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79800000018

第18章 隋唐五代军事思想史(4)

隋、唐统治者及兵学家们对军事制度改革都非常重视,强调从实际出发,对已有的军事制度既有继承,又有改革。如隋文帝认为:“帝王作法,沿革不同,取适于时,故有损益。”(《隋书》卷25《刑法志》)他继承了北周的兵制,同时将各种类型的禁兵都纳人12卫系统,统称为“禁卫兵”,与西魏、北周时期的府兵、禁军自成体系不同;将北周时期的兵、民分离制度改为将军户编人民户,实行军人在户为民、番上为兵、寓兵于民的制度;增加12卫大将军、将军的编制数,降低其品级,以加强皇帝对军权的控制等。炀帝也进行了一些军事制度改革,如继续降低军将品位,增加军府数量等。

唐代统治者也同样高度重视军事制度建设。李渊在称帝后第二年时就指出,为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必须“各团部校,序其统属”(《唐大诏令集》卷107《备御》),并因此置12军。唐太宗李世民也认为,“周氏设官,分掌邦事;汉家创制,先定章程”(同上),反映了军队建设以制度为先的思想。唐代后期的人们从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的教训中也认识到,军队建设“若制得其宜则治安,失其宜则乱危”(《通典》卷148《兵序》),强调军事制度对国家安危的重要。唐人主张,军制应因势而定,对前人所创军制既要继承,又须发展,着眼于保证军队的高度集中统一和战斗力的提高,唐高祖和唐太宗对府兵制度的沿袭、整顿和完善都说明了这一点。李世民在位期间,健全了十二卫和东宫六率中央军事统帅机构;遵循中外相维、居重驭轻的原则,合理布置全国武装力量;实行兵农结合、寓兵于民的兵役制度和严细的番上措施;统兵权、发兵权、指挥权相分离,以保证皇帝对军权的绝对掌握,“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则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新唐书》卷50兵志》);大力发展养马业,建设强大的骑兵队伍等。唐代后期的统治者们在这一问题上出现严重失误,杜佑、陆贽等人对此提出了严肃批评,强调实现中央对军事力量的有效控制与提高军队战斗力的统一,反对顾此而失彼。在全国武装力量部署上,主张“内重外轻”,“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反对节度使久任一方,集军、政、财大权于一身,防止出现枝大披心、尾大不掉之势。李靖、李筌等认为,要提高军队的战斗力,还必须严明部队内部的法令法规,在其有关著述中对军队的编制数额和一般使用原则、七军阵形及其变化、有关部队管理的原则和方法、赏罚规定及施行等,作了详备的条令性规定,体现了以法统兵治军的思想。

另外,隋、唐统治者还十分重视军事法律的建设,不断完善法律中有关军事问题的规定,将统治阶级的意志和要求用国家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在隋《开皇律》和唐《贞观律》中均有《卫禁律》和《擅兴律》,《卫禁律》是关于警卫皇宫和保卫关津要塞方面的法律;《擅兴律》是关于军队调动、管理和工程兴造方面的法律。另外还有《捕亡律》、《宫卫令》、《军防令》、《兵部式》、《兵部格》等律令。这些法律对军人的职责、军队刑罚的施行等有较详细的规定,对于强制军将履行自己的职责,保证皇帝对军队的控制,统一军队的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不拘一格,选贤任能

隋唐时期,特别是隋唐初期的统治者,都高度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如杨坚在选将问题上,既强调“既文且武”的全面标准,也坚持用人所长的用人原则。在开皇三年(583年)十一月,他向全国颁发诏令,要求各地方政府如发现“有文武才用,未为时知,宜以礼发遣,朕将铨擢”;开皇九年(589年),他又下诏,要求各级官员“见善必进,有才必举”(《隋书》卷2《高祖本纪下》);在仁寿二年(602年),他下诏褒奖杨素时,突出他“既文且武”的素质,以为群将所效法;表彰元谐,也宣传其“文规武略”之德才。他对贺若弼、韩擒虎、长孙晟等,则能避其所短,用其所长,因而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才能,使之在统一全国的事业中建功立业。

唐朝统治者自李渊起,就十分重视对将才的罗致、培养和使用。尤其是李世民,在知将、爱将、用将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和特殊的才能,在将帅病伤时,他或详问其起居,或剪自己胡须为其治病,或亲为之针炙等,使将领感激于心而忠诚效命。如,他听说李勐病后须用胡须灰做药引子,就剪下自己的胡须烧成灰后放到药中让李勐吃,事后使李勐感动得“顿首流血”。他主张对将领要舍短用长,所谓“良匠无弃才,明主无弃士。不以一恶忘其善,勿以小暇掩其功。割政分机,尽其所有”(《帝范·审官》)。他主张知而后任,用而不疑,反对“将从中御”,他在派李靖率兵出征时赐诏书说:“兵事节度皆付公,吾不从中治也”(《新唐书》卷93《李靖传附五代彦芳传》)。因为他知将、爱将、信将,“弃怨用才”,所以他能驱驾英才,将乐为用,有些曾反对过他的人,后来也都成了他得力的将帅。史书上说他“拔人物则不私于党,负志士则咸尽其才”(《旧唐书》卷3太宗本纪下》),并非全是谀词。他既重视培养新人,又重视发挥老将的作用,他不但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没有大杀功臣的开国皇帝之一,而且还“任以吏事”,使之为国家再作出新的贡献。唐朝诗人赵嘏有诗赞他:“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全唐诗》卷796)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唐太宗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思想。在对待少数民族将领方面,唐太宗也有迥出古人、深益后世的见解和建树。唐代少数民族将领数量之多,发挥作用之大,在中国历代汉族政权中是绝无仅有的,这与他对不同民族采取“爱之如一”的态度是分不开的。

一些兵书中也反映了有进步意义的用人主张。如颁行于宋代的《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记载唐李君臣强调所选将帅要具有忠义、持重、多谋等素质。李靖推举李勣的首要条件就是“忠义臣”;肯定用兵持重者,批评“幸而成功者”;强调将帅要善于伐谋取胜,认为善于“不战而屈人之兵”者才是上选之将。主张国君要善于“将将”,不但要“能保全功臣”,而且要继续发挥他们的作用。出师任将,“必使之便宜从事”,“假以重权”,不搞将从中御。《太白阴经》则强调,要善于拔举贤能于穷困之中,所谓“伊尹,有革之耕夫,夏癸之酒保”,“太公,朝歌之鼓刀,棘津之卖浆”。主张对将要“先察后任”,不要“先任后察”;不但强调将帅个人素质的完备,而且注意到其整体结构的合理,认为“智均则不能相使,力均则不能相胜,权均则不能相悬”,因此,要根据“情异则理,情同则乱”(《太白阴经》卷3阵将篇》)的原理合理配置大将和神将。军中要有“智能之士”、“辩说之士”、“向导之士”、“猛毅之士”、“巨力之士”、“技术之士”等不同特长的人组成,以使之互补而发挥出良好的整体素质。该书既反对将从中御,又反对以二心事君,认为“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内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授铖篇》)。李泌亦持相似观点,他当着唐德宗、李晟、马隧的面强调德宗不要忌二将功大,二将也不要因位高而自疑,从而较好地化解了君、将之间的矛盾,也体现了这一思想。陆势既强调国君要以诚信待将,又指出应善于“顺于物情”,“通于时变”,对将要“操得其柄”,以驾驭其行等。

(三)强化军事训练,坚持从严治军

隋唐时期的统治者和兵学家们大都认为,军队在和平时期提高战斗力的重要途径就是强化军事训练,坚持从严治军。

隋文帝杨坚时,确立了“军人每年孟秋阅戎具,仲冬教战法”(《隋书》卷8《礼仪志三》)的军事训练制度;为提高军队将领的军事素质,杨坚对他们亲自“口授兵书,手画行阵”(《隋书》卷1《高祖本纪上》)。唐太宗李世民则亲自用讲武、狩猎等方式训练部队,并定期进行校阅,规定根据府兵训练成绩的优劣赏罚负责官员。强调对军队“教得其道”。如主张训练要循序渐进,分等进行;赞成根据蕃、汉特点,因材施教等(参见《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李靖强调按照实战要求对部队进行严格训练,规定了“教旗法”、“教阵法”等训练内容和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法。同时重视攻守战具的制作、配备和练习。

在严明赏罚,反对行姑息之政方面,隋唐时期的军事家和兵学家们有特殊强调。如李渊在霍邑之战后坚持无论良人与应募之奴,都一律按功行赏,因而较大地调动了军队作战的积极性。《卫公兵法》中强调严明军队编制法规。认为“持军之急务,莫大于赏罚”,要做到“善无微而不赞,恶无纤而不贬”,“赏罚不在重,在必行;不在数,在必当”,并对如何实施赏罚作了详细具体的规定。《太白阴经》认为,刑赏是强兵的重要手段,“怯人使之以刑则勇,勇人使之以赏则死。能移人之性、变人之心者,在刑赏之间”(《人无勇怯篇》);要“赏无私功,罚无私罪”,赞成通过诛杀“不善人”以“成三军之威”(《政有诛强篇》)。陆整提出,“赏罚之于驭众也,犹绳墨之于曲直,权衡之于轻重,輗辄之所以行车,衔勒之所以服马也”。强调“行罚先贵近”,“行赏先卑远”,要求“惠与威交相蓄”,“威与惠互相行”。杜牧反对姑息之政尤烈,他认为姑息政策乃是“提区区之有而塞无涯之争”,只能“使逆辈益横,终唱患祸”(《樊川文集·守论》)。在严明治军方面,李光弼堪称唐代典型。史书称他治理军队“一裁之以法,无所假贷”,“御军严肃,天下服其威名”(《旧唐书》卷110《李光弼传》),他到朔方军后,“营垒、士卒、麾帜无所更,而光弼一号令之,气色乃益精明云”(《新唐书》卷136《李光弼传》),体现了严明治军的思想。

(四)重视国防工程建设

隋唐时期的统治者,为防御外来侵扰,增强国家防卫能力,重视国防工程建设。这主要体现在修筑长城、开发水陆交通和建仓储粮三个方面。

隋时,为了防御突厥侵扰,曾多次征发民丁修建长城。其修建长城,多是在原来长城基础上加以修缮或补筑,每次时间都不很长。这样做,既增强了国家的防御能力,又较秦汉修筑长城节省民力。

为了开发水陆交通,隋曾5次开挖运河,其中有两次直接出于军事需要,一次是开皇七年(587年)为准备伐陈开凿山阳读,以通漕运;一次是大业四年(608年)春,为伐高丽,发河北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以利南粮北运。整个大运河开通后,成为贯通南北水路交通的大动脉,对当时和后世都具有重大战略价值。唐人皮日休《汴河怀古》诗中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对此作了比较客观的评价。与此同时,隋大力修筑陆路,提高了隋王朝“以兵赴急”的能力。唐王朝对水陆交通建设也很重视,逐步建成了以长安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网。据(唐六典)卷5记载的传驿情况看,当时已建立了全国性的传驿网络。又据(新唐书·地理志》载,唐代不仅内地道路畅通,而且还开发了通往边疆与国外的道路,其中主要的有安东道、渤海道、大同云中道、回纥道、西域道、天竺道、海夷道等七条道路,这些道路对提高军队的快速机动能力、保障后勤运输等,都具有战略意义。

为足食强兵、防备荒年和战争,隋唐两代都积极建仓储粮。隋代建仓规模之大,储粮之多,堪称我国历代之最。其所建粮仓有两类,一是官仓,一是义仓(又称社仓)。据《贞观政要》中说,隋文帝时,“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可见其储积之多。人唐以来,除继续使用隋代修建的部分粮仓外,又修建了许多新的粮仓,如河阴仓(在今河南荣阳北)、柏崖仓(在今河南孟县)、集津仓(在三门东)、三门仓(在三门西)等。

综上所述,隋唐五代时期的军事思想兼融诸家,博采众长,既有继承,又有发展,从而将冷兵器时代的军事思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对后世军事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但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而且在世界军事史上也有其光辉的一页。

同类推荐
  • 孙子兵书

    孙子兵书

    《孙子兵书》,被誉为天下第一军事奇书,自问世以来即被奉为“兵经 ”,它不仅对我国的军事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世界军事 史上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兵学史上,《孙子兵书》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 兵书,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作为一部军事圣典,它一直被 历代政治家、军事家、商人、学者奉为至宝。这部百家兵法之始祖,曾造 就了一批批伟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无论是三国时的曹操、诸葛亮,还是 近代指点江山的风云人物,他们在军事、政治、外交等诸多方面,都无一 例外地受到了孙子谋略思想的启发。在短短6000字里,《孙子兵书》把人 类的智慧淋漓尽致地展现于我们的面前。
  • 共和国勋章

    共和国勋章

    她可以使那些对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作出突出贡献的人们获得相应的荣誉和奖励,名至实归、名副其实。更重要的是,设立国家勋章的意义非常重大,设立国家勋章也是贯彻宪法,贯彻宪法至上精神的具体体现。本书收录了作者收藏的各种类型的勋章,并对其作了详细的介绍
  • 不破楼兰终不还

    不破楼兰终不还

    世界经典攻坚战:滑铁卢战役,葛底斯堡战役 ,凡尔登战役,台儿庄会战,列宁格勒保卫战,等等的详尽描述。带你走回那段转乱的历史。
  • 世界军事百科之现代武器

    世界军事百科之现代武器

    军事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强大和稳定的象征,在国家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全面而系统地掌握军事知识,是我们每一个人光荣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我们进行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
  • 揭露骗局(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揭露骗局(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字前,苏德两国领导人在克里姆林宫。1939年8月15日晚上8点,德国驻苏联菲斯科大使舒伦堡求见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向他转达了希特勒的旨意,称德国外交部将到莫斯科谈判,以解决苏德关系紧张的局势,此时的苏联已经注意到德国在欧洲的侵略意图,并十分着急地想和其他几个欧洲大国,像英国、法国等建立同盟,以阻止德国继续扩张,确保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但是英法两国仇视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苏联几次提出的建立同盟的建议,都碰了“软钉子”.......本书带你详细解读。
热门推荐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影行天下

    影行天下

    本书已经半价,订阅全本只要两百多潇湘币。亲们不要错过哦~~!孤单魂,异世随风荡谁去想,她的狂妄望江山,辽阔苍茫看美人,胭脂染红尘天下变,谁知道她的骄傲如影者,竟是倾世的狂傲她说:“我从来不会让命运来左右我,只有我去掌握它。”她说:“天下算什么?只不过是我手中的一个玩物罢了!”她说:“我只将人生当作一场游戏,而胜者永远都只会属于我。”她说:“谁敢惹我就要有付出所有的觉悟!”她说:“威胁我的人早就已经灭绝了!你还敢威胁我吗?”。。。。。。她是一世的天才,她又是另一世的奇葩她聪明绝顶,她狂妄如风她的风华绝代让众多男子倾倒她的所向披靡让她纵横天下看骄傲的她如何影行天下凤如影:本文强大女主,狂妄无比,神通广大,本是风云财团的继承人,却穿越成了一个不受宠爱的公主。在嗜血的深宫看她如何一鸣惊人;在残酷的战场看她如何横扫千军,在险恶的江湖看她如何横行霸道;也看潇洒的她如何选择对她情根深种不凡男子们......推荐好友的文文《流光华年》很温馨的文文,写的很好《入戏》梦玘《妖帝》诸葛云清《凤翔》诸葛云清《绝色江湖》追风的秋辰推荐自己的新坑《纨绔少爷魔女妻》多多支持呀!个人空间:http://m.pgsk.com/1569530潇湘会员可以直接登陆,没事就去我的个人空间踩两脚吧!
  • 爆笑庄园:异能小农女

    爆笑庄园:异能小农女

    姨娘不爱,霹雳女警沦为庄园卑微的小农工,丫鬟来欺,主子来踩,爹娘不在,上头看她不顺眼,丫的,老虎不发威,真当她是只病猫吗?她有一双能看透人心的眼睛,无论再奸诈狡猾的人在她面前只相当于一张白纸,她利用奸人弱点,一朝穿越,小人缺点,步步为营攀上高点,在古代玩的风生水起,让所有瞧不起她的人对她刮目相看,让无数美男为她折腰
  • 李渔美学思想研究

    李渔美学思想研究

    ,这是一本研究明末清初的戏剧理论家、剧作家、小说家李渔美学思想的专著。在李渔丰富的美学思想史,并做了细密的、颇有见解的理论阐释;作者以历史发展的眼光。这是国内目前比较系统研究本渔美学思想,作者以他的戏剧美学、园林美学、仪容美学作为研究对象,突出了李渔美学思想的精华,并有一定理论深度的著作。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李渔在这三个领域对前人的继承和他独自的贡献;对国内学界研究较少的李渔的仪容美学,作者做了开启性的研究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大唐女人

    大唐女人

    为了权利,本性刚强果断的媚娘武则天变得丧心痛狂,毫无人性残忍至极。先是把自己的亲姐姐韩国夫人当成了美丽的诱饵,以迷惑皇帝无心于政事……
  • 我的无盐皇妃(全本)

    我的无盐皇妃(全本)

    乌黑的眼珠灵动出掩不住的笑意,本是一位绝色美人,却偏偏右眼角有一块拳头大小的印记,如枫叶一般,落在脸上。拥有绝世无双的面容,可却不能现于世。是美,是丑,是喜,是忧,只在一念之间,只要她快乐,又何必顾及其他呢?嫁进宫中这样的福气真是没几个人消受得起,她可不想被关在那大笼子里。她出逃,她抗争,但却只能成为争权逐利的牺牲。牺牲?但为什么当他见到她时惊起的是多年前的那片涟漪。无衣,那个让她等待,给她希望的男子,权力还是感情,他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烨泽,那个等待着她,却又禁锢着她的男子,他的情却要她如何去还,如何去承受,起起浮浮,来来回回,难道真要成为他的妃吗?--------------------无盐已完结,谢谢亲们坚持不懈的追文,给了小素很大的支持让我可以完成它。无盐是小素的第一个文,有不足的地方大家可以留言,以后一定改正,学习。素的新坑,大家也去踩踩《大宫醉恋》http://m.pgsk.com/a/88502/
  • 相见,不如怀念(全本)

    相见,不如怀念(全本)

    曾经的情感不再,遥远到无从追忆。如今的情感早步入正轨,大石坠顶都起不了浪。当有一天一个曾经熟悉的陌生人从茫茫人海中蓦然出现,情感的天平失衡了……继“七年之痒”之后,高克芳又提炼出“旧情复萌”的情感范式。都说“新鲜旧情人”,我们如此念旧是否只是因为曾经失去?内外煎熬,左右为难,每个人都在做出自己的选择。《相见,不如怀念》近日由河南文艺出版社改名《亲人爱人》出版上市,请喜欢的朋友们关注。
  • 责任胜于能力(国企员工读本)

    责任胜于能力(国企员工读本)

    畅销100万册,著名实战管理培训专家为国企员工再次倾力打造“责任”读本。责任永远是国企健康发展的动力和基石。当责任感着眼于全社会时,国企就会成为真正的大品牌;当责任感着眼于国家与民族时,国企的核心精神已经转化为民族的凝聚力,是真正的中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