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80500000014

第14章 临朝亲政(4)

遣使《汉书·食货志》说:古之王者,“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历代的皇帝也每每把遣使作为了解全国情况、处理应急措施的通常办法。汉武帝末年,“东方盗贼滋起,大群至数千人,攻城邑,取库兵,释死罪,缚辱郡太守、都尉,杀二千石。小群以百数掠卤乡里者,不可胜数。道路不通。上使御史中丞、丞相长史督之,弗能禁。乃使光禄大夫范昆及故九卿张德等衣绣衣、持节、虎符,发兵以兴击。”隋文帝开皇三年,发使者巡省风俗,以使“不出庭户,坐知万里”。忽必烈“始定海内,欲见万里如在目睫,以决其畿”,乃派贺胜“乘传将指,遍历吐蕃、云南、广海之地,往返观察,军旅所及,必得其情以归报”(《道园学古录》卷十三贺胜《神道碑》;卷十八《墓志铭》)。有名的郑和下西洋,也就是衔明成祖的特殊使命而远涉重洋的。它如唐太宗遣观风使,清雍正遣观风整俗使、宣谕化导使,都是其类。许多皇帝还喜欢派遣宦官作为使者整顿地方政务、监视军队、督办工程、搜括财货。这种作法在某一程度上为皇帝增添了耳目,了解到实际的情况,有利于按自己的旨意有效地解决某些问题。不过它是临时的、偶发的;而且,这些皇命在身的使臣们,往往是狐假虎威,凌轹地方官,敲榨老百姓,除了增添横暴以外,并不能对当时的政治带来积极效果。元朝末年,政治黑暗,民怨沸腾。元顺帝至正五年,为了收揽人心,派遣官吏分道奉使宣抚,以“询民疾苦,疏涤怨滞,蠲除烦苛,体察官吏贤否,明加黜陟”。唱的固属好听,但作的却完完全全相反。这些受委派的宣抚使官员,本身“类皆脂韦贪浊”,他们来到地方,与地方官勾结,官吏贪污而不问,百姓涂炭亦不闻,自己却大行贪赃纳贿,无恶不为。故当时民谣说:“官吏黑漆皮灯笼,奉使来时添一重。”又说:“奉使来时晾天动地,奉使去时乌天黑地,官吏都欢天喜地,百姓却啼天哭地。”(《辍耕录》卷十九《阑驾上书》)类似的例子,是数不胜数的。

延访和对官员的召对不同,延见或延访则带有一定的尊礼性质,多半施之于饱学的宏儒和有名声的耆宿。汉文帝征见贾谊于宣室,倾谈“至夜半,文帝前席”。这次延见是因为文帝在宣室受祭祀用的剩余肉块,而感鬼神之事,便专门请了大学问家贾谊来进行讨论的,所以后人有诗讥讽说:“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汉光武帝征聘他的老朋友严光,三反而后至,“论道旧故,相对累日”。“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座甚急。帝笑曰:‘朕故人严子陵共卧耳。’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汉书》卷八三《逸民传》)有的皇帝甚至不惜枉驾就尊,以表示特别的诚意和尊礼,如周文王渭水访姜尚,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通过延访,求得真正的贤才而任之,或者是取得有卓识的建策而行之;同时也带来了礼贤下士的美名。因此,历史上有所作为的皇帝都用很大的精力投人这一活动,而且多确实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延访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闻其名而延见,有的则因推介而延见。两汉时期,民皆可以诣阙上书,自陈己见。如果皇帝认为果有可取,即予召见,经过当面谈话,感到满意,便予以官职。如主父僵、严安、徐乐等著名政治活动家都是通过这条道路进人仕途的。北魏孝文帝在延兴二年,“诏州郡县各遣二人,才堪专对者,赴九月讲武,当亲问风俗”(《北史》卷三《魏本纪》)。朱元璋对解粮进京的各地粮长,和已告退返乡的功臣子弟元正来贺的,都亲子接见,加以训示。这类集体的接见,也有利于皇帝扩大接触面,掌握舆情。

诏求言与诏求贤求言也即是求贤。诏求言、诏求贤实际上便是范围广泛的延访。下诏求言是就某一重大问题,公开向部分官员或全体人民征求书面解答,它创行于汉武帝元光元年的《贤良策》。其文云:

朕闻昔在唐虞,画像而民不犯,日月所照,莫不率俾。周之成康,刑错不用,德及乌兽,教通四海。海外肃脊,北发渠搜,民羌侏服。星辰不孛,日月不蚀,山陵不崩,川谷不塞。麟风在郊薮,河洛出图书。呜呼!何施而臻此欤?今朕获奉宗庙,夙兴以求,夜寐以思,若涉渊水,未知所济。猗与伟与,何行而可以章先帝之洪业休德,上参尧舜,下配三王?朕之不敏,不能远德,此子大夫之所睹闻也。贤良明于古今王事之体,受策察问,成以书对著之于篇,朕亲览焉。

针对这一设策,贤良们各抒所见。董仲舒著名的天人三策,就是他对这一问题前后三次作出的对策。通过策对,汉武帝找到了调整国策的方向与办法,同时也发现了人才。

在公开下诏求言的同时,汉武帝也下诏求贤。元封五年,诏曰: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才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域者。

这都是皇帝个人,越过例行的官府程序,直接听取臣民的建言与批评,直接发现人才,不次任命官吏。到了唐代,制举制度正式形成。唐朝在正常的科举进士之外,又有制科之设。“天子又自诏四方德行、才能、文学之士,或高蹈幽隐与不能自达者,下至军谋将略,翘关拔山,绝艺奇伎,莫不兼收。其为名目,随其人主临时所欲而列为定科者,如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博通坟典达于教化,军谋宏远堪任将率,详明政术可以理人之类,其名最著。而天子巡狩行幸,封禅泰山、梁父,往往会见行在。其所以待之之礼甚优,而宏村伟论。非常之人亦时出于其间,不为无得也。”(《新唐书》卷四四《选举志上》)宋初承周显德之制,分设三科: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经学优深可为师法、详明吏理达于教化。一应内外职官,前资现任,黄衣草泽人等,并许诸州及本司解送吏部,由皇帝御试,谓之大科。后续增为六科。神宗以后,累罢累复。制举的特点是“无常科以待天下之才杰”,而由天子亲策之,与例行的科举程式是不同的。南宋高宗时曾创行“制科”,三岁一试,“与制举无常科者异,然亦必召试定等而后授官,则亦可谓之制科。”(《日知录》卷十六《制科》)清朝初年的博学鸿词科亦即唐之制举。不过这时已把常科的殿试进士亦称为制科。历代的君主们对下诏求言、求贤的办法电问多采行,不过大多是在碰上大灾、危局时,为了收揽人心而玩弄的政治骗局。

登闻鼓《事物纪原》说:“昔尧置敢谏之鼓,即其始也。用下达上而施于朝,故日登闻。”可知其设置之原意就在保证下情能上达。战国时,秦商鞅变法,对非议者严厉镇压。行之十年,乡邑大治,于是“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法家主张“法制不议,则民不相私”(《管子·法禁第十四》),老百姓议政是犯罪的。秦始皇立诽谤之法,坑杀了四百六十多名私下议论他的儒生,其意就是尽钳天下人之口。汉在这方面逐步有所放松。吕后当政的元年,除三族罪妖言令。文帝二年,下诏:“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族,诽谤之木,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也。今法有诽谤妖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将何以来远方之贤良?其除之。民或祝诅上以相约而后相谩,吏以为大逆;其有他言,吏又以为诽谤,此细民之愚。无知抵死,朕甚不取。自今以来,有犯此者,勿昕治。”(《汉书》卷四《文帝纪》)两汉之世,普通吏民可以直接上书于皇帝,放言政治,往往能够受到重视。晋元帝太兴元年,初置谏鼓谤木。(《晋书》卷六《元帝纪》)《事物纪原》也记:“晋施广盗官幔合弃市,子宗及云挝登间鼓。”此“登闻鼓”与《晋书》的“谏鼓谤木”,应该就是一回事,原是有来谏的用意。南齐萧衍即位,“诏公车府谤木、肺石傍各置一函,若肉食莫言,欲有横议投谤木函;若以功劳才器、冤沈莫达,投肺石函。”(《资治通鉴》卷一四五)这也有鼓励臣民议政之意。到了北魏时期,在官阙左悬登间鼓,民有穷冤则挝鼓以上闻。《魏书》卷一一《刑罚志》)从这以后的登闻鼓,大概就成了专为申诉大冤狱的通路。

武则天时期,置四匦,共为一室,列于庙堂。色青者位东方,有能告以养人及勤农之事者投之,名日延恩匦。色赤者位南方,有能正谏、论时政之得失者投之,名招谏之匦。色白者位西方,有欲自陈屈抑者投之,名日伸冤匦。色玄者位北方,有能以谋智者投之,名日通玄匦。任正谏大夫、补阙拾遗一人充匦使,每日所有投书,至暮并进。(《唐会要》卷五五《匦》武则天之所以这样作,主要是在奖励告密。宋、明都有登闻院、登闻鼓之设,“非大冤及机密重情不得击,击即引奏”(《明史》卷九四《刑法志》)。清初亦设登闻院,属通政司,主受诉讼事。故当时有御状、鼓状、通状之别。鼓状即登闻院之状,通状即通政司之状。“其后控诉者赴都察院及提督衙门,外藩则赴理藩院,无所谓鼓状、通状矣。”(《养吉斋丛录》卷之二)康熙时期还实行一种密折陈奏的办法。雍正在位,这一制度更加推广。所有这类奏折,不经过通政司转递,雍正在收到后亲笔朱批,阁臣不得与闻。雍正认为,这样作,一是通上下之情,以便施政;二是启示臣工,以利其从政。其实,这种作法的更大作用就是告密,十分有利于皇帝对外臣的控制。

微服私访微服私访或微服私行也是一些皇帝乐于采用的活动。这也称作微行。《史记》集解引张晏曰:“若微贱之所为,故日微行。”(卷六)微行的目的则可为两种:一种是过腻了与社会隔绝。单调、毫无生气的内宫生活,而乐于到宫门外走马游玩或射猎娱乐。南朝时候的大军阀侯景,平时喜欢独乘小马,弹射飞鸟。后来篡位作了皇帝,“及居禁中,不得轻出,常郁郁不乐云:吾无事为帝,与受摈不殊”(《资治通鉴》卷一六四)。刘宋的后废帝“好出入,单将左右,或十里、二十里,或人市里,遇谩骂则悦而受之”。后且“无日不出,与左右解僧智、张五儿恒夜出承明门,夕去晨反,晨出暮归。从者并执铤矛,行人男女及犬马牛驴,逢元免者。人间扰惧,昼日不开门,道无行人”(《南史》卷三《宋本纪下》)。隋炀帝大业六年,在长安端门街举行角抵大戏,炀帝曾数度微服往观。这都是想在穷极奢靡的宫内生活之外,寻找新鲜和刺激。也有的皇帝屡行私访,是纯粹出于政治目的。秦始皇曾微行成阳。朱元璋也累行私访,出入于负廓穷卷之中,对臣下进行秘密察访(《明史》卷一三七《罗复仁传》)。《野纪》载:“高皇微行大中桥傍,闻一人言繁刑者,语近不逊。上怒,遂幸徐武宁第……命左右往召某兵官帅兵三千持兵来……兵至,上令二兵官守大中、淮清二桥,使兵自东而西诛之。当时顿灭数千家。上坐以俟返命乃兴。”(卷一)其野蛮、残暴,真是令人难于置信。

6)殿试、视学

上面我们已经说过,皇帝为了收揽人才,从两汉时代开始,就设制举。但它无定期,没有确定的程式。隋唐始行科举,初由吏部的考功员外郎主持考试。玄宗时,以员外郎望轻,遂移贡举于礼部,以侍郎主之。武则天天授元年,她亲策贡士于洛阳殿,谓之殿试。不过,殿试真正作为一种制度确定下来,还是宋代。宋太祖开宝年间,亲御讲武殿,复试进士宋准等,从此,遂成制度。凡考中进士的便誉为天子门生,这批知识分子、准官僚和皇帝之间又增加上门生与座主的师生之谊,更加加深了他们对皇帝矢志不移、感恩图报之心。南宋人刘一清记当时殿试的情况:“廷试之日,士人由和宁门人,徐行,执号、乐卫士收数成行而入。至集英殿门外,中官展视而收之。殿外挂混图于露天,甚高。良久,天大明,了然分明,知位次。土人聚于殿门外,待百官常朝毕,方引士人进拜,列于殿下。宰臣进题,上览焉。天子临轩,天颜可瞻。起居赞曰:省元某人。以下躬身再拜,又躬身而退,各依坐图行列而坐。每位有一牌一枚,长三尺,幂以白纸,已书某人、某乡贯,或东西廊第几人,不得移动及污损。坐定,中官行散御题,士人皆以御题录于卷头草纸上,以黄纱袋子垂系于项七。若有污损,谓之不恭,纳卷所不受。散题后,驾已兴人内进膳,赐食于士子、大学馒头一枚,羊肉泡饭一盏。食毕,不见赐谢恩。或要登东作旋(大小便),则抱牌倦卷子而往,卫士相引而去,亦不甚远。既坐而试,不得与邻坐说话。中官、从官杂处董之,宰执巡行。至申时,天子复临轩。纳卷于殿廷东庑阶下之幕中。一中官监视,收其牌及御题卷子,亦不容人临时于纳处展视。若至昏时,则见有传者云:已不在黄甲矣!士人每出一门,必书姓名于门东。历四门,皆书姓名,押宇。出时无号,无人押行,亦不待人齐出。”(《钱唐遗事》卷十《丹墀对策》)可见所谓殿试,由皇帝命题(当然是大臣代命),并亲临监试,仪式是很隆重的。所取的分三甲:一甲状元、榜眼、探花各一名,叫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若干人,三甲同进士出身若干人。对及第者的名次,也往往在主考官进呈的秩序上,皇帝根据自己的喜好,另行更改。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政治人物,几乎全是由此而晋身的。

视学即皇帝对国学亲加试察,祭奠先师孔子,并集合生员,由皇帝本人或淳儒硕学讲解经传,以示对教育的关怀和对先师孔子的尊敬。尊师重道,一直作为一种美德,得到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视学”也称“幸学”。清雍正皇帝为了表示对儒学的尊崇,改称为“诣学”。

7)亲刑狱

在阶级社会里,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法律就是作为地主阶级政治代表的专制皇帝个人意志的体现。他口含天宪,也就是最高指示。从秦始皇开始,规定“法出于一”。它的意思既包括以秦的法律来统一原来的六国,即全国地区;也明确规定全国的立法权力操在皇帝一人之手。西汉社周专伺人主的意旨而治狱,有人批评他,他回答说:“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汉书》卷六《杜周传》)古之时以三尺竹简书写法律,“三尺”就是指法。杜周的这段话,深刻地指明了中国历史上法律的本质与其产生的根据。中国古代的法律有律、令等形式。在汉代,令的法律效力高出于律,这是因为当时律仍不完备,因此,社会上发生的大量新问题,新案犯,只能依靠皇帝临时的决断,即所渭令来处理。后来逐渐发展为律、令、格、式一整套完整的法律格局。到了宋代,中国封建社会又进人后半段的转型时代,中央集权与社会经济结构又有了新的发展。皇帝的敕诏又成为最有效的法律形式,用它来随时补充。修改、甚至取代原行的法律。宋神宗明确宣布:“律不足以周事情。凡律所不载者,一断于敕。”并把唐以来的律、令、格、式改为敕、令。格、式,强调敕的地位。朱元璋在修订《明律》之外,又另颂《大诰》,作为律的特别补充。这都清楚地表明:律原来就是皇帝的敕令。前主之令被固定下来成了后主之律,而后主之令也就是将来的律。封建时代的法律就是皇帝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与需要,以敕。令的形式逐步完备起来的。

同类推荐
  • 我的回忆

    我的回忆

    由程思远编著的《我的回忆——百年中国风云实录》既有程老对历史事件的回忆,也有对曾提到过的历史事件的补充;既有与政界人士的密切交往,更有对妻子、女儿不幸去世的怀念与悲伤,情真意切,令人感叹万分。
  • 海外明夷录

    海外明夷录

    明初大航海时代,伟大的航海先驱郑和率空前绝世的水师舰队,云帆高举,七下西洋,臣服数十国,辉煌记忆让人热血沸腾;其同袍、朋友分踪五大陆、七大洲,历险奇趣寻宝探秘……
  • 宠妃无度:狂妄大侍妾

    宠妃无度:狂妄大侍妾

    她是金牌猎人,以猎杀罪犯为生,身手矫健,性格狂妄。一朝穿越,她成了一个病死王爷的陪葬侍妾,好不容易保住一条小命,却被王妃欺辱,继子坑害,人人当她还是柔弱无能的下等侍妾,想要害她性命。她斗毒妇,整渣男,呛皇帝,与病弱王爷联手掀起翻天巨浪。要誓众人俯首称臣,再不敢造次。只是那冷淡无情没有人味的王爷怎么突然变得这般热情?病娇王爷稍稍靠近,温文一笑:“本王给你送一道餐后甜点如何?”“不要。”孟青珺断然拒绝。病娇王爷马上变脸,威胁道:“不要也得要。本王将自己做为甜点送给你,岂容你拒绝?”孟青珺抵死不从,...
  • 男儿行

    男儿行

    这是一本以元末农民起义为背景,讲述群原本庸庸碌碌的汉子奋起反抗,在废墟之上重新建立华夏民族的故事。这个故事并非为了追究指摘哪个民族过去的是非,而是为了记录当年华夏百姓为了不受奴役而进行的抗争。
  • 一寸河山一寸血2

    一寸河山一寸血2

    本书以全新的视角,讲述了中国正面抗日全史。它也是离新中国最近的历史,那是个社会结构、思想经济全面动荡转型的时代,新中国就是从那里走来,而我们就生活在新中国里,我们之所以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与那个时代密不可分。了解它,有助于我们了解自己这个时代。本书以皇姑屯事件和“九一八”事变为发端,以东北沦丧为起点,再现十四年抗战历史背景下的风云人物、精彩往事。本书犹如一部恢宏的画卷,作者以或幽默、或深沉、或激越、或悲壮的笔调,带你走近张作霖,走近蒋介石,走近汪精卫,领略他们曾经有过的铁甲与鲜花,情义与权谋,眼泪与欢笑,欣慰与悲怆。本册为第2册,主要讲述了1933年到1937年,日军由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的历史。
热门推荐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甜心攻略:教授不好惹

    甜心攻略:教授不好惹

    第一次见他,他的仇家乱枪扫射打烂了她的房。第二次见他,莫名其妙自己就成了他的房客。到了第三次……小希彻底不但定了,张不凡,你给我说清楚!为什么外头都说我上了你的床?!腹黑男黑线三条,只觉得自己也栽在了这嫩草手上。又当保姆又当保镖,还捞不到一句好话,这年头,你是少东又怎样?这年头,少东真心不好当!
  • 网王之沐影光华

    网王之沐影光华

    女主角苍野淅木与王子们有一个共同喜爱的运动—网球,也是网球让他们相互认识。朋友们的支持和帮助使得苍野淅木在网球之路上越走越远,依靠她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她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网坛的奇迹。奇迹的背后却又隐藏着艰辛,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毛虫要破茧而出才能蜕变成为蝴蝶,蝴蝶要不断地振翅追寻着它的梦想。无论是谁,都要走过一条不同寻常的沥青路。
  • 张居正十讲

    张居正十讲

    有些人是天生的政权热爱者,他们迷恋政权,甚至可以为之奉献自己的生命。张居正便是这样的人。他深知,要实现报国安民的宏愿,手中没有权力是不行的,甚至有权力而没有重权也是不行的!张居正上台的时候,他面临着怎样的政治局面?这个古老的国家又面临着哪些亟须医治的弊病?张居正一直以来使希望整治弊政,实现富国强兵的宏愿。现在他有了这个条件,又会怎样利用?他能够灰飞烟灭一个改革弊政的能臣吗? 只要说起位高权重的官员,大家心里都会产生对他们是否清廉的怀疑,正如西方思想家孟德斯鸠所说:权力意味着腐败,绝对的权力则意味着绝对的腐败。
  • 特工王妃又闯祸了

    特工王妃又闯祸了

    【全文已完结,放心看】她,是二十一世纪绝色女特工,隐世门中身怀灵术的天才少女。一次意外穿越,她成为了被姐姐暗算,坠崖而亡的洛家废材五小姐。废材?丑女?可笑!谁知,山洞中,冰棺旁,废材变成了怎样的绝世天才?那漫不经心的眼光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绝代光华?丑陋的容颜下,又是怎样的倾国倾城之貌?当废材大放异彩,注定是一场风起云涌。当草包不再懦弱,天下唯我独尊。一朝惊变,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她猖狂的不可一世。绝色锋芒,袖手乾坤,纵横世间,她铁血冷酷震天下!凤凰涅盘,火舞飞天,翱翔在天际的不是凤凰,而是蜕变的骄龙!看她如何以狂龙之姿,睥睨天下,震慑群英!本文系列文《很狂很嚣张:医妃有毒》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转身神尊

    转身神尊

    一次意外,让主角龙天佑穿越到了修真大陆,此时的修真大陆正值西方异界的入侵,这是一个强者为尊的世界,只要你有能力就可以掌控整个世界,主角初来驾到,他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他究竟能不能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生存下来,成为世界的王者?龙天佑与遇到了怎么样的巨大阴谋?让我们一起来体验龙天佑的经历与遭遇。
  • 暖暖

    暖暖

    台湾男孩凉凉和东北女孩暖暖相识于北京,他们相约不管现实如何,都要努力生活。重逢时,他们已经分别在台湾和北京工作,默契还在、感觉依旧,却不敢用力去给对方感情,因为彼此知道,此时感情越多越弥补不了再次分别带来的伤感。相隔台湾海峡,是被现实距离冲散到看不见彼此,还是鼓足勇气不顾一切相依相守?看似平凡却又不平凡的男女情感,有些东西,与是否爱无关,与爱多少无关。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