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74900000008

第8章 儒家的教育思想(2)

《论语》中有许多篇幅谈及君子,但这里的“君子”是一个广义概念,重在强调一种人格的追求,教人做一个不同于平凡的人。为实现这一目的,《论语》提出了君子的言行标准及道德修养要求:其一,“君子不器”;其二,君子要重视自我修养;其三,君子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其四,君子要重义避利,追求道义;其五,君子不党。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今人借鉴。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关于学习的态度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孔子赞扬的颜渊,就有这种发愤好学的乐观精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

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

第三,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同时,他还认为追求学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敢于知难而进,“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

针对冉求在学习问题上认为自己能力不够的思想,孔子认为所谓能力不够的人,是走在中途就停止下来,你现在以能力不够划地自限,实际上是没有坚持到底的缘故。在这里,孔子勉励冉求知难而进,只有这样才能更进一步。事实上,孔子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述而》)。

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2)关于学习的方法

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另外,孔子还非常重视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对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3)关于学习的范围

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个标准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孔子在重视博学的同时,也强调学习要抓根本的东西,孔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这里,孔子在回答子贡的问题时,说明自己的“多学”是相对的,在多学的基础上,我是用一个道理来贯穿自己的学说的,这个道理就是学习的根本,学习重在抓住根本。这里孔子间接地说明了博与精的关系,值得借鉴。

(4)关于学习的目的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邦国,又不能独立做主应对。这样,书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由此可见,学习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

关于这一思想,在孔子的学生子夏的思想中也表现出来了。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路》)也就是说,当官时有余力就应该学习,学习后有余力就可以做官。这一思想实质上也体现了学与用的关系,要想当好官必须学习,学习的目的应是更好地当官,体现了学习与应用的关系,也体现了孔子办私学的目的,即通过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让他们直接登上政治舞台或作教师培养政治人才。

当然,在孔子看来,读书学习的目的也在于对道义、真理的追求,“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教出了许多有才干的学生,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丰富经验,《论语》一书对此有较多的概括:

关于教育的指导思想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卫灵公》),即受教育者不应分贵贱、贤愚,应该机会均等。这一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这在当时无疑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关于教育的基本方法

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对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

为贯彻这一思想,孔子很注意对自己学生的观察了解,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雍也》),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比如冉求办事畏怯,所以要鼓励他;子路胆大过人,自以为是,所以要故意抑制他。即:“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

孔子还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不要求学生死读书,而贵在触类旁通,即所谓:“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子夏谈诗“巧笑倩分,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从而体会到“礼”应该以忠信仁义为本的道理,因此孔子称赞他道:“起予者商也!始可与信《诗》已矣。”(《八佾》)也就是说,能启发我的人是子夏啊!现在我可以与你谈论《诗经》了。颜渊听老师讲学后“亦足以发”(《为政》),子贡也说他“闻一以知十”(《公冶长》),所以孔子特别称赞颜渊的聪明好学。这正是启发诱导式教育的必然结果。

孔子特别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也就是说,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时,我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讲而讲不明白时,我不去开导他。列举一个道理而他不能类推出三个道理,我就不再教导他了。

孔子还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必须注意循序渐进,即:“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子罕》)这种使学生竭力钻研,“欲罢不能”的情状,正是对循循善诱启发教育的写照,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关于教育的基本内容

孔子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但他所用的教材,多是沿用周代贵族学校所用的六艺(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子所雅言,《诗》、《书》、执礼。”(《述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季氏》)

由此可见,孔子是以“诗、书、礼、乐”等为普通教材教育学生的。至于“易、春秋”,只是在孔子的晚年才进行研究并付诸教学的内容,所以孔子说:“五十以学《易》。”(《述而》)也可能因为《易》、《春秋》是比较精深的学科,只有少数高材生才能学习,所以说“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孔子世家》)。

那么,在这些教学内容中,孔子最为重视的是什么呢?从《论语》的许多思想中可以看出,《诗》、《礼》是孔子教学的主要课程。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季氏》)“诵《诗》三百,授之以政。”(《子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又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八佾》)“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为政》)

这些思想说明,孔子不仅重视《诗》、《礼》的教育,而且重视这些内容的总结、挖掘与研究。它对中国古代教育内容的丰富和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于教育的目标

在孔子看来,进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义礼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还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士”、“君子”,以为当时的社会服务,这就是他著名的“学而优则仕”思想(《子张》)。

正因如此,当季康子问他的弟子仲由、子贡、冉求能否“从政”的时候,孔子满口答应可以“从政”(《雍也》)。事实上,在孔子七十有二的得意门生中,从政者为数不少,孔子自身也不反对参政。这说明,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与当时的社会需要是相统一的,体现了教育的社会价值。

当然,孔子的教育思想不可避免地体现着阶级属性。但作为社会的人,孔子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倡导的许多思想,本身具有符合人类共性的成分,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应予以辩证地分析和扬弃。

二、孟子:“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1、孟子(孟轲)简介

孟子(其生卒年月无可详考,约公元前372-约前289年):中国战国时期杰出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邹(今山东邹城)人,父名激,母仉氏。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3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曾受业于子思的门人,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张“仁政”,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齐、梁、鲁、邹、宋、滕等各诸侯国,想推行他的主张,但不被他们所接受。当时是诸侯争霸,“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他晚年回到故乡,即退隐专心从事教育与著述活动。他的著名弟子有公孙丑、万章、乐正子、公都子等。

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宋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此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时,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的内容。元朝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地位仅次于孔子。

2、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以“人性善”为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阐述了教育内容、目标、作用以及任务;同时,对教育者、教学方法、受教育者和学习方法提出了深刻见解。

(1)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人性善”。

①人性之善也。春秋时期,孔子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的观点。于是,在先秦诸子和百家争鸣之中掀起了一股讨论人性问题的热潮。人性善恶问题是一个热点和重要内容,孔子并没有明确表态人性是善还是恶。孟子将孔子“性相近”的观点发展为性善论,沿着这个基本方向,他系统地提出了“道性善”(《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的学说,奠定了其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人生而就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者,无不知敬其兄者。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尽心上》)因此,他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告子上》)孟子认为这四种心,都是人天生所固有的。他还给人的善本性,作了内涵上的规定,“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这里所谓的“四端”或者说“四德”即“仁义礼智”是人善性的集中体现。在他看来,这种善性是人所固有的,并不是外界的赐予,“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告子章句上》)

②扩而充之,人皆可为尧舜。虽然人人都有善端,“人性之善也”,但是如果不扩充它,那么这些端绪就会随时泯灭,“可使为不善也”。“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告子章句上》)并说明了扩充善性对社会的重要性,“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公孙丑章句上》)孔子曾说:“生而知之者上也。”(《论语·季氏》)认为只有圣人才有“生知”。然而孟子则认为天下之人皆有“良知”,“舜,人也,我亦人也”,“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告子下》)“圣人,与我同类者。”无论圣人、凡人,“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告子上》)意思是说,“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不过是把人所固有的善端加以扩充而已,如果凡人也能将固有的善端加以扩充,也可以成为圣人”。

③如何充分扩充人的善端呢?孟子认为有客观和主观两个因素。孟子说,水向下流是水的本性,但是:“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告子上》)人也同样如此,“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陷溺其心者也。”(《告子上》)同样的子弟,在丰年和凶年表现不同,并非其天性不同,而是由于不同的可观环境造成的。当然,他又认为主观因素起决定作用,“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尽心上》)舜所处的环境和深山野人几乎没有什么不同,他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是因为他有如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的积极向善的主观努力,而野人屈服于恶劣环境,缺乏积极向善的主观努力,其固有的善端不能加以扩充,“自暴自弃”、“言非礼义”,使“善端”遭泯灭,走上“为不善”的歧途,最终不能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不能成为圣人。

那么,如何才能把生而就有的“善端”变成现实的伦理道德呢?孟子的“人性之善”观点,为其教育思想的可能性奠定了基础;而他的人性“可使为不善”的观点,则为其教育思想的必要性奠定了基础。“孟子主张用通过教育的途径来扩充先天的‘善端’”。因此,性善论是孟子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2)教育内容、目标、作用和任务

同类推荐
  • 胡适治学讲演集:提高

    胡适治学讲演集:提高

    《胡适治学讲演集·提高》收录胡适先生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关于治学方面的讲演,内容详尽充实,原汁原味地再现一代大师的讲演风采,还原当时中国社会的风起云涌,让我们领略特定时代风口浪尖上催生的伟大思想和智慧结晶。
  • 大变局:经济危机与新技术革命

    大变局:经济危机与新技术革命

    经济学大师约瑟夫·熊彼特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不掌握历史事实,不具备适当的历史感或所谓历史经验,他就不可能指望理解任何时代的经济现象。”他还指出,“目前经济分析中所犯的根本性错误,大部分是缺乏历史的经验,而经济学家在其他方面的欠缺倒是次要的。”本书试图通过梳理现有的对经济危机与技术创新的研究成果,刻画出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为应对当前的全球经济危机提供一定的借鉴。全书共8章,对学术研究者、政府官员、企业管理者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东汉碑刻复音词研究

    东汉碑刻复音词研究

    本书是刘志生的博士论文,也是他出版的第一部学术著作。该书以大量的东汉碑刻的复音词为研究对象,把这些对象当作一个全封闭的系统,并制成ACCESS语词数据库,再对这个封闭性的语言材料的复音词采取通常所使用的专书研究的方法来进行描写分析,其目的在于提示出东汉碑刻语料复音词的面貌、特徵、发展演变的情况和内容规律,借以考察东汉时期浒使用的部分复音词的使用情况,从而对整体把握处于汉语史重要阶段的东汉段的词汇系统的复音词内容规律乃至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提供资料和参考。
  • 谁说8090不靠谱

    谁说8090不靠谱

    他们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独生代群体,这注定了他们与以往的任何一代都不同。不管你是否愿意承认,他们都已经长大,并将在未来的几十年中成为中国社会的中流砥柱。作为80后、90后独生一代,你如何处世?作为父母,如何调教80后、90后的孩子?
  • 聚焦民生新常态

    聚焦民生新常态

    聚焦两会, 聚焦民生新常态。城镇化规模持续扩大对房价有何影响?高房价还能持续多久?看病难、看病贵能否缓解?实体经济持续衰退,哪些领域值得投资跟进?
热门推荐
  • 家庭理财万事通

    家庭理财万事通

    想结婚,有房子、有车子吗?想生孩子,有奶粉钱吗?一不小心出了点事故怎么办?生了一场大病怎么办?你老了怎么办?有养老的钱吗……人生中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结婚、养孩子、教育、养老……这些花销在现在或者未来都需要用到。只有先解决好金钱问题,你才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 恶魔欺负我

    恶魔欺负我

    简直就是恶魔嘛!不就是长得帅了一点,比别人酷了一点吗?有什么了不起的,居然可以这样欺负别人。猫猫个咪的,恶魔你就放马过来吧,本姑娘才不会害怕呢。可是,为什么还是有些小小的心动呢。
  • 运筹帷幄(中华美德)

    运筹帷幄(中华美德)

    运筹帷幄,语出《史记·太史公自序》,在军帐内对军略做全面计划。常指在后方决定作战方案。也泛指主持大计,考虑决策。本书收录了“失败者、小马过河之后的猜想、坚守责任的力量、天堂有棵枇杷树、一个女人的爱情观”等数十个关于运筹帷幄的故事,愿读者能从这些故事中获得启发,树立良好的道德观、人生观。
  • 激励青少年科学探索的故事(启发青少年的科学故事集)

    激励青少年科学探索的故事(启发青少年的科学故事集)

    本书是献给尊重科学、学习科学,创造科学的青少年的一份礼物。过去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今天我们说:“科学就是力量。”科学是智慧的历程和结晶。从人类期盼的最高精神境界讲,朝朝暮暮沿着知识的历程,逐步通向科学的光辉圣殿,是许多有志于自我发展的青少年晶莹透明的梦想!
  • 郡主情缘

    郡主情缘

    “琳儿,我真该把你禁足,”温润的声音隐忍着怒气,她竟敢跑去那里唱曲儿。“如风,你不觉得我穿的好看,唱得好听吗?”琳琅看他吃味的表情,神采飞扬。她一次又一次的“惊喜”,改变他一贯的温和淡定;一次次撩起火花,却难掩青涩纯情!不管她是来历不明的女子,还是堂堂的郡主身份,他都要陪着她笑,宠着她疯!一生一世,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看文须知:本文小白,情节轻快甜宠;架空,不考据,不喜勿喷!
  • 荒原纪事

    荒原纪事

    一场关乎社会公平与正义的较量,讲述了触目惊心的民间疾苦荒原的乡亲再也无法忍受家园被严重污染,要以和平示威方式表达心声,但随即遭遇野蛮阻拦。被激怒的农民失去控制,将一场和平示威演变成暴力冲突。几个领头人被迫逃离荒原,其他参与者包括主人公宁伽,都遭到疯狂的报复。宁伽出来后奔走呼号,踏破铁鞋寻觅失踪朋友,路上见证了更多的悲哀和不幸……
  • 健康新知:吃出免疫力!

    健康新知:吃出免疫力!

    中医中有一句话:“正气内存,邪不可干。”这里的正气,指的就是人体的免疫能力。意思是,正气盛的人,抵抗力强,就不会生病,所以,中医养生贵在长养正气,正气强,精气神就强,就能战胜邪气,当然,就拥有了健康的体魄。我们的身体与生俱来有着一种非凡的自我康复和抵御疾病的能力——免疫系统的免疫力。
  • 捡个男人背回家

    捡个男人背回家

    又是一年大雪冰封隔绝人烟的时刻。风雪肆虐张狂成了一切生命的的主宰,放眼望去到处一片望不到边的耀眼白茫茫。远处高大的雪峰笔直地直插云霄象天神一般耸立在那里,成了一切生灵都无法逾越的屏障。远处葱茏的森林也披上一层皑皑白衣,大雪压青松,鸟雀无声,寒枝料峭。静静地黑水河在冰下缓缓地流淌着,厚厚的艰冰,象一面镜子,更象一面盾牌,无坚可摧。风雪弥漫,呼啸而过,纵横天地,放眼……
  • 至尊女岛主

    至尊女岛主

    女主神赐面容,骄傲自信,闲适洒脱,男装行天下男主雍容华贵,倨傲腹黑,温润清澈,翩翩君子宠溺女主◆江溯芜:大元王朝视为眼中钉并欲征服的,有着几百年传承历史的岛屿——蓬莱岛的新一任女岛主。12岁继承岛主职位,所学的都是如何在已经与朝廷危如累卵的局势下保住小岛的策略,都是坚守小岛领土和人民幸福的责任。少年时女扮男装入大元王朝江湖中的第一大门派学习不世绝功,成功斩获隐雾派大弟子称号,而今双十年华,下山后只有短短的一年时间游历江湖,伴随而来的压抑的护岛大业会打败她的洒脱自信么?折兰羲和:武林六大家族中最有底蕴的家族——折兰家族的少家主。丰州的惊鸿一瞥让他对溯芜一见倾心,倨傲的他却因为屡次不被溯芜放在心上而自怨自艾,几经辗转后终于得获美人心……却因为早已知晓一年后的大战,而放弃与之共游江湖的机会。以雷霆之势获取家主一职,从而率领忠心耿耿的家族军队协助自己的心上人……宋意之:清瘦颀长的布衣书生,他出生显赫,家父为当时的风亭王,以博学闻名,被先皇所喜爱,仅十岁便被封王。而他如此清贵,本是冠盖京华的风云人物,却自小开始游学,喜穿布衣,爱粗茶淡饭,怕是最不纨绔的权贵了。一年后的大战,朝廷与溯芜之间,他该如何取舍?风西月:随溯芜一道出岛却去了武当,并一举斩获星辰剑,出神入化的一阳指掀起了武林一阵狂潮。面容平淡无奇,扬眉一笑却赏心悦目,美不堪言。这样的他却暗恋了溯芜10余载,而今佳人心已属,他可甘心?◆至尊女岛主,且看江溯芜如何剑拭江湖,江湖情缘家国战乱之间何去何从……少年江湖游恩怨情仇皆没有且拭长剑痛饮酒到头来你我携手随那落日无边走挥挥手看那绿肥红瘦……(本文女强男强,强强联手,家斗宫斗江湖斗,保证精彩,泪求收藏,给偶无限动力吧)
  • 神皇天征

    神皇天征

    剪一川磅礴而立的白雪,绝一世万代的山河;他,一个后天修武者,脚踏实地奋战修炼,一腔热血只为成为一代强者,太多少意想不到的奇遇,看他复兴路如何称霸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