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2800000010

第10章 漢代的“文化格局”與“文人群落”(5)

隨着“詩”的原本體性在事實運用與創作中的突出和增長,經學的發展已越過它的巔峰而趨向繁瑣僵化,因而對嚮來排斥的“情欲”的控制力相對減弱,“詩”的原始發生狀況及現實中存在、但不同於《詩經》之“詩”的“歌詩”引發了人們的重新思考,並力圖在思考中把這些“新”出現的現象重新納入到經學的體系和規範當中來,所以在詩論上出現了一些不同於傳統的思考和做法。最典型的表現就是把《詩》與“歌詩”在最初的意義和功用上進行了溝通,其中最有實質意義的是詩“感於哀樂”體性的被揭示。

《六藝略》總序曰:“六藝之文:《樂》以和神,仁之表也;《詩》以正言,義之用也;《禮》以明體,明者著見,故無訓也;《書》以廣聽,知之術也;《春秋》以斷事,信之符也。五者,蓋五常之道,相須而備,而《易》為之原。故曰‘《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言與天地為終始也。”六類典籍中,《詩》以“正言”與《樂》以和神、《禮》以明體、《書》以廣聽、《春秋》以斷事並列,構成認識與管理世事的五方面內容和手段,並進而體現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對六藝作如此概括和升格,無非是為把“六藝”列為最高規範之“文”、為說明其他各略之“文”均從中衍生、發源設立依據。《詩》以正言與其他明體、廣聽、斷事相區别,“正言”即谓言志之正,這是就經學層面而言的;作為經學之《詩》與其同類內容建立關聯的中介是“感於哀樂”。《藝文志》釋《詩》曰:“《書》曰:‘詩言志,歌詠言。’故哀樂之心感,而歌詠之聲發。”釋“歌詩”曰:“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感於哀樂”是兩者共通的。前已有言,“言志”和“感於哀樂”級别是不同的,但大略言之,二者都可歸於主體“情、意”的表達。不過“志”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已經層累了太多的政治、教化因素,因而成為一種高級的“意”,而“哀樂”尚是本初之“情”。就《藝文志》中的“詩”而言,一種言政治、禮義之“志”,升格於經學當中;一種尚還多具初始之“情”,而居於《詩賦略》當中。但縱觀之,他們還是形成了表達“情、意”因而不同於“斷事”、“廣聽”等認知方式的一個大類,勾連這個大類內部類别的就是“感於哀樂”——這個“詩”的共同的發生基礎。“感於哀樂”即“訴諸情感”,為今言之“文學”的主要特徵,從這個意義上說,無論是有意還是無心,《藝文志》的作者都已經初步地把“詩”看成不同于其他文類的一種文事了。

在詩的原始發生與采集的初始作用上,《藝文志》將《詩經》與“歌詩”進行了貫通,也就是說,作者恢復了“詩”發生的原始特性在《詩經》發展歷程中應有的位置,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巨大的進步,與此前一直是對“詩言志”加以強調、強化而有意無意對詩之發生本性予以忽視、甚至遮蔽因而也就極少予以提及的傳統有了較大的不同。《藝文志》畢竟提及了詩的原初體性的存在,使詩作與哀樂等原初情緒發生了關聯,在這一點上也是與上文所揭示的東漢的時代情況一致的。當然,並不是說歌詩與《詩》取得了平等的地位,在《藝文志》中,《詩經》是體現最高的“道”的,《詩經》居於《六藝略》之中,而《詩賦略》總序說“歌詩”“亦可以觀風俗,知薄厚”,一“亦”字,已含有等而下的意思,《禮樂志》所載:“(漢廷)常御及郊廟皆非雅聲。……今漢郊廟詩歌,未有祖宗之事,八音調均,又不協於鐘律,而內有掖庭材人,外有上林樂府,皆以鄭聲施於朝廷。”(《漢書》卷二二《禮樂志》,第1070-1071頁。又《風俗通義·聲音》曰:“武帝始定郊祀,巡狩告封,樂官多所增飾,然非雅正。”(前揭《百子全書》,第1087頁))正說明這種情況。《藝文志》衹把“詩言志”用來描述《詩》,而絕没有将其用以說明“歌詩”,采集、造作之詩與《詩》是有巨大差别的。不過,“感於哀樂”的“歌詩”體類畢竟存在了,說明時代作品表露主體情性、哀樂事實的存在與突出。不過,《藝文志》通過結構的安排以及全書的前後照應,對《詩》與“歌詩”的地位及關係作了規範和限定,這種情形與《詩大序》反映的情況是相同的。

3.“觀風”:民間歌詩的本原意義向經學意義的轉移

古代有采詩制。《漢書·藝文志》:“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又《食貨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徇于路以采詩,獻之大師,比其音律,以聞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窺牖戶而知天下。”劉歆《與揚雄書》:“三代周秦軒車使者、遒人使者,以歲八月巡路,求代語僮謠歌戲。”這些說法當有所本,《左傳》襄公十四年記載:“《夏書》曰:‘遒人以木鐸徇于路,官師相規,工執藝事以相諫。’正月孟春,於是乎有之,諫失常也。”(《左傳》襄公十四年,前揭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第三冊,第1017-1018頁。)《禮記·王制》:“天子五年巡狩,覲諸侯,命大師陳詩以觀民風。”從《詩經》中存在的大量民歌看,民歌從民間狀態進入到《詩經》,成為傳唱賦引的定本,應該有個采集、編撰的過程。

從上述材料看,采詩的目的是“觀風”,以知四方民情,為天子提供參考。采來的詩要配樂,即“獻之大師,比其音律”,也就是配樂唱詩,然後聞于天子。另《國語·周語》載:

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矇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前揭《國語》卷一《周語上》,第9-10頁。)。

《國語·晉語》:

故興王賞諫臣,逸王罰之,吾聞古之王者,政德既成,又聽於民,於是乎使工誦諫於朝,在列者獻詩使勿兜,風聽臚言於市,辨祆祥於謠,考百事於朝,問謗譽于路,有邪而正之,盡戒之術也。先王疾是驕也(前揭《國語》卷一二《晉語六》,第410頁。)。

對於采詩而言,觀風與規諫是一回事,衹是從上觀下、從下進上的角度不同。後兩則材料中,瞽、師、瞍、矇、工都是樂工,都是演奏詩樂的,是“執藝事以相諫”,不知他們進諫的內容有何差别,或衹是方式和身份的不同。采集之詩發揮觀風或規諫作用,不知是從“樂義”角度還是從“辭義”角度進行,但顯然不會僅用“辭義”,因為它們都與樂有關,或是兩者結合比較合乎邏輯,如是,則這些詩作尚還處於詩歌進入到固定儀式反復演奏從而形成樂章義的前狀態。或許這種處於“前狀態”的詩歌還曾有過較大數量的存在,因為既然有采詩之制,設采詩之官,日久之積,當不止一二百首流傳下来。不過,這種狀態的詩歌由於没有進入到儀式樂階段,缺乏記載而流失了,有幸留存於《詩經·風》部分的,由於具備了另一種更高級别的儀式意義,成為習演、教化、訓導的內容和工具,從而在樂政系統中得以流傳更遠。但這些民歌一旦進入到後一系統,身份也就隨之改變,不是用於“觀風”,而是用於“言志”了。《左傳》昭公十六年:

鄭六卿餞宣子於郊。宣子曰:“二三君子請皆賦,起亦以知鄭志。”子齹賦《野有蔓草》,宣子曰:“孺子善哉!吾有望矣。”子產賦鄭之《羔裘》,宣子曰:“起不堪也。”子大叔賦《褰裳》,宣子曰:“起在此,敢勤子至於他人乎?”子大叔拜,宣子曰:“善哉,子之言是!不有是事,其能終乎?”子遊賦《風雨》,子旗賦《有女同車》,子柳賦《蘀兮》,宣子喜曰:“鄭其庶乎!二三君子以君命貺起,賦不出鄭志,皆昵燕好也。”(《左傳》昭公十六年,前揭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第四冊,第1380-1381頁。)

這就是班固《藝文志》所言:“古者諸侯卿大夫交接鄰國,以微言相感,當揖讓之時,必稱《詩》以諭其志,蓋以别賢不肖而觀盛衰焉。”但這時候的“意義”,已經不完全是民歌之初的本原意義,更多的是作為樂章義存在了,民間歌詩的原義已經向經典義發生了轉移。

在關乎采詩的材料中,還可以看出這樣一個事實來,即采詩均發生在較早的古代,以後就很少有發生記載了。可能是統治者既已失去了出入民間、親身與民休戚的事實狀態,官僚管理系統日漸嚴密完善,帝后君王也無須非得采詩纔可觀知民風;而且詩歌的日益豐富也滿足了日常的政治文化需求,無需通過采集來補足;同時,隨着國家樂教、樂語之教的日趨完善,進行教化、訓導、儀式等的內容漸趨固定和統一,其既不允許經常變動,又排斥新采集民歌原初、質樸等的非經典意味,故以後衹聞賦詩言志之語,而少采詩觀風之實。在後世,提及“采詩觀風”,更多的是對先王理想制度的一種嚮往和推闡,對君王應聽聞臣下規諫以知民聲疾苦的勸誡,已難見采集之實的發生。但在漢武帝時期卻發生了一次較大規模的采集和造作歌詩活動,情形已見前引。另《禮樂志》載:

至武帝定郊祀之禮,祠太一於甘泉,就乾位也;祭后土於汾陰,澤中方丘也。乃立樂府,采詩夜誦,有趙、代、秦、楚之謳。以李延年為協律都尉,多舉司馬相如等數十人造為詩賦,略論律呂,以合八音之調,作十九章之歌。以正月上辛用事甘泉圜丘,使童男女七十人俱歌,昏祠至明。夜常有神光如流星止集於祠壇,天子自竹宮而望拜,百官侍祠者數百人皆肅然動心焉。

武帝立樂府的目的,顯然是想效法先王、建構他的禮樂彬彬的大一統政治局面,從《禮樂志》的材料也可以看出詩樂的儀式性質及其營造的神聖氛圍和盛大場面。葉長青曾概括說:

(《藝文志》)所列歌詩,乃以時代為序,未有《風》、《雅》、《頌》之分也。以意推之,《高祖歌詩》、《泰一雜甘泉壽宮歌詩》、《宗廟歌詩》、《諸神歌詩》、《送迎靈頌歌詩》,《頌》之屬也。《漢興以來兵所誅滅歌詩》、《出行巡狩及遊歌詩》,《雅》之屬也。《臨江王及愁思節士歌詩》、《李夫人及幸貴人歌詩》、《吳楚汝南歌詩》、《南郡歌詩》等,《風》之屬也(前揭葉長青《漢書藝文志問答》,第134頁。)。

葉長青的比附是有一定道理的,武帝既然有法先王的意圖,那麽《詩經》確實是一個極好的範本,而且葉長青的概括也基本涵蓋了武帝所采詩歌的用途,無非祭祀、宴遊、娛樂之需。當然,即使有這樣的作用,所采集的這些歌詩也還是無法與作為“經”存在的《詩》相提並論,《禮樂志》批評的“皆以鄭聲施於朝廷”正說明其被輕視的情況。但既然屬於鄭聲,班固為什麽還說這些歌詩“亦可以觀風俗,知薄厚云”呢?這個矛盾可以這樣來理解,許為“鄭聲”,是因為這些歌詩是由民間采集或文人造作的,既非雅聲,又不合用《詩》而不作詩神聖傳統;認為可以“觀風”,是因古有國成制禮作樂的傳統,雅樂既已失傳,用當代之樂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漢書》卷二二《禮樂志》曰:“是時,河間獻王有雅材,亦以為治道非禮樂不成,因獻所集雅樂。天子下大樂官,常存肄之,歲時以備數,然不常御,常御及郊廟皆非雅聲。然詩樂施於後嗣,猶得有所祖述。”(第1070頁)),而且其確實有補政用,也與古代的“采詩”類似。總之,通過這些環節,采集和造作的歌詩又開始了向體現政用、乃至經學意義層面的歸屬,這一軌跡是與古代的“采詩”傳統一致的。

(二)賦:文人專類文學的確認

從《藝文志》內部的分類情況看,《詩賦略》與後世的文學最為相近,《詩經》雖被後世認為是文學,但在當時是作為經學之一支存在的,“小說”則為“諸子”之一家,衹有“詩賦”以“感於哀樂”為特徵,在漢代已表現出作為文學的體類特徵,後世詩賦為文學之正宗,《藝文志》的這次分類集結未嘗不是一個轉關的前兆(這裏順便再談一下關於對《七略》中“詩賦略”的認識。有一種說法認為《七略》中“詩賦略”的出現顯示了“詩賦”與“六藝”、“諸子”的並列,更有論者進一步認為這標誌着文學走向了獨立,這些說法似可以作進一步分析。“詩賦”在漢代與“六藝”並列的社會現實並不存在,《七略》中的諸略並存並不等於“並列”,這一點前面已經有所述及。 “數術”之業在漢代地位很低乃是人所共知的事實,不能因“數術”在《七略》中列有一席就認為它也可與“六藝”並列,這似乎有點不合邏輯。“詩賦”單成一略,的確反映了漢賦創作興盛、得成一代文學的事實,這一客觀發展面貌也的確是其所以能成為一略的事實前提,說它反映了漢代賦創作的興盛不錯,但認為它反映了漢賦地位的提高甚至獨立卻不盡然。“興盛”與“獨立”是`兩個邏輯層面上的事情,二者有關係但並不表現為必然的因果關係。就《七略》的分略邏輯看,各略之間與其說體現着並列,倒不如說透露的是“六藝”對其他各略進行統馭的關係,要實現“一統”,對被統馭物件進行確定並歸類乃是必然的步驟,所以某略的出現,衹能反映這一類事實在當時的文化系統中是客觀存在的一個較大的類别,因而纔能成“略”,其他的情況,就難以確定了。)。

關於漢代詩,《詩》乃是“經”,人們衹是“述”而用之,而少有承作之意;《藝文志》搜集的歌詩主要來自民間,此兩者基本與文人創作無關。《詩賦略》收集的文人詩極少,且序中無隻字論述,幾乎可以說漢文人無詩(徒詩),即鍾嶸《詩品》所說的漢代“詞賦競爽,而吟詠靡聞”(鍾嶸《詩品序》,曹旭《詩品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1頁。)。

漢代大規模創作的是賦,《詩賦略》說:“如孔氏之門人用賦也,則賈誼登堂,相如入室矣,如其不用何!”從中可以看出:一,被經學所貶斥的“賦”與漢“文人”發生了對應,即“賦”成為漢文人的主體文學創作樣式;二,雖被批評,但漢文人賦創作取得了相當的成績。

同类推荐
  • 西方文化与教育史

    西方文化与教育史

    世界各国的文化与教育各有所长,如何汇集国外文化与教育的优势资源,建立符合本国实际的先进的文化与教育体系和模式?《西方文化与教育史》就是致力于这一目的的研究成果。我国文化与教育的深刻变革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建成,需要经过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需要较长时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要想真正地赶上和超过国际先进文化与教育发展水平,必须要有一个大的跨越,必须对西方几千年来文化与教育发展历程进行整体的梳理,对与孔子齐名的一大批教育思想家及其教育理论进行认真的分析、批判和总结,必须通过对其整体脉络的发展变化的把握来对国人进行思路的创新,才能够最终实现跨越式发展。
  • 婚丧喜庆指南(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婚丧喜庆指南(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本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的新旧习俗对比来介绍中国的婚丧喜庆文化:结婚、丧葬、寿诞、节日。
  • 中国文明简史

    中国文明简史

    本书是一本大家写给大家的人文通识读物,带你进行一次典雅深邃的中国文明审美之旅。全书包括了史前时期、夏朝和商朝、周朝、秦朝、汉朝等十三章内容。从浩繁卷帙的长卷中,追索文明的发展,聆听历史的足音,感受中华文明的厚重、丰富与苍凉!
  • 一杯饮尽千年

    一杯饮尽千年

    这是一部灌注了丰沛的人文情愫之书,在从容书写之间,极尽冲和淡雅之风度,书尽千年风骚墨事。
  • 听三毛讲远行

    听三毛讲远行

    好想跟着三毛远行,一同去金色海洋吹风,聆听音乐王国的天籁之音,伴着大西洋的七颗钻石感受清风拂面的恬然情怀。
热门推荐
  • 销售心经

    销售心经

    本书以心理学知识作为理论基础,引证了许多经过科学检验的心理实验,汇集了大量相关的销售实战案例,提炼出在销售中卓有成效的各种心理策略,让你了解并掌握隐藏在销售背后的深层客户心理。运用本书介绍的心理策略,你可以明了客户的性格类型、洞察客户的心理需求、抓住客户的心理弱、突破客户的心理防线、解除客户的心理包袱、赢得客户的心理认同。
  • 生死轮回

    生死轮回

    “什么动静,我怎么没听到?”花丸的话刚落,一阵刺耳的摩擦声从远处的一座坟茔里传来出来,方白玉眼尖,隔着老远,他恍似看到了一只流满鲜血的人手正从坟墓里伸了出来。“天啊,真见鬼了!”但是一转眼却什么也看不到了……难道传闻里的丰都宝物是真的?但是,刚才的“鬼”是不是也是真的呢?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射速之王:机枪

    射速之王:机枪

    本书主要是介绍机枪的军事知识,从机枪的诞生、发展、应用及其技术革新、经典战役等方面,全面介绍,给广大读者以清晰地认知。军事知识历来是青少年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异彩纷呈的武器装备模型历来是青少年最喜欢的藏品,
  • 问对了就能成交:提问式销售的方法与技巧

    问对了就能成交:提问式销售的方法与技巧

    本书分为三篇十六章讲解了提问式销售的方法与技巧。第一篇读懂心理提问,本篇介绍了销售时提问的心理、惯性思维、好奇心、防备心理等八个方面的内容;第二篇掌握消费原理提问,本篇介绍了短缺原理、对比原理、让步原理、负债感原理、言行一致原理五方面的内容;第三篇利用买卖效应提高,本篇重点介绍了买卖中权威效应、关联效应、牧群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 影响你一生的北大演讲(大全集)

    影响你一生的北大演讲(大全集)

    本书收录的这些演讲,风格迥异,各具特色,无论哪个年龄段的读者都能从中品读出净化心灵的语言、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它们是拓展视野、获取经验的宝贵资源。
  • 时光韧带(天籁文集·诗歌)

    时光韧带(天籁文集·诗歌)

    不敢说是诗,只因为生命的音符,在时空里跳荡,偶尔捉几只,铺排在平面上,就成了这,似连似断的长短句,空灵的真实,意象延绵嘈嘈急雨,韵律源于天地,智慧敲击宇宙的秘密,情,融化在阳光里,携心灵共振,是恒久的魅力。
  • 一切皆有可能:奥巴马给年轻人的62个忠告

    一切皆有可能:奥巴马给年轻人的62个忠告

    这本书从梦想、信念、心态、行动、学习等诸多方面去回顾奥巴马的成功经历,并借助独特的视角,从中挖掘出对年轻人的成长有帮助、有价值的信息,让读者能够清楚地知道奥巴马为什么会取得成功,同时,也在心中燃起奋斗的火焰。
  • 论语新校释

    论语新校释

    《论语》是一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书,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练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本书对原著行了详细地注释,是文学工作者及广大文学爱好者值得珍藏的艺术经典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