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27400000002

第2章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三种运行模式(1)

(本章内容曾在《湖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8期发表。)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复兴与建设以来,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专著,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与以前相比都有长足的进展;中国学者提出的有的学术观点与学术主张,也引起了世界其它国家比较文学学者的关注。也许正是如此,有人才认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与发展,与东方的印度、日本比较文学的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标志着世界比较文学史上的第三个发展阶段,并有形成第三个具有世界影响的比较文学学派的可能性(参见乐黛云:《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三阶段》,《社会科学》2005年第9期,第170—175页。)。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比较文学的教材编写得到格外重视。据初步统计,1985年以来中国大陆出版的比较文学教材近百种,具有代表性的有乐黛云的《比较文学原理》(北京大学)、刘象愚、陈敦等主编的《比较文学》(高等教育)、杨乃乔主编的《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大学)、胡亚敏主编的《比较文学教程》(华中师大)、张铁夫主编的《新编比较文学教程》(湖南人民)、曹顺庆主编的《比较文学论》等,这些教材的出版,基本上满足了各级各类高等院校比较文学教学实践的需要,教材编写本身也有一个发展与进步的过程;二是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建设取得进展,一批学者提出了自己具有独立性的学术思想。如中国学术大师钱钟书先生提出的“共同的文心与诗心说”、美国著名华裔学者叶维廉提出的“文化模子寻根理论”、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乐黛云先生提出的“新的人文精神说”、台湾两位著名学者提出的“阐发研究”、著名学者曹顺庆先生提出的“中西异质话语理论”等,都在学界产生了比较大的反响。这些学术思想都是作者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经过对历史文化现象进行认真地分析与研究,反复思考才提出来的,对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建设富有启示性;三是在中外文学关系研究方面,特别是20世纪中国文学与东西方文学关系的研究方面取得巨大进展。如范存忠先生的《中国文化在启蒙时期的英国》、钱林森先生的中法文学关系研究、陈建华先生的中俄文学关系研究、朱徽先生的中英诗歌关系研究、张弘先生的《中国文学在英国》、葛桂录先生的《中英文学关系史论稿》等,推动了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关系研究的发展。正是在一大批中国比较文学学者的努力下,中国的比较文学学科建设才取得了进展,使比较文学成为中国文学研究界公认的一门显学,没有人不感受到中国比较文学学者的存在,没有人不承认中国比较文学的学科建设是真正的红红火火,令其它学科特别是相邻学科的学者受到震动。

但是,三十多年来,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确也存在许多问题,值得引起学界高度重视。无论是在中国文学界,还是在外国文学界,抑或是在一般的读书阶层,我们时时可以听到关于比较文学的种种议论,并有一种关于比较文学研究与学科建设存在严重危机的说法:有的学者认为比较文学的研究宗旨有违学术真理的探寻,因为有的人为比较而比较,没有任何学术目标;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走入了误区,只注重自己的大而空的学科理论建设,而没有扎扎实实的文学作品的研究作为基础,有的甚至说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已经死亡,国外的比较文学学科早就死亡,因此研究比较文学,从学术上来说没有前途。

如在2003年,美国的一个印度裔学者斯皮瓦克就出版了一本小册子《一个学科之死》,宣布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死亡。当然也有相反的意见,对上述的观点进行反驳,认为这样的议论是无中生有,是意气用事,是不实之词,不用理睬。2006年《江汉论坛》发表了一组有关文章(包括曹顺庆《比较文学定义与可比性的反思与探索》、孙景尧《拷问:比较文学是什么?比较文学“研究”是什么?——对美国比较文学协会新报告的质疑》、刘介民《危机说的“谬误”——兼斥比较文学的困惑、焦虑》、刘献彪《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新进展》、吴兴明《理论旅行与变异学——对一个研究领域的立场和视角的考察》等五篇。),基本的观点是作者们都认为中国的比较文学不仅没有死亡,反而十分活跃与繁荣,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根本不存在比较文学产生危机或已经消失的问题。世界比较文学特别是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究竟死亡没有?这的确是一个问题。正如杨恒达先生所说:“其实,说比较文学生也好,死也好,充满希望也好,危机四伏也好,无论用哪种词汇来描述比较文学目前的状况,似乎人们总还有一种比较一致的看法,即认为需要对传统意义上的比较文学加以重新考虑,现在需要赋予它一种新的内涵……”

(参见杨恒达:《一个学科的“死”与生》,《中国比较文学》2006年第1期,第2页。)目前,我觉得有必要将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相关问题提出来进行讨论。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其实存在着这样三种运行模式,共同构成了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历史图景(这三种模式是笔者根据对最近三十年中国学术期刊所发表的比较文学论文的考察而提出来的。中国要进行自己的比较文学学科建设,反对的学者很少;但如何进行学科建设并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则存在较大争议。本文的主要内容则是通过对历史的回顾,提出自己的学术主张。):第一种是“平行模式”,一些学者将自己的精力用于从外国特别是西方比较文学界与文学理论界引进相应的理论观念与学术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学者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有的学者还没有来得及做出自己的选择,凡是西方最新的思想与学术热点的东西,都一并引进来在中国发表与出版。

像整个20世纪的西方文论,包括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接受美学、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东方主义等。可以这样说,在比较文学研究方面,凡是在西方比较重要的学术著作,基本上在中国都有译本,从法国学派到美国学派,从俄苏学派到叙事学派,都莫不如此。第二种是“上升模式”,由于受西方比较文学学派及其理论的影响,一些学者热衷于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并且要求中国学者建立自己的学派,提出了自成一体的理论框架,当然有的理论体系因为没有特别坚实的根基,在表面的热闹中也存在危机。我认为这种运行模式主要是一种理想主义性质的,同时也是一种爱国主义情怀的体现。第三种是“下潜模式”,一些学者虽然没有明确认识到自己在从事比较文学研究,但通过扎实的个案研究,却对比较文学学科建设作出了贡献。像许多学者多年来进行的对中外文学关系的研究、对作家作品中存在的其它文化因素的研究、对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文学异同关系的研究、对中西方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对比研究等,其实都是一种最为基本的也是最为重要的比较文学研究。

三十多年来,中国比较文学的学科建设,的确存在以上三种运行模式,这种理论观念不是异想天开,而是可以得到具体言说的,也可以从理论上进行总结。

我们认为,以上三种运行模式各有千秋,各自从自己的角度描绘了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历史轨迹,并且共同推进了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我们之所以要提出这个问题,并不只是想对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历史进行简单地描述,也不是为了对三十多年来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有功人员进行论功行赏,而是为了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能够得到更好地发展。因为我们认为,从长远而言,中国比较文学真要发展到与国外学派平起平坐的程度,真正要建立起自己的学派,如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一样,还特别需要一种“下潜”运动,即要在第三种模式上加大力度,并长期坚持,以取得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立的广阔而坚实的历史文献与学理学派基础。

一、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平行模式”

首先要指出的是,所谓“平行模式”并不是指美国比较文学学者提出的“平行研究”,甚至可以说与那种“平行研究”没有任何的关系。“平行模式”是指中国学者在比较文学学科建设中所采用的一种最为基本的方法,就是最大限度地将西方比较文学理论翻译介绍进来,为我所用。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采取比较的立场与运用比较的方法研究文学,可以说自古有之,至少从东汉印度佛经传进中国那个时代,中国学者的眼里就有了异国他乡的文学存在;但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其理论与观念无疑是从西方引进的,具体的时间,也许可以从林琴南译英、法等国的小说开始,因为他在从事西方小说翻译的时候,时时联想到中国文学的历史,特别是与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产生密切的关系,所以有的人认为他的翻译是典型的“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在这个过程中,他并对西方小说中的人物与事件进行评论,有的是在小说之中,让后人认为他的小说翻译是一种译述;有的则是体现在其序与后记里,这是一种中国古典文学批评方式的评点。后来,梁启超在大力提倡小说文体的过程中,也时不时地将中西小说联系起来进行考虑,提出小说的四大功能之说,并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即认为小说可以“新一国之民”;王国维将叔本华的悲剧理论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运用于对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红楼梦》与宋元戏曲作品的分析上,其实就是开了一种典型的后来被台湾学者称为“阐发研究”的先例。在“五四”时期,胡适、吴宓、陈受颐、范存忠、方重等先生,也往往从中西文学关系研究出发,或者比较中西诗歌的异同,注重具体国家与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虽然他们当时还没有一种十分自觉的比较文学学科意识;但是,到了30年代,傅东华和戴望舒却将法国洛里哀的《比较文学史》和梵·第根的《比较文学论》翻译为中文并在中国大陆出版发行,这两本著作后来成为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启蒙读物,其功用在于它们在中国传播了西方的比较文学理论与方法,对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与比较文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那么,我们可以说,两本法国比较文学理论专著的出版,表明中国学者对于比较文学开始萌生了一种学科意识,有的学者想像西方那样建立起自己的比较文学理论与学科。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在20世纪上半期并没有建立。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兴起,要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改革开放时代算起,特别是1985年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在深圳成立并举办首届研讨班开始。因此,许多人认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是80年代的事,并不是自中国的近代或20世纪20年代开始。所谓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平行模式”,也就是从30年代对法国比较文学理论的翻译与介绍开始。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平行模式”,主要是指中国学者对于国外比较文学理论及其相关著作的介绍,将国外的比较文学理论观念、名词术语、研究方法、学派特点等,基本上是原封不动地照搬过来,为我所用,并将其作为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基础。可分这样三种层次:第一种层次是只对西方的比较文学理论进行翻译,不作任何改动,如上面我们提到的傅东华与戴望舒对法国理论家著作的翻译,80年代的几种国外的比较文学理论的译文选,都是如此;第二种层次是不用真正的一一对应的翻译,只是以自己的文字介绍西方的比较文学理论,这是在翻译或者直接阅读原文基础上的一种概括,以自我表述的方式直接介绍给中国学界,这体现在一些以“概论”、“在西方”、“在中国”命名的一类著作与论文之中;这并不是完全照搬别人的原文,而是有自己的消化与体会,但思想与观点主要是别人的,相当于一种意译,与那种直接的翻译有所区别;第三种层次是其比较文学理论观点虽然是从西方引来的但又有自己的发展,正如有的学者已经指出的那样,说中国目前的比较文学理论,北方高校比较文学群体的,主要来自美国;东方高校群体的,主要来自法国;南方高校群体的,主要来自俄苏。

这种说法,当然并不一定准确,但也并非完全是无中生有的胡说八道。比如关于什么是比较文学,以基亚为代表的法国学者,其定义偏向于比较文学是一种国际文学关系史的研究;以雷马克为代表的美国学派,其定义则偏向于比较文学是一种平行研究与跨学科研究;以日尔蒙斯基为代表的俄苏学派,其定义则偏向于比较文学是一种历史比较文艺学研究。这三种关于比较文学的认识,直接影响到中国学者对于比较文学的理解。目前,从我们所编写的比较文学教材与出版的专著来看,中国学者还没有一个独立而完整的比较文学定义;许多教材中的比较文学定义,都分别来自上述的三个不同文化的外国学派,有的只是有自己的一点综合而已。这种情况表明,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平行模式”是存在的,那就是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观念与研究方法等,与外国的理论观念与研究方法是处于一种平行的形态;这种平行,不是一种相互没有任何关系的平行,而是一种中国对外国的直接平移,直接将其理论资源为我所用,用于中国的比较文学实践之中,用于中国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之中。比如法国学派主张比较文学是一种国际文学关系史,中国学者就专门研究英国文学与中国文学、中国作家与法国作家、中国文学思潮与俄国文学思潮之间的影响与被影响之间的关系;美国学者主张比较文学可以进行平行研究,中国学者就将没有任何影响关系的中外两部小说、两出戏剧、两首长诗进行比较;俄苏学者说比较文学是一种历史比较文艺学的研究,中国学者就出版《历史比较文艺学》、《比较诗学》

等著作,与之相呼应。

我们这样说,并不是贬低中国学者在借鉴西方比较文学理论成果方面的努力,也就是说,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中的“平行模式”,并不是没有意义的。

翻译,既能成为比较文学译介学的研究对象,也能成为一个国家向外吸收学术思想与学术方法的重要途径,是其它方式所不可代替的,因此其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同类推荐
  • 遇见你之后,都是好时光

    遇见你之后,都是好时光

    相遇、分离、等待、回忆,最终释然。本书是一本温暖人心的青春文字,书写了当下年轻人感情的各个横切面,与《匆匆那年》、《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等青春书籍,一起掀起“怀念青春,回味温暖”的热潮。四十八篇独具个人风格的温暖爱情故事,是作者的故事,也倒映着每一个用力爱过的人的影子。值得纪念的时光,与幸福有染,与憾恨无关。
  • 文摘小说精品:校园卷

    文摘小说精品:校园卷

    本书收录了一些文摘小说中的精品故事。青春是一首歌,演绎着浪漫的童话,这里有我们青涩的成长历程,有我们甘之如饴的美好回忆。任时光流转,最初的亦是最美。
  •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随笔精品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随笔精品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随笔精品》共收录了1901年至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随笔精品80余篇,作品字里行间透露着文学大师对社会的见解和生活的智慧,为所有读者提供一份供学习、欣赏、借鉴的随笔经典之作。《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随笔精品》1995年12月初版,此次为修订后再版。
  • 中华诗词名句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中华诗词名句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本书搜集了大量的中华诗词中的经典名句,并配有解析,如“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树欲静而风不止”、“英雄一入狱,天地亦悲秋”等。荟萃了流传久远、脍炙人口、有欣赏和实用价值的名言佳句两千多条,编选的典籍从孔子整理的《诗经》到民国时期的著作,历两千多年。一书在手,尽览中国诗文词曲千古绝唱;开卷有益,领略宠中华民族文化千年辉煌。注释准确疏通词义,言简意赅,权威考证。鉴赏精辟,深入浅出,优美精当,陶冶情操。
  • 为了弱者的尊严

    为了弱者的尊严

    文主人公梁雨润到任山西省信访局副局长,主抓群众接访工作,经他之手处理的民事案件和化解的难题数以千计,而且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在中央、省里挂名的“老大难”问题。由于文章的篇幅限制,笔者不能一一记述。但在采访日子里,所到之处,感受最深的一点是梁雨润同志在百姓中的威望之高,令我常常敬佩与感动不已。
热门推荐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三嫁夫君超宠的

    三嫁夫君超宠的

    待我长发及腰,遮住一身肥膘,纵然虎背熊腰,也要高冷傲娇。穿越不是件苦事,还是件囧事。跳井,太肥,卡了。上吊,太重,枝断了。成亲数载,太丑,至今完璧,被休了。那就改嫁!一嫁,二嫁上赶着再嫁,可是,谁能告诉她,为嘛三次嫁同一个人?夫君,你身份如此多变真的好吗?“娘子,你长的很安全。”一嫁书呆子云。“婆娘,你长的很安全。”二嫁土匪头云。“夫人,你长的.....”苏晚娘掀桌!三嫁洞房,新郎,换句台词成吗?作为迫嫁的土肥圆下堂妇,上没有娘家撑腰,下没有妖娆美貌,又遇上极品一窝,苏晚娘表示亚历山大!且看她在这动荡不安的三嫁中斗倒极品,左手金子右手权势,开创第一家具盛世。
  • 萌宝贼娘,劫上狼君

    萌宝贼娘,劫上狼君

    “在下没财,姑娘还是劫色吧!”这年头真是坑货一个比一个多。劫回来的没钱,装假狗就算了,这回好好的劫财,却硬硬坑成了劫色!眼前这货长得人模人样,俊美妖孽,居然是头狼!苏渺渺摇头叹息:“你走吧。”这货竟无耻赖上了:“姑娘毁了人家名节,要负责啊——”*苏渺渺痛心疾首:真不该打起了卖儿的主意啊!可她不是为了儿好她好大家好嘛!这回好了,儿子生气了,后果很严重;萌宝一个留书出走,要给自己劫个爹!咦?劫回的这个风度翩翩,俊朗不凡,应该挺靠谱的。谁料,关上门,那货开口了——“渺渺,宝儿已经将我卖给你当相公了,你看是不是应该验一下货?”“验什么货?”那货衣衫一褪,答道:“自然是‘夫’纲。”*艾玛,竟劫上了两个“狼”君!萌宝贼娘齐齐大喊:“坑爹啊!”◇◆◇简介无能,美人们还是看文吧!◇◆◇某女:那个,我可能有了。某男眼睛一亮:是吗,有什么反应啊?某女:肚子大了一点,胀胀的感觉。这时,一旁的某宝冷淡插上一句:明天少吃点就不会有这样的感觉了!(额,这熊孩子……)◇◆◇某日,某男胸膛半露,魅惑众生地一把抱住某女,将她压在身下。某女咽了咽口水:你想干什么?某男眉眼一抛:渺渺,干你想干的事。某女双目放光:真的吗?某男衣衫一褪,性感万分地点了点头。某女二话不说,双手狠狠地一推,翻身起来朝外喊道:宝儿,你爹说我们可以吃臭豆腐了……◇◆◇本文一对一宠文,男主腹黑无下限,女主成长抽风型,儿子傲娇萌黑系。宝儿:大减价,买一送一啰喂!贼娘:来吧,来吧,点击“加入书架”,值得你拥有!
  • 贺卡题辞(当代教育丛书·现代名言妙语全集)

    贺卡题辞(当代教育丛书·现代名言妙语全集)

    这些名言警句句句经典,字字珠玑,精辟睿智,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和精神的力量,具有很强的鼓舞性、哲理性和启迪性。具有成功心理暗示和潜在力量开发的功能,不仅可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还能增进自律的能力。
  • 看懂财务报表的28个绝招

    看懂财务报表的28个绝招

    金多多,从一本院校财经科班出身,也考过了几门CPA,拥有了初级会计职称.多多上班的单位是成都市一家小有名气的会计师事务所,在成都市属于中上水平。本书通过多多的工作实践,传授看懂和分析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财务报表的28个绝招。
  • 成都方言

    成都方言

    《成都方言》经过作者马骥数年的搜集整理,汇集了成都的传统方言及现代方言,添加新词甚多,科学造字量之大,在内容及词汇上超过以往任何四川方言类图书,可谓与时俱进。独树一帜。加上精心编排,通俗现代,查找特别方便,更有别于学术性书籍。另附有特色篇章,开篇愉快,贴近生活,可读性强,《成都方言》是一部难得的众口味图书,有助于热爱成都方言的人们参考借鉴。
  • 别跟自己过不去(大全集)

    别跟自己过不去(大全集)

    以故事和理论相结合的形式,最后再配以画龙点睛的人生感悟,让您在百忙之中,静下心来细细审视自己,沉淀自己,关爱自己,犹如夏日午后的那杯绿茶,清淡而沁人心脾。希望它能够让您重新感悟人生,发现生活的美好,面带微笑地踏上新的征途!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事情是我们难以预料的。我们不能控制际遇,却可以掌握自己;我们无法预知未来,却可以把握现在;我们不知道自己的生命到底有多长,但我们可以安排当下的生活;我们左右不了变化无常的天气,却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情。只要活着,就别跟自己过不去。
  • 校园里的17岁

    校园里的17岁

    校园里的青春,就像一首钢琴曲的最后一个音符那样,无论用上多么高亢的调,结局都是消失与离开。
  • 让好习惯成全你

    让好习惯成全你

    都说习惯决定人生,但是养成一种习惯与告别一种习惯。都绝非易事。因为人们总是依赖那些习以为常的事。殊不知它既能将你带入天堂,也有可能带你进入地狱!好的习惯贵在坚持,坏的习惯源于惰性。是习惯决定了你的人生价值,前途未卜之时,习惯就是你的方向。在成败的毫厘之间。习惯决定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