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2800000011

第11章 漢代的“文化格局”與“文人群落”(6)

1.“感物造耑,材知深美”與“可以為大夫”

《詩賦略》序云:“傳曰:‘不歌而誦謂之賦,登高能賦可以為大夫。’”从“不歌而誦謂之賦”可以確定“賦”衹是誦詩的一種方式;“登高能賦可以為大夫”見《詩·定之方中》毛傳,原為“建邦能命龜,田能施命,作器能銘,使能造命,升高能賦,師旅能誓,山川能說,喪紀能誄,祭祀能語,君子能此九者,可謂有德音,可以為大夫”,說具備“登高能賦”的能力就具有了“為大夫”的資格。其實班固引的這兩句話並没有說明“賦”究竟是什麽,既未關乎它的文體,也没有涉及它的內容,但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轉換生成信息。“不歌而誦”實際上是“樂語”的方式或项目之一。《周禮·春官·宗伯》:“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樂語”的教授目的是為國家培養懂得樂禮、樂用的官員,以便能“授之以政”、“使于四方”,其中“誦”就是项目之一,即或為“賦詩”。後世对“登高能賦”較普遍的理解,似乎是登高觸懷而能作賦,這應該是後來的發展義,“登高能賦”的原意應當是“登堂能够賦詩”,這在樂語之教的時代,是成為合格的官員的一項必備的技能,“登高賦作”的後起義大概是在西漢時期產生的(遍查三《禮》,衹有《禮記》中出現過一次“登高”,還是打比方之詞,與“賦詩”聯繫起來的情形根本没有;在三《禮》的注疏中,僅有的幾處也都是與觀天象聯繫起來,没有和賦詩聯繫的實例。《詩傳》中也僅如正文中所引一例。因此,原初之“登高”,應是“登堂”之意。“登堂”唱詩,稱之為“登歌”,是樂儀式中級别較高、嚴肅性較強的“高潮”部分,《禮記·祭統》云:“夫祭有三重,焉獻之屬莫重於祼,聲莫重於升歌,舞莫重于武宿夜,此周道也。”(《禮記·祭統》卷四十九,前揭《十三經注疏》,第1604頁)王志長《周禮注疏刪翼》卷一五云:“歌詩尊卑各别,若天子享元侯,升歌肆夏,頌,合大雅;享五等諸侯,升歌大雅,合小雅;享臣子,歌小雅,合鄉樂;若兩元侯自相享,與天子享己同;五等諸侯自相享,亦與天子享己同;諸侯享臣子亦與天子享臣子同,燕之用樂與享同,故燕禮,燕臣子,升歌鹿鳴之等三篇。”“升歌”並不是哪一首固定的樂歌,而是在一定級别的儀式樂當中演奏的最重要的部分。《周禮》曰:“大祭祀,帥瞽登歌,令奏擊拊。”鄭玄注引鄭司農曰:“登歌,歌者在堂也。”(《周禮注疏》卷二十五,前揭《十三經注疏》,第796頁)梁元帝《纂要》曰:“堂上奏樂而歌曰登歌,亦曰升歌。”“登歌”是要在堂上演奏的,《禮記·郊特牲》:“卒爵而樂闋,孔子屢歎之。奠酬而工升歌,發徳也,歌者在上,匏竹在下,貴人聲也。”堂上之聲為尊貴之聲,否則也就不用強調登歌為堂上之歌。另外翻檢《周禮》、《儀禮》,在各種儀式當中,無論是君見諸侯,還是主待賓客,“升堂”都是尊貴之禮和尊貴之環節。那麽,就樂語培養的不唱詩而賦詩的國子而言,登堂而能賦詩是成為官員的一種必需的技能,也就是說,所謂的“登高能賦”原指“登堂賦詩”,從這個角度,可以進一步證明周勳初所言“登‘高’而賦,也就是登堂而賦”說為不誤(《登高能賦說的演變和劉勰創作論的形成》,周勳初《魏晉南北朝文學論叢》,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38頁。周勳初還進一步補充說:“‘升高能賦’的‘升高’一詞包含着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登堂,二是登壇。”第140頁)。由“登堂能賦詩”變成“登高能賦作”應是以後逐漸衍生出來的意思,《毛傳》中的“升高能賦”明顯還指“登堂能賦”的本義,因為與此一同的其他“八能”均指建邦、理國、修政的重大事業,後世所謂“文學”意義上的“賦作”,在當時還遠没有可能與其他“八能”並列而進入到對士大夫能力要求的行列。《韓詩外傳》卷七的說法——“孔子遊景山之上,子路、子貢、顏淵從。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賦,小子願者,何言其願,丘將啟汝志。’”倒已經明確指“登高賦作”了,不過周勳初證明這則故事是後人孱入的(《登高能賦說的演變和劉勰創作論的形成》說:“上述《韓詩外傳》卷七第二十五章中的文字,可能即為後人孱入者。”見《魏晉南北朝文學論叢》,第143頁),不大可信。但“登高賦作”的新意似可以肯定在西漢時就已經出現了。如果班固《漢書·藝文志》直接承劉向父子《七略》而來,即《藝文志》中觀念來自《七略》,那麽從《藝文志》中就可以看出西漢劉向時期已經有了“登高賦作”的傾向,而不是“賦引詩”了。)。

《藝文志》引述完“傳曰:‘不歌而誦謂之賦,登高能賦可以為大夫。’”之後,解釋說:“言感物造耑,材知深美,可與圖事,故可以為大夫。”如果說前面引述的話還衹是原典義的引用,那麽後邊解釋的說法就已經開始對原典義進行轉換了。“感物造耑”,師古注:“因物動志,則造辭義之端緒。”揭示了賦“感物造耑”即“感於物”和“騁於辭”的兩層含義,也就是“登高而賦”由原來的“賦引詩”變成了登高者自己作賦了。《藝文志》的這一轉變對後世的文學認識影響很大(自班固以後,王沈《魏書》說曹操“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三國志》卷一《魏書·武帝紀》注引,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54頁)這裏的“登高必賦”基本上體現着《藝文志》中的認識,一方面仍一定程度上帶着原典義的痕跡,通過原典義來稱美曹操,因為“登高能賦”在古代是一種稱頌的說法,而且曹操的創作也確實還與“音樂”——“皆成樂章”緊密聯繫着;一方面又脫離了原典義,曹操的“登高必賦”,顯然是自己在創作,而不是“賦引詩”。“登高必賦”成為曹操整體創作的一種概說,如果說《藝文志》還衹在忙着為現實中的“賦作”尋找古來的權威依據,還在努力爲現實中的“賦作”與古代的權威說辭之間建立轉化的邏輯,那麽王沈可謂進了一步,已經在很自然、很成熟地運用這一新的後起義了。到了劉勰《文心雕龍·詮賦》,雖還在引古說:“傳云:‘登高能賦,可為大夫。’”但其中之“賦”則已經完全用後起義了。因“登高能賦”說的流傳衍變在文學發展中的影響較大,故涉及此節時再從本书的角度略加提及。詳細的情況可參看周勳初《登高能賦說的演變和劉勰創作論的形成》一文的論述。)。就本論題而言,班固引的“傳曰”这兩句話,實際為賦由詩發、能誦詩可以為大夫進而發展為能作賦亦可為大夫確立了權威依據。“感物造耑”也就是後世對賦“體物”特徵的較早描述,而且“賦”“感物”的特質,也與“歌詩”“感於哀樂”在“感”之層面溝通起來,並一起構成了《詩賦略》區别於其他文體樣式的核心特徵。“材知深美”言可以通過“感物造耑”的賦作體現創作主體的才智,這也是對已經較為成熟的賦的概括,與原先賦詩“别賢不肖而觀盛衰”偏向於表現“集體”意願不同,班固讚揚屈原“可謂妙才”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講的。因為“材知深美”,“可與圖事,故可以為大夫”,經過班固的推闡和轉換,賦的“文學”體性就突出出來了,而且把“登高賦詩”可以為大夫置換成了為賦可以為大夫,這樣,在確定了賦的核心內涵的同時,還把賦與可以為大夫作了內在的勾連和確認。也就是說,在漢代,在文人詩不甚發達的時候,賦成為文人的主體文學樣式。

《藝文志》建構的上述邏輯,有這樣兩點需要明確:第一,賦在漢代成為一種普遍的文學樣式,不但“言語侍從之臣”為之,“公卿大臣”亦為之,針對這一現實狀況,需為之尋求文化根源上的權威依據,並且,身為“言語侍從之臣”的班固,也要提升和美化自己所擅長的文化樣式,以自重其術;第二,建構如是邏輯不等於推尊賦體,賦的地位在“如其不用何”的說辭中已明確確定下來了,並且,因為賦的這種地位,它成為漢文人的“專類”文化樣式。漢賦的主體主要是由作為“言語侍從之臣”的漢文人來完成的,下面所要論述的“辭人之賦”主要就是指他們的創作。

2.“詩人之賦”與“辭人之賦”:“藝”(經)之文與文之藝(技藝)

在《藝文志》各類中,以“道”、“器”之分别為兩類,在言“道”一類中,又以與“經藝”的親疏遠近而梳理為“六藝”、“諸子”、“詩賦”之序。《藝文志》是記載“藝文”的,六藝為“文”之最高規範,並成為衡量其他文類高下的原則和標準。在《詩賦略》中,也整體體現着《藝文志》的這一義例,就賦而言,內中就有“詩人之賦”與“詞人之賦”的差别。《藝文志》載:

春秋之後,周道壞,聘問歌詠不行於列國,學《詩》之士逸在布衣,而賢人失志之賦作矣。大儒孫卿及楚臣屈原離讒憂國,皆作賦以風,咸有惻隱古詩之義。其後宋玉、唐勒;漢興,枚乘,司馬相如,下及揚子雲,競為侈儷閎衍之詞,没其風諭之義。是以揚子悔之,曰:“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

賦為詩之流,賢人失志作賦,初時尚“咸有惻隱古詩之義”,故稱為“詩人之賦”,如荀子、屈原之屬;而後“競為侈儷閎衍之詞,没其風諭之義”,則滑向了“辭人之賦”,從宋玉一直到漢代,均屬此類。前者尚保持着與經的天然關聯,還没有擺脫經義的諷喻之意,尚屬“藝之文”,後者則發生了很大變化。《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曰:“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後繼者突出了“好辭”的特色,卻已經“莫敢直諫”了。《法言·吾子》:“或問:‘君子尚辭乎?’曰:‘君子事之為尚。事勝辭則伉,辭勝事則賦,事、辭相稱則經。’”辭勝事隱成了後來賦的特徵。《吾子》又云:“或曰:‘賦可以諷乎?’曰:‘諷乎!諷則已,不已,吾恐不免於勸也。’或曰:‘霧縠之組麗。’曰:‘女工之蠹矣。’”(揚雄《法言·吾子》,前揭《法言義疏》,第60、45頁。)賦脫離了古詩的諷喻之意,衹以辭意取勝,在作者看來已經有害了。後世的摯虞對此概括得比較直接,其《文章流别論》曰:

古詩之賦,以情義為主,以事類為佐。今之賦,以事形為本,以義正為助。情義為主,則言省而文有例矣;事形為本,則言富而辭無常。文之煩省,辭之險易,蓋由於此。夫假象過大,則與類相遠;逸辭過壯,則與事相違;辯言過理,則與義相失;麗靡過美,則與情相悖。此四過者,所以背大體而害政教。是以司馬遷割相如之浮說,揚雄疾辭人之賦麗以淫。

“文豔用寡”成為後來賦的鮮明特徵,已經去“藝之文”的標準甚遠,成為“文之藝”,脫落為一種為文的技藝了。終漢一代,對賦要有“諷喻”和“奏雅”功能的要求始終存在,也可見傳統詩學觀念的影響。但賦畢竟已不同於詩,詩學的這種影響被化合在賦的特性當中,但並没有成為主導因素,賦體現這種影響的方式是“勸百諷一”、“曲終奏雅”,但已經難以牢籠賦的全部特性,講求“文豔”、“競為侈儷閎衍之詞”成為賦作的普遍特色,這實際上正體現了“藝之文”向“文之藝”轉變的過程。

在文化統緒的建構和對賦創作的規範與引導方面,關於賦的評議往往充溢着經義原則,似乎這些原則就應該是賦創作本身的一部分,但在賦的實際存在和創作當中,卻未必是這麽回事。由於儒術的獨尊,文化類别的分級而立,從事不同文類是顯示著身份的尊卑、被社會認同的高下的,所以賦雖有“惻隱古詩之義”,但縉紳士大夫是不大願意做的,雖也有公卿大臣作賦,但這衹是他們閒暇之際的“餘事”,衹是偶爾的“間作”,是用來應景逞歡的,並不以之為意。賦創作的主群體是“言語侍從之臣”,如司馬相如、枚皋等,他們不是“間作”,而是要“日月獻納”的,這部分文人的主要身份是遊娛侍從,賦創作是他們主要的文化職事。現實中的這種實際狀況也推動賦向“文之藝”發展,並不是賦作者自身認識到賦的特殊性質而甘願為之。

§§§第二節漢代的“文人群落”

廣言之,從事文科類别的文化人,都可泛稱為文人,文化屬性或類别相同的文人構成的群體,這裏稱之為“文人群落”。由於本书研究的重點是“文學”,而“儒學”在漢代的“文”之格局當中,處於核心和主體地位,其他“文”類的發生發展很大程度上受着它的影響,因而也是本书重點考察的对象,兩者之間的對比變化會凸顯“文學”發展過程中的某些實質性變化,故本文所謂“文人群落”主要指“文學家”和“經學家”兩類群體而言,其他的“群落”由於不具有直接的對比性,故略之不談。

下文所謂的“確認”或“未被確認”,不僅指一個類别被確定的事實,更主要的是指這一類别在多大程度上被人們所認可,即它們自身的特性是否為人們所認同。

一、《史記》、《漢書》的“儒林”類傳:得到確認的文人群落

《史記》首列《儒林列傳》,《漢書》繼之。“儒”本是諸子思想之一種,百家爭鳴之一家,但此時卻超逸眾家之上,得以成“儒林”類,獨自躋身于史目當中,命運發生了極大的改變。這種殊榮的獲得與儒學在漢代成為統治思想、奉行儒術的思想者成為官僚系統核心的狀況有關。

在儒者看來,“《六藝》者,王教之典籍,先聖所以明天道,正人倫,致至治之成法也”,包含了治之至道在裏面(在對經學地位確認這點上,《儒林傳》可和《藝文志》互相參看。《漢書·儒林傳》改變了《史記·儒林列傳》中《詩》、《書》、《禮》、《易》、《春秋》的傳統順序,而變成了《易》、《書》、《詩》、《禮》、《春秋》,這一改變與《漢書·藝文志》是一致的,這種改變的意圖在《藝文志·六藝略》總序中交代得比較清楚。這裏需要指出的是,《藝文志》對“六藝”的推重和安排意圖,可以拿來關照作者列《儒林傳》對“儒林”人士地位所給予的推重與確認。)。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明確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口號,之後“六藝”開始了經學化的道路,“武安君田蚡為丞相,黜黃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學儒者以百數,而公孫弘以治《春秋》為丞相,封侯,天下學士靡然鄉風矣”(《漢書》卷八八《儒林傳》,第3593頁。本節引此傳不再重複注明。),開始了實際行動。後公孫弘請置博士弟子,通一藝者補官,“制曰:‘可。’自此以來,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學之士矣”。儒家政治倫理學說與統治者的政治理想結合,儒學成為統治思想的核心,太子、諸王的傅相要鴻學碩儒之選,高級官吏由經學士人充任,國家日常政治、倫理由經學來指導。正如皮錫瑞在《經學歷史》中所描述的那樣:“以《禹貢》治河,以《洪範》察變,以《春秋》決獄,以三百五篇當諫書。”(皮錫瑞《經學歷史·經學昌明時代》,中華書局2004年新1版,第56頁。)這在漢代是很嚴肅的事實。

儒學在國家的政治倫理生活中佔據着這樣的地位,在史書當中,儒學士人自然是被書寫的中心,這是鐵定的法則。衹要隨意翻開《漢書》,各顯臣傳無不有經學思想在背後支撑,此是常例,本文不予展開,此節主要以《儒林傳》為重點展開論述(司馬遷時期,經學“大一統”的文化格局尚未完全形成,司馬遷本人的思想也具有多元性的特點,所以《史記》反映的文化傾向尚没有如《漢書》那樣集中地奠於一尊,然而《儒林》在他的手裏得成史之一傳,已反映出儒家思想在社會當中漸成主流的發展事實。王鳴盛說:“子長(司馬遷)于《封禪》、《平準》等書,《匈奴》、《大宛》等傳直筆無隱,至《儒林傳》則力表武帝之能專儒;又田蚡、公孫弘本傳及他傳惡之殊甚,而《儒林傳》則言蚡……弘……皆是深許之……其歸功於武帝君臣如此!”(《十七史商榷》卷六“儒林傳”條,中國書店1987年版,第4頁)無論司馬遷出於什麽動機反映上述情況,都能從一個側面知道儒家思想在社會漸趨得勢、漸成主流的事實。但《史記》之《儒林列傳》畢竟没有《漢書》之《儒林傳》反映的情況集中和典型,所以這裏雖連帶了《史記》的情況,但主要是以《漢書》為主要論述對象。)。

同类推荐
  • 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奇言趣语

    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奇言趣语

    本书是一本融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价值于一体的、完美的语言文化读本。书中内容包括:琅琅上口的谚语,充满智慧的歇后语,诙谐幽默的精彩对联,深入浅出的日常俗语,知识丰富的谜语,意境优美的唐诗宋词,是浓缩了中华民族文化经典的优秀读本。
  • 中华成语故事(贞)

    中华成语故事(贞)

    本书力求达到一册在手,纵览成语故事全貌的目的。注重可读性、知识性和完整性,对每条成语分为出处、词义和故事三部分。排列顺序按汉语拼音音序的先后,可以方便读者查阅。它既可以使你加深对成语含义的理解和掌握,也可以从中学习历史知识,提高文化素质。
  • 中国人的信仰

    中国人的信仰

    中国人信仰仁爱、和谐、真诚。以前我们提倡文化的复兴,现在我们需要提倡信仰的复兴,信仰的复兴是一项宏伟的精神家园建设工程。民族的复兴,文化复兴是基础,信仰复兴是关键。过去十年间,我们的文化已经走上复兴之路,现在正迎接中华民族伟大的信仰复兴。复兴是在保存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我们永远恪守夫子“述而不作”的原则,不是创造、不是革新,是接受、是弘扬。关注中国人的信仰就是建设中国人的精神家园,这是一个漫长而温柔的呵护过程。我们在这里赞美的信仰,就是中国人的传统信仰。我们看到,传统的精华,正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贡献巨大智慧。我们的信仰就是人类的共同信仰:我们用仁爱、和谐、真诚,建设人类共有家园。
  • 中外文化交流史

    中外文化交流史

    本书系统探讨了自先秦至1999年的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可以说是首次对21世纪前中外文化交流的全面巡礼和总结。通读全书,可以发现,这是一部很有品位的学术佳作。
  • 清末民初北京国民道德建设的社会文化史考察

    清末民初北京国民道德建设的社会文化史考察

    的现代化,即敦促教育国民由传统臣民向现代公民转变,是近一百多年来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很关心也都在推动的社会大课题。清末民初的北京,作为全国观瞻所系的“首善之区”,在由传统帝都向民国首都转型的过程中,强力发起了从散漫、保守的传统“臣民”道德向具有公共意识与社会责任的现代“国民”道德转型的社会教化运动。这场运动明面上是伦理道德范畴的现代转型,实质上却是清末民初北京文化权力关系(传播谁的道德)、文化阶层关系(谁对谁传播道德)及文化社会关系(怎样传播道德)的深刻综合反映。
热门推荐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排毒一身轻

    排毒一身轻

    永葆青春、延年益寿一直是我们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医学界也在积极地对这方面进行研究,他们通过多年的科学实践,开发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它能够使人不早衰,少得病,少得重病,少得绝症,最终达到养颜美体、延年益寿的目的。这条路就是清理体内的垃圾和毒素。
  • 孩子的第一本读物

    孩子的第一本读物

    孩子一般都爱听故事。简短易懂而富有哲理的故事既可丰富孩子的知识面,又能引发孩子思考,启迪智力,并学会一些做人处世的道理。《国际大师儿童精品绘本系列:孩子的第一本读物》具有丰富有趣而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还可以拓宽孩子的视野,并有助于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还可拉近亲子间的距离。
  • 倾城魅妃之泪染殇城

    倾城魅妃之泪染殇城

    岚雪殇一朝穿越成为了洛黎国的虚名皇后,和冷情君皇夜舜羽交换离宫条件,巩固了后宫。心地善良,却为了身边的人,狠下心肠坏事做绝。成了万民口中的妖后。最终换来的却是一句杀无赦。夜舜羽,无情无义君皇,为了地位,为了权势也为了国家,美人与江山如何抉择?冥也,一位猜不透的温柔男子,甘心为了岚雪殇付出所有,他说,若有来生,你做妻我做夫,一世相随。真假贵妃,铲除异己,叛乱之战,身世之谜,爱的选择,惊心动魄的演变。美女如云的后宫上演的是腥风血雨,荣华富贵的背后是血的代价。我,不再回顾曾经的天下,不在呢喃曾经的流连。你,如指尖滑过的风月般,在暮里到来,在晨里离去,我们再也相互看不见。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如果下一秒再爱你

    如果下一秒再爱你

    她爱过一个人,爱了很久。可当初的她只是丑小鸭,不敢说出那个字。她认为只要她默默地守候在他身边,就已经如沐春风,就已经此生足矣。这段记忆印象如此深刻,以至于让她看不到,有人在一旁,深深地看着她,关注着她,爱着她。终于,她明白一个道理,她虽然没有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但是,在经历了似水流年后,却能爱上那么一个人,以及与那个人彼此相爱。一颗早已知道名字的树,在她心中生根发芽,终是硕果累累,亭亭如盖。
  • 重生之我是慈禧

    重生之我是慈禧

    人总是必须在和社会生活在一起,而不能脱离这个时代。杏贞放下珠帘,在摇摇晃晃的马车中,闭上眼睛默默的闪回着自己高中历史书上学到的那些清朝耻辱史:两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香港!台湾!琉球!外兴安岭!库页岛!朝鲜!越南!......双手紧紧蜷缩,银镶猫眼石的护甲硌地手心发疼。一幕一幕的场景在杏贞的脑子里滤过,其中大半都是自己这个身体造的孽!你愿意就这样醉生梦死,然后留几千年的骂名下去吗!杏贞!你真的要这样丢脸吗?!!?!?然后死后没几年就被掘了陵墓,还被天下人拍手称...
  • 杀手穿越也逍遥:东颜惑世

    杀手穿越也逍遥:东颜惑世

    她是生杀予夺,热血强悍的女杀手。她是欲火重生,从烈狱归来的王者。她是风华绝代,才惊九州的睿王妃。当她背负血海深仇,化身修罗时,她勾勾唇角,嫣然浅笑,“我只想潇洒自若的过一世,可是偏偏有人谁妨碍了我的逍遥日子,既然如此我也不介意杀那么一两个人,又或者翻—手—覆—乾—坤—。”一步破霄风华立,万世芳名流存方。看谁与她能执手一生,笑看风云起。【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自己就是最好的投资顾问

    自己就是最好的投资顾问

    本书内容通俗易懂,以专家顾问、参谋助手的身份,为您的投资提供有价值的思路方法和参考建议,所推荐的方法不仅科学实用、切实可行,而且还很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