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2800000011

第11章 漢代的“文化格局”與“文人群落”(6)

1.“感物造耑,材知深美”與“可以為大夫”

《詩賦略》序云:“傳曰:‘不歌而誦謂之賦,登高能賦可以為大夫。’”从“不歌而誦謂之賦”可以確定“賦”衹是誦詩的一種方式;“登高能賦可以為大夫”見《詩·定之方中》毛傳,原為“建邦能命龜,田能施命,作器能銘,使能造命,升高能賦,師旅能誓,山川能說,喪紀能誄,祭祀能語,君子能此九者,可謂有德音,可以為大夫”,說具備“登高能賦”的能力就具有了“為大夫”的資格。其實班固引的這兩句話並没有說明“賦”究竟是什麽,既未關乎它的文體,也没有涉及它的內容,但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轉換生成信息。“不歌而誦”實際上是“樂語”的方式或项目之一。《周禮·春官·宗伯》:“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樂語”的教授目的是為國家培養懂得樂禮、樂用的官員,以便能“授之以政”、“使于四方”,其中“誦”就是项目之一,即或為“賦詩”。後世对“登高能賦”較普遍的理解,似乎是登高觸懷而能作賦,這應該是後來的發展義,“登高能賦”的原意應當是“登堂能够賦詩”,這在樂語之教的時代,是成為合格的官員的一項必備的技能,“登高賦作”的後起義大概是在西漢時期產生的(遍查三《禮》,衹有《禮記》中出現過一次“登高”,還是打比方之詞,與“賦詩”聯繫起來的情形根本没有;在三《禮》的注疏中,僅有的幾處也都是與觀天象聯繫起來,没有和賦詩聯繫的實例。《詩傳》中也僅如正文中所引一例。因此,原初之“登高”,應是“登堂”之意。“登堂”唱詩,稱之為“登歌”,是樂儀式中級别較高、嚴肅性較強的“高潮”部分,《禮記·祭統》云:“夫祭有三重,焉獻之屬莫重於祼,聲莫重於升歌,舞莫重于武宿夜,此周道也。”(《禮記·祭統》卷四十九,前揭《十三經注疏》,第1604頁)王志長《周禮注疏刪翼》卷一五云:“歌詩尊卑各别,若天子享元侯,升歌肆夏,頌,合大雅;享五等諸侯,升歌大雅,合小雅;享臣子,歌小雅,合鄉樂;若兩元侯自相享,與天子享己同;五等諸侯自相享,亦與天子享己同;諸侯享臣子亦與天子享臣子同,燕之用樂與享同,故燕禮,燕臣子,升歌鹿鳴之等三篇。”“升歌”並不是哪一首固定的樂歌,而是在一定級别的儀式樂當中演奏的最重要的部分。《周禮》曰:“大祭祀,帥瞽登歌,令奏擊拊。”鄭玄注引鄭司農曰:“登歌,歌者在堂也。”(《周禮注疏》卷二十五,前揭《十三經注疏》,第796頁)梁元帝《纂要》曰:“堂上奏樂而歌曰登歌,亦曰升歌。”“登歌”是要在堂上演奏的,《禮記·郊特牲》:“卒爵而樂闋,孔子屢歎之。奠酬而工升歌,發徳也,歌者在上,匏竹在下,貴人聲也。”堂上之聲為尊貴之聲,否則也就不用強調登歌為堂上之歌。另外翻檢《周禮》、《儀禮》,在各種儀式當中,無論是君見諸侯,還是主待賓客,“升堂”都是尊貴之禮和尊貴之環節。那麽,就樂語培養的不唱詩而賦詩的國子而言,登堂而能賦詩是成為官員的一種必需的技能,也就是說,所謂的“登高能賦”原指“登堂賦詩”,從這個角度,可以進一步證明周勳初所言“登‘高’而賦,也就是登堂而賦”說為不誤(《登高能賦說的演變和劉勰創作論的形成》,周勳初《魏晉南北朝文學論叢》,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38頁。周勳初還進一步補充說:“‘升高能賦’的‘升高’一詞包含着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登堂,二是登壇。”第140頁)。由“登堂能賦詩”變成“登高能賦作”應是以後逐漸衍生出來的意思,《毛傳》中的“升高能賦”明顯還指“登堂能賦”的本義,因為與此一同的其他“八能”均指建邦、理國、修政的重大事業,後世所謂“文學”意義上的“賦作”,在當時還遠没有可能與其他“八能”並列而進入到對士大夫能力要求的行列。《韓詩外傳》卷七的說法——“孔子遊景山之上,子路、子貢、顏淵從。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賦,小子願者,何言其願,丘將啟汝志。’”倒已經明確指“登高賦作”了,不過周勳初證明這則故事是後人孱入的(《登高能賦說的演變和劉勰創作論的形成》說:“上述《韓詩外傳》卷七第二十五章中的文字,可能即為後人孱入者。”見《魏晉南北朝文學論叢》,第143頁),不大可信。但“登高賦作”的新意似可以肯定在西漢時就已經出現了。如果班固《漢書·藝文志》直接承劉向父子《七略》而來,即《藝文志》中觀念來自《七略》,那麽從《藝文志》中就可以看出西漢劉向時期已經有了“登高賦作”的傾向,而不是“賦引詩”了。)。

《藝文志》引述完“傳曰:‘不歌而誦謂之賦,登高能賦可以為大夫。’”之後,解釋說:“言感物造耑,材知深美,可與圖事,故可以為大夫。”如果說前面引述的話還衹是原典義的引用,那麽後邊解釋的說法就已經開始對原典義進行轉換了。“感物造耑”,師古注:“因物動志,則造辭義之端緒。”揭示了賦“感物造耑”即“感於物”和“騁於辭”的兩層含義,也就是“登高而賦”由原來的“賦引詩”變成了登高者自己作賦了。《藝文志》的這一轉變對後世的文學認識影響很大(自班固以後,王沈《魏書》說曹操“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三國志》卷一《魏書·武帝紀》注引,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54頁)這裏的“登高必賦”基本上體現着《藝文志》中的認識,一方面仍一定程度上帶着原典義的痕跡,通過原典義來稱美曹操,因為“登高能賦”在古代是一種稱頌的說法,而且曹操的創作也確實還與“音樂”——“皆成樂章”緊密聯繫着;一方面又脫離了原典義,曹操的“登高必賦”,顯然是自己在創作,而不是“賦引詩”。“登高必賦”成為曹操整體創作的一種概說,如果說《藝文志》還衹在忙着為現實中的“賦作”尋找古來的權威依據,還在努力爲現實中的“賦作”與古代的權威說辭之間建立轉化的邏輯,那麽王沈可謂進了一步,已經在很自然、很成熟地運用這一新的後起義了。到了劉勰《文心雕龍·詮賦》,雖還在引古說:“傳云:‘登高能賦,可為大夫。’”但其中之“賦”則已經完全用後起義了。因“登高能賦”說的流傳衍變在文學發展中的影響較大,故涉及此節時再從本书的角度略加提及。詳細的情況可參看周勳初《登高能賦說的演變和劉勰創作論的形成》一文的論述。)。就本論題而言,班固引的“傳曰”这兩句話,實際為賦由詩發、能誦詩可以為大夫進而發展為能作賦亦可為大夫確立了權威依據。“感物造耑”也就是後世對賦“體物”特徵的較早描述,而且“賦”“感物”的特質,也與“歌詩”“感於哀樂”在“感”之層面溝通起來,並一起構成了《詩賦略》區别於其他文體樣式的核心特徵。“材知深美”言可以通過“感物造耑”的賦作體現創作主體的才智,這也是對已經較為成熟的賦的概括,與原先賦詩“别賢不肖而觀盛衰”偏向於表現“集體”意願不同,班固讚揚屈原“可謂妙才”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講的。因為“材知深美”,“可與圖事,故可以為大夫”,經過班固的推闡和轉換,賦的“文學”體性就突出出來了,而且把“登高賦詩”可以為大夫置換成了為賦可以為大夫,這樣,在確定了賦的核心內涵的同時,還把賦與可以為大夫作了內在的勾連和確認。也就是說,在漢代,在文人詩不甚發達的時候,賦成為文人的主體文學樣式。

《藝文志》建構的上述邏輯,有這樣兩點需要明確:第一,賦在漢代成為一種普遍的文學樣式,不但“言語侍從之臣”為之,“公卿大臣”亦為之,針對這一現實狀況,需為之尋求文化根源上的權威依據,並且,身為“言語侍從之臣”的班固,也要提升和美化自己所擅長的文化樣式,以自重其術;第二,建構如是邏輯不等於推尊賦體,賦的地位在“如其不用何”的說辭中已明確確定下來了,並且,因為賦的這種地位,它成為漢文人的“專類”文化樣式。漢賦的主體主要是由作為“言語侍從之臣”的漢文人來完成的,下面所要論述的“辭人之賦”主要就是指他們的創作。

2.“詩人之賦”與“辭人之賦”:“藝”(經)之文與文之藝(技藝)

在《藝文志》各類中,以“道”、“器”之分别為兩類,在言“道”一類中,又以與“經藝”的親疏遠近而梳理為“六藝”、“諸子”、“詩賦”之序。《藝文志》是記載“藝文”的,六藝為“文”之最高規範,並成為衡量其他文類高下的原則和標準。在《詩賦略》中,也整體體現着《藝文志》的這一義例,就賦而言,內中就有“詩人之賦”與“詞人之賦”的差别。《藝文志》載:

春秋之後,周道壞,聘問歌詠不行於列國,學《詩》之士逸在布衣,而賢人失志之賦作矣。大儒孫卿及楚臣屈原離讒憂國,皆作賦以風,咸有惻隱古詩之義。其後宋玉、唐勒;漢興,枚乘,司馬相如,下及揚子雲,競為侈儷閎衍之詞,没其風諭之義。是以揚子悔之,曰:“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

賦為詩之流,賢人失志作賦,初時尚“咸有惻隱古詩之義”,故稱為“詩人之賦”,如荀子、屈原之屬;而後“競為侈儷閎衍之詞,没其風諭之義”,則滑向了“辭人之賦”,從宋玉一直到漢代,均屬此類。前者尚保持着與經的天然關聯,還没有擺脫經義的諷喻之意,尚屬“藝之文”,後者則發生了很大變化。《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曰:“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後繼者突出了“好辭”的特色,卻已經“莫敢直諫”了。《法言·吾子》:“或問:‘君子尚辭乎?’曰:‘君子事之為尚。事勝辭則伉,辭勝事則賦,事、辭相稱則經。’”辭勝事隱成了後來賦的特徵。《吾子》又云:“或曰:‘賦可以諷乎?’曰:‘諷乎!諷則已,不已,吾恐不免於勸也。’或曰:‘霧縠之組麗。’曰:‘女工之蠹矣。’”(揚雄《法言·吾子》,前揭《法言義疏》,第60、45頁。)賦脫離了古詩的諷喻之意,衹以辭意取勝,在作者看來已經有害了。後世的摯虞對此概括得比較直接,其《文章流别論》曰:

古詩之賦,以情義為主,以事類為佐。今之賦,以事形為本,以義正為助。情義為主,則言省而文有例矣;事形為本,則言富而辭無常。文之煩省,辭之險易,蓋由於此。夫假象過大,則與類相遠;逸辭過壯,則與事相違;辯言過理,則與義相失;麗靡過美,則與情相悖。此四過者,所以背大體而害政教。是以司馬遷割相如之浮說,揚雄疾辭人之賦麗以淫。

“文豔用寡”成為後來賦的鮮明特徵,已經去“藝之文”的標準甚遠,成為“文之藝”,脫落為一種為文的技藝了。終漢一代,對賦要有“諷喻”和“奏雅”功能的要求始終存在,也可見傳統詩學觀念的影響。但賦畢竟已不同於詩,詩學的這種影響被化合在賦的特性當中,但並没有成為主導因素,賦體現這種影響的方式是“勸百諷一”、“曲終奏雅”,但已經難以牢籠賦的全部特性,講求“文豔”、“競為侈儷閎衍之詞”成為賦作的普遍特色,這實際上正體現了“藝之文”向“文之藝”轉變的過程。

在文化統緒的建構和對賦創作的規範與引導方面,關於賦的評議往往充溢着經義原則,似乎這些原則就應該是賦創作本身的一部分,但在賦的實際存在和創作當中,卻未必是這麽回事。由於儒術的獨尊,文化類别的分級而立,從事不同文類是顯示著身份的尊卑、被社會認同的高下的,所以賦雖有“惻隱古詩之義”,但縉紳士大夫是不大願意做的,雖也有公卿大臣作賦,但這衹是他們閒暇之際的“餘事”,衹是偶爾的“間作”,是用來應景逞歡的,並不以之為意。賦創作的主群體是“言語侍從之臣”,如司馬相如、枚皋等,他們不是“間作”,而是要“日月獻納”的,這部分文人的主要身份是遊娛侍從,賦創作是他們主要的文化職事。現實中的這種實際狀況也推動賦向“文之藝”發展,並不是賦作者自身認識到賦的特殊性質而甘願為之。

§§§第二節漢代的“文人群落”

廣言之,從事文科類别的文化人,都可泛稱為文人,文化屬性或類别相同的文人構成的群體,這裏稱之為“文人群落”。由於本书研究的重點是“文學”,而“儒學”在漢代的“文”之格局當中,處於核心和主體地位,其他“文”類的發生發展很大程度上受着它的影響,因而也是本书重點考察的对象,兩者之間的對比變化會凸顯“文學”發展過程中的某些實質性變化,故本文所謂“文人群落”主要指“文學家”和“經學家”兩類群體而言,其他的“群落”由於不具有直接的對比性,故略之不談。

下文所謂的“確認”或“未被確認”,不僅指一個類别被確定的事實,更主要的是指這一類别在多大程度上被人們所認可,即它們自身的特性是否為人們所認同。

一、《史記》、《漢書》的“儒林”類傳:得到確認的文人群落

《史記》首列《儒林列傳》,《漢書》繼之。“儒”本是諸子思想之一種,百家爭鳴之一家,但此時卻超逸眾家之上,得以成“儒林”類,獨自躋身于史目當中,命運發生了極大的改變。這種殊榮的獲得與儒學在漢代成為統治思想、奉行儒術的思想者成為官僚系統核心的狀況有關。

在儒者看來,“《六藝》者,王教之典籍,先聖所以明天道,正人倫,致至治之成法也”,包含了治之至道在裏面(在對經學地位確認這點上,《儒林傳》可和《藝文志》互相參看。《漢書·儒林傳》改變了《史記·儒林列傳》中《詩》、《書》、《禮》、《易》、《春秋》的傳統順序,而變成了《易》、《書》、《詩》、《禮》、《春秋》,這一改變與《漢書·藝文志》是一致的,這種改變的意圖在《藝文志·六藝略》總序中交代得比較清楚。這裏需要指出的是,《藝文志》對“六藝”的推重和安排意圖,可以拿來關照作者列《儒林傳》對“儒林”人士地位所給予的推重與確認。)。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明確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口號,之後“六藝”開始了經學化的道路,“武安君田蚡為丞相,黜黃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學儒者以百數,而公孫弘以治《春秋》為丞相,封侯,天下學士靡然鄉風矣”(《漢書》卷八八《儒林傳》,第3593頁。本節引此傳不再重複注明。),開始了實際行動。後公孫弘請置博士弟子,通一藝者補官,“制曰:‘可。’自此以來,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學之士矣”。儒家政治倫理學說與統治者的政治理想結合,儒學成為統治思想的核心,太子、諸王的傅相要鴻學碩儒之選,高級官吏由經學士人充任,國家日常政治、倫理由經學來指導。正如皮錫瑞在《經學歷史》中所描述的那樣:“以《禹貢》治河,以《洪範》察變,以《春秋》決獄,以三百五篇當諫書。”(皮錫瑞《經學歷史·經學昌明時代》,中華書局2004年新1版,第56頁。)這在漢代是很嚴肅的事實。

儒學在國家的政治倫理生活中佔據着這樣的地位,在史書當中,儒學士人自然是被書寫的中心,這是鐵定的法則。衹要隨意翻開《漢書》,各顯臣傳無不有經學思想在背後支撑,此是常例,本文不予展開,此節主要以《儒林傳》為重點展開論述(司馬遷時期,經學“大一統”的文化格局尚未完全形成,司馬遷本人的思想也具有多元性的特點,所以《史記》反映的文化傾向尚没有如《漢書》那樣集中地奠於一尊,然而《儒林》在他的手裏得成史之一傳,已反映出儒家思想在社會當中漸成主流的發展事實。王鳴盛說:“子長(司馬遷)于《封禪》、《平準》等書,《匈奴》、《大宛》等傳直筆無隱,至《儒林傳》則力表武帝之能專儒;又田蚡、公孫弘本傳及他傳惡之殊甚,而《儒林傳》則言蚡……弘……皆是深許之……其歸功於武帝君臣如此!”(《十七史商榷》卷六“儒林傳”條,中國書店1987年版,第4頁)無論司馬遷出於什麽動機反映上述情況,都能從一個側面知道儒家思想在社會漸趨得勢、漸成主流的事實。但《史記》之《儒林列傳》畢竟没有《漢書》之《儒林傳》反映的情況集中和典型,所以這裏雖連帶了《史記》的情況,但主要是以《漢書》為主要論述對象。)。

同类推荐
  • 古代阵法

    古代阵法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古代阵法》是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该丛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王忠强编著的《古代阵法》为丛书之一,生动介绍了中国古代阵法的产生及发展、春秋前十大古阵、几大古代重要阵法、古代历史传记以及传说中的阵法、古代阵法在古代军事史中的重要地位及影响等内容。
  • 谜语实用集锦(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谜语实用集锦(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本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介绍中国的谜语文化:自然谜、植物谜、动物谜、常用物谜、工矿交通谜、军事武器谜、商业贸易谜、海外港台谜、文化体育谜、书报刊谜、字谜、词语谜、歇后语谜等。
  • 红巾军起义

    红巾军起义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红巾军起义》以清新的语言、扎实的史料,简明而不失其要地讲述了元朝末年张士诚和方国珍发动红巾起义的全过程,以及朱元璋参加红巾军并建立明朝的始末。
  • 家庭万宝全书(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家庭万宝全书(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本书主要介绍了以下几方面家庭生活窍门:购衣穿着、洗涤熨烫、服饰收藏、食品选购、食品加工、食品贮藏、美食烹调、饮食保健、厨房用具、购房居家、居室清洁、家电购买、家电使用、用品维修等。
  •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本书收录了雷海宗先生关于“中国文化”和“中国的兵”的珍贵学术论文。堂堂中华何以一再遭人欺凌。今天读来,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历代盛衰,仍发人深省。,全书分为两编。本书最为独特之处是,通过对于中国兵制的梳理,研究兵的精神,兵的文化。作者以侧锋破题,从“兵文化”入手,试图解答中国文化何以造成千年积弱,根源何在
热门推荐
  • 高效能人士的成功法则

    高效能人士的成功法则

    具有高效能成功素质的人,到哪里都是人才,到任何岗位上都会受到重用本书综合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的教育理念以及现代人才学、成功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归纳出了高效能人士成功背后的黄金法则,这些法则会帮你发现成功的真相,更深刻的理解社会、人性和竞争的本质,合理运用它们,成功会越来越近...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生活中的科学(人生解密)

    生活中的科学(人生解密)

    本书通过发生在少年儿童身边的生活小故事,巧妙地引出一个个科学现象或原理,生动解答少年儿童心目中的种种疑问。读者朋友不仅可学习知识,还能掌握藏于其背后的科学常识,这对于培养青少年的探索钻研精神无疑会有莫大的帮助。
  • 山西民居与饮食

    山西民居与饮食

    山西民居和饮食生活是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黄河文化中有代表性的特定地区文化类型之一,展现着别具一格的地方味道和风情。
  • 狼王洛玻

    狼王洛玻

    洛玻是狼群中的佼佼者,不仅长得高大,还非常聪明诡诈,是个卓越的首领,称霸喀伦坡山谷数年。可威风凛凛的它只有几名随从,但都很有名望。它们在喀伦坡地区横行霸道,肆无忌惮。农场主们对狼群的随意破坏愤恨不已,捉拿狼王的悬赏奖金一度高到可怕的程度,他们想尽各种办法抓捕洛玻,但均以失败告终。狼群中的布兰卡不听洛玻叮嘱,肆意妄为,陷入敌人特别设置的陷阱中被猎人捕捉,洛玻为了拯救它也陷入了陷阱中……
  • 鬼王宠妻:腹黑小魔妃

    鬼王宠妻:腹黑小魔妃

    推荐一本新书《夫婿养成攻略》,这本书挺有意思的,搜索书名即可,么么哒!~八年前,她是性子软弱的庶女,嫡姐嫉恨她的美貌,嫡母送她去家庙,八年后,她是恶名昭彰的魔宫大小姐毒姬,正打算顺手教训渣爹毒母,却反而被渣爹当成礼物送给周王朝的鬼王。她正愁怎么接近鬼王,不如就顺了渣爹的意吧,不过,别以为这样她就会放过那些害过她的人了!大红的红盖头被人掀起,她巧笑倩兮的看着眼前的鬼王,似乎对方是一具供她研究的尸体,但是为毛对方的眼神也流露出一股不同寻常的气息?鬼王不应该面容丑恶恐怖吗?眼前这俊美如铸的美男又是谁?
  • 穿越下一秒:不愿为后

    穿越下一秒:不愿为后

    【蓬莱岛出品】哇咔咔,天杀的,她自杀,却穿越了,真的有点不幸啊!不过在这里,帅哥围着团团转,皇上老哥,皇上老公,傻傻分不清楚了。“色狼轩,呵呵!”张小沫捂着嘴嘲笑着,穿着一身皇的帅哥,满脸的怒气道:“上官沐汐,你死定了,我要禁锢你一辈子。”张小沫做了一个搞笑的鬼脸说:“你土不土啊!穿着一身狗屎黄。”
  • 许你三世一见如故

    许你三世一见如故

    本文1V1。彼时,她还是三大神君之一的无虞山七月庭神君之女,七月离女,她好玩偷偷溜到天界之上,误打误撞到了拥华庭当了个小花仙。而他,是拥华庭的主子,天君的大儿子,颠倒众生,万众瞩目的未白殿下。两万五千年前,她成为了鬼界之内,鬼君之下,万鬼之上的冥司女君。之后,他成为了鬼界之王,与世无争的未白鬼君。一万四千年前,妖颜祸世,一场鬼乱,一场浩劫,她被打入轮回道。他却不知踪影,是忙着他与神女姽画的婚事,或是不堪离别。今生,为找到她的转世,他寻到人间。转世后的她因为体内情之圣物镜花水月,遭遇了三段鬼灵间的虐恋故事,身体却越来越虚弱。镜花水月究竟藏着什么秘密?他为了她,一路调查,顺藤摸瓜,查到了当年母上天妃被杀的惊天真相。她,该何去何从,生还是死。他,又该如何选择,杀还是留。三界之内,又将引起一阵怎样的风波动荡。
  • 约会条

    约会条

    光盘,广西第四、六、七届签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西作家协会理事。获广西、全国报纸副刊好作品二等奖以上30余次。创作及出版长篇小说6部,在花城、上海文学、作家、钟山、北京文学等中国核心刊物发表作品若干,迄今共发表各类作品150余万字。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