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74900000007

第7章 儒家的教育思想(1)

一、孔子:“三千年第一人”的大宗师

1孔子(孔丘)简介

本书通过对古代教育家思想剖析,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古代的教育现状。

本书通过对古代教育家思想剖析,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古代的教育现状。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春秋末期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名丘,字仲尼,世人尊称孔子,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最伟大的教育家,有“万世师表”、“至圣先师”之称。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中国十大思想家之首。

孔子的先世为殷商后裔、宋国贵族,后没落。孔子少时“贫且贱”,年15岁立志求学,通过私人传授,博习诗书礼乐。他极为聪明好学,20岁的时候,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

孔子年轻时曾在鲁国执政大夫季氏门下任管牛羊、仓库的小吏。约30岁,在曲阜城城北设学舍,开始讲学。颜渊、曾点、子路等是最早的弟子。相传孔子还曾向老聃问礼。50岁任鲁国中都宰,继升司寇,不久去职,率弟子历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但一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当他被困于陈蔡之间时,虽绝粮,仍诵讲不衰。孔子意在改良时政,复兴周礼,曾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然终不见用。

孔子在外14年,68岁重返鲁国,政治上仍不得志,乃专力从事讲学和著述,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直到逝世,弟子达三千人,身通六艺者七十余人,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孔子是中国第一个创办大规模私学的教育家。死后葬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

孔子在当时已有“圣人”之称,自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过孔子整理传授的儒家经典──五经,被定为必读的教科书,儒家学说由此成为中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核心与正统,对整个封建时代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起着指导的作用,从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都给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以极其深刻的影响。

2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世界公认的杰出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首创规模巨大的私学,实行“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了文化学术的下移。他强调教育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提高了教育的地位。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政治体制的建立作了舆论先导。他从事古代典籍的继承和整理,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学教育体系的基础。他的诲人不倦的为师风范,为后人树立了光辉榜样。他实施了许多好的教育方法,总结出了许多精辟的教育原则,如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学思并重、立志力行、推己及人、勇于改过等,都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且行之有效的。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

(1)教育目的和教育对象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为政》),认为法治具有强制性,只能约束人们的外部行为;德治具有感化力,才能改变人们的心灵。鉴于贵族道德的败坏和贵族世袭制度的腐朽,他主张举用“贤才”,吸收平民中的“士”参与政权。他还认为人才不能依靠自然成长,必须经由教育培养,故提倡“学而优则仕”(《子张》)。为此他创办私学,以造就改良政治需要的“贤才”。

孔子称“贤才”为“君子”(“士”或“成人”),规定“君子道者三”,“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他说:“政者正也。”(《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所以要求“君子”首先必须是道德完善的人,能以身作则;把“修己以安百姓”作为最高的政治理想和教育的根本出发点。

孔子最早探讨了人性的问题,认为人的天赋、素质是相似的,个性差异是后天习染造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只要获得良好的学习条件,加上主观的努力,都可以成为“君子”。以这种人性观为依据,他主张“有教无类”(《卫灵公》),除奴隶以外,不分贫富、贵贱、贤愚、种族和地区,任何人都可以入学。

孔子弟子,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有姓名者77人,一部分有事迹可考。他们来自鲁、齐、卫、晋、宋、陈、秦、楚等国,以鲁人为最多,大都出身贫贱,子贡“家累千金”,但也不是来自贵族,而是大商人。真正属于贵族的,只有南宫敬叔、司马牛等少数几人。可见孔子的弟子群,主要是由平民组成。教育对象由贵族推广到平民,使贵族垄断的文化与平民结合,学校冲破了宫廷的藩篱,与整个社会发生了广泛的联系,扩大了人才的来源,从而推动了文化下移运动,促进私学进一步发展,为战国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开辟了道路。这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道德教育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伦理学和道德教育理论的奠基者。

孔子提出的伦理的基本原理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自己想生存发展,也帮助别人生存发展。另一表述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别人这样对待我,我也不要这样对待别人。而所谓“有教无类”,就是自己想受教育,也帮助别人受教育。

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仁”字在《论语》中出现109次之多。孔子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仁”的涵义,归纳起来,不外是“克己”与“爱人”两个方面,而以“礼”为准则。

“克己”即以礼约身,“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其根本要求是,在财富占有上遵守周礼的等级规定,克制过分的欲望。

孔子提出了道德评价的原则问题,即义利之辨。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主张一个人要有理想、有抱负,努力提高精神境界,而不要过分地追求个人的物质欲望;认为正是物质欲望的膨胀,造成道德的堕落。因此他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

孔子自谓吃粗粮,喝冷水,曲肱而枕,在这样清苦的生活中却得到了精神上的愉快。他称赞“贤哉回也”,就因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他认为,从利己之心出发,必将引起人我之间的矛盾,社会上的一切冲突即由此而起。为了从动机上防微杜渐,他很少讲“利”,在道德领域内,对“利”作了全盘的否定。

“爱人”的基本要求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一方面,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我,我也不如此对待别人;另一方面,自己希望达到的,也帮助别人去达到。这叫做“忠恕之道”。(朱熹注:“尽己之谓忠,推己及人之谓恕”。)

孔子讲的“爱人”,有两个特点:

①以孝悌为本。这是出于巩固氏族血缘关系的需要。“孝”属于亲子之爱,反映纵的血缘关系;“悌”属于兄弟之爱,反映横的血缘关系。这一纵一横两大关系的交织和延伸,便构成宗法制度的图谱。奴隶主贵族的一切道德准则──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等,都是孝悌的引申和扩大。

孔子继承殷周伦理思想的传统,特别重视孝道,因而坚持“三年之丧”,认定“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泰伯》)。宰予曾提议改三年丧期为一年,受到孔子严厉的斥责。

②爱有差等。孔子说:“夫礼,天子爱天下,诸侯爱境内,大夫爱官职,士爱其家,过其所爱曰侵。”(《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爱人要受等级名分的制约,不能逾越;超越等级名分的“爱”,在道德评价上就走向了反面,变成侵犯他人利益的行为。墨家因此批评孔子讲的“仁”是“体爱”,只爱一部分人,不同于墨子的“兼爱”,爱全社会的人(《墨子·经上》“仁,体爱也”;“体,分于兼也”)。

这个批评是有一定根据的,但有片面性,他们没有看到孔子也怀着普遍地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愿望,他提倡的“爱人”,在坚持“差等”的前提下,也要求推及于全社会,即不仅在贵族、平民中讲礼让,也要适当地为劳动人民着想,减轻刑罪和赋敛,“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择可劳而劳之”(《尧曰》),以达到保护和争取劳动力的目的,防止“犯上作乱”行为的产生。在孔子看来,这乃是符合贵族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

(3)教学范围

孔子继承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

“诗”是西周以来的诗歌。传说古诗本有3000篇,经孔子删定,存305篇,概称“三百篇”,即流传下来的《诗经》。作品产生的年代,约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孔子根据乐调,将删存的“诗”分为“风”、“雅”、“颂”3类。其中一部分是对上帝、鬼神、贵族统治权力的歌颂,更多的则是抒写劳动人民的生活情感和苦难遭遇,揭露贵族的残暴和荒淫。

孔子说“诗”的作用有四:①激发道德情感;②观察风俗盛衰;③增进相互情谊;④批评政治得失。归结起来,是教人懂得如何“事父”与“事君”;还可以获得一些自然知识,如“鸟兽草木之名”。

“书”即历史。孔子将春秋以前历代政治历史文献汇编成书,保存了夏商以来特别是周初的重要历史材料。孔子说“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礼记·中庸》)说明书教的旨意,即在于复兴“文武之政”。

孔子还根据鲁国的史记,编写了一部编年史──《春秋》,起鲁隐公元年,终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722-前481),简要论述242年的历史。它以周礼为准则,评述春秋史实,“寓褒贬,别善恶”,旨在正名定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秩序。

“礼”即周礼。包括奴隶制的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标准和仪节。孔子说:“为国以礼。”(《颜渊》)“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当时“礼”已流于形式,失去了对思想情感的约束作用。孔子深有感慨地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阳货》)又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八佾》)强调“礼”必须以“仁”的思想情感为基础,离开“仁”,“礼”就没有意义了,因此要求要达到“礼”和“仁”的统一。

“乐”即音乐。“乐”与“诗”相连,分别来说,“乐”谓乐曲,“诗”谓歌词;合而言之,“乐”也包涵“诗”。“乐”与“礼”相配合进行政治道德教育,其作用尤在于陶冶情感。“礼”以修外,“乐”以修内。孔子认为“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孝经·广要道》)。孔子志欲复兴周礼,故特别欣赏古乐,称赞《韶》(相传为舜时的乐)“尽美矣,又尽善也”(《八佾》)。对春秋时代的新乐──“郑卫之音”则十分厌恶。

从中外教育史看,孔子是乐学的创造者。《论语》有46次使用了“乐”字,其中有16次与“乐学”有关。孔子不仅提倡乐学,而且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同时还对音乐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孔子曾是否修订《乐经》,历来争论不一:一说《乐经》本来是有的,秦以后才亡佚了;一说“乐”本无经,“乐”的歌词在“诗”,运用在“礼”,声调的传授则在伶工之手。《乐经》虽未见到,《礼记》中的《乐记》、《经解》以及《周礼》中的《大司乐》等篇,还保存了不少孔子关于“乐”的论述,为后世儒家乐教之所本。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对“乐”在培养人的性格中的作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4)教学方法

孔子的世界观有唯心主义倾向,相信“天命”,认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又说“有生而知之者”(《季氏》)。但在教育实践中,则重视“学而知之”。他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创造出了以培养自觉性为中心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它的要点是:

①注意个性差异。经常通过观察、问答等方式,了解学生智能性格的差异。《论语》保存了大量评论个性的记录,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雍也》)“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偏激),由也喭(莽撞)。”(《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先进》)……孔子即根据不同的个性特点进行教学。

②善于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述而》)朱熹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启发”一词即由此而来。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务使教学的内容与方法适合学生的接受水平和心理准备条件,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子罕》)

孔子就是这样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引导他们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发展道德情感,树立道德信念,追求远大理想;由“知之”到“好之”,由“好之”到“乐之”,形成习惯系统,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则是道德自觉性的高度体现。

③学习与思考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这已经接触到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孔子非常重视学习,《学而》第一句即“学而时习之”。孔子自谓“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强调获取知识必须多闻、多见、多问;同时要求对学习的内容,一定要经过思考,融会贯通,辨明是非,择善而从,以一贯之,由博返约,温故知新,闻一以知十,举一以反三。他认为对任何事情不问几个“为什么”的人,是最没出息的。

孔子还要求思考问题要抱虚心求是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勿妄测,勿武断,勿固执,勿自是。对尚未明白的问题,暂时存疑,以待进一步探讨,认为如此才能获得真知。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的种种表现,则给予严厉批评。

④学习与行动结合。孔子要求学以致用,学习所得必须见于行动,即把知识运用到政治生活和道德实践中去。他以学“诗”为例,说:熟读“三百篇”,管理政事,却管不了出使各国,也不能独立应对,“诗”读得再多,有何用处?孔子观察人的方法是:“听其言,而观其行。”他最讨厌讲空话,讲大话,认为言过其行是最可耻的。

就道德修养来说,根本的要求是“迁善改过”。孔子说: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知识和道德修养,而不是用作装饰,给别人看。他说他自己经常担忧的事情,就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认为颜渊过人之处就在于“不迁怒,不贰过”,“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孔子深信,人的智慧和道德都是在不断克服缺点与错误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孔子重视德育。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得到礼乐的协调为快乐,宣扬别人的长处为快乐,多交贤良朋友为快乐,这三种是有益的快乐。以尊贵骄傲为快乐,以游荡过分为快乐,以大吃大喝为快乐,这三种是有害的快乐。这里,孔子明确地指出了德育与乐学的关系。

孔子一生怀着探求真理、培育人才的愿望,在40余年的教育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的教育经验,乃是教育史上的珍贵遗产。科学地对待这样一份遗产,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于发展教育科学和教育事业,仍具有现实的意义。

3《论语》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班固《汉书·艺文志》)。《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通行本《论语》共20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许多论述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其一,做人要磊落正直;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其三,做人要重视全面的修养。

同类推荐
  • 东宫·西宫(王小波作品)

    东宫·西宫(王小波作品)

    本书包括王小波《他们的世界》——第一本中国男同性恋研究的专著,王小波唯一一部电影剧本《东宫·西宫》和其他四部未竟稿。电影《东宫·西宫》由张元执导,胡军、赵薇、司汗等人主演,电影剧本《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并且入围1997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
  • 高考状元经验谈

    高考状元经验谈

    本丛书精心选取了多个人生重大课题,内容涉及学习、生活、哲理、亲情、事业、交往等方面,结合鲜活的现实事例,启发读者思考、理解、感悟人生的真谛和意义,正确面对各种挫折和失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乐观向上的态度面对人生,积极进取,成就幸福人生。
  • 敢问敢答

    敢问敢答

    本书从录像从录音从回忆中整理出数十万字的“问答”,挑挑捡捡地在报刊上发表了一些,大获读者的青睐。用本书敢字来修饰来修饰问答,有点可笑,有点张扬,更有点故意标榜,倘若你一口气或是两口气但绝不会三口气看完这本书时,就会觉得我的这个敢字用得挺恰如其分。
  • 走进互联网时代

    走进互联网时代

    聚焦两会,走进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对我们到底有多深的影响?时代在变,我们如何改变自己,拥抱未来?
  • 经典音乐故事

    经典音乐故事

    西方古典音乐博大、灿烂,源出于古希腊和希伯莱文化,肇端于文艺复兴时期,繁盛在十七世纪到二十世纪初。西方音乐生长在西方文化的土壤里,具有浑厚的文化内涵,在西方的宗教精神、科学思想、民主意识滋养下,更透射出人类文明之光。然而,在一切艺术形式中,音乐里蕴含的捉摸不定的因素最多,这本小册子从西方音乐作品的时代文化背景入手,指明风格,析清流派,点评艺术价值,试图帮助音乐爱好者深入理解音乐的艺术内涵。音乐欣赏既能愉悦身心,又能提高修养。谈音乐、欣赏音乐,就不可避免地涉及一些音乐知识、专业名词一般性判断原则,这本小书里尽量避开复杂的专业术语,而那些浅显的知识一点就通,无须作更多的解释。
热门推荐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狠辣毒妃:狂傲大小姐

    狠辣毒妃:狂傲大小姐

    她是病弱,深居简出,无才无能,傲娇愚蠢的丞相大小姐。他是俊美不凡,丰神俊朗,才华横溢,富甲天下,武功盖人的绝世公子。谁又知道,他竟然是她。我欲问鼎天下,试问谁与争锋?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惊才绝绝,绝色倾城,回眸一笑,试问,谁可比拟?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世界最具神奇性的探险故事(4)

    世界最具神奇性的探险故事(4)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亿万千金逆袭战

    亿万千金逆袭战

    简介:她年仅十四岁,来自近乎与世隔绝的小山村,失散多年的亲生父亲病逝,留下千亿遗产,她能否由一个一无所有的小村姑,摇身变成中国最富有的亿万千金,她能否在所谓“亲情”的围攻中顺利突围。
  • 月光下的银匠

    月光下的银匠

    在故乡河谷,每当满月升起,人们就在说,听,银匠又在工作了。满月满满的升上天空,朦胧的光芒使河谷更加空旷,周围的一切变得模糊而又遥远。这时,你就听吧,月光里,或是月亮上就传来了银匠锻打银子的声音……《月光下的银匠》是一部短篇小说集,共收作者阿来的短篇小说13篇,包括《野人》、《槐花》、《群蜂飞舞》、《阿古顿巴》、《月光下的银匠》、《格拉长大》等。
  • 医女狂妃傲九天

    医女狂妃傲九天

    前世她天赋异禀,医术精湛,却只倾心于他。待扶他上九宵云天,却落得个族人离弃、亲人背叛,不得好死的下场,今生她收敛锋芒,脱胎换骨,凤凰涅槃,带着满腔的仇恨欲要他偿还一切,却惊讶的发现了当初被隐藏的真相……
  • 重生之花开富贵

    重生之花开富贵

    举案齐眉,白头偕老。前世,她为了这个梦而毁去婚约,抛弃未婚夫。然而,看似深情的表哥却不是她的良人。家破人亡,坎坷孤独。重活一世,浴火重生。
  • 世界上最神奇的青少年做人做事课

    世界上最神奇的青少年做人做事课

    本书将成功做人做事的道理融入一个个清新优美、积极向上、充满哲理的小故事中,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指导并鼓舞青少年,为他们开启一扇成功做人做事的智慧之门,使他们从中有所启迪、感悟和收获。
  • 娱乐圈大神聘妻:天价小助理

    娱乐圈大神聘妻:天价小助理

    某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方圆圆躲在浴室里严肃地说:“虽然我身在娱乐圈,虽然我是你的助理,虽然你很帅,但是我是个不接受潜规则的助理。”大神从兜里摸出个钥匙,道:“谁说你是助理?”“你聘请我不是当助理吗?”“你误会了,我聘请的是一个老婆,全职的那种。”话刚说完,浴室门哗啦开了。方圆圆:“…………”没路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