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30900000007

第7章 冷泉叮咚

除上面所述三大名泉外,以名泉佳水著称于世的冷泉不胜枚举。许多名泉虽无“封号”,但亦是名扬四海,如山西太原晋祠的难老、善利、圣母三泉,河北邢台的百泉,河南辉县的百泉,云南大理的蝴蝶泉,甘肃敦煌的月牙泉等等。上述名泉多因泉生景,成为当地著名的风景名胜。

(一)大理蝴蝶泉

1.简介

蝴蝶泉原名无底潭,在大理市周城北1千米处,滇藏公路西侧,点苍山的云弄峰下。进入公园,缓步上坡,行约半里,即是一片成荫绿树。走过古朴的石坊,迎面有一块大理石石碑,碑呈棱形,正面右侧有郭沫若手书“蝴蝶泉”三个大字,左侧刻有郭沫若《咏蝴蝶泉》诗的手迹;碑的背面,刻着徐霞客游大理蝴蝶泉的一段日记。沿林荫小道曲折前行,只见古树林立,浓荫蔽天,一泓清泉嵌于其间,底铺青石,泉池约两三丈见方,四周用透亮的大理石砌成护栏。这就是“蝴蝶泉”。

蝴蝶泉水清澈见底,一串串银色水泡自沙石中徐徐涌出,汩汩冒出水面,泛起片片水花。泉池旁有合欢古树,横卧泉面。蝴蝶泉之所以成为有名的游览胜地,不仅是泉水甘美之故,更与泉边独具天下罕见的奇观——蝴蝶盛会有关。每年农历三四月间,云弄峰上各种奇花异草竞相开放,泉边的合欢树散发出一种淡雅的清香,诱使成千上万的蝴蝶前来聚会。这些蝴蝶大的如掌,小的如蜂,或翩舞于色彩斑斓的山茶、杜鹃等花草间,或嬉戏于游人的头顶。更有那数不清的彩蝶,从合欢树上,一只只倒挂下来,连须钩足,结成长串,一直垂到水面,阳光之下,五彩焕然,堪称奇观。尤其是农历四月十五这一天,若遇晴朗天气,其时蝴蝶云集,且品种繁多,五彩缤纷,汇成了蝴蝶的世界。这奇景,引来了无数瑰丽的诗篇,明代杨慎写道:“漆园仙梦到绡官,栩栩轻烟袅袅风。九曲金针穿不得,瑶华光碎月明中。”清代诗人沙深赞道:“迷离蝶树千蝴蝶,衔尾如缨拂翠恬。不到蝶泉谁肯信,幢影幡盖蝶庄严。”

2.相关传说

古时候,蝴蝶泉叫无底潭。潭边住着父女二人,女儿叫雯姑,如花似玉,心灵手巧。雯姑长大后,和猎手霞郎互相爱慕,定下终身。后来雯姑被地主抢走,霞郎用计救出雯姑。不料官兵追来,二人走投无路,双双殉潭。顿时,电闪雷鸣,暴风骤雨。待雨过天晴,潭中飞出一对美丽无比的大彩蝶,后面引来无数的小蝴蝶嬉戏盘旋。那一天是农历四月十五日。从此,每年的这一天,无数美丽的蝴蝶就会聚集在这里,讲述这动人的爱情故事。这就是有名的“蝴蝶会”。

(二)敦煌月牙泉

1.简介

月牙泉,古称沙井,俗名药泉,位于甘肃敦煌鸣沙山流沙的怀抱中,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晓澈”,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月牙泉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称。该泉水色蔚蓝,澄澈见底,味美甘甜,如沙海中一块晶莹的翡翠,沙泉共处,碧波荡漾,水光山色相映成趣,成为中国西部自然风光之奇观。

月牙泉的周围是高高的鸣沙山,鸣沙山在晴天或有人从山上滑下时会发出声响,因此而得名,这里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因为地势的关系刮风时沙子不往山下走,而是从山下往山上流动,所以月牙泉永远不会被沙子埋没,被称为沙漠奇观。如今,月牙泉附近建成了月泉阁、听雷轩等楼台亭阁,供游人赏景休憩;同时疏浚泉眼使泉水增多,栽植芦苇使月牙泉更加生机盎然。

2.形成原因

月牙泉处在茫茫的黄沙之中,可是两千多年来却在流沙恶浪中安然无恙,“泉映月而无尘”,“亘古沙不填泉,永不涸竭”,且清澈不腐,可谓“山之神异,泉之神秘”,令人百思难解。其实,月牙泉不涸、鸣沙山山体不变,是因为独特的地形地貌,才使它永远保持着矛盾而又和谐的天然共存状态。月牙泉底下有潜流,故不干涸,且泉水处于循环交替状态,故不腐坏。之所以泉不被流沙埋没,是因为泉四面的沙山高耸,山坳随着泉的形状也呈月牙形。在这种特殊的地形下,吹进这个环山洼里的风会上旋,把月牙泉四周的流沙又吹到了四面的山脊上。这就是刮大风时人们见到风吹流沙上山坡的奇景,也是月牙泉“绵历古今,沙不填之”的奥秘。

3.历史文化

月牙泉涟漪萦回,碧如翡翠,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神奇,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杰作和奇观。历代文人学士对这一独特的山泉地貌、沙漠奇观称赞不已。清代诗人苏履吉在《敦煌八景咏》中有一首《月泉晓澈》:“胜地灵泉澈晓清,渥洼犹是昔知名。一湾如月弦初上,半壁澄波镜比明。风卷飞沙终不到,渊含止水正相生。竭来亭畔频游玩,吸得茶香自取烹。”诗中既描写了月牙泉像弦月初上、清澈如镜的景色,也赞叹了月牙泉绵历古今、沙填不满的神奇,同时也状写了在泉畔汲水烹煮香茶的无穷乐趣。清代另一位诗人朱凤翔(曾为敦煌县令)《月牙泉》诗写道:“德水源传星宿海,灵池胜纪月牙泉。不形卮泄疑无地,倘有槎寻定到天。沙岭回风森壁立,铁鱼跋浪蹴涡旋。凭谁问取龙媒迹,汉武当年正拓边。”诗中追本溯源,围绕月牙泉产生的许多美妙传说、灿然生辉典故有感而发,给这一泓碧水染上了神奇迷人的色彩。

(三)山西晋祠三泉

1.简介

晋祠坐落在山西太原悬瓮山下,这里山环水绕,古木参天,百余座殿、堂、楼、阁林立其间,古色古香,造型优美,还有那著名的周柏、隋槐,老枝纵横,至今生机勃勃,郁郁苍苍。殿阁楼台自古以来就有“不游晋祠,枉到太原”之说。晋祠山美、树美,建筑也美。然而,最令人陶醉的要数那甘醇清洌的晋祠泉水。晋祠有三泉即难老、圣母、善利三泉,这三股清泉为晋祠增添了小桥流水的情趣及曲径通幽的意境。泉涌清流,四面碧波荡漾,杨柳依依,将晋祠点缀得颇具江南风味。被称为“晋祠三绝”之一的难老泉,俗称南海眼,位于水母楼前,是晋水的主要源头,也是晋祠风光的荟萃之地。泉水从地平线下约5米的石岩中涌出,清澈如玉,游鱼可数,冬暖夏凉,长流不息。北齐时,有人撷取《诗经·鲁颂·泮水》中“永锡难老”的诗句,名之为“难老泉”。

2.景观

难老、圣母、善利三泉泉水晶莹透明,清洁如镜,水中游鱼悠然,翠萍常生,冬夏一色。信步晋祠,只见这里一泓深潭,那里一渠澈水。殿下有泉,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石间涓流潺潺,如丝如缕;林中碧波闪闪,如锦如缎。无论多深的渠、潭、井,只要光线充足,游鱼、碎石、水草,历历可见。当年李白游晋祠,曾赞曰:“晋祠流水如碧玉,傲波龙鳞沙草绿。”

难老泉水出自断岩,常年水温保持在17℃左右,每到冬日,水蒸气升腾,在阳光照耀下云蒸霞蔚,烟雾缥缈,变幻神秘,构成一幅轻纱浮动的水云图。水潭西壁半腰有一石雕龙头,清澈的难老泉水从石雕龙头喷出落入一僧人所托的钵中,然后下注水潭,形如白练,叮咚作响,如弹古筝,此中境界,妙不可言。水潭西北角有一凉亭,其形如船,因名“不系舟”,系仿北京颐和园的石舫而造。由清泉碧水和文化胜迹构成的难老泉景区,蔚为大观,千百年一直是晋祠名胜的精华和核心。泉上有一座八角攒尖式的亭子,高两丈余,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名难老亭。难老泉前面,有一泉潭,面积约100平方米。

3.历史文化

晋祠三泉距今至少有二三百万年了。最早记载见于《山海经》:“悬瓮之山晋水出焉。”据《山川志》记载:“悬瓮山又名结绌山……山腹巨石如瓮形故名。”泉水汩汩流出,千年不息,昼夜不舍,世代为人类造福。早在公元前453年的战国时代,晋祠泉前已修建渠道,使用泉水浇田。宋代范仲淹《题晋祠》写道:“神哉叔虞庙,地胜出佳泉。一泽甚澄澈,数步忽潺溪。此意谁可穷,观者增恭虔。锦鳞无敢约,长生如水仙。”欧阳修《秋游晋祠》云:“古城南出十里间,鸣渠夹路河潺潺。行人望祠下马谒,退即祠下窥水源……并人昔游晋水上,清镜照耀涵朱颜。晋水今入并州里,稻花漠漠浇平田。”两诗讴歌了难老、善利二泉汇为清流晋水的美景,欧诗还热情歌颂了晋水给人民带来“稻花漠漠”的丰收景象。

4.相关传说

相传,聪慧贤淑的柳氏嫁给古唐村(晋祠)为媳之后,遭婆母虐待,命她每日从远处挑水。某日柳氏路遇一位白衣大士,讨水给他骑的白马饮用,柳氏慨然允诺。饮马完毕,白衣大士将手中两龙吐须的马鞭赠给她,并告诉她,将鞭子插入水瓮,需水时只要一提,便会水来瓮满。柳氏到家一试,果然十分灵验。三天过去,婆婆一次也没见媳妇去挑水,却见瓮里水满满的。仔细一看,瓮中还插着一条马鞭,于是抓鞭在手,欲打媳妇。谁知鞭刚被抽出瓮外,清水立即顺瓮口涌泻。大水冲走了婆婆,危及到全村人生命财产安全。柳氏见状,毅然用坐势盖瓮,坐压其上。大水压住了,村庄转危为安,柳氏却因此而献身。难老泉上水母楼的水母,就是依“柳氏坐瓮、饮马抽鞭”的传说塑造的。事实上,悬瓮山石灰岩中的地下水是从溶洞中涌出,并冲破松散盖层而成泉的。

(四)杭州龙井泉

位于浙江杭州市西湖西面风篁岭上,是一个裸露型岩溶泉。龙井泉本名龙泓,又名龙湫,是以泉名井,又以井名村。龙井村是世界上著名的西湖龙井茶的五大产地之一。龙井泉由于大旱不涸,古人以为与大海相通,有神龙潜居,所以名其为龙井。

龙井泉水出自山岩中,水味甘甜,四季不干,清如明镜。龙井泉的水由地下水与地面水两部分组成。地下水比重较大,因此地下水在下,地面水在上,如果用棒搅动井内泉水,下面的泉水会翻到水面,形成一圈分水线,当地下泉水重新沉下去时,分水线渐渐缩小,最终消失,非常有趣。据说这是泉池中已有的泉水与新涌入的泉水间的比重和流速有差异之故,但也有人认为,是龙泉水表面张力较大所致。

龙井泉旁有龙井寺,建于南唐保大七年(949年)。周围还有神运石、涤心沼、一片云等景点,附近则有龙井、小沧浪、龙井试茗、鸟语泉声等石刻列于半月形的井泉周围。

龙井泉的西面是龙井村,盛产西湖龙井。龙井茶因具有色翠、香郁、味醇、形美之“四绝”而著称于世。古往今来,多少名人雅士都慕名前来龙井游历,饮茶品泉,留下了许多赞赏龙井泉茶的优美诗篇。

(五)河曲白鹿泉

位于山西省河曲县城东北的一个小山村,这里虽地处干旱的黄土高原,但小山村山泉潺潺、流水弯弯。白鹿泉泉口直径l米,深3米,状如圆锥。四季泉涌,飞珠溅玉,东流成溪,清澈见底,惠泽一方。四周山环林茂,清凉宜人,“鹿泉飞珠”为“获鹿八景”之一,历代文人皆有诗赞颂。著名的“鹿泉大曲”“鹿泉浓香”“鹿泉液”等名酒因泉水而享誉一方。

白鹿泉因优美的传说而闻名。史载,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汉大将韩信率兵数万破赵,在今井陉、鹿泉之间和赵军摆开了战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背水之战 ”。本来汉军长途跋涉,与赵军相比又众寡悬殊,而且赵军兵多粮足,以逸待劳,汉军是很难取胜的。但韩信灵活地运用了“ 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的辩证理论,把赵国20万大军全部消灭。立斩赵军主帅陈余,活捉赵王。

传说汉军在追赶赵军的途中,口干舌燥,加之这一带村庄缺水,士兵干渴难耐。正在此时,忽见一只白鹿闪过,士兵如获至宝紧紧追赶。那白鹿奔跑如飞,忽隐忽现,韩信张弓搭箭,奋力射去,正中白鹿。士兵们喜出望外,飞奔向前,白鹿已无影无踪。落箭处却涌出清澈甘甜的泉水。军士饮后,疲惫顿消。据传,射鹿的地方原名白家窑。此后“鹿泉”之名流传至今。

(六)河南百泉

百泉位于河南省辉县市中心西北的苏门山南麓,因此地泉眼众多,泉道百通,故名百泉,因泉水自池底翻沙涌出,如珍珠脱串,故又称珍珠泉。百泉聚于此地,形成百泉湖,为卫河之源。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绕岸砌石,成一长方形泉湖,湖中心有一条青石板铺成的小径,曲曲折折,将湖中的亭阁小桥连在一起。河神庙、涌金亭、喷玉亭、灵泉亭以及邵雍祠、百泉碑等名胜古迹,错落有致地点缀在湖畔,独具匠心地玉立在湖间,成为玲珑秀丽的人文景观。因涌金、喷玉、灵泉三亭周围泉眼最多,故到此三亭观光者也最多。涌金亭于北宋时创建,屡毁屡修。亭内有苏轼“苏门山涌金亭”碑刻,其字为楷书,柔中有刚。邵雍祠是为纪念北宋哲学家邵雍所建。邵雍曾在苏门山长期讲学,著书立说,影响很大,故明成化年间地方官在百泉旁建了一座邵雍祠,以纪念这位文化名人。

百泉风光绮丽,景色宜人,湖水碧波荡漾,清澈纯净。湖水面积3.4万平方米,最深处达3米,水温常年20℃左右,冬暖夏凉,湖水四季碧绿,清洌纯净;湖内鱼来蟹往,荇藻交横;湖畔亭台楼阁星罗棋布,曲桥相接;湖周古柏参天,绿柳婆娑,山水楼台交相辉映,景色如画。享有“中州明珠”“西湖缩影”之誉。

同类推荐
  • 汉代婚姻形态

    汉代婚姻形态

    常常有人说,汉代的研究题目都已经有人做过了,很难再做出什么新的成果来。这种看法其实是不对的。汉代历史文化内涵异常丰富,考古发现又日新月异,只要与正确的理论结合,取得新的视角,自然会有柳暗花明的局面,彭卫同志这部书便是佳例。书中环绕着婚姻关系,讨论了许多饶有兴味的问题。即以开卷第一章所谈汉代婚姻关系中的等级性而论,援引大量材料以证成其说,不仅联系到汉以后历代的发展变化,并与中世纪西欧与印度作了对比,眼界之广阔,见解之新颖,使读者深感其吸引力。
  • 西方文化与教育史

    西方文化与教育史

    世界各国的文化与教育各有所长,如何汇集国外文化与教育的优势资源,建立符合本国实际的先进的文化与教育体系和模式?《西方文化与教育史》就是致力于这一目的的研究成果。我国文化与教育的深刻变革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建成,需要经过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需要较长时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要想真正地赶上和超过国际先进文化与教育发展水平,必须要有一个大的跨越,必须对西方几千年来文化与教育发展历程进行整体的梳理,对与孔子齐名的一大批教育思想家及其教育理论进行认真的分析、批判和总结,必须通过对其整体脉络的发展变化的把握来对国人进行思路的创新,才能够最终实现跨越式发展。
  • 风筝

    风筝

    金开诚编著的《风筝》为丛书之一,系统全面介绍了风筝相关知识。《风筝》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明清时期的“官当”

    明清时期的“官当”

    《明清时期的“官当”》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 最后的神话:诗人自杀之谜

    最后的神话:诗人自杀之谜

    人们把世界最美的状态称为诗境,把心中最美的意念称为诗意,把文字中最精妙的语言称为诗句,把最动人的画面和最能激发人的想象的言外之意称为诗情。人生最激情澎湃的一刻,是诗;人心最美丽的邂逅,是诗。
热门推荐
  • 宠爱之暖妻难违

    宠爱之暖妻难违

    她本是富家千金,生活无忧无虑,却一日之间,从天堂到地狱,一无所有。爸爸跳楼自杀,死在她面前,妈妈病重急需手术,债务人逼债上门。她四处求人,却没有一个人肯伸出援助之手,冷漠以对。只有他肯帮她,只要答应他的条件,成为他的女人…他是盟焰堂的少主,杀伐无情,狠毒冷血,为了权力与父翻脸,却唯独对她,情有独钟,温柔缱绻。为了得到她,他暗中筹划,耍尽手段,只为留她在身边。即使她恨他,也在所不惜…安暖暖原以为,只要她能挣到钱,等妈妈出院,她就可以摆脱他,重获自由,找到她以为的爱情。却发现,无论怎么样,她都逃不出他的手掌心…***【片段:宝宝篇】萌宝宝蹦蹦跳跳的跑过来,搂住暖暖的腿,奶声奶气的说,“暖暖,我在路上看到一个叔叔,他跟我长的好像哦。”暖暖蹲下来,摸摸宝宝的头发,“宝宝是不是看花眼了?”“才没有。”宝宝撅嘴,“我就知道暖暖不相信我。呐呐,我把他带回来了,你看吧,像不像?”暖暖抬头去看。一个男人,带着清风而来,在灯光之下,唇角勾出浅浅的笑,“暖暖……”
  • 一品农庄,绝品夫

    一品农庄,绝品夫

    诈尸了!安月一觉醒来,成了安家的大丫头,刚从河里被捞上来。一个朦胧觉她竟成了村沟里的草凤凰,长得美却很窝囊的安钩月。钩月就钩月吧,毕竟那安钩月比她年轻,白捡了几年的便宜不要白不要!可没想到…上辈子惨不忍睹,这辈子惨绝人寰。这安钩月的处境真凄凉,睡的是冷草堆,吃的是窝窝头,上头有个后妈鞭挞着,下面还有个妹妹压榨着,还被口口声声叫着“小野种”。小野种?你特么才小野种,全家都是小野种!抡起她的锄头,拿着她的户口,看到山边那间屋没?从今以后那奏是她的家!买了地,种了田,养了…娃…敢情这安钩月花季年龄就珠胎暗结了,真是可怜她这个黄花大闺女跟着变妇人。十月怀胎,牙一咬、劲一使,无声无息出来个带把的:“孩子,我都抽你三巴掌了,你咋还不哭?”几年后。狼狗看家,儿子种田,她监督。村头,近万士兵安营扎寨。“爷?这小村子难道有了逆贼?”甲侍卫满眼崇拜!“爷,要不要属下先去当探情况?”乙侍卫首当其冲!“要我说,爷您直接下令,我们铲平了这村子!”丙侍卫忽略某人越来越黑的神色,不知死活。片刻……“卸甲归田!”某人一声令下,数万士兵踏入田园,拿起自备的锄头,干起了史上最伟大的工程:刨地!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汉末的幸福生活

    汉末的幸福生活

    带着随身空间穿越汉末,种种田,养养鱼,遛马斗狗,赶羊放牛。 打打杀杀非我愿,逍遥种田才自在。
  • 狂颜嫡女:弑夺天下

    狂颜嫡女:弑夺天下

    逆女?妖女?魔女?都说庶不如嫡,可她这嫡女不仅不如庶女,还是众人眼中的妖物。从小被抛弃在外,女扮男装名扬天下,号称天下第一公子,以毒攻毒救治江南得了瘟疫的百姓,武林大会上破碎了魔族的计划,亦正亦邪的她同时也成了正道人中的危险人物,为正道虎视眈眈。因为母亲临终前的心愿遂返家,可等到的却是逼她嫁于他人为妾,设计对方退婚,三番四次暗中拯救兄长,最后却沦为亲生父亲口中的逆女,被匕首刺中心口,于是奋起弑夺天下,走向了命定的道路。看一代不得宠的嫡女如何成就一番伟业。
  • 鲁迅文选

    鲁迅文选

    鲁迅先生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崇高的,他的文章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深刻的思想洞察力和锐利的社会批判力。这本《鲁迅文选》是“经典纸阅读”系列丛书之一部,收录了鲁迅先生美文、随笔、杂论、文论等作品六十余篇。编排上精要突出,脉络清晰,对于读者了解鲁迅先生的作文和为人大有助益。
  • 小农女种田记

    小农女种田记

    整日粗茶淡饭的日子苦啊苦,好在有爹有娘有空间。可为啥心烦的事一堆又一堆?极品奶奶、无良伯父、泼辣伯母、外加一个抢她未来夫婿的堂姐,被同父异母的妹妹害死,穿越人士岂能任人欺凌?咱带着空间养爹养娘养老公,她是小白领,发家致富奔小康。穿越成有爹有娘的古代小农女
  • 冢

    博学多才、倜傥阳刚的当代青年考古学家龙天翔以独步古今之智,破解了武则天墓地开启之谜,成功进入了武则天墓,却没有料到在墓地内遭遇时空转换,进入大唐,并移魂成为了武则天最宠爱的面首薛怀义。他将和武则天将发生何等凄美无俦、至情至性的生死绝恋?千金公主、太平公主、上官婉儿,这些原本已在史书中凋落的至尊红颜款款而来,嘤咛承欢……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