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1000000008

第8章 开国与固权·政坛上的奇人逸士 (2)

刘基说:“抵御敌人,应当权衡缓急,用兵应当有先后次序,如今应当先对付陈友谅,后收拾张士诚。”朱元璋说:“张士诚弱小而陈友谅强大,诸将多认为应当先除弱者,剪除陈友谅的羽翼,而且先弱后强,是用兵的常法,先生何故舍弱而图强呢?”

刘基说:“如今之势,不可拘泥于兵法。张士诚只是一自守汉罢了,他胸无大志,只求自安,不愿多事,如果你集中力量攻击陈友谅,他也不会乘虚攻金陵,不敢轻举妄动。而陈友谅劫主称帝,没有一时一刻忘记金陵,且占据长江上游,可以顺流而下。他野心勃勃,企图扫荡群雄,因此他才是目前最主要的敌人。如果你集中兵力对付张士诚,陈友谅乘虚而入,明公还有退路吗?如果先灭陈友谅,则张士诚的存亡全操于我手,还有何惧呢?先灭陈,后扫张,继而西攻陕西,北上大都,天下岂不可定了吗?”

这一番话,实不亚于诸葛亮的“隆中对”,把朱元璋说出了一身汗。此后,朱元璋就按照刘基定下的这一策略,平定了天下,建立了明朝。

在具体的战役中,刘基也屡立大功。刘基到朱元璋军中不到两月,陈友谅就挟持徐寿辉率大兵来攻,并联合张士诚东西夹击。当时,敌兵浩大,朱元璋势小,因此诸将主张不一,有主战的,但更多的是主逃,甚至主降。在众人议论纷纷时,刘基旁立不语,朱元璋最后问及刘基的意见,刘基斩钉截铁地说:“先斩言降者和言逃者,才能取胜。陈友谅挟徐寿辉而来,乃是向我示威,逃无处逃降则死无葬身之地,如今之计,只有决一死战。陈友谅虽说势大,但属不义之兵,士气不振,且又远行深入,疲惫不堪。而我们则是守卫疆土,将士齐心合力,以逸待劳,再多设埋伏,一定会成功。况且陈友谅骄悍有余,智计不足,正应了骄兵必败、悍兵必败的古训。以此看来,战之必胜。”刘基的这番话,坚定了朱元璋和诸将士的必胜信念,也确实符合当时的形势,道出了胜败的根源。陈友谅进军初期,因其势太大,打了一些胜仗,在占领了太平以后,就使人椎杀了徐寿辉,自立为帝,国号为汉。后来深入朱元璋的防地,被刘基困住,弄得缚手缚脚,施展不开,屡吃败仗,最后退至江州。

江州临水而建,城墙多建在水中,易守难攻。朱元璋攻了数日,城完如故,陈友谅以为固若金汤,便放心回去睡觉了。谁知刘基暗中测量了城墙高度,造了许多坚梯,载于船尾,趁黑暗缓缓移至水中的城墙边,军士顺利登上城头,一举攻克。陈友谅还以为天降神兵,忙携带妻子,乘船逃往南昌。在后来的鄱阳湖大战中,刘基又多出奇计,帮助朱元璋击败了陈友谅,并将其杀死于湖中,彻底消灭了陈友谅的大汉政权。在奉韩林儿为小明王问题上,刘基与朱元璋等人的看法完全不同。朱元璋接受韩林儿的封爵,其目的是为了不招人眼,把元兵的矛头都指向韩林儿、陈友谅等人。他这样做,确实为自己赢得了发展的时间,但随着形势的推移,再尊奉韩林儿,就有害无利了。

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正月,朱元璋在金陵中书省设座,遥拜小明王,刘基独傲立不拜。朱元璋问其故,刘基说:“韩林儿虽是韩山童(红巾军重要首领)之子,但自身并无建树,只是一个牧童罢了,且他姓韩不姓赵,却诡称宋裔。宋亡已久,人心不归,何必要假借前代年号?大丈夫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摆脱别人的牵制。如果继续尊他的名号,将无以自立。”朱元璋当时未做什么表示,但他已深受刘基的影响。后来因救韩林儿而差点被陈友谅趁虚打败,才越加相信刘基的话。最后,朱元璋干脆杀了韩林儿,自树一帜。这在当时看来,也是一个正确的策略。

刘基为明朝开国立有三件大功:一是指出正确的政治方向,即摆脱韩林儿而自树一帜,以收揽人心,威服天下;二是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方针,即先攻陈友谅,后灭张士诚;三是在各个战役中屡出奇计。难能可贵的是,开国以后,他能坚持自己的一贯主张,要求“以仁治天下”。朱元璋在登基之后面对满目疮痍的世界感到一片茫然,不知所措,就向刘基请教,刘基说:“生民之道,在于宽仁。”对于吏治的腐败,他深恶痛绝,建议朱元璋严加治理。他仍然保持着刚正不阿的性格,对于文臣之首的李善长,他也毫不通融,不顾李善长的求情和威胁,毅然以御史中丞的身份杀死了李善长的亲信、贪污犯李彬,引起了朝野震动。后来,他敌不住李善长的百计陷害,干脆回家闲居。

刘基极有知人之明,他深知朱元璋生性多疑。外宽内急,所以不去致身仕途,而是尽量洁身远引。一次,朱元璋想把李善长换掉,让他当丞相,刘基说:“李善长是功臣勋旧,能够调和众臣。”

朱元璋奇怪地问:“李善长多次说你的短处,你为什么总说他的长处呢?我想让您当丞相,不知意下如何?”

刘基说:“国之大事,莫大于置相,易相犹如殿之换柱,如用小柱,非折即仆。我就是这样的小柱,怎么可以换上去呢?”

朱元璋又问:“杨宪如何?”刘基说:“杨宪有当丞相的才能,却无当丞相的器量。丞相必须持心如水,不偏不倚,杨宪做不到。”

朱元璋接着问:“汪广洋如何?”刘基说:“器量更浅,胸怀更小。”朱元璋最后说:“胡惟庸怎么样?”刘基答道:“万万不可。当丞相好比驾车,胡惟庸不仅驾不好车,还会弄得辕断轮摧。”

朱元璋还是让这几个人当了丞相,结局如何呢?杨宪因犯律被杀,汪广洋被赐死,胡惟庸谋反,其案株连之多,被杀三万人,连李善长也被连累灭族!

刘基可算有知人之明了!

胡惟庸因刘基曾在朱元璋面前贬评过自己,就怀恨在心,当了丞相之后,就诬陷刘基的儿子,也诬陷刘基占了有王气的坟地,刘基本来在家过着隐居的生活,下棋品茶,逍遥自乐,却忽然被传到京城,令其对证。虽然最后朱元璋还是把他护送回家,但他还是忧愤成疾,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去世,享年六十五岁。

【评议】

中国历史上的最早的奇人当数武王伐纣时的姜子牙了。姜子牙知道自己有很大的本领,但时运不来,他也无可奈何,于是就耐心等待。他可谓事事不顺心,即使做点小买卖,老天也与他作对。一次,他借了点钱买了点面到街上去卖,没想到一阵风把面全吹跑了,弄得他血本无归。但他没有灰心,等待时来运转。他在渭水边上钓鱼,用的是直钩,所以一条鱼也钓不到,他老婆来送饭,见他用直钩钓鱼,不禁大怒,就把鱼钩弯过来,趁他吃饭的功夫就钓了许多。姜太公见了,反把那些鱼都放到水里,并对老婆说:“我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一切都要顺其自然,岂可勉强。”后来,连老婆都跟他离婚了,他还是在等待。一直到了八十岁,周公才来到渭水边,请他出山。周公亲带车马,在他的身边一站就是半天,姜子牙终于被周公的态度所打动,出山帮助武王伐纣。

据说姜子牙不仅智谋超人,还道术精深,既能出谋划策,又能掐会算,甚至可呼风唤雨,撒豆成兵。在武王伐纣的过程中立下了大功,后被封于齐。在当时,齐地是膏腴之地,鱼米之乡,又是经济最为发达的“开发区”,其享禄之厚,为百官之首。姜子牙也被尊称为太公,可谓福寿双全。

秦末汉初的张良也算是一位奇人,他奇有四处:一是散尽家财,誓为韩国报仇,寻访刺客,在博浪沙行刺秦始皇。虽未成功,但其勇烈刚毅,不能不叫人啧啧称奇。其二是他得遇奇缘,学得兵法。据说张良遇到一位老人,那老人让张良把掉在地上的鞋子给他穿上,张良照办了,老人就约他黎明在某地相会,授以兵法。张良连去两次,老人都先他而到,老人给他最后一次机会,于是,张良干脆从晚上等到黎明,根本就不回去,总算使老人满意了。老人觉得他品德甚佳,才质不凡,就授他兵法,张良从此就成为一位卓越的军事家了。这个“张良纳履”的故事,直到现在还被常常拿来教育儿童尊敬老人。其三是他屡出奇计,助刘邦脱困危、胜项羽,成为西汉的开国功臣。其四是能功成身退,不贪名利,既躲过了刘邦、吕雉对功臣的诛戮之祸,又免去了像萧何那样的屈身之辱,只是洁身远引,钻研兵法,恰像清溪湍湍,避世而流。

东汉末年的诸葛亮当然也算得是一位奇人。他躬耕隆中,不辍诗书,用他的话说,就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等到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见他仁德至厚、诚信可嘉,便决定辅他共图大业。诸葛亮未出隆中就三分天下,既出隆中,更东联孙吴,北抗曹魏,火烧赤壁,再取成都,终于证实了他三国鼎立的预言。但诸葛亮之奇,还不全在此处,与其他人相比,他是洞察世事偏又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明知天下大势,三足而立,魏、吴皆不可图,但他却要实现刘备匡扶汉室、继承汉统的遗愿,不辞辛劳,六出祁山,终于鞠躬尽瘁,积劳成疾,呕血而亡。

隐居山林不足为奇,奇的是在经世济时中偏能显示出其奇人逸士的本色。政坛上的奇人逸士,“兼济”与“独善”兼得,现在想来,犹令人向往不已。

同类推荐
  • 三国军神

    三国军神

    (新书《赵公子》已发布) 穿越东汉末年的陈旭,他的身份只是一介平民。在这个世家林立的时代,他本来只想让自己家人生活得更好。然而,天不遂人愿,被压迫的陈旭,最终愤然投奔注定失败的黄巾军,谱写出另外一段历史。在血与火的历练中,他由一个悲天悯人之辈,逐渐蜕变成为一代枭雄,以及战无不胜的军神。
  • 叱咤英豪(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叱咤英豪(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1955年3月,蒙巴顿出任第一海务大臣。1956年,蒙巴顿登上了皇家海军的顶峰——被晋升为海军元帅,1959年5月22日,麦克米伦首相正式任命蒙巴顿为国防参谋长,并建议这个职务的任期将由3年延长到5年。从地位上说,国防参谋长仅低于国防大臣,但由于后者属于文官并受党派竞选的影响,所以,国防参谋长实际上是整个英国陆海空三军武装力量的专职首长。
  • 革命烈士书信

    革命烈士书信

    本书中收录了大量革命烈士的书信。其中有这样一段,1921年高君宇与石评梅相识,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他们从相知到相恋,感情甚笃。在他们交往的过程中,经常鸿雁传书,表达自己的理想和人生的追求。此信是高君宇写给石评梅的一封回信。作者以改造世界的志向和积极奋斗的人生观,勉励女友和青年们勇敢地追求光明。书中除了这篇《给石评梅的信》,还收录了《给佩卿贤甥婿爱弟的信》、《给鸣时的信(一九二七年)》、《就义前给熊竹生的信》等共计七十三封信。
  • 三国之汝南陈伯至

    三国之汝南陈伯至

    他,非是穿越男但他,是穿越男之后他是小地主,他是名将之兄长看他如何在门阀偏见,士族垄断的东汉末年渐长渐强没有王霸之气没有显赫之名只有严酷的冷兵器社会他不是一开始便是社会的中心又如何从“看客”变成主角的呢且看他如何书写这部悄然改变的史书。
  • 抗日战争时期四川省办驿运研究

    抗日战争时期四川省办驿运研究

    《晚清民国四川学术文化系列:抗日战争时期四川省办驿运研究》作者肖雄依据翔实的史料,重建了战时四川省办驿运的史实,在国民政府主办“战时驿运”对传统运输方式的继承与发展,四川省办驿运的特点、地位及其对抗战作出的贡献等方面提出了众多独到见解。并实事求是地指出,四川省办战时驿运,虽在实际经营中存在诸多问题,但毕竟在战时交通运输困难之际,承担大批军需民用运输任务,毫无疑义地成为打破日军战略封锁的有效手段,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热门推荐
  • 泪总往下流

    泪总往下流

    《泪总往下流》里每一个故事虽短小却丰满,情节曲折,结尾 发人深省。茶余饭后的古今闲话,酸甜苦辣的世间真理。
  • 圣母

    圣母

    但,一代圣母的故事。圣母光芒耀四方!世人讨厌圣母,我就是圣母你奈我何!
  • 水姻缘

    水姻缘

    《水姻缘》中,朱文颖笔触灵透,以全知视角俯瞰世道人心。在古时的往事和现代人的真实生活中穿梭,以旧时候的美食家朱自治不羁的生活状态与现代沈小红、康远明等人的精于算计作比较,《水姻缘》揭示了时代的痛感,现代工业使人们变得机械、冰冷、有着明确目的性。小说渗透着批判现实主义风格的尖锐,也有丰盈的质感。
  • 嘉庆帝师:王尔烈大传

    嘉庆帝师:王尔烈大传

    清末官场流传说:有四种人最当红,分别是:帝师、王佐、鬼使、神差。这话拿来检视王尔烈,却不管用,因为他不爱权、不爱钱,他唯一热爱的,就是才——教育英才。他有很多机会可以发财,却都鄙夷之,这种追求公义、坚守清贫的观念,源自儒家思想对他的熏陶……从这里,可以看到读书人的价值观;也可以让我们反躬自省:知识分子的人生理念中,有没有一个永恒的价值?能不能起积极正面的领导作用?能不能发挥向上提升的功能?(台湾作家王寿来)
  • 听见灵魂的声音

    听见灵魂的声音

    ?一次意外,被所有人厌弃的“抹布女子”,和站在商界顶端的“极品男人”,相遇了。【宠文】
  • 民调局异闻录

    民调局异闻录

    “干尸复活”事件后,沈辣被调入一个叫“民俗事务调查研究局”的神秘机构,开始接触到一系列用科学无法解释的神秘离奇案件。这些超自然事件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1987年,大火后的大兴安岭发现一具长着獠牙的活焦尸,解放军官兵在付出巨大代价后才将其制服,由沈辣的三叔沈援朝负责押送回北京。运送途中,焦尸再次复活,危急之时,一名神秘白发人出现,轻松便把复活的焦尸消灭掉。十几年后,天生阴阳眼的沈辣参军,被选入特种部队。在一次随队追剿毒枭的任务中,误入云南边境的一个神秘山洞;山洞内远古祭祀干尸纷纷复活,向沈辣小队发动疯狂攻击。这时,神秘白发人再次出现,将沈辣等人救出
  • 金莲仙史

    金莲仙史

    《金莲仙史》主要是叙述道家仙祖之道统以及主要事迹。故事是说东华帝君得道度钟离权,钟离权得道又度吕洞宾。《金莲仙史》是一本宗教小说。
  • 笑傲九天系列四

    笑傲九天系列四

    在这五花八门奇装异服的行客当中,有一位行客特别地特别地引人注目,此人身高八尺,满脸横肉,浓眉大眼,那眼神透着一股杀气,高高的鼻梁,足踏木屐,走起路却毫无声响,尽管路面质地很硬,稍微有一点见识的人一看便知道此人不是中原人士……
  • 浮躁:破解生存状态中的困惑

    浮躁:破解生存状态中的困惑

    浮躁就是心浮气躁,是各种心理疾病的根源,是成功、幸福和快乐的绊脚石,是我们人生最大的敌人。无论是做企业还是做人,都不可浮躁,如果一个企业浮躁,往往会导致无节制地扩展或盲目发展,最终会没落;如果一个人浮躁,容易变得焦虑不安或急功近利,最终会失去自我。
  • 这辈子的爱就这么多

    这辈子的爱就这么多

    花开花落,缘聚缘散,千百次的擦肩而过,谁会是她最终的守候?一条幽静的小路因为爱而开满花、一条澄净的小河因为爱而忧伤、一丛长满荆棘的灌木林。是爱情陪你走过开满花的小路,还是友情伴你淌过这忧伤的河?亦或者是自己只身一人勇闯荆棘灌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