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6700000021

第21章 此生虽短意绵绵——仓央嘉措生活放荡之谜 (1)

1

在正史记载中,仓央嘉措的历史踪迹,戛然而止于青海湖附近。无论是作为一位宗教领袖,还是那个人们喜爱的风流浪子,他的故事似乎都应该在1706年(康熙四十六年)冬天,随着青海湖畔的寒风而逝。

然而仓央嘉措的身影并未定格,关于他的身后事,与他的政治生涯、日常生活一样,即使在正史文献中也充满了语焉不详甚或相互矛盾之处。这里面并不排除当时各方政治势力的有意捏造,更不排除后世人出于某种忌讳的有意篡改。再加上民间传说神秘的演绎,仓央嘉措的身后行踪,更显扑朔迷离。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一个人的身后事,无非就是死亡地点和死亡时间。按照正史记载,仓央嘉措在被押送北京的途中、路过青海湖附近时亡故,那么,具体地点在哪里呢?翻遍汉藏蒙三文史籍,有“青海道”、“西宁口外”、“青海”、“青海湖”、“黑河附近”、“工噶洛”、“公噶瑙湖”(也做衮噶瑙)等多种记载,这些地点的大致范围都在西宁以西、那曲以北,所以,后世史书干脆通称“青海湖畔”或“青海湖附近”。

然而,仓央嘉措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第六世达赖喇嘛,也是西藏当然的政教领袖,虽然他被押往北京,但在清中央政府议罪之前,至少在名义上他还没到随便哪个小人都可以踩上一脚的地步。这样身份的人,死亡的具体地点怎么会如此语焉不详?

于是,另一种说法便也有考证的价值——没死。正因为没死,所以那些无中生有的人只好随便说个大概地点,又没有一个精确、统一的口径,所以在汉语、藏语和蒙语的不同史籍中,出现了多种记载。

然而这样一来,仓央嘉措的死亡时间又成了疑案了。

同时,既然没死,为什么又有人记载他死了呢?这又怎么解释?

如此,关于他的身后事,给后世留下了一个长达三百年的历史谜团,至今也无定论。

综合正史和野史的记载,关于仓央嘉措的死亡时间和地点,总结起来,有三大类八种之多。

第一类:死亡说,或叫早逝说,也就是认为仓央嘉措于1706年死于青海湖附近。这也是近代宗教、文化研究者比较认同、广泛采用的说法。

这一类观点又分为三种:其一,病逝说,认为他患水肿病故;其二,谋害说,认为他被拉藏汗的和硕特蒙古势力害死。这两种说法是目前认为比较可信的。早年间还存在第三种说法,即自杀说,这种说法十分不可靠,现在几乎没有人持有这种观点。

第二类,非死亡说,也就是目前民间比较流行的“遁去说”。

此类说法又有不同版本:其一,失踪说,认为他自行逃走,民间有他“施大法力”挣脱刑枷而脱身的记载;其二,放行说,认为押解者迫于两难局面,“恳请”他逃走;其三,营救说,有史料记载他被其他政治势力接走,此后隐姓埋名。

至于他“遁去”之后的事,都落在“阿拉善”。无论是自行逃走,还是被放行走脱,或者被营救而走,无非是“遁去”的方法不一样,到了最后,他的最终归宿都是在贺兰山附近的内蒙古阿拉善旗终老。因此,学界也将几种说法统归为“阿拉善说”。

第三类,五台山说。五台山说又有两个版本,其一是五台山囚禁说,也就是说仓央嘉措被一路押解到北京,后来被康熙皇帝囚禁于五台山终老;其二是五台山隐居说,这个说法实际上是“阿拉善说”的插曲,认为仓央嘉措“遁去”后辗转来到五台山,隐居六年之后,最终又云游到阿拉善去了。

如此纷乱的各种观点,给仓央嘉措1706年后的“身后事”留下了种种谜团,如何穿越层层历史迷雾,找到历史真相呢?

遗憾的是,迷雾是可以穿越的,对史料的质疑、辨别、考证、舍取都是可以做到的,但历史真相,直到现在也无法找到。现代人能够做到的,仅仅是将各类观点逐一理清,努力找到其中可信度较高的部分。

我们先从比较简单的说法入手——五台山说。

很多人认为,这一观点见于近代学者牙含章先生的著作《达赖喇嘛传》。

牙含章(1916~1989年),甘肃和政县人,20岁时曾在格鲁派六大丛林之一的拉卜楞寺学习藏文,之后作为嘉木样活佛的汉文秘书随行到拉萨,并在哲蚌寺学习了寺内藏文佛教古籍。此后,他参加了革命,并在战争时期坚持民族历史的研究。解放后,他曾作为班禅行辕助理代表护送班禅大师进藏,并在西藏工作7年。其后他担任过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等职,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民族学家。

1952年开始,牙含章先生深入研究西藏历史,写成了26万余字的《达赖喇嘛传》和近30万字的《班禅额尔德尼传》。这两部著作一直被现代学者认为是研究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两世系活佛生平的信史。

在《达赖喇嘛传》中,关于仓央嘉措的死因和下落,牙含章并未定论,而是并列了死亡、遁去和五台山三种说法,之后紧接着说“西藏人民一直认为仓央嘉措死在青海海滨”。

其中五台山一说,牙含章先生说,这见于藏文的《十三世达赖传》。他简单地归纳为“十三世达赖到山西五台山朝佛时,曾亲去参观六世达赖仓央嘉措闭关静坐的寺庙”。而他看到的藏文原文,翻译过来的大意是:十三世达赖喇嘛曾在五台山朝佛时,于仓央嘉措闭关修行的公亚东山洞中,为纪念这位前辈念诵《大慈悲经》21日。

然而奇怪的是,这一细节在牙含章《达赖喇嘛传》的“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一节中丝毫不见记载,只简要地叙述了十三世达赖喇嘛途经五台山的活动,无外乎是讲经说法和会见一些外国使节等。

可见,牙含章并不是倾向于“五台山说”的:在“六世达赖喇嘛”一节中,他只不过是并列出几种民间说法,而非做出结论性意见;在“十三世达赖喇嘛”一节中,他认为“参观遗迹”一事根本不值一提,不宜再做史料记载。况且,牙含章并未明确指出仓央嘉措是“五台山隐居”还是“五台山囚禁”。

因此,凡是用牙含章的《达赖喇嘛传》作为“五台山说”正史证据的,全都是断章取义,绝不能将学者列举的传说、猜测性说法当做他的学术观点。

但是因为在民间,这种观点确实比较流行,虽属无稽之谈,但有必要继续分析一下“五台山说”到底有多大的可信度。

第一,五台山隐居说,可信度非常低,低得简直可以不去考证。

民间的说法中,仓央嘉措“遁去”之后,游历到五台山,找了一个山洞避难。有一天,来了一位姑娘,送他一幅观音画像。他把像挂在壁上,开始念“安像咒”,这时姑娘忽然离地而起,冉冉走入像中。那幅像中的观音开口说道:“不必再念,我已到像中来了!”这时仓央嘉措才醒悟,原来那姑娘是观音的化身。因此,那幅画像被称为“说过话的像”,他修法的山洞被称为“观音洞”。

这种事儿足以让人相信吗?很好笑的是,如果我们什么都信,那就会联想出一件荒唐的事情——在藏传佛教中,达赖喇嘛被视为观音菩萨转世,一个化身遇到另一个化身,竟然不认识,这是什么逻辑呢?

这座“观音洞”,现在山西五台山台怀镇南二里处的一个悬崖上,规模不大,有上、下两院,上院在山上,殿后有天然石洞两个。左洞相传是观音菩萨修行过的地方,右洞相传就是仓央嘉措住过的。而下院在山脚处,据说仓央嘉措也曾在这儿静坐修持过。

很显然,这是个民间传说。几乎所有有佛寺的地方都有类似的故事,更何况五台山这样历史悠久的名胜之地。

说它可信度低,是从情理上推断:仓央嘉措不敢来、五台山不敢收。

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到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康熙皇帝五次“巡幸五台山”,此地俨然是半个皇家寺庙基地,寺院管理一定非常严格。虽然清朝前期废除了度牒制度,但却是中国历史上僧官制度最为完备的时期。京师设僧录司,地方上从行省、道到县分三级设立僧纲司、僧正司、僧会司(唯独湖南衡山县破格设省级的僧纲司)。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僧务机构都是设置在寺院之内的。这就是说,地方寺院都有政府派来的官员。

那么,一个汉语讲得很可能不太灵光的僧人,跑到五台山这样的皇家宗教重地“挂单”六年,仓央嘉措怎么可能有这样大的胆子?藏在乡野之间尚且提心吊胆,难道他还敢跑到中原腹地、尤其是五台山这样显眼的地方?况且,谁也不知道康熙帝会不会再次“巡幸”,又有哪间寺庙敢收留外来僧人?

“五台山隐居说”更不可信的地方在于,它被“嫁接”到“遁去说”中,成为仓央嘉措四方云游的一段插曲。

第二,五台山囚禁说,可信度不高。至少,囚禁在五台山是不足信的。

首先,如果仓央嘉措被顺利押解到北京,并见到康熙皇帝,康熙皇帝的做法很可能是规劝和教导一番,之后大张旗鼓地送他回西藏。如果秘密处决,或者羁留囚禁,西藏的局势稳定不住,会激起藏民的不满。康熙绝对不会做这样的事情。

这一点在介绍“阿拉善说”时还会详细分析。

其次,即使是对外宣称仓央嘉措已经死在青海,康熙也不大可能将他秘密囚禁在五台山。因为,至少在顺治皇帝派阿旺老藏(也就是康熙皇帝赐号的“清凉老人”)任“总理五台山番汉喇嘛”之前,五台山已经开始了汉、蒙、藏三族共建的局面,康熙时期五台山的藏传佛教寺庙已经不少。

以藏传佛教对达赖喇嘛的尊崇,康熙皇帝将仓央嘉措囚禁于此,岂不是故意激起民族矛盾、惹祸上身?即使仓央嘉措被迫隐匿身份,但这些寺庙的喇嘛们见到一个会说藏语的陌生僧人,难道不会生疑?

况且,如果此说成立,虽然清宫档案可以销毁记录,但没有不透风的墙,至少应该存在两类野史材料:一、某大臣对康熙囚禁仓央嘉措事件的笔记;二、某个五台山喇嘛对仓央嘉措的回忆录。然而,即使这样的野史,现在也没有发现,更别提仓央嘉措用过的东西这样的物证了。

那么,牙含章先生提到的藏文《十三世达赖喇嘛传》的记载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据有些学者的推测,真实的情况很有可能是这样的:十三世达赖喇嘛确实在五台山参观了一些寺庙,而当时的汉族地区已经流传出“五台山说”,或者,十三世达赖喇嘛在参观的时候想起了仓央嘉措的命运多舛,不由得凭吊一番,这样,后人误传他参观的寺庙是仓央嘉措住过的,再之后便明目张胆地成为“五台山说”的直接证据了。

为什么十三世达赖喇嘛会想起仓央嘉措、并感同身受般凭吊一番呢?这就要说到他当时的处境。

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清光绪二年(1876年)5月出生,20岁时亲政。

在19世纪70年代,毗邻西藏的中国外藩全部被纳入了英国势力范围。1884年,英国开始打西藏的主意,经过多次的试探后,1888年3月,英国终于动用了武力。十三世达赖喇嘛虽然极力抗击侵略者,但得不到腐败的清政府的支持,抗英行动只能以失败告终。1888年是藏历土鼠年,因此藏胞称这次的抗英战争为“土鼠年战争”。

1903年秋,在英国人荣赫鹏的带领下,英军第二次进军西藏,并于1904年8月占领了拉萨。在此之前,十三世达赖喇嘛已经离开拉萨,想去北京求援。但清政府以“贻误兵机,擅离招地”为由,革去了他的达赖喇嘛名号。无奈,他只能改道去蒙古,并在库伦(今蒙古乌兰巴托)滞留到1906年;此后,又暂居青海塔尔寺一年多。他想回西藏,但驻藏大臣不许,他想去北京,又没有了名号,就这样,颠沛流离了三年,他才被允许进京觐见皇帝。

可当他1908年正月途径五台山的时候,清政府那边却没信儿了,他只好在五台山住了半年多。在此期间,德国、日本、美国、沙俄等国使臣和代表不断地来“看望”他,他难免担心这样的“外事活动”会遭到清政府进一步的怀疑和不满。此时的十三世达赖喇嘛,真是内外交困,难免联想起同样命运多舛的仓央嘉措。他们的共同之处是在面临敌对势力的时候,都得不到中央政府的有力支持,一个是当时的“假达赖”,一个是此时的“被革达赖”;一个是当时被押解进京,一个是想进京却受到百般阻挠。此时的十三世达赖喇嘛找间寺庙参观一下,如果恰好听到仓央嘉措“五台山说”的故事,虽然他是不相信的,但记录者笔下的附会之处,也是在所难免。

由此看来,无论是“五台山隐居说”,还是“五台山囚禁说”,几乎都无法成立。

此外,学界还有对“五台山囚禁说”的另外一种批评意见:藏文版《十三世达赖喇嘛传》中确实有他朝拜六世达赖喇嘛遗迹的活动记载,但此处文字仅仅说“六世达赖喇嘛”,并没有明说是仓央嘉措,还是后来的益西嘉措。持此观点的人认为,益西嘉措后来被囚禁在五台山,后人混淆、讹传,流传出仓央嘉措的“五台山囚禁说”;甚至还有好事者要考证益西嘉措最后是否被囚禁在五台山。

首先必须要说明的是,牙含章引用这段文字的时候,明确点出了“仓央嘉措”的字样,分析一件不存在的事儿,根本就是无的放矢。

其次,这种观点不合情理和逻辑,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同类推荐
  • 讲书记(“民国大学与大师”丛书系列)

    讲书记(“民国大学与大师”丛书系列)

    本书分为旧学宗师、人文大家、科学巨擘三个部分,试图从宏观的背景、独特的视角、生动的场面,反映他们精彩的人生,表现其鲜明的个性。如辜鸿铭的怪癖、吴宓的浪漫、刘文典的“名士”风度、黄侃的“狂狷”、章太炎的“疯”、胡适的优雅、鲁迅的启发、马寅初的激烈、马约翰的耐心、李叔同的多礼、熊十力的性情、冯友兰的拙扑、沈从文的天真、黎东方的生动、钱钟书的睥睨、雷海宗的磅礴、林语堂的幽默、郁达夫的无奈、华罗庚的谦逊、闻一多的尖锐、老舍的文采……
  • 诸葛亮十讲

    诸葛亮十讲

    在诸葛亮的一生中,最为出彩的,就是“三顾茅庐”时的“隆中对”。在后世的评价中,“隆中对”被认为是诸葛亮的天才之作,但也有不少人认为这是一个失败的战略。那么,这个计划究竟是对是错,其实施情况又如何呢?诸葛亮是三国时代最著名的智者之一,他在世的时候,蜀汉政权视他为顶梁柱,所有的军政大权都由他掌控。可是,如果他不在了,又将如何维持政权的稳定呢?诸葛亮也不是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只不过,他在接班人的选择问题上,陷入了一个误区,那就是——人才匮乏,次中选“优”。
  • 中国名人传记速读大全集

    中国名人传记速读大全集

    ,点面结合,图文并茂,使读者朋友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准确地了解名人成长经历和成功历程,更加清楚、细致地了解名人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所作出的伟大贡献,进而达到了解名人、学习名人,同时配以“名人名言”栏目和精美的图片。用名人的事迹激励自己,本书精选了近百位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传颂最广的名人,分为先贤圣哲、帝王风骚、治世名臣、传奇名将、科学巨匠、文学泰斗、艺术宗师、民族先驱、巾帼红颜九大类,以最精练的文字讲述了名人的生平事迹、思想见解、丰功伟绩等,用名人的智慧指导自己。实现成功人生的最终目的
  • 识时务的阴谋家:刘邦

    识时务的阴谋家:刘邦

    史书中的刘邦,并非是失真的,却是局部的。通过司马迁的笔,后人得到了两个生动而典型的艺术形象:神威武勇的项羽、猥琐龌龊的刘邦,这两个冰火两极的对垒,尽管读史者疑窦重重,却始终难以摆脱。本书尝试对刘邦的思维进行全景扫描,讲述他从一芥草民步入天子殿堂的人生轨迹,还原其人性的复杂性。四十八岁厚积薄发,于乱世中拔得头筹,刘邦的成功,更多在于他对时局的把握,以及他的敢做敢言。成伟业者,多是有大气魄、大胸怀者,也是自大狂、被迫害狂与多疑症患者。
  • 民国女子:她们谋生亦谋爱

    民国女子:她们谋生亦谋爱

    她们如烟花般绚烂,却比烟花寂寞三分;她们如玉般温润,但她们的爱恨足以倾城。她们或生自盛世豪门,或拥有绝代风华,或身负才情千万,或经历曲折离奇。作者以女性的直觉,现代的视角,走近那些风华绝代的民国女子,体味她们的落寞,解读她们的惆怅,展现她们的美丽与哀愁。林徽因、陆小曼、阮玲玉、张爱玲、孟小冬、潘玉良等知名女子的人生情感故事,或凄婉,或无奈,或哀怨,或浪漫。24位民国时期绝世奇女子的秘辛往事,追忆100年前那些乱世佳人的喜怒哀乐、人生起伏。
热门推荐
  • 蓝色泌紫

    蓝色泌紫

    如果我在“祝你永远幸福并快乐着”后面加上“省略号”,则表达着我此刻正在为你祈福,接着许愿这个“祝福”永远有效……结束了……画上“省略号”……是因为,我不忍心画上句号……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古城探幽

    古城探幽

    一个偶然的故事掀开隐藏千年的惊天谜团,古城再一次在人们心中重新浮现它神秘惊悚的形象。这一次去的人能回来几个?
  • 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东

    本书收录了著名作家周梅森的《沉红》、《家仇》、《英雄出世》三篇中篇小说。
  • 销售金口财

    销售金口财

    “交易的成功,往往是口才的产物”,这是美国“超级推销大王”——弗兰克·贝特格近30年推销生涯的经验总结。对于销售人员来说,哪里有声音,哪里就有了力量:哪里有口才,哪里也就吹晌了战斗的号角,进而也就有了成功的希望。《销售金口财》从口才定律、口才技巧等角度立意,用精彩的事例和深入浅出的理论告诉销售员:销售不仅仅是卖产品这么简单,它是在卖你的人品、卖你的能力、卖你的智慧、卖你的口才。良好的口才会使你的业绩倍增,会使你的销售生涯保持常青。
  • 不婚终结号:霸爱小甜妻

    不婚终结号:霸爱小甜妻

    他是莫氏集团继承人,奉行不婚只爱潇洒一生。她是人见人爱、撒谎不眨眼的谎话精。当她误闯了男厕,遇上了他。他不想结婚,她更不想结婚。他遇上了怎样的奇葩?当不婚主义者,化身结婚狂,她和她的小伙伴都惊呆了……
  • 诡船档案

    诡船档案

    一个神秘的电话彻底改变了锦天行的人生,一艘怪异的游船更是让锦氏夫妻从此分散。老爷庙水域白光闪烁,瞬间将锦天行送到一个异度世界。这里是哪里?是天堂还是地狱?是恶魔的鬼冢还是神仙的洞窟?无穷的黑暗令锦天行身陷恐惧,他开始凭借微弱的火光寻找新婚妻子。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魔动九天

    魔动九天

    从此,废柴的命运改写,领悟无上神诀,唯我独尊!,千般法诀,万般灵宝,统统收纳!他揽美女、收小弟,展神通,修炼旷世魔功。战八荒,天赐体,聚灵气,固金身,淬灵魂,纵横乾坤,逆成仙,渡天劫,破苍穹!根骨奇差少年受尽嘲讽,一次机缘获得逆天改命的涅槃神草
  • 重生之星空巨鼠

    重生之星空巨鼠

    重生成鼠,只为报仇雪恨。当一切仇恨都烟消云散之后,新的世界展现在眼前。不死神灵不是尽头,我,徐达,将不惜一切代价,成为整个宇宙最尊贵的存在。当成为宇宙最巅峰的存在时,这一切的一切,就将如迷雾一般被风吹散,而呈现在眼前的,将是重演那创造宇宙的创世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