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08300000018

第18章 创办平安保险(1)

本章的时间跨度为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其中1986年招商局创建平安保险至2002年退出为重点区间。以平安保险创建、发展和壮大为脉络,展现招商局的资本运作,及对旗下企业创新的支持。

一家独大的时代

1986年春,深圳蛇口,云淡风轻,三角梅怒放。

“百年以后,我们重操旧业好不好?”一个年轻人对一位老者这么说。

这位年轻人是马明哲,也就是现在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那年他31岁,是招商局蛇口工业区社会保险公司副总经理。听者,则是年近古稀的招商局常务副董事长袁庚。

两颗不安分的心碰撞在了一起。老人痛快地说了句“好啊”。上演于蛇口的一段传奇故事,由此拉开序幕。

袁庚当机立断,亲笔写信给中央领导,详述招商局成立保险公司的必要性。1986年7月16日,报告打到了中国人民银行:招商局蛇口工业区社会保险公司,拟申请成立一家股份制保险公司。

一张股份制保险公司牌照,在当时意味着什么?

从门槛上看,当时成立保险公司并不难,5000万元人民币的注册资金即可。不过,说服国家高层和监管部门,打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家独大”的局面,并非易事。

新中国的保险业历史,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诞生开篇。

1949年10月20日,中国人保在京成立(吸收了1931年在上海成立的中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宣告新中国统一的国家保险机构诞生。注册资本金为人民币旧币600亿元。

直到1984年,中国人保都亦官亦商,虽然对外称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但对内仍是中国人民银行的下属机构。

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确立后,多数观点认为,人民生老病死、财产(国家财产)的损失都由国家财政承担,不再需要保险的保障,“保险作用已经消失”的言论甚嚣尘上。

在此背景下,1956年12月,中国人保的国内保险业务全面停办,人员解散。此后,国家从精简机构考虑,只在中国人民银行国外业务管理局下设保险处,处理进出口保险业务,领导国内外分支机构业务和集中办理国际分保业务。

25年停滞,保险业元气大伤。

直到1979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全国分行行长会议才作出了恢复国内保险业务的重大决策。同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出《关于恢复国内保险业务和加强保险机构的通知》,直到11月全国保险工作会议召开,停办20多年的国内保险业务才就此复业。12月,中国人保国内保险业务全面恢复。这一年,全国保费收入仅为4.6亿元。

事实证明,此后中国保险业的发展速度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1980年以来,年均增速高达30%左右。2011年,国内保费收入达到1.43万亿元,是1979年的3109倍。保险公司数目也自1980年的中国人保一家,激增至百余家。

国内保险业的百家争鸣,始自蛇口效应下招商局的破局。

20世纪70年代末,作为国内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蛇口特区被政府高层批准设立。因履行“改革试管”职能,蛇口大量引入外资、外商,孵化具有现代治理机制和管理体制的企业。这一过程中,外商代表对当地配套的保险服务提出了多样化需求。

按当时中国外商投资法规的要求,在中国境内投资的企业必须在中国境内投保。

“我太了解外商了,他们开会的时候,说不可能啊,你们(中国的)法律要求我买(保险),但是没有多个选择,没有商量的余地。”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明哲2008年接受媒体专访时说,当时的蛇口社会保险公司也没法做这些商业保险业务,“没有牌照啊!”

这正是创办商业保险公司的想法首先萌生于蛇口工业区的客观原因。

百年之前,李鸿章以其坚韧魄力,上疏清政府并联合社会募股,打破外资保险公司的垄断,以招商局保险为代表的民族保险业一飞冲天;而这一次,历史再次将重任赋予了招商局,“一家独大”待破,掌门人袁庚带领着年轻人马明哲披荆斩棘,重整旧业,开始寻求政策底线的突破。

“送信人”马明哲

20个月跑北京

1986年7月16日,招商局向中国人民银行深圳经济特区分行递交了第一份申请成立保险公司的报告。但不到一周,报告就被驳回,答复是“建议很好,但目前条件不成熟”。

袁庚不死心,他给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秘书长张劲夫、国务委员兼中国人民银行行长陈慕华、副行长刘鸿儒、国务院特区办副主任胡光宝等领导写信,详述了成立一家新商业保险公司的必要性:“百年招商,当需重振旧业。早在光绪元年(公元一八七五年)十月初七轮船招商局于沪成立了保险招商局……一百一十年后,招商局再秉轮船招商,传继富民强国的信念,望能重振旧业,一可为蛇口工业区的发展提供金融保障,又可突破中国金融体制的计划限制,探索股份制保险公司的道路,拟设立社会主义股份制保险公司,将业务拓展至社会。”

马明哲将这封信送到了北京。1987年9月,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有限公司责成时任蛇口工业区社会保险公司副经理的马明哲,全面负责筹备平安保险公司。

“大概花了一年多时间,跟我跑的就跑了三批人。开始一批人觉得没可能,兴趣不大,打了退堂鼓。”马明哲回忆。

马明哲生于1955年年末,摩羯座,坚韧是这一星座的最大特点。“那时主要去(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保、财政部等,起码跑了有十几次,20多个月才拿到这个执照,非常艰辛。”他说。

申请上报给了中国人民银行后,就被转至半官半商、双重职能的中国人保。当时,中国人保和一些部委对“条件不成熟”答复的解释主要包括:第一,保险业相关政策条例尚不完整;第二,再保险业务没解决;第三,深圳在改革开放,太快办一个保险公司可能会引起混乱,等等。

几乎山穷水尽时,马明哲决定直闯中南海。这是马明哲的一次冒险,期间一段插曲此后被传为“小笑话”:招商局北京办事处的人曾一本正经地告诉马明哲,“到了中南海,可千万不要随意停留,也一定不要把手揣在兜里。否则,很容易被当成特务,藏着的机关枪就会伸出来!”马明哲信以为真,在中南海里始终战战兢兢地亮着双手,不敢稍有停留。

两年的努力终于有了结果。

1988年3月21日,陈慕华、刘鸿儒签发批文(银复[1988]113号文),同意由蛇口工业区社会保险公司和中国工商银行深圳信托投资公司分别出资49%和51%,合资成立“深圳平安保险公司”,注册资本金4200万元,公司性质为全民所有制企业,同时颁发“经营金融业务许可证”。

陈慕华还特意通过中国人民银行金管司副司长夏利平转达了她对平安保险的期望:“希望把平安保险办成改革的产物,而不是改革的对象。”

用时任平安保险名誉董事长刘鸿儒的话说就是:成立平安保险是为了试验一个以企业股东为主体的、独立的、股份制的、现代化的、能够真正独立自主经营的保险公司,给企业改革树立一个样板,走一条新的路子。

同年5月27日,平安保险正式营业。它是我国首家股份制保险公司,公司注册地为北京,总部设在深圳。

平安保险的诞生,打破了新中国成立几十年来中国保险市场的被垄断局面,为市场注入了新活力。

袁庚放权马明哲

作为第一家股份制商业保险公司,平安保险的特点在于,其在《公司法》颁布前就确立了公司化运作模式,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公司经理层面在内的各组织机构,落实了经营者和所有者的分离。

在袁庚的支持下,年仅32岁的马明哲作为招商局股东代表接掌了平安保险。

1988年4月28日平安保险第一届董事会召开首次公议,大股东中国工商银行深圳分行行长刘鉴庭被选为平安保险董事长,马明哲则为总经理,后被任命为副董事长。

马明哲与所有的“50后”一样,成长历程坎坷。11岁时因家境困难辍学到湛江“上山下乡”,后来成为一名货车司机,1983年调动到蛇口,在蛇口工业区劳动人事处任车队队长,两年后到蛇口工业区社会保险公司任副总经理。与袁庚的会面,可以说是他人生中一次重要的转折。

按马明哲的说法,他与袁庚的那次见面,重要的牵线人是时任招商局副总的车国宝。他说:“有了重操保险旧业的想法后,我就找到了车国宝。招行当时的牌照就是他申请下来的,我们年龄差不多,所以说话就比较直截了当。”

“他让我写个东西出来,我就写给他,他到香港去就给袁庚看,那是在1986年。车国宝说,我带你去见一下袁庚吧,我见了袁董就啪啪啪说了。袁庚听了觉得不错。”这是马明哲人生的又一次转折。

在此后招商局持有平安保险股份的14年发展史中,袁庚之于平安保险,几乎鲜现报端,这一度让外界理解为,其在平安保险发展的话语权上已“退居二线”。但从袁庚自己的表态,这更像是主动“让贤”。

平安保险第三届第六次董事会上,时任平安保险名誉董事长的袁庚曾说:“在平安发展的过程中,以马明哲为首的年轻人,有闯劲,有激情,带领平安实现了飞速发展。我们这些老人,要支持他们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在陈旧的框框中杀出一条血路。他们有能力、有抱负,我们要积极地扶持他们,给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为他们的前进鸣锣开道。不管是股东还是管理部门,都要积极鼓励他们的改革创新,解除套在他们身上的枷锁,给他们发展前进的机会,包容他们在前进道路上的偏差……”

现在看来,平安保险之所以能从一家几十人的地方性保险公司打破桎梏,进入全球五百强,与袁庚最初大胆放权、鼓励创新、包容偏差的开放态度密不可分。

当然,这种放权,也并非无条件和无视风险。在马明哲看来,在平安保险发展中的多个关键点,袁庚都给了他正确的指点和理解。

平安保险筹建之时,袁庚在蛇口提出“企业股权分散”要求,当时兼任交通部副部长的他亲自找了中国远洋参股,没谈成,最后找到了中国工商银行。“袁董每次开会都会讲,平安是一家很好的公司,我对这一批年轻人很有信心。”马明哲回忆。

1991年平安保险搬离蛇口,袁庚也给予了理解。

“开始我们走出蛇口时,袁董是不知道的。听说他知道后有过看法,但后来觉得我们走得对了,反过来支持我们。”马明哲回忆。

1993年以前,不仅是袁庚,蛇口上下都有浓厚的情结。平安保险搬离蛇口时,《蛇口通讯》有篇文章曾写道:“平安由蛇口迁到深圳,使蛇口成为南方的金融中心变成了泡影……”

袁庚事后对马明哲说:“当时你们出来时,我是有点看不懂,我现在觉得你们是对的,你们一定要走出去,我也要招商银行走出去。”

“他退下来后,觉得大家都应该走出去。而且他还后悔说,只让平安和招行走出去了。”马明哲不止一次感叹说,袁庚是一个伟大的人,绝对是我国改革开放中一位正直的领跑者。

保险帝国速成

全国布局

为谋求企业发展,平安保险在创立后的四五年内,相继迈出了至关重要的几步。一是布局全国,二是集团的构建,三是登陆资本市场。

始于足下的,是全国化布局。

因区域限制,平安保险成立之初只能委托同业设在各地的机构做理赔检验代理。随着业务的发展,其逐步与同业形成竞争态势,同业决定全面取消与平安保险的代理合作。

这对平安保险而言可谓釜底抽薪——没有理赔代理商,一旦平安保险承保的车辆、货物在外地出了问题,没人检验理赔,即使平安保险立即派人处理也需要花几天时间才能赶到当地,往往已造成货物积压,平安保险将蒙受巨大罚款损失。得到这一消息的当晚,马明哲彻夜未眠。

一夜苦索后,马明哲豁然开朗,“这不正是我们建立机构的一个机会吗?”第二天,平安保险立即开始提申请,请求在国内部分沿海城市设立代表处。1988年11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终于批准了申请报告,同意平安保险先在海南设立分公司。随后,又批准了其在部分沿海城市设立代表处。

此后,平安保险董事会提出“立足深圳,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发展目标,并计划将总部从蛇口工业区迁至深圳福田八卦岭。1991年年初,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了平安保险新的公司章程,明确“总公司设在深圳,重点在国内沿海城市设立分支机构和附属机构,逐步向海外拓展”的发展方向。

当时,国家体改委、中国人民银行对平安保险调研作出的结论——平安保险实行的是一种新型的保险企业运作体制,有条件向全国发展——也为平安保险的全国布局夯实了底气。

花开两朵。

全国扩张如火如荼的同时,平安保险抢到了当时“国字头”公司批文的末班车,“全国性保险公司”得以名正言顺。1992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你公司更改名称的批复》(银复[1992]189号)批准平安保险公司更名为“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同年,国务院办公厅发文(国办函[1992]93号)同意中国平安办理法定保险和国营企业、三资企业的保险业务、各种外币保险和国际再保险业务。

这意味着,中国平安成为第三家全国性综合性保险公司。

至此,中国人保、太平洋保险(1991年在交通银行保险部基础上组建)和中国平安三分天下的格局基本形成。此后,三家公司均经历“产寿分家”,分别分离出财产险公司(中国人保财险、太平洋财险、平安财险)和寿险公司(中国人寿、太平洋寿险、平安人寿)。直到今天,在国内财产险、寿险领域,“老三家”的规模三强地位仍然无法撼动。

1992年年底,中国平安共有19家分支机构在全国各地开业。截至2011年9月末,中国平安分支机构及营销服务部门已超4400个,拥有约48.9万名寿险销售人员及15万余名正式雇员。

八年拖出分业批文

1993年,马明哲在中国平安内部,首次明确提出走综合金融集团化的发展道路。

长期关注西方保险业的马明哲发现,国际金融业的流行趋势是由昔日的分业走向混业,在压缩成本、提高效率和国际竞争力的压力下,海外保险业纷纷通过集团控股组织模式实行分业经营和专业化管理。

中国平安的发展也证明,综合金融集团化的定位是正确的,此后近20年,中国平安循此思路,由一家偏居深圳蛇口的保险公司,成长为国内金融业内唯一一家由保险覆盖至银行、资产管理、证券、信托的金融控股帝国。

但在当时,急转的政策让马明哲“混业经营”的想法即使谈不上顶风作案,也是在跟监管政策“对着干”。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金融业处于“混业经营、混业管理”的状态。但这种“混业”是一种传统混业和无序混业,与后来马明哲提出的“混业”不可比拟。

同类推荐
  • 全球性博弈

    全球性博弈

    在这种基调的基础上对中国和国际进行了全方面的透彻解读。中国篇中,本书以人性讨论为基准,作者针对中国国情,详细深入地剖析了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科技,分别研究了中国以及国际社会中的典型国家,文化体育等等诸多问题,在未来,重点分析了大量时代性问题,现在,过去三种层次的透视中给读者展现了一个更加全面真实的中国。国际篇中,作者详细讲述了美、日、俄、新、韩、印等国,使读者对中国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也让读者对全球化的本质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给全书奠定了一个哲学伦理的基调。作者以人性的讨论开篇,对各国的政治制度和基本国情进行了全面深入地挖掘和阐述,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全球化的过程
  • 世界如此危机

    世界如此危机

    德国为何国富民强?北欧为什么幸福合谐,美国是如何建成“伟大社会”的,世界为何又陷入长期性危机?中国应对的方法在哪里?大危机就需要大变革。只有放弃旧思维,才能找到新出路!澄清谎言:批判了目前流行的对经济危机种种错误陈旧、似是而非、利近害远的归因,总结了与福利有关的七大谎言。分析时局:分析了德国“社会国”模式、北欧“合作主义”模式、美国“伟大社会”模式、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等之优劣利弊。内容翔实,理论扎实。指出道路:中国的未来在于“新福利社会”,是继自由主义和福利主义之后的第三种模式,高连奎将之称为世界模式3.0,是一种市场化的福利社会。
  • 每天一堂生活经济课

    每天一堂生活经济课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经济学的运用,经济学是每个希望生活更幸福的人的学问。经济学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经济学规律对生活的巨大作用。本书的文章大多以短论为主,针对经济与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引起作者注意的事件,探讨经济中的一些问题。文章既有经济学之内的经典解释,又有经济学之外的通俗剖析,文词符合作者一贯的风格,流畅简洁,大处着眼,小处入微,让读者在坐而论道中轻松地领会经济学的高深内容。
  • 幽默图解经济学

    幽默图解经济学

    GDP、CPI、通货膨胀、失业率、附加价值、边际效应……这些耳熟能详的经济名词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但经济学究竟学什么?你是否真的了解它?本书把经济学还原为生活,让你以更经济、有效率的阅读方式读懂经济学,了解经济学的本质,并轻松地掌握尽可能多的经济学知识。你会发现,原来经济学可以这么有趣、好玩、幽默;经济学可以这样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笑着学,躺着学,玩着学……从现在开始,向板着面孔的经济学说再见!
  • 每天学点经济学大全集(超值金版)

    每天学点经济学大全集(超值金版)

    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夫人曾经说过: “学习经济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找到一大堆答案来回答经济问题,而是要学会不被经济学家欺骗。”尽管微观经济学或宏观经济学是那么有趣,但以往总是经济学家和决策者们在唱主角。现在,让我们回到经济学的原点,共同探讨如何将经济学运用到生活中,使我们过得更幸福、快乐。
热门推荐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鬼相

    鬼相

    天地初开,混沌一片,清浊不分。后衍阴阳,阳生万物灵长,阴存冥冥之中,阳盛即为人乃至天地万物,阴盛则为鬼灵邪魅。天地万物先出阳,后有阴。阳体不死阴面难出。运用自身存在之阴,使之觉醒,修成鬼体,借以鬼神之力,达万古长青之境。
  • 敷教在宽:康有为孔教思想申论

    敷教在宽:康有为孔教思想申论

    本书第一次全面、细致地梳理了康有为不同时期的孔教思想,阐明了康有为提出孔教建制主张的理学基础和经学基础,揭示了康有为孔教思想背后的庶民关切和国家关切。就过去的研究而言,历史学界重视中年康有为,大多数研究都是围绕戊戌变法展开的;儒学界则重视老年康有为,关联于民国后孔教会的成立和运作。本书特别强调青年康有为的重要性,即写作《教学通义》时的康有为,认为康有为在《教学通义》中提出的敷教主张规定了他后来孔教思想的基本方向。康有为的孔教思想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 帝倾心:王妃要休夫

    帝倾心:王妃要休夫

    她天生嗜睡,孰料这一次一觉醒来,居然身处异世!最可恶的是,还是在青楼中!顶着人神共愤的小受脸蛋,她唤他小受,他勾魂夺魄一笑:“卿卿,我只做你的小受!”一张冷若寒霜,阴沉至极脸蛋的相公,酷酷地说:“你是本王的王妃,就要一辈子留在本王身边!”她潇洒地一笑,摆摆手说:“不好意思哈,我已经写好了休书,您收下就行!”洪涝泛滥,她抓住机遇,假死逃出生天。再遇,他不认识她,却还是忍不住将眼神追随在她的身上。而她,嚣张地挽住小受夫君的臂弯,倾城一笑说:“民女给王爷见礼!”三子夺嫡,偏偏招惹她牵扯其中,那好,看她如何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将权谋帝位玩弄于股掌之间!
  • 唐诗宋词元曲大全集(超值金版)

    唐诗宋词元曲大全集(超值金版)

    ,又广泛借鉴了其他的权威版本。博采众家之长。宋词和元曲的选择则是对各个时期、各种题材的作品衡量斟酌。元曲包括元散曲和元杂剧,元杂剧文学成就也很高,挑选可接受性强、浅近明白之作入书,但我们尽量侧重选择活泼灵动、浅俗直白,本书所选篇目以普及性为要,并能够使欣赏者毫无间隔感的元散曲
  • 王妃拽翻天

    王妃拽翻天

    薛悠悠今年五岁了,按照她这个年龄,本该是在幼儿园唱着“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跳啊跳啊一二一”之类的歌曲。可是,她没有。别的小孩子能过的生活,她都没有。然,别的小孩子没有的生活,她却都过过了。小小五岁的女孩子,就已经饱经人世沧桑,成天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薛家,是上海名噪一时的大家族,其旗下的产业无数。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一场大变故葬送了薛悠悠那公主般的生活。五年前,也就是她刚出生的那年,薛家被商业仇……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凭什么嫁个好老公

    凭什么嫁个好老公

    女人一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拥有甜蜜的爱情、美满的婚姻。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女人生来是水做的。在婚姻的殿堂里,有的成了香水,有的沦为浑水,有的成了白开水,有的则被酿成了好酒,历久而弥香,越久越醇。对一个女人来说,能嫁一个好老公,是女人一辈子的福气。那么,凭什么才能嫁一个好老公呢?凭身材相貌?凭气质修养?那是自然!但是,光有这些还远远不够。你需要聪明、需要勇气。需要用精心策期的谋略来俘获男人。并善于经营感情。恋爱容易谈,嫁人可是件严肃事儿,情商、智商哪一样也不能少。本书分上、中、下三篇。教你端正思想。借你一双慧眼,提升你的魅力,为你全方位打造嫁个好老公的资本出谋划策。
  • 重生之嫡出正妃

    重生之嫡出正妃

    她是权倾朝野的镇国公嫡出之女曾凝玉。不幸被亲王庶子的伪善蒙蔽了双眼,以为他是可以托付终身的良人,她动用家中的势力一步步将丈夫扶上王位后,却被“凤凰男”反咬一口,联合皇室将曾氏抄家,使得家族没落,父兄流放。她亦被迫自杀,好给丈夫新迎进门来的妾室让位。时光回溯,她重生回到了十四岁,出嫁的前两年。她这才发现,以前自己倚仗身份,不消计较,小瞧了身边的人。原来他们各个精明,懂得算计。这一次,她擦亮双眸,识别出那些精于算计的伪善小人,走出一片符合自己身份的锦绣前程。有恩报恩,有怨抱怨。当然,最关键的是避免皇帝把功高震主的曾家灭掉。在移动手机阅读平台上使用的名称为《铁血嫡妃权倾天下》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