由讨论的空间。

在这种氛围的带动下,从1956年7月到1957年的上半年,《人民日报》副刊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鸣放的阵地”,积极参与“百花文学”的发展。特别是在改版后最初几个月,《人民日报》在副刊上每天平均发表四五篇评论文章。当时,“反对教条主义”和“反对官僚主义”,“独立思考”和“价值多元”是文学界所关注的最大焦点。这一时期《人民日报》副刊刊登了不少涉及“双百方针”提出后新话题的文章,特别是一些带有明晰的批判精神的评论引起了关注。重要的文章有玄珠(茅盾)《谈独立思考》、桑珂(何其芳)《批评和障碍》、《批评和可怕》、方浦《批评家——不是法官》等等。

“双百方针”提出后,在思想领域,反对“教条主义”、提倡“独立思考”就成为中心问题。当时,在思想文化方面普遍存在的“教条主义”和缺乏“独立思考”确实是文学现状的重大问题,《人民日报》副刊围绕着这个问题刊出了不少评论文章。其中茅盾的《谈独立思考》是一篇值得关注的文章,他在这篇文章中非常辛辣地批评缺乏“独立思考”的“井底之蛙”和“应声虫”的存在:

眼睛只看上边、不看下边的人,耳朵只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批评的人,常常只想到自己、不想到别人的人,他们面前的可能的危险是:让“独自”思考顶替了独立思考。教条主义是独立思考的敌人,它的另一敌人便是个人崇拜。如果广博的知识是孕育独立思考的,那么,哺养独立思考的便应是民主的精神。井底之蛙恐怕很难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应声虫大概从没有感到有独立思考之必要。而日驰数百里的驿马虽然见多识广,也未必善于独立思考。

这篇文章表现出对于50年代以来的文艺政策中越来越严重的“教条主义”倾向的反思。当时,反对“教条主义”是文艺理论领域的工作重点,随着“双百方针”的提出,很多作家开始探讨这个问题。由于过去过分强调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以及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过多重视,产生了教条主义和片面性,以致使文艺创作发展受到了限制。反对“教条主义”的思想束缚,以“独立思考”和“自由讨论”来繁荣科学和文化事业,就是“双百方针”的出发点。在学术思想领域,为了造成一个具有“独立思考”和“自由讨论”的环境,首先需要建设一个健康合理的“批评机制”。当代文学诞生以来一直伴随着频繁的批判斗争,经过1951年《武训传》批判和1954年《红楼梦》研究批判,特别是1955年下半年的“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以及在全国开展了“肃清反革命”运动,文艺界的思想批判运动大大背离了学术批评的性质,而以政治批判代替学术批评,完全失去了学术批评的规范。这接踵而至的批判,将文学创作和批评中的自由空间大大缩减,沉重地打击了知识分子的自由思想的发展。这一时期,很多作家和评论家特别关注这样的文学批评现状,还发表了新的观点和意见。

何其芳在这时期《人民日报》副刊上发表了几篇评论,他特别关注“粗糙的批评”的“障碍”和“可怕”。他在《批评和障碍》中指出:“对于自觉的成熟的文学家和批评家,批评决不能成为他们的创造的障碍。那么我们为什么又反对粗暴的批评,简单的批评呢?棍子打不倒大树,然而它却可以毁坏新从土里长出来的幼芽。更可忧虑的是粗暴的简单的批评可以在社会上发生很坏的作用,可以毒害读者的头脑和心灵。”,批评完全变成非常“可怕”的事情。何其芳在《批评和可怕》中说:“批评成为可怕,是在有些时候批评具有一种超过批评本身的力量。也是听说,有一位作家因为被一首讽刺诗讽刺过,于是不但他本人要作检讨,要公开承认错误,而且他在别的工作岗位上的爱人也受到周围的人们的指责和不齿。这样,一个人受到批评就比犯法还要重了。”他认为“这种奇怪的不合理的现象的存在,是由于社会上有些人对于批评抱有不正确的看法的缘故。这种不正确的看法的存在,又是由于过去缺少批评的习惯的缘故”。当时,缺少良好的批评习惯,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问题,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一段时期里,文学批评往往成为一种对于文学创作以及作家身份的绝对性的“判决”。方浦在《批评家——不是法官》里指出了这一点,说:“批评家在文章里说的毕竟只是他个人的意见,而不是对作品的判决:谁也没有给过他这种权利。杜布洛留勃夫说的很对,他认为批评家不是法官,而是律师。对作品的判决,权利只能属于历史。”不过,在新中国初期的特殊时期里,现实政治的逻辑封闭了独立思考的空间,文学批评却被赋予了这种“判决的权利”。

文学批评的“合理性”和“独立思考”是在一个横线上的问题。批评家应该保持着相对“独立”的思考,这就是具有“合理性”的批评的基本条件。不过,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很长一段时期里,由于社会政治和思想观念方面的诸多原因,未能形成文学批评的良好条件。到1956年夏天,为迎接这一“百花时代”,很多作家和评论家关注“独立思考”和“批评的合理性”问题,并大胆地发出自己的意见,这些文章体现了对于5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的恶劣文风的反思。在《人民日报》上出现这些具有尖锐批判精神和真诚反思、思考的评论文章,对于当时文学现状问题的反思也发挥了倡导的作用。这可以说是1956年改版后《人民日报》副刊的最大成果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作家发表评论的时候,并没有使用自己本名,都是用当时鲜为人知或者久已不用的笔名,如茅盾署名“玄珠”,叶圣陶署名“秉丞”,巴金署名“余一”,何其芳署名“桑珂”,夏衍署名“子布”等等。这可以说是1956年至1957年上半年之间的特殊现象,通过这一现象可以窥见当时不少作家还是抱着慎重的态度。对于这一时期的“齐放”和“争鸣”的召唤,大多数知识分子自然很兴奋而欢迎,然而,某种程度上的顾虑和犹豫也确实普遍存在。费孝通在1957年3月24日《人民日报》七版上发表的《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一文,可以说是一个直接表达出这种“顾虑和犹豫”的代表性文章。他在这篇文章中描述了当时一部分作家在难以把握自身命运的时代里所感到的复杂的情绪:“百家争鸣的和风一吹,知识分子的积极因素应时而动了起来。但是对一般老知识分子来说,现在好像还是早春天气。他们的生气正在冒头,但还是有一点腼腆,自信力不那么强,顾虑似乎不少。早春天气,未免乍寒乍暖,这原是最难将息的时节。”这种表达不仅仅是这一作家个人的感受,而且形象地描绘了当时不少知识分子在社会政治潮流中所处的“夹缝”位置,以及由此产生的复杂的思虑。

同类推荐
  • 中国楹联

    中国楹联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楹联》为丛书之一,系统全面介绍了对联相关知识。《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楹联》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中国人的吃

    中国人的吃

    西洋文化是男女文化,可见中国人是最讲究吃的,古代即有“民以食为天”的谚语。中国是出美食家的国度,有人说中国的文化是饮食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令全世界惊叹。孔子堪称第一位美食家,他率先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口号。本书作者从个性化的角度,对中国人的饮食进行了剖析,力图透过饮食看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对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各种菜肴、小吃作了生动的描述,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是一本雅俗共赏的休闲读物
  • 三教九流全知道(超值金版)

    三教九流全知道(超值金版)

    本书浓缩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和发展脉络。以及古今各阶层群众的生存状态,并试图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无论是对个人层面的修身养性,还是社会层面的治国安邦,尽力展现古代东方文化的思想精髓,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书以豁达恢弘的气度、悲天悯人的情怀,向读者展开一幅中华文明的画卷;同时以凝练的笔触,本书内容丰富、涵盖面广,着力阐述古代中国文明是如何哺育出中国宗教和哲学传统的。本书加入了许多有意思的“文化常识”板块,力求在有限的篇幅中,希望读者在轻松阅读中有所收获
  • 李白与地域文化

    李白与地域文化

    李白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天才、奇才,他的诗歌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永恒的艺术魅力,在全世界都享有很大声誉。李白的爱国主义精神,刚正不阿的高贵品质以及他诗歌艺术上的杰出成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明晰李白的思想、个性特征和诗歌艺术风格是怎样形成的,对于现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 希腊神话

    希腊神话

    希腊神话(包括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作为想象力和富于魅力的思想的源泉,在西方世界始终是无与伦比的。有关希腊神话的地位,权威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是这样评价的:“希腊神话的重要性在西方人文化、艺术和情感的历史上怎样估计都几乎不能说是过高。……否认它的价值和意义,也就等于否认西方文化本身的成就,以及受到它的启发的伟大作家和艺术家的天才。”
热门推荐
  • 藩王的宠妃

    藩王的宠妃

    孟轻尘,万里挑一训练有素的女将军,将被送往漠北当细作。她拥有最缜密的心思,最干净利落的身手,最冷酷狠辣的嗜血双眸,以和亲的身份被送往藩外。当冷酷狠辣的女将突然遭遇不测还魂幼稚小孩之身...他捡到了她,在风沙几乎要将她掩埋的大漠,她居然安静地睡着了。婴儿般干净纯真的睡颜,白皙美丽的脸庞,这个中原人模样的孩子,就是他们说的“格桑”?他俯身亲吻了她,没想到却将她吵醒,她睁开澄澈的双眸静静地望着他,冷静得透着一丝清寒。“这个孩子,属于本王。”他暗哑低沉的嗓音像巍峨的大山一样不容置疑,充满威严。格桑——可汗的苍鹰从雪山之巅叼回的预言,沉睡在大漠的灵魂,神圣纯净的婴孩之身,这个孩子,是王的伴侣。于是,禽兽撞上白眼狼,血腥腹黑的生活开始了...【精彩片段之天然呆酷将军】“你没有想要说的话?”他眉目俊逸,幽眸深邃,循循善诱。“你对我有养育之恩?”她微微蹙眉,脸色沉静而认真。“你不是个孩子了,还想继续被称作王的客人?”他敦厚的嗓音低柔悦耳,可幽深如潭的眼底却似有火苗在蹿动。“莫非你想让我喊你父亲?”将军十分纳闷,他为何隐隐有发怒之势?【精彩片段之发育的将军】“我好像中毒了......”腹部绞痛,她脸色煞白。“不会有事。”他英俊的脸上神色古怪。“我...下身流血了.....”将军皱眉,此毒竟中得她丝毫未曾察觉。“不会有事。”“我......”“我说不会有事!”他终于愠怒地低声训斥,脸色诡异地微红。将军十分纳闷,中毒的是她,他为何发怒了?------------------关于本文--------------------------1)作者最近十分十分地控帅大叔!~男女主年龄差距为14。2)养育系~男主抚养女主长大3)强攻强受系~强悍男主对决强悍女主,嗯...4)乱鸦出品,质量保证!藩王V读者群(群号7275322)满员,时而空缺藩王V读者群2(群号221248737)新群敲门砖是你的会员名,非诚勿扰哦。
  • 人一生要学会的100件事

    人一生要学会的100件事

    一生中要学会的具有重要意义的100件事,助你重新认识和思考人生。快节奏的时代,社会在向你要价值、老板在向你要效率、家庭在向你要生活的保障和品质。学会这100件事,轻松人生,成就人生。
  • 爱的密谋者

    爱的密谋者

    伤痕累累的女孩,用尽自己全身的力气去帮助每一个因为爱情而一蹶不振的女孩……不同类型的女生会和她发生什么样子的故事呢?而她又要继续受着什么样的伤……那些出现在她生命中的男生,又将带给她怎样的经历……
  • 我爱上了美女导师

    我爱上了美女导师

    蓝莹莹带女儿林小雨到超市购物,小孩子因调皮撞到了年轻女子戴小芳,使两个女人彼此认出了对方,并找家清静的咖啡屋坐下细聊,蓝莹莹对戴小芳好友讲述了自己在校园里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罗曼史……那天,林春雨自驾车返校来到交叉路口问路,与蓝莹莹邂逅相遇,被她的那双迷人眼睛深深地勾住了魂。蓝莹莹是名大学女教师,性格活泼开朗,豪气大方,美丽贤惠,喜欢捉弄人。知道林春雨是名新生,自驾车上学,误认他是名官二代或是富二代……
  • 朗月寒星

    朗月寒星

    李东文, 70后。1999年开始学习写作,以小说及情感专栏为主,曾在《天涯》《长城》《十月》《西湖》《长江文艺》等杂志发表小说,作品多次被《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读者》等转载。
  • 山河永寂

    山河永寂

    出了无数皇后王妃的纪氏是天下第一名门,当身为纪氏旁支的纪天市出现在摄政王益阳面前时,往事被悄然揭开。深宫中太后与摄政王的生死之恋背后,隐藏着伤痛和背叛;无辜的天市深爱摄政王却因此而被卷入了一场复仇中。爱情被辜负,信任遭背叛,天市别无选择只能选择坚强赢得真正的尊重,却在这个过程中成为了伤害别人的刽子手,于是一轮新的背叛和报复在她身上展开。--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爆笑田园:风华小农女

    爆笑田园:风华小农女

    【正文已完结,大家放心观看】农业研究院天才研究生在漫长的研究中猝死,醒来天地已变,她成了村里最穷的农户叶家最懒的一个女儿。爹娘懦弱,妹妹年纪尚小,一家人就是村里众所周知的一个笑柄。但,这有何惧,她有的是资本,有的是胆识,且看她如何利用二十一世纪的学识,矫正乡亲们三观,反击那些欺辱她家的人。农女臭名变美名,嫁不出的懒女变村花,玩转田园,引无数村草尽折腰。
  • 洪荒魔帝

    洪荒魔帝

    “生于蓬蒿本平凡,韬光养晦锁尘缘。待到风云催世变,化龙腾空傲九天。”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何为道!何为魔!何为正!何为邪?天不仁!我灭天!生于21世纪的一位普通的学生,在一次偶然的机遇之下,开始了他修真的生涯。一步一步,会在战斗中陨落,还是成为天地的主宰?
  •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

    提起唐诗,每个中国人都有一种齿颊生香的感觉。在唐诗里,你会看到秀美的河山,你会闻到清新的花香,你会听到离人的哀怨……蘅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是近两百多年来流传最为广泛,风行海内外的唐诗选本。然而蘅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以“温柔敦厚”的中庸之道来选择诗文,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都没有入选,如《石壕吏》、《卖炭翁》等等。为了惠顾广大读者,我们继承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的精华,又参照多种唐诗编本,精选出了三百首唐诗,编成了这本唐诗大全集。目的在于为中学生、大学生、社会青年以及爱好唐诗的广大读者提供一本普及型读物,为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族素质做出绵薄之力。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