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18600000004

第4章 女仆作贵妇——漫议歌剧中的音乐(2)

因此,歌剧中的人物塑造离开音乐便无从谈起。哪怕您对台本倒背如流,对其中所描绘的人物了如指掌,但在听到音乐之前,您绝不能说知晓了人物的真实内心。文学台本虽然事先规定了一部歌剧的大致框架,但最重要的讯息还有待音乐来传达。人物的形象塑造当然是其中最重要、也最容易理解的一个方面。但除此之外,音乐还承担着其他重任。既为歌剧之主,音乐就得全方位地为歌剧大家庭负责,虽不能说事必躬亲、面面俱到,但在能够发挥特长的方面应该当仁不让。

可以先撇开歌剧,说说电影。当代人可能已经无法想象,早期的无声电影看上去会是什么感受。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于电影给人的视听双重刺激。尽管电影的艺术效果主要依靠视觉和语言,但如果没有音乐和音效的陪衬,观众定会感到难以容忍。当前市面上“家庭影院”的视听设备畅销不衰,也可作为我们这个话题的特别注脚。看惊险片时,每当情节高度紧张、危机一触即发的时刻,目瞪口呆、大气不出的观众就体验到一种刺激的兴奋;而爱情片的热烈诗意,在情感宣泄和升华的当口,又令观众感到无比抚慰和温暖。不过,大约不太有人留意,音乐在这些时刻为电影的效果贡献了什么。不妨试试将音响关掉,再去看看这些影片的片断。画面、人物、情节依旧,但总体的效果一定苍白无力。没有持续高音悬在空气中的鸣响和突如其来的重音敲击(惊险片配乐的套路),恐怖、紧张的气氛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人类爱情的崇高表现如果没有高弦乐声部交织的尽情渲染(情感高潮时的配乐俗套),不知怎的会显得如此乏味和无当。少了音乐,才知音乐之可贵。这从反面证明,音乐是个多么不可或缺的角色。

音乐在电影(以及话剧)中主要的作用是渲染气氛。但可惜的是,气氛是个摸不着、抓不住的心理感应现象,有点像生活中的空气,谁也离不开它,但也没有谁去注意它。更何况,电影和话剧并不是时时刻刻都有气氛渲染的要求,因而音乐在电影和话剧中确实只是个配角,至多只在一些局部发挥作用。转过来看歌剧,情况可就大不一样了。既然音乐在电影和话剧中可以渲染气氛,那么不用说,音乐在歌剧中发挥这方面的作用一定理所当然。在真正的歌剧中,尽管某些时候和某些品种可以有说白和对话,但最重要的情节、故事和人物,是一定要在音乐中进行交代的。音乐的笼罩给舞台上所发生的一切带来了微妙的色调差别和心理暗示。音乐一旦找到了自己的方位,会对一部歌剧所有过程的色调处理和气氛感觉都产生重大影响。因此,音乐在歌剧中营造气氛所达到的弥漫性和统一性,是电影和话剧等艺术品种望尘莫及的。话剧一般需要依靠灯光、布景、服装(以及配乐)等因素来间接地形成整体的气氛色调,而歌剧则通过音乐对听众的感官印象来直接达到这一目的(同时也不排除其他因素的辅助支持)。

气氛色调说起来有点“玄”,似乎难以捉摸,因而可能常被人忽视。但优秀歌剧在这方面所提供的经典佳例却很能说明问题。本文一开头就说到莫扎特的《魔笛》。莫扎特显然非常看重“听”歌剧,但他没讲清,到底在歌剧中“听”些什么。当然,莫扎特不用为这些看似“小儿科”的常识烦心。没错,“听”懂情节和其中的寓意是必备前提(塔米诺寻找理想爱人的过程其实象征着人类启蒙意识的觉醒);其次,当然还得通过耳朵领悟各个人物的音乐灵性(夜女王的凶戾、萨拉斯特罗的宽厚、帕米娜的淳美以及帕帕盖诺的幼稚等等)。不过,《魔笛》最令莫扎特感到骄傲的,倒并不是其中复杂的情节故事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因为这本是他原有的看家本领。几乎所有的歌剧行家都不约而同地指出,《魔笛》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弥漫全剧的银亮色调。和声的简洁(常常是最简单不过的正三和弦连接)、旋律的高洁婉转(想想夜女王的著名花腔!)、配器的着意处理(注意长笛、钢片琴和弦乐的分量比重),所有这一切都散发着莫扎特晚年音乐特有的晶莹光泽,为《魔笛》不同寻常的象征情节覆盖了一层神秘但又醉人的面纱。《魔笛》由于故事的需要,音乐的风格成分极其多样,上至天堂的圣咏合唱与“适合上帝咏唱的唯一音调”(萧伯纳语),下及德奥乡村的民间小曲,间或穿插意大利正歌剧的大型炫技咏叹调和德语“歌唱剧”中的说话对白,但在莫扎特的大师手笔中,这些风马牛不相及的异质音乐元素,在银色的光辉色调中融成了一个令人信服的统一体。

话说回来,像《魔笛》这样在营造气氛和色调处理方面达到登峰造极地步的歌剧,其实并不多见。歌剧中的音乐,如能在局部的气氛描摹上妥帖到位,已属不易,遑论整体的色调统一!更别提像《魔笛》那样行笔间还考虑色调的细微变化和色彩的奇异光泽,这恐怕只能用“鬼斧神工”来形容,绝非人类普通心智可以理解。《卡门》中的西班牙气氛统揽全剧,其灼人的炽烈刚好反衬故事的悲怆压抑,按通常标准,比才当然够资格是营造气氛无与伦比的大师;瓦格纳在《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音乐进行中灌注半音和声的无限渴望,其弥漫和充盈程度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但不论《卡门》还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它们在气氛营造的自如轻松和在组合元素的多样性方面尚不能与《魔笛》比肩。就此而论,《魔笛》是所有歌剧中用音乐营造气氛最为精彩、最有境界的实例。

行笔至此,我们其实已经在谈论音乐贡献给歌剧的另一大法宝,即统帅全局的结构作用。依照艺术的总体规律,成功的艺术一定显现出杂多的统一。因为艺术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在看似杂乱无章的人类情感生命和心理生活中寻找有序的结构。艺术的存在有赖于形式的秩序和组织,歌剧当不在例外。在话剧的语言媒体中,整体结构的统一主要依靠剧作家在遣词造句、戏剧节奏和人物关系等方面用心良苦的安排(回想一下曹禺名剧《雷雨》中紧张而精妙的结构,尽管有点做过了头,略显造作);而在歌剧中,音乐作为关键的戏剧媒介,在统一结构方面担负着不可推诿的重大职责。

就此而言,歌剧音乐从纯音乐那里学到了不少手艺。交响曲,绝对音乐的最高代表,没有音乐之外的因素干扰,讲究的就是纯形式对比之中的聚合和连贯。歌剧的家庭成员太多,成分复杂,在形式结构上无法做到像交响曲那般纯粹和谐,但不妨从交响曲那里“引进”。有趣的是,交响曲脱胎于歌剧的序曲,交响乐队本身也首先是从歌剧的乐池里逐渐成长发展的,说起来交响曲是歌剧的儿子。可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十八世纪中叶交响曲独立成熟之后,歌剧反过来又得向交响曲磕头作揖了。这个过程在莫扎特身上已经初露端倪,因为没有器乐音乐方面的娴熟经验,莫扎特的歌剧写作就不会高出意大利人一头。

尽管德奥人的交响式歌剧并不是歌剧的唯一正途,但在歌剧中用音乐统一结构这方面,德奥人确实傲视群雄。这种天生的交响思维倾向,习惯于将庞大的戏剧场景锻造成为连贯的统一体,其间所有的情节、对话和人物交代均被卷入一个巨大的音乐洪流之中。瓦格纳自认是贝多芬的唯一正宗传人,这当然常被当作笑话。不过,瓦格纳在歌剧中依靠所谓“主导动机”手法,频频引入贝多芬式的交响曲发展部织体写法,却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其实,“主导动机”本不是瓦格纳的原创。早先的法国歌剧,以及后来的唐尼采蒂和威尔第等意大利歌剧作家,在一些关键的戏剧部位上常常重现一些给人以深刻印象的主题旋律(最出名的如《茶花女》中的“爱情主题”和《奥赛罗》中的“亲吻主题”),既点明戏剧主旨,又在形式上起到关联作用。瓦格纳的“主导动机”源于这种老式的“回忆主题”,但与其相比,性质和用法均大相径庭。瓦格纳式的“主导动机”不仅短小、灵活、多变,而且遍布歌剧音乐的每一环节。简而言之,传统歌剧中的“回忆主题”更靠近人声音调,本身具有完整的乐句感和旋律性,出现的次数有限,不具备统一全剧结构的作用;而瓦格纳的“主导动机”更像交响曲中的主题动机,如同有机体中的微小细胞,渴求发展,需要不停地运动和分裂,只有在无穷的变化和组合中才能完成自己。于是,在瓦格纳的歌剧中,“主导动机”深入到了音乐的每一个角落。从某种极端意义上说,歌剧被瓦格纳写成了交响曲。

瓦格纳由此达到了歌剧结构的空前统一。一部《尼伯龙根的指环》四联剧,写作时间跨度前后近二十六年,连演四个夜晚,演出总长约十七八个小时,总谱页数累计竟达近三千面之多,仅就这些统计数字,已经令人震惊。但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如此庞大的鸿篇巨制,居然从头至尾达到了奇迹般的统一。没有音乐的支持,特别是乐队中“主导动机”的持续贯穿,《指环》全剧的结构统一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尽管《指环》中存在冗长和乏味的片断,但瓦格纳的灵感水准基本维持在很高的水平之上,在一些重要“主导动机”(如“指环”动机、“契约”动机、“瓦尔哈拉城堡”动机、“齐格弗里德”动机等等)的转型、衍生、变奏和发展中,瓦格纳显示了无穷无尽的天才想象力,其效果出神入化,无与伦比。很多片断无须任何改动,本身简直就是加了人声的出色交响曲篇章。

无怪乎瓦格纳对歌剧世界所造成的影响无异于八级大地震。老威尔第是明眼人,看到德国人器乐思维对意大利人声传统的腐蚀与破坏,不禁痛心疾首。他奋臂高呼:“歌剧就是歌剧,交响曲是交响曲”,两者绝不能混同。但即使是威尔第,也不得不承认瓦格纳的做法在歌剧结构统一上的巨大贡献。查看威尔第晚年的《奥赛罗》和《法尔斯塔夫》,结构布局的连续性和乐队织体的通畅连贯不能不说是对瓦格纳风格的回应。进入二十世纪,理查·施特劳斯有节制地延续了瓦格纳的剧作实践,而贝尔格则别出心裁地通过纯音乐的构思来展现自己的歌剧情节内容。他们的做法与瓦格纳有别,但没有瓦格纳的启示,显然不可想象。音乐在歌剧中的重大结构意义,通过他们的实践得到了进一步的昭示。

经典歌剧的实践不断证明,只有伟大的音乐才能造就伟大的歌剧,也只有第一流的作曲大师才能写出动人心魄的歌剧作品。音乐必须始终处于歌剧的中心,但它又应该注意与其他戏剧因素的合作。打个比方,在理想的歌剧大家庭中,音乐作为贵妇,施政纲领应是“开明专制”。

同类推荐
  •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

    由于山陕、河北两地人民在语言、美学风格等方面有差异,到北京和河北演出的山陕梆子必然发生河北化,这成为河北梆子诞生的基础。河北化的山陕梆子即河北梆子。在乾隆盛世,歌舞升平,物阜民丰,为了迎合清朝统治者之所好,全国各地的戏曲班子纷纷进京献艺,形成了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局面。乾隆三十九年以前,山陕梆子在北京戏坛并无太大的影响,直至著名的秦腔艺人魏长生进京演出,才使局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河北梆子》适合大众阅读。
  • 中国折扇

    中国折扇

    扇子起源于我国的远古时代,从考古资料推测,扇子的应用至少不晚于新石器时代陶器出现之后,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扇子的种类和用途都在不断地演变,扇文化也成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折扇》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折扇文化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百变魔术:戏法背后的故事

    百变魔术:戏法背后的故事

    以魔术为主题的饕餮盛宴,带你进入神奇的魔术世界领略百变缤纷的魔术传奇,让你在最短时间内学会最吸引人最能提高人气的技巧。
  • 中国戏剧史

    中国戏剧史

    本书原写于二十余年前,是余秋雨先生在戏剧领域的专业之作。从前用的书名是《中国戏剧文化史述》,为的是突出“戏剧文化”这个概念。因为余秋雨先生当时在学术思想上正经受文化人类学的激荡,只想通过戏剧的途径来探索中国人“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过程,因此,“戏剧文化”这个概念指向着一种超越戏剧门类的广泛内涵。但这么多年下来,他觉得“文化”的用法越来越不着边际,当初的意图已很难表明,不如干脆舍弃,留剩一个更质朴的书名。
  • 死水(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死水(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死水》采用了象征和反讽的艺术手法,全篇深刻揭露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表现了作者与这个黑暗政府势不两立的决心。...
热门推荐
  • 听傅雷讲艺术

    听傅雷讲艺术

    傅雷先生不仅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更是一位成绩斐然的文艺批评家,他在文学、美术、音乐等领域中精深独到的见解,给后学者众多启示。
  • 最强医生

    最强医生

    新书【最强狼王战兵】女朋友劈腿后,偶得玄佛珠,他医术变得精妙绝伦,凭借通天医术,霸道手腕,登顶最强王座!
  • 虞美人穿越万年

    虞美人穿越万年

    他,才华横溢,性格却非常古怪;她,貌美如仙,却刁蛮任性,有点痞子的可爱。这个性格完全与外貌不匹配的小女人,却让他左右琢磨不透。两人相遇竟是惊天动地!这对欢喜冤家的故事,除了精彩没别的。
  • 三分制度 七分执行大全集(成功金版)

    三分制度 七分执行大全集(成功金版)

    为什么说:制度是基业常青的守护者? 为什么说:让员工服从靠制度?为什么说:好制度造就好人才? 为什么说:好的制度在于执行? 为什么说:执行要到位,责任先到位? 为什么说: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为什么说:执行无小事,态度决定一切?陈荣赋编著的《三分制度七分执行大全集(成功金版)》传递这样的工作理念,执行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力量源泉,是促进企业腾飞的助力器。只有切实执行,才能把口头上讲的理论、纸上写的计划付诸实施,并达到预期的目标;只有切实执行,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 现代人智慧全书:智慧反败术

    现代人智慧全书:智慧反败术

    全面、系统、分门别类地将现代人生存立世必须具备的智慧告诉您。指导您做适者生存、永立人上的强者。
  • boss,不可以

    boss,不可以

    余漫物语:顾行楚衣冠楚楚,却是一只实实在在的衣冠禽兽。顾行楚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顾BOSS精神恋爱了空白了将近三十年,终于迎来了他的春天。只是,这是别人家的兔子?顾boss近来无聊闲暇最喜爱的事就是铁血灭情敌,香草诱兔子。顾boss忙着灭情敌,转身一看,眼眸顿眯。竟然还有不怕死来的小强来勾搭他狼窝里小兔子?顾boss恍然大悟,小兔子生龙活虎的蹦蹦跳跳,是挺引人注意。他应该毫不手软的在她身上盖印,宣布所有权,再有小强不怕死的一脚踩死,永不翻身!某日,余漫对着镜子尖叫,“顾行楚,你混蛋!”顾行楚倚在门边,瞥了眼她脖子上的一圈吻痕,“我送的项链,喜欢么?”余漫龇牙咧嘴扑到他身上狂啃他脸,留下一脸牙印,咬下一个“余”字,“送你的签名,喜欢么?”顾行楚拦住某只依旧骂骂咧咧郁闷没法上班的兔子,扑倒。“漫漫,礼尚往来,买一赠二,我送你‘顾行楚’三个字。”——本文原名《大人不可以》,素甜文,嘻嘻,老板抓兔子的甜文。++++++++++++++++++++++++++++系列文章:《师傅不可以》《师兄不可以》+++++++++++++++++++++++++++++好友好文:《爱,末路相逢》
  • 未婚夫要淡定

    未婚夫要淡定

    一日之间,她变得一无所有,不仅失去了最信任的两个人,更被狠狠地剥夺了爷爷留给自己的一切,她恨他们的背叛,更恨自己的无能!“总有一天,我会拿回属于我的一切!今日之痛,千倍奉还!”金黄的沙滩上,她平静的望着眼前碧蓝的海水,眸中闪着从未有过的凌厉!【这样的求婚】“晴川,你愿意和我一起走完下半生吗?”他目光深情直视,似乎眼前的女人真的是他一身的最爱。她闪神两秒,转瞬勾起唇角微微一笑:“我,愿意!”某种的狡黠一闪而过,似乎他们理当如此。看似相爱难分的二人实则是:男人:该死!真想揍死这群狗仔,居然破坏他的求婚大计!臭女人,敢不答应试试看!女人:此番求婚一定会被大肆宣扬,他想不帮她夺回沐氏都难!╭(╯^╰)╮【老顽童】“夫人,这……会不会太多了点?”瞪着空空如也的包装纸,李妈有些凌乱。宁珍妮疑惑的瞥了眼,咧嘴笑道:“死不了的!”最多就是要死不活嘛!“......”李妈嘴角狠狠的抽了抽,史上最“好心”的奶奶,绝对非她这位夫人莫属!居然对自己的孙子下药,可怜哦!【无赖成这样】“老婆,今晚吃什么?”某男一脸媚笑的冲进办公室,无视女人的怒瞪。“古先生,请不要诋毁我的清誉,小心我告的你倾家荡产!”“老婆……”他吞吞吐吐,当她以为他怕了,没想到:“你现在就去告吧,反正我的就是你的,你的就是我的嘛!咱们是夫妻,没关系的!”“噗——”某女无语白眼,“保安,将这个疯子丢出去!”在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声叹息。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种幸福。因爱而痛因爱而放,最后的最后,究竟是“携子之手与子偕老”还是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
  • 西迁惊魄

    西迁惊魄

    《西迁惊魄》既是一部惊心动魄的历史小说,又是一个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全书交织着国仇家恨,战场、情场的种种恩怨,并以厚德与仁爱的深刻主题贯穿始终,让我们在家国的历史变迁中读懂人性的光辉。小说涉及了从1937年日军侵华开始,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为止的一段历史。
  • 世界上最神奇的十大教育法

    世界上最神奇的十大教育法

    一个浓缩的家庭教育智慧读本,一本马上能用得上的家庭教育对策。优化你的教育方法=优化孩子的人生,重塑你的教育理念=重塑孩子的未来。本书提炼整理出世界上最著名、最有效的十大教育法。结合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并根据许多家长头脑中客观存在的误区提出相关建议,寻求解决之道。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