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19000000002

第2章 国际货币秩序混乱的开端——金本位制崩溃(1)

本章导读:金本位制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国际货币制度,是金融全球化的最初形式。20世纪30年代,随着金本位的退出历史舞台,人们对其的评论也多了起来。有人评论说,正是由于金本位制的取消使得整个货币体系变得更加不稳定。格林斯潘在其早年的文章中也指出,“在没有金本位的情况下,将没有任何办法来保护(人民的)储蓄不被通货膨胀所吞噬,将没有安全的财富栖身地”。

针对历史上对金本位制度的争论,本文并没有支持或反对哪一方,而是将其放在大的历史背景下来客观地审视该制度的历史发展进程,以及在其发展中对经济的影响。我们最终应该认识到,我们应该以史为鉴,懂得任何货币制度都是人类自身的创造,其是否能有效运行还是取决于人类自身的妥善协调和管理。

“偶然”中产生的金本位制度

在人类货币史的发展过程中,由于金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以及产量稀少等特点使其最终成为人们交易媒介的首选,所以卡尔·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据记载,在公元前700年,小亚细亚地区已经出现了一些黄金与白银合金制成的钱币,被称为琥珀金。到了公元前600年,金币在小亚细亚的利迪亚王国首先被铸造出来。在这以后,黄金则在人类历史上长期被人们看作是财富的象征。

但是关于金本位制度产生的原因,金融史却基本上都是一笔带过,在我国最常见的解释就是上面卡尔·马克思那句名言。但这句话显得过于笼统,任何一件历史事件都有它发生的历史背景,金本位也不例外。关于该制度的产生,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的管清友博士从英国的货币重铸谈起,具体生动地为我们讲解了金本位产生时的历史背景。

货币重铸——失败成就金本位

黄金在货币体系中发生作用,最早可追溯到16—18世纪被各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所广泛采用的金银本位制或复本位制。当时运行的金银复本位制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平行本位制”,一种是“双本位制”。“平行本位制”即:金币和银币同为本位货币,都可以自由铸造和熔化,均按各自所含金属的实际价值信息流通,两种货币的交换比率由金银市场比价确定,国家不加以规定。如英国,金币“基尼”与银币“先令”,就同时按市场比价流通。由于市场形成的金银比价并不稳定,它会因各种原因而波动,造成交易混乱,不利于商品交换和经济的发展,所以这种平行本位制极不稳定。“双本位制”就是试图来克服“平行本位制”下金币和银币比率频繁变动的缺陷的,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金银两种货币的比价,两者按法定的比例流通。美国和欧洲大陆国家曾采用这种制度。

但实际上由于两种货币金属都有自己的市场价格,要想克服金币和银币比率频繁变动的缺陷是不实际的。市场价格的波动必然会导致货币的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背离,于是产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即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金币被人们收藏、熔化,逐渐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银币则充斥市场。英国的格雷欣爵士在1558年上书伊丽莎白一世陈述了此种现象,提出了防御的措施,据说因此才有了1560年英皇关于反对银币成色不足的公告。(1)约300年后,英国经济学家麦克劳德(MacLeod)著书立说,白纸黑字写下“劣币驱逐良币”(Bad money drives good money out of circulation),并命之为“格雷欣定律”(Gresham’s Law),即价值量较高的金属(良币)将被融化从而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收藏,导致在市场上流通的将是价值量较低的金属货币(劣币)。

对于该定律中的“良币”和“劣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在我国就有张五常教授和浙江大学叶航教授的争论。张五常认为,“该定律说,金币有新有旧,新的完整无缺,旧的给人磨掉小量金。市场的人于是只用旧的劣币,新的良币不再在市场流通,被劣币逐出市场也”。他的侧重点是一种金属货币的足值与否。叶航则认为,“‘格雷欣定律’其实说的是双本位制,也就是金、银同为法定货币制度下的事。既然金币和银币都是法定货币,国家就要规定它们的比值,比如一块金币等于20块银币。但金、银的市场价格终久会发生波动,比如实际比值变为一块金币等于20.1块银币,那么金币就成了币值低估的“良币”而银币则成了币值高估的‘劣币’”。他侧重的则是由于金、银市场价格的波动而引起的币值的高估与低估。

而事实上,这两个理解都正确,都属于该法则的范畴,在实际运行中这两种现象都是曾经存在过的。关于由于金银市场价格波动造成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19世纪上半叶美国的情况为此提供了一个极好的例证。美国在1792年实行复本位制时,法定金银铸造比价是15∶1,但在1795—1833年的,39年里,国际市场上金与银的实际价值对比是15.6∶1,法国在1803年实行复本位制时规定的铸造比价为15.5∶1。这个国际条件,使银币在美国成了“劣币”而金币成了“良币”,于是,白银从国外(包括法国)大量流入美国,而黄金则从美国大量输往外国(包括法国)。张五常教授讲的那种情况在18世纪之前的英国则经常发生,致使英皇于1560年发布关于反对银币(1717年之前英国实行的是银本位制)成色不足的公告,并将银币采用花边扎压,防止硬币削边和磨损。

英格兰采用的另一种方法则是货币重铸,而官清友博士通过查阅历史资料认为,正是由于17世纪末的一次货币重铸失败,导致了金本位制度的形成。

当时,17世纪的欧洲可以说是战火不断,各个国家为了争夺欧洲霸权不遗余力地扩军备战,当时比较有名的战争有:1618-1648年的欧洲大陆“三十年战争”,1642-1649年英格兰内战,1652—1654、1665—1667、1672—1674年三次英荷之战,1689—1697年反法的奥格斯堡联邦战争。战争需要强大的经济作为后盾,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军费开支膨胀,政府面临着巨大的财政压力。战争的巨大支持无疑消耗了财富,人们对于未来的忧虑使得“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越来越严重。根据克里尔的描写,“大剪刀”们打磨铸币的行为似乎在“九年战争”(1689-1697)开始的时候更加猖獗了。1688年,手工铸币的含银量还在88%,但是到了1695年已经缩减到了50%。此时,关于取消手工铸币的传言也开始在社会中流传,人们不再愿意持有不足值的银币,开始拼命储藏银块或换取黄金,最终导致了1696年英格兰银行的挤兑风潮(2)。此时,英政府不得不再次把银币重铸提上日程。

这次的货币重铸在当时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意见,他们争论的焦点是,货币单位是计算名称还是金属重量。一种是以财政大臣威廉·朗兹为代表的名目论者,代表君主和国家利益。他认为,只要有君主的印鉴,货币材料并不一定非得是金银,金银货币也不一定非要足值,只要能按照它的面值在市流通即可。他主张降低货币成色或减轻货币重量,让新先令的重量等价于旧先令的80%,并且允许那些缺损的旧币继续按照面值与足值货币等价流通。因为当时英法正处于战争状态,如果采用他的这种建议的话,有利于战后解决通货紧缩的情况。另一种则是以哲学家约翰·洛克为代表的货币金属论者,代表了商人的利益。他主张,真正的货币必须是金银,货币单位就是构成货币的金属重量,因此货币必须有十足价值,反对降低货币成色和减轻货币重量。他建议还是应该按照旧制重铸银币,来代替流通中不足值的银币。

其实这两种建议会产生的后果的差异也是比较大的。按照朗兹的做法,政府作为货币的发行方,利用货币贬值其实是在掠夺持币方的财富,这种做法在经济学上被称作征收“铸币税”。通过这种方式,国王可以合法地赖账,利用少量的白银来清偿积累的大量战争贷款和政府赤字。相反,洛克的做法则会使国家增加负担,损失比较大。

虽然当时争论比较激烈,但是英政府最终还是因循了旧制,并于1696年5月4日,废止了手工铸币,按照洛克的建议货币重铸正式开始。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则是困难重重。首先,由于争论一直存在,致使议会通过的法案也经常变化。1696年2月15日,议会通过表决决定将几尼的价值降到28先令。但是后来发现这个价格仍然很高。1696年2月24日,议会通过“取消银币铸造义务,鼓励铸造几尼金币法案”。1696年2月26日议会又决定几尼价值应该降到26先令,3月26日的法案又决定几尼价值不能超过22先令。但是10月份,几尼实际上已经降到了22先令以下了,禁止黄金进口的法案也成为一纸空文。1699年2月16日,议会又决定不得强迫任何人按照22先令接收几尼。1699年几尼的价格为22先令,铸币局将之降为2l先令6便士。事实证明这个价格仍然太高。金子被输送到铸币厂,但银子却很少。在一个几尼等于22先令的情况下,金与银的比率为15.93:1。在等于21先令6便士的情况下,比率为15.58:1。在等于21先令的情况下为15.21:1。而在汉堡,金与银的比率却接近于15:1。国内和国外的巨大利差使得禁止黄金的进口和阻止白银外流几乎是不可能的(3)。其次,由于白银的大量出口使得当时的铸币局几乎无银可铸,到1696年6月底,只有12%的银币重新回到了流通之中。由于一系列的困难使得重铸工作进展困难,直到1699年,货币重铸也没能完成,公众也开始对重铸失去信心。

这一过程开始受到铸币厂厂长的关注,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艾萨克·牛顿。他前半生致力于数学、物理学、天文学的研究和教学,担任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的三一学院的首席讲座,在校期间研究成果累累。1969年在其恩师、时任英国财政大臣的查尔斯·蒙塔古推荐下他做了英国皇家铸币厂监督,他利用自己在数字和逻辑方面的天赋很快就把铸币厂管理的井井有条,并于1699年被任命为铸币厂厂长。当上厂长之后,牛顿正式参与到政策讨论和决策当中,他坚持认为银币是本位币,本位币不能被改变,也即是说牛顿是支持洛克的。但是,当他看到货币重铸的努力几乎没有任何用处,他在任期间投入到流通中的700万英镑银币很快就退出了流通这些事实后开始怀疑自己的观点。

牛顿也注意到,一个金路易在法国价值为17先令3/4便士,而在英格兰为17先令6便士,巨大的利差使得金子大量流入伦敦,本来就不足的白银继续留出英国。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717年。1717年9月21日,牛顿在货币报告中指出,英国当时的白银短缺已经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即使英国尚有很多银器,可以把这些银器拿来铸造成银币,但是国与国之间存在的巨大利差将会使这些银器很快就被用光。面对着不断增多的黄金,牛顿开始不再坚持自己以前主张的银本位,考虑是否能把金币作为本位币。因为事实上随着黄金的大量流入,人们已经开始拒绝使用银子进行支付。即使接受银子,支付者也要付出额外的费用。在报告中,牛顿将黄金价格定为每金衡盎司(纯度为0.9)3英镑17先令十又二分之一便士。

有人说正是由于英国银币重铸的失败无意中促成了其金本位的确立,以致许多人认为金本位从是1717年开始的。其实白银的非货币化的进程是到了1774年的又一次货币重铸过程中完成的。1816年,利物浦伯爵(Robert Banks Jenkinson)成为联合王国首相,6月22日,在他的主持下,英国议会通过了《金本位制度法案》,规定沙弗林金币用22开(11盎司或者91.67%的纯度)标准金铸造,重量为123.27447格令,含纯金113.0016格令。这个法案以法律的形式规定黄金作为货币的本位,金本位开始了在国际货币体系中长达一个多世纪的统治地位。

对于牛顿在金本位制确立中的所做的贡献历史学家还是给出了很高的评价。格林·戴维斯就在其所著的《货币史》中就将牛顿担任铸币厂厂长列为是货币史上的一件大事,并将1699—1727牛顿主政铸币厂列入1600—1699年的货币大事年表。金德尔伯格在其所著的《西欧金融史》中除了列入了1696年的银币重铸以外,还写到,“1717年英镑按黄金固定了价格,这个价格一直延续到1931年,其中从1797年至1819年之间和1914年至1925年之间中断过”。而《货币史:从公元800年起》的作者乔恩的评价则更加直接,“在牛顿改革之后,联合王国转向了事实上的金本位制,并且在1816年被正式确定下来”。

金本位论战——金本位制全面实行

关于金本位制在历史上还是有一段小插曲的,那就是发生在1797—1821年的“金本位论战”,虽然这次论战针对的是英格兰银行的货币政策,但是该论战对金本位制的巩固及在世界范围内展开起到了积极作用。

事情的起因是18世界末的英法战争,成立于1694年的英格兰银行面对不断流出的金银储备,先后实行紧缩货币发行和暂停1797年刚刚开始发行的纸币对金银的兑换权的政策,致使英国出现物价上涨,英格兰银行纸币相对于金银的贬值。面对这一现状,当时英国议会内部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方是金本位主义者(以李嘉图为代表),另一方是反金本位主义者(以博赞克为代表)。

同类推荐
  • 市场营销中的潜规则

    市场营销中的潜规则

    本书在内容和结构上都作了调整、优化与创新,本书有意识地把消费者行为学的普遍原理与中国消费者行为的特殊性及消费者行为研究的最新具体实践相结合,即在阐述世界各国消费者行为的共性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阐述中国消费者行为的特殊性。学会这些潜规则将对你...
  • 销售中的心理战术

    销售中的心理战术

    俗话说,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在销售工作中,心理那点事儿还真是不得不琢磨,否则很有可能在不经意问就忤逆了客户的“心”。本书并非学术著作,其内容旨在通过故事和案例来揭示现实销售活动中的心理规律,带您轻松读懂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
  • 公关办事有心计

    公关办事有心计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和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我们参考了众多有关公关办事的专业书籍,力求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后通过简单、客观的表现方式将各种抽象的内容具 体化,真心希望给读者提供尽可能多的实用性内容,为读者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本书全方位地介绍了公关办事的方法与技巧,比如:注重形象,别让仪表丢分;好事多磨,心急难成大事;因势利导,找准方法者赢;因人而异,根据性格沟通;打造关系,发挥人脉作用;交际应酬,恰到好处最佳;选择环境,把握办事时机;远离禁忌,坚守办事原则。读者心中的疑惑,几乎都能够在本书中找到答案。
  • 真故事真理念

    真故事真理念

    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领悟到影响世界的企业经营的奥妙,受到启迪,感受世界级企业经营的秘密和真谛。本书轻松好读,融真实性、针对性、专业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紧紧贴近企业、贴近大众。
  • 个人管理学(第二版)

    个人管理学(第二版)

    《个人管理学(第2版)》首次从一门学科的角度提出了个人管理学的概念和体系架构,阐述了个人管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及研究个人管理学的意义,全景式地考察、论述了与人相关的论题,包括人的属性、人与人生的定义、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人的基础、管理方法、学业管理、职业管理、婚恋与家庭管理、社会关系管理、健康管理和总体管理。个人管理学是自我认识和自我管理之学,是每个人的必修课。由此可以明了人生,合理地规划人生,系统地、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方方面面。《个人管理学(第2版)》对各类人员,特别是对职业人士和大学生、研究生有学习和参考价值。
热门推荐
  • 金丹九品

    金丹九品

    长生不死,这是一切智慧生灵最本能的追求。在地球上,这种最本能的追求如同镜花水月。任何人,任凭你权势惊天,富甲天下,百年之后,都只是一撮尘土。但,在这个全新的世界当中,李浩却是用他瘦弱的双手,紧紧的抓住了命运留给他的那一线机会,一线长生永恒的机会!
  • 重生之盛世狂后

    重生之盛世狂后

    前世,婚后三年终有一子,却被投入药炉,用作窑引。挚爱的丈夫,却搂着娇妻冷眼旁观。血淋淋的骨肉分离,一杯毒酒,强行灌入。重生成为待嫁秀女,一改软弱本质,势必后宫得失。今生,斗姨娘,罚小妾,护娘亲,保幼弟,万里江山她不要,只要一方温柔怀抱。她萧青芜,步步后宫却因为血洒祠堂而视为不祥之人。“喝下这碗落红汤你便自由了。”“喝下可以,你亲自喂我可好?”一滴血泪带着多少的恨意.....脚踏红毯,却不在为君盛开......
  • 末日之翼

    末日之翼

    电子竞技高手萧梦,在外星人入侵之时,凭借着无敌的竞技技能,激战星空。以有限能源的夺取为动机,以辽阔壮丽的浩瀚星河为背景,黑与白的对立剧烈的碰撞。少年背离了成为作家的人生梦想,无意间踏上了命运的另一个舞台。是虚幻还是真实?是生存或者毁灭?勇敢的面对未来的不可预测性,少年奋力一搏,他是否能从命运那至高无上的裁决者手中夺得最闪耀的辉煌?
  • 亡命暴徒(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亡命暴徒(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本书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西斯阵营中的臭名昭著的战犯。包括:德国的戈林;日本的冈村宁茨 ,坂垣征四郎等。讲述了他们罪行累累的一生。
  • 江湖有我名声在:残剑天下

    江湖有我名声在:残剑天下

    以北宋初年为背景,以契丹借道侵伐大理为始,引出主人公凌风与段铖,透过契丹密探北骑十八鹰,始出双子剑法;败契丹,负理宁,二人携手闯江湖,却怎成万众仇敌?为究明细,赴西南,怎与王小波结缘?步步而入,仇结四大魔王,练绝世神功,是因缘巧合还是被人算计?得入紫泉宫毁灭四魔,声名鹊起的背后又隐藏着何等天机?十六年前的血雨腥风、举世之仇,又将如何完结?凌风与林曦又如何生出情愫,如胶似漆是否终得鸳鸯双宿?段铖与赵妗又有怎样的羁绊,层层纠葛最终又将如何?
  • 健康生活的909个禁忌

    健康生活的909个禁忌

    你是否有以下的经历:感到渴了才喝水,用浓茶醒酒,边饮酒边吸烟,开水冲鸡蛋,牛奶加糖同煮,水果不削皮就吃,涮羊肉要涮得很嫩,为求长寿只吃素食,先喝酒后吃菜,湿着头发就睡觉,晨练后睡个“回笼觉”,炒菜省事不刷锅,室内常用芳香剂除异味,浑身大汗去冲凉,为了美丽常穿高跟鞋,趴在桌子上睡午觉,病好了立即停药……也许这些行为你早就习惯了,或者根本不觉得这是问题,可是健康专家提醒你:生活习惯与健康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因此,我们应该从身边的生活细节入手,抛弃那些看似正常实则极不健康的生活习惯,这样能让我们离可怕的疾病远一些,让健康常伴左右。
  • 偷心绝情剑

    偷心绝情剑

    家仇,国仇,恩怨情仇,腥风血雨。他历经种种磨难,种种欺辱,练就一身绝世武功;他冷漠绝情,却偷走佳人的芳心;他本是平凡的人,真正身世却是出乎意料;他本可以拥有天下,却只愿与爱人浪迹天涯……
  • 陪孩子轻松走过高三

    陪孩子轻松走过高三

    本书作者不仅是一位高三教师,同时也是一位备考家长。本书记录了作者本人在高三教学和自己作为备考家长的经历。她所陪考的孩子,在她的陪考下,在高三一年中综合成绩一路上升,并如愿考取一所“211”重点大学。
  • 王妃来袭,请王接驾

    王妃来袭,请王接驾

    她这种背负无尽情殇之人被上天安排重生原该偷着乐,可一睁眼就遭遇胎动,还弄不清楚孩子的父亲是何许人,便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有人称她是杀手,另有人对她三跪九拜呼王妃——原来,她腹中宝宝的父亲乃是人人避之不及的七王爷。这位准夫君诡艳如狐,妖冷如魅,出尘如仙,只端坐不动,也能招蜂引蝶,喜新厌旧更是家常便饭。她带着宝宝入王府,他自称与她素不相识。对此,她倒并无意外,意外的是,他“好心”接纳了她三岁大的宝宝,顺带着“收留”她。他又警告她不要以为自此高枕无忧。王府内的侍妾更是比皇帝妃嫔还多,且个个飞扬跋扈,对她颐指气使。也罢,宝宝需要父爱,她对花心狐狸也实在没胃口,不妨就给他管一管“后宫”。谁知道,她可爱的宝宝也被这万恶的男人教坏了!
  • 少女与老人最后的拍拖

    少女与老人最后的拍拖

    少女对老人的爱在老人的家庭里激起了一连串的变故,表现了人性的复杂和人类性心理的复杂。毋庸赘言,带着这种不悔的依恋,婚外情既酿下苦酒,而翁行天对少女桑乐的爱其实质乃是对生命的依恋,又给家庭与社会埋下了不安定的因素。小说的另一条故事线索曲折跌宕,悬念丛生。它叙述的是桑乐的精神创伤及桑乐对童年时父亲死因的追探。,小说讲述了一个老人与少女的畸恋故事。所以他吸引了青春少女桑乐。已近垂暮之年的翁行天一生中曾邂逅了很多女性。青春少女桑乐复杂的童年和复杂的家事,使他的触觉、嗅觉、听觉、味觉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使他成为生命意义上的出类拔萃者。正是这些女性。他演出了生命最后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