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08200000007

第7章 八佾第三(2)

【解读】孔子的回答说明,如果不遵礼制,不行正道,而去巴结国君的近臣和宠姬、讨好掌握实权的大臣,就不尊重国君,不会有好的结果。针对王孙贾提出的问题,孔子通过比喻,委婉地谴责了讨好权贵、谋求官位的行为。近年来,有的学者不顾人类认识史的发展阶段,认为既然孔子“敬鬼神而远之,”那么他所说的“天”就不是天神、天理,而是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好像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对隐藏在自然、社会现象背后的规律性的东西已经有了清楚的认识。从人类经过漫长的时间才对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但至今还存在着许多未知领域有待于人类继续探索来看,孔子在他生活的年代就能清楚地认识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是不现实的,也几乎是不可能的。孔子之伟大和可贵,就在于他“把一切必然性,甚至某些偶然性,都归之于‘天’和‘命’”(杨伯峻《论语译注》)。而在此章,把“天”理解为国君,虽然有“君权神授”的神秘色彩,但足以说明孔子思想中重现实而不重天命的倾向。在《论语》研究中,任意拔高和美化孔子,把孔子说成是无所不知的完人,是极不严肃的。

3.14子曰:“周监于二代①,郁郁乎文哉②!吾从周③。”

【译文】孔子说:“周代借鉴了夏、商两代的礼仪制度,形成了丰富而灿烂的文化。我遵从周代的做法。”

【注释】①监:通“鉴”,借鉴。二代:指夏、商两个朝代。②郁郁:文采盛的样子。意思是丰富多彩。文:文化。指礼乐制度。③从:追随。意思是遵从。

【解读】从认识论看,孔子对周代借鉴前代文明成果而制定礼仪制度由衷赞叹,说明他主张积累和进化,是一个朴素的唯物论者。从价值取向看,他一生倡导和遵从周代的礼仪制度,是为了构建稳定、合理的社会关系和人伦规范,说明他是主张入世的理想主义者。颜炳罡先生认为:“西周时期,周公在殷礼的基础上制礼作乐,建立起中国有史以来最为完备、最为系统的礼乐制度。”这是“中华文明进化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韩喜凯先生说:“可以说,从周初兴起的礼乐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文化史上出现的第一个独立的文化形态。”(《名家评说孔子辨析》)孔子以他独特的眼光,看到了这一文化形态的重要价值,因此由衷地表示“吾从周”。当今世界,也存在继承前人文明成果和立足于现实进行创新的问题。历史虽然不能重复,但历史不能割断。只有继往开来,才能推陈出新。

3.15子入太庙①,每事问②。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③?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译文】孔子走进太庙,每件事情都要询问。有人说:“谁说叔梁纥的儿子懂得礼呢?他走进太庙后,每件事都要询问。”孔子听到这种议论,说:“这就是礼。”

【注释】①庙:古代供祀祖宗的屋舍。太庙:古代天子的祖庙。春秋时,鲁国对周公的庙也称太庙。②每事:指有关祭祀的礼器和仪式等。③鄹(zōu):鲁国的一个城邑。因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曾做鄹大夫,因此称为鄹人。

【解读】此章所说孔子入太庙的时间不详。如果是在年轻时入太庙,则对祭祀的礼器、仪式等知道得不多;如果是在中年以后,特别是熟悉周礼之后入太庙,则对祭祀的内容和要求非常熟悉。但无论他是何时进入太庙,他能对每件不知道的事情提问,甚至知道的事情也询问,说明了他的好学和谦虚。特别是对知道的,或一知半解的事情提问,更说明了他对问题的谨慎,反映了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知精神。

3.16子曰:“射不主皮①,为力不同科②,古之道也③。”

【译文】孔子说:“比赛射箭,不以射穿箭靶为主,因为每个人的力量大小不同,这是古时候的规矩。”

【注释】①射:射箭。这里指比赛射箭,而不是战场上的射箭。皮:指用皮做的箭靶。②同科:同等。不同科:指力量大小不同。③道:规矩。

【解读】“射不主皮”是周代“射礼”的规定,体现的是以礼治国的思想。春秋末期,由于诸侯国之间战争频繁,社会上出现崇尚武力的风气,比赛射箭主张“主皮”(以射穿箭靶为主)。针对这种情况,孔子以力量大小不同和古时规矩两条理由,重提“射不主皮”的要求,体现了他维护周代礼制、倡导以礼治国的思想。

3.1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①。子曰:“赐也!尔爱其羊②,我爱其礼。”

【译文】子贡想省去每月初一在祖庙祭祀时宰杀的羊。孔子说:“子贡呀!你爱惜的是这只羊,我爱惜的是这项礼仪。”

【注释】①去:除去。这里指省去。告朔饩羊:朱熹《论语集注》:“告朔之礼,古者天子常以季冬颁来岁十二月之朔于诸侯,诸侯受而藏之祖庙。月朔,则以特羊告庙。请而行之。鲁自文公始不视朔,而有司犹供此羊,故子贡欲去之。”后以“告朔饩羊”譬喻虚应故事。朔:农历每月的初一。饩(xī):指古代祭祀用的牲畜。②爱:惜,爱惜。

【解读】由于鲁文公虽在每月初一举行祭祀,却不亲自参加,有名而无实,所以子贡想省去祭品,不拘于这种形式。孔子却认为,只要祭祀时贡品这种形式在,就有可能恢复“礼”这个根本,即“名”存则“实”存。“我爱其礼”这简短的四个字,表明了孔子在当时礼崩乐坏的情况下恢复礼制,重建人际和谐、尊卑有序的社会秩序的愿望。

3.18子曰:“事君尽礼①,人以为谄也②。”

【译文】孔子说:“侍奉君主礼数周到,别人会认为是献媚。”

【注释】①尽礼:指礼数周到。②谄:奉承,献媚。

【解读】由于当时鲁国的国君或被逐放,或刚被立,权臣专权,礼制混乱,孔子完全按照礼制的规范侍奉国君,不与违背礼制的人同流合污,虽被人讥讽为献媚也义无反顾。在新、旧制度交替之际,竭力维护旧的制度,这是守旧和倒退。但从《论语》中所表现的孔子一贯的思想来看,他维护的是周代礼制中的合理部分,即维护道德修养、人伦纲常等方面的准则和规范,而不是周代的贵族制度。这种继承前代制度中的精华而不全盘否定前代制度的做法,是值得今人借鉴的。

3.19定公问①:“君使臣②,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③,臣事君以忠。”

【译文】鲁定公问:“国君使用臣子,臣子侍奉国君,应该怎样做?”孔子回答说:“国君按照礼制使用臣子,臣子要用忠心侍奉国君。”

【注释】①定公:鲁国国君,名宋,“定”是他的谥号。鲁定公是鲁昭公之子,继昭公而立,在位十五年。约在定公九年至十四年,孔子先后任鲁国中都宰、司空和司寇。②使:使用。③以:用,按照。

【解读】孔子论君臣关系,仍然立足于礼,要求君、臣都要遵循礼制,从而形成和谐的君臣、上下关系。臣子对国君的忠心,表现为敬重、无谋逆之心、能为国家舍弃生命,其根源仍然是礼。但孔子提倡的忠并不是愚忠,不是不加分析不问缘由的忠诚。他官至鲁国司寇而弃官不做,周游列国而致力于宣传、倡导仁德、礼制,就是他的君臣观的最好说明。“后世帝王对臣下、子民的欺侮凌辱,无所不至。臣下、子民必须无条件地绝对服从和接受,等等,并不符合孔子和原典儒学所主张的礼制。”(李泽厚《论语今读》)

3.20子曰:“《关雎》①,乐而不淫②,哀而不伤③。”

【译文】孔子说:“《关雎》这首诗,快乐而不放纵,哀怨而不伤感。”

【注释】①《关雎》:《诗·国风》的第一篇。《毛诗序》认为此诗是吟咏“后妃之德”。现代研究者认为是一首爱情诗。②淫:过分,放纵。③伤:忧思,悲伤。引申为伤感。

【解读】孔子对《关雎》这首诗的评论,体现了他的中庸思想。在他看来,快乐到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失当,这就是淫;哀怨过度,就会伤感、痛苦。同样,待人处世也要把握好“度”,不能放纵,不可过分。孔子这种中庸思想,具有辩证思维的特征,是他的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3.21哀公问社于宰我①。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②。”子闻之,曰:“成事不说③,遂事不谏④,既往不咎⑤。”

【译文】鲁哀公询问宰我做土神牌位应该用什么木料。宰我回答说:“夏代用松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栗木,意思是说使百姓恐惧战栗。”孔子听到后,告诉宰我说:“已经做了的事不要再解释,已经完成的事不要再规劝,已经过去的事也不要再追究。”

【注释】①社:土地之神。这里指木制的土神牌位,古人以此代表土神。宰我:名予,字子我,孔门言语科的高材生。②战栗:恐惧,发抖。③成事:已经做了的事。说:意思是解释。④遂事:已经完成的事。谏:直言规劝。⑤咎:追究。

【解读】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以礼待人,因此对宰我的意见进行了批评。他推崇周代的礼制,但对周代对待百姓的某些做法并不赞同。他认为,对百姓应该进行德治教化,而不能采取使他们畏惧的方法来进行统治。孔子的这种思想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对历代贤明的执政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关于“哀公问社于宰我”的原因,徐刚认为“是哀公想要除掉三桓,假借问社来向宰我请教。宰我言‘使民战栗’,是劝哀公痛下决心,三桓可杀。果真如此,则此章的意义就非常丰富了。孔子大概觉得三家势力太大,已经无法挽救了,他是在委婉地提醒宰我和哀公不要再重蹈昭公的覆辙。鲁昭公的时候,就想除掉三桓,可惜没有成功,反而被三家逐出了鲁国。当时鲁国政权完全掌握在三家的手中,很可能哀公的左右还有不少三家的耳目,所以商量这种事情本身就是很危险的。哀公与宰我之间的这种对话也只能依靠打哑谜的方式来展开”(见《孔子之道与〈论语〉其书》)。徐刚从鲁哀公当时的处境推测“哀公问社于宰我”,以及宰我答话(特别是“使民战栗”一句)所蕴涵的意思,虽然尚未发现可靠证据,但符合当时的情况,对深入理解此章含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①!”或曰:“管仲俭乎②?”曰:“管氏有三归③,官事不摄④,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⑤,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⑥,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⑦,孰不知礼?”

【译文】孔子说:“管仲的职位、名分太小。”有人说:“管仲不是很节俭吗?”孔子说:“管仲拥有大量租税,府中的人都不兼职,怎么能说节俭?”这人又问:“那么,管仲懂得礼制吗?”孔子说:“国君在宫殿前立照壁,管仲也在正堂前立照壁;国君为外国君主设宴,堂上有放置酒杯的土台,管仲府中也有放置酒杯的土台。如果管仲懂得礼制,谁不懂得礼制呢?”

【注释】①管仲:名夷吾,字仲,春秋时齐国人,任齐桓公的宰相,帮助他称霸诸侯。器:器才,器用。这里指职位、名分。②俭:节俭。③三归:有多种说法:(一)娶三国之女;(二)筑三归之台;(三)有三处家庭;(四)收取的市租。《管子·山至数》:“则民之三有归于上矣。”据此,取第四种说法。④摄:代理。这里指兼职。⑤塞门:屏,照壁。⑥坫(diàn):放置酒杯的土台。反坫:指互相敬酒后,把空爵(古代酒具)反置在坫上,这是周代诸侯宴会的礼仪。⑦而:连词。如果。

【解读】此章孔子对管仲的奢侈和不遵礼制进行了批评。在《宪问》篇第十六章和十七章,孔子对管仲的“仁”和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功绩非常赞赏。可见,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是全面的、公允的,他虽然倡导礼制,但在管仲不能“仁”、“礼”兼有的情况下,充分肯定管仲的“仁”和功绩,而不因管仲不遵礼制就予以全盘否定。这说明,孔子对管仲的批评是善意的,在批评之中饱含着为管仲惋惜和遗憾的感情,“遗憾其尚有‘不俭’、‘不礼’之处,惋惜其所据之‘器’(职位、名分)之小。意即若他有更大、更多施展才能的条件和空间,则可使民得到更多的实惠。”(韩喜凯《名家评说孔子辨析》)

3.23子语鲁大师乐①,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②;从之,纯如也③,皦如也④,绎如也⑤,以成。”

【译文】孔子告诉鲁国太师演奏音乐的道理。他说:“音乐的旋律是能通晓的:开始演奏时,乐曲舒缓而悠扬;接着,旋律流畅而优美,节奏清晰而明快;随后,演奏进入尾声,乐曲的余音连绵不断,然后整首乐曲完成。”

【注释】①语:告诉。大(tài)师:即太师,古代主管音乐的官员。乐:指演奏音乐的道理。

②翕(xī):和顺。形容曲调舒缓悠扬。如:好像。③纯:美。④皦(jiǎo):分明,清晰。⑤绎(yì):连续不断。

【解读】孔子非常重视音乐,并把音乐作为教学的一门课程。他对音乐有深入的研究,因而能够从整首乐曲的旋律角度告诉太师演奏音乐的道理。他分别从一首乐曲的开始、中间、结尾谈对乐曲的感受,涉及乐曲的旋律、节奏等,足见他对音乐有很高的造诣。我国音乐这门艺术两千多年来的发展及其取得的辉煌成就,恐怕与孔子的重视和倡导分不开吧!

3.24仪封人请见①,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②。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③?天下之无道也久矣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⑤。”

【译文】守卫仪城的官员请求见孔子,说:“君子到了这个地方,我没有不能见面的。”与孔子随行的学生让他见了。出来后,他说:“你们何必担忧丧失什么呀?天下没有德政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你们的老师为圣人来教化百姓。”

【注释】①仪:地名,属卫国,具体位置不详。封人:春秋时守卫边疆的官员。②从者:随行的人。指孔子的随行学生。③二三子:诸位,几个人。丧:丧失。④无道:没有德政。⑤夫子:《论语》中孔子学生对孔子的尊称,后用做对老师的专称。木铎(duó):以木为舌的大铃。古代宣布政教法令,就摇此铃,以引起人们注意。这里比喻导师、圣人。

【解读】孔子在鲁国为官多年,后来周游各诸侯国,宣传和推行仁德、礼制,在当时有很大的影响。守卫仪城的官员与孔子见面后说的一番话,表明了他对孔子的敬重和佩服,对一些诸侯国的君、臣违礼、暴虐的痛恨,以及对施行德治和仁政的渴望。

3.25子谓《韶》①,“尽美矣②,又尽善也③”。谓《武》④,“尽美矣,未尽善也”。

【译文】孔子评论《韶》乐,说:“声音美极了,而且内容极其完善。”谈到《武》乐,说:“声音美极了,内容却不够完善。”

【注释】①《韶》:传说舜所作的歌颂世道升平的乐曲名。②美:指乐曲声音美妙。③善:指歌词内容完善。④《武》:周武王时歌颂灭商武功的乐曲名。

【解读】孔子评论《韶》乐和《武》乐,兼顾了形式和内容。在他看来,只有形式和内容都好的作品,才称得上“尽善尽美”。如果内容不好,即使形式很好,也不能说是“尽善尽美”。由于舜是因尧“禅让”而做天子,并且德行施及万民,孔子认为他的善发挥到了极点;周武王是在讨伐商纣之后成为天子,虽属正义,但在位仅仅六年,因此孔子认为他的善尚未达到极点。此章在评论乐曲的同时,体现了孔子主张的“仁德”、“礼制”思想。

3.26子曰:“居上不宽①,为礼不敬②,临丧不哀③,吾何以观之哉?”

【译文】孔子说:“身居上位而不宽厚,执行礼制而不恭敬,参加丧礼而不悲哀,这种人我凭什么去观瞻呢?”

【注释】①居上:身居上位,处在上级位置。宽:宽宏大度,宽厚。②为:行,执行。③临:到,参加。

【解读】孔子主张礼制,希望君主和大臣在各个方面率先垂范。对于身居上位却不认真遵从礼制的行为,孔子感到不能容忍,认为这种人找不到值得赞赏的地方。

同类推荐
  • 诸子百家名句赏析

    诸子百家名句赏析

    《诸子百家名句赏析》中“诸子百家”一般是指先秦至汉代时期出现的学术流派。西汉刘歆在《诸子略》中著录各家著作有一百八十九家,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使“诸子百家”的著作上升到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为的不过几十家而已。其著名的学派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纵横家、杂家、名家、阴阳家、农家、小说家等。
  • 史记(最爱读国学书系)

    史记(最爱读国学书系)

    《最爱读国学书系: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卷,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记载了上至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包罗万象,而又融会贯通,脉络清晰,“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太史公自序》),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 左氏春秋

    左氏春秋

    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 金匮要略(四库全书)

    金匮要略(四库全书)

    《金匮要略》为《伤寒杂病论》中一部分,共3卷25篇,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专门研究杂病的医学专著,与《伤寒论》一起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准则,被后世推崇为中医经典著作。清代徐彬将其整理编次为24卷(原书分3卷),每卷列一种病证,文中有注有论,注释简明,论辨精当,引经析义,见解独到,密切联系临床,特别注重脉证辨析,揭示脉证规律。本书根据《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参考清光绪五年(1879)扫叶山房藏版点校而成。
  • 历代赋评注(唐五代卷)

    历代赋评注(唐五代卷)

    本书是目前篇幅最大的一部历代赋注评本。书中对入选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的背景均作了介绍。第一卷开篇除以“总序”对赋的特质及其同汉语与中华文化的血肉关系、赋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了概括论述之外,还在评注前撰文《赋体溯源与先秦赋概述》,以下各卷在评注前也都有“概述”,对该时期赋的主要作家、重要作品、创作成就和主要特色等有简略而精当的论述,以与书中的作者简介、各篇题解及品评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关系,从而便于读者在阅读作品及评注过程中形成对该时期赋吏的整体认识。
热门推荐
  • 血凰重生:豪门腹黑小姐

    血凰重生:豪门腹黑小姐

    【新书已发《爆宠甜妻:竹马,别傲娇了》】她是二十三世纪暗黑世界的神,靠自己步步为营踩着同伴的尸骨成为了世界佣兵第一人,本可以就此快意人生,却遭遇背叛魂穿二十一世纪!“呵!本小姐不稀罕什么豪门!”当大家发觉那个人人讨厌的丑女变身为豪门绝色千金时,世界都已经握在她手中!然而,那追随的一群帅气优秀的男生,又会是谁抱得美人归,亦或是她征服了他们?
  • 冷帝独宠:倾世狂傲妃

    冷帝独宠:倾世狂傲妃

    她,上官飞雪,二十一世纪的才女,拥有倾城倾国之姿,闭月羞花之貌,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天性开朗,聪慧过人,一身铮铮傲骨,俯视万物。他,萧天灏,一代千古帝王,霸道冷酷,孤高绝傲,威震朝野,权倾天下。就那么一次意外,她便成了他的雪妃,然而已经心有所属的她,该如何去面对身为帝王的他,友情与爱情相衡,她又该如何抉择。他要囚禁,她偏要释放,他要处死,她偏要营救。针锋相对,水火不容……然,他才是高高在上的君王,独揽天下大权的他到底该怎样处置这个无法无天的上官飞雪?
  • 九雷

    九雷

    一个不一样的斗气世界。一部绝世的《九雷功法》。注定要让这名少年,遨游九天之上,俯瞰天下。
  • 卓越员工的12项修炼

    卓越员工的12项修炼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员工就是企业的根本,是企业的第一生产力。一个企业要想发展,要想成就一番伟业,就必须要有一群卓越的员工为之而奋斗。然而,在绝大部分的企业里,员工的素质良莠不齐,有高有低,有好有差。众所周知,一只木桶的容量不是由那块最长的木板决定的,而是取决于那块最短的木板。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不懂财务就当不好建筑施工企业经理

    不懂财务就当不好建筑施工企业经理

    建立起清晰的成本控制意识与内部控制方法。强化财务管理意识,优秀的经理人必定是一位财务高手!教你轻松驾御建筑施工企业必备的财务方法与技巧通过《不懂财务就当不好建筑施工企业经理》的阅读,提高企业运作效率。非财务人员与财务部门在统一的平台上达成有效沟通。学会使用预算等财务工具加强内部管理。你将学到:全面掌握三大财务报表,不论何种行业,读懂财务报告
  • 以退为进

    以退为进

    在地球毁灭后的诺亚方舟里,晋璃璃在“不进则退”的生存游戏里,为了让深爱的叶缺能够活着在新的星球上延续地球人的生命,而甘愿牺牲了自己的生命。百年之后,晋璃璃从营养仓苏醒过来,又重新见到了曾经的爱人,但是曾经的爱人因为无法接受她的死亡,而放弃了从前的记忆,成为了另一个人,他们还能再续前缘么?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汉唐盛世的历史解读:汉唐盛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人民大学汉唐研究丛书)

    汉唐盛世的历史解读:汉唐盛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人民大学汉唐研究丛书)

    本书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暨汉唐史研究中心主办的汉唐盛世学术研讨会的论文结集。全书从中国古代历史演进的角度,全面探讨了汉唐时代历史的魅力、汉唐盛世的历史内涵,以及汉唐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法律、制度、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其的最大特点是,打破朝代断限的研究传统,探索新的研究方式,在回归原典的同时,注重新史料的整理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