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08200000006

第6章 八佾第三(1)

本篇共二十六章,全篇围绕“礼乐”这个中心,阐述“礼乐”在治国、修身中的作用。

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仁”,“礼乐”则是实现“仁”的重要途径。执政者治理国家、教化民众,必须遵行“礼乐”,一个人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离不开“礼乐”。“为政之善,莫善礼乐,礼以安上治民,乐以移风易俗,得之则安,失之则危,故此篇论礼乐得失也。”(北宋邢昺《论语注疏》)

在本篇第三章,孔子强调一个人首先要有仁德之心,然后才能正确对待礼制和音乐。在孔子看来,“仁”是人性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如果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就谈不上遵行礼制,谈不上通过音乐陶冶情操。在本篇第八章,孔子赞同子夏“礼是在仁德之后才产生的”这一说法,进一步强调了“仁”是立身处世之本的观点。

本篇的大部分章节,通过谈不违礼、传承礼、祭礼、射礼和谈音乐,揭示了礼、乐与“仁”的内在联系,记述了礼、乐在不同场合的具体表现。

在本篇的第十四章,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短短的十三个字,却有着丰富的内涵,体现了孔子重视优秀文化遗产传承的历史观。

3.1孔子谓季氏①:“八佾舞于庭②,是可忍也③,孰不可忍也?”

【译文】孔子评论季氏,说:“他在庭院中使用天子享用的八佾乐舞,如果这样的事能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呢?”

【注释】①谓:说,评论。季氏:指季平子,名季孙易如,鲁国大夫。是鲁桓公之子季友的后裔。曾逐放鲁昭公,立昭公之弟为定公。一说为季康子、季桓子,皆不确。②八佾(yì):古代乐舞八人一行,称一佾,八佾为六十四人的乐舞。按周代礼制,天子用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超过这个标准,就是违礼。③忍:忍耐,容忍。

【解读】我国春秋末期,处于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时代,礼崩乐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因此新兴阶级犯上作乱、违背礼制的事时有发生。季氏敢于更换国君,当然能违礼使用八佾乐舞。孔子对此不能容忍,所以说出了“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话。季氏“违礼”,是时代转型的必然;孔子“维礼”,在所处时代不合时宜。但要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形成正常、合理的人际关系,任何社会都应该倡导和遵循礼仪制度、人伦准则。有鉴于此,孔子的观点有其合理的成分。

3.2三家者以《雍》彻①。子曰:“‘相维辟公②,天子穆穆③’,奚取于三家之堂④?”

【译文】鲁国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祀祖先时,唱着《雍》这首诗来撤去祭品。孔子说:“《雍》诗里说:‘四方诸侯,恭敬助祭;天子端庄,肃穆主祭。’这种诗句怎么能用在三家的庙堂上呢?”

【注释】①三家:指鲁国当政的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卿。《雍》:《诗·周颂》的一篇。彻:指撤去祭品。②相:辅助。指助祭。维:《中华大字典》:“维,四角也。”这里指四方。辟公:诸侯。③穆穆:庄严肃穆。④奚:怎么,如何。堂:指庙堂。

【解读】针对鲁国三个大夫的“违礼”行为,孔子表达了愤慨之情。他认为,“礼”是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规范、准则,任何人都不能违背。如果容忍甚至纵容“违礼”的行为,就会导致社会混乱,人伦丧失。但是,“礼”的具体内容不能一成不变,而应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处理上下级关系、人与人关系的需要。孔子维护周代礼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对某些过时的要求和规范不容变通或更改,就是拘泥陈规,不合时宜。

3.3子曰:“人而不仁①,如礼何②?人而不仁,如乐何③?”

【译文】孔子说:“人如果没有仁爱,讲什么礼仪?人如果没有仁爱,讲什么音乐?”

【注释】①仁:仁德,仁爱。②礼:礼仪。③乐:音乐。相传孔子整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其中乐经就是音乐方面的著作。乐经亡于秦始皇焚书时。

【解读】“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一个人有高尚的品德,有仁爱善良之心,才能在待人处世中遵循礼仪,才会去欣赏高雅纯正的音乐,并进而提升和塑造自己的品德情操。孔子认为,遵循礼仪、欣赏雅乐是仁爱、仁德的外在表现,但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试想,一个不遵礼仪、行为粗野的人,怎么可能有仁爱之心呢?同样,一个乐于声色、喜好淫靡之音的人,怎么可能是仁德之人呢?因此,要成为一个举止高雅、文明守礼的人,就必须加强品德的修养,促进人性的完善。

3.4林放问礼之本①。子曰:“大哉问②!礼,与其奢也③,宁俭;丧④,与其易也⑤,宁戚⑥。”

【译文】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说:“这个问题意义重大!一般礼仪,与其奢华浪费,不如朴素节俭;丧事礼仪,与其周全隆重,不如内心悲伤。”

【注释】①林放:鲁国人,身份不详。本:根本。②大:重大。③奢:奢侈,浪费。④丧:指办丧事时的礼仪。⑤易:安稳。这里指周全隆重。⑥戚:悲伤。

【解读】林放的问题涉及哲学上“内容和形式”、“内在本质和外在表现”的问题。因此孔子认为意义重大。一般礼仪,讲究排场,奢华浪费;丧事礼仪,仪节周全,仪式隆重,这些都是表面形式。日常礼仪中朴素节俭,丧礼中对逝去的亲人由衷悲伤,这才体现了礼的根本。傅佩荣先生说:“易、戚有重外与重内之分。丧礼对真诚心意的强调,更甚于其他的礼,所以孔子特别加以说明。另外,奢与俭无法并取,易与戚却可以兼顾,只是须分本末……这段话显示了孔子‘承礼启仁’的基本观点。”(《解读论语》)

3.5子曰:“夷狄之有君①,不如诸夏之亡也②。”

【译文】孔子说:“落后偏远的部族有君主,不如中原地区没有君主。”

【注释】①夷:指我国古代住在东方的少数民族。狄:指我国古代住在北方的少数民族。

②诸夏:中原地区,即周代分封的诸侯国所在地区。亡:通“无”,没有。

【解读】历来学者对此章的理解分歧较大。一说偏远落后部族还有国君,而中原各诸侯国却无视天子,违礼僭越;一说偏远落后部族虽然有国君,却不如中原没有国君的国家民众文明守礼。从后说。此章体现了孔子以文化为中心的思想。在孔子看来,“道”高于“君”,人文精神高于政治体制。夏代虽亡,其文化却流传下来;周代的诸侯国有的暂时无君,有的更换君主,但周代的部分礼制照样延续。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说明礼制、仁德的传统、人文精神的传承,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非常重要。

3.6季氏旅于泰山①。子谓冉有曰②:“女弗能救与③?”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④?”

【译文】季孙氏要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阻止他吗?”冉有回答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去祭祀泰山的人还不如林放知礼吗?”

【注释】①季氏:指季康子,鲁国大夫。旅:祭祀名。《书·禹贡》:“蔡蒙旅平。”指祭山。按当时礼制,天子和诸侯才有资格祭祀名山大川。②冉有:孔子的学生,名求,字子有,擅政事,当时在季氏府中任家臣。③救:挽回,阻止。④曾:岂,难道。泰山:本为山名,这里指代祭祀泰山的季康子。有的学者把“泰山”解作“泰山之神”,不从。

【解读】孔子的一生中,曾有一段周游列国、宣传和倡导“仁德”、“礼制”等治国思想和礼制伦常的经历。他对学生冉有不能阻止季氏祭祀泰山一事的责备,表明了他对季氏身为鲁国大夫,却违背礼制,公然要去祭祀泰山的行为的谴责。他说去祭祀泰山的人竟不如林放知礼,既谴责了季孙氏的违礼行为,又对冉有不劝阻季孙氏祭祀泰山进行了严厉批评。

3.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①!揖让而升②,下而饮。其争也君子③。”

【译文】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如果一定要有,就是比赛射箭。相互作揖行礼,然后上场比赛,结束后下来喝酒。这种竞争是君子的竞争。”

【注释】①射:古代六艺之一。《礼·射义》:“是故古者天子,以射选诸侯、卿、大夫、士。射者,男子之事也。”作为一种既可防身,又能娱乐、竞赛的项目,射的礼仪有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种。②揖让:相互作揖,表示谦让。升:登。指上场比赛。③争:竞争。

【解读】“君子无所争”这句话,表现了孔子与世无争的思想。孔子认为,君子是胸怀坦荡、不谋私利、有德行操守的人,这样的人不能也不会为个人私利或达到个人目的去与他人或天下人争。这样的不争,是理想人格的体现。在孔子看来,君子应该不争,但也有争的时候,这种争是君子之争,即公平、友好的竞争,而不是不择手段、拼得你死我活的竞争。当今世界,不管是国与国的竞争,人与人的竞争,企业与企业的竞争,既存在公平、友好的竞争,但也不乏耍阴谋、用诡计、搞欺诈的尔虞我诈的竞争,更有靠武力以大欺小的竞争,这显然是违背公平正义、诚信无欺的做人处世之道的。

3.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①,美目盼兮②,素以为绚兮③。’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④。”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⑤!始可与言《诗》已矣⑥。”

【译文】子夏问道:“‘笑貌妩媚,美目传神,好像在白绢上画着绚丽的图画’。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绘画先以白色打底,然后再上颜色修饰。”子夏说:“那么,礼乐产生在仁德之后吗?”孔子说:“能阐发我的思想的人是你呀!现在可以与你谈《诗经》了。”

【注释】①巧笑:美好的笑貌。倩:含笑的样子。引申为妩媚。②盼:眼睛黑白分明的样子。意思是传神。③素:白色。素以为绚:即“以素为绚”,在白绢上画绚丽的图画。

④绘事后素:古人绘画,先以白色打底,然后再上颜色修饰。⑤起:发,启发。引申为阐发。商:子夏名。⑥始:方,才。

【解读】子夏所引《诗·卫风·硕人》中的诗句,说明女性外在的美貌源于内在的气质,这正如绘画,先以白色打底,再上颜色修饰。孔子以此为喻,巧妙地说明了“仁”和“礼”的关系。在孔子看来,“仁”先“礼”后,“仁”是质,“礼”是文,外在礼仪是内心情感的表现。一个缺乏仁爱之心、没有德行操守的人,不可能有良好的礼仪风范,正如女性没有高雅的内在气质,不可能有美好的外在形象一样。

3.9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①;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②。文献不足故也③。足,则吾能征之矣。”

【译文】孔子说:“夏代的礼仪制度,我能够讲,但它的后代杞国的礼仪不足以证明;殷代的礼仪制度,我能够讲,但它的后代宋国的礼仪不足以证明。这是杞国和宋国的历史文献和专业人才不足的缘故。如果这些条件足够,我就能够证明这两个朝代的礼制了。”

【注释】①杞:周初为夏朝王室后裔建立的封国。周武王时故城在今河南省杞县。因国力弱小,后多次迁移。公元前445年为楚所灭。征:证明,证验。②宋:周初为殷朝王室后裔建立的封国。故城在今河南省商丘市南。战国时被齐、魏、楚三国所灭。③文:指历代典籍。献:贤者。《书·益稷》:“万邦黎献,共惟帝臣。”这里指懂礼的专业人才。

【解读】孔子晚年,在从事教育的同时,潜心整理古代文献和典籍,对历代礼制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周代礼制是对夏、殷两代礼制的沿袭和发展,是当时最完善的礼制。对于夏代礼制和殷代礼制,由于文献典籍和专业人才不足,他不能轻易下断语,这反映了他谨慎的治学态度。孔子注重考证,不轻易下结论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历代学者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并进而形成了以校勘厘正本文、训诂贯通字义、积累资料供研究者应用为宗旨,有别于宋明理学的汉学,即考据学。

3.10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①,吾不欲观之矣。”

【译文】孔子说:“褅祭的礼仪,从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想观看了。”

【注释】①褅(tì):褅祭。古代天子每隔五年在祖庙中举行的大祭,是一种隆重的祭礼。灌:酌酒浇地。古代褅祭开始时,第一次献酒的一种仪式。

【解读】孔子以敬畏之心对待周代的礼制,凡是违礼的行为,他都严厉谴责。鲁国国君作为诸侯国的君主,竟然举行天子才能使用的褅祭,孔子认为是僭用天子祭礼,因此不想观看。“在孔子看来,一个人的等级名分,不仅活着的时候不能改变,死后也不能改变。生时是贵者、尊者,死后其亡灵也是贵者、尊者。这里,他对行褅礼的议论,反映出当时礼崩乐坏的状况,也表达了他对现状的不满。”(李择非整理《论语》)孔子推崇礼制、人伦的初衷,是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在客观上促成了等级制度的形成,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

3.11或问禘之说①。子曰:“不知也②。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③!”指其掌。

【译文】有人问孔子褅祭的含义。孔子说:“不知道。知道褅祭含义的人对于治理天下,就像把天下摆在这里一样吧!”他一边说,一边指着自己的掌心。

【注释】①说:学说,理论。这里指含义。②不知也:孔子认为鲁国举行褅祭违礼,但又不想明说,因此委婉地说不知道。③示:同“置”,摆,放。诸:“之于”的合音。斯:这里。指掌心。

【解读】“礼”是事关道德伦理和等级名分的制度。在孔子看来,懂得褅祭的含义,就懂得遵循礼制;用礼治理天下,就像把东西放在掌心一样容易。他说自己不知道褅祭的含义,实际是表示自己对鲁国僭礼行为的不满。在孔子的思想中,存在着“变”与“不变”的认识论成分,但在对待他心目中最完善的周代礼制问题上,却不容许有增减和僭越。在今天看来,这既有坚持真理的积极的一面,也有固守陈规的消极的一面。

3.12祭如在①,祭神如神在②。子曰:“吾不与祭③,如不祭。”

【译文】祭祀祖先时,就像祖先真在那里;祭祀神灵时,就像神灵真在那里。孔子说:“我没有参与祭祀,就如同不祭祀。”

【注释】①祭:指祭祀祖先。如:像。后面省略了祭祀的对象“祖先”。②神:神灵。古人认为人死为鬼,已进入祖先之列。故“神”不宜译为鬼神。③与:参与,参加。

【解读】祖先是家族已经逝去的亲人,神灵是人想象中超越人世的事物。对他们的祭祀,孔子要求真诚、虔诚,要有敬畏之心,实际上仍然是要求人们遵循礼制,不做违背礼仪规范的事情。孔子怀疑鬼神的存在,也不讨论鬼神是否存在,但对从夏、商沿袭下来,到周代臻于完善的礼制却十分关注,这反映了他对人文传统和礼仪规范的重视。此章中前两个“如”字,表明孔子不相信鬼神存在;第三个“如”字,表明他对不亲自参与祭祀的态度。可见,无论是祭祀祖先,还是祭祀神灵,孔子要求的都是真诚,而这种真诚则源自于“礼”。

3.13王孙贾问曰①:“‘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②’,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③,无所祷也④。”

【译文】王孙贾问道:“‘与其讨好奥神,不如讨好灶神’,这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我没有不正当的行为,如果得罪了国君,讨好谁也没有用。”

【注释】①王孙贾:卫国卫灵公的大臣。②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疑为当时的俗语。媚:巴结,讨好。奥:居室西南角。古代尊长居室,也是祭神的方位。灶:古代灶祭之神。民间以腊月二十四日为灶神上天向天帝陈说人间善恶之日,因此这天在灶房祭祀灶神。王孙贾在这里把国君的近臣和宠姬南子(因孔子去见过南子)比作奥神,把自己比作灶神,暗示孔子与其巴结国君的近臣和宠姬,不如讨好自己管用。③天:一说指天神,一说指天理,一说以天喻君(指卫灵公)。从后说。④祷:祈祷,祷告。这里意思是讨好。

同类推荐
  • 俗语

    俗语

    本书收入的是从传世的文史典籍中搜集整理的俗语,并加以必要的注释和例句。所收俗语包括:拔出萝卜带出泥、白日做梦、包子有肉不在褶上、醉翁之意不在酒等。
  • 焚书

    焚书

    《焚书》是明代思想家李贽“异端”儒学的结晶,是反理学、反传统、反教条的檄文。它启迪与鼓舞了当时及后来的进步学者,对人们解放思想,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而被统治阶级视为洪水猛兽。
  • 中华家训2

    中华家训2

    “家训”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厚的内涵、独特的艺术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生活。它怡悦着人们的情志、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感化着人们的心灵。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的人格理想、心理结构、风尚习俗与精神素质。这都将是陪伴我们一生的精神财富。所谓“家训”就是中国古人进行家教的各种文字记录,包括诗歌、散文、格言、书信等。家训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大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学习研究并利用这些知识,对提高我们每个人的文化素质,品德修养,一定会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 历代赋评注(汉代卷)

    历代赋评注(汉代卷)

    本书是目前篇幅最大的一部历代赋注评本。书中对入选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的背景均作了介绍。第一卷开篇除以“总序”对赋的特质及其同汉语与中华文化的血肉关系、赋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了概括论述之外,还在评注前撰文《赋体溯源与先秦赋概述》,以下各卷在评注前也都有“概述”,对该时期赋的主要作家、重要作品、创作成就和主要特色等有简略而精当的论述,以与书中的作者简介、各篇题解及品评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关系,从而便于读者在阅读作品及评注过程中形成对该时期赋吏的整体认识。
  • 韵府词库

    韵府词库

    《韵府词库》是作者花费近十年心血,在有关资料及工具书上选取六千余个韵单字,搜集古今汉语词典、词组约二十六万个汇编而成,为广大爱好作诗填词的读者及苦于汉语词组搭配检索的读者提供了方便。
热门推荐
  • 你是我心中的王【完】

    你是我心中的王【完】

    他,幽月皇子,生则为复仇而来。精灵中的王者,报复的冷君。然,当报复之剑刺向对方,当胜利即将在望,却发现自己只是报复的工具。此时此刻,情何以堪?他,焰月皇子,风/流倜傥,玉树临风。精灵中的王者,优雅的国君。然,当发现自己心爱之人只是一把为国为君,心甘前来的利剑。此时此刻,恩怨怎泯灭?她,前世的倒霉蛋,穿越到精灵世界,成了幽月的皇后。无意知道惊天秘密,必须为国为君出卖自我。当得知幽月焰月的秘密,当得知自己进退皆难。此时此刻,何去何从?生相拥,死相随,无可逃脱的宿命,这就是爱情。正是:一曲蝶姬断人肠,世事无常何其似。HOHO~万望大家能收藏和评论,给以秋水你们最最宝贵的意见。Q28673554期待你来敲门,嘿嘿~(请注明小说或红袖字样)一些朋友的文字,欢迎阅读:莲花白《爱在前世,情在今生》http://m.pgsk.com/a/88591/荆棘丛生的海《温柔丈夫霸道妻》http://m.pgsk.com/a/90970/烟柳绿《就要挑逗你》http://m.pgsk.com/a/92615/-------------------------------------------------http://m.pgsk.com/a/92911/《一夜情之后》偶的新文,新文大家多多支持~
  • 纯禽老公,请温柔

    纯禽老公,请温柔

    R市。一处新的别墅区,两旁树木林立,觥筹交错,斑斑的月光透过树叶,洒落而下,四周显得如此的静谧,这一片区共有5栋别墅,各种的风格各不相同。其中一栋最为高大的建筑物屹立在这一片区的最中间,显得如此的醒目。其建筑物中西结合,有中国古代紫禁城的大气和尊贵,显得古香古色之风,也有欧洲风格的时尚感和立体感,两者融合,仿佛置身于古今两个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中。很有特色,很别具……
  • 一朵一朵的阳光

    一朵一朵的阳光

    《一朵一朵的阳光》共分为五辑,主要内容包括:你的容量有几何;感谢疼痛;起身的饺子落身的面;天使的产房;原谅一张蛛网。《一朵一朵的阳光》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户,我们看到了世界的美好,只要我们心中有爱
  • 影响中国学生的经典成语故事之一

    影响中国学生的经典成语故事之一

    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并常常附带有感情色彩,包括贬义和褒义,当然,也有中性的。“影响中国学生的经典成语故事”汇集了众多的成语,详细地讲解了其释义及相关出处,使读者在增长知识的基础上、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
  • 很老很老的老偏方:中老年病痛一扫光

    很老很老的老偏方:中老年病痛一扫光

    纯食材配方!速查速用,值得珍藏! 医学博士收集编写的最古老、最齐全、最安全巧治中老年病痛的经典老偏方。 传统经典医药典籍,经过民间千年验证和作者多年医疗实践。 最安全的系列养生书,畅销200万册! 医学博士朱晓平执笔,万千读者盛赞:实用,有效,安全。
  • 我的豹族老公

    我的豹族老公

    “你们……到底在说什么?”林朵儿瞪着那双黑白分明的大眼睛看着站在她面前的五位老者。谁知道今天是闯的什么霉运啊,刚和朋友过完二十岁生日宴,回家的路上,竟然被人抓到这个鬼地方来。不过还好啦,这里看上去应该是一所有钱人家的大宅子才对。不对他们也不应该这么不讲理啊,怎么能这么抓人呢?而且这些老头说的到底是什么啊?什么豹族?什么纯血种?什么灭绝的?和她什么关系啊?“嘭!”一声巨响,那扇雕花……
  • 重生之庶女为妻

    重生之庶女为妻

    生前,赵晴岚是万安侯府的庶出小姐,嫁与毓亲王府的世子为妻。人人说是作为一个庶出的女儿,赵晴岚算是烧了高香才能有这样的造化。却没人知道,这一段婚姻生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其中的苦不堪言从来不能对外人讲。只是一场不是意外的意外的事故改变了整个故事的发展轨迹,赵晴岚死后意外重生,到了与毓亲王府初定亲的那一年。既然上天怜惜自己的遭遇,让自己从新来过,自己怎么能辜负上天这一番美意,既然有人不能让自己好好的生活,那么自己就从现在开始改变自己的生活。故事由此重新开始:为了自己的将来,不管是嫡姐嫡妹还是庶姐庶妹,只要是对自己的生活有企图,自己就坚决的要抵制。不管是嫡母还是姨娘,只要是想压迫自己,就不能让她得逞,一律勇敢反击。刁仆恶奴要欺负自己,那就让他们知道,脱胎换骨的自己,再不是以前那个可以任由别人欺负的懦弱小姐了。且看一个自强不息的重生之女如何从新开始演绎这一段全新的生活…
  • 处世故事(影响青少年一生的中华典故)

    处世故事(影响青少年一生的中华典故)

    《处世故事》每个典故包括诠释、出处和故事等内容,简单明了,短小精炼,具有很强的启迪性、智慧性和内涵性,非常适合青少年用于话题作文的论据,也对青少年的人生成长以及知识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 至尊毒女:倾城帝妃戏诸侯

    至尊毒女:倾城帝妃戏诸侯

    给时空带到古代……倾城容貌却带着戾气,神鬼皆惊,生性残忍冷漠的她由狐妖修炼成人。无意打开时空之门,却见他第一眼,无情戾气化为爱慕。他谈吐优雅,却能叱咤风云,喋血战场,身为一国之君,只为她回首
  • 一等痞女

    一等痞女

    贱人是什么?贱人就是自己不脱衣裳,专让别人脱衣裳的人。贱人就是先让你飘飘如仙,而后又痛不欲生的人。贱人就是让你分明恨的牙齿痒痒,但又忍不住一夜一夜去想的人。贱人就是曾让你拔剑数百次,但却始终没有一次是刺得下去的人…综上所诉,贱人就是…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她是鬼灵精怪,花样百出的小痞女,除油嘴滑舌,鸡鸣狗盗之外,其他一无是处。她并不出色,整天嬉皮笑脸,趋炎附势外的整一个刁奴加小人的奸诈嘴脸。可是——风云变幻,世事无常,有谁知道在她平凡普通的外表下面,究竟掩藏了一种怎样的魅惑?又有谁知道伪装之下,绚烂的笑容也可以瞬间变冷,一如夜一般的幽暗深沉。一张玩世不恭的笑脸,一双冷漠疏离的淡眼,勾勒的假象下,当所有的真相一一剥开,那呈现出来的,将是一番怎样的震撼?惊天绝世,极致妖娆!【片段一】:“臭丫头,你刚叫他什么!”打手面前,一个满脸横肉的纨绔公子哥,指着面前一俊雅美男吃醋的捞起袖子。“大爷啊。”某女见此嬉皮笑脸,完全一副哄死人不偿命的无耻表现。“丫的,可是你昨天明明拿了我一大把银子,说是从此以后就专叫我一人?”公子哥嚷嚷。“嗳哟,您真是滴!他那是表,您才是亲呐…哪能相提并论啊,亲大爷--”某女奸道,一如她身边那只活蹦乱跳的小雪狐,溜溜的转着大眼。“哦!这样。”公子哥闻言,有理的点了点头。而那俊雅美男则一脸阴沉,目光中微微的闪着别意。【片段二】:沉沉的夜幕,天色微凉,一个绝美的身影,一记暗魅的响指,轻浅随意的在这空中划过,倦淡慵懒的在这整个城中蔓延:“杀吧,风堡城中…一个不留。”“风千舞,你不能杀我,我是你叔叔!亲叔叔--”“是啊叔叔,我本不能杀你。可是爹爹,他一直在等着你呢…”抚着雪狐,女子笑的灿烂,可是在那灿烂之下,是暗不见底的深沉,及其无边无尽的…嘲弄。【片段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儿郎…”草地上,一个三岁模样,粉雕玉琢的小男孩,正翘着个二郎腿,自视无比帅气的叼着根杂草,脑袋乱晃。“小弟弟,是风吹草低现牛羊吧?”面前男子,轻言浅笑。“我知道啊,漂亮叔叔。可我觉得这样说会比较潇洒一点!”男孩认真,煞有介事。“哦,那你知道什么是潇洒吗?”“当然知道!我娘说了,潇洒就是长大以后,要惹尽天下美人儿之心--”本文女主腹黑,奸诈,隐忍,强大,一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