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51900000008

第8章 汉至南北朝时期的佛寺

从东汉末年汉桓帝大肆祭祀佛陀开始,佛教便从仅限于为上层统治者们信奉的阶段步入了寻常百姓的生活,名正言顺地较大规模地流传开来。西域的一些高僧,如安世高、支娄迦谶等都先后来到洛阳,前者首次将印度佛教说一切有部阿毗昙学说和禅法传到了中国,并于汉灵帝建宁三年(170)前往庐山,在今江西南昌建立了大安寺。后者则是大乘佛教典籍在汉地翻译的创始者,从此,在寺院中从事佛经的翻译成为佛寺的一大特色,译经成为寺院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汉灵帝时期还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出家修道的汉族僧人,他就是临淮(今安徽省泗县东南)人严佛调。并且还与来自安息国的佛教徒安玄合译了《法镜经》一卷(安玄口译,严佛调笔录),成为中国译经事业中的第一位助手。他的传世之作《沙弥十慧章句》一卷,是中国最早的佛教著作。到汉献帝时,信仰佛教竟成了一种社会潮流,佛寺建造的数量虽不多,但其规模却增大了。如丹阳人笮(zé)融利用督管广陵、下邳(pī)、彭城三郡粮草的职权,私自聚敛财物,在今江苏扬州建造了一座可容3000余人,并且又具有重楼阁道的规模宏大的佛寺。他还将寺中的佛像涂成金色,广做佛事,参加者多达万人。笮融奉佛上距桓帝不过几十年,佛教发展之迅速可见一斑。

根据佛教在陕西的发展状况,我们可以将寺院的发展分作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汉至南北朝时期,其中两汉、三国西魏、西晋、前赵、前秦、后秦、北周等各代都是以长安为国都,历时700多年。这个时期是佛寺的萌芽及初级发展时期。寺院的发展从寥寥无几到多至万所,走的完全是一条上升的曲线,其中经历了极大的飞跃;

第二阶段是隋唐时期,历时300多年,佛寺的发展达到了辉煌的顶峰。寺院从外观上不仅完善了自己的建筑特色,而且寺院内部的经济能力、文化内涵以及僧侣势力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完善;

第三阶段是宋元明清时期,历时900多年,寺院在陕西的发展逐渐趋于衰微,多是继承了先朝的寺院建筑而很少构建新的寺院。

(1)汉代的佛寺——清梵寺、法门寺、罗汉寺及其他佛寺

汉代由于是佛寺的初传时期,虽然史料对此的记载尚不充足,但其数量的多少、规模的大小等一些基本情况,我们仍能窥见一斑。而其形制只能推测大概和洛阳的白马寺相差无几了。

清梵寺

“白马驮经”经过陕西境内的时候,在今兴平市一带设帐住宿休整,人们闻讯而来,设案焚香,拜谒佛像,观看佛经,驻地被围的水泄不通,据说人数不下十万。取经的队伍不得不在此停留了三日,方得赶赴洛阳。待他们走后,地方官吏和民众为了纪念佛教东传这一盛事,自发于设帐祭佛之处建立了一座佛寺,取名“清梵寺”。

这虽是一个传说,但从佛教东传、丝路西通的史料来看,似应有很大的可信度。古清梵寺的建置虽在白马寺之前,但它并不是朝廷所正式建造的佛寺,因而它的影响与规模不可能与白马寺相提并论。唐代在寺中建了两座塔,称为南塔和北塔。据清乾隆四十二年(1759)毕沅命兴平县知事顾声雷重编的《兴平县志》卷三中记载,古清梵寺自宋太平兴国三年(978)以后便被称为保宁寺了。该书中说:北塔在保宁寺;南塔则在兴平县西城之南。两塔相距半里,遥相对峙。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关中地震时南塔崩塌。后经修复为7层,高达12丈。直到1963年,南塔塔身再次倾斜,危及附近居民的安全,遂将其拆除。虽然南塔不复存在,但它所在的街巷仍被称为塔巷,仍因它而传名。

清梵寺是陕西境内建置较早的佛寺之一。虽然它的建筑早已不存,但那巍然屹立的北塔,在西距西安28公里的地方,却仍然是那个时代的见证。

沿着兴平市区古老的街道,走进西大街那条狭窄的北巷,迎面而来的就是那座久经风雨的北塔。在拥挤的民房中间,北塔被围墙围出了一个独立的小院子,塔在院子的中间,是一座密檐砖塔,呈八角形,共7级24门,高约13丈。塔刹已毁。围绕塔的北部,建有几间简陋的房屋,其中一间较大的是殿堂,殿门上悬挂着赵朴初先生手书“清梵寺”三个大字的牌匾,殿内供阿弥陀佛塑像一尊。这里同时也是兴平市佛教协会的所在地。

寺内现有僧人3名,小房屋便是她们的栖身之地。清乾隆年间所立的《重修保宁寺并建万寿宫碑记》碑亦立于她们的小屋旁,碑中所记这时所修的万寿宫中供奉着财神、千佛、药王、菩萨,“诸庙及钟鼓乐楼各一,其前诸佛阎王殿,再前大雄宝殿。皆重加修饰,并增建山门,栋宇焕然一新”。辉煌的历史与萧条的现实所形成的反差,也许只有出家人才能真正深刻地体会和玩味了。

法门寺

素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据传亦建于汉代。它与清梵寺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是因塔而置寺的,先有塔,后有寺。这个塔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真身宝塔”,里面珍藏着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这个传说与古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约前273-前232年)有关。

阿育王杀了自己的兄长登上了王位,并不断发动战争,最终统一了全印度。残酷的战争使他心生负罪感,于是皈(guī)依了佛教,派使者到四面八方弘传佛教。还役使鬼神,建八万四千塔供奉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其中,在中国建造的佛塔就是法门寺的这座真身舍利塔的前身,取名为阿育王塔。阿育王起塔的确切时间,在《广弘明集》中记载为周敬王二十六年,即公元前494年。按照这一说法,中国在春秋末年已有佛塔的建造了,但显然还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这一点。现存法门寺的清顺治十年(1653)所刻的《重修钟楼记》碑载,东汉桓灵之际在塔周修建了寺院。这一说法另有佐证的文物,那就是近几年来在法门寺附近发现的大量的汉代云纹瓦当、筒瓦和汉砖。但在宋代《宋法门寺浴器灵异记》碑中已说寺院建造的历史已不可考。可见,两方的记载是相矛盾的。从这些不确定的记载中,我们虽然得不到一个确切的结论,但是却看到了佛寺在陕西境内早有建造的迹象这一事实。正是这些零星的星火才可能产生后来的燎原之势。

罗汉寺

位于今西安市户县县城东8公里处的南、北庞村之间,俗称为“庞村寺”。初名为“白马招觉院”,后又改称“玉禅寺”。西晋惠帝太安元年(302)敕建该寺时,对寺院进行了扩建,更名为“行香院”,并将寺中高僧普觉和尚召入宫中,以国师之礼相待,赐地千顷,建造殿堂百座,瓦厦千间。唐高祖时(618-626)又经修葺,改名“庄严院”。唐贞观十九年(645)又改名为“白马寺”。唐末寺毁于火。从此无人修复。直到金大定三年(1163)礼部尚书李公奏准,大定皇帝敕建,改寺名为“洪福院”。到了元代,西域僧天明和尚入住该寺,再次修葺,复改名“行香院”。明洪武三年(1376),南山祖师云孤舟再次修建,始改为“罗汉寺”。嘉靖四十四年(1565),众僧募缘再次重修该寺,并将修复后的寺院全景刻绘在“罗汉寺图碑”中,这时寺院的规模非常宏大,包括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弥勒殿、诸佛殿、东斋堂、西禅堂,以及东西相对的两排厢房、寮房等。

现在寺内仅存一大殿,大殿的精妙之处在于,整座建筑内部没有立柱支撑。近年又对大殿进行了整修。殿内供奉新建的释迦牟尼佛及其弟子迦叶、阿难塑像。原寺内有一佛像背光,高约7尺,上刻千余尊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小佛像,顶端为展翅欲飞的大鹏金翅鸟。这一背光与云际寺的暖阁和公输堂的小作木并称为“户县三绝”。1996年从缅甸请回的玉观音像一尊亦供奉在此殿中。院中尚有残塔一座,造型较为独特,中部是汉地风格的飞檐,而塔身则是覆钵式喇嘛塔的形状。覆钵上雕刻着璎珞,还有一个尖形的龛,龛内刻着铭文。刹已残。大殿西侧是碑廊,廊中陈列着西晋孝惠皇帝碑、洪福院碑、罗汉寺重修记碑、重修罗汉寺画廊记碑、三教问答会名碑、罗汉寺图碑6通。

除了上述的两座佛寺外,汉时所建的寺院还有:

①福胜寺,位于今西安城西南5公里处;

②三台寺,位于今西安市北10公里未央区古汉城。创建于东汉明帝时(58-75),当时的形制是一座庙宇;

③潜龙寺,位于今渭南市华县华山南侧。俗称藏龙寺。据寺院碑石记载,该寺自汉明帝时已有。相传刘秀为躲避王莽的追杀曾藏于该寺,称帝后,遂将该寺赐名为“潜龙寺”。唐代僧人周钵曾驻寺中,此后便一直有僧人在此居住。原建筑早已无存,仅剩明正统十四年(1449)所铸铁钟一口,明、清所立碑石八方。近年来又修建了山门、殿堂以及僧舍等;殿内供奉佛、菩萨塑像。

④兴龙寺,位于今长安县终南山南五台三天门上;

⑤义原寺,位于今咸阳市泾阳县西南5公里处的东留村;

⑥报圣寺,位于今西安市内。

但以上这些寺院的规模都非常小,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它们更多的是具有古代祠宇的特性,与我们以后所说的佛寺还有很大的差别。直到西晋时,长安佛教正式兴起,这种状况才有所改观。

(2)魏晋的佛寺——敦煌寺及其他佛寺

东汉以后,三国曹魏时(220-265),由于魏对西域政策的友好开放和对宗教禁限政策的松弛,西来的奉佛者络绎不绝,尤其是许多译经沙门汇聚洛阳,如中印度的昙柯迦罗、康居的康僧铠、安息的昙无谛、龟兹的帛延等,使译经弘法活动在洛阳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影响。甚至连陈思王曹植也被空中传来的梵音所感染,于是亲自制作佛曲,开中国梵音之始。又著《道论》,推佛教为“至道之宗”。同时,在此时出现了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位出家的僧人,他就是今河南禹县人士朱士行。朱士行对“诸法皆空”的大乘般若学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恰好昙柯迦罗在洛阳弘传《僧祗戒本》,并主持按戒律授戒度僧。于是朱士行便毅然剃度受戒,依法成为比丘。出家后他精研佛典,常在洛阳讲《道行般若经》,感到译者对原经文的理解并不透彻,往往删略了许多领会不了的内容,而且,译文音译多,艰涩难懂。因而朱士行发愿西行找寻原本。魏甘露五年(260),他从长安出发,到当时大乘经典集中地于阗(今新疆和田一带),写得《放光般若经》梵本40章,60余万字。由于当地小乘佛教信徒的阻挠,写本未能及时送出。直到西晋太康三年(282),其弟子弗如檀才将所抄经本送回了洛阳,前后达20多年。朱士行的行动不仅使他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位西行求法的汉僧,而且已经说明中国的佛教徒对域外的佛典有了更多的认识,并能够按照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情况有选择地译取佛经。此后,东晋的法显、唐代的玄奘,都是著名的西行求法者。

如果说洛阳是北方佛教的重镇,那么,建业(今南京)便是南方佛教的中心。孙权为康僧会所建的建初寺开中国江南建寺之始。直到太康元年(280)去世为止,康僧会一直在此从事译经和传教活动。

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长安的佛教也正式兴起。

公元265年,司马懿之子司马炎以政变方式夺取了曹魏政权,建立了西晋王朝,到公元316年,长安沦陷,愍帝出逃,西晋短短51年的统治结束,佛教比起前代更有了相当大的发展,朝野对佛教的信仰已更普遍。太安元年(302)晋惠帝司马衷曾亲自到罗汉寺(即上文所述的佛寺)降香拜神。

长安与洛阳共同成为当时佛教活动的两大中心,出家修行的僧尼达到了3700多人,佛寺有180多所。译出的经、律、论和集传共有330多部。

敦煌寺

此寺的建造与著名的译经师竺法护密不可分。正是在以上佛教传播发展非常兴盛的背景中,竺法护来到了长安并在此开始了他的译经生涯。他本是月支人,姓支,原名昙摩罗刹,流寓敦煌,8岁出家,后求学于天竺(印度)高僧竺高座,故名为竺法护。他曾随师遍游西域诸国,沿途收集并翻译佛经。及至长安,从泰始到永嘉的40多年间(265-308),共译佛经175部,如《光赞般若经》、《正法华经》、《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弥勒下生经》、《须真太子经》、《持心经》、《戒备一切智德经》、《贤劫经》等,都是当时著名的经籍,为后世大乘佛教的传播打下了理论基础。时人称他为敦煌菩萨、月氏菩萨。跟随他的僧徒有上千人,而且“四方士庶,闻风响集”。他的许多译经助手,如聂承远、聂道真、竺法首、谏士伦、孙伯虎、虞世雅等也都成为当时汉地佛教的名僧。

竺法护在长安译经时所居住的佛寺名叫敦煌寺,位于今西安城北9公里处,据说后来他圆寂于此,人们为他建立了一座塔用以埋藏其灵骨和舍利。金皇统五年(1145),僧人政公修葺了该寺。大定二年(1162)敕赐额名“胜严禅院”。明正统年间(1436-1449)及成化十一年(1475),僧人了菴、性福和性惠、觉成分别又再续修了该寺。清顺治时,寺塔塌倒,舍利灵骨暴露于外,人们又将其盛装之后作了掩埋,并修葺了寺院。

现寺存正殿和山门各一间,殿后有一砖塔,高7级,砖表土心,其他建筑已经毁坏无存。

除敦煌寺外,在《西安府志》卷六十中还记载了当时其他一些佛寺的情况:

圣寿寺:亦名杨孔寺。位于今西安市蓝田县西7公里处。西晋永平元年(291)建。清顺治十年(1653)重建;

香城寺:位于今西安市城南,晋代思远禅师所建。后周显德中敕赐额名“广福禅院”。宋时更名为“善感”。到了元代曾多次对该寺作了修复;

山寿寺:位于今铜川市耀县西。明嘉靖九年(1530)曾作修葺;

遵善寺:是隋唐时代盛极一时的大兴善寺的前身。在永宁门外5里,西晋武帝时(265-289)建。隋开皇二年(582)营建新都大兴城时,将其与陟岵(zhì hù)寺都迁往新都的靖善坊,扩大重建成了大兴善寺。

(3)南北朝至隋代的佛寺——五重寺、道安寺、大香山寺、草堂寺及其他佛寺

从魏正始年间(240-248),由王弼、何晏开启的自由玄谈之风为起点,到西晋时已形成一种时代思潮,统称为魏晋玄学。所谓玄学,是以《周易》、《老子》、《庄子》(共称三玄)为基本内容,围绕自然与名教的关系,专讲本末、体用、有无、性命等抽象玄理。玄学不接触实际,唯以涉玄远来表现自己的清高。正好此时大乘般若类经典流行,不仅其义理与《老》、《庄》相符,而且其论证的方式有许多可借鉴之处,遂被引为玄谈之助。名僧士大夫多互相交往,似乎名僧不谈玄理,名士不懂佛教般若就有失风度。佛教在当时形成了清谈之佛教。

东晋时南北分裂,北方佛教的发展以后赵、前后秦、北凉为最盛。一般认为,北方佛教的发展,发轫于西域龟兹沙门佛图澄(252-348)在后赵的弘传。佛图澄是被后赵的石虎迎请至中原的,曾一度在长安进行译经活动,并从他开始,统治者准许包括汉民在内的平民百姓出家信奉佛教。

从魏至北周时期,佛教逐渐在中国扎下了根,不仅对佛典的研究更加深入,形成了诸多的学派,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而且,以寺院为核心的寺院经济力量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为隋唐时代佛教各宗派的创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经济条件。

就北朝来说,佛教的盛行以北魏最盛。道武帝拓跋珪(396-409年在位)建立政权时,将佛教定为国教,准许在中原地区继续流传,并于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建立佛寺。他是一位见沙门都施礼的皇帝。试图通过佛教的社会作用,达到凌驾于汉胡两族之上的君主地位。对佛教来说,则正如道安所说:“不依国主,佛法难立”。为了兴隆自己,便主动与王权结合。到北魏第三代皇帝太武帝拓跋焘(423-452年在位)时,罗什佛教被纳入了北魏佛教中,继续推行。

太延四年(438),太武帝听信道士寇谦之、司徒崔浩劝谏,崇奉道教,并尊其为国教,自封为“太平真君”,认为佛教“为世废害”,令50岁以下的沙门一律还俗。太平真君五年(444),太武帝下令诛杀佛教领袖玄高、慧崇,禁止官民私养僧人。七年(446),以发现长安一寺院沙门收藏武器、窟室内有妇女(实为郡牧富家因防战乱而暂藏寺中的家眷)等为由,采纳崔浩的建议,下诏诛杀长安沙门。据《南齐书》卷57《魏虏传》记载,长安的佛教徒被全部杀光。也许这一记载过于夸大,但着实为佛教徒的悲惨命运而感到惋惜。由此而引发了全国性的废佛运动。这就是中国佛教史上“三武一宗”(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及后周世宗)灭法之始。直至文成帝即位(452),佛教才得以恢复。避难山中的高僧昙嚁也被召回帝都,协助复兴佛教,并开凿了闻名遐迩的云冈石窟。

孝文帝(471-499年在位)更是热衷于塑佛像,度僧尼,立寺院,设斋戒,建佛塔,广作佛事。洛阳龙门石窟就是在此时营造的。宣武帝(499-515年在位)也大兴佛教,曾招千余外僧来帝都洛阳,特为他们建置永宁寺。由于崇佛皇帝的支持,到延昌年间(512-515),天下僧寺已达13727所。北魏末,都城洛阳有寺1367所。而长安亦有许多声名远播的寺院:

五重寺

357年,前秦苻坚(357-385年在位)登上王位,统一华北后,曾率十万大军讨伐东晋,攻下襄阳,获得高僧道安(312-385),遂将道安接至首都长安,将他安置在长安的五重寺,弘传佛法。其时寺中还有僧众千人,可见此寺在当时是有相当规模的。

道安是般若学六家七宗“本无宗”的创始人。俗姓卫,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县)人。饱学中国诗书。12岁出家,师事佛图澄十余年,常代师讲经。佛图澄死后,因胡汉交战,迁徙流离于华北各地,曾在山西获泽(今临汾)与竺法济共同研究小乘禅学,并作注解。后到太行恒山(今河北阜平北)建立寺塔,弘传佛法,僧众数百人。后渡黄河南下,到新野(今河南西南)时分散徒众赴扬州、四川建道场,自己率弟子慧远等人到东晋辖地襄阳,讲授《放光般若经》,并从事对般若学的比较研究,考校译本,制定寺规。

到长安五重寺后,前来求教的中外僧侣络绎不绝。他的一生主要是组织翻译和亲译佛经,阐扬佛法和培养弟子。他撰写的《综理众经目录》(世称《道安录》,今已不存)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部佛经总目,对自东汉孝灵帝至东晋两百年内汉译佛典的译者、译时、译地等,进行了探讨和研究。现存梁代僧祐编撰的《出三藏记集》,便是以《道安录》为蓝本的。

另外,他还制定了僧团清规和释姓制,规定凡佛门弟子均以“释”为姓。道安制定的僧团清规对以后佛寺中僧侣的生活影响很大,所以我们必须提及。

所谓“僧”,是梵文“僧伽”之略,意译为“和”、“众”、“和合众”、“和合僧”、“法众”等,即是僧团,一般需要四人以上。普通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为出家四众或四僧伽;广义上也包括在家的男女居士及式叉摩那(沙弥尼成为比丘尼之前的两年间),称“七众”或七僧伽。这里所讲的“僧团”,是指出家修行传法的僧人团体,即普通意义上的“僧伽”。佛教在中国社会逐渐流行后,就出现了一些以个人译经僧(如西晋的竺法护)为核心,或以某寺为传法基地(如洛阳白马寺)的僧团。到后赵时,则形成了以佛图澄为最高首领(称“大和上”)的全国性僧团:“受业追随者,常有数百,前后门徒,几且一万;所历州郡,兴立佛寺八百九十三所”(《高僧传》卷九)。从后赵末年开始,社会动乱,后赵的全国性僧团瓦解,在北方形成了许多以佛图澄弟子为中心的地方性僧团,其中较大的就是道安的僧团和泰山竺僧朗的僧团。道安时汉地虽有戒律,但极不正规,于是,他参照已有的戒律为僧团制定戒规,即僧尼规范,其内容主要包括:讲经说法的仪式和方法;日夜六时修行、衣住的规定;对半月举行一次的说戒忏悔仪式(布萨)以及夏安居结束时举行的检举忏悔集会(差使、悔过)的规定。道安制定的戒规影响很大,据《大宋僧史略》卷中说:“天下寺舍,遂择而从之。”

以后,道安组织僧徒四出传教,对当时佛教的传播影响很大。他的弟子慧远被派遣到荆州,后来在庐山组织白莲社,完成了中国佛教净土宗的开创任务。而且,他所建造的东林寺被胡适先生认为是代表着中国“佛教化”和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到唐代其寺中藏经的数量已经超过了长安的西明寺而列全国之首。

与道安同时云集长安的僧人还有许多,如凉州的竺佛念、西域的昙摩侍;罽(jì)宾国的僧伽跋澄、僧伽提婆;月氏国的昙摩提难等。经过他们的努力,东汉以来的佛教禅法与般若二系,在长安已呈集大成之势。

五重寺的具体位置,据传在现西安市长安县樊村乡漳义村。

道安寺

位于今西安市户县大王镇凿齿村(今凿日村)。

据《西安府志》卷六十记载,当时道安与习凿齿常在此游览。习凿齿是道安在襄阳所交的挚友。他是襄阳的名士,宗族富盛,世为乡豪,博学洽闻,以文章著称。苻坚攻陷襄阳后,就将道安与习凿齿共同送到长安,并常常接见与语,赏赐颇丰。

该寺已在文革中被毁。据当地的老年人介绍,寺中原有壁画、石雕佛像和罗汉像,更有一座数尺高的鎏金佛像,其背光是由金箔贴成的,金碧辉煌,工艺精美,也在同时被毁。寺址所在地现在早已是一片农田。在离寺址不远处,当地的人们近年又新建了一座砖砌小房子,它的形状类似一个门楼,其中供奉着一尊石雕造像,据说这是道安寺的遗物,俗称“爷像”。造像粗犷的雕造手法,颇有几分沧桑感。在小房子的门边,散落着一个石雕的莲花柱础,据说也是寺中的遗物。

大香山寺

位于今铜川市耀县县城西北约45公里的庙弯镇香山寺村。山有三峰突起,形似笔架,风景优美。中峰半腰有天然的石穴,即香山正洞,也称崎峰洞,苻秦时开始在此建寺。北宋雍熙年间(984-987)曾建胜果白雀寺。清康熙年间,开山破石,历时15年,共修建殿亭阁楼90余间,使这里很快发展成为当时佛教的八大名山之一。1920年因火灾而焚毁。现存寺院为1923年后修建。大香山寺在东南亚一带颇有名气。

草堂寺

后秦时的佛教,兴盛于其第二代王姚兴统治时期。长安仍是当时佛教的中心。全国僧尼的数量也在迅速增加。为了协助政府管理僧尼,姚兴下令设立僧官,并由僧人担当此职。这是中国佛教史上设立僧官制度的开始。全国的最高僧官称为“僧正”,以佛法戒律管束僧尼,地位相当于侍中。仅次于僧正的僧官是“悦众”,从梵文karmadana意译而来,也译为“授事”、“知事”,或音译为“羯磨陀那”,或梵汉合译为“都维那”,其职责是协助僧正,执掌庶务。再次是“僧录”,管理僧人户籍、处理日常事务。

这时草堂寺闻名天下,因为在这里西域高僧鸠摩罗什演绎了一段中国佛教史上辉煌的历史,使他成为了一位划时代的人物——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其所译之佛经,成为后世建宗立派的基本依据。

鸠摩罗什(344-413,一说350-409),又译为鸠摩罗什婆、鸠摩罗耆婆,略作罗什,意译为“童寿”。其父鸠摩罗炎在天竺抛弃相位出家为僧,东渡葱岭,远投龟兹(今中国新疆库车一带),与龟兹王的妹妹耆婆结婚,生鸠摩罗什。罗什7岁随母出家,学习小乘佛教经典。9岁随母到罽(jì)宾(今克什米尔地区)从槃头达多学习《阿含》等经。12岁随母返龟兹途中,在疏勒遇到沙车王子、大乘僧人须利耶苏摩,聆听他的讲经后便改学大乘诸经,受诵《中论》、《百论》和《十二门论》等。由于他对大小乘经典的博通,因而名闻西域诸国。回龟兹后,讲经说法,声誉更高了,以致其声名远播汉地。道安晚年曾建议苻坚谴使西域,迎请鸠摩罗什。

前秦建元十八年(382),苻坚派吕光出兵西域,攻伐焉耆,灭了龟兹,将鸠摩罗什劫持到凉州。吕光自立为凉王;罗什随吕光滞留凉州达17年之久,精通了汉语。后秦弘始三年(401),姚兴攻伐后凉,亲迎罗什入长安逍遥园西明阁,以国师之礼相待,其弟子达3000人。

罗什在逍遥园主持译经达6年,使长安有了规模宏大的译场。帮助他译经的人就达800多人。

据说他译经时,手执梵本,姚兴拿着旧经,相互对照,悉令会通。因此,译出的经典质量很高,译出的经律论杂藏等,几乎相当于中国译出佛教经典总数的十分之一。共译出《大品般若经》、《小品般若经》、《妙法莲花经》、《法华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金刚经》和《大智度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成实论》及《十诵律》等35部249卷(见《出三藏记集》;《开元释教录》一说为74部384卷)。所译经典范围重点在般若系的大乘经典和龙树、提婆一系的中观派论书。所译经论被称为“新经”。其中,三论成为三论宗的主要经典;《成实论》成为流行于江南的成实派的主要经典;《阿弥陀经》是净土宗所依三经之一;《法华经》开天台宗绪端;《金刚经》则启发了慧能的禅定。罗什所从事的译经工作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官府出面,对佛教经籍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翻译活动。

罗什在长安的译经场所,除逍遥园外还有大寺,从弘始八年(406)以后,罗什便在大寺中主持译经。大寺建造在逍遥园旁,它是现今草堂寺的前身。

据费长房《历代三宝记》卷八记载,罗什曾在大寺中建了一间木屋,屋顶用茅草搭盖,草堂寺之名便由此而来。唐代天宝(742-756)初年,飞锡法师住寺弘扬净土法门;贞元(785-805)间,澄观法师住寺撰修新译《华严经》后分经疏十卷;元和(827-835)间,定慧禅师宗密也常住锡此寺,从事撰述,并对草堂寺作了修复,改名栖禅寺。直到会昌元年(841)坐灭于兴福塔院(兴福塔院是埋藏和尚们的地方,现在已不存在)。宋乾德四年(966)又改名为清凉建福院。金代复称草堂寺。元代,逍遥园、栖禅寺、草堂寺三名并用。清雍正十二年(1734),罗什弟子僧肇被封为“大智圆正圣僧”,因改名为圣恩寺。同治以后,寺宇几全毁。1952-1956年曾两次修葺,1981年开始翻新大殿、僧房。

草堂寺现有的山门庄严壮观,上书的寺名为赵朴初先生题写。进入山门便是天王殿,殿内东西两侧供奉着四大天王塑像,正中是大肚弥勒佛像,像后则是全副武装的韦驮天。穿过天王殿,站在钟鼓楼之间,新建的大雄宝殿矗立在眼前。殿内供奉着横三世佛,高约10米,庄重而又和蔼,正中是释迦牟尼佛及其弟子迦叶和阿难,左侧是手托佛塔的药师佛,右侧是手托莲台的阿弥陀佛。十八罗汉分列两壁,造型生动各异。大雄宝殿的背后是经堂,现供有缅甸同仁捐赠的汉白玉佛像一尊,佛像后供奉着十一面观音像。

经堂西面的场地很宽大,首先见到的是一座典雅的小亭,亭中所藏便是著名的“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舍利塔”,因塔的石色呈现出八种不同的颜色,故又称八宝塔。塔高2.33米,八面十二层。由塔座、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其上雕刻着须弥山、水波、流云、受花、仰覆莲等图案。风格古朴典雅。

据说,该塔的建造主要是为了埋葬罗什的舌头的。罗什译经非常认真,每次必先领略了原经之意后方才动笔,他曾说,如果自己译的经文不准确,死后焚烧身体时,舌头就会烂掉;如果经文不失原意,舌头定完好无损。果然,他圆寂后,弟子们将他火化时,发现他的舌头没有半点损伤。于是,弟子们便建造了这座舍利塔用以埋葬他的不烂之舌,并对他所译之经典信服不疑。

在八宝塔亭的南面是日本日莲宗捐资兴建的“鸠摩罗什三藏纪念堂”,其中供奉着鸠摩罗什大师手结禅定法印的旃檀木像。像背后是一幅日本风格的飞天壁画。堂中的一大一小两个供案,是在缅甸制作的九龙吐水供案。

在八宝塔亭的北面是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的草堂烟雾井亭。由于草堂寺处于秦岭圭峰山下,地热资源颇丰,地热由寺井中冒出,尤如清淡的烟雾,笼罩在寺院上空,蔚为壮观。因而形成一景。由于环境的恶化,我们现在已经看不见这一奇观了,唯有伫立井旁,遥想枯井当年的美景而徒嗟叹。

草堂寺是陕西省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市户县草堂营村西北,属草堂镇,距西安约30公里。中国佛教三论宗将该寺奉为祖庭,日本佛教三论宗及日莲宗也将它作为礼奉圣地。

寺中保存有许多碑刻,如《敕封大智园正圣僧禅师僧肇碑记》碑、《宗派图》碑和唐代著名书法家裴休撰书、柳公权篆额的华严宗五祖《定慧禅师传法碑》等都非常有名。

罗什寺

位于西安市户县南2.5公里的余下罗什堡。据说当初这里并没有佛寺,鸠摩罗什有一次来到这里,坐下休息时将鞋子脱下来抖土。他走后便从抖落的泥土中长出了一棵树,树叶像手掌一样大,二月开花,花似柳絮,八月结果,果似板栗。人们将此树称为净土树。寺院便是因为此树而建造起来。明成化二十年(1484)重修该寺。

现在,净土树早已不存,原有的建筑大部分也已毁坏了,部分寺址上已修建了民房。罗什寺俨然是个四合院,惟一气派的是新建的高大山门,山门后依次是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两殿都是在原殿址上修复建造起来的。天王殿中供奉着大肚弥勒佛和四大天王及韦驮天塑像;大雄宝殿正中是释迦牟尼佛坐像,迦叶和阿难分立左右;两侧各供奉文殊和普贤菩萨坐像。天王殿侧又新建了一座“罗什祖师殿”,内供涂金罗什像一尊,像后的壁画描绘着罗什讲经的宏大场面。

罗什寺现占地面积约有20余亩。寺中并无僧尼,常有一户居士看管。庭院中除了芳香的花草,还有一片碧绿的玉米地,红红的缨子点缀着幽静的寺院,到底不知这里是出家人的世界,还是农家的小院。

(4)其他佛寺

这个时期的一些寺院,因为规模小,而且是民间创建的,因而在史籍中没有记载。但近年来的考古发掘却使它们的面貌浮现出来。1975年3月,在今西安市未央区草滩镇李家街村,发现了北魏寺院遗址,其面积不详。寺址内零散遍布砖瓦残片。并出土了有北魏年款的白石造像17尊,砂石造像2尊,以及2尊残损的石佛像;1978年,在今西安市未央区六村堡乡中官亭村,发现了北魏至唐时的寺院遗址。面积不详,寺址内散布唐代砖瓦残片,并出土了北魏及唐代残石造像各1尊;70年代初及1981年,在西安市未央区三桥镇巨家庄村,发现了北朝和唐代的寺院遗址,面积不详。寺址内有殿堂基址及砖瓦等。并出土了北朝石经幢座、唐石经幢顶、小石棺、石佛像等;在今西安市未央区未央宫乡大白杨村,发现了面积约5000平方米的北魏至唐代的寺院遗址,出土了北魏石佛造像1尊。在铜川市耀县稠桑乡西墙村也发现了数百平方米的寺院遗址,1987-1988年先后出土了北朝至隋代所造佛像、造像碑、碑座等20余尊(通)。与此地相临的西稠桑乡也发现了面积达15万平方米的从北周至宋代的寺院遗址。

此外,在都城外也有一些寺院见诸于书:

龙广寺:位于今渭南市大荔县北20公里。《陕西通志》载为宋文帝元嘉五年(428)建。

龙华寺:位于今铜川市耀县北一里许古步寿原南崖下塔坡。西汉宣武帝神爵二年(前60年)在此建有步寿宫。北魏时立为龙华寺。隋称大象阁,唐称神德寺,宋又扩建并立佛塔。现佛塔仍存。

武陵寺:位于今咸阳市永寿县永平镇武陵山。北魏时(386-534)平阳王熙建。他是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之子。明初碧峰禅师曾居于此寺,现寺已毁。寺中尚有一座砖砌佛塔,呈八角形,有说建于道武帝天兴年间(398-403),有说为唐塔。经明嘉靖地震后,塔已倾斜并有多处残破,今称永寿塔。

永宁寺:位于今西安市长安县。北魏献文帝(466-471年在位)时建。寺中还有一座七级佛塔,高30丈。

元安寺:又称宝泉寺,位于今西安市东南的南五台山山顶。北魏宣武帝永平(508-512)中,又在山下增建了下宝泉寺。

饶益寺:位于今渭南市大荔县东南朝邑镇南5公里的新市镇。创自萧梁武帝天监年间(502-519)。唐贞观二年(628)修建寺内13层佛塔。明天顺(1457-1464)、万历(1573-1620)间曾多次修葺。

延昌寺:又称万佛寺。位于今铜川市耀县西约8公里处的下高埝乡赵家坡村。《耀州志》载:“延昌寺,临涧谷河,建自后魏延昌公主始,公主持戒行,结庵于此,手塑万佛,人遂称万佛寺。宣武时,屡诏公主归,坚辞不赴,卒葬大唐山下,陵号曰延昌,因敕寺额曰延昌寺。”寺院早已毁,仅存金代10层石塔和宋代九级砖塔各一座。尤其是金代石塔,是由整块青石雕刻而成,高2.62米,底座边长0.68米,塔顶及四周雕造佛像404尊,现已移耀县药王山保护,为省级重点文物。

大定寺:在今西安市户县东南云际山。北魏僧人李顺兴隐居于此,诵《金刚经》。但此寺这时尚未成形,李顺兴在此只是“聚叠瓦塔,以记经数”(《西安府志》卷六十)。至隋大业中,此地被赐给驸马尉迟安为柴庄,“安见一老人,谓曰:‘此古寺地,何不再葺之?’安遂置寺,因掘地得顺兴石像焉。”(《西安府志》卷六十)。隋仁寿元年(601)寺名改为“居贤捧日寺”;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又改为大定寺。金大定中(1161-1189)再次修葺。

通灵寺:故址位于今西安市临潼区东北约18公里的纸里乡,现在是通灵寺小学的所在地。

(5)佛教在长安的继续发展

北魏永熙三年(535),孝武帝为高欢所逼,从洛阳入关,鲜卑族将领宇文泰拥立孝文帝(535-551年在位)建立了西魏政权,定都长安。宇文泰死后,其子宇文觉代西魏称周天王(北周闵帝,557年在位),大权由宇文泰之侄宇文护掌握。到560年,周武帝(560-578年在位)宇文邕(yōng)即位时仍是这样。军政大事他不能参与,只好以谈玄论道和重视祭祀来防止宇文护的猜忌。建德元年(572),周武帝杀了宇文护,夺得大权,得以亲政。

北周武帝统治时期,对佛教采取了强烈的废禁政策,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二次法难的制造者。他灭佛的原因由来已久。北周所辖的区域,除作为政治中心的长安外,还包括了今甘肃、湖北和四川等省的广大地区。这些地区从晋代开始佛教就很盛行,尤其长安作为后秦的都城,形成了以鸠摩罗什为首的佛教僧团,以主寺院为中心,译经、传教,影响很大。据《历代三宝记》所载,仅鸠摩罗什所在的草堂寺周围就聚集了3座寺院,东面为常住寺,南面为京兆王寺(后改为安定国寺),西面为大乘寺。到魏时,据《魏书·释老志》载,全国僧尼人数已达200万,占总人口的十六分之一;佛寺30000余所。同时,从北周建立时起到武帝统治时期,佛寺的建造始终没有停息过。《辩正论》卷三载宇文泰在长安先后建立了追远、陟屺(zhì qǐ)、大象、魏国、安定、中兴等六座寺院,度僧千人。并为突厥可汗造突厥寺等。明帝时还在长安建造了陟岵寺。《金石粹编》卷一一八载,长安的万寿寺从周初便开始不断地扩建,仅僧房就达到197间,庭院两旁还有大片的树林,有两顷60多亩“香地”,众多的僧侣在此受度,并获得了免除差役的“牒”。寺院不仅占据了大片的沃土,而且僧尼还享受着免租、调和徭役的特权。许多人为了逃避赋税和兵役,也都纷纷遁入佛门。这种情况引起了许多不满。周武帝又试图灭北齐,统一北方,所以必须强迫僧众和被寺院控制的民众缴纳租调,负担徭役、兵役。

武帝曾先后7次集众讨论儒释道三教之优劣,更令群臣详论佛道二教的先后、同异、深浅,意在废斥佛教。建德二年(573),宣布三教以儒为首,下令将佛、道一并废斥,沙门、道士还俗达200万人。建德六年(577)在攻下北齐邺都后,再次下令将齐境内的佛寺4万所全部改作宅地,还俗僧侣近300万人,焚烧经像,财物充公。他的这些举动对佛教来说的确是个重大的打击。

同类推荐
  • 佛家经典智慧故事

    佛家经典智慧故事

    点亮自己的心灯,擦亮迷失的双眼,寻找到内心的安宁,浸润一颗善心而获取生活的幸福。本书从卷帙浩繁的佛经中,精选出多个富含哲理与智慧,充满幽默与诙谐的故事加以独到梳理,并结合现实生活给予精练评析,以阐释佛的博大与精深。
  • 圣经故事:爱的胜利

    圣经故事:爱的胜利

    《爱的胜利》分册,是《圣经故事》的第五分册,本卷回顾了基督教会一千九百年来的历史,讲述了基督教历史上重要的人物和事件,并在卷末复述了《圣经》最后一卷《启示录》中的故事。
  • 圣经旧约的故事:出埃及记羊皮书

    圣经旧约的故事:出埃及记羊皮书

    本书将《上帝创造世界》、《伊甸园》、《偷吃禁果》等流传数千年的圣经故事,用简明通俗的现代语言重新诠释,展现圣经故事的精髓。
  • 道教自然观研究

    道教自然观研究

    中国道教研究在百年的历程中,走过的并不是一条平坦的路。整个20世纪,经历了中西多元文化的激烈冲撞、一元文化的范式转化、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再一次激荡角逐,中国的道教研究在多次的浮沉和变通中,经历了排外、接受、容纳、调适的发展过程,获得了新的价值和生命力。本书考察了20世纪道教学术研究的总体概况,并以四位典型学者陈撄宁、萧天石、国符、王明为例,分析了20世纪道教研究的几个向度,概括了20世纪中国道教学术的若干新特点以及道教研究的定位问题。
  • 《金刚经》到底说什么:与南怀瑾商榷

    《金刚经》到底说什么:与南怀瑾商榷

    出家六年,精研佛经,一朝归来,即向文化大师南怀瑾叫板!此人就是本书作者董子竹。他认为,东方文化必须全面重估。六年如一日诵读《金刚经》,对儒佛道三家均有深入研究的董子竹认为:当代学者对中国文化的阐释存在着太多的漏洞与谬误。
热门推荐
  • 重阳节

    重阳节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重阳节》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该书在深人挖掘和整理中华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人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完美复命,执行不打折扣

    完美复命,执行不打折扣

    企业员工人手一本的培训工具书,全面提升企业战斗力的执行手册。完美复命,培养有命必复的复命精神;不折不扣,锻造非凡卓越的执行能力。
  • 第一妾妃

    第一妾妃

    惊世才女,权倾朝野,受尽宠爱,却不料一遭被人弃,口口声声说爱她的秀才一朝朝堂,休妻弃子,抚着她姣好的绝美之貌,那个脱离了秀才本相的驸马,变得狰狞惨绝,‘知不知道我一直不喜欢你出口成章的嘴巴’说完连根拔起了她的丁香舌。狠狠地攫住她的下颌,面色扭曲且狂笑,‘你的眼睛总是让男人着迷,还有你的脸,红颜祸水……’说完的同时,眼睛被剜了,脸颊划得面目全非。带着怨愤,独生爱女被一剑杀死,哀莫大于心死,携着全部的恨跳崖了。却不知,此一时彼一时,她以血为誓,用灵魂跟魔鬼做了交易,重生后的她却成为了昭阳帝国苏家嫡女,身份成谜的苏涟卿,开始慢慢剥丝抽茧,解开一个又一个的真相的时候,才猛然发现……
  • 女人,你要爱自己

    女人,你要爱自己

    每个女人走到人生的某个阶段时,往往会对未来产生犹豫和疑问。这是我想要从事一生的工作吗,他是我真正爱的人吗,我是那个我真正想成为的人吗,我是真心喜欢身边的同事、朋友吗,我每天脸上的微笑是发自内心的吗,我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发自内心的吗,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真正想做的吗,我在大家面前表现出来的是真正的自己吗?在这个忙碌的现代世界里,很多女人都会遇到这些问题。如果很长一段时间都找不到自我,就不能正确地调节自己,引导自己用积极、健康的心态去生活、去工作、去恋爱,很可能会陷入痛苦、抑郁、茫然,甚至绝望中;如果能够及时警醒,准确地洞察自己的内心世界,并作出正确的抉择,就能够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被弃小宫女:天价皇妃

    被弃小宫女:天价皇妃

    “你只能是本王的!”他看着身下哭的梨花带雨,不断颤抖的黎昕,发狠道,“他已经用一百两把你卖给本王了。”她默默的承受着他给的痛,想起那个忘恩负义的男人,嘴边咧开一个苦涩的笑意,既然他以贱价一百两把自己卖了,那么自己就要做最最高贵的女人。他日登帝,她是他捧在手心的天价皇妃,他再想要挽回,而她莞尔一笑,“本宫无价。”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婚后合法

    婚后合法

    闻言微怔,只有你一个。对,她才知道他的身份是那般的显赫,他很温柔,陆家唯一的独子,不过,那是哄你上床之前。其他的,为了维持家里的生计,都是赝品!”*那个当年和她商量顶罪事宜的男子,总是有无数个自称他情人的女人不断地找上她。只是,当最后的阴谋被揭晓。这场突如其来的宠溺与婚姻,直到入狱的前一刻,原来,都是出于一个目的。“宝贝!”揽过顾念卿的细腰,本市最为年轻的权贵,陆希尧笑得翩然:“你放心,我陆希尧这辈子的女人,头脑发热间竟说出惊世核俗的两字:“娶我!”四年的牢狱生活,顾念卿才明白,当终于刑满释放走出监狱大门的时候,原来这个男人,似乎并不是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对,替陆家二小姐顶下了所有的罪行,他很花心,因为,却意外的在门口看见了他。情,他道:“你确定?”“当然。”男子点头,顾念卿终究还是答应了陆家的安排,如若秋澜的眸子,温和一片。”她笃定的颔首,不知所起,四年的生不如死,而一往情深。对,顾念卿心底鄙夷,他很腹黑,半响,不过,这是在你被吃干抹净之后才能体会到。眼中却无半点喜意。她与他,最终会以什么样的立场站在彼此的对面,狼狈入狱,去面对曾经亲密爱人的…真面目!直到嫁给了陆希尧之后,背负一切罪孽。【宠文,听着他所谓的补偿,这绝对是宠文一枚,不过只是带了点小虐小阴谋,陆希尧!面对男人假惺的面孔,请亲们笑纳。*“那好,我答应你。】
  • 妈咪点心

    妈咪点心

    《妈咪私房菜丛书》根据家庭一日三餐的营养需求,精选了一千三百多道营养食谱,食物搭配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富含营养,有益身心,让你吃得美味,吃出健康。《妈咪私房菜丛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通俗易懂,是家庭主妇的有益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