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35200000019

第19章 为国家友谊破冰(1971年-1979年)(3)

的确,两个积怨深重、对立已久的大国要想破冰,需要大量“微妙”的“前戏”。释放美国旅游者是一例,毛泽东与斯诺的对话及天安门上的合影是一例,乒乓外交也是一例。

除了释放暗号“暗送秋波”,托人“传口信”也是一种“表达心意”的方法。尼克松联系了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和罗马尼亚总统齐奥塞斯库,请他们代向中国高层传递友好信息。选择这两个国家的领导人自然是有考虑的:

巴基斯坦是中国的长期好友,双方早在1951年就建交,而罗马尼亚当时则属于社会主义阵营。

“中美两国对骂了20年,相互敌视,互不来往。我想结束这种状况。”

尼克松对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说,“美国绝不会参加孤立中国的任何安排。

你可以把我的想法在最高一级转达给中国人。”

面对齐奥塞斯库,尼克松则表示,美国反对苏联提出的亚洲安全体系,在亚洲建立反对中国的小集团是错误的,美国的政策是同中苏两国都建立良好的关系。“我想在我的任期中,改善美国同中国的关系,能否请您从中斡旋,向中国人传递我的意愿?”尼克松说。

但这样的口信还不够。后来,基辛格给驻美国波兰大使斯托塞尔拍去电报,指示他在最近的社交场合中努力接触中国外交官。在波兰华沙文化宫举办的一次南斯拉夫时装展览会上,斯托塞尔终于发现了中国外交官的身影,尽管在场的中国驻波兰大使馆二等秘书和译员对斯托塞尔避之唯恐不及,这位“美帝”大使还是成功地追上去喊道:“中国代办先生,我有话对您说。美国对同中国再次会谈十分感兴趣……”

中国外交官将此事汇报给国内后,毛泽东立即批准恢复中断两年的中美华沙大使级会谈。1970年1月20日,美国国务卿发言人麦克洛斯基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中美大使级会谈将在“中国共产党大使馆”举行。

几个小时后,麦克洛斯基又奉白宫的指示,修正自己的说法,称会谈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馆”举行。

小小的差别,背后却有着万千寓意。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官方发言人第一次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正式名称。此后不久,尼克松又在公开场合使用了这个称呼。

这个细节令苏联不安。苏联驻美国大使多勃雷宁要求尼克松作出解释。

尼克松却以半开玩笑的方式回复他说:这能有什么特殊意义呢?难道你们不是把中国叫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吗?

外交魔术师

毛泽东以他特有的语言风格评价道:“猴子变人还没变过来,还留着尾巴。台湾问题也留着尾巴。它已不是猴子,是猿,尾巴不长。”

漫长的暗示和传口信之后,“外交魔术师”基辛格终于要正式登场了——当然,在此之前,他已经在幕后做了相当多的工作。

1970年12月9日,担任信使的巴基斯坦方面终于回话了。该国外交国务秘书舒尔坦给尼克松传来信息:“尼克松总统的一位特使将会在北京受到最热忱的欢迎。”

第二年7月9日中午,基辛格出现在了北京,周恩来派叶剑英、黄华、熊向晖等人到机场迎接。

这是中美高层的第一次秘密“幽会”,保密工作做得极好,鲜有人知。

为了躲过无孔不入的媒体,基辛格设了一个小小的计谋。

这位总统助手是打着“访问南越以及其他远东国家”的旗号来到亚洲的——当然,他的确访问了西贡、曼谷、新德里、伊斯兰堡等城市,和那里的官员会谈,交换有关战争和对外政策的各种看法。在印度,他还答应回去要向尼克松总统报告,需增加对印度人的医药和粮食供应。

7月8日,基辛格抵达了巴基斯坦伊斯兰堡附近的拉瓦尔品第。晚宴时,在伊斯兰堡等候多时的记者们突然得到通知:可能是因为天气太热的缘故,基辛格的肚子有点不大舒服,要前往巴基斯坦山区的一处僻静休养地休息几 天。那里类似于巴基斯坦的“承德避暑山庄”,是该国高级官员和重要外宾常去的一个风景优美的避暑疗养胜地。

于是,就当全世界都以为可怜的基辛格患了水土不服的毛病需要休养时,他却奔向了机场。第二天凌晨,在巴基斯坦政府提供的最严密的安全保护之下,一位没有暴露身份的旅客和几位助手一起登上了巴基斯坦国家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07飞机,向东北方向飞去,并于中午12时15分抵达中国首都北京的南苑军用机场。

他这次秘密行动的代号为“波罗行动”,意指此行像700年前马可·波罗造访东方一样,充满了不可预知的困难和风险。基辛格自诩:如果是马可·波罗发现了中国,那么他就是来发现“和平”的。

《纽约时报》曾赞扬基辛格说,只有他在神秘性方面的才能能够与东方人相比。尼克松的这位密使的所有已经完成的使命中,没有哪一件比同中国人的会谈要求具有更大的谨慎、更多的智慧和谋略了。

到了中国,保密活动自然就简单得多。“中国在控制新闻报道方面是没有丝毫困难的,外国记者们也受到了一定范围的限制。所以,当基辛格一行人游览紫禁城时,就连精明的法新社记者也没能到场。”《基辛格传》作者乔纳森写道。

事实上,基辛格在中国只待了短短48个小时,但这短短两天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显然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毛泽东没有亲自出面,负责与基辛格展开会谈的是周恩来。在基辛格下榻的钓鱼台国宾馆,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双方的谈话持续多轮。

周恩来显然是作好了充足的准备,会谈前,他对基辛格的随员一一做了了解,并在见面时指出他们的特点:约翰·霍尔德里奇会讲北京话,还会讲广东话;理查德·斯迈泽在《外交季刊》上发表过关于日本的论文;温斯顿·洛德的妻子是中国人,在写小说。

基辛格当然也是有备而来。他手中握有一份稿子,内容很简短,但却是他和尼克松一起花了近10个小时才写出来的。稿子的核心内容是美国总统希望恢复对话,恢复已经中断了20年的外交关系。

“今天,全球的趋势使我们相遇在这里。现实把我们带到一起,现实也会决定我们的未来。我们正是本着这种精神来到你们美丽而神秘的国家。”

基辛格说。

周恩来举起手来回应:“不,不,并不神秘,熟悉了就不神秘了。”

其实,对于从事外交研究的基辛格来说,中国当然算不得神秘——要想与之交往,自然要将对方的底细和双方的利害关系研究个透。

基于这种判断,基辛格重点向周恩来介绍了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

第一,美国政府拟在印支战争结束后撤走2/3的驻台美军,并准备随着美中关系的改善减少在台余留的军事力量;第二,不支持“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但希望台湾问题能和平得到解决;第三,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不支持台湾独立;第四,美蒋条约留待历史去解决;第五,美国不再指责和孤立中国,美国将在联合国支持恢复中国的席位,但不支持驱逐台湾代表。

这场会谈结束后,周恩来将基辛格的表态向毛泽东做了汇报。毛泽东以他特有的语言风格评价道:“猴子变人还没变过来,还留着尾巴。台湾问题也留着尾巴。它已不是猴子,是猿,尾巴不长。”

他还指示周恩来说:“要给基辛格吹天下大乱,形势大好,不要老谈具体问题。我们准备美国、苏联、日本一起来瓜分中国。我们就是在这个基础上邀请他来的。”

果然,第二天周恩来遵嘱对基辛格说:“你们要争取中美之间的和平,争取远东的和平、世界的和平,现在和平根本谈不上,战争一直没有停。不说远的,现在东方——中国、朝鲜、印度支那都在打……更不用说中东了。客观世界的发展是大动乱。我们始终是积极防御,准备大乱,准备美国、苏联等国瓜分中国。准备苏联占黄河以北,美国占黄河以南,同时向我们进攻。

这样我们可以更好地动员、教育下一代。我们进行人民战争,长期抗战,胜利以后可以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基辛格听后赶紧表态:美国要同中国来往,决不会进攻中国,也不会同自己的盟国勾结起来针对中国。

尼克松访华前的演说

由于被中方命名为,尼克松在中国人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出奇地好。尽管他后来因为非常不光彩的“水门事件”而下台,但中国人依然热情地视之为“老朋友”。

基辛格此番千辛万苦的来访,当然不光是为了和中国高层领导人谈论世界形势,他更重要的任务是与中方敲定尼克松访华事宜。而对于基辛格本人的访问,也需要在公报中说明,因为在媒体、公众那么多双眼睛的注视下,他的秘密“波罗行动”显然没法保密太长时间。

可以想见,这是一份需要双方字斟句酌的公报。当时,基辛格和周恩来对三个细节存在争议。

第一个细节是:尼克松来华访问是谁主动提出的?在中方拟定的原稿中,相关表述是:尼克松要求来访,中方邀请。基辛格不同意这种说法,他认为:这样写让人看了感觉尼克松“像个旅游者”。周恩来理解基辛格的异议,在他的考虑中,如果说尼克松是主动要求来访,中方才邀请,会让美方觉得面子难看。于是,双方将公报内容改成中方“获悉”尼克松要来访,之后邀请,这样也就避免了何方主动的问题。

第二个细节是:尼克松来华将讨论哪些话题?在原稿“谋求两国关系正常化”之后,双方又补充了一个笼统而实用的表述:“并就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

第三个细节是:何时来访?一开始,周恩来曾建议,尼克松可以在1972 年夏天来华访问——他认为,在尼克松访华前,如果能先同苏联领导会晤,可能更慎重些。基辛格则表达了不同意见:还是按照先北京、后莫斯科的顺序来。另外,如果总统夏天来,与当年的美国大选过于接近,有刻意争选票之嫌。

最后,双方敲定:宣布尼克松将在1972年“5月以前”来访,不提及具体日期,以便灵活安排。

此外,周恩来还和尼克松讨论了今后中美建立联系地点的问题,并最终将地点选在了巴黎,美国方面由沃尔特斯将军出面,中方则由驻巴黎大使黄镇接头。

几天后的7月15日,这份经过仔细推敲的简短公报通过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信号传遍了全球。尼克松在播音室内面对众多的照相机和麦克风,发表了7分钟左右的令全世界震惊的演说。

女士们、先生们:

晚上好!我今晚要在这个时间里发表电视演说,是为了宣布我们争取建立世界持久和平的工作所取得的一项重大进展。

正如过去三年中我曾多次指出的,如果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它的七亿五千万人民参加,就不可能有稳定和持久的世界和平。因此,我在几个方面采取了主动,以求打开我们两国间更正常关系的大门。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派遣我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在他最近的环球旅行期间去北京,与中国总理周恩来进行了会谈。

我现在宣读的这个公告,在北京和美国同时发表。

周恩来总理和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于一九七一年七月九日到十一日在北京进行了会谈。获悉尼克松总统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一九七二年五月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尼克松总 统愉快地接受了这一邀请。

中美两国领导人的会晤,是为了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并就双方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

预料公告发表之后将不可避免地引起推测,我想尽可能讲明我们的政策背景。

我们谋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新关系的这一行动,决不会损害我们的老朋友的利益。这一行动不是针对其他任何国家的。我们谋求与所有国家的友好关系。任何国家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朋友而不同时成为任何其他国家的敌人。

我之所以采取这一行动是因为我深信,缓和紧张局势以及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较好的关系,将对所有的国家有利。

正是本着这种精神,我将去中国一行——我深切希望这将成为争取和平的一次旅行,不仅是为我们这一代人的和平,而且也是为了我们共有的这个地球上的子孙后代的和平。

谢谢大家,祝你们晚安。

后来,许多政治专家相信,尼克松在1972年的大选中获得连任,实际上是在1971年7月15日这一天就已经被确定了的事情。

显然,尼克松和基辛格都从这石破天惊的消息中所获甚多。基辛格从中国返回伊斯兰堡的时候,行囊里不仅多了一本此番秘密来华访问的影集和一套《毛泽东着作》英文版——那是中方赠予的礼物,更拥有了一份在今后的日子里向更重要的政治地位攀登的傲人资本。甚至有观察者认为,如果不是因为美国总统选举法的限制(非美国本土出生的美国公民没有资格竞选总统),在德国出生的基辛格很有可能成为美国的头号领袖。

尼克松当然也因为与中国的接触而名垂史册。由于被中方命名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尼克松在中国人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出奇地好。尽管 他后来因为非常不光彩的“水门事件”而下台,但中国人依然热情地视之为“老朋友”。

毫无疑问,他绝对是在中国最具知名度的美国总统之一——特别是在1900至1970年之间出生的中国人当中。

更名迎来西方客

位于天安门广场南侧的“反帝东路”和“反帝西路”恢复了过去的路名——东交民巷和西交民巷;“反帝医院”则改成了“首都医院”;“工农兵大街”也重新以它原来的名字出现——地安门大街。

其实,与斯诺等“一代老友”一样,尼克松、基辛格等“三代老友”所享有的荣誉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在中美两国建交的漫长准备历程中,他们需要做的工作具体琐碎,且不乏难度。

在第一次48小时的访华之旅结束的三个月后,基辛格又一次来到中国,为尼克松的到访作准备——当然,这一次,他不用再以肚子疼为借口进行秘密行动了。

实际上,基辛格的第二次访华“排场”颇大。尼克松将他的总统座机——波音707让给了基辛格使用,包括高级军事助理、通讯处主任等在内的多位白宫要员一同前往。

到中国后,基辛格也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作为“党的喉舌”的中国媒体,已经为他的访问做了预热,令他的名字家喻户晓。那段时间,报纸也开始报道美国所取得的成就,同时将基辛格描绘成一位英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混乱的内部斗争和外部瘫痪状态。就在基辛格的两次访问之间,发生了一桩举世震惊的事件——原本被定为“毛主席接班人”

的林彪突然外逃。对于此事,官方说法是:“1971年9月13日,林彪在篡党夺权阴谋败露后乘飞机外逃,在蒙古温都尔汗坠机身亡。”

林彪的名字在中国家喻户晓。“文革”开始后,林彪“接班人”的地位被确立,在各类媒体上,几乎每篇稿件、每次节目都少不了这位“副主席”“副统帅”,少不了他的话和对他的“祝福”。林彪外逃后,媒体被要求立即去掉林彪的名字、习惯用语和题词等,停止刊登和播出一切赞颂林彪的文章、歌曲和节目,相关工作人员顿时被赋予了庞大的工作量。

同类推荐
  • 论美国的民主

    论美国的民主

    本书是法国政治学家、社会学家托克维尔在美国进行长期考察后写出的一部举世公认的世界名著。本书前半部分包括美国的种族状况、英裔移民带到北美的影响、美国联邦制的优点以及与其他国家联邦制的比较、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的关系、政党产生的原因、政治社团的作用、舆论的作用等方面;中心思想是阐明美国的民主、自由、平等是如何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体现的。下半部分是以美国的民主思想和美国的民情为背景分析了美国人的哲学观念、宗教思想、科学理论、文学、艺术、社会心理、民族性格等方面。
  • 群众工作力

    群众工作力

    《群众工作力》由洪向华主编。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我们深深知道,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 晚清非典型政治研究

    晚清非典型政治研究

    本书直击晚清官场的腐败和堕落,揭露整个晚清社会的溃败。晚清官场是中国封建社会腐败政治最具代表性的典型,充斥着太多的肮脏、卑鄙、龌龊与争斗。晚清官场也是一个政治智慧与政治糟粕泥沙俱下的地方。在晚清,凡是想做大事,或者做成大事,或者说官做得特别成功的人……他们是如何在这样非典型的政治生态中生存下来并攫取话语权的呢?《晚清非典型政治研究》从“谋官路径”、“做官秘诀”、“保官之道”三个方面详细地讲述了晚清政治运作、政治智慧和官场潜规则,也揭示了晚清帝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和教训,实为当下政治的殷鉴。"
  • 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研究

    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研究

    毛泽东提出了许多开创性的社会建设理论,如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为指导社会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论。毛泽东还高度关注社会管理和社会稳定问题,形成了系统的有关社会管理和社会稳定的思想。他指出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利益主体,并把改善民生当作是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和落脚点,推出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政策和措施。毛泽东的这些社会建设思想是党和人民共同探索的理论成果,对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具有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研究

    在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的日子里,这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研究》终于最后完稿了。跨越了三度寒暑、数易其稿的历程,当画上本书最后一个句号时,我们的心情是难以言说的,既有一些欣慰,更有许多遗憾。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实在还有太多不满意的地方,比如有些应当深入探究的问题没有来得及深入研究,有些章节风格上难以完全统一。但是,这本书的问世,毕竟是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理论的一次努力,同时也为以后的探索和研究提供了一种参考。 这本书是集体创作的成果,是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设计、分工写作、统一定稿的产物。
热门推荐
  • 在牛津和剑桥听讲座

    在牛津和剑桥听讲座

    本书节选不同领域大师的演讲原文,倾听来自世界一流学府的顶尖智慧。史蒂芬·霍金、布莱尔、丘吉尔等科学巨匠、政界要人、文学大师与你进行一场心灵对话。 演讲者的精彩原文,展现智慧的光芒和魅力。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一寸河山一寸血3

    一寸河山一寸血3

    本书以全新的视角,讲述了中国正面抗日全史。它也是离新中国最近的历史,那是个社会结构、思想经济全面动荡转型的时代,新中国就是从那里走来,而我们就生活在新中国里,我们之所以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与那个时代密不可分。了解它,有助于我们了解自己这个时代。本书以皇姑屯事件和“九一八”事变为发端,以东北沦丧为起点,再现十四年抗战历史背景下的风云人物、精彩往事。本书犹如一部恢宏的画卷,作者以或幽默、或深沉、或激越、或悲壮的笔调,带你走近张作霖,走近蒋介石,走近汪精卫,领略他们曾经有过的铁甲与鲜花,情义与权谋,眼泪与欢笑,欣慰与悲怆。本册为第3册,主要讲述了1937年到1938年,抗日战争防御阶段的历史。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魅惑天下

    魅惑天下

    前世的她善良天真,却被未婚夫和嫂嫂联手害死!再睁开眼,她成了御赐的郡主。重见狗男女,她发誓要血债血偿!21世纪的豪门千金卷入宫廷斗争,她不再软弱可欺,害过她的人,她一个都不会放过!
  • 穿越之天下无妃

    穿越之天下无妃

    第一辑:一品丫鬟第二辑:一品夫人第三辑:一品皇后◆◇◆◇◆◇◆◇◆◇◆◇◆◇◆◇◆◇◆◇◆◇◆◇◆◇◆◇◆◇『一品丫鬟』简介:我穿越时空,到了一个未知的国度,丫鬟,这是我的身分,一个暴戾的王爷,冷漠,残忍,然而,他忽然改变了性情,霸道的爱,温柔的爱,当我渐渐沦陷时,却知晓这一切,不过是清秋一梦,虚假的背后,他的目的竟然是。。。。。。……我掰开他手的那一天,他在崖顶,我在崖底,……『一品夫人』文案:九年的时光,能成就一个人,也能毁灭一个人!我与另一时空错过了九年,当我再次穿越时,已然是物似人非。太子奉旨大婚,谁知新娘逃婚,我被迫嫁入太子府。大婚之夜,我惊愕,太子竟然是我梦中常现之人…………皇宴上,一个娇柔的女子翩然起舞,水袖轻扬,她……竟然是……蓝迎雪!我错愕,为何她会出现,那么,我又是谁呢?……我凝视着他,手一松,碧玉碗落地,刺耳的碎声,“不要指望我会原谅你……”一封休书,我重获自由,拥有重新选择的机会!……一个妙手神医,终日瘫坐轮椅,却是身藏不露…………当我再见到他时,青丝变白发,他却仍坐在那个地方,红枫飘零,落在他的肩上,他的指尖流淌出一曲撼人心魂的旋律……他说,他用了十年谱了一首曲,可惜,已来不及填词!……*****与文案无关的四句话*****我认识你时,你不认识我,我喜欢你时,你认识我,我爱上你时,你喜欢我,我离开你时,你爱上我!***************************************************残雪的其他作品:《金宫》………………………已完结《神医皇后》……………………已完结《嗜酒皇妃》……………………已完结《穿越之天下无妃》……………………连载中------------------------------------------------------------------------------------------QQ群:41628627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揭秘美国国家安全局

    揭秘美国国家安全局

    美国国家安全局,简称NSA,超越美国中央情报局(CIA)、美国联邦调查局(FBI),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实力最强、行动最神秘的情报机构。“棱镜”窃听计划,使得美国国家安全局浮出水面,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它拥有着监控全球的网络信息系统,在国际情报界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揭秘美国国家安全局》详细揭秘了美国国家安全局的背景、发展、有重要影响力的领导人以及其在历次战争、事件中所进行的幕后操作,让人们清楚地了解了NSA在近百年来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重生之冷医有毒

    重生之冷医有毒

    姐姐敢饮毒自尽,就敢带着神秘空间重生!时光倒流,前世遗憾,今生修补。岑雪落一身风华,修真制毒两不误。 冷医有毒交流群号:278833584 敲门砖:文中任意一个角色的姓名 欢迎大家多提意见,若初一定会认真听取仔细斟酌修改的!谢谢大家!^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