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36200000018

第18章 定慧品第四

禅定,体也,寂而常照。智慧,用也,照而常寂。体用不二,谓之定慧。《禅源诸诠集序》上:“禅是天竺之语,具云禅那,此云思维修,亦云静虑。皆定慧通称也。”《佛祖通载》卷九:“唐宣宗问荐福辨禅师:‘如何是戒定慧?’答曰:‘防非止恶,名戒。六根涉境不随缘,名定。心境俱空,照鉴为慧。’”

师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1]。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2],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3]。诸学道人[4],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内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5]。

[1]调摄乱意,名定。观照事理,名慧,又名止观。《六波罗蜜多经》八:“佛果大菩萨,定慧为根本。”

[2]《起信笔削记》五:“禅者具云禅那,此云静虑,即慧之定。般若此云智慧,即定之慧。故此与第五是自性定慧本自一法,但约体用义分异尔。”

[3]《涅槃经》北本三十一:“善男子,十住菩萨,智慧力多,三昧力少,是故不得明见佛性。声闻缘觉,三昧力多,智慧力少,以是因缘,不见佛性。诸佛世尊定慧等故,明见佛性。”

[4]学道人,修学道行之人也。《菩萨璎珞经》:“佛子庄严二种法身,是人名学行人。”

[5]《金刚经》:“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六祖金刚经注》:“有我相者,倚恃名位权势、财宝艺学,攀高接贵,轻慢贫贱愚迷之流。人相者,有能所心,有知解心,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自恃持戒,轻破戒者。众生相者,谓有苟求希望之心,言正行邪,口善心恶。寿者相者,觉时似悟,见境生情,执著诸相,希求福利。有此四相,即同众生,非菩萨也。”又曰:“实无有法者,谓初悟人尚有微细四相也。但少有悟心,是我相;见有智慧,能降伏烦恼,是人相;见降伏烦恼竟,是众生相;见清净心可得,是寿者相。不除此念,皆是有法。故云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曰:“始即令诸学人先除粗重四相,如大乘正宗分中说也。次即令见自性之后,复除细微四相,如究竟无我分中说也。此二分中,即皆显出理中清净四相。若于自性无求无得,湛然常住,是清净我见。若见自性本自具足,是清净人见。于自心中本无烦恼可断,是清净众生见。自性无变无异,无生无灭,是清净寿者见。”

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1]。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2]。

[1]灯,与“镫”通。

[2]《破相论》:“觉之明了,喻之为灯。是故一切求解脱者,身为灯台,心为灯炷;增诸戒行,以为添油。智慧明达,喻如灯火常燃。如是真正觉灯,而照一切无明痴暗。”

师示众云:善知识!一行三昧者[1],于一切处行住坐卧[2]常行一直心是也[3]。

[1]《三藏法数》四:“一行三昧者,惟专一行,修习正定也。”《大智度论》四十七:“云何名一行三昧?住是三昧,不见诸三昧此岸彼岸,是名一行三昧。”

[2]行住坐卧,即四威仪。《观念法门》:“问:不行住坐卧,一切时处,若昼若夜?”

[3]《维摩经·佛国品》:“直心是菩萨净土。”《注维摩经》一:“肇曰:‘直心者,谓质直无谄。此心乃是万行之本。’什曰:‘直心,诚实心也。发心之始,始于诚实。’”《普观记》:“言直心者,离屈曲故。谓以此心直缘真如,由此方便,发起正智也。”

《净名经》[1]云:直心是道场[2],直心是净土[3]。莫心行谄曲,口但说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著。迷人著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善知识!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4]。

[1]《净名经》即《维摩经》。

[2]《维摩经》四:“光严童子白佛言:忆念我昔出毗耶离大城时,维摩诘方入城。我即为作礼,而问言:居士从何所来?答我言:从道场来。我问:道场何所是?答曰:直心是道场。”

[3]《维摩经》四:“宝积,当知直心是菩萨净土。”此云直心是道场,是净土。大师略“菩萨”二字言也。

[4]法缚,同法执,缠著于法也。《圆觉经》:“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缚。”《菩提心论》:“二乘之人,虽破人执,犹有法执。”

若言常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1]宴坐林中[2],却被维摩诘诃[3]。

[1]舍利弗,亦名舍利子。佛之大弟子也。《嘉祥法华疏》一:“从母立名,母以眼似舍利鸟眼,故名母名舍利。其母于众女人中聪明第一,以世人贵重其母,故呼为舍利子。”

[2]《义记》二本:“宴,犹嘿也。嘿坐树下,名为宴坐。”

[3]《维摩经·弟子品》:“佛告舍利弗:汝行诣维摩诘问疾。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曾于林中宴坐树下。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舍利弗,不必是坐为宴坐也。”

善知识!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1],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2]。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师示众云:善知识!本来正教[3],无有顿渐[4],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修,悟人顿契。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

[1]《宗镜录》九十七:“崛多三藏历村,见秀大师弟子,独坐观心。师问:作什么?对曰:看静。师曰:看者何人?静者何物?其僧无对。问:此理如何?师曰:何不自看?何不自静?”又出《传灯录》五“西域崛多三藏”章。按:静当作净。《坛经》敦煌本作“看心看净”。唐人写经,“净”“静”不分。《神会语录》亦作“看心看净”。详《坐禅品》注。

[2]颠,痴癫病也。

[3]所说契于正理,名正教。

[4]顿渐,顿教与渐教也。用以判别诸大乘教者。余见前。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1],无相为体[2],无住为本[3]。

[1]无念,即正念也。《顿悟入道要门论》上:“无念者,一切处无心是;无一切境界,无余思求是;对诸境色,永无起动,是即无念。无念者,是名真念也。若以念为念者,即是邪念,非为正念。何以故?经云:若教人六念名为非念,有六念名为邪念,无六念者即真念。经云:善男子,我等住于无念法中,得如是金色三十二相,放大光明,照无余世界,不可思议功德,佛说之犹不尽,何况余乘能知也。得无念者,六根无染故,自然得入诸佛知见。得如是者,即名佛藏,亦名法藏,即能一切佛一切法。何以故?为无念故。经云:一切诸佛等,皆从此经出。问:既称无念,入佛知见复从何立?答:从无念立。何以故?经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2]《大智度论》八十八:“诸法实相,是一切法无相。是无相中,不分别是佛是畜生。若分别,即见取相。是故等观。”《破相论》:“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

[3]《维摩经》六《观众生品》:“文殊师利又问:颠倒想孰为本?答曰:无住为本。”《宗镜录》八:“文殊师利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睿公释云:无住即实相异名,实相即性空异名。”

无相者,于相而离相[1]。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2]。念念之中,不思前境。

[1]《传心法要》云:“学道人若学得知要诀,但莫于心上著一物。言佛真法身犹若虚空,此是喻法身即虚空,虚空即法身。常人谓法身遍虚空处,虚空中含容法身。不知法身即虚空,虚空即法身也。若定言有虚空,虚空不是法身;若定言有法身,法身不是虚空。但莫作虚空解,虚空即法身;莫作法身解,法身即虚空。虚空与法身无异相,佛与众生无异相,生死与涅槃无异相,烦恼与菩提无异相。离一切相即是佛。”

[2]《中阿含经》:“时诸比丘数共斗诤。于是世尊说偈曰:若以诤止诤,至竟不见止。惟忍能止诤,是法当尊贵。”《庄严经论》:“尸利鞠多因设火坑并毒食害佛不得,悔过号泣。世尊告言:汝勿忧怖。即说偈言:起我我无诤,久舍冤亲心。右以旃檀涂,左以利刃割。于此二人中,其心等无异。”

若前念、今念、后念[1],念念相续不断[2],名为系缚[3]。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4]。

[1]前念、今念、后念者,已往之念、现在之念与未来之念也。

[2]《起信论》:“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从本以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故。”

[3]系缚,烦恼之异名。烦恼能缠缚身心,而使不得自由。《正法念》云:“如绳系飞鸟,虽远摄即还。众生业所牵,当知亦如是。苟非觉悟,何有解期?”

[4]《顿悟入道要门论》上:“汝若欲了了识无所住心时,正坐之时,但知心莫思量一切物。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过去事已过去,而莫思量;过去心自绝,即名无过去事。未来事未至,莫愿莫求;未来心自绝,即名无未来事。现在事已现在。于一切事,但知无著。无著者,不起憎爱心,即是无著。现在心自绝,即名无现在事。三世不摄,亦名无三世也。心若起去时,即莫随去,去心自绝。莫住时,亦莫随住,住心自绝,即无住心,即是住无住处也。”

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1]。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2]。此是以无相为体。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3]。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劝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4]。所以立无念为宗。

[1]《大智度论》七十:“诸法空者,即是无有男女、长短、好丑等相,是名无相相。”

[2]法体,有为无为诸法之体性也。《八宗纲要》上:“三世实有,法体恒有。”

[3]唐有源律师来问慧海曰:“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师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律师杜口。按:吃饭百种须索,睡时千般计较,即是境上生心。

[4]佛经,佛所说之经典也。

善知识!云何立无念为宗?只缘口说见性迷人[1],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2]。一切尘劳妄想[3],从此而生。自性本无一法可得[4]。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

[1]口说见性迷人者,口中说见性而不实行之迷人也。

[2]邪见,见前注。

[3]《大乘义章》五本:“谬执不真,名之为妄。所取不实,故曰妄想。”

[4]《起信论》:“一切众生,本来常住。入于涅槃菩提之法,非可修相,毕竟无得。”《传心法要》下:“菩提者,不可以身得,身无相故;不可以心得,心无相故;不可以性得,性即便是本源自性天真佛故。不可以佛更得佛,不可以无相更得无相,不可以空更得空,不可以道更得道。本无所得,无得亦不可得,所以道无一法可得。只教你了取本心,当下了时,不得了相。无了无不了相,亦不可得。”

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1]。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2],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经云[3]:能善分别[4]诸法相[5],于第一义而不动[6]。

[1]《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即真如之体也。发而皆中节,即真如之用也。”《庄子》:“至人之用心若镜,即真如之体也。不将不迎,应而不藏,即真如之用也。”《大易系辞传》:“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即真如之体也。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即真如之用也。”

[2]根,能生之义。眼根对于色境而生眼识,乃至意根对于法境而生意识名根。《大乘义章》四:“六根者,对色名眼,乃至第六对法名意。此之六,能生六识,故名为根。”《笔削记》六:“心散乱时,眼所见色,乃至意所知法等六尘。闻,谓耳鼻;觉,谓舌身;知,即是意。摄六尽。”《净名经》六《不思议品》:“不可见闻觉知。”肇注:“六识,略为四名。见闻,眼耳识也;觉,鼻舌身识也;知,意识也。”

[3]《维摩经·佛国品》。

[4]分别有三:一、自性分别;二、计度分别;三、随念分别。按:此即第二之计度分别,谓思量推度种种差别之事也。

[5]殊别之相可见于外者,名为法相。《大乘义章》二:“一切世谛有为、无为,通名法相。”《维摩经·佛国品》:“善解法相,知众生根。”

[6]《楞伽经》二:“第一义者,圣智自觉所得,非言说妄想觉境界。”又二之下:“究竟不成就,则度诸妄想;然后智清净,是名第一义。”唐译《楞伽经》:“第一义者,是圣乐处。因言而入,非即是言。”《大智度论》四十六:“第一义名涅槃。”

同类推荐
  • 禅与养生

    禅与养生

    将前人精要有机地融汇组合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化繁为简。相信有兴致的读者详阅后,在很多方面与我会有共同感悟。若能照此修禅、养生,净化心灵,强身治病,延年益寿,善莫大焉。
  • 圣经的故事

    圣经的故事

    《圣经》是人类历史上一部独一无二的书。它由不同时代的人用不同的语言写成,却极其贯通;它遭到无数的怀疑甚至诋毁,但最终它作为圣经经典的位置却丝毫没有动摇;它不是单纯的文学书、哲学书或历史书,但它是很多文学作品的源泉,哲学家不断地引用和讨论,它对犹太古史的详尽记载也远远超过其他民族的古史书。《圣经》是人类的伟大遗产。
  • 牟宗三说儒

    牟宗三说儒

    牟宗三先生终生不做官,不取财,不搞华而不实。对于平凡的世界,他更强调不平凡的人生学问,“这学问不为自己,专为我们中国文化做一点点贡献。”在这位最具“原创性”的“智者型”哲学家,当代港台新儒家中的重镇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儒者的真情真性与一份儒家的生命力量。
  • 佛学中的做人道理

    佛学中的做人道理

    从大量平凡而琐碎的生活事例出发,层层深入,以最通俗的语言,最常见的故事,将佛学的做人道理娓娓道出,使佛法智慧与尘世生活紧密融合在一起。佛道,佛道是一种大思想,大艺术、大智慧、大境界。禅,不仅是中华文化之精粹,亦为整个东方文化所推崇。佛,让我们远离尘世的烦恼,在喧嚣与浮华中筑起一座盛放心灵的舞台;让我们在面对挫折时,有一颗豁达的心去承载,让我们遭遇坎坷时,有一种信心和勇气去打拼;让我们在苦难来临时,用笑容和爱去坦然面对;让我们无法拥有时,体会到轻松挥手告别的美丽。
  • 禅里禅外悟人生

    禅里禅外悟人生

    本书是弘一法师透悟佛学要义与人生真谛的集大成之作,书中除了弘一法师的著作之外,还包括他的演讲稿与处世格言,这些内容被梁实秋、林语堂等名家誉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
热门推荐
  • 冷王的冲喜嫡妃

    冷王的冲喜嫡妃

    冰冷阴暗的地下云池中,沉重的铁链加身,她蜷缩在一方冰冷的石台上,一身狼狈昔日挚爱,山盟海誓,竟然只是因她手中权势,交出权柄的她,便只落得个阶下囚的下场……当那人迎娶当朝公主的喜乐声传来,她唇角透出一抹凉薄笑意,拼劲一身功力,亲手将所有背叛她的人送上末路,也顺便送了自己的小命再次睁眼,她竟然成了焱王的冲喜新娘?且是在新婚当日就被逼为妾,悲催丧命的可怜女子堂堂云门少主,怎能让人如此欺凌?嫡姐给她下冰寒之毒,她还以火烧之刑嫡母侵吞她的财产,她搬空了整个娘家父亲派杀手来暗杀,她将父亲苦心经营的杀手营一锅端了--可是,全程随扈的王爷夫君像个大冰块,冻得她浑身起鸡皮疙瘩打个商量,我只是你的冲喜新娘,你既已痊愈,我的作用到此为止,我们好合好散?“你现在是不是觉得其实我比谁都好?”女子眯着眼睛,像一只慵懒的狐狸。男子冷硬的面色有了一丝松动。“知道是什么原因吗?”女子身体微微前倾,看着他的眼睛,郑重说道,“那是因为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男子眼神防备。“说实话,想不想试试偷不着的感觉?”男子如临敌。“那就给我--一纸休书!”男子终于忍不住狂怒暴起:“你妄想!”
  • 诺未门

    诺未门

    在本书中,我们用一个个生动典型的教育故事和精辟独到的点评,向家长揭示犹太教育的神秘面纱,让世界上通用的优秀教育方式的本质浮出水面。我们将和家长一起分享犹太人的创意家教理念和家教方式,包括犹太人的生存教育、美德教育、自立教育、财富教育等诸多方面创意家教方法。
  • 女主想从良

    女主想从良

    穿越到自己吐槽的文里,成为自己唾弃的女主,顾晓白觉得压力山大。为了在这个世界洁身自好,顾晓白努力让自己低调低调再低调,可是这双咸猪手是谁的,你再伸、再伸、再伸,我就把你剁掉……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懒妾

    懒妾

    听说,檀城富商凤家老爷有一妻四妾,五儿六女,整一个庞大家族。听闻,凤家十一小姐凤睐沉睡了五年之久,居然醒来了。凤睐说;“大惊小怪干什么,有什么好稀奇的,醒来就醒来,我倒希望永远不醒,这样能让我天天睡个饱。”虾米!这样也行么?听说,凤家十一凤睐及是妓女所生,出生卑微,母亲忧郁成疾而死,十岁的她变成了没人爱的孤儿,因不幸落水错睡了五年之久。凤睐不屑地说:“屁咧!我又不是狗,不屑这种当狗的宠爱,我自己宠爱我自己就够了。”听说,凤家十一凤睐,在家耐不住寂寞,公然带着情夫在房里偷情,结果被大夫人捉奸在床。凤睐说:“清者自清,人家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姑奶奶就算真的偷情,那又怎样,他们八婆什么?我就不信全天下的人,都没有一点色心,假如一大美人或是一个大美男脱光衣服站在你面前,除非你不是男人或是女人,早就扑上去吃了,妈的,就算女人看女人也会起色心好不?”听说,凤家十一凤睐上的人是五王爷孤独羽,凤家一夜之间攀龙附凤,成为皇亲贵族,被唾弃三个月荡fu的凤睐,成为了五王爷的第十一妾室。凤睐嗤笑:“说得好听是十一夫人,说白点也只不过是他五王爷的第十一小妾,丫的,这十一两个词是不是今天跟我犯冲啊!不三不四的,偏偏是个1,而且还是两个1,摆明让我打双节棍嘛!”听说,凤家十一小姐嗜睡成性,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堪称檀城第一懒女,一沾床就睡个错天地暗,电火雷劈也打不醒她。“啊!好困啊!天大地大,睡觉最大,我就是没有出息又怎样,只有那些‘有出息’的笨女人才会为了一个男人斗个你死我活,何必呢?俗话说,女人何必为难女人呢?我不会蠢到去摊上这滩混水。”“何必自寻烦恼呢?嘴长在别人脸上,他们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反正不痛不痒,管他王爷‘性’福不‘性’福,我幸福就好了。”简介无能,先待定着,过两天再重新码,呵呵,本文过程NP,结局待定。推荐自己新坑的文《狂妻七嫁》刚睁开眼就被甩手一巴掌,下手还真他奶奶的狠,脸上火辣辣的痛楚像火烧一样的热痛。靠之,老娘曾几何时被如此对待过,士可忍,她凤悠孰不可忍。“啪!啪!啪!”别人敢伤她一分,她三倍奉还。吓!她这个下堂妻居然回甩了小三三巴掌。有谁告诉她,她才刚趴在床上睡一觉,就莫名其妙的穿了,而且还穿在刚下堂的女人身上。下堂妻就下堂妻吧,老娘我照样活得轻松自在,拿着休书,挥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潇洒走人。
  • 修罗邪妃

    修罗邪妃

    离王府,到处弥漫着大红喜色,新房极尽奢华,只是与这喜庆的颜色象相不符的是,整个离王府的下人脸上皆无喜色,只为新房里的女子感到惋惜。靠近右边窗户的石柱,透过窗柩朦胧的月色洒下一片清冷光华,为整个房间附上一层银霜。空气中弥漫着幽兰的馨香,与对面的紫檀木妆台散发出的香味混为一体,带着令人微醉的气息。一道莹润光滑的珠帘静静垂落着。珠帘之后,摆放着一张刺绣屏风,屏风后隐隐显出一张质地……
  • 我的武侠学长

    我的武侠学长

    隐密在你我所熟知的大城市中,有一所看似平常的高中学校,里头的每一个学生都身怀各种失传已久的绝技:降龙十八掌、弹指神功、百变神行、忍术、轻功、暗器、易容术等……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品牌营销8大实战攻略

    品牌营销8大实战攻略

    本书适合于企业经理人、品牌管理者、品牌经营策划机构以及其他对品牌塑造与品牌营销有兴趣的读者阅读。本书凭借专业、权威、实用的独特优势,以期提升中国企业的品牌营销理念和操作方法,为企业增强品牌竞争力提供有力的支持。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