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86600000006

第6章 蔡元培读书,一要专一,二要勤笔

蔡元培(1868—1940年)教育家、哲学家。浙江绍兴人。有《蔡元培全集》

蔡元培被称为20世纪学界楷模。在他主持北京大学期间,业绩卓荦,可谓开中华学界一代风气。蔡元培不仅是个教育家,还是个学者,他的学问博大精深,涉及许多学科,如文学美学理论、心理学、伦理学和人类学。他虽曾为晚清进士,点上翰林,选任编修,但思想并不迂腐守旧,而是紧跟时代,注重创新,主张废除读经,提倡读白话文,读新书。蔡元培治学严谨,待人谦虚、朴实,文如其人。他的读书方法就是勤学苦练,即人们常说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苦作舟。

传统入手,经学奠基;追崇新学,涉猎渐广

浙江古城绍兴,自古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名贤辈出。蔡元培就诞生于城内的笔飞弄。故宅附近,多处散布着纪念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遗迹,蔡元培的幼年和青少年时代,就在这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度过,并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蔡家祖上虽非书香门第,但家中注重读书,他的祖父在夏夜读书,为避蚊虫叮咬,置两脚于瓮中,秉烛夜读,勤学可嘉,此法日后为蔡元培仿效。

1874年,蔡元培刚满六岁,就进家塾读书,接受塾师周先生的教育。十一岁时父亲去世,家中无力再续聘塾师,就改投对门李申甫的私塾就读。开始先读《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诗》三部“小书”,接着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大书”。四书读毕,再读《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左氏传》。蔡元培在回忆当时学习情景时曾说:“读小书的时候,先生是不讲的;等到读‘五经’时,先生才讲一点,然后背诵是必要的,无论读的书懂不懂,读的遍数多了,居然背得出来。”当时的读书方法,是以诵读为主。先生坐着领读,学生站在旁边跟读,然后回到座位上复诵,直到能背诵为止。而对于课文的意思则不作讲解,一旦背错,就责打手心。这种责罚学生的陋习,是封建专制社会中旧式教育的产物,使少年的蔡元培深恶痛绝,日后他曾在《学堂教科论》一书中对这种“视学塾如囹圄,见先生如狱吏”的教育弊端,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和激烈的批判。

当时的学习,除了不甚了了的诵读外,还有识字、习字和对句,这是他了解文义的开始。经过上述严格的训练之后,十三岁的蔡元培就开始学习作“制艺”,也就是八股。这是迈向科举道路的必备本领。八股文题目皆从《四书》中出,对经义的理解,又必须严循宋朝大儒朱熹的解释。塾师授课要配合科举考试的需要,这种以培养科举仕宦为目的的教育方法,极大地束缚和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和学习积极性。以后,蔡元培对这种危害青年学生的专制教育同样予以猛烈的抨击和彻底的否定。

十四岁时,蔡元培就学于绍兴城中探花桥的本乡老秀才王子庄处。王秀才设塾授教二十多年,经验丰富,学识渊博,对学生极为严格。出于为学生应考着想,他要求学生除经书外,其他书籍一律禁看。据蔡元培回忆:“有一日,我借得一本《三国志演义》,看了几页,先生看见了,说:‘看不得,陈寿《三国志》,你们现在尚不可看,况且演义里边所叙的事,真伪参半,不看为妙。’有一日,我借到一本《战国策》,先生也说看不得。”因为怕学生看了此类“闲书”,会影响日后的应考。在王秀才处学了四年,王所推崇的宋明诸儒理学思想和言论,对于蔡元培早期思想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

从十五岁到十七岁,蔡元培参加了三次小考,第三次中了秀才,便在两家私塾任塾师,招收学生。这时的他,再无禁看“杂书”的束缚,也不用再练习八股文,便开始了自由阅读。这时,他的六叔有一些藏书,允许他随意阅读。如《说文通训定声》、《日知录》、《困学纪闻》、《湖海诗传》、《绝妙好词笺》等,都是他当时最喜爱读的书。在摆脱了八股文的羁绊后,他最初对“词章”颇感兴趣,并时而习做散文、骈文。读了王引之、段玉裁等乾嘉学者的著作后,学习的兴趣又转向了考据和训诂学。若干年后,他回忆往事,说是少年时期努力自学,读书四万卷,而有三部书印象尤深,它就是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章学诚《文史通义》、俞正燮《癸巳类稿》。他在拜读之余,提出了许多自己独特的见解,这说明在读书方面,他已达到不固守前人的观点而刻意创新的境界了。

这时,发生了一件对蔡元培读书治学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事情。由于他的散文与骈文作品得到同乡前辈田春农的嘉赏,认为是可造之才,便介绍他到水澄巷的同乡徐家,为徐氏子弟伴读并校勘典籍,历时四年。据他本人回忆:“绍兴有徐家,藏书甚多,又喜校书、印书,及以文会友,故也延聘了我。”利用这段大好的读书时机,蔡元培如饥似渴地饱览了大批图书,学识大进。他说:“我到徐家后,不但有读书之乐,亦且有求友的方便。”他一面在徐家看书,一面与朋友切磋学问,思想十分活跃。他已逐步看到了经书科举教育束缚思想的害处,开始从传统文化中跳了出来,并逐渐孕育了后来对封建旧教育制度的批判思想。这时,他只有二十岁左右。

二十三岁那年,蔡元培参加科试,列第一名。同年秋天,去杭州参加乡试,中了举人。二十六岁时中了进士,二十八岁在北京通过散馆考试,被授职翰林院编修,成为一个“声闻当代朝野,争相结纳”的社会名士了。

博览群书,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学贯中西

蔡元培在科举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之后,如果循着这条道路走下去,完全可能跻身于达官贵人的行列。但是,封建的经典教义并没有束缚住这个淡泊功名利禄,一心追求进步的青年。当他在科举道路上一帆风顺的时候,中国却面临着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危机。严峻的现实,对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撞击。具有时代责任感的蔡元培,在这种背景之下,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开始摆脱旧观念,把注意力从传统的经书转向西方学术,将自己的视野移向了包括日本在内的外来文化。在翰林院四年中,他明确地表露了自己的心迹:“都无作官意,惟有读书声。”这时,他阅读了大量的翻译著作。“自甲午以后,朝士竞言西学,子民始涉猎译本书”。如严复的《天演论》,达尔文的《进化论》,陈家麟的《东槎闻见录》,魏源的《海国图志》、李圭的《环游地球新录》等等。与此同时,在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影响与启迪下,蔡元培决意博览群书,博采众长。为了能读懂读通西方各国及日文著作,尽可能多地了解和掌握这些国家的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长处,以便为我所用,御敌强国,他以顽强的毅力学习多种语言。从三十二岁起开始学日文,自此终生不缀。三十三岁学英文,三十六岁学拉丁文,三十七岁学德文,四十七岁学法文,五十七岁学意大利文,并提倡学习世界语。他为了向马相伯学拉丁文,每天清晨必从所住南洋公学步行四五里赶到土山湾天主教堂读书,有时五点钟刚过,就敲门把马从睡梦中吵醒。他充分运用这些语言知识去广泛阅读各国的书籍,诸如《日清战史》、《西学探源》、《德意志史》、《伦理学原理》、《生理的心理学》、《西国立志编》、《日本风俗》、《东京游学案内》等,以及《几何源本》、《算草丛存》、《电学源流》、《化学启蒙初阶》、《量光力器图说》、《声学》、《星学辩证图注》、《农学新法》等,甚至连《矿井工程》、《开煤要法》之类的专门技术书籍也广为搜览,边读边记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

谈及自己的读书经历和学术思想演变过程,讲到他从摆脱八股的束缚,到致力于词章、训诂,一直到接受严复等所著所译的新文化、新科技、新思想,蔡元培感慨地说:“怡然理顺,涣然冰释,豁然拨云雾而睹青天……未尝不痛恨于前二十年之迷惑而闻道之晚。”这是他对自己六岁入塾到三十二岁这二十多年间读书治学生活的小结。他很懂中华文化的价值,他认为“为大学国文系的学生讲一点《诗经》;为历史系的学生讲一点《书经》和《春秋》;为哲学系的学生讲一点《论语》、《孟子》、《易传》与《礼记》,是可以赞成的”。但是“小学生读经,是有害的;中学生读整部的经,也是有害的”。在倒掉洗涤盆里污水时,切莫把婴儿也一起倒掉。这就是蔡元培读书善于分析、善于比较的佐证。

擅长取舍,善于消化;去芜存精,为我所用

在博览群书、全面学习、深入探究东西方文化的同时,一方面,他从西方文化的本源人手,把握其文化底蕴;另一方面,又从中探寻救国的真谛,以实现救亡图存的远大理想。他认为,既要学习西洋文化中的科学精神,又要以科学的精神来对待西方文化,也就是在阅读西方著作时,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反对守旧和盲从。他明确表示:“吸收欧美的文化是必要的,而且应该的,但须吸收其所当吸收,而不应以全盘承受的态度,连渣滓都吸收过来。吸收的标准,当决定于现代中国的需要。”不仅是西方文化,即便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应抱此取舍的态度,他指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比较研究何者应取,何者应舍。”这就是他一贯的“读书辩证法”。

蔡元培认为在阅读西方著作时,对外来文化必须进行消化,坚决反对生吞活剥,盲目照搬。他在《文明之消化》一书中,对如何吸收和消化域外文化,做过精辟的论述:“凡生物之异于无生物者,其例证颇多,而最著之端,则为消化作用。消化者,吸收外界适当之食料而制炼之,使类化为本身之分子,以助其发达。此自微生物以致人类所同具之作用也。”“人类消化作用,不仅在物质界,亦在精神界。一人然,民族亦然。”在谈到吸收与消化的关系时说:“吸收者,消化之预备,必择其可以消化者而始吸收之。食肉者弃其骨,食果者弃其核,未有浑沦而吞之者也。”否则“致酿成消化不良之疾。”

蔡元培广阅博览古今中外书籍,其目的并非仅为死读书,也并非为图个博古通今、饱学渊源的盛名。他的读书,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这个理想境界,就是通过合理的取舍和充分的消化,吸收外来文化中的精华,使之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相融合,进而创造出一种新的更高境界的中国文化,借此来振兴和发展整个中华民族。

宏约深美,渐入佳境;科学方法,点石成金

蔡元培的一生,数十年如一日,同书本结下了不解之缘。即使是在鼎力开创北京大学基业的最繁忙时期,亦手不释卷。晚年他回忆道:“自十余岁起,就开始读书,读到现在,将满六十年了,中间除大病或其他特别原因外,几乎没有一日不读点书的。”当他成为博学多才,开一代教育先河的楷模后,仍对自己的读书方法不甚满意,认为有不得法之处,即:一是贪多从杂而不能专一;二是从速不勤笔,不注意摘抄和在书上做记号。这种读书的境界,并不是每一个“藏书逾千箱,读书破万卷”之辈都能如此的。蔡元培的读书,一如其治学的作风,简括之即是“宏约深美”。“宏约深美”四字是1919年12月,蔡元培为当时刚成立的上海美专的题词,被镌刻在楠木匾上,挂在美专礼堂达三十多年。这四个字精确、概括、深刻、形象,既是他研究了古今中外众多大学问家的不凡经历之后,得出来的科学结论,亦是他一生对照实行,努力遵循的读书治学的准则。

宏,广也。指每个读书人的知识结构要博大宏伟,兼收并蓄。诚如蔡元培所言:“以一物不知为耻,种种都读;并且算学书也读,医学书也读。”各门学科,各类专业,只要是一种知识,就去读去学,并了解邻近各知识部门之间的内在联系,广泛吸收,触类旁通。知识贫乏,思想也会随之简单化,想取得卓越成就是不可能的。

约,专也。人的生命有限,时间宝贵,任何杰出的人物,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成绩斐然。当广博的知识基础打好后,由博趋约,即从十八般兵器中选择一两种最合手的武器。否则精力分散,顾此失彼,则一事无成矣。

深,精也。指精通、发展、创造。在约的前提下重点突破,究本穷源。为学之乐,多在深中。在一般人深不下去的地方,你能够再开掘一层,自然会有新的意境被你发现,从而在某领域独树一帜。

美,高也。美是指一种理想的境界,读书求学的人只能处于永恒的探索之中,美的疆域广阔无限,如同登山,觉得前山高与云齐,登上之后,方觉还有高山,永无止境。惟有不畏辛劳,不断攀登,才能达到事业的巅峰。

这四个字,不仅仅是一代宗师蔡元培对当年的上海美专师生的期望,对任何一个踏着书本的台阶,攀向知识高峰的人来说,都是至理真谛,一条受益不尽的座右铭。

1922年,美国纽约著名学府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个大教室里,人头攒动,座无虚席。以北京大学校长身份到欧美参观考察的蔡元培正应邀作即席演讲。侃侃而谈中,他讲了一个故事:一个人的朋友得到了神仙的法术,能够点石成金,朋友对这个人说:我能点石成金,你要多少金子,我都点给你。这个人说:我不要金子,我只要你那个手指头。全场轰然大笑。蔡元培接着道:“诸位同学在国外留学,学一门专业知识,这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要得到那个手指头,那就是科学方法。你们掌握了科学方法,将来回国后,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都可以对中国作出贡献。”蔡元培慈祥的仪容,诚恳的态度及风趣的言语,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将近八十年过去了,蔡元培在这个浅显易见却又深邃精微的故事中,说到的那个能点石成金的手指,不是别的,正是他当年为上海美专题写的那四个大字:“宏约深美”。或许,这正是蔡元培馈赠给每一个爱好读书者的金手指吧。

陈柏南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图书馆

同类推荐
  • 成功从优秀做起:优秀员工知道更要做到的100件事

    成功从优秀做起:优秀员工知道更要做到的100件事

    100个跨越平庸,成就卓越的行动方案,100个笑傲职场,走向成功的职业指南。一个人想要成功并不难,只要你能够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知道什么是自己该做的,并努力做到、做好,只有这样,你才能更快地步入职场优秀者的行列,成为一个成功人士。
  • 中华处世智慧大全集

    中华处世智慧大全集

    处世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集中了古往今来生活智慧之大成的学问,更是一门在纷扰世间安身立命的功夫。 处世,一方面讲的是如何与他人相处、应付世情俗事、协调各种社会关系、适应各种环境、处理各种问题,即“处世之法”。另一方面指的是处世的哲学,包括了认识世界的观念、立场,以及立世的态度及生活的原则,即“处世之道”。无论“处世之法”还是“ 处世之道”,都与个人的自身修养有着直接的关系。
  • 心灵鸡汤精粹版6

    心灵鸡汤精粹版6

    也许人生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放弃,又不断得到的过程。关键是要学会放弃,因为放弃,也是人生的一种选择。放弃意味着什么?
  • 读者文摘精粹版10:让心灵去旅行

    读者文摘精粹版10:让心灵去旅行

    人的心总是在远方,走的越远离自己的心就越近!人的灵魂总是在天空,登得越高离自己的灵魂也就越近。那么,让心灵去旅行吧!去聆听寒风萧索,细看人生沧桑,——体味世间甜酸苦辣!徘徊在生疏的国度,那里有熟悉而真正的自我。
  • 社交礼仪全书

    社交礼仪全书

    成功学历来被人们视为抽象、玄奥的学问,本套丛书从社会礼仪、为人处世、心志心理、感悟与人生等诸多方面的阐述中归纳出最有实用性、最有指导价值,且带有规律性的方法、定律和成功范例。
热门推荐
  • 独宠极品剩女

    独宠极品剩女

    无论身边有多少纷争,嫌烦。不愿意去争太多,他花心、风流、极致出格。清雅自我,私企的富二代,却也不乏心计。她仿佛置身事外,任它电闪雷鸣,风华正茂;她35岁,徐娘半老,我自云淡风轻。名不见经传、色不见卓绝、品不见圈点的她,他29岁,如何征服花心大少?,她谨慎、小心、在国企机关中每走一步皆如履薄冰。具有所有有钱人身上张扬着的缺点国企的小职员,太懒;不愿意去抢太多,活得简单、通透、却也无色无味。
  • 错爱桃花妃

    错爱桃花妃

    一朝穿越,爱过,恨过,错过。颠覆朝纲,倾覆天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妙手良膳

    妙手良膳

    前有后妈典范的王妃添阻,后有虎视眈眈的皇子添堵。好在楚良娆有随身空间傍身,厨艺在手。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滴水之仇当滚水相报。顺便在这名门宅院中谋个锦绣良缘。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好看系列)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好看系列)

    叙事艺术的时尚化表达,是王钢作品最受儿童读者欢迎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王钢小说呈现了今天儿童生活的时尚性的一面,而且用很新鲜的、具有当下气息的语言准确地表现了校园生活和儿童内心。王钢的时尚化表达,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是用幽默的场景和夸张而富有情感冲击力的语言来展现形象的特征。二是小说里每一个小角色的性格和语言都是很独立性的,作家给每一个孩子都画下了一幅喜剧化的脸谱。值得注意的是,王钢意识到了儿童生活时尚化的一面,将这种时尚化加以艺术的呈现,给予审美的观照,赋予爱的色彩。
  • 66个你所不知道的《聊斋志异》之谜:玩·聊斋

    66个你所不知道的《聊斋志异》之谜:玩·聊斋

    本书分为纵横聊斋、文本探微、神鬼天地、旁论杂说,从作者、版本、寓意、考证、索引、典故、杂艺、比较研究等各个方面,带你细细赏《聊斋志异》的异想世界。换个阅读角度,本书替经典文学抽丝剥茧。换个阅读方式,揭开作者、人物、故事之迷。换个阅读视野,享受更完整的文学之旅。蒲松龄也有过婚外情吗?卡夫瞳的创作是受到《聊斋志异》的启发吗?趣谈蒲松龄的养生术。66个谜底,带你重新认识《聊斋志异》。
  • 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西欧现代文学大作

    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西欧现代文学大作

    内容全面具体,具有很强的资料性和系统性,是广大读者学习了解世界文学的良好读物。文学作品是作家根据一定的立场、观点、社会理想和审美观念,从社会生活中选取一定的材料,经过提炼加工而后创作出来的。它既包含客观的现实生活,也包含作家主观的思想感情,因此,文学作品通过相应的表现形式,具有很强的承载性,这就是作品的具体内容。文学简史主要指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这跟各国历史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历史的发展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时代背景,而文学的发展也形象地记录了历史发展的真实面貌。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影响中国学生的经典成语故事之一

    影响中国学生的经典成语故事之一

    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并常常附带有感情色彩,包括贬义和褒义,当然,也有中性的。“影响中国学生的经典成语故事”汇集了众多的成语,详细地讲解了其释义及相关出处,使读者在增长知识的基础上、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