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53400000018

第18章 人文大家(3)

1911年春,鲁迅又带领师生在禹陵访“窆石”,探“禹穴”,瞻仰大禹塑像,教育学生学习大禹为民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并在禹庙的百步金阶上摄影留念。

还有一次参观访问,是在后来女师大任教时。这次是在学生的热烈要求下进行的。有一天,趁新的讲义还没有印出来,鲁迅先生正准备讲课了,课堂前排的几个顽皮学生开始“捣乱”:“周先生,天气真好哪!”先生不理。“树枝吐芽哪!”还是不理。“周先生,课堂空气没有外面好哪!”先生笑了笑:“那么下课!”“不要下课,要去参观。”“还没有到快毕业的时候呢,不可以的。”“提前办理不可以吗?”学生越发来劲了。“到什么地方去?”“随便先生指定吧!”“你们是不是全体都去?”测验是否少数人的意见。全体起立。大家都笑了:“先生,一致通过。”先生想了想,在黑板上写出“历史博物馆”几个字。

大家都去了,博物馆在午门——是皇宫的一部分。原来,这个博物馆是教育部直辖的。那时先生在教育部当佥事,所以管事人都很客气地招待学生参观各种陈列:有大鲸鱼的全副骨胳,各种标本,和古时用的石刀、石斧,泥人、泥屋。在一间大房子里,还保存着一架从外国飞到中国来的飞机。有各种铜器,有一个还是鲁迅先生用“周豫才”的名义捐出的。鲁迅先生随处给学生们以很简明的指导,所以同学们认为这堂参观课胜过他们读许多的书。

言谈微中,发人深省

鲁迅讲课喜欢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上世纪20年代,他在北京大学给学生讲《中国小说史略》中的《红楼梦》时,曾有过这么一段有趣的故事:

一次,他提问学生:“你们爱不爱林黛玉?”话音刚落,就有许多学生不假思索地信口作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而其中却有一个学生反问道:“周先生,你爱不爱?”这时,鲁迅先生并不以为有失“师道尊严”,而是毫不迟疑地回答:“我不爱。”“为什么不爱?”那个学生又反问一句。“我嫌她哭哭啼啼。”鲁迅先生风趣的回答,顿时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在笑声中,他又侃侃而谈,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去分析林黛玉的性格特点等新知识了。

鲁迅发人深省的指点,更为学生和同事所称道。冯至教授回忆当年先生在北大讲课时的情形说:“鲁迅先生的教材是手编的《中国小说史略》,教法也并无奇特之处,也是念一遍后,然后再抽出几个问题讲一讲。就是在这样的指点中,学生们得到了不少的宝贵知识。”

怎样作指点呢?冯教授还特地举了他讲的两个例子:一、“汉唐宋清统治较久的朝代,歌功颂德的作品多,乃因统治者已将不利于他们的文章查封了,毁灭了。”二、“一个强盛的朝代,极愿与外国文化交流;只有在本身有病的朝代,才排斥外国文化输入。”这样指点,的确非常精彩;立论新奇、警辟而又中肯。谈的是历史,却使人想到现实;言谈微中,发人深省。

一生唯一一次西北之行

在陕西西安的西北大学校园里,矗立着一尊鲁迅先生的半身花岗岩雕像——这是西北大学为纪念鲁迅先生来校讲学而修建的。鲁迅先生一生只到过西部一次,就是1924年应西北大学和陕西省教育厅的邀请前往西北大学讲学。

1924年,西北大学与陕西省教育厅合议,筹办一个“暑期学校”,邀请京津宁等地的一批著名学者至陕讲学,以便为当时比较落后的西北地区“输入新知”。鲁迅当时为教育部佥事,并兼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教师,已发表《呐喊》、《彷徨》等一批名著,在知识界享有盛誉,便在首邀之列。

当时,鲁迅正准备创作一部历史小说和剧本《杨贵妃》,也想来西安搜集一些资料,并亲身感受一下杨贵妃当年生活过的十三朝古都西安的气象,于是便欣然应邀。

当年陇海铁路还未全线贯通,火车只能到达郑州。鲁迅一行只好先从郑州下车,搭乘汽车到河南陕县;然后乘船逆黄河、渭水而上到达西安,一路上舟车劳顿,历时8日。

西北大学对这次讲学活动非常重视,组织安排得非常周密,“暑期学校”办得相当成功。一时间,西北大学张灯结彩,车马盈门。除鲁迅之外,前来讲学的,还有北京大学前理学院院长夏元,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桐龄、林砺儒,东南大学教授陈钟凡、刘文海,南开大学教授陈定谟、李济之、蒋廷黻,《晨报》记者孙伏园等。所讲的内容涉及到各个学科、各种观点和派别,对于促进长期落后、闭塞的西北学术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听众除了西安各中小学教师及各县劝学所选派的代表外,西北大学师生都前往参加,“总计听讲人数约700左右,致西北大学的校舍不能容纳,许多人只好住到客栈中”。演讲会场有两处,一是校内大礼堂,一是风雨操场。鲁迅的演讲在大礼堂进行。

鲁迅的演讲从7月21日开始,到29日结束,总共8天,11次,12小时。演讲的题目是《中国小说历史之变迁》,分为6讲,依次是:从神话到神仙传、六朝时之志怪与志人、唐之传奇文、宋之人“说话”及其影响、明小说之两大主潮、清小说之四派及其末流。

鲁迅这次来陕西讲学,用的是周树人的名字。他演讲时身穿一件半新的白市布长衫,脚登平底布鞋,一开始并没有引起人们注意。但他的演讲内容丰富、见解独到,富有战斗精神,很有感染力,不久就吸引了众多听众。等讲到唐宋以后,大礼堂就座无虚席,不少人不得不站着听讲。

由于演讲引起了社会反响,鲁迅和其他学者还被请到督署、储材馆、讲武堂等处演讲,也算是陕西文化教育界一次重大的学术活动。但鲁迅并不是谁请都去,他不买官僚和军阀的账。所以,当陕西省省长兼督军刘镇华想请他为其士兵讲一个军人感兴趣的题目时,他不软不硬地说:“我只会讲小说史!”闹得刘镇华当场下不了台。《新秦日报》报道这件事时,因文字中有“兼座怒形于色”之语,便被老刘停刊数日。

不过,鲁迅来西安为《杨贵妃》搜集资料的愿望并没有实现。军阀统治下的西安,与他想象中的盛唐长安大相径庭。他说:“连天空都不像唐朝的天空,费尽心机用幻想描绘出的计划完全打破了。”以至于“一个字也未完成”。

1924年8月4日,鲁迅一行乘骡车从西安城北的渭河渡口登船顺河而下,离开西安,于12日抵京,完成了他一生中惟一一次西部之行。

鲁迅的演讲稿《中国小说历史之变迁》,由西北大学学生记录整理后,交由鲁迅亲笔改定,刊登在西北大学出版部编印的《国立西北大学、陕西省教育厅合办暑期学校讲演集》中。该讲稿虽脱胎于他的《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但它钩玄提要、浓缩精华,更为清晰地理出了中国小说历史发展的脉络,强调了造就新文化、批判旧文化,坚持进化、反对复古,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主导思想,并提出了一些新观点、新例证,是一部具有高度学术价值的作品。

【大师小传】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没落的士大夫家庭。13岁那年,祖父因科举舞弊案锒铛入狱,此后父亲又长期患病并终致死亡。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影响。1898年,18岁的鲁迅离开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期间,鲁迅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大量著作,开拓了视野。鲁迅在南京路矿学堂期间成绩优异,使他在毕业后获得公费留学的机会。

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现日本东北大学医学部)。后又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1909年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杭州高级中学)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员。

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时振奋;但接着是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历史丑剧不断上演,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沉滞落后的现实,社会的混乱、民族的灾难、个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鲁迅感到苦闷、压抑。五四运动之后,他的压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样通过文学作品猛烈喷发出来。那时他已经在教育部任职,并随教育部一同从南京迁居北京。

自1920年秋起,鲁迅开始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今北京师范大学)等校兼任讲师。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教授。1927年到中山大学任教授。不久后到上海,从事专业写作。1930年发起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还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1936年,鲁迅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葬于虹桥万国公墓,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鲁迅一生的著作和译作近1000万字。其中杂文集共16本,小说集3本,散文与散文诗集3本,《中国小说史略》等学术著作多部。自1918年起,其先后发表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故乡》、《风波》等小说名篇,后来一同收入小说集代表作《呐喊》。其《故乡》、《孔乙己》、《诗二首》选进二期课改教材初二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风筝》《雪》、《藤野先生》、《社戏》等都被选入初中人教版语文课本。《朝花夕拾》一书也成为中学生的必读书目之一。

马寅初:“听马先生上课,须撑雨伞”

马寅初出生于浙江省嵊县的一个酿酒作坊主家庭。1905年考入北洋大学,学习矿冶专业。1907年获北洋政府的官费留学美国,入耶鲁大学矿冶系。入学后,他认识到,要拯救中国,就必须改革中国经济,于是改学经济学。取得耶鲁大学硕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的博士学位论文为《纽约市的财政》,于1914年答辩通过,不久回国。

情牵北大

1915年,马寅初应蔡元培校长的聘请,来到北京大学任经济门教授,先后开设多门实用的经济学课程。1917年被选为北大评议会评议员,又被选为经济门研究所主任。1918年被选为北大经济、商学门主任。同年参加蔡校长发起和组织的进德会,为甲种会员。为庆祝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北大在天安门前举办演讲会,他发表了《中国的希望在于劳动者》的演讲。

1919年他被各门的教授会推选为北大第一任教务长。“五四运动”后,蔡元培校长为抗议北洋政府镇压学生运动,愤而辞去北大校长职务。马寅初同其他教授联合到教育部请愿,表示如蔡校长不回校,北大教员“即一总辞职”。他在任北大教务长时,贯彻蔡校长的整顿和改革措施,废门改系,全校共分14个系,使北大向现代化综合性大学的方向转变。

在北大,马寅初是蔡元培校长“兼容并蓄”方针的坚决贯彻者,从而给北大带来新思想和新潮流,使北大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摇篮。

马寅初讲课内容新颖、深入浅出,深受学生欢迎。他鼓励学生创办学生储蓄银行、发行股票、经营存放款及汇兑业务,以取得实践经验。他还积极支持学生成立各种学术性研究会。北大经济学会成立时,他热情地到会演讲。学生们十分爱戴他。

1927年奉系军阀控制北京,将北京各所高等学校合并为“京师大学校”(1928年则组建国立北平大学),取消了北京大学。马寅初愤而离开北大。

1951年,在众望所归之下,马寅初终于在离校20余年以后,回到北京大学任校长。6月1日,在北大民主广场上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会,盛况空前。学生们对他极为爱戴,高兴得把他抬了起来。马老也很高兴地说:“北京大学是我娘家,回到了娘家,见到了‘红楼’,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情。”

马寅初的教育思想,是要教育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材。在教学上,他反对学生死读书,强调重视实践,学以致用。

1952年我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新的北京大学成立后,马老仍任校长。当时北大有不少苏联专家,马老对专家非常尊重,表示要虚心学习马克思主义。他还自学俄文,阅读俄文版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等当时流行的书籍。

马老虚心向一切人学习。学校每有大报告,他不但作为主席到会主持,而且认真听讲和记笔记。每逢全校开大会,马老总是笑容可掬的,用他那浓浓的江浙腔讲上几句“兄弟我,代表北京大学”之类的欢迎词。然后,他便打开随身携带的小马札,打横坐在报告人的身边,同全校师生一起认真听讲。

马寅初讲课,很少翻讲义。讲得激动时,往往走下讲台,挥动胳膊,言词密集,如同阵雨。一些坐在前排的学生说:“听马先生上课,须撑雨伞。”

马老在北大深受师生们的尊敬。1953年他请一些教师去他家吃午饭,饭后送他们到颐和园大门。二里多的距离,一路上不断遇到来园游览的北大师生。他都热情地同他们打招呼、握手和简短交谈。他天天清晨在颐和园爬万寿山,锻炼身体。

“新人口论”

马寅初十分重视我国的人口问题。他从实际出发,非常注重社会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后,他在1954年3次回到浙江视察。他说:“旧时代的浙江分成11个府(杭、嘉、湖、宁、绍、台、金、衢、严、温、处),我跑了10个。”

他在浙江黄岩等地看到土地改革后农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觉得很好;但又看到了人口问题的严重性。他发现,我国的人口增长率实在太高了,每年增长22‰以上,甚至达到30‰。每年净增加人口1300万,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他心急如焚。

1955年,他写出《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发言稿。在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多数人反对。马寅初认为大家是善意的,就将此发言稿收回,暂不发表,继续不断调查研究、修改、补充和继续征求意见。

1956年马老响应“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带头在百忙中从事科学研究。马老从事科研的特点,是尽量自己动手,不依赖助手。更为可敬的是,他勇于担当责任。

此年,马老又去上海、浙江等地视察,进行调查研究。翌年,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他就“控制人口”问题发表自己的主张,得到毛主席的赞赏。1957年,在中华医学会节育技术指导委员会上,他着重谈了控制人口的问题,认为“生育也必须要有计划”。此年4月,《文汇报》记者来采访时,他主张“必须有计划生育和控制人口”。

马寅初先生在大量调查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他的人口问题的新思想。1957年4月27日,他在北京大学发表人口问题演讲。在可容纳几千师生的大饭厅里,他用大量的材料和生动的比喻,阐述了他在我国人口问题上的见解,主张必须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这个演讲稿经过加工整理,成为《新人口论》发言稿,于该年6月提交全国人大一届四次会议。7月3日,他在人大会议上作《新人口论》书面发言。7月5日,该发言在《人民日报》上全文发表。

同类推荐
  • 亚非现代著名作家(世界文学百科)

    亚非现代著名作家(世界文学百科)

    本套书系共计24册,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文学大师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世界古代著名作家、亚非现代著名作家、美洲现代著名作家、俄苏现代著名作家、中欧现代著名作家、西欧现代著名作家、南北欧现代著名作家等内容;第二部分“文学作品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品、中国现代著名作品、世界古代著名作品、亚非现代著名作品、美洲现代著名作品、俄苏现代著名作品、西欧现代著名作品、中北欧现代著名作品、东南欧现代著名作品等内容;第三部分“文学简史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中国近代文学简史、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世界古代文学简史、世界近代文学简史、世界现代文学简史等内容。
  • 任正非正传

    任正非正传

    43岁的退役解放军团级干部任正非,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中年人,以凑来的2万多元人民币创立了华为公司。当时,除了任正非,1987年,可能谁都没有想到,这家诞生在一间破旧厂房里的小公司,即将改写中国乃至世界通信制造业的历史。《任正非正传》是一本展现任正非及华为历史的画卷,主要以任正非的人生经历为主题,以华为的发展历程为辅线,详细介绍了任正非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又是如何把华为从边陲小镇的小公司培育成了叱咤全球的跨国巨头的。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的任正非,一个受人尊敬的神秘而低调的人所做的伟大的事业
  • 茶者圣:吴觉农传

    茶者圣:吴觉农传

    ,如果说,当我们祖国的茶叶在危难中面临枯萎凋零之时。吴觉农先生,像一位高瞻远瞩的船长,在那悠远的唐代,茶圣陆羽曾架一叶扁舟探索了茶之源流的幽深与浩瀚,那么20世纪以降,引领着中国一代茶人走出困境、饶过激流险滩。本书传记了吴觉农先生将学者与茶人高尚的人格力量结合、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的伟大一生
  • 读人新裁:中国历史人物的典型经验

    读人新裁:中国历史人物的典型经验

    读人总会有某个角度,总有“见仁见智”的情况,因为人的本质也是不断展开的过程,因而读人只有在过程之中才能够不断超越原有的层次,进而不断地深入。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我们要从开端上解读,在过程中领会,在历史中诠释,在未来中把握。读人要在历史的延续中读出人性、人的特征与人的本质。人在面向世界生成的同时,历史也按照人的本性特征不断展开,从历史中能够看到人的发展轨迹。在这个意义上,读史就是读人,在人的本质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因素的价值。
  • 铁骑王者:成吉思汗(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铁骑王者:成吉思汗(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名人创造了历史,名人改写了历史,那些走在时代最前列、深深影响和推动了历史进程的名人永远会被广大人民所拥戴、所尊重、所铭记。古往今来,有多少中外名人不断地涌现在人们的目光里,这些出类拔萃、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的名人中,有家国天下的政治家,有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有超乎凡人的思想家,有妙笔生花的文学家,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有想象非凡的艺术家……他们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
热门推荐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医家四姐妹系列:痞医乱

    医家四姐妹系列:痞医乱

    【本文纯属虚构】第一次,刚拜了天地,新郎被抢走;第二次,刚拜了高堂,亲郎再次……新娘发飚了:“老娘不等你了,老娘自己找人嫁。”于是,第三次,“送入洞房”……这又回,又要抢了。可是,到底是谁抢?又抢得谁?
  • 丞相下下签:穿越夫人要休夫

    丞相下下签:穿越夫人要休夫

    一次次言笑晏晏,都还只是年少时。那个策马扬鞭,一次次纵酒狂歌,她却早了整整四十年!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那一颗不属于建安元年的心,她穿越三国,又该何去何从,更没有仁义为怀的刘备。一切繁华背后,本该穿越的时间是三国鼎立,她却知道“苍天已死,没有驻守江东的孙权,黄天当立”的乱世即将拉开序幕。一切的一切,又该如何挽回悲剧的重演。遛狗逗鹰的少年郎曹孟德,为寻找妹妹,那个儒雅翩翩四世三公的袁绍。(新书《君王下下签》是此书续集~讲述曹操和不念女儿的爱恨情仇哦~)
  • 梦回红楼!

    梦回红楼!

    素手执红楼,悠然入梦来。碧玉绾青丝,暗香盈衣袖。眉心常微蹙,身若弱柳扶。天生国色姿,佳人颜如玉。琴艺倾天下,才华动京华。回眸一笑时,倾国亦倾城。红尘滚滚飞,情缘自难测。蓦然回首处,与君两相悦。是非风雨起,得失唯心知。问江山美人,孰重复孰轻?她是世家闺秀,诗才斐然,人雅如兰,颜倾天下。淡看富贵荣华,心不在红尘,人偏履世俗。只因为,红尘中有他。他是当朝皇子,足智多谋,才华横溢,前程无量。览尽世间佳丽,心静如止水,不曾起波澜。直到遇见才貌绝世的她,终于动心动情。两情相悦,携手成约。只盼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一生相守。却不料,宫闱纷争起,瞬间风起云涌,变幻莫测。宫闱深深,波澜迭起,枝节横生。于繁华纷争处看爱情,方才能看透情深清浅。风雨起时,为了爱情,她是隐忍成全,还是唯有逃离?当爱情与权利相冲撞之时,于他而言,江山美人,孰轻孰重?平生极爱红楼,独爱红楼,痴爱红楼,奈何红楼未完,为之常叹。红楼女子,最爱黛玉,容颜倾城,气质如兰,文采斐然,不染凡尘。个人借红楼小写黛玉,想给她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生。架空历史,穿越时空,无关名著,圆己之梦。若是喜欢,还请多多捧场支持,收藏推荐,给雨竹一份信心。若是不喜,请不要鄙视与苛求,多多包涵。推荐区:借此机会,推荐雨竹自己的第一篇文:《雁翔红楼》请亲们关照一下啦
  • 杀生大帝

    杀生大帝

    天州大地,仙魔佛妖,一幅波澜壮阔的修仙画卷。且看夏国太子莫之澜,如何一步步踏至巅峰,睥睨八方。执吾之名,手刃苍生!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做最好的秘书

    做最好的秘书

    如今的秘书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仅仅负责端茶倒水、抄抄写写的小人物,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职能:他们是领导的左膀右臂、上下级沟通的桥梁纽带、公司和领导的门面与形象……身为秘书,如何快速适应这种角色的转换?如何出色地完成上级领导下达的任务?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中游刃有余?——这就是本书要探讨的问题。
  • 吾乃大反派

    吾乃大反派

    林若,你斗天。莫无心,你斗命。我云星斗的,是那马上即要执掌宇宙权柄、操纵大千世界的……人!
  • 管理的戒律、经营的戒律、营销的戒律(全集)

    管理的戒律、经营的戒律、营销的戒律(全集)

    本书汇集了最经典的管理学、经营学和营销学定律,这些定律囊括了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内容涵盖员管理的授权、沟通、分享,创新管理,危机管理,战略管理,营销管理,生产管理等等,通俗易懂,简单实用。这些著名的思想精华和智慧,帮助读者更快抵达事业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