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23200000018

第18章 浅析梁启超眼中的科学小说(2)

虽然刊登在《新小说》的创刊号上,但《海底旅行》并非梁启超所译,梁启超翻译的第一部小说是日本柴四郎(1852-1922)所作的《佳人奇遇》。这是一部政治小说,作品缺乏系统的情节,只是设计几个任务,以长篇对话来发表自己的政见或叙述事情的经过。比如第一回中幽兰、红莲和散士的对话,每个人一开口就是上千言,或叙述家世,或谈论国事,或谴责列强的殖民政策。1902年,梁启超翻译了凡尔纳的小说《十五小豪杰》,他并没有使用“科学小说”一词去称呼它,而更倾向于将其看作“政治小说”。正像白葭在《十五小豪杰?序》中所说:“读是书者,须知是书之旨趣何在,灵魂何存。曰:有独立之性质,有冒险之精神,而又有自制之能力也。不独立则不能生存,不冒险则不能进取,能独立进取而不能自治,则无意之举动,不规则之竞争,亦必终归于失败而已。”独立、冒险、自治,“是三者,皆中国民之缺点也”。梁启超翻译此书的目的就在于“吸彼欧美之灵魂,淬中国民之心志”。翻译时为了凸现“冒险”这一新题材的政治内涵,引导读者从“新民”的角度来进行阅读,梁启超还为全书增添了许多精彩的眉批和回目尾评,直接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和见解,如:“武杜两党抗立,借以为各国政党之影子,全书之生气活泼,实在于是。读者勿徒痛恨杜番,且看他日服从公议之处,便知文明国民尊重纪律之例;观其后来进德勇猛之处,便知血性男子克己自治之功。”诸如此类的文字在译文中随处可见,而作者的意图也昭然若揭了。梁启超自己创作的唯一一部小说作品《新中国未来记》,虽有“未来”之名,但其实质也是一篇类似于《佳人奇遇》的“政治小说”,里面充满了大段的演说、论文等。由此可见,梁启超对于小说的政治功能是尤为关注的。

早在1898年,梁启超即在《清议报》第一册上发表了一篇《译印政治小说序》:“在昔欧洲各国变革之始,其魁儒硕学,仁人志士,往往以其身之所经历,及胸中所怀,政治之议论,一寄之于小说。……彼美、英、德、法、奥、意、日本各国政界之日进,则政治小说,为功最高焉。”“政治小说”成为《清议报》的六大专栏之一。在《饮冰室自由书》中,梁启超说道:“著书之人皆一时之大政论家,寄托书中之人物,以写自己之政见,固不得专以小说目之。而其浸润于国民脑质,最有效力者,则《经国美谈》、《佳人奇遇》两书为最云。”《新小说》发刊词也明示其宗旨为“专在借小说家言,以发起国民政治思想,激励其爱国精神”。除《新中国未来记》之外,《新小说》上还刊登了玉瑟斋主人的“政治小说”《回天绮谈》,其实《新小说》上刊载的很多未标为“政治小说”的小说,其政治意味也很明显,如《洪水祸》叙述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东欧女豪杰》。则叙述俄国19世纪70年代的革命民粹派运动,《俄皇宫中之人鬼》描写俄皇宫中“人鬼”事,影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黑暗。通过以上论述我们不难看出,梁启超所关注的小说大都是有强烈政治意图的小说。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再来看梁启超所使用的“科学小说”一词,并纵观其整个使用过程会发现,刚开始的时候梁启超在《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中将“科学”与“哲学”并置一处,使用所谓“哲理科学小说”一词作为小说类型的一种就并非无意为之了。

1902年,梁启超翻译了被大多数人认为是科学小说的《世界末日记》,他却将其标为“哲理小说”。《世界末日记》的原作为法国天文学家Camille Flammarion(1842-1925)于1891年发表的The Last Days of the Earth。小说描写的是一番末日情景:遥远的未来,太阳与地球渐渐地失去了活力,人类拥有了极其发达的科学水平,却丧失了生殖能力,面临着自身的灭亡。巴黎、伦敦、柏林等大都市早已在十万年前埋没于冰河之底。世界文明的中心转移至非洲的中部“桑达文市”,可是即便在这片土地上,也没有女性。世界上最后的男子“阿美加”(希腊语“最后”的意思),带着人类繁殖的期望,率领健康的男子乘坐飞船,去寻找新天地与配偶者。终于,他们在“锡兰岛”上发现了世界上最后的5名女子,锡兰岛曾经是母系氏族的王国。阿美加遇见了少女爱巴,在历经了15年的飞船旅途后,阿美加等人回到了故乡。不料,那里竟然也被风雪淹没,传染病蔓延。最后残留的只有阿美加和爱巴,地球越来越寒冷,二人在大雪纷飞的埃及金字塔中相拥而死。

梁启超时常在文中插入自己的感想,并在文末附上解说,借此阐发作者的意图。此外,文中设置了很多对立概念:人生—财富、享乐—生殖、智力的发达—道德的沦丧、暴力—文明、母系社会—男子颓废、临终—归乡等。这些都包含着强烈的哲学意味,在《世界末日记》译后语中,梁启超认为其“以科学上最精确之学理,与哲学上最高尚之思想,组织以成此文,实近世一大奇著也”。他将之比喻为佛说华严经,论述了精神超越物质的不灭。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梁启超虽然提倡“科学小说”,但是在他这里的“科学小说”不单单是传播科学技术等“形而下”层面的小说,而应该包含更深层次的“形而上”的思想。

在1902年6至8月间发表的《格致学沿革考略》中,梁启超已经明确了“科学”的学科范围,将哲学、政治学、生计学、群学等归为“形而上学”,而将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等格致在《格致学沿革考略》中,“科学”和“格致”同时出现,在这一时期的梁启超那里,两个词语的含义基本上是可以互换的。学归为“形而下学”,他认为“形而上学之高尚,更过于形而下学”。所以梁启超一直更注重的是小说在政治、哲学层面能够达到的效用。在其同一年发表的《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梁启超说道:“凡学术思想之发达,恒与格致科学相乘,远而希腊,近而当代,有明征矣。”在这里,他已经看到了“形而上”的哲学与“形而下”的科学之间有密切的关联。两年之后,梁启超续写《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的“近世之学术”部分时,便对“科学精神”做出了正面阐述:“所谓科学的精神何也?善怀疑,善寻问,不肯妄徇古人之成说、一己之臆见,而必力求真是真非之所存,一也;既治一科,则原始要终,纵说横说,务尽其条理,而备其佐证,二也;其学之发达,如一有机体,善能增高继长,前人之发明者,启其端续,虽或有未尽,而能使后人因其所启者而竟其业,三也;善用比较法,胪举多数之异说,而下正确之折衷,四也。”这段论述表明梁启超的科学观念又跃上了一个新的高度,由“学科”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他所理解的科学精神的内涵是“求真”、“博学”、“创新”、“启迪”。这种上升的突破意义在于:科学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并不局限于自然科学,而是涵盖包括社会科学在内的整个“学术”,由此,便从根本上打通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将一般人以为的形而下的“科学”与形而上的“哲学”联系了起来。这不得不说是梁启超超越前人的创见。

梁启超作为第一个提出“科学小说”一词,并且也是第一个在其主办的杂志上使用“科学小说”一词去为小说分类的人,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正如前文已经分析过,梁启超虽然是最早使用“科学小说”这个词的人,但是他本人的知识背景和政治兴趣决定了他眼中的“科学小说”是一种更偏重哲理性的小说,或者说他期待看到的“科学小说”应该“专借小说以发明哲学及格致学”,应该拥有“科学上最精确之学理,与哲学上最高尚之思想”,两者是缺一不可、相互促进的。在梁启超那里的科学小说中,“哲理性”不但不可或缺,甚至更为重要。更具体地说,梁启超眼中的“科学小说”是偏重于探求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小说,这种小说不仅仅将“科学”局限于物质的“形而下”层面,还考虑包含于其中更深层次的“形而上”的思想。这种构想可以说发展了“科学小说”一词中“科学”更深层次的内涵,与当时大部分人以及后来者对“科学小说”的一般看法都不相同。

要翻译或者创作出这样的“科学小说”,不仅要求译者/作者本人要有丰富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将“科学”上升到精神的层面,明白其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物质技术。而这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无疑是非常困难的。在晚清时候的中国,科学主要与实用的对象联系在一起,处于“形而下”的层面。从科学观念的传播和影响看,相对于抽象的理论形态,“器”与“技”往往以更直观的形式展示了科学的价值,从而更易于为人们所认同和接受。虽然,随着西方科学书籍的大量翻译、科技期刊的大量创办以及科技教育进入各类新式学堂,“科学”一词已经在中国广泛传播开来,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此时的人们对“科学”的理解仍然还停留在较为浅表的层面。就科学而言,仿效其产生的科技成果容易,理解其背后的科学思想、方法和精神则需要漫长的时间。因此,梁启超所期望看到的“科学小说”在晚清基本上如凤毛麟角,只有理论倡导却缺乏实际的创作。

直到民国建立以后,随着科学传播专业化与制度化的形成,科学的全貌才逐渐为大众所知。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位于最高层次的科学精神,此时的科学传播运动终究也仅仅是一个启蒙而已,人们要真正理解并且具备科学精神,还需要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自维新以后,唯科学主义的思想一直在中国滋长着,1923年那场著名的“科玄论战”最后以科学派的大获全胜告终,恰恰显示出此时中国大地上大大缺乏以怀疑和批判精神为其内涵的科学精神。我们再回过头去看梁启超提出的“哲理科学小说”,会发现梁氏本人对于科学和哲学关系的理解也可能有问题。“科学加强了他们对客观的、起决定作用的宇宙的信念,这个宇宙本身是相对地不受人的意志支配的上帝般的威力的自然而然的源泉。”所以,他才会秉持类似于佛教的宇宙论观点。由于缺乏真正的科研经历和大量的科学实践,梁启超等人对于科学精神的理解是通过西方哲学家(如孔德)或哲人科学家(如皮尔逊)的著作间接获得的,关于科学的哲学观点并不等同于科学,因此梁启超的理解难免存在一些偏颇。除普遍缺乏科学精神之外,这也应该是“哲理科学小说”曲高和寡的原因之一。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同类推荐
  • 不可不知的世界5000年神奇现象

    不可不知的世界5000年神奇现象

    本书涵盖了现今世界神秘现象的广博领域,从不可思议的人体潜能到匪夷所思的动物世界,从令人咂舌的植物撷取到神奇诡谲的时空传奇,种种无奇不有的自然奥秘让人疑惑:乌尔禾城的“鬼怪声”是怎么回事?人类到底有没有极限?生命力超强的火山口生物是什么?蛋壳上的星辰图案从何而来?为什么会有“轻如鸿毛”的树?时空隧道到底有着怎样的秘密......在向读者展现神秘现象的同时,也对这些神秘现象采取了客观的评论,旨在正确地引导读者认识这个世界。
  • 弟子规·增广贤文·声律启蒙·幼学琼林

    弟子规·增广贤文·声律启蒙·幼学琼林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著。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详述了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养成忠厚仁爱道德风尚的经典教材。《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是一部古训集、民间谚语集。其内容汇集了为人处世的各类谚语,很有哲理性,释道儒各方面的思想均有体现。《声律启蒙》按韵分部,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虚实应对。从单字到双字、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最初名叫《幼学须知》,又称《成语考》《故事寻源》。
  • 北京的一百张面孔

    北京的一百张面孔

    这是一本展示北京地域文化的知识性写实散文集,也可以说是《修志人眼中的北京——志说北京》的姊妹篇,是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和北京晨报合作,由晨报编辑记者撰写,陆续在晨报《志书撷英》专栏发表,经两年多的辛勤劳作,在专栏刊出100期后,集结而成。
  • 风物长宜放眼量

    风物长宜放眼量

    作为陈寅恪、吴宓先生的弟子,季羡林先生承接上一辈师长的衣钵,晚年不遗余力地捍卫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对人类的贡献、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东西方文化各自在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等提出了高屋建瓴的精辟论断。本书文字是作者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相结合的精华所在,先生其情也真、其言也善。通过本书的阅读,读者将从先生的体悟与沉思里,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也才有可能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坚持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强化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
  • 寿阳县:中国寿星文化之乡

    寿阳县:中国寿星文化之乡

    寿阳不仅流传着大量与老寿星南极仙翁有关的传说和歌谣,还保存了寿星洞、寿星桥、万寿阁、寿星祠等大量的传说遗迹,并保留了许多古老而独特的与寿星相关的风俗, 所以素有“寿星故里”之称。
热门推荐
  • 清穿孝昭仁皇后

    清穿孝昭仁皇后

    康熙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史册记载乃辅臣遏必隆之女,鳌拜义女。她出身高贵,却仅在康熙后宫昙花一现,在皇后之位不到一年便香消玉殒。当来自现代的灵魂占据了这具身体,当四阿哥不再是德妃的孩子……容凰发誓,她一定要摆脱原定剧本中无子早逝的悲剧
  • 悠悠南北朝:宋齐北魏的纷争史

    悠悠南北朝:宋齐北魏的纷争史

    中国悠久的文明,也并不是简单的一成不变流传至今。中间有过诸多的变迁,其中尤以十六国南北朝这一时期的变迁最为关键,这一时期的社会文明变化,基本上确定了以后中国强盛时期文明的基础模式。本书打破旧的对于中国“季世”历史的思维模式,提出了“文化没有改变,有的只是发展,文化没有绝对的优劣,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的全新观点,以这种新观点再来看待历史,不仅可以使人读来畅快,更能使人因读史而明理,因明理而清心,获益匪浅也。
  • 剑指凌云

    剑指凌云

    平凡小子遭奇险,大难不死霸武林!金兵犯界,他国破家亡;生死关头,遇贵人相救,竟机缘巧合学到古怪武功……学成出山,牛刀小试而锋芒大露;一战成名,江湖嫉恨而千夫所指!暗杀、逼婚、中毒、囚禁……对方无所不用其极,他却隐忍一声不吭,目的,只是为了那传说中的龙凤双剑……
  • 不成功你找我

    不成功你找我

    古往今来,以成功为目标,引领无数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乃至黎民百姓前仆后继!千百年,人们从未停止过对成功的探索与追求。为了成功,为了实现美好的理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勇敢前行,留下了多少可歌可泣的千古绝唱!有人成功了,成为人们传颂的楷模;有人失败了,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感叹。人们在敬仰诺贝尔成功的同时,也应该钦敬失败的索布雷诺,即使失败了,也要在失败中度过辉煌的一生!成功的秘笈究竟在哪里?人们开始反思。终于有一天,人们似乎悟出了成功的天机,原来成功的秘笈就在我们身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愿每个奋发图强的人都能把聪明才智无限地发挥出来,从而让心灵和财富都能获得巨大成功!
  • 老婆还我男儿身

    老婆还我男儿身

    好不容易熬到了周末,一身浅灰色职业套装的罗澜一边诅咒着榨取最大剩余价值的外国老板一边从包包里找家门的钥匙,穿着细高跟鞋的脚酸胀到不能着地,她两只脚来回替换着,在包里划拉的手越来越不耐烦。嘴里嘟嘟囔囔,脏话更盛。终于找到了钥匙,穿进去,一转,打开门。屋子里慷慨激昂的音乐扑面而来,几乎要让人的脑子炸开。“搞什么鬼!”罗澜一时忘了酸胀的脚丫子,怒气冲冲的上前去,一把拍……
  • 激励青少年成长的中国名人故事

    激励青少年成长的中国名人故事

    一滴水可以折射阳光的光辉,一本好书可以滋润美好的心灵。健康的身心、丰富的情感、较强的实践能力、优良的品质、过硬的特殊技能、良好的习惯、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必要的合作素质等,是青少年朋友在成长道路上顺利前进所需要的最基础、最必要的条件,为青少年朋友们从自身着眼、开创成功指明了方向。社会是一幅斑驳陆离的图画,人生是一条蜿蜒扭动的曲线。知识是智慧和能力的基础。知识能够守护生命,是保护自己的盔甲。成长是一种历程,我们从无知到有知,从天真到深沉,我们用生命书写着成长的哲学,正是这些哲学的智慧丰富了我们的人生;成长是一种升华,成长的过程就是将软弱升华为刚强,将平淡升华为壮丽。
  • 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世界文学百科)

    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世界文学百科)

    本套书系共计24册,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文学大师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世界古代著名作家、亚非现代著名作家、美洲现代著名作家、俄苏现代著名作家、中欧现代著名作家、西欧现代著名作家、南北欧现代著名作家等内容;第二部分“文学作品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品、中国现代著名作品、世界古代著名作品、亚非现代著名作品、美洲现代著名作品、俄苏现代著名作品、西欧现代著名作品、中北欧现代著名作品、东南欧现代著名作品等内容;第三部分“文学简史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中国近代文学简史、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世界古代文学简史、世界近代文学简史、世界现代文学简史等内容。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人生三道茶全书

    人生三道茶全书

    本书由清涟、雅瑟编著。饮茶的艺术,是生活的艺术,更是人生的艺术。品茶的三种境界:一苦。人生之始,苦字当头。面对苦境,我们唯有学会忍耐并让岁月浸透在苦涩之中,才能体味出生活的原汁原味,才能对人生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二甜。当我们经过岁月的磨砺,奋斗时埋下的种子便会发芽、成长,直到最后硕果累累。当我们在明月清辉下品尝甜美的果实之时,我们又怎么能不感到由苦到甜的这份快意?三淡。人的一生,会经历太多的事,想“顺境不足喜,逆境不足忧”,就需要达到一定的境界。这种境界需要苦的浸泡,甜的滋润之后,方得平静恬淡的身心。
  • 成大事必备的九项修炼

    成大事必备的九项修炼

    要想成就一番事业,还需要打造自我,锻造自我,这就要看运用什么方法和手段。为此,经过精心准备,推出了此书,从以下九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才能成就一番事业。锤炼心智——要有成大事的想法;绝妙口才——练就能言善辩的好口才;完美交际——成为一个交际高手;锻造才智——做一个才智出众的人;良好习惯——让好习惯成就你的事业;雕琢性格——别让负面性格连累你的一生;修身养心——身心健康自然事业有成;丰富学养——做一个有修养的人;有胆识,才会有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