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35200000020

第20章 为国家友谊破冰(1971年-1979年)(4)

不过,周恩来总理一再强调,内部纠纷不会影响中国的对外政策。而美方的基辛格也不认为中国的混乱会给尼克松总统即将到来的访问带来什么困难。

他们的判断当然被证明是正确的,但在当时,要下这样的判断无疑冒着风险。谁知道当一直被中国人仇视的“美帝国主义”总统来到中国时,会遇到什么样的事情?那个年代里,连小女孩跳皮筋唱的歌谣都是“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吃人,专吃杜鲁门;杜鲁门他妈,是个大傻瓜……”

之前,尼克松在访问南美洲时,曾在同属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的委内瑞拉遭遇了强烈的抗议。他一出飞机,民众就挥舞着“美帝国主义和尼克松一起滚出去”之类的标语叫喊起来。在乐队演奏美国国歌《星条旗永不落》的整个过程中,震耳欲聋的嘘声、叫骂声一直没有中断过,甚至当委内瑞拉国歌奏响时,叫骂依然持续。

这还不算什么,最令尼克松恼火的是,当他穿过机场大楼时,站在阳台上示威的人们就往下吐口水。“唾沫密如雨点,简直无法躲避。”陪同尼克松出访的美国中央情报局前副局长弗农·阿·沃尔特斯后来回忆说,“这帮家伙眼看着我们无力还击,眼看着警察对骚动听之任之而显得极为得意。警察对这一切无动于衷,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

对于这段令尼克松不堪回首的经历,基辛格知道得很清楚。被侮辱倒是其次,可怕的是,如果吐口水的人手里拿着一把枪,或许可以轻易命中总统。

出于对中国国内形势的担心,更出于意识形态的戒备,害怕“有某一个狂热的年轻共产党人会做出什么越轨的举动来”,美国方面最终决定,打破“安全问题依靠东道国”的传统,由美国自己负责对元首的保护。这还导 致了双方的小矛盾——在地面交通工具方面,美方要求将自己的防弹车运过来,中方则坚持尼克松坐中方提供的车。最终,是美方作了让步,中方调用了国内仅有的两辆防弹车——这两辆车一辆是毛泽东专用,另一辆则曾经属于几个月前外逃坠机身亡的林彪专用。

当然,事后证明,美国人的担心是多余的。尽管看上去中国正处于全民“无法无天”的混乱状态,但实际上,政府依然能够强有力地控制住国民。正如后来有人评价的,红卫兵们的造反并不是真的造反,而是“奉旨造反”。

体贴的中国人为了迎接这位后来被称为的美国总统来访,作了事无巨细的准备。比如,在尼克松参观故宫的当天,表面上看起来并不是专场接待美国客人,但实际上所有的其他“游客”都是事先组织的。此外,公安部、北京卫戍部队、中央办公厅警卫处、北京市公安局的警卫人员,还同时做了周密的内外安全保卫布置。

更需要花费人力的,是赶在尼克松到来之前,将广泛存在于各处的“打倒美帝国主义及一切走狗”之类反美标语和反美地名进行更改。

在尼克松将要下榻的钓鱼台国宾馆,红卫兵高举刀枪和帝国主义斗争的宣传画被撤下,挂上了齐白石、徐悲鸿的画,以及一些瓷器。

与此同时,北京的很多地方也悄悄在尼克松来访前更换了名字。位于天安门广场南侧的“反帝东路”和“反帝西路”恢复了过去的路名——东交民巷和西交民巷;“反帝医院”则改成了“首都医院”;“工农兵大街”也重新以它原来的名字出现——地安门大街。

上海同样作了如出一辙的准备。在尼克松下榻的锦江饭店,用林风眠、徐悲鸿等国画大师的作品替换了房间里的毛泽东像和毛泽东语录。

跨洋握手

“无非是‘全世界团结起来,打到帝、修、反,建立社会主义’这些话……但就你个人来说,可能你不在打倒之列。他(基辛格博士)也不在。如果都打倒了,我们就没有朋友了嘛。”

经过长久的试探与精心的准备,1972年2月21日,两个曾经互相敌视的国家终于迎来了那历史性的握手。

“你的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呵!”

在北京机场,周恩来对还没完全走下舷梯就伸出双手的尼克松说。

显然,握手的双方都极看重这个简单动作背后的复杂寓意。在政治舞台上长袖善舞的领导人,对握手的学问大多十分了解:是否握手,怎样握手,什么时候伸手,是站在原地不动还是主动迎向前去握,握手的力道是蜻蜓点水还是沉重紧实,握手的时间有多长,如何在拒绝握手的同时保持礼貌和体面等等,门道相当多。

根据尼克松和他的身边人后来的回忆和解释,这位越洋而来的美国总统确实为了这短短几秒钟的握手做了周详的准备。一个细节是在飞机上时,尼克松就问身边的工作人员,周恩来是否穿了大衣。当他得知肯定的答案后,便也穿了大衣走出飞机。

更重要的是尼克松将这次握手视为一次重要的“修补历史伤口”的机会。

他要修补的伤口,源自1954年。当时,在瑞士举行的日内瓦会议上,苏、美、英、法、中五个国家讨论了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等问题,代表中国出席的是总理周恩来,代表美国出席的则是国务卿杜勒斯。

杜勒斯被不少中国人称为“反共头子”,他对共产主义极为反感,积极倡导对华封锁和遏制政策。在会上,他曾放言“只有在自己的汽车与周恩来的相撞时”才会与周会晤。后来,两人在会场上相遇,周恩来大方地伸出手来准备握手,而杜勒斯却摇摇头,走出了会议室,完全漠视了中国总理的存在。

这段个人尊严和民族尊严被藐视的经历后来成为周恩来的心头之痛,他曾在与斯诺谈话时谈及此事。而基辛格也在《白宫岁月》中说:“周恩来对1954年杜勒斯拒绝和他握手的怠慢之举耿耿于怀。”

有鉴于此,尼克松特意设计了自己的动作——还未走下飞机舷梯就要伸出双手,以表示是自己主动要求与中国总理握手,要为杜勒斯的行为“赎罪”。

不过,后来也有人根据在日内瓦会议上担任中国代表团秘书长的王炳南的回忆推断,认为所谓拒绝握手之说“纯属演绎”。但亦有包括尼克松自己的着作等不少史料说明“杜勒斯拒绝握手,尼克松意图修补”一事确实发生过。

无论如何,从1954年到1972年,中美关系的转变已经天翻地覆,双方为建交竭力表现出诚意。按照常规,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的最大阵容由151人组成,用来迎接外国首脑,但在1972年迎接尼克松时,仪仗队员的数目竟是这一规模的两倍。

这次已经载入史册的机场迎接后来还发生了一段插曲:在中方发表的所有照片中,周恩来身后的翻译冀朝铸“蒸发”了。在当年,对涉及领导人的照片进行“PS”式的修改经常发生,尽管今天已经很难去弄清楚冀朝铸“被消失”的原委,但从中至少可以一窥当时中国国内复杂、微妙的政治斗争。

抵达北京后,尼克松并不能肯定自己是否能见到毛泽东,更不知道具体何时能与毛泽东相见。此前,外国新闻界盛传中国的最高领导人已经病重。

这样的传闻并非没有依据,从1971年10月到1972年2月的将近五个月时间里,毛泽东只在公开场合中出现过四次。

事实证明,幸运的尼克松收获了始料未及的惊喜。他们到达北京的当天下午两点,毛泽东就让自己的护士长吴旭君通知外交部礼宾司副司长王海容,要和尼克松谈一谈。

在中南海的毛泽东寓所,握手的场景再次上演并被铭记。这一次,在工作人员搀扶下,毛泽东握着尼克松的手长达一分钟之久。

上世纪90年代,美国解密了这次中美元首会谈的内容——这份文件曾被中美双方均视为绝密资料。

根据解密的文件,尼克松在谈话开始时曾恭维毛泽东为“思想深刻的哲学家”,毛泽东则指着基辛格问:“他是个哲学博士?今天请他做主讲人如何?”

在这样的谈话中,主讲人当然只可能是毛泽东和尼克松。不过基辛格也趁机攀起了“关系”,他说,自己在哈佛大学教书时,指定学生要阅读毛主席的全集。

“我的那些东西没什么。我写的东西里面没什么教育意义。”毛泽东说。

有意思的是,在谈话中,毛泽东称自己的老对头蒋介石为“我们共同的老朋友”——当然,并非——并对尼克松说:“我们跟他做朋友的历史比你跟他做朋友的历史长得多。”

尽管毛泽东表示“只讨论哲学问题”,但国际局势仍然是令双方花费了最多时间的话题。“让我们走到一起的原因,是我们对世界新的形势有了一个认识。”尼克松一针见血,“我们知道中国并不威胁美国的领土。我想你们也知道,美国对中国的领土没有企图。我们知道中国不想统治美国。我们相信你们也认识到美国不想统治世界。”

“我们也不威胁日本和南朝鲜。”毛泽东回应说。

临近约定的结束时间,毛问周恩来:“你看今天我们吹到这里差不多了吧?”

尼克松说:“我想在结束时说,主席先生,我们知道你和总理冒了很大风险邀请我们到这里来。这对我们也是一个很困难的决定。但是,我读了主席1972年2月21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了尼克松和基辛格。在历时75分钟的会谈中,中美双方就世界局势、中美关系等宏观问题进行了探讨。图为毛泽东会见尼克松,双方握手长达一分钟。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来华访问。“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对峙20多年的中美关系从此进入了新篇章。《人民画报》1972年第4期详细报道了同年2月“尼克松访问中国”。

的一些讲话,知道主席是一个一旦机会来临就能看到的人,也知道你一定要‘只争朝夕’。”他表示,希望和主席进行“坦率的谈话”。

毛泽东指着基辛格自嘲:“‘只争朝夕’的是他。我想,大概像我这种人放大炮的时候多。无非是‘全世界团结起来,打倒帝、修、反,建立社会主义’这些话。”

“就是像我这样的人,还有匪徒。”尼克松的回答非常“顺从”。

“但就你个人来说,可能你不在打倒之列。他(基辛格博士)也不在。

如果都打倒了,我们就没有朋友了嘛。”毛泽东说。

这段有意思的对话是当时中国外交转向的写照——要在宣称“打倒”的对象中挑几个“不在打倒之列”的朋友,并将他们培养成“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后来,尼克松在中国逗留的日子,被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当我们握手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尼克松在事后说。

标志着“另一个时代”开端的是中美两国在上海签署的《中美联合公报》。这是第一个指导双边关系的文件,公报不仅终结了中美多年的隔绝局面,而且在正式建交之后的双边关系中也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位置。

熊猫外交

“其实我们心里有数,考虑送熊猫了。虽然那时候因为自然灾害,我们的熊猫已经很少了,但为了美国人民的感情,尤其是儿童的感情,我们还是决定送一对。”

以“好客”闻名的中国人,为了展现自己结交友谊的真诚,往往会送上丰富的礼物,进行周到的接待。作为“三代老友”的最重要代表,尼克松和基辛格在访华时便好好享受了一番超高规格的礼遇。

尼克松的长城之行可以作为一个例证。按照计划,他在2月24日的行程是参观长城。根据当时的中方接待人员回忆,尼克松夫妇非常期待登上长城成为“好汉”,他们此番到访中国,除了政治目的之外,“最看重的是长城”。

然而天公不作美,23日晚,北京开始下大雪。很快,路面上就有了厚厚的积雪,这让接待人员很是担心。然而,第二天一早,“奇迹”发生了:马路上厚厚的大雪居然“消失”了,而路边则能看到高高的雪堆,这让尼克松夫妇顺利按照原计划游览了长城。

时任外交部礼宾司副处长的唐龙彬后来得知,周恩来在23日晚上亲自给北京市领导打电话布置扫雪任务。为了让美国朋友们顺利到达长城,北京连夜出动了100多辆洒水车,派出60万到80万人扫雪,从钓鱼台一直扫到烽火台。这让尼克松觉得不可思议,他说:在美国,他根本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动员那么多群众。

了解新中国历史的人会明白,为了能让国家结交到来自美国的朋友,勤劳朴实的中国人民有什么无法做到呢?只不过,以美国人的视角来看,中国当然是充满了不可思议,同时也充满了哭笑不得。

当时,为了营造“友好气氛”,展示“国家形象”,中国人向美国政客和记者们表演了许多内容。比如,街道动员家家户户打扫卫生,把胡同打扫得异乎寻常的干净;又比如,记者们被安排参观西单菜市场,结果小贩们摆出的肉,又新鲜又瘦,还叫自己的员工穿上漂亮的衣服排队去买,青菜也是最好的,原价从一块变成了五毛。“结果外宾前脚走,后面新鲜的肉就收到冰箱里去了,青菜也恢复了价格,顾客们买好的肉也放回去了。去儿童医院参观,所有的儿童都换上新衣服,玩具也全换了新的,连院长护士都换上新白褂子。”唐龙彬说。

尼克松在游览长城时,也见识到了中国人的表演。

当时,在零下好几度的天气里,路边却有一些“村民”在下象棋。

“下象棋就下象棋,尼克松夫妇手挽着手经过的时候,至少应该站起来一下嘛!”唐龙彬回忆说。但实际情况是,下棋的“村民”仍低头下棋,对金发碧眼的总统夫妇驾到竟然无动于衷。尼克松自然明白个中奥秘:“这是做给我们看的。”

周恩来得知这些情况后,倒是非常坦诚。他在会谈时对尼克松说:“我们有些做法比较虚假,是形式主义。”

其实,在结交友谊的过程中,“形式主义”的界限很难判断。周恩来一方面批评表演者的形式主义,另一方面又非常注重各种形式的细节,他甚至亲自过问了送给美国代表团成员的小礼物。

为了确保与美国人的友谊成为板上钉钉的事情,中国人还使出了“绝招”——送大熊猫。

其实,在尼克松访华之前,中美两国就曾商议过赠送熊猫的事情。解密的外交档案显示,1956年至1957年,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稀有鸟类饲养场和美国芝加哥动物园分别致信北京动物园,希望“以货币或动物交换中国 一对大熊猫”。1957年5月17日,北京动物园将交换办法报给对外文化联络局,获得了同意,但对外联络局要求需“双方互派人员到对方动物园访问并领取交换的动物”。由于美国国务院等方面“不同意直接与中国进行动物交换”,此事只得作罢。

十五年后,国际形势让尼克松和毛泽东走到了一起,也让中国的大熊猫有了“留洋”的可能。

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在访华过程中,尼克松流露出对熊猫的喜爱。他们参观了北京动物园熊猫馆,“左照相,右照相,说要是美国有这样一对熊猫多好啊。”唐龙彬回忆说,“其实我们心里有数,考虑送熊猫了。虽然那时候因为自然灾害,我们的熊猫已经很少了,但为了美国人民的感情,尤其是儿童的感情,我们还是决定送一对。”

不过,出于周全的考虑,这个决定并没有马上和盘托出,因为当时的谈判还没开始,不少问题还没谈拢。

同类推荐
  • 论美国的民主

    论美国的民主

    本书是法国政治学家、社会学家托克维尔在美国进行长期考察后写出的一部举世公认的世界名著。本书前半部分包括美国的种族状况、英裔移民带到北美的影响、美国联邦制的优点以及与其他国家联邦制的比较、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的关系、政党产生的原因、政治社团的作用、舆论的作用等方面;中心思想是阐明美国的民主、自由、平等是如何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体现的。下半部分是以美国的民主思想和美国的民情为背景分析了美国人的哲学观念、宗教思想、科学理论、文学、艺术、社会心理、民族性格等方面。
  • 日子里的中国

    日子里的中国

    本书是袁岳协同他零点的同事,以及众多社会学专家、资深媒体人、企业家和普通民众,从零点公司积累20年的调查中精选出了最具代表性的数据,结合我们这20年社会发展与个人生活变迁的种种趣事、热点、辛酸,梳理清楚了这段人们无暇思想的时光。本书对影响中国人生活质量的现存的许多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就其解决前景作了预判。全书围绕着“上紧发条的中国人”“向上奋斗的中国人”“等不及的中国人”“拆除藩篱的中国人”,还有“不离方圆的中国人”“‘花’儿怒放的中国人”“被网住的中国人”等话题,用翔实的数据、精辟的分析、生动的文字,勾勒了一串今日中国背后的足迹,这是一份既闪现着理性的光辉,又有着真实生动的触感的珍贵记录。
  • 艰难的复兴

    艰难的复兴

    中国需要在21世纪实现中华文明的复兴。前途虽然光明,道路亦曲折和艰难。而未来8到10年是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能把握好这样一个关键而又充满困境的时期、顺利在本世纪走上复兴的康庄大道吗?《艰难的复兴》将针对相关重大问题,从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国际关系、增强中国的外部竞争力、中国贸易货币和自身经济安全战略、21世纪中美关系及其地缘政治战略、中华文明的和平复兴等五大维度进行客观、翔实的分析和回答。
  • 美国“阴谋”

    美国“阴谋”

    新华社驻美记者刘洪四年心血,告诉老百姓一系列事件的幕后。提供不一样的答案,讲述你不知道的始末。过去几年,在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保护、贸易顺差、中国的责任和义务等许多问题上,中国面临了一轮又一轮的质疑。在美国,翻开报纸,有对中国的批评;打开电视,有对中国的攻击;日常闲聊……
  • 中国新工人:迷失与崛起

    中国新工人:迷失与崛起

    本书从新工人群体微观的故事引导我们走向社会结构层次的总体把握。中国经济的崛起造就了一个新的群体,这就是新工人群体,我们通常称之为打工群体。两亿多的打工者从农村来到城市,本书通过一百多个访谈故事来反映他/她们在城市待不下、却也回不去农村的迷失状态。本书强调,迷失是崛起的前奏,中国新工人的主体意识正在觉醒。中国新工人的未来决定着中国的未来。
热门推荐
  • 痴心战神都市重生

    痴心战神都市重生

    这是一个有关神子、吸血鬼、人类的故事,终究,谁才是不败的战神,一切尽在书中。
  • 婚然天成:景少的秘制爱妻

    婚然天成:景少的秘制爱妻

    从景仲言的秘书,到成为她的妻子,整个过程中,乔蕊都扮演着被动者的角色。景仲言说他需要一个妻子,她最合适,乔蕊觉得自己需要保住这份工作,就忍辱负重的同意了。可说好的,婚后分房,各安其身呢?为什么这男人却不守信用,步步紧逼,弄得她丢盔弃甲。不过还好,当那个曾在他生命中留下最最浓艳色彩的女人回归时,乔蕊觉得自己终于可以全身而退了。只是……【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冷面总裁宠娇妻

    冷面总裁宠娇妻

    他回头,看到拉着他的是她。“不要走,我不要一个人在这里。”她呓语着,睁开了朦胧的眼睛,美眸中泛着泪花和迷离之色,她的眼睛很漂亮,但此时却像是受惊的小鹿般看着他依赖着他。“我必须走,你还小,若我不走,你会被人说闲话。”男人乍看之下是个妖冶的美男,可此时却不妖冶,俊美的脸上挂着一丝关切。“不要,我不怕被人说闲话,留下来陪我好不好?”……
  • 至尊妖娆之绝命毒仙

    至尊妖娆之绝命毒仙

    叶依云,生活在苗疆的小小少女,因为端午那日献出的毒蛊一不小心把五毒教圣物金蚕给毒死了,于是怀揣着呆呆的小蛇青青和一个不会响的铃铛开始跑路。机缘巧合之下叶依云解开银坠的秘密,发现自己身怀两系灵根,生母另有其人,过往的一切都被颠覆,然而却在水深火热中毅然踏上了修真之路。●﹏●初出江湖,五毒少女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救到正太白笙一枚,据说出自杏林世家。可是你一小小嫩娃为什么每天都在愁娶不到老婆的人生大事。“小白,你不要跟着我了,去找你妈妈去。”“不行,我不能留老婆大人一个人在这种危险的地方。”叶依云满头黑线“我是毒女,你是医师,我们生下来就是为了互相战斗的!”“才不是,你生下来是为了给不顺眼的人下毒,而我,生下来就是为了让你下毒然后自己治好然后你再下我再治好的…”“可是我比你大。”“我就喜欢年纪大的,懂事儿!”“可是你是木系灵根纯净天生青木元罡的天才,而我只是水土参杂的破败灵根。”“没关系,男人是应该厉害一点的,不然怎么保护自己老婆。”叶依云“我说这话的原因是我觉得木系很差劲,打架的时候不好用。”白笙“…”●﹏●“青青上,咬它!”少女躲在大树后替自己的小蛇加油助威,只听得咯噔一声,牙崩了。“青青你太没用了!”绿油油的小蛇伏在她的手腕上做镯子状。“喂喂喂,你皮这么厚,你妈妈知道么?”粉红色的蝎子尾巴摇啊摇。“喂喂喂,你别过来啊。”尖利的声音传来,惊起了满林的虫鸟。少女对着阳光看向手中的小鼎,一只缩小无数倍的粉红小蝎在里面打转“说了让你不要过来了,你就是不听。”崩了门牙的青青发出漏气的笑声。●﹏●五毒聚首,少女悍然突破灵根极限,强势跨入修真人士梦寐以求的炼虚之境。炼气甲“我会水火两系法术。”叶依云“我能毒死你。”筑基乙“我有本命飞剑,可千里之外取人首级。”叶依云“我能毒死你。”金丹丙“我有宝印曰九曲,能移山填海。”叶依云“我有一个不会响的小铃铛,里面可以养虫子,然后,毒死你。”“…”且看昔日苗疆少女如何成长为一代毒仙,她以毒入道,以毒成仙,却始终保持着善良的本心。从小分离的母亲将最好的祝愿留给她——我一直在你身边。不离不弃的萌宠带她赢得一场又一场的战斗——你以真心待我,我以生命偿之少年用稚嫩的肩膀陪她走过荆棘与坎坷——爱情,与年龄无关最后,叶依云是从了还是从了白笙?那就从了吧。
  • 做事高手(现代生活实用丛书)

    做事高手(现代生活实用丛书)

    如何做事决定命运、财富源于方法。这是每个人都应认可的名言。人与人的差别,从根本上说首先是做人做事的观念方式上的差别。我们从小就会被教导这不能做,那也不能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固定的观念,也是一种人们所习惯的常理。做事的态度要讲究方法,讲究思路,思路对,就会柳暗花明、思路错,就会山重水覆。凡事换角度,凡事逆向思维一番,也许这样一换,对事物的本身原貌就会看得更清晰,准确。从而正确地把握事物,进而产生正确的思路和行为。如果本书能帮助各位读者发现自己的盲点,修正自己某些偏颇式错误的观念,在你的人生道路上有所助益,那么我将感到由衷的高兴。
  • 卡耐基口才的艺术与情绪掌控术

    卡耐基口才的艺术与情绪掌控术

    本书是20世纪最伟大的成功学家和心灵导师卡耐基写给你的口才训练与情调修炼智慧书。
  • 开心心理学600问

    开心心理学600问

    本书摒弃了以往心理学书籍中那些长篇大论,而是将心理学知识精妙地融汇在一道道题目中,通过答题的形式让你在开心问答中不知不觉地学到心理学知识。读完本书,你就会具备一定程度的心理学知识,就可以了解人们每个行为的背后,究竟表达了什么意义。
  • 冷总裁之惹火宝贝

    冷总裁之惹火宝贝

    “小姐,您先用餐吧,少爷打电话回来说要晚一点回来!”餐厅里佣人谦谦有礼的对她说着。“王嫂,少爷都是这么晚回来吗?”她有些失望,虽然不想见到这个要成为自己丈夫的男人,只是,没见到他还是有些失望了。“那倒不是,不过偶尔有时候,公司里忙,或者是有应酬,肯定就会回来晚了。”“哦!那我先开动了,不管他了!”她看着眼前的美味,还是忍不住流下口水,虽然老公不稀罕,但是,这可口的饭菜,她可是稀罕……
  • 江湖有我名声在:残剑天下

    江湖有我名声在:残剑天下

    以北宋初年为背景,以契丹借道侵伐大理为始,引出主人公凌风与段铖,透过契丹密探北骑十八鹰,始出双子剑法;败契丹,负理宁,二人携手闯江湖,却怎成万众仇敌?为究明细,赴西南,怎与王小波结缘?步步而入,仇结四大魔王,练绝世神功,是因缘巧合还是被人算计?得入紫泉宫毁灭四魔,声名鹊起的背后又隐藏着何等天机?十六年前的血雨腥风、举世之仇,又将如何完结?凌风与林曦又如何生出情愫,如胶似漆是否终得鸳鸯双宿?段铖与赵妗又有怎样的羁绊,层层纠葛最终又将如何?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