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3900000008

第8章 行由品第一(5)

经文

逐后数百人,来欲夺衣钵。一僧俗姓陈,名慧明①,先是四品将军,性行粗躁,极意参寻。为众人先,趁及慧能。慧能掷下衣钵于石上,云:“此衣表信,可力争耶。”能隐草莽中。慧明至,提掇不动,乃唤云::“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慧能遂出,坐盘石上。慧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说法。”慧能曰:“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明良久。慧能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②,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③?”慧明言下大悟,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④,还更有密意否?”慧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明曰:“慧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慧明师也。”慧能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明又问:“慧明今后向甚处去?”慧能曰:“逢袁则止,遇蒙则居⑤。”明礼辞。(明回至岭下,谓趁众曰:“向陡崔嵬,竟无踪迹,当别道寻之”。趁众咸以为然。慧明后改道明,避师上字。)

注释

①慧明:亦作惠明。生卒年不详。鄱阳(江西)人。俗姓陈,为陈宣帝之孙。曾受四品将军爵,隶署诸卫,故有将军之号。幼年于永昌寺出家,于高宗之世,投黄梅山五祖弘忍,初无证悟,后闻六祖慧能得五祖衣钵,乃蹑迹急追,而于大庾岭会之,承六祖慧能之开示,遂得彻悟本源,故改名道名,并拜留六祖座下三年,其后居于袁州蒙山,聚徒习禅,大宣慧能之旨。②正与么时:与么,犹言怎么样。正与么时,即正在这么样的时候。③本来面目:禅林用语。乃人人本具,不迷不悟之面目。又作本地风光、本分田地、自己本分、本分事。即自身心自然脱落而现前之人人本具之心性。与显教之“本觉”、密教之“本初”意义相同。④密语密意:密语指佛陀真实、秘密之言语与教示。佛真意自表面之理解而言,是隐藏的,称为密意。⑤逢袁则止,遇蒙则居:袁即袁州府;逢袁则止是说到袁州的地方就可停止下来。蒙即袁州蒙山;遇蒙则居是说到蒙山的地方就可安住下来。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暗示惠明今后的弘化区范围在江西境内。提示对慧明说法,只教证取无念心。不思善、不思恶、制心一处而无妄念即是还其本来面目,即是见了性也。

经文

慧能后至曹溪①,又被恶人寻逐,乃于四会,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时与猎人随宜说法②。猎人常令守网,每见生命尽放之。每至饭时,以菜寄煮肉锅;或问则对曰:“但吃肉边菜。”

注释

①曹溪:位于韶州(今广东曲江县东南)之河,发源于狗耳岭,西流与溱水合,以经曹侯冢故,又称曹侯溪。梁天监元年(502)天竺婆罗门三藏智药到曹溪口,饮其水而知源为圣地,乃劝村人建寺,复因其地似西国之宝林山,故称宝林寺。智药预言170年后,有肉身菩萨于此开演无上法门,得道者如林。至唐仪凤二年(677)春,六祖慧能从弘忍得法后,从印宗剃发,受具足戒而归宝林寺,大弘法化,人称曹溪法门。②随宜说法:随顺众生的根机,而以种种善巧方便为之说法。提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乃至藏传佛教都不一定坚持素食,但汉地佛教坚持素食。近代太虚大师提倡汉地佛教僧人必须做到“独身、素食、僧装”。慧能在未受具足戒前,在猎人队伍中尚且只吃肉边菜。故应提倡素食。

经文

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遁①。遂出,至广州法性寺②,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③。时有风吹幡动④,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⑤。”一众骇然⑥。印宗延至上席⑦,征诘奥义,见慧能言简理当,不由文字。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是行者否?”慧能曰:“不敢。”宗于是作礼,告请:“传来衣钵,出示大众。”宗复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慧能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⑧。”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能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⑨。”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慧能曰:“法师讲《涅槃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印宗闻说,欢喜合掌言:“某甲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议,犹如真金。”于是为慧能剃发,愿事为师。慧能遂于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

注释

①遁:可作逃用;回避用;亦可作隐去用。此处作隐没而不出,但不是永久潜居。②法性寺:位于广州西北部。又作制旨寺、制止道场。今称为光孝寺。东晋时,罽宾僧始造立寺宇,号王园寺。南朝时,真谛在此翻译经典,慧恺、僧宗等亦跟随来此,一时译经风盛。唐贞观年间,称为乾明法性寺。高宗仪凤元年(676)六祖慧能到达此寺。北宋初,称乾明禅院。元延祐年间,铸造齐僧大镬。明洪武年间,作为“僧禄所”,敕赐《大藏经》。成化八年(1472),敕赐“光孝禅寺”之扁额。清顺治十一年(1654),遭兵毁而废颓,后由原志禅师重建迄今。③印宗(627—713):唐代僧,吴郡(江苏吴县)人。唐咸亨元年(670)抵京师,敕居大敬爱寺,恳辞不受,住蕲春参谒弘忍大师。后于广州法性寺宣讲《涅槃经》,遇六祖慧能大师,始悟玄理,而以慧能为传法师。其采集自梁至唐之诸方贤达之言,著成《心要集》行世。先天二年二月示寂于会稽山妙喜寺,世寿八十七。④幡:长方而下垂的旗子。如长幡,亦为旌旗的总称。如旗幡招展。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诗:“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⑤仁者:乃对人之敬称,或单称仁。《大日经疏》卷四:“梵音尔尔,名为仁者。”《景德传灯录》卷一《婆须蜜章》:“师曰:仁者!论即不义,义即不论。”⑥一众:指在场之全体大众。⑦上席:座位中之第一位。⑧禅定:禅与定之结合词。禅与定皆为令心专注于某一对象,而达于不散乱之状态。或谓禅为dhyna之音译(禅那,汉译为静虑),定为其意译,梵汉并称为禅定。色界之四禅与无色界之四定,合称四禅八定。解脱:音译为毗木叉,意谓解放。指由烦恼束缚中解放,而超脱迷苦之境地;以能度迷之世界,故又称度脱;以得解脱,故称得脱。广义言之,摆脱世俗任何束缚,于宗教精神上感到自由,均可用以称之。如从三界束缚中获得解脱,分别称为欲缠解脱、色缠解脱、无色缠解脱。由修习所断烦恼不同,可分为见所断烦恼解脱、修所断烦恼解脱等。特殊而论,指断绝生死原因,不再拘于业报轮回,与涅槃、圆寂之含义相通。

佛教原以涅槃与解脱表示实践道之终极境地,其后乃逐渐形成种种分类而加以考究。例如:有为解脱(指声闻证阿罗汉得解脱者,能明白了解心之作用,即胜解)与无为解脱(涅槃),或性净解脱(指众生本具离烦恼之清净本性),与障尽解脱(由于现实之烦恼污染本来之清净,故今断其烦恼而得解脱);或心解脱(指心离贪爱)与慧解脱(以智慧观照而远离无明),或慧解脱(阿罗汉未得灭尽定者)与俱解脱(阿罗汉至得灭尽定者),或时解脱与不时解脱等二解脱。此外,另有烦恼解脱、邪见解脱等十解脱。由耳闻佛法而得解脱,特名为“解脱耳”。解脱味,意指解脱之真味,由于解脱之境地乃平等无差别,故又称一味。以小乘佛教而言,得解脱最速需经三生,故有“三生解脱”之说。同时,称如来为真解脱(真实之解脱),称阿罗汉为一分解脱。一分解脱非真实究竟之解脱,则将不饶益他人,故亦称为“堕于解脱深坑者”。⑨不二之法:这“不二”又作无二、离二边。指对一切现象应无分别,或超越各种区别。据《大乘义章》卷一载,一实之理妙寂离相,如如平等,亡于彼此,故称为不二。又为真如、法性之别名。然主要系作为认识论与方法论而受重视。《中论》等总结般若思想,以“不生亦不灭”等八不表明法性之本质,并作为不执偏见、契合法性之佛教认识,此称为中道欢。这不二之法乃“如如平等而非对待分别”的一实相法,称为不二之法。见性即是禅定解脱、禅定解脱即在见性;分说是三,质言则唯一。若论禅定解脱而不论见性,则是二法;只论见性而不论禅定解脱,是不二之法。⑩高贵德王菩萨:具称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光明遍照是指外化之广,高贵德王是指辨内行之深,菩萨是修自利利他六度万行的人。《北本涅槃经》第二十一至二十六卷,或《南本涅槃经》第十九至二十四卷,即是《高贵德王菩萨品》。四重禁:指比丘极严重之四种禁制。全称四重禁戒,略作四重。又作四重罪、四波罗夷罪。即杀生、偷盗、邪淫(指与人或畜牲行淫事之净行)、妄语(即伪言体证上人法)。上述为戒律所禁之四种根本重罪。

在密教中,真言行者之戒律为:不舍正法,不舍菩提心,不悭胜法,不害众生等四种,亦称四重戒。五逆罪:指罪大恶极,极逆于理者。佛教有大乘五逆、小乘五逆之分:小乘之五逆罪,即:害母(亦作杀母)、害父(亦作杀父)、害阿罗汉(亦作杀阿罗汉)、恶心出佛血(亦作出佛身血)、破僧(亦作破和合僧、斗乱众僧)等五者。前二者为弃恩田,后三者为坏德田,故称五逆、五重罪。以其行为堕无间地狱,故又称五无间业。大乘之五逆罪,据《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四举出五大根本重罪,即:(1)破坏塔寺,烧毁经像,夺取三宝之物。或教唆他人行此等事,而心生欢喜。(2)毁谤声闻、缘觉以及大乘佛。(3)妨碍出家人修行,或杀害出家人。(4)犯小乘五逆罪之一。(5)主张所有皆无业报,而行十不善业;或不畏后世果报,而教唆他人行十恶等。慧沼于《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五中,将小乘五逆杀母、杀父合为一项,再加上诽谤正法(佛法)一项,而成立三乘之通用五逆罪。一阐提:又作一阐底迦、一颠迦、一阐提柯、阐提。另有阿颠底迦、阿阐提或阿阐底迦等词,当为一阐提同类语之讹音。此语原为“正有欲求之人”,故译为断善根、信不具足、极欲、大贪、无种性、烧种,即指断绝一切善根、无法成佛者。《入楞伽经》卷二分阐提为二,即:(1)断善阐提,即本来缺解脱因者(断善根)。(2)大悲阐提,又作菩萨阐提,即菩萨本着救度一切众生之悲愿,而故意不入涅槃者。《大庄严论经》卷一中,亦有二说,即:(1)有性阐提,借助佛力,终可成佛者。(2)无性阐提,无论至何时,皆不得成佛。此外,在《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上,则立有断善阐提、大悲阐提和无性阐提三者之说。其中,断善阐提乃属有性阐提一类。一阐提发心甚难,有若天生之盲人难以治癒,故喻为生盲阐提。昔时,道生主张“阐提成佛”之说,遭受守旧僧徒之抨击,直至昙无谶译出《大般涅槃经》后,此类说法渐渐被接受。然法相宗仍主张有不能成佛之众生存在;天台、华严及其他大乘诸宗,则主张一切众生皆能成佛。故一阐提能否成佛,犹为教界争论之问题。蕴、界:蕴,乃积聚、类别之意。一般指五蕴,即类聚一切有为法之五种类别。(1)色蕴,即一切色法之类聚。(2)受蕴,苦、乐、舍、眼触等所生之受。(3)想蕴,眼触等所生之诸想。(4)行蕴,除色、受、想、识外之一切有为法,亦即意志与心之作用。(5)识蕴,即眼识等诸识之各类聚。五蕴系一切有为法之大别,在《俱舍论》所立七十五法中,总类聚有为之七十二法为五蕴,唯识学立百法,在《大乘百法明门论》中,合有为法九十四摄为五蕴,皆不包括无为法。界,为种类、种族之义。此处界指十八界,乃指人类一身中能依之识、所依之根与所缘之界等十八种类之法。十八类自性各别不同,故称十八界,又作十八持。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能发生认识之功能),及所对之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为认识之对象),以及感官(六根)缘对境(六境)所生之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合为十八种,称为十八界。除去六识,则为十二处,而六识实际亦由十二处之意处展开,依此,十八界或十二处摄尽一切法。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合称为三科。三科是以人为中心,侧重对人、人格、人身、人的肉体与精神构成分类,把统一提示六祖说:僧争辩风动幡动,告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人心动。到了巴陵和尚就翻案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既不是风幡,又向甚么处著?有人为祖师出气,出来与巴陵相见!”到了雪窦重显和尚,又更翻案说:“风动幡动,既是风幡,又向甚么处著?有人为巴陵出气,出来与雪窦相见!”后来野堂普崇禅师举上示众,唱云:“非风非幡无处著,是风是幡无处著。辽天俊鹘悉迷纵,踞地金毛还失措。呵!呵!呵!令人转意谢三郎,一丝独钓寒江雨。”佛心才禅师颂云:“指出风幡具不是,直言心动亦还非。夜来一片寒溪月,照破侬家归翠微。”今姑以临济四料简法作一个解释:两僧话(说风动幡动)是夺人不夺境(存境泯心),是否定己心而还他宇宙法于客境(舍平等的主观界而从差别的客观界)。六祖话(说非风幡动是心动)是夺境不夺人(存心泯境),是否定外境而会纳宇宙万法于己心(破差别的客观异而平等之主观界)。巴陵翻六祖案(说不是风动幡动也不是心动),是人境俱夺(泯心泯境),是“双遮”,是“把住”,是“全收”,是否定主客两界而杀尽“平等”、“差别”的二见。雪窦翻巴陵案(说风幡动也是心动),是人境俱不夺人(存心存境),是“双照”,是“放行”,是“全放”,是通过否定重否定后的肯定一切而复活两界的全体大用,以显“平等”、“差别”的统一而直到事事无碍之禅。

经文

慧能于东山得法,辛苦受尽,命似悬丝。今日得与使君官僚①,僧尼道俗,同此一会,莫非累劫之缘②。亦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同种善根,方始得闻如上顿教得法之因。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慧能自智,愿闻先圣教者,各令净心。闻了各自除疑,如先代圣人无别。一众闻法,欢喜作礼而退。

注释

①使君:古时对刺使的尊称。但凡奉使之官,亦皆可以使君称之。②劫:即劫波之略称,意译为分别时分、分别时节、长时、大时。原为古代印度婆罗门教之时间单位。佛教沿用之,而视之为不可计算之长大年月,故经论中多以譬喻故事喻显之。提示六祖何以要说“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慧能自智”呢?这就是说,过去佛祖如此说,现在佛祖如此说,将来佛祖亦必如此说;佛祖道同,祖祖心印,非六祖一人的私智私言。凭这两句话,就可以起众信而除众疑了。

同类推荐
  • 读佛即是拜佛:六祖慧能传

    读佛即是拜佛:六祖慧能传

    六祖慧能的一生,既是一个充满奇遇与追杀的故事,也是一场演绎人性与佛性的智慧之旅。
  • 佛度有心人

    佛度有心人

    红尘凡夫。人人都需要一颗禅心。,佛陀说:“人的生命,只在一个呼吸问。”生命短促,我们应该善待自己,思索活着的意义。生命不是用来寻找答案的,也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它是用来愉快地过生活的。人生多一分烦恼,就需要一分禅心来解救
  • 圣经故事:先祖与先知

    圣经故事:先祖与先知

    本书讲述从上帝创造世界到大卫当犹太国王的故事,对应《圣经·旧约》的前12卷。共分五篇,内容包括:开天辟地的故事、犹太先祖的故事、大卫王的故事等。
  • 唯识学概论

    唯识学概论

    《中观学概论》和《唯识学概论》两书的作者弘学居士,本名李英武,重庆南岸人氏。外祖母、母亲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弘学是我汉藏教理院同班同学正果法师的忠实弟子。1993年他写了《佛学概论》,我专门为他写了序,并希望他能“写出中、高两级佛学院校学生阅读的佛学书籍,并作为各级佛学院校的教材或参考资料”。
  • 中观学概论

    中观学概论

    《唯识学概论》内容简介:《中观学概论》和《唯识学概论》两书的作者弘学居士,本名李英武,重庆南岸人氏。外祖母、母亲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弘学是我汉藏教理院同班同学正果法师的忠实弟子。1993年他写了《佛学概论》,我专门为他写了序,并希望他能“写出中、高两级佛学院校学生阅读的佛学书籍,并作为各级佛学院校的教材或参考资料”。
热门推荐
  • 九重妖后:红颜媚骨

    九重妖后:红颜媚骨

    他予她滴血之恩助她化身人形她堕入红尘伴他两世情缘她,前尘尽忘却依旧苦苦守候千年他,抽去三千情丝,只为助她修补残魄她,灵动美好,心却被践踏的残缺不全他,本是无情,却终甘为她堕落凡尘待繁华落尽依旧红装摇曳的她“我早已不再爱你”
  • 跨越千年:爱倾城

    跨越千年:爱倾城

    穿越爆笑版《流星花园》:人家李明司好好的,在他的地盘里称王称霸,趾高气扬,如果楚小草识相点,像躲瘟神那样躲着李明司,不是那么争强好胜地拿鸡蛋去碰石头,估计两人就是冤家也难聚头。惹不起,还躲不过吗?偏偏楚小草,不但不躲,还去惹了李明司。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培养杰出能力的经典故事全集

    培养杰出能力的经典故事全集

    要成就卓越人生,杰出的能力是不可或缺。青少年处在人生的成长阶段,正是挖掘自我潜质、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黄金时期。本书结合当今社会现实,通过经典故事,总结出19种杰出青少年应具备的最基本而又最突出的能力,帮助青少年自觉培养好各种能力,为将来适应社会、获取成功,做好充分准备。
  • 和亲王妃:王爷相公别凶我

    和亲王妃:王爷相公别凶我

    师父说她要嫁人了,嫁的还不是现代人?神马意思?乖乖,就这样被说中了?人家嫁人都是风风光光的,为啥她嫁人却蹦回落后几百年的古代?什么?还要当和亲公主?不带这样玩人的吧!这个新郎官帅是有那么一点小帅,可是为虾米要在新婚之夜摆张臭脸给她看呢?这样下去还得了?他那么凶,还是有点安全保障比较好。于是乎,赵大小姐新婚之夜让那位黑面神相公签订了完全不平等条约,“第一,做妻子的做任何事情都是对的,第二,如果妻子真的做错了什么事情,务必要记住第一条的内容,第三……”嘿嘿!貌似这个不平等条约还是蛮有用滴,每当她做错了什么事情,只要拿着这份合约在王爷相公面前晃晃,总是能安全过关。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与君如故

    与君如故

    暧昧版:当青楼女遇上腹黑男。某女,“你个下流无耻的大混蛋,吃干抹尽了就说我不行,你有本事以后就别再上我的床!”某男邪魅一笑,“昨夜好似是你主动爬到我的床,也好似是你扒了我的衣服。”某女默然无语……虐心版:烟花烂漫,唯独她,月下独酌,泪水满面,却不知心里该为那人的薄情而伤,还是该为自己的遭遇而怜悯。和亲路上,她于袖下藏了一把匕首,决定与敌国君主同归于尽。不料,盖头揭下,她看到的竟是他……刀子,陡然落到地上。他眸色暗沉,看着那掉在地上的那一把锋利匕首,冷声道,“原来,你此番过来竟要杀我?!”她惶恐摇头,不敢置信的看着他说道,“是你,为什么会是你……”
  • 你不可不知的精华胎教100天

    你不可不知的精华胎教100天

    孕中晚期是最适合实施胎教的时段,《你不可不知的精华胎教100天》特别为你们一家三口准备了一份100天的胎教计划书,只要STEP BY STEP,不但会让宝宝在和爸爸妈妈的爱心互动中长得更好,聪明的宝宝还能帮助妈妈顺利分娩呢!
  • 辛亥情事:传奇都督之生死情缘

    辛亥情事:传奇都督之生死情缘

    本书为章回体长篇历史小说,集中描写了1914—1916年传奇将领尹昌衡北上赴京维护共和,反对独裁,捍卫辛亥革命成果的一段经历。这一时期的北洋政府,政治情势波诡云谲,各派势力明争暗斗。袁世凯通电尹昌衡到北京述职,实则软禁这位勇猛武将,妄图利诱其支持自己称帝。尹昌衡坚决反对独裁,艰难周旋于袁世凯的权术之中。期间,尹昌衡与青楼女子良玉楼相识,结下一段荡气回肠的生死情缘,堪比同时期蔡锷与小凤仙的爱情传奇。
  • 傲焰

    傲焰

    艳,一个冷若冰霜却又艳绝天下的女子,冷艳这个词似乎就是为了形容她的存在。从江湖顶尖的杀手到护卫一国的将军,她不是多变的女子,却在人们心中留下了不同的印象,有人畏她如蛇蝎,有人敬她若神明,也有人为她痛彻心。她不是一个迷,而是一个神话,带着现实的酸甜苦辣,却终究达到了凡人无法企及的高度,站在深情的帝王身旁,她是被天下尊称的“焰将”,长剑所指,血红一片。美貌,身姿,气质,这都不是她最吸引人的地方,她的冰冷与炙热带着一种奇异的吸引力,让人不可自拔的陷入,然后愈陷愈深,最终迷失了自己。武功,才情,谋略,这都不是她自傲的地方,她最让人惊叹的是那种洞悉一切的观察力,冷冷的看着世事,用一颗明悟的心,做着自己想做的事,堕落也好,辉煌也罢,她终究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