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26600000013

第13章

海瑞是明朝嘉靖时期的着名清官,广东琼山(现属海南省)人,字汝贤,号刚峰。他一生刚直不阿,惩恶扬善,一心为民谋利,被人民敬为海青天、南包公。海瑞出生于官僚家庭,但家境并不殷实。他仅4岁时父亲不幸病逝,他和母亲相依为命,生活异常清苦。母亲很刚强,勤俭持家,教子有方,"苦针裁,营衣食,节费用,督瑞学"。在她的亲自督导下,海瑞很早就有了报国爱民的思想。

公元1569年,海瑞升任右佥都御史、钦差总督粮道巡抚应天十府,即现在长江下游两岸,包括南京、苏州、常州等地,是个非常富庶的地方。但海瑞到任后却发现,人民在重赋和恶吏贪官的压迫下生活极为困苦。如果赶上当年发生涝灾,直到冬至的时候,还有一半田地被淹在水里。粮价飞涨,百姓不去讨饭就会饿死。于是,海瑞决定将治水与救灾一起解决,既为当前又为将来谋利。后来,终于弄清受灾原因是由于连接太湖通海的吴淞江淤塞所致。海瑞便召集饥民,趁冬闲季节开工,疏浚吴淞江及其支流。又经上书请求,将应该上交的粮食留下一些解决灾民吃饭问题。这样就调动了百姓的积极性,工程很快完成,当地的百姓都很感激海瑞。

为了维护农民的利益,海瑞进一步惩罚恶霸,归还被强夺的土地。徐阶曾对海瑞有恩,已经告老还乡,但他在当地占有的土地最多。徐阶怕一点儿不退也不行,于是就象征性地退了一些。海瑞则写信劝他应该作出表率,多退一些田。许多京官纷纷为徐阶说情,但海瑞还是迫使徐阶退了二分之一的田地,依法将徐阶两个违法的儿子充了军。其他地主们见此情景,赶忙将多占的田依数退还。

海瑞组织人员清查土地,简化赋税制度,减轻百姓负担,不久,海瑞竟被罢了官。但他自己却依然生活得很俭朴清苦。所到之处不许鼓乐迎送,不住豪华的住宅,不许大摆宴席。海瑞去世前几天,还退还了兵部多送来的七钱银子。他的遗物只有一只破箱子,一匹粗布和几套旧衣服。

连前去查抄他的仇人都被感动了。他出殡时,百姓自动穿孝来哭送他,店铺也停了业,送行的队伍长达百里。在人民心中,海瑞成了正义的象征。

正直清白的于谦于谦,字廷益,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是明朝着名的民族英雄和诗人。永乐十九年,他24岁时考中进士,宣德初年被任命为监察御史。明宣宗很赏识他的才能,破格提升他为河南、山西巡抚。尽管身居高官,他日常的生活却过得非常俭朴,吃住都十分简单。

明宣宗去世以后,9岁的太子朱祁镇继位,史称明英宗。

因皇帝年少,宦官王振专权,把持朝政。王振勾结内外官僚作威作福、为所欲为,大臣们都把他称为"翁父"。于谦看不惯王振专擅朝政,从不逢迎他。为此,王振对于谦非常嫉恨。

当时,外省官员进京朝见皇帝或办事,都要贿赂朝中权贵,否则寸步难行。于谦在担任巡抚从外地回京时,他的幕僚建议他也买些蘑菇、绢帕、线香之类的土特产孝敬权贵,以便仕途通达,遇事也好办一些。于谦却从不肯这样做。他甩了甩两只宽大的袖管,说:"我只带来了两袖清风!"

回到家里,他为此还写了一首题为《入京》的七绝诗。

他在诗中写道:"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从这首诗中不难看出,于谦虽身居高位,心里想的却是寻常百姓,宁肯自己两袖清风来去自如,也不愿违心行事,免得死后,再被人指着自己的尸骨说长论短的。

在于谦传世的诗篇中,还有一首《石灰吟》,诗是这样写的:"千锤百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全诗正气凛然,豪迈磊落,生动具体地表达出了他的胸襟和心志。

"一生清白","两袖清风",这其中的两个"清"字,不正是对于谦人生的真实写照和崇高评价吗?!

反对空谈的顾炎武顾炎武,人称亭林先生,清初着名的学者。他一生特别反对空谈,主张学习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为国家为人民做实事。

有一次,他和朋友们说起明朝灭亡的原因,十分沉痛地说:"那个时候,从做官的到做学问的人,都太爱空谈了。凑到一块儿,不是老子庄子如何如何,就是孔子孟子如何如何,说得天花乱坠。可实际上呢,他们一不学有用的文韬武略,二不懂过去兴亡的历史,三不考查当今的现实,心里是空的。结果敌人来了,他们一点儿办法也没有,怎么能不亡国呢?"

朋友们点头,同意顾炎武的看法。可有的也说:"这也难怪呀。读书人都相信王阳明,相信他的才学。他可是有名的大学问家呀!"

"我最反对的就是王阳明。"顾炎武激动地挥着手,"他说的'心外无物',就是说,凡事都是心里想出来的。

这是毫无道理的。我以为,要知道事情的真相,除了到实际中去考查,没别的办法。了解了以后,有了学问,还要用到实处。否则,光坐在屋子里想这想那,能想出什么有用的东西呢!有些人相信王阳明那一套,我看坏就坏在这上面。"

"说得好。"一个朋友赞叹着,"您写了这么多文章,都是经过实地考查得来的,纠正了过去书里的好多错误,真不容易呀!"

另一个朋友接口道:"不光这样。亭林先生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和当地人一起修水利,造水车,关心生产。他还很会理财经商,是个实干家呀!"

顾炎武笑了笑说:"我嘛,不过一个书生罢了。可我总想,读书,作学问,要让它有用处。写文章也是这样。写出的文章对天下对百姓要有好处,我就写;没用的,我不写。好文章多一篇就多一点儿好处;坏文章,瞎说一气,对别人对自己都没好处,多一篇就多一点儿害处。"

顾炎武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作学问的严肃态度,非常值得后人敬佩。

勤能补拙的阎若璩阎若璩,字百诗,号潜丘,山西太原人,清初着名学者。阎若璩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他从小就生活在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之中,受到家庭的文化熏陶。

他幼年时,体弱多病,说话口吃,秉性迟钝,甚至有的时候,读书到达千百遍,字字用意读还是不能读熟。

即使如此,他仍然自强不息,勤勉而不懈怠,潜心钻研,扶精剔髓,总想要学到自己独立的见解。

每天傍晚,太阳落山了,同学们都抱着书回家以后,他仍一个人在那里读书,一定要把书背诵得如同开水锅里翻腾的沸水一样他才停止。有时,他甚至发愤把书拆散,每读一页就用面糊把这一页粘到书几的背面,已经读熟后就把它烧掉。水滴石穿,积思自悟,终于在15岁的一个冬夜,他的思想豁然开朗,就如同大门和窗户顿时打开,所有学习上的障碍一下子从墙壁上掉了下来一样。从此颖悟绝人,读书过目不忘。

公元1651年,15岁的阎若璩以一商人的身分成为山阳县学的候补生员,从此以后,他更是钻研经史,深造自得。他立志博览群书,曾经集陶宏景、皇甫谧的名言"一物不知,以为深耻;遭人而问,少有宁日"题于柱上,以此来鞭策自己发奋学习。

他读书敢于怀疑,注重解义,凡有一个意思没有弄清,都要反复穷思。饿了顾不上吃饭,渴了顾不上喝水,寒冷顾不上穿衣服,炎热顾不上扇扇子,一定要找到这个问题的正确解释后为止。每论证一件事,每创立一种学说,他都要详细地加以考证辨析,力求精确核实,有时甚至写一本书,要翻检数10种书互相印证。他说:

"大抵事必求其根底,言必求其依据,旁参互证,多所贯通。"多年孜孜不倦的潜心研读,使他成为才富学赡的青年士子,为他日后卓然成家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1672年,他与顾炎武一道考晋祠古迹,辨晋水源流及太原之沿革、唐晋之分封。顾炎武还以"所撰《日知录》相质""即为改定数条,顾(炎武)虚心从之"。

1678年,内阁大学士徐乾学特意邀请他参加修纂《大清一统志》,同时,阎若璩还协助徐乾学完成《资治通鉴后编》184卷。阎若璩一生治学,多有着述。其中,最重要的成就是《尚书古文疏证》。

去世后,雍正皇帝称他"读书等身,一字无假;积轴盈箱,日程月课;孔思周情,皆大言深。"

天堂使者特蕾莎在人人都想致富的今天,人们怎么使用和消费劳动所获的财富,包括奖金,外人当然无权干涉,可是有一种在今天已经很稀缺的东西--被叫做"感动"的,却可以从如何使用奖金上体现出来。不过,最使我感动的是特蕾莎修女对奖金的使用。

1979年,当诺贝尔奖评委会宣布把当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授予特蕾莎修女时,她似乎感到了某种困惑,因为她从未想到过获奖,而且做梦都没有想到过自己有一天会突然成为富翁--这是一个今天人们梦寐以求的生活理想。由于没有充分的准备,而且似乎自己并不适宜于当一个富人,特蕾莎修女本能地迟疑着,而且想拒绝这个奖项和这一大笔一夜之间就可以让她富起来的奖金。但是,诺贝尔奖评委会的颁奖理由却让她发现了自己应当领这个奖和怎样用这笔巨额奖金的理由或思路。

评委会说:"她(特蕾莎)的事业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天赋价值。那些最孤独的人、处境最悲惨的人,得到了她真诚的关怀和照料。这种情操发自她对人的尊重,完全没有居高施舍的姿态。而且,她个人成功地弥合了富国与穷国之间的鸿沟,她以尊重人类尊严的观念在两者之间建设了一座桥梁。"

于是在挪威奥斯陆那金碧辉煌的市政厅,特蕾莎修女郑重地对全世界说:"这项荣誉,我个人不配领受。今天,我来接受这个奖项,是代表世界上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随后她既对人类这个世界做出了入木三分的剖析,又对自己的行为原则作了诚实的解释:我既不说,也不讲,只是做。

没错,很多人都估计对了,她是要把这笔奖金全部捐赠出来,用到那些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身上。但是,特蕾莎修女似乎对此还不满足,而且对金钱还有更多的一丝"贪婪"。当她知道在颁奖仪式上为全体来宾所准备的国宴需要花费不菲的资金时,不禁黯然神伤,眼角溢出了闪光的东西,那是一种感伤的泪。正如几年前的教师节上,当贫穷山区来的教师在北京招待他们的一次高规格宴会上得知这一餐饭的价格比他们一年的工资(而且常常是无法按时拿到)还高时,不禁对着摄像机泪流满面。

特蕾莎抹去了眼角的泪,带着深深的不安对诺贝尔奖颁奖仪式的主管者发出真诚的、柔弱的、但又几乎是难以拒绝的请求:"客人们能不能不享用这次盛宴,而把这次国宴的钱连同诺贝尔奖金一起赠给我。因为......因为......吃这餐饭可能是一种浪费。一顿豪华国宴只能供一百多人享用而已,如果把钱交给我们仁爱传教修女会使用的话,却可以让一千五百名印度穷人吃一天饱饭。"特蕾莎说这番话的时候带着深深的不安,因为她的请求可能让很多尊贵的客人无法享用这次风光无限的大餐,而且甚为扫兴,那里不仅可以吃到法国鹅肝酱、法国牛排、挪威鹿肉等世界名菜,而且还可以与全球名流、着名学者、各国政客见面。但是,为了穷人,特蕾莎修女豁出去了。

出乎特蕾莎的意料,她的要求并没人得罪当年的高贵客人,反而深深地打动了他们。他们一致同意,取消那一年的国宴,把办理国宴的六千美金餐费统统交给特蕾莎修女。特蕾莎修女遵守了自己的诺言,为穷人和孤独的人领奖,连同这笔国宴费和当年的和平奖奖金十九点二万美金,一并捐作麻风病防治基金之用。

她和其他修女一起办起了儿童之家,收养从路上捡来的先天残疾的弃婴,把他们抚养成人,并告诉他们"你是这个社会重要的一分子";还有麻风病人康复中心,收治照顾那些甚至被亲人唾弃的人,让他们感到自己"并没有被天主抛弃";最着名的是她在贫民区创办的临终关怀院,使流落街头的垂死者得以在呵护中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光。她说:"这些人像畜生一样活了一辈子,总该让他们最后像个人样。"那些被背进关怀院的可怜人,有的躯体已经被鼠蚁咬得残缺不全,刚入院洗澡时往往用瓦片才能刮去身上的污垢,他们最后握着修女的手,嘴角带着微笑"踏上天国之路"。一个原本对特蕾莎修女的善行心存疑虑的印度教法师,当看到她一丝不苟地为一个快死的男人清理布满蛆虫的伤口时,惭愧地说:"我在寺庙供奉圣母女神三十年,今天才看见圣母的肉身!"

她所帮助的人从来不上教堂,因为他们衣衫破烂;不会哭泣,因为他们没有眼泪可流;从来不祈祷,因为他们认为那没有用;甚至不会请求,因为一向没有人会理睬他们。但在这位可爱的修女眼中,他们的生命同样值得拥有尊严,那是同一个上帝,他们的伤痕就是基督的伤痕。

同类推荐
  • 人生学会随缘才能活得自在

    人生学会随缘才能活得自在

    所谓“随缘自适,平淡从容,烦恼即去”,随心,何为随?不是跟随,福缘、人缘、喜缘、机缘、财缘、善缘、恶缘等。万事随缘,而是顺其自然,也不追念于后,不抱怨、不急躁、不强求;不是随便,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是把握机缘,豁达乐观,不消极、不偏执、不忘形。凡事既不妄求于前,才能活得自在。随是一种豁达,这不仅是禅者的态度,一份洒脱和一份人情的练达。随性,随情,可谓有事必有缘,随理,随顺自然,人生学会随缘,更是我们活得自在所需要的一种心态
  • 职场谈星:火象篇

    职场谈星:火象篇

    如果你热情似火,性格奔放、是个急性子,那你可能是个火象星座的家伙,白羊座、狮子座or射手座?这样的你在职场上可能因为勇于开拓、对工作保持高度热情而受到老板的赏识,也可能因为做事莽撞、容易冲动而惹恼了同事。
  • 舍得做人,宽心做事

    舍得做人,宽心做事

    ,我们在平时生活中要做到懂得取舍,首先是要做到宽心,宽心做人,大舍大得,当然也就无法坦然的面对人生的得和失。在宽心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舍”,在适当的“舍”的基础上才会有所“得”。宽心做人,舍得做事是一种境界,以一颗宽容之心来面对人事的纷纷扰扰,不计付出,舍己为人,更能体现出一个人胸怀的宽广;舍得是一种智慧,小舍小得,舍得做事既是一种处世的哲学,体现出明朗大气的做事风格;舍得是一种心态,无争无求,低调淡泊,体现出坦荡洒脱的人生追求。但舍得做事的前提是宽心做人,如果不能宽心做人,心胸就无法放开,也是一种做人做事的艺术
  • 人性与人生

    人性与人生

    这是一本向世人提供人生智慧,启发人从解读人性、顺应人性入手,精于做人、应世、处世,以谋取一己之私利的书籍。读着读着,我不禁为本书视角的独特,观点的鲜明,论述的精辟所感动,萌生了想写点什么的感想。
  • 没有不可能

    没有不可能

    作者在《人生没有不可能》中不仅分享了他成长的人生故事,"奥斯卡·皮斯托瑞斯天生没有腓骨,更在以自身为例,传播坚持梦想、乐观面对、勇敢拼搏的正能量。拳击、橄榄球、水球、网球,不可思议的刻苦训练,常人无法忍受的艰辛付出,截掉了膝盖以下的腿部。在他看来,11个月大时,只要你在梦想的路上一直前进,他不断尝试着各种运动,人生便没有不可能。但怀揣对体育的热爱,最终帮助他迈入了短跑的赛场。... "
热门推荐
  • 成交赢在心态:成功销售心态的52个法则

    成交赢在心态:成功销售心态的52个法则

    你想做一个成功人士吗?你想成为销售中的强者吗?只要你想,你就一定可以做到,你要相信自己,自己一点都不比别人差,别人能做到的你就一定也能做到。想要改变自己的一生,就让自己先拥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你要在心里告诉自己:“我不会再让任何人看不起我!我要变强!只有自己变强了才可以去保护自己想要保护的人。”只要自己拥有坚定的信念,不管在什么时候就再也不会被挫折打倒。你不再是一个弱者,而是一个能够改变自己生活的强者。
  • 墨香。凤舞

    墨香。凤舞

    原本在普通世界活得很普通的人,能在乱世生存下去吗?她说:没有经历过别人的痛苦,不要轻易指责别人。她说:因为没有地方让我哭,所以我不哭。她说:人总会为了什么而坚强一次,为了一个人或是一件事。她说:生命其实很珍贵。快乐其实很重要。她说:我从不奢望改变已经被鲜血浸染的他们,我没有那么伟大,只是希望,他们能在想起我的时候,多一丝对尘世的眷念,多一点温暖。她说:对于伤害和背叛,不是不恨,只是,如此珍贵的人生哪里有那么多的时间浪费在仇恨上?而且,她只是心软而已。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誓不再婚

    誓不再婚

    五月二十日,她最讨厌的一天,尽管也是二十三年前的今天她来到了这个世界。520,还记得小时候母亲梳着她柔软微卷的发丝,变换出可爱美丽的发髻,在她耳畔轻声细语——小洛儿,生日快乐,瞧我们小洛儿的生日真有意思,代表着妈妈爱你。她高兴的扭过头凑在母亲的脸上,吧唧一声送出自己的香吻,也不怕扭转间新梳的美美发型会不会弄乱。可是,这一天却是她的梦魇,她不知道为什么老天总选择这个日子让她受尽折磨与委屈,……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三色堇

    三色堇

    国破城亡,女皇以身殉国,繁华一梦过后,一切本该烟消云散,却谁也没想到这正是另外一场浩劫的开端。季幽淋原本是个脸上长着奇怪胎记的小女孩,在二十一世纪过着自卑、胆怯的生活。没想到平静的日子忽然被打破,她穿越到了另外一个时空,成了沧云国一支后裔部落的命运之女,为了复国而四处奔走。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寒界

    寒界

    被父母抛弃的冰清迷失在迷雾树林里,彷徨无措的时候遇到了神秘的少年上官皓。上官皓似乎无所不知,对迷雾树林了如指掌,却挡不住一波波的袭击。神秘的少年究竟是什么身份?她们有要如何突出重围,安全离开?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三星堆之101个谜

    三星堆之101个谜

    如果有人问,中国最神秘的图书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山海经》。如果有人问,中国最具魅力的青铜文明是谁?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三星堆……三星堆,一座古城,一个迷失的古国,跨进三星堆,就是跨进一座谜的城,一个谜的国度。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清朝大历史

    清朝大历史

    本书是孟森先生清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同时也是有关清史问题研究的代表性作品和奠基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