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42400000007

第7章 互文性理论诞生的西方社会文化语境(2)

互文性揭开了作家的神秘面纱,美国后现代文艺理论家威廉·斯潘诺斯正是从此意义上对传统作家地位去魅化,与巴特“作者已死”的观点不同,在他眼里,后现代作者依然是文学本体不可或缺的一个维度,只是已经与现代主义作家全然不同,作家不再是高高在上、主宰一切、气度恢弘、全知全能;作品也不再是作家独白的阵地,而是众多声音的复合,在后现代文学中读者的参与显得重要起来。与读者地位的彰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作者从“神”或“上帝”的位置跌入凡间,他们有数不清的困惑、迷茫和无所适从。卡夫卡的《变形记》、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和尤金·尤涅斯库的《秃头歌女》表现了“二战”后西方人的精神危机和走投无路的绝望感,不再肩负历史使命,而是将恐慌、无奈、无聊、荒诞的生活困境揭示出来,在他们那里,生活充满了偶然性。正如斯潘诺斯所说:“后现代作家不明言小宇宙,他本人从世上的瞩目中悄然隐退。他在无比消极冷漠的距离之中,在一种客观性的呈示之中,漠然地修剪他的指甲。后现代作家是个人生的旅行者,一个明白他或她自己的文化组成角色的男人或女人,而且总是这样去扮演自己的角色。这样一位作家的创造性或破坏性行为,带有开拓和探寻不确定性的印痕。”互文性从否定作家的独创性入手,进而否定了作家的至尊地位。在现代主义文学中作家具有全知全能的神学意义,他洞察一切,博古通今,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他道貌岸然,为神代言,训诫世人。互文性认为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引用和转换,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独创性作品,在当前的文本中总能发现前文本的影子,进而消解文本的独创性与作家的神学地位,后现代作家变成写家或者称为写手。后现代精神的偶然性与不确定性还决定了文本不具有永恒的意义,意义处于不断的流动和阐释之中。后现代文学经历了一个去魅过程之后,最终将走向大众文学、大众文化,消除等级制,去除中心,走向巴赫金式的文学狂欢化。互文性与后现代精神如此契合,以致有些学者开始惊呼:“互文性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标志。如今,后现代主义和互文性是一对同义词。”乌里奇·布洛赫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总结为如下几项:一、作者之死;二、读者的解放;三、模仿的终结和自我指涉的开始;四、剽窃的文学。这不是互文性的文本观又是什么?

互文性产生的社会背景:

1968年五月风暴

1968年5月,一场席卷欧洲大陆的学生运动突如其来,其来势之猛烈完全超出当局的估计,很快在拥有5000万人口的巴黎,就有1000万人参加了停课、罢工、游行,工人与学生联合起来反抗现有的秩序、现有的制度,一度使法国国势濒危,摇摇欲坠。统治了法国十年的戴高乐不得不慨叹,局势已经无法掌控了。但是,学生们的愿望非常简单,他们针对的不是政权,而是对现存不合理的制度的改革。很快,戴高乐重整旗鼓,重新掌控了局面。这场运动史称“五月风暴”。“五月风暴”虽然在表面上失败了,但它却引起法国的深层变革。此后,所有的一切都变了,因为这场风暴后,法国人的思维感觉、谈吐、服饰,或者是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乃至家庭生活、休闲度假都与以往不同了。后结构主义很快成为“五月风暴”后的新宠儿,可以说“五月风暴”引起了人们思考方式的变革,要求打破一切旧的秩序、旧的传统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这导致了哲学上由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的转向。

一、革命原因:多种因素的合力促成

“五月风暴”的产生与当时的国际形势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20世纪60年代的国际社会学生运动风起云涌,在波兰、捷克、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英国、美国,青年学生的不满渐渐聚集起来汇聚成为一股不可阻断的潮流。1966年在中国发生的“文化大革命”同样是以青年人为主体的反叛运动,对法国青年影响很大,毛泽东的著作在法国十分流行,毛主席语录被称为小红书,在青年之间流传。被中国的“文革”吸引着,一些哲学家如福柯也开始对中国的“文革”关注起来。美国在这一时候发动了对越南的战争。从1967年起,爆发了全世界范围内的反抗美国出兵越南的示威游行运动。在法国,学生们也常常以反对美国越南战争为理由集会,在他们中流传着各种新式思想,存在主义、无政府主义、托洛斯基主义、毛泽东的暴力革命理论即毛主义的神话。《新观察家》周刊主编吉达就曾考虑把1968年五月革命与世界形势结合起来理解,非常强调六八的世界意义:“六八年是墨西哥大学生示威的一年,这一学生运动成为拉丁美洲各国对美国关系重新定位的一个深刻运动的先兆;同时在波兰华沙,捷克布拉格等共产主义阵营内部也出现了变革之风,甚至苏联内部异己分子也初露头角;而也正是六八年,美国承认越南战争失败,同意在巴黎同越南谈判。因而六八年实际上意味着世界战后秩序走向崩溃的转折,而这一转折不仅仅是政治意义的,也是社会与道德意义上的。”这些都对法国青年学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加之现存教育制度的腐败不堪,革命已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

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大学教育制度的严重滞后。自中学以来的严格的会考制,以及进入大学后的填鸭式教育,使学生的心灵被规训临检,被考试巡逻,与教师之间缺乏对话、关系恶化,学生的感受被权威冻结。男生与女生不能正常交往,多次发生男生冲进女生楼来抗议学校的“女生宿舍,男生止步”的制度。不光是精神方面的极度束缚,他们在权力与机构下面噤若寒蝉,丝毫不敢发出自己的声音,说出自己的感受,永远只能静默。除此外,学校的硬件设施根本满足不了学生的要求。1968年法国的大学生为60万人,为20年前的5倍。教育设施跟不上学生的需求。巴黎大学有3万学生,图书馆仅能容纳300人。而在教材上依然是因陈守旧、不思改革,19世纪旧的教育制度仍然统治着20世纪的法国。大学教育出现严重的危机,安琪楼·夸特罗其带着申诉的口吻,以一种散文的方式告诉我们:“一万两千个学生。一千五百个住校。”教师迂腐不堪,教学质量堪忧,学生们讥讽学校是“知识的自动发动机”及“毕业文凭制造工厂”。农泰尔的大学生开始抨击教育方式:“我们是来学院里寻求精神解放之路的,可学院给我们提供了什么?原始的家长式教育只有利于饲养‘填鸭’,却使我们得了知识不育症……这种教育方式始而使人厌倦,继而令人反感。因为这种教学机械、僵化、死板、平淡无奇、令人觉得乏味。不感到乏味并保持消极思想的学生就只能成为记录教师乏味枯燥话语的抄写员。这些誊本弥足珍贵,因为他们要按教师的要求把它一个标点不差地搬到试卷上去。”即便这样,当时教育部门还试图推进一项高校录取制度的改革,这项改革是让大学挑选自己想要的学生,这对学生而言意味着更为残酷的竞争。这遭到了大学生和中学生们一致反对,大学与中学内的反抗呼声此起彼伏。无法入校、入校后忍受制度的落后、毕业即失业……不满的情绪渐积渐多,随时都有溃坝的可能。

哲学家保罗·里克尔曾在1964年预言:“如果国家不采取适当的办法解决大学的发展问题,那将会招来酿成全国性灾难的学校大爆炸。”戴高乐在回忆录中说:“我们过去使用的一套,如有关学生的录取、教师的任命、教材、课程考试、文凭等的规定,今天差不多都成了问题。”但当时他错误地估计了学生运动,错误地估计了教育制度的危机及学潮对社会制度的冲击力,说:“只有那些怕考试的坏学生才聚众闹事……”甚至在运动爆发后不闻不问,还是继续他的出国访问,一度被讥讽为聋哑政权。

工人怎么样?工人的问题早已存在,工人们不满低租金住房,不满企业的落后管理、专制式统治,终于要给予他们的统治者出其不意的一击。在1968年的前一年就有工人罢工,他们提出“同等工作,同等工资”、“要自由、民主”、“工人和学生团结一致”等口号。到1968年5月中旬,工人罢工达到了高潮,雷诺汽车厂的工人举行罢工,囚禁厂长,提出延长休息时间、降低劳动节奏、保障就业等要求。接着,邮局、市政、城市交通、殡仪馆、垃圾工举行罢工,警察控制了加油站,汽车限时限量加油,城市断电,家庭主妇开始抢购生活必需品,国家一度陷入瘫痪状态,直接威胁到资本主义国体。到5月28日,全国罢工人数达到900万,罢工涉及社会方方面面,以致戴高乐惊呼:“这是一股洪流,我无法掌控……我已失去控制。”这与戴高乐政府长期只关心国外事务,对国内事务漠然淡视有着深刻的关系,终于酿成一人揭竿而起,应者成千上万的结局。

戴高乐政府早期对于局势的估计是乐观的,甚至是不解的,因为造反的一代正是幸福的一代,出生于1944年到1950年的一代人不曾经历战争、饥饿和贫困。在戴高乐的带领下,法国人民已经富了起来,他们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物质享受,法国的各个领域也在发生着飞速的变化。但是危机还是来临了,仿佛一夜之间风云变幻,一种新的不适出现了。正如社会学家埃加·莫兰在1963年指出的那样:“在舒适中的灵魂不适,在富有中的情感贫乏,在理性化名义之下的根本不合理。”这种灵魂不适表现在19世纪道貌岸然的伦理道德秩序;学校教育中的家长作风;狂热的天主教信徒戴高乐夫人不能忍受与离婚的人同桌同餐;电视台解雇了一名曾露出一个膝盖的女播音员。这些与法国的现代化进程严重不和谐,法国在大量吞噬现代文明时患上了“肠梗阻”,一方面想实现现代化,另一方面却不愿打破旧的秩序,恰如戴高乐提出的“要进步,不要混乱”。学生们要求讨论威廉赖希(William Reich)关于压抑与性欲的书,遭到当局的拒绝。最明显的个例是在主管青年与体育工作的米梭飞(Missoffe)部长的演讲中,学生龚本第打断其演讲说:“我读过你的书,六百页的瞎扯淡,性问题你连碰都不敢碰一下。”部长于是失去风度地说:“难怪,从你脸上就看出有这类问题……跳下水游个泳吧……”教育体系中的二元对立、等级秩序激起了学生的不满。把持着权力的部门对学生要求的漠视及其高高在上的姿势无法实现学生要求平等对话的愿望,这些进一步使矛盾激化。

这样,“五月风暴”就成了一个由教育、社会、经济问题引起的政治革命转移至文化问题、种族问题、性和妇女问题的文化运动。

二、革命爆发:五月中的集体狂欢

正如有人指出的那样,1968年5月爆发于法国的这场革命是假革命,是一场革命心理闹剧,是一场学生自由欲望同社会秩序的象征性对抗。洛朗·若弗兰先生为他关于五月革命的著作命名为《法国的“文化大革命”》。的确,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文化大革命,五月革命既涉及政治、金钱、雇主、剥削,也涉及教育制度、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及性行为,可以说它触及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但是运动并没有触及政权,双方都不希望看到流血,这是他们共同的底线。当时的警署长在后来的历史中备受人们称赞,就在于他敢于独自出现在学生之中同他们交谈。他要求他的警员不要与学生发生冲突,因而相对于其他国家的运动来说,这是一场没有流血的革命,伤亡人数虽有但是极少。而学生们对于政权并没有多大的兴趣,正如当时的学生领袖所说,一千万的人都有了还怕什么。这说明当时有冲击政权并获取成功的可能,但是他们普遍缺乏对暴力的偏爱,缺乏夺取政权的欲望,警察和对垒者的仇恨是有底线的、象征性的。因而,正如现有的研究指出的那样,这是一场假革命,被真正的革命派看作荒诞的、如同闹剧般的革命。

革命在文化上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古老的家长制和乡村式社会被现代社会所取代,僵硬的社会关系和等级制度日渐淡化,纪律变得松弛起来,许多规则不再起作用,个体开始得到强化,大学生和中学生的日常生活也不再像以往那样没有一点趣味。从这个意义上说,五月风暴是一场深刻的文化变革,一场没有野心、没有预谋的革命”。六八的特点在于:没有政纲,没有组织,没有事先计划。抗议一切,反对一切,却提不出任何具体的要求。呼吁人们反抗,却无法指明奋斗的方向。于是,一切现有秩序都成了攻击的对象,他们的目标就是反对秩序,反对结构。正如他们的口号那样:“我们不询问,我们不要求,我们把它拿下,接着就占领。”这就使革命带上了盲目的、冲动的性质,从而陷入无政府主义之中。

这是一场五月的集体狂欢。类似心理剧的狂欢性质是六八的特点之一。正如法国著名思想家、社会学家雷蒙·阿隆在《费加罗报》上所说的那样:“大学生和工人们将又一次对这些日子的罢工、节庆、游行、无休止的讨论和暴动留下美好的回忆,仿佛日常生活的烦恼、技术和官僚主义所造成的窒息感需要时不时地突然宣泄一下,似乎法国人只有在革命(或者假革命)的心理剧中才能使孤独感得到解脱。”革命变成了成人游戏,只有在游戏中才能得到身心的极度放松。这是一种对平铺直叙生活的抵制,对现有结构的不满,如中世纪的狂欢节般地将平时聚集起来的能量如地震一般突然释放出来。大学生们开始聚集在拉丁区,起初散在角落,然后形成团体,然后发展为示威。他们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开始用学校灌输给他们的知识反抗这个试图让他们一直做乖宝宝的社会,开始对一向需要他们顶礼膜拜的大师们表露出不敬,他们开始呼吸到自由的空气,没有了社会对人的规约和钝化,他们的器官开始感到畅通无阻,沉溺于一种欢快的气氛中。

五月变成了喧哗的、吵闹的五月,狂欢的五月,颠覆了等级,颠覆了秩序。知识工厂只是回答但不发问,当时处于巴黎的名师在学生运动中显然成了配角,他们只有在回答提问时发言,整个五月陷入了热烈的、喋喋不休的学生讨论之中。安琪楼·夸特罗其如实记录道:“由尊师重道所构成的铁丝网其实早已老锈了。质疑就是老虎钳。这个大学,或知识工厂,遭逢头一回野猫罢工。教授们正在被一个个的问题扒掉衣裳。笑,这个立即欢喜自在的亵渎艺术。不一会儿,教授们都成了赤裸的国王。”

学生们开始反问教授,墙上写着:“教授,您老了。”

各式各样的口号贴在学校、工厂、街道的墙壁上,各种手写报、画报、大字报、临时刊物纷纷出现,在这些地方聚集着反叛者最真实的声音:

“无拘无束地生活,毫无顾忌地享受。”

“make love,not war.”

“商品是人们的鸦片。”

“社会是一株食人花。”

同类推荐
  • 少年飘泊者:蒋光慈作品精选

    少年飘泊者:蒋光慈作品精选

    《少年飘泊者:蒋光慈作品精选》描述了农村少年汪中在父母双亡之后漂泊四方,经历艰难曲折,最终走上了自觉地为革命事业而英勇斗争的道路。主要人物形象激励过许多在黑暗中找不到出路的青年走上革命道路,而这部小说也因最早歌颂党的领导、最早塑造优秀共产党人形象,从30年代起一直被国民党当局查禁。
  • 生命之树

    生命之树

    威廉·巴特勒·叶芝是爱尔兰著名诗人、剧作家和散文家,也是英语世界中最伟大的现代诗人之一,歌德堡诗歌奖、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叶芝一生创作丰富,深受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神秘主义、象征主义的影响。《生命之树》这本散文集反映了他受到雪莱诗歌、布莱克浪漫主义、爱尔兰民间神秘主义等多方面的影响,是叶芝文学思想与艺术思想的结晶。
  • 极品人

    极品人

    古今中外举世闻名的爱情和各种艺术作品里的爱情,就是一种美丽的诱惑。正因为真正的爱情难寻,人类基于对爱情的渴望才生出许多想像,编出许多故事,无形中给爱情定出了一种标准。倘没有这个参照系,人间也许会少些爱情悲剧。实际上每个人的爱情都有自己的条件,自己的特殊性,跟谁的都不一样,尤其跟古今中外著名的爱情范例不一样,这才是你的。
  • 寂寞绿卡

    寂寞绿卡

    ”旧金山,对华文作家来说,就是一座勘探人生宝藏的金山。让我们来欣赏这些宝藏吧。,这些来自旧金山的文字都应验了美国作家威廉萨洛扬所说的,“如果你还活着,旧金山不会使你厌倦;如果你已经死了,旧金山会让你起死回生
  • 青春·哲理卷(散文精品)

    青春·哲理卷(散文精品)

    一段爱情的重生是要等待一个人的死亡,同时也可能让死亡毁掉一切。以青春换明天的爱情,从来凄怆。爱是难分彼此——彼此的优点和缺点。我以为这是我的优点,你却说是缺点。你的缺点太多,我却喜欢你,这是我的优点。爱就是难分彼此。理想,在实现以前,有很多名字,它们是:幻想、妄想、白日梦,和不可能。可是,就是它,使得一个只能爬行的看鸭子的小男孩,变成了受众人崇敬的学者与勇者。
热门推荐
  • 菲鹰女神

    菲鹰女神

    公元3500年,M星球上,一个名为“XE001”的机器人横空出世,其表现形态为十八岁的可爱少女,谁也想不到她具有令人极其恐怖的力量。幕后操纵人马克身为总理,却不满足自己的现状,于是换上了另一个身份——博士来制造力量强大的机器人,耗时十年,终于制造出“XE001”,打算利用其刺杀总统,登上权力高峰,从而一步步实现自己的邪恶计划。同时马克想进一步控制文东,因此设计出一个“催眠洗脑”计划,但因与文东失散多年后重逢的弟弟文豪的参与,从而使计划破产,文东因此也与马克只见产生了隔阂。
  • 名士风流:竹林七贤

    名士风流: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是指魏晋时期的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成七位名士,他们常在竹林中聚会,因此得了这个雅号。在混乱黑暗的时代,竹林七贤把老庄哲学的无为、尚真与返归自然的精神发展到了极致,形成了一种自由解放的新气象和不伪饰、不矫情、顺其自然的新的道德风尚。东晋之后,竹林七贤的影响逐渐传播开来。随着时光的推移,他们已成为魏晋时期文人精神理想的一种象征。
  • 风雨人生

    风雨人生

    我出生在河北农村一个贫寒的家庭,自四岁起就一直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我过早地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和母亲一起承担着生活的重负。虽然家境贫寒,但我一直感受着母亲给予我们兄妹的关怀和爱护,母亲的爱是我童年最温暖的回忆。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仙临苍穹

    仙临苍穹

    仙临天下,穿破苍穹。主角洛叶莫名穿越,从此走上修仙一途,斩妖弑魔,踏上万古成仙之路。逆天之道,是否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幽冥之法,到底是正是邪?九大神体,竞相争锋,最后谁能笑到最后?所谓成仙,是南柯一梦,还是确有其事?
  • 初恋记忆

    初恋记忆

    钟跃民:“陕北这块地方很奇特,从表面上看,这是块贫瘠的土地,可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种表象后面隐藏着一种很深奥的东西。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拒宠佳人:嚣张女侍卫

    拒宠佳人:嚣张女侍卫

    家国破碎?她独自乔装远行!一路上困顿重重?她英勇善战智计百出!在战场上威风八面的她,在滚滚红尘中,她竭尽全力的苦苦挣扎。困顿中,面对纷纷飞至的桃花一朵朵,她却还是初心不改嚣张依旧。。。。。。
  • 儿女情长

    儿女情长

    刘浪,生于70年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签约作家,鲁迅文学院第十五期高研班学员。若干诗歌、中短篇小说发表于《飞天》《文学界》《山花》《作品》等数十家期刊,多篇小说被《小说选刊》等报刊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