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2200000044

第44章 唯识学的实践理论(5)

作此观者无他,只于无论何事何物,观为“唯是五位诸法之一聚识,除此别无一件实有之物”而已!作此观时,妄执我法遣无不尽,而无百论等落空之弊,其殊胜一。真如相性显无不周,而无起信等堕侗之弊,其殊胜二。但观明现前事物,本来如是之实相(譬如饮茶,只是五位诸法之一聚识,别无所饮之茶,只是五位百法之一聚识,别无能饮之;譬如听讲,只是五位诸法之一聚识,别无听者,只是五位诸法之一聚识,别无讲者),而无(观佛境观上地等)悬想他界之弊,其殊胜三。即观明本分,而于余界余地一切分无不通达,若自若他、若染若净、若生若佛、若圣若凡、若因若果、若身若器等,莫不是五位诸法之一聚识故,而无拘局一隅之弊,其殊胜四。

故作此观,但明此理,无论何人,皆可作之,无论何处,皆可作之。他药虽妙,每可由药生病,独此一药,增益损减之执,烦恼所知之障,病无不治,更无从药生病之虞,故为独一无二大妙观门!诸有智者,应动修习!

2.舍滥留纯识

修唯识观,约其所存五法事理有心有境,而境有滥,故舍之不云唯识。滥有两义:一者依他是内,计执实我实法名外。二者亲所缘缘名内,所缘缘名外。心无滥故,留之名唯识。有境有心之意,约总相来说,五法事理中,心心所法为心,缘虑佳故。余三为境,非缘虑故。若细分别来说,相分名境,后三分名心。凡心之起,必托此内境生,境为其因,能生果故,故摄境从心,摄因从果。但心云唯,不言唯境。即所缘的相分,滥于心外的妄境,故舍彼而不取,唯存留后三分之纯识。《唯识章》说:“令自观心解脱生死,非谓内境如外都无。由境有滥,舍不称唯,心体既纯,留说唯识。”此乃心境相对的观法。

《心地观经》说:“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如来这一慈悲深切的教导,说明观心的重要性,修观的教徒们,应该好好地依教奉行。

《厚严经》说:“心意识所缘,皆非离自性,故我说一切,唯有识无余。”第八心、第七意、前六识之所缘,皆以自心为境。故佛说一切有为无为皆惟有内识,无余实有心外境法。

《华严经》说:“心如工画师,书种种五蕴,一切世间中,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此三无差别。”心能作佛、心作天堂、心作人类、心作地狱、心作饿鬼、心作畜生,心起则六趣显现,心净则法界坦然。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众生,是心是众生。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众生烦恼业海,从心想生。心佛及众生三无差别,岂不观心,断除我法二执,勤求解脱乃至成佛吗?

《唯识章》说:“遣教经言: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制之一处,无事不办等。”今引证经文全段如下: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亦如恶马,不以辔制,将当牵人堕于坑坎。如被劫害,苦止一世。五根贼祸,殃及累世。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制而不随,持之如贼,不令纵逸。假令纵之,皆亦不久见其磨灭。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譬如有人,手执密器,动转轻躁,但观于密,不见深坑。譬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踔踯,难可禁制。当急挫之,无令放逸。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汝心。”

经文既说制心,不说制境,故能证成唯心。五根即眼耳鼻舌身。五欲即色声香味触。牛喻五根,人喻比丘。苗稼喻诸善功德,即禅定智慧等。涯者水际,畔者界限。借作穷尽之意。恶马喻五根,辔制喻持戒。坑坎喻三恶趣,即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劫害者,受害于他人,苦止一时,或止一生。因五根而产生的贼祸,不能脱离生死苦海,流转轮回,累世不得休息,故说殃及累世。是故有智慧的人,裁抑五根,而不顺从其欲。切勿放纵,假令不慎而放纵,欲视美色,欲闻美声,欲嗅芳香,欲当妙味,欲能越分的境界,亦当觉知,刹那间即行磨灭。五根之中,心为其主,修习唯识观的人,当为制心。一念起时,随即觉破,不仅驰散,当猛力制之,即摄心住于内识上,一心专注勿散。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虽大火越逸,尚不足喻心之可畏。《百喻经》说,昔有贪夫,于野求蜜,既得一树,举足前进,欲取蜂蜜,不觉草覆深井,因失足而亡。不知观内识的人,则心不能制,其纵欲从境,则如像猿之腾跃,难可禁制。一念不生,诸缘顿息,所以制心,安住内识一处,处种功德,无事不为,具备成办。精纯无杂,升进不怠,折挫伏心,安住唯识正念。依心起恶,依心生善,转灭依心杂染之种,转得依心清静之德。是为舍滥留纯的观行。

3.摄末归本识

心心所法皆有四分,相分是识内所取的境界,见分是识内能取的作用,自证分、证自证分,是心心所识内自体,是变似相见二分的根本,相分见分,俱依识内自体本而有,离识自体本,末法必无。故心王心所自体本生时,皆似所缘能缘相现。证成三分本末义,如《成唯识论》说:“变谓识体转似二分,相见俱依自体有故。”在修前所说留纯识观后,进一步摄末归本而静住,即舍弃相见分之末,静住自体之本,是为摄末归本。此乃体用相对的观法。

《成唯识论》所说,即证成三分本末之义。诸识体即自证分转似相见二分而生,若无自体,相见二分定不得生。如无头时,角定非有。识体是依他起性,转似相见二分,故言识体转似二分。此依他非有似有,实非二分,似计所执二分见相,故立似名。第六、第七二识我法熏习力故,诸识二分生时,皆以实我实法所执二分显现。故论所谓,我法分别熏习力故,诸识生时变似我法。此即彰显摄相见末,归自体本义。

《唯识章》引《三十颂》言:“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此引本颂证成摄相相见末,归自体本义。世间圣教说有我法,但由假立,非实有性。假有两种:一、无体随情假,多分是世间外道所执。虽然没有如彼所执的我法,但随彼计执心缘,亦名我法,故说为假。二、有体施设假,圣教所说,虽有法体,而非我法,本体无名,强名我法。不称法体,随缘施设,故说为假。此中总义显示,众生由无始以来,横计我法分别心故,熏习第八阿赖耶本识中,后遂有相见分生。愚夫不了此唯内识,依之妄计有实我法。我法实无,随彼妄情所执之相名为我法。故知世间所执我法,是假非实。因为是无体随妄情计执而假说我法,故是无体随情假。圣都依据内识所变的相分见分,为起言论,断染取净,引生真见,假为立名,说为我法。法体实非我法,圣教假名安立,故知圣教所说我,即预流等,所说法,即五蕴等,亦是假说。法的本体是有,故是有体施设假。

我是主宰自在义,法是执持义,即轨生物解,任持自性,如一国之王,或是领袖,有自在权力,主宰权力,其权力如同于我,所以我是主宰义。法是轨持义者,轨是轨范,可令看见听到觉知等的人,对它生起为某物的感觉。在一定时间内,任持其自己体相不坏不失,而保任摄持之,所以名执持义。

我法二种俱有种种差别相状,若名若义诸相转起。如世间所执我相,谓我亦名有情及命者等。情即情识,我有情识,名为有情。色心相续,名之为命,我有此命,故名命者。圣教所说的我种种相,如说预流果,预入圣人的流类,故名预流,即声闻乘初果。如是说一来,不远,无学,以及其余贤圣名称。法种种相,如有外道名吠世史迦,立说六句义:一实、二德、三业、四有、五同异、六和合。以及其余各外道所立各种法的名称。圣教所说法种种,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以及诸余善巧法。转即随缘施设。随诸世间横计种种我法等缘,施设世间我法。随诸圣教安立证得等缘,即施设为圣教我法。转是起义,随彼彼缘,起彼种种我法相故。

世间圣教所说我法诸相,皆依内识之所转变。即种子识,变为现行。现行识,变为种子及见相分,故名为变。依此所变,而假施设为我法相。即显示识所变者,实非我法,而诸世间及诸圣教,假说我法,假设言诠。识是了别,说识亦摄心所,决定与识相应故,隐劣显胜故。变谓识体转似二分,即诸识体自证分,转似相见而生。若无自证,二分定不起,如无头时,确定非有。及无境时,而影不起。依此依他相见二分,施设遍计所执我法。相见二分,是实非无。若虽于此依他二分,彼遍计所执我法无所依故,所以说依他为执依止。

识所变相,虽无量种,而能变识,类别唯三。所变见相分的相状,各各有无量众多,但能变的识唯独决定只有三种:一、异熟能变,即第八识,多异熟性故。二、思量能变,即第七识,恒审思量故。三、了境能变,即前六识,了境相粗故。

《唯识章》引《解深密经》说:“诸识所缘,唯识所现。”为证摄末归本义故,引此文来。《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说:“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诸毗钵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彼与此心,当言有异?当言无异?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当言无异。何以故,由彼影像,唯是识故。善男子!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所缘有二:一、亲所缘。二、疏所缘。亲所缘者,谓诸所有心心所法,各自变起影像之境。疏所缘者,谓彼影像所托本质之境。此中所缘,唯亲非疏。说识所现故,谓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故。《成唯识论述记》说:此意汝谓识外所缘,我说即是内识上所现,无实外法。识者自证分见分也。见分为标云识,是取能缘用。所缘者相分,唯识者自体分。所现故者,相见二分,由是三分末意识分明。

《唯识章》总结说:“摄相见末归本识故,所说理事真俗观等,皆此门摄。”这不单为解释《解深密经》文义,实是总结摄末归本的前文。《三十颂》及什论文义,亦摄相见末归识本故,皆是摄末归本之证。诸经论所说理事真俗等,亦本与末,皆此内摄。修唯识观者,了知本末的意义,理应摄相见之末,安住内识之本体自证分,静注思惟,唯识观成,染法可断,净识可得。

4.隐劣显胜识

修摄末归本的唯识观后,进而修隐劣显胜的唯识观。此观重要,涉及隐劣心所的唯识观法,比较前观更为微细。要知经论说唯识,亦包括心所在内,因其隐劣,故不单说。心及心所俱能变现,但说唯心非唯心所。以心王之体殊胜,心所劣依胜生,隐而不彰,唯显胜法。虽心心所各自体分变似相见二分显现,然诸教中但说唯心不言心所,以心是所依为主胜故,心所是能依,如臣劣故,隐劣心所,显胜心王,故但言唯心,不言心所。

心所总有遍行五,别境五,善十一,烦恼六,随烦恼二十,不定四,共五十一个。心所的名义有三:一恒依心起,心王若无,心所不生,要心为依,方得生故。二与心相应,心不与心相应故,又时、依、缘、事,四义具故,说明相应。三系属于心,以心王为主,心所系属之,心有自在、非心所具,以是义故,系属于心。有此三义,故名心所。

心王心所在取相上有同有异,心王取境,唯取总相,不别分别。如缘青黄赤白,但总取青等,不更分别。心所于彼,则取总相和别相。

助成心事,得心所名。如画师作模,勾画轮廓,尽形象而已。弟子填彩色,彩于模填,不离于模,如取总相,着彩色时,令美好丑恶出现,如亦取别相。心心所法,取境亦尔。心王心所,在世俗谛上讲来,各别有体,而且在取相上,比心王更盛,因为它取总相又取别相,助成心王完成所缘事。起染起净,关系至大,修唯识观者,如果只重心王而不重心所的现起,那就要成为大错误。修观者,心必须平等正直住,一念心起,若不平等正直住,则所有染净心相,都由心所助成,岂可忽略对心所的生起吗?修观者心须重视之,才能知道隐劣显胜的殊胜义的唯识观法。

无著在《大乘庄严经论》中,引弥勒菩萨颂说:“许心似二现,如是似贪等,或似于信等,无别染善法。”心王心所各别有体,缘起各别故。然说心王似心所现者,心所如臣,依心王势力生故。所以说心王似心所现,非说心王即心所。许心似二现者,亦摄心所,以恒相应故。据《成唯识论述记》说似有二义:一无别体,由心生故,说之为似。变似见相二分显现者是。二虽有别体,由心方生,为依胜故,说之为似。即贪等是。颂文总说似者,通此二义。如是似贪等者,似心外所计实有二分等法,故名为似。贪等者,等取嗔等一切染法。谓心所依心势力生故,如心王似相见现,心所亦现相见似实有贪等一切染法相见。或似于信等者,是亦如前心所示现相见似实有信等一切善法。皆是心心所相见,然心所依心势力生故,说似彼现。心王与心所,如日与光,非即非离,始离光无日,无光非日。故心心所缘同时同处非即非离,而其缘境影像相分四分合识体故。故颂文说,许心亦摄心所,恒相应故。标心王胜心所劣,隐劣显胜其义已明。如说一国领袖巡视出访,决有干部多少随行。如《唯识章》说:“虽心自体能变似彼见相二现,而贪信等体亦各能变似自见相现。以心胜故说心似二,心所劣故,隐而不说,非不能似。”即说《大乘庄严经论》言许心等者,亦摄心所,以恒相应故,所以识心这句话,亦摄心所,标示了心王胜,心所劣,隐劣显胜之义非常明显。

《唯识章》还引证《无垢经》的文义,证明隐劣显胜之义。旧译《维摩诘经》弟子品说:“后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佛说众生垢净,皆由心起,故众生垢净皆应求心之本。新译《无垢经》说:“心杂染故,有情杂染。心清静故,有情清净。”心者,第八本识;有情者,五蕴假者。就道理上说,心所垢故,有情垢等,以心胜故,遍举心言。《成唯识论》说:“谓染净法以心为本,因心而生,依心住故。心受彼熏,持彼种故。”《成唯识论述记》说:“染净诸法以心为本者。谓有漏无漏染净之法皆以本识为本。故云心染情染,心净情净也。因心而生者,谓有为现行法皆因种子心而生也。依心住者,谓有为现行法皆依现行识而住也。心受彼熏者,谓本识现行受染净有为法现行之熏也。此什上文依心住故也。持彼种者,谓本识现行持彼有为法之种子也。此什上文因心而生也。随心染净有情染净者,即以所生能依之法和合假者为有情也。”

前面依护法正义已经说过,心王心所各别有体,故第八本识受熏时,实际上都是心所与心王相应而使有情成为染净。如心王生起现行时,贪等烦恼与之相应,则使有情成为杂染者。如果是信,惭愧等与之相应,则使有情成为善清净者。修唯识观的人,应重视当前一念心,看它的现行是否平等正直住于识观,如果不是平等正直住,应即观察是烦恼相应呢,是善法相应呢?若是烦恼相应,就体停息,即使是有为善法相应,亦应就体停息,而摄心住于唯识上。这是彻底了知隐劣显胜的唯识观义。

5.遣相证性识

前第四重隐劣心所显胜心王名唯识已,今此重意其心王中事,理相对遣事证理名唯识。《唯识章》云:“识言所表,具有事理。事为相用,遣而不取。理为性体,应求作证。”识言所表,具有五法,谓识名相等。五法中前四是事,后一是理。现在这一观中,遣事相用,证理性体,即显示遣除遍计、依他二性,而证圆成实性。理者识之实性,即二空所显真如,相谓识相,即心、心所、色、不相应等。用谓义用,即俗谛,相有别义。何故遣之不取?谓此是凡夫所执境故。染依他带实有相故。理谓识性,即绝言真如。体谓体实。即真谛相无别一实真如。

同类推荐
  • 跟南怀瑾大师学佛悟道全集

    跟南怀瑾大师学佛悟道全集

    用“文如其人”形容南怀瑾先生恰如其分。他的为人如同他的文章,朴素而雅致,随和而亲切,于平凡中自显不凡,他的文章如同他的为人,文学而多连,杂采而博贯,于随适中自见精神,人文合一,正是大师境界。
  • 佛眼看人生

    佛眼看人生

    佛法,就是智慧。生活中处处皆是佛法,只要你用心,就会发现佛法的妙处:如果把“明心见性,本来清净”用在人生上,每个人都能享受天伦之乐;如果把“回归自然,返本还元”用在生活上,遇到挫折我们就能泰然自处……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佛法的妙用,使佛光普照在南赡部洲,让更多的人早日摆脱痛苦的煎熬,也为了继承大德们弘法利生的事业,我们编写了这本《佛眼看人生》。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借鉴了大量佛学大师的语录、开示、演讲录、文集等。
  • 持一句佛号 回家:净宗大德昌臻法师传

    持一句佛号 回家:净宗大德昌臻法师传

    女作家谭天,在沉寂几年后,集自己数年的修学和写《宽霖法师传》《能海上师传》的经验,发力在《持一句佛号?回家——净宗大德昌臻法师传》中,用独特的视角,通过对四川乐至报国寺主持、四川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93岁高僧昌臻老法师一生修行的展示,告诉我们:切勿外求,回照自心,去掉执着,学会放下,完善人格,烦恼自解,为我们呈现了一条回归心灵家园的路。同时明示我们,在浮躁的当今,回归心灵家园的重要!在不安的2012年,为我们带来一抹清凉。
  • 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

    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

    《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由于种种原因,在民间宗教的研究领域,对其宗教思想的研究显然滞后于宗教教派演变的研究;而在宗教思想的研究中,对其神灵(学)思想的研究,更是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而鲜有人问津。鉴于明清时期是中国社会中民间宗教的高发期和繁盛期,因此,《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尝试从现代宗教学的角度,以神灵观为中心,结合明清民间宗教各教派的主要经卷宝卷以及其他相关材料,进行认真解读和仔细分析,分别以神灵谱系、神话理论、救赎观念、伦理思想四个部分依次展开。
  • 心与禅

    心与禅

    《心与禅》是弘一法师一生人生体悟和学佛心得的集大成之作,在这部著作中弘一法师以大才子、大学者、大艺术家的俗家修为向常人揭示出佛门的真谛和人生的要义。
热门推荐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人生要敢于奋斗

    人生要敢于奋斗

    这是一个奋斗的时代,每一个人都在往前行,别为自己找任何借口停下来,因为停下来你就会被淘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生要敢于奋斗,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也没有神仙皇帝,一切都需要通过我们的双手去争取。自己是自己最大的贵人,自己也是自己最可靠的救星。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俄苏现代文学大家

    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俄苏现代文学大家

    主要讲了俄罗斯现代文学文学和第二章苏联现代文学大家。本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政治以及哲学、宗教和道德等社会科学具有密切的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能深刻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文学的功能是以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是用具体的、生动感人的细节来反映客观世界的。
  • 热血小子乱三界

    热血小子乱三界

    他从何处而来,无人知道,他想做什么,也无人知道,没有人能懂他,他有的时候让人感到温暖,有的时候却又让人头疼,头疼的时候可以让天界的玉皇大帝和地府的阎王都感到头疼,因为他可以任意穿梭于三界,却又无人能管,凭什么,就凭他是夜慕非。
  • 毛泽东与戏曲文化

    毛泽东与戏曲文化

    中国戏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创造,也是代代人沉积的一份文化遗产。它是构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毛泽东很爱好、也很熟悉戏曲。他在倥偬之馀,和人民大众一同欣赏各种戏曲,聆听各家曲调,凡是民众所喜爱的,他也喜爱,如京剧、晋剧、豫剧、秦腔、越剧和昆曲。别人看戏听曲看热闹,评雅俗,而他却还常能从戏里找出富有哲理的学问,古为今用,并在现实生活,寻得有关政治斗争、策略战略、领导艺术、工作方法等方方面面的借鉴,作出与众不同角度的、颇见独特的点评……
  • 明末皇帝分身

    明末皇帝分身

    肖图白穿越明末,崇祯皇帝成为其分身。遥控分身,手掌大权。种田,练兵,排队枪毙……
  • 爱之时空封妖师

    爱之时空封妖师

    那一年彼岸花开,她是个纯洁的女神。而这一年狗尾巴花落,她却是调戏正太打劫男色的暴走天师。魔王,妖王,战神统统都别想逃,看本座如何将你们收于囊中。
  • 激发孩子灵感的发明发现故事(青少年心灵成长直通车)

    激发孩子灵感的发明发现故事(青少年心灵成长直通车)

    《激发孩子灵感的发明发现故事(青少年心灵成长直通车)》讲述了变废为宝的不锈钢、“王冠瓶盖”的发明、沙滩上的“珍珠”等发明发现故事。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