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78500000011

第11章 量学基本知识概说(摄类集辩)(3)

既然有对立,就应该有非对立。那么,什么是非对立呢?对立总定义是:彼此相异,不能合一的存在。非对立,于此反,是非异体的总相和别相的关系。如有为法与人,树和松树之类。人是有为法,人与有为法非异体,非对立。

(二) 联系

联系是指彼此相异的两种事物之间的彼此同性关系和彼此相依关系。联系的双方是相对的存在,相对的一方不存在,联系也就不存在。

(1)同性联系是性质相同的二事或二义之间的联系。如所作性与无常,人与有为法,树与树枝等。如“所作性”与“无常”,虽然概念不同,“所作性”是由因缘生成之意,“无常”是变易之意。凡是由因缘生成之物,都是处在刹那刹那变易的无常之物,凡是无常之物都是由因缘生成之“所作性”。因此,所作性与无常是同性联系。又,人与有为法,具有同一性质,在人上没有非有为法的性质,若没有有为法就没有人。有为法的概念外延,包括人的概念。是有为法,不等于是人,但凡是人都是有为法。树与树枝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虽然树不是树枝,树枝也不是树,但没有树,就没有树枝,没有树枝,就没有树,树和树枝同为一体。

(2)相依联系是指相异二事之间的因果联系。如麦种和麦苗,父母和子女,烟与火,水和生命,云和雨,木料和木器,时间流的前一刹那和后一刹那等等。这种相依因果,在时间上是先有因,后有果,无前因,就无后果。果依因而生,无因便无果,有果必有因,因以果而成,无果怎能称因?无子岂能称母?因果是相对的,从一种事物、一个事件而言,是前一事物、前一事件的后果,是后一事物、后一事件的前因。以一粒豌豆而言,既是豆种,也是豆果。一切有为法,既是因,也是果。生命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如时间续流。以人的生命而言,今生是自己前世的后世,是自己后世的前世。今世是前世的果,后世的因。若了解今生与前世后世的因果关系,就不难理解前生后世。

四、常法与有为法

(一) 常法的“常”是常住不灭、永恒不变之意

常法的定义是:法与非一刹那存在为一体者。其定义的第一部分界定常法属于法的范畴,是“法”,第二部分界定常法是“非一刹那存在”的常住不灭之法。“一刹那存在”是无常法。“刹那”有粗分刹那和细分刹那两种。

粗分刹那,也称“一期刹那”,“一期”指一个周期,如一小时的一个周期是60分,一天的一个周期是24小时,一年的一周期是365天多一些,生命的一周期是从生到死,一小时的“一期”只有60分,一小时只存在60分,一天的“一期”是24小时,因此,一天的寿命只有24小时,过一秒便是另一天。一年的周期是365天多几小时,其存在期从每年元月一日零点开始到下一年元月一日零点前结束。组成“年”的月、日、时、分、秒都有各自的一期。每一秒、每一分无法常住到第二秒、第二分。日、时、分、秒虽然时间长短不同。但都有各自一期的存在时间,无法延长。

细分刹那指极短时分。有的书上说,“一刹那”是一眨眼(约一秒钟)的64分之1时分,有的说是一眨眼的1/360时分。但“刹那”的真正的意思是无法再划分的极短时分。

粗分的“一刹那存在”是说:每一种因缘形成的有为法,虽然从生到灭,各自的寿命长短不同。有的存在几秒钟,如烟火的火花;有的存在几小时,如昙花;有的存在几十年,如人;有的存在几十亿年到几百亿年,如地球和太阳。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有生就有灭。从生到灭,分分秒秒,都在变化,都在老化,没有不变的常住静止状态。

细分的“一刹那”存在是说:每一种缘生物,虽然各自存在的生灭周期有长有短。但是从生到灭,分分秒秒,都在变化,都在老化,没有不变的常住静止状态。即使是最短的一刹那中,也没有常住不变的静止之物。生灭同在一刹那中,即生即灭,前灭后生,生生灭灭,连续不断,以至于无穷。若有一物,能将恒定不变状态,保持到第二刹那,就意味着一刹那的“常住”,但凡缘生之物,连一刹那的常住之物都是不存在的。因此,缘生物都称“一刹那存在”。懂得“一刹那存在”的含义,就不难理解“非一刹那存在”的常法。

在实有的有为法中没有任何常住不变之法,那么,“常法”是指什么呢?常法是指一种虚空状态或虚拟状态,如无为法、总相、抽象规律、假谛、意象、名有等。“无为”与“有为”是相对的。“有为法”指因缘所生的、实有的、有实际作用的、有生有灭事物。“无为法”与此相反,是非缘生、非实有、无作用、无生灭的空虚境界。

“三无为”中的“虚空无为”,指无色无相的虚空状态——宇宙空间。虚空指虚无空间,人们所看到的蔚蓝色天空,是物相,非真虚空。真虚空是心识认知对象,非视觉对象。虚空有永恒虚空和暂时虚空。前者如无限宇宙太空,后者如空杯中的空间,杯中装满茶水,杯中空间就消失,故称“暂时虚空”。

“择灭无为”是用智慧拣择(分析认识)将其破除,使原有烦恼贪痴等永远熄灭后的虚空状态。“非择灭无为”是因缘未成熟而未生的虚空状态,如冰封的冬天没有次年春天的鲜花,如现在无法看到的未来世界等。

“总相”无相,如人、树、物质、国家、社会、数等都是同类事物概括的总相或总体,是没有具体内容的抽象概念。

对立、联系、因果关系之类的抽象规律,是观念中的具体事物的形象。如观念中的“苹果”是真苹果的空虚形象,是苹果的意象,没有具体的色香味特质,是与真实(真谛)苹果相对的假谛。

又如,牛、树、苹果、面包、山、太阳之类有具体形象的事物,说牛、树、苹果、面包、山、太阳等的名称时,在观念中浮现经验形成的意象。但本无形象的,如物质、存在、法、知识、本有、有、无、社会、数之类的抽象事物和无形象的思想观念、精神现象之类的具体存在,在观念中不会形成具体的形象,只有定义所规定的空洞的抽象概念和虚拟意象。

与实有相对的“虚有”,如树、牛、苹果等等的排他返转的自体、义体。集合名如林、群、队、蕴等,虚名如人我、法我、我等。

以上这些都是常法。

(二) 有为法的定义

有为法的定义是:有作用者。凡是有为法,都是无常法。无常法的定义是:一刹那存在。有为法与无常法、自相、缘成、行蕴同一概念。经部哲学中显见、现实、真谛、实有、自性存在与有为法是同一概念。按经部观点,凡是可显现于相应直觉境中的有实际作用者皆为有为法。如苹果,它的实体、色香味可以显现于相应的触觉、视觉、嗅觉、味觉境,食用具有充饥和增加营养的实际作用。但口说的苹果的名称,观念中的苹果的意象,都不能将实有苹果显现于相应直觉境,起不到食用充饥的实际作用。又如,喜怒哀乐之类的非色心法,虽不能显现于五官直觉境,但可以显现于心识直觉,产生心识体验,与喜怒哀乐的词义观念是不同的。

自相指单一个体的具体存在。自因所生之物称为缘成。行蕴指五蕴中除色受想识四蕴外的一切有为法。有为法共分三类:色法、心法、不相应法。

1.色法类。

色的定义是:有形质而互相妨碍者。“形质”指有形状色相的物质类,“互相障碍”是指在同一个位置,二色不能相容,相互妨碍。如在被一个苹果占据的位置,不能容纳另一个苹果。色、香、声、味、触都有对各自相应的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触觉产生质碍接触,占据位置,妨碍其他同时为对象。色有广狭二义。广义的“色”指物质类存在,包括内五根、外五境。狭义的“色”指眼睛所能看到的视觉对象“色处”。

属于广义色的有内五根和外五境。这里的“内”指人身,“外”指身外世界。

(1)内五根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眼根”是眼内物质性视觉神经,“耳根”是听觉神经,“鼻根”是嗅觉神经,“舌根”是味觉神经,“身根”是触觉神经。其中“身根”触觉神经是遍布全身体内外的感觉神经。其余四根在各自的器官中。

(2)外五境是:色、声、香、味、触五境,或称五处。色境通常称“色”,与色处、可见色意思相同。色有20种,其中有颜色12种、形状8种。在12类颜色中,原色4种、复合色8种。

A.四原色是:青、黄、红、白。

B.八种复合色是:云、烟、尘、雾、明、暗、影、光。

C.八种形状是:长、短、高、低、方形、圆形、规则形、不规则形。

声有8种,共分两类,即情识体(人和动物)所发声和非情识体(自然界)所发声。

A.情识体所发声分:达意声、不达意声、悦耳声、噪声四种。达意,即传情达意,如说话声。不达意声,如拍手声。悦耳声,如歌唱声。噪声,如吵架声。

B.非情识体所发声分:达意声、不达意声、悦耳声、噪声四种。达意声,如广播声。不达意声,如风雨声。悦耳声,如悦耳动听的潺潺流水声。噪声,如雷鸣声、爆破声。

香分原生香、合成香两类,又各分香、臭两种,共有四种香。

A.原生香:好香,如檀香、沉香、玫瑰香;恶臭,如阿魏味和狐臭。

B.合成香:好香,如藏香、安息香;恶香,如臭丹。味分6种:甜、酸、苦、涩、咸、辣。触分两类:四大种(“四大种”是形成物质世界的四大元素——土、水、火、风)所生触和四大种变相触。

A.四大所生触四种是:土性坚硬凝结感、水性湿润柔滑感、火性灼热感和风性轻扬流动感。

B.四大变相触七种是:柔滑感、粗糙感、沉重感、轻浮感、冷感、饥饿感、口渴感。

以上色法类个别名称与汉译《俱舍论》中的译文有别。如汉译六味是:甜、酸、苦、“淡”、咸、辣。藏文中“罜”是“涩”非“淡”。故依藏文,作“涩”。声类8种,也按藏文《俱舍》译,特此说明。

(3)准色法类——法处色。

前面介绍的色类属前五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所感触、所反映的对象。法处色纯属第六意识,即心识感知对象。这类法处色共分以下五类:

A.极微色。极微色是用心识将可见粗色分析成的极微物质元素。这种极微元素非视觉等前五识感知对象,而只是心识认识的物质“色”。

B.透明色。一般色是有质碍,如墙阻挡视线透视墙背后景色。透明色是一种视觉与所见景象之间存在的明亮介质,在心中引起的透明光感。

C.无表色。无表色是从表面上看不到的思想动机,在人的内心产生的一种妨碍行善作恶的无形障碍意识。如守持戒律的僧人心中的防止坏戒的戒心意识,具诚信者心中对所信者不生怀疑的防非意识,恶人心中妨碍产生善念善行的护恶意识。这种思想上的障碍,虽然无形,却能起到如墙如坝阻拦善行恶性的作用,故称为无表色。

D.名义色。名义色如观修白骨观的心境中显现的骷髅相,梦境也属此类。此类景象非真色,故称“名义色”(旧译“遍计所执色”)。

E.自在色。自在色是修遍处定等获得变化自在力而随意化现出的各种景象,如佛菩萨的神变形象。

对上述五种法处色,佛教哲学各派观点不一致。毗婆沙和应成中观家认为无表色为标准色,但经部、唯识、自续中观家认为非标准色,是准色类。五种法处色,原出于佛经,故佛教均承认五种法处色是色,但毗婆沙和应成中观家只承认无表色为标准色,其余四种是只显现于心识的名义色。各家都认为名义色为常法。

2.心法类。

心、意、识三者为同一概念。“心”是集起义,“意”是思量义,“识”是了别义。“集起”是众因缘积集生起之意,“思量”是思考分辨之意,“了别”是明了、了解、鉴别、识别之意。

心识的定义是:明见自境的非物质存在。“明见自境”是说明心识的功能是“明见自境”。“明见”是指心识的如镜现影,如眼见色的对境反映功能。“自境”是说:五官识只限于感知自己的境色,如色为眼识境,声为耳识境,等等。心识既能伴随五官识而分辨外境,又能自取一切有无。“非物质”是说明心识本质“非物质”。物质色界是极微物质元素合成的,但心意识是非物质的精神智能,是一种无形无色的感知能力。

心识从其功能上分为心王和心所。“心王”是心的主体,是主心,“心所”一词的完整意义是“心所生”,藏文作舙纀纍︽輨繴,意为“心生”。心主如主宰一切的帝王,心生法如顺从帝王意志办事的从臣。心王摄取对应事境的总相,发挥主功能;心生法摄取别相,发挥各自的分功能。

心王有六位: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前五识是直觉识、有限识,各有各的特殊领域。如眼识主色、耳识主声、鼻识主香、舌识主味、身识主触。意识是无限识,既有直觉功能,也有非直觉思维功能,既能对有限的实有境,也能对无限的虚设境。

除通常的六心外,还有八心和九心之说。八心是前述六心,加上染心“末那识”和持身持种心“阿赖耶识”(八心说是顺经唯识派主张)。“九心”是上述八心加上“净识”(九心是陈·真谛主张)。

心王与心生之间具有五种相应关系,称“五相应”。相应是同步和相同之义。五相应即“五同”。五同是:

(1)所依同:心生和心王同依于一根。如眼识心生与眼识心王同依于眼根。

(2)所缘同:心生和心王缘于同一事境。缘是与识相对的客观对象,如眼观风景,风景就是缘境。

(3)行相同:如眼识心王取青色相时,心生也同取青色相。意识如摄像镜头,“行相”是视屏上显现的景象。

(4)时同:心生、心王,同生同灭,时间上同步。

(5)质同:心王、心生,同一性质。如心生、心王同属于心法,净染同质。

心所生法共有51种,分为六类。一是五种遍行,二是五种别境,三是十一种善,四是六种主烦恼,五是二十种随烦恼,六是四种不定。下面分类逐个解说:

(1)五种遍行心生(原译“心所”)是:触、作意、受、想、思。这五种心生,伴随一切心王,与心王同时生起,同行于一切所缘之境,遍及善、恶、无记(非善、非恶)一切心性,遍行于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时,遍行于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九地。凡有心意识活动,就有此五种心生伴随,因此,称“遍行”。

A.触:触是接触,根、境、识三者接触,才能生心。如眼睛、眼识、外境三者接触,才能看见景色。虽然有眼睛、外境,若无眼识,即心不在焉,就看不到景色。

B.作意:作意是关注,是指关注面对的事境。

C.受:是感受、感觉。识与境接触时,就触景生情,接触到自己喜欢的事境,就会产生喜受、乐受,接触到自己不喜欢的事境,就产生苦受,接触到自己不喜、不恨之中性事境,就产生无乐、无苦的中性感受。

D.想:是捕捉事境的性质特征,想所对境是什么,有哪些特征,如何表达等等。

E.思:是心的定向作用。思以审虑思、决定思、行动思形成取舍,做不做的定向思维引起身言意造业行为。

(2)五种别境心生是:欲、胜解、念、定、慧。“别境”与“遍行”不同。遍行于一切心识活动,但别境各有各的对境功能,“别”有个别和决定二义。

A.欲:是想做什么的决定的欲望。

B.胜解:是信念。这种信念是建立在对事物充分了解前提下产生的不可动摇的信念。因此,汉文曾译作“胜解”,与迷信相区别。

C.念:是记忆,是对所熟悉事物和印记在心之事,念念不忘,不使遗忘的心念。

D.定:是心专注一境,不使散乱。

E.慧:是智慧。慧分闻所得慧、思所得慧、修所得慧,是思考分辨、对事境做出是非决断、消除疑惑的智能。

(3)十一善心生是:信、惭、愧、无贪、无、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善是能使自己和别人在今生和来世获得安乐利益的思想行为。这十一种心能使自己和别人今生来世获得安乐利益,因此,称善心生。

A.信:是信仰佛教正道。信有三义:一是净信,即纯净的信仰;二是坚信不疑;三是希望自己能实现所信之道。

B.惭:是对自己的过错知羞耻之心。

C.愧:是做了错事,对不起别人,感到惭愧的心情。

D.无贪:是对所爱之物,无意求取之心。

同类推荐
  • 佛养心,道养性:用佛的境界道的胸怀点释人生

    佛养心,道养性:用佛的境界道的胸怀点释人生

    从淡泊、立身、烦恼、随缘、平常、 包容、谦逊、信念、精进、学问、交友、生活等方面 ,以清新的语言和生动的故事,多角度、多层次地阐 述了佛家和道家博大精深的思想,揭示生活妙理,点 破世俗迷障,以睿智的机锋给世人以深刻的启示,为世人指明人生的方向,是滋润心田的一泓清泉,是治 疗苦病的一剂良方。
  • 天香:圣经中的女人

    天香:圣经中的女人

    这是一本比较特殊的书,我们在一个女作家笔下,第一次看到一组圣经里的女性群像圣洁的圣母、英勇的女士师、温柔幸福的妻子、沦落又皈依的女子、给人间带来灾难的少女、给民族带来福祉的王后……
  • 读佛即是拜佛:弥勒佛传

    读佛即是拜佛:弥勒佛传

    当时没有人知道,那个挺着大肚子,背着布袋游走于街头,始终面带笑容逗弄世人的乞丐和尚,就是真正的弥勒佛。唐末乱世,在一场洪灾中,弥勒转世为人,被一对农民捡回收养,取名“契此”。就在结婚当晚,他抛下养父母、未婚妻,逃婚到岳林寺剃度出家。本想安心修行,却屡遭三个假和尚诬蔑,成为世人眼中偷吃荤腥、贪恋女色的花和尚,像过街老鼠一般受尽欺辱。在万念俱灰之时,经无名老僧指点修行,终于在弯腰插秧时重拾本来面目,从此背起布袋四处游荡,见人就笑,更在嬉笑怒骂、疯疯癫癫的言行中教化众人:少一点心眼,多一点豁达。
  • 苦才是人生:索达吉堪布教你守住

    苦才是人生:索达吉堪布教你守住

    生本来就是活也苦,死也苦,有钱没钱都痛苦,但很多人就不明白这一点,遇到一点违缘就怨天尤人:“老天太不公平了!为什么我这么倒霉,所有的不幸全落到了我的头上?”却不知轮回的本性即是如此。《苦才是人生:索达吉堪布教你守住》是一本帮我们解脱生老病死之苦的珍宝之书,里面讲了很多藏传佛教中解决各种痛苦的不同方法,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经常串习,所有困难都会迎刃而解,消除痛苦轻而易举。无论是事业、家庭、爱情,全都变得一帆风顺。把它请回家,就好像与佛陀朝夕相处,一呼一吸都得到了加持,不仅今生拥有不可思议的好运,而且后世也会得到一份幸福的保险。
  • 佛养心道养性: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佛养心道养性: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本书以佛教关于出世与入世的思想精髓为核心,融合了道教和儒家的思想,阐明了什么是“出世与入世”,全方位解析了“该怎样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共分八篇,分别是:在出世中入世,在入世中出世;出世是佛法,入世是世法;出世在度己,入世在度人;以无为之心出世,以有为之心入世;以禅心出世,以分别心入世;以出世无我之心,行入世利他之事;以出世之心境,过入世之生活;以出世之心低调做人,以入世之心高调做事。
热门推荐
  • 千年绝恋

    千年绝恋

    一千年前,她救了他,并且把他带在身边,但是那时她是属于另外一个人的,他只能默默的祝福她,决心就这样守护她。她刚出生时,除了脖子上的一块玉就什么也没有了。但是从小到大,都有人在资助她,让她过的衣食无忧,她从心底感谢这个资助人,期待着有一天能见到他,好好的感谢他。但是没有想到第一次见到那个资助人,就被他给吃抹干净,她想逃离,但是……《前世的情,今生还》续集
  • 以力成圣

    以力成圣

    修士,以力证道……而修身者,则把身体力量的极限,发挥到顶点……看华夏武修者,如何在异世大陆的傲视天下,尽在《以力成圣》……
  • 孩子一定要知道的50个世界建筑奇迹

    孩子一定要知道的50个世界建筑奇迹

    本书从世界范围内遴选了50座摩登建筑,按照世界大洲分为六章,其中有体育中心——“鸟巢”国家体育馆,有国家政府所在地——美国白宫、德国国会大厦,有展出各种作品的博物馆——罗马国立当代艺术博物馆、吉萨大埃及博物馆,还有现代出行离不开的新潮机场——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伦敦希思罗机场五号候机厅,更有千年、百年造福人类的水利工程——中国三峡大坝和埃及阿斯旺大坝,当然,还有经济金融中心——大阪世界贸易中心、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尽情地感受这些建筑奇迹,体味现代人活跃的思维与伟大的智慧吧!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皇后不称职:朕的霸道女人

    皇后不称职:朕的霸道女人

    光溜溜的穿越,有木有搞错!虽然自己的男人跟那种人跑了但也不至于光溜溜的穿越到另一个男人的床上吧!美男美男不准过来!敢过来偶就!….…错乱的时空;错乱的国家;错乱的感情,当一切秘密随之解开的时候,我是不是也该离开?
  • 有一种心态叫开放

    有一种心态叫开放

    天光之下,鸢飞鱼跃,青山妩媚,粉蝶翩跹,是何等美好的景色,但这总要打开窗子才能看得见,而清凉新鲜的空气也总要打开窗子才能流泻而入,把熏人的碳酸气赶走。打开窗子让封闭的空间开放,就是心地开朗,与人为善,汲取新知,创造希望,使自己的精神常新,生命力源源不竭。正如蒙牛集团创始人牛根生曾说:“凡系统,开放则生,封闭则死。人亦如此。”本书契合开放的时代,开启了一场意义深远的人生价值观讨论,倡导开放式人生。在这样一个变化的时代,要成就精彩人生就必须善于变化,不能因循守旧。我们应紧跟时代节拍,顺应时势,以变应变,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方案,寻找出路,不然就会处于被动地位。
  • 重生之童养媳

    重生之童养媳

    别人重生有没有这么苦逼啊,她居然穿到卖身葬父的小姑娘身上,成为一个为人挡厄的小媳妇。本想以工抵债,谁知看似温文的小相公却是个腹黑,而且出身名门身负冤屈。一心想往上爬,以位极人臣为目的。看走眼了!好吧,事到如今,也只有夫妻联手,你攻读来我挣钱,你做官来我当家。
  •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成语故事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成语故事

    文化的传承和积淀极为深厚。汉语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一脉相承地记载下了中国历史长河中的风起云涌,而成语则是汉语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精练、准确……
  • 别让坏习惯左右你:排除你走向成功的78个障碍

    别让坏习惯左右你:排除你走向成功的78个障碍

    ,我们谁不是遵从着某种习惯来生活的呢?有的人习惯“黎明既起。有的人遇到一点儿小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是习惯的产物,就会愁眉不展;有的人节俭,洒扫庭院”,有的人铺张;有的人多话,有的人则大大咧咧,不修边幅;有的人对人说话谦恭有礼,有的人寡言,有的人则手忙脚乱;有的人总是乐观地看待一切,如此等等,而有的人则习惯睡懒觉;有的人十分注意自己的衣着整洁,有的人则高声大嗓、唾星四溅;有的人做事井井有条,不一而举
  • 相府嫡小姐:美人将军霸天下

    相府嫡小姐:美人将军霸天下

    他是少庄主,他是武林盟主,他是南朝王爷,他是强大的东帝王!是谁造就了她未老华发白,最终会是谁牵住了她的手,一袭红衣傲天下,为她挽起那根根发白的发。江湖中人人得而诛之的妖女是也。那个本该冷酷无情,无情无欲的帝王,第一次违背了自己的心,先是被皇帝亲笔御封“天下第一状元”后又上战场杀敌,相遇后终究不过是转身离开,第二次再见时,入眼的是她满头的银丝,灼伤了他的眼,成为手握几十万兵马的大将军,也融化了他冰冷的心,为了她,他终是改变了自己,坑蒙拐骗,却不知‘他’却是‘她’,无所不用其极。费尽心机好不容易将她压于榻上,却欠抽的说:“娘子,你可否在上面。”某女暴走“想在下面?老娘成全你…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