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1400000030

第30章 11世纪初的大改革家王安石

第30章 11世纪初的大改革家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年号半山老人,宋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宦海历练声誉日隆

宋真宗天禧五年十一月十二日(1021年12月20日),王安石出生于临江军之新淦

县(今江西新十县)。

宝元二年(1039)任江宁府通判的父亲王益卒于江宁。

王安石在江宁守丧。庆历元年(1041)王安石入京应礼部的考试,第二年三月终于以第

四名进士及第。中进士之后,王安石被任命为签书淮南判官,八月至扬州赴任。其间,他至

南丰与久欲结识的曾巩相见,井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王安石个性倔强,大至处理国事,小至与宾朋交往,都不屈服于威势。

王安石个人品格正派,他不爱财,不好女色,生活不太讲排场,与地位低的人交往也不

喜欢摆架子,是个封建社会中能坚持儒家传统的操守,行为检点的人。

扬州任满后,赴京听候调选。

王安石不愿求京官职,而愿意继续在地方任官,以进一步了解民情和增长

从政才干。于是他被调任为浙江鄞县县令.

作为一县百姓的“父母官”,王安石在鄞县督促乡民兴修水利,构筑堤堰,疏浚渠川,

开挖塘陂,以解除干旱的威胁。在农民青黄不接之际,王安石把政府存粮借贷给他们,秋收

后让农民加少许利息归还。他这种措施在鄞县收到实效,使他更加自信,对他执政以后在全

国推行青苗法大有影响。

皇三年(1051),王安石以殿中丞升任舒州通判,更丰富了他从政的经验。舒州通判

任满后,王安石赴京听候调选,并乞外任。后被改任为群牧判官,群牧司是主管国家养马事

务的机关。在群牧判官任上并不能施展王安石的政治抱负,他仍然请求外任。于嘉二年(

1057)知常州。

不久,他被调任江南东路提点刑狱。提点刑狱是掌管一路(宋地方最高一级的行政区划

)司法、刑狱,审问罪囚,复查案件,并监察地方官吏大员的官职。在任满回京后,他对国

事必须实施改易更革的思考与建议,写进了著名的《上皇帝万言书》中。

提点江东刑狱任上,王安石仍以兴利除弊为己任。江东路是北宋茶叶的主要产区之一,

当时政府实行茶叶专卖制度,称为榷茶制。嘉三年(1058)九月,废除了榷茶制,改为

由政府收税而允许百姓贩卖茶叶。但一些官员要求恢复旧茶法,王安石著《茶商十二说》,

坚决反对复旧,终于在江东路坚持了新茶法。

王安石在地方任职十余年的作为,使他声誉日隆。朝廷于嘉五年(1060)五月,任

他为三司度支判官。同年十一月,朝廷又任命他兼任同修起居注,这是记录皇帝每天言行的

工作,官居清要,但王安石对此不感兴趣。曾到厕所里去躲任命的敕书,但朝廷强行敕令,

他只好就职。嘉六年,王安石改任为知制诰,并纠察在京刑狱。第二年冬天,王安石又被

加上了同勾当三班的职务。英宗继位后不久,王安石母亲去世,他辞掉一切职务,回江宁守

丧。

王安石在地方和中央任职达20余年,长久的从政历练,使他对宋王朝的国势民情有具

体的了解。他给仁宗上“万言书”,第二年又写了《上时政书》,集中地发表了他的政见。

颁布新法变法失败

神宗即位后,常与左右大臣商议变法图强。他对王安石的才干早有所闻,继位后即委任

王安石知江宁府,没几个月,又召为翰林学士。神宗向王安石询问治天下的办法,王安石指

出“变风俗,立法度”是当务之急。

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当时宰相是曾公亮与富弼,参

知政事有唐介、赵扌卞

、王安石。这五位宰执大臣乃“生、老、病、死、苦”。王安石49岁,

生气勃勃,精神焕发。但苦于初上任便碰上这样的局面,他逐渐意识到不设置新机构恐怕无

法实行改革,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作为变法总机关。神宗让枢密院陈升之与王安石

共同主持三司条例司的工作。又选吕惠卿、苏辙等人为属官。三司条例司为变法作了许多准

备工作,并具体制定一些新法的条例,熙宁二年,这个机构并入中书。

经过一系列准备之后,在王安石主持下,自熙宁二年七月至七年九月,陆续颁行均输法

、青苗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免役法、市易

法、保马法、方田均税法、将兵法等变法的主措施,并改革学校和科举。

王安石的变法的总目标是富国强兵,巩固封建国家的统治。虽然由于变法本身的局限及

在执行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产生许多弊端,实际执行情况与王安石原意也有不小的差距,效

果自然是要大打折扣的,但某些新法还是取得了一定成效的。首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兼

并之家。其次,新法的实施增加了国家收入。再次,新法对于社会生产的发展起过一定作用

但王安石的变法,以失败而告终。最根本的原因当然是由于新法的全部内容都是从统治者

的利益出发而制定的,因而得不到广大人民的支持。此外,还有其他原因,如反对派的强大

,用人不当,变法派内部的矛盾,变法进程过急等。

王安石变革“祖宗田制”,在统治集团内部掀起了轩然大波,尤其是一些元老重臣反对

最为激烈,反对变法的首要人物是司马光。同时,韩琦、程颢、苏轼等人均一再上疏言新法

不便。神宗为之动摇。

十二月,王安石被任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变法在王安石主持下加快了

进程。熙宁七年四月,天灾频频,反对派人物借此中伤王安石,于是他被第一次罢相,吕惠

卿、韩绛当政,新法又恢复施行。熙宁八年二月,王安石恢复相位,但变法停滞不前。第二

年六月,其子王雱

逝去,王安石极为伤痛,十月,终于第二次罢相,再也没有回到京师。

任人不当也是新法失败的重要原因,王安石仍用旧有的各级官僚执行新法,于是新法都

走了样。变法派内部的纷争使王安石逐渐灰心。

闲居江宁著书立说

王安石于熙宁九年(1070)十月第二次罢相后,直到元元年(1086)四月逝世,都

居住在江宁。起先,他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的头衔判江宁府,后来,他干脆辞掉了这

个职务,只以使相的资格任集禧观使,这是一个清贵的闲职。元丰元年(1078),他被封为

舒国公,三年,又改封荆国公。这些都是爵位,

并无实职。在江宁的十年时间,他始终不再过问国家政事。

王安石在江宁修筑了一个简单的居所,取名“半山园”,他自号“半山老人”。他经常

携书卷往来于钟山各胜迹之间。王安石常骑驴外出,但似乎并无一定目的地,如果仆人牵驴

在前走,则听凭仆人的意向,如果仆人走在驴后,则听凭驴自己奔走。王安石隐退期间,苏

轼路过江宁,曾去拜访王安石。他们同游钟山,论诗谈禅,生活过得很惬意。

王安石闲居10年,除读书赋诗外,仍用功著述。他将过去完成的三经(《周礼》、《诗

经》、《书经》)“新义”加以修订,纠正其中错误。他还花费许多功夫写成《字说》二十

四卷。对文字的含义加以探究,以成一家之言。

王安石的学术思想被概括为“荆公新学”。他的学术思想为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而变

法的实践又促使王安石进一步完善他的学术思想。新学的标志是《三经新义》的修定颁行。

《三经新义》是据王安石的经说立论

的,最后又经过王安石修定。

王安石主撰《三经新义》,是要统一思想,其现实意义是反驳守旧派对新法的攻击,为

变法服务。

王安石的新学著作除《三经新义》外,还有《字说

》二十四卷、《易义》二十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备子解》十四卷、《

老子注》二卷、《淮南杂说》十卷。以上著作,除《洪范传》今存于他的文集中之外,其余

均已佚。

古文名家诗歌高手

北宋中叶的诗文革新运动中,王安石无论在诗歌或散文方面,都以自己超卓的见识和杰

出的艺术成就,为诗文革新作了巨大的贡献。

王安石强调文必须“有补于世”,即以实用为主。

同时,他还强调文章要“言志”、“贯道

”,不离开圣人之径。他反对西昆体的浮艳,也批评韩柳还有些偏于辞。

王安石的散文创作取得了杰出的成就,特别他的政论文,在“唐宋八大家”中也居于突

出地位。他的政论文联系北宋的政治形势,为变法论战。在著名的《答司马谏议书》中,他

用三百字就把司马光引经据典,冗长不堪,最长一封有三千三百字的三封信驳得支离破碎,

显得劲悍凌厉。他的随笔、杂感式小品论证方法各异,最后都能持论公平、深中肯綮、精

透彻地说明问题。他的游记散文往往夹叙夹议,多议论的成分。王安石形成自己独特的豪悍

峻迈、流转畅达的风格,成为蜚声文坛的散文能手,是继韩愈之后,以笔力雄健见长的散文

名家。

王安石的诗歌题材丰富,体裁多样,古体近体无所不工。他的诗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有

较强的思想性的政治诗;

另一部分诗是写景抒情的闲适诗。

多用律体、绝句,玲

珑工致,十分注意艺术上的锤炼,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陈师道说:“王介甫以工,苏子瞻以新,黄鲁直以奇。”工、新、奇这三个字正道出了

这三位诗人的特色。王安石的小诗的确以工取胜。其绝句最受人推崇,最富有理趣。

王安石在宋代诗坛上,是诗歌成就仅次于苏轼的诗人。是承前启后的诗人。

同类推荐
  • 中纪委推荐:历史的教训

    中纪委推荐:历史的教训

    本书是响应习近平号召牢记历史的教训,中纪委推介的“2015新年第一书”,王岐山最新推荐!《中国新闻出版报》优秀畅销书榜总榜第一名!美国普利策奖获得者的传世经典,浓缩对历史经验教训的独特见解! 本书是美国著名学者、“普利策奖”获得者威尔杜兰特及其夫人阿里尔杜兰特的代表作。《历史的教训》浓缩了11卷《世界文明史》的精华,通过提纲挈领的线条,勾勒出历史与人类生活各方面的关系,详细说明了地理条件、经济状况、种族优劣、人类本性、宗教活动、社会主义、政府、战争、道德、盛衰定律、生物进化等在历史中所扮演的角色,并总结出历史留给人们的巨大精神遗产。 这些精神遗产给改革中的国人以启迪与警鉴,使其更加智慧地面对当下和未来。
  • 西晋世子

    西晋世子

    这是一个故事得从公元265年的上元节说起。。这个故事就从,司马衷遇到蘭妍开始讲起。
  • 卫氏风云

    卫氏风云

    汉武帝末年,虽然不再波澜壮阔,却是暗流涌动。随着大将军卫青的逝世,皇后卫子夫的失宠,曾经风光无限的卫家已经风光不再。卫风,长公主最溺爱的幼子,卫青寄托了最大希望而又最不放心的儿子,带着不知从何而来的奇思怪想,懵懵懂懂的闯入了这个充斥着阴谋与阳谋、卑鄙与高尚并存的世界。他是将卫氏推向败亡的深渊,还是重铸卫氏的辉煌?
  • 我不说话不代表我不知道

    我不说话不代表我不知道

    当朝太子最喜欢在别人问起他宫中生存法则的时候,兴致提笔,写下四字:“言多必失”。众人扶额:殿下啊你本来就是个哑巴这样自嘲真的好吗……?=..=
  • 中国历史与文化

    中国历史与文化

    在古代的绝大多数时期,中国都居于世界文明发展潮流的中心。不仅农耕绐济水平世界一流,政治制度趋于精密完善,文化创造力旺盛,而且还将儒家文化传播到周边国家,形成广泛的儒家文化圈。在经历艰难的近代变革之后,时至今日,中国在政治、经济及文化各个方面都取得发长足的进步,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正在一步一步变为现实。在这里,中国人数千年的精彩画卷将为您展开!
热门推荐
  • 我和末世有个约会

    我和末世有个约会

    莫名其妙穿越到丧尸横行的平行世界,养养狗,再被丧尸养成。本以为这是一个穿越女在末世养成与被养成的简单故事,结果……什么?人类都只是外星人吃腻了的食物?而丧尸是外星人喜爱的新食物,地球未来的新主人?这太不科学了!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失忆读心男诡异经历:人间

    失忆读心男诡异经历:人间

    主人公高能拥有神奇的读心术,身边的一切都让人不安。同事的离奇自杀,神出鬼没的幽灵ID,善良的盲眼少女……高能的人生在平凡中如此与众不同,一个天大的阴谋悄然逼来。失踪千年的兰陵王面具忽隐忽现,面对这令人震惊的一切,高能将何去何从?
  • 必知的战车枪械

    必知的战车枪械

    任何一个朝代或者一个国家的开始与终极,都是伴随着军事战争的开始或终极。军事历史使政治历史更加集中与清晰,更加丰富与生动。青少年若想培养自己的军事爱好,必须从多方面去了解军事知识,学习军事历史,掌握军事动态。这样才能对世界军事形态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并为维护和保卫世界和平作出自己的贡献。
  • 真皮书包

    真皮书包

    尹守国,2006年开始小说创作,发表中短篇小说70多万字,作品多次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等选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协签约作家。
  • 别汗!我是民国模范作文

    别汗!我是民国模范作文

    从假大空的高考作文到矫情的小学生作文,当下的语文教育实在让人不敢恭维;至少从80后那一代开始,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仿佛打了变质的鸡血一般,总是想给学生们无限的想象力挂上一把锁,禁锢起来,好让学生们按着自己的心思和“上头的意思”写作文,为此他们煞费苦心,且乐此不彼。而在他们手持分数大棒的威吓追赶之下,学生们早已累得气喘吁吁、晕头转向。
  • 穿进书里心慌慌

    穿进书里心慌慌

    人家穿越,她也穿越,人家要么介入夺嫡之争,活出自己的精彩。要么穿越平凡农家,农夫山泉有点田。她捏?她竟然穿进了自己刚刚看完的文,恐怖有没有,焦虑有没有,听者伤心闻者流泪有木有?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她不是女主,不是女主啊不是女主,但是,反面女一号也没有好到哪儿去,好不好?恶毒女配也不是你想当,想当就能当。真是,真是,真是无语问苍天啊!
  • 不找借口找方法

    不找借口找方法

    世界500强企业优秀员工职业化最佳培训读本,卓越员工自我修炼必不可少的思维与行动准则。培育不找借口的员工,打造高执行力的团队。放弃借口,赢在方法。绞尽脑汁找理由,不如千方百计想方法。
  • 中华礼仪学

    中华礼仪学

    这本《中华礼仪学》从起草到出版已经四易其稿了。现在终于要和广大读者见面了。在本书编写和出版的过程中,曾经得到许多师友的关怀和鼓励,这些关怀和鼓励使得作者增加了勇气和信心,六年如一日,持之以恒,完成了编写任务。宁夏大学党政领导,包括统战部、教务处、科研处,对于本书的出版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
  • 中医服食与神秘的炼丹术

    中医服食与神秘的炼丹术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医服食与神秘的炼丹术》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古代“不死药”起源以及神秘的炼丹术,还讲述了丹炉之外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