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60600000019

第19章 世纪交响(19)

让我们先来看看所谓“书写个人体验和极端个人化叙述”的一脉文学。它之成为一股时尚,一种新文本,是因几个年轻的女作家当了先锋,如陈染、林白、海男等,她们以展示极端个性他的生活和心灵为目的,陈染的《私人生活》的书名,就恰好可以作为这一派创作的隐喻,那就是,它既是极其个人化的,又是当下现实的形态。这部作品写来灵动飞扬,不乏哲学智慧,但个人化太彻底了,反而导致了艺术上的随意性。这样的作品,也许因为它是当代文学的“死角”,令人蓦然想起30年代丁玲的《莎菲女士日记》曾给人带来的耳目一新之感。然而,90年代毕竟大大不同了,毕竟是讲究个性,尊重个性的时代,女性创作不再是压抑下的呼号,于是她们多从女权人手,抒写新的体验。它们目前尚处在生长阶段,过渡阶段,作为文学的一脉,自有其存在的理由。不过,这方式如不与历史主义的方式相沟通,大约会迅即成为枯萎之花。她们中人不是没有企图在个人化与历史主义之间搭一座桥梁,例如从题目上就可看出,用了“私人生活”,“一个人的战争”,“空心岁月”等等,就先给人以历史的和社会的诱惑(生活、战争、岁月),力图使之既是个人化的又是历史化的,既是女性化的又是时代性的,可惜,就大部分作品来看,结合得并不很成功。其实问题何限于女性作家呢?又如新起的韩东、张昱、刁斗、鲁羊等人,确也展示出一种较新鲜的艺术天地,他们是以纯个体化的体验,绝对个人化的方式表达出来。对这些作品不太好复述,也不好解释,它们具有生活个体化的丰富性,多层次性。不过,不管作者本人意识到与否,在个人化叙述与形而上主题之间,横亘着一个时代精神、社会意识、集体无意识的艺术构成问题。多年来,我们的许多创作,旨在揭示民族寓言、集体无意识,也即民族灵魂的发现与重铸,但突出的问题却是怎样更新艺术形态和艺术手法。现在的一些个人化叙述的作家作品,从作品本身看,不乏精彩之处,但放到当代文学的大格局中就显得分量不足,主要是缺乏时代性的深邃体验。他们若要扩大自己的艺术世界,就必然要迂回地向时代的精神体验靠拢。这是因为,从世界文学来看,欲写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涵量深广的作品,离不开这一河床。

我们更应注意的是,一大批作家处于从生命体验向文化体验转化的趋势。随便举个例子,就说最近发表了中篇《天缺一角》的山东作家李贯通。这些年李比较关注时代的人文精神问题,他的《乐园》,有种天人合一的大文化观的气息。在他看来,人的中心意识不必太强,其实一切生灵,无论赋有植物性还是动物性,都是血肉有情之体,都是平等的,人只有抱着这样的自然观、人生观,才可能产生回归乐园的感受,才能找到可靠的终极关怀。如果说《乐园》更像一则寓言,更注重体验生命,又故意添加了魔幻气,那么,《天缺一角》,就完全回到了生活流之中,是现实主义精神很强的作品,尤其突出了文化体验。按说,文化馆里诸角色的生存相,其窘迫状,在早期的新写实作品中已有人生动地描写过,不怎么新鲜了,但读者却有极新锐的刺激,原因何在?盖因作者并不停留于现状,而将一切归结于对人的文化精神的思考。天缺一角,缺哪一角?缺的正是精神、理想、信仰、真善美,这些能把人提高的东西。小说中汉画像石的缺了一块和于明诚之离去,自有深刻的寓意。《天缺一角》最大的艺术长处在于,写出了文化人,知识分子的现实处境,但也有败笔,如1936年我军为追画像石牺牲了三个战士,又如“文革”中,造反派为寻这块石头掘地三尺,都有些牵强,因为那时不可能有那样的文物意识,只有于明诚其人,才具有真正的文物意识。我们强化文化意识固然好,但也要避免为文化而文化的写作,那同样会失去魅力。

文学之宝贵,就因为它是民族或人类情感与精神的载体,是人类的精神火炬。社会生活有多么复杂、丰富,人性的展示就有多么复杂和丰富。何况人性从来就接通了传统的、历史的河道,它比平面化的日常生活本身更具立体性,深刻性,深邃性。为此,作为反映一个民族精神的主流的文学,应该把深刻揭示本民族的精神发展史、心灵激荡史作为主要的,从大文化背景说,也是如此,所以人文精神的探讨不会停止。文学对人文精神的承诺是责无旁贷的。

从这一角度看,浙江女作家王旭烽的长篇《南方有嘉木》,也可视为文化体验型的作品。现在大家都说它是中国第一部反映茶文化的长篇小说,意思可解,但若将它作为直接图解了某种文化的创作,那就有违于创作规律了。事实上,这是一部力图展现民族灵魂在近代的蜕变过程的、具有较高文化品味的长篇,又是一部将茶文化史、杭州地域史、近代革命史糅合为背景,以中国茶人的富于悲剧意味的奋斗史一以贯之的作品。它是透过茶人来看国人的民族精神,或从民族精神的高度来看茶人的人文风貌。正因如此,它显得独特,被视为长篇画廊的一部新异之作。这部小说并没有走那种一写民族商人就写其两重性的老路子,也主要不是回答走资本主义道路走通走不通的问题,而是把重点放在发掘茶人精神上,所谓坚韧、冲淡、平和、仁爱,作者自然也没回避茶人身上的阴柔、退避、赢弱的阴影。小说从1842年写起,直写到1928年大革命的失利,中经太平天国、义和团、维新变法、武昌起义、同盟会成立、反满排日、沪杭路通车、共产党成立、雷峰塔倒掉、北伐、蒋介石叛变,可谓大事不断,波澜迭起,杭州的忘忧茶庄主人也已几易其主。就杭氏家族来说,似乎一直是阴盛阳衰,几代女主人如林藕初、沈绿爱等,都写得有声有色。作者王旭烽文笔清丽,文化气息浓,形容生动,文白间杂,颇能契合作品特有的氛围。为写这部作品,王旭烽做了充分准备,她在茶博馆工作多年,有茶文化的专着问世,由她来写茶人的内清外方的人格精神,大约是最相宜的。但这部作品似乎是一个系列的开始,透过茶人精神来看民族精神的主线也不够醒豁,仅仅是开始。还有阿成的长篇《忸怩》,也以其鲜活的文化体验见长。这部作品堪称是写出了一个城市的灵魂。小说写喧嚣都市中一些无业游民,流浪汉,漂泊者,写他们外在的百无聊赖、玩世不恭、放浪形骸和因自尊和爱的受挫而起的苦闷,在表层的幽默、调侃下藏着庄严的辛酸。小说是对虚伪、自私、异化的冷嘲,是对当代人无力抵御物化的控制,一个个成了自己欲望的奴隶的严酷现象的反讽,自有内在的撼人心魄的力量。在小说中,不论是老叶、小老爷子、岳先生及其残虐的那只黑猫、富婆李铭、少女赵倩,以及如影子般存在的娜塔莎等等,似乎都处在悬浮状态,都忍受着灵与肉分裂的痛苦。当他们与自己的灵魂、与自己的动物性的一面、与自己的良知遭遇的刹那,就难免出现“忸怩”的表情,书名《忸怩》大约源于此。

有两种精神品格,一是通过对生活意蕴的求索而上升的精神品格,一是把极端个人化体验作为艺术形态的精神品格,一般地比较其高下是没有多大意义的,但从目前的创作实际来看,由于后者部分疏离和切断了对民族灵魂的追寻,很难成为文学的主河道,这还反映着当前文学的表面繁荣与实际的疲软。有批评家呼吁,“文学不能放弃个人精神的高度”,意思不错,却不够深刻,而应改为“不能放弃时代思想精神的高度”,它思考的应是中华民族的命运和前途,而个人化叙述因其私人性局限,难担此任。诚然,“不能用现实发展的合理性代替美学原则”,“不能使艺术重新沦落为现实的简单的支持者和摹仿者”,这都很对,但也要注意,必须要有与民族的思考相沟通的追求,方能步入较大的境界。否则,断然出不了真正博大的、富有艺术震撼力的作品。

我以为当下文学缺乏的或应该加强的,主要应是思想内涵,时代的精神体验深度和强大的思想魄力。世纪回眸,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多少亟待作家去揭示和发掘的矿床。我们需要更热烈地呼唤民族灵魂的展现,更勇敢地面对当代生活中的重大矛盾和问题,这就显出了深入生活--深入时代的重要。我在这里想强调的体验生活,跟多年前的某种“深入生活说”有所不同,甚至有质的区别。那些年头讲“深入生活”,实际是抱住一个既定的主题,在生活中收集为我所需的对应物,出发点就不对,于是叫得很响,收效甚微,而现在的我们强调的体验生活,是说,生活天天在拥抱你,你体验角色,更重要的,是你体验文化的裂变,才能真正深入和概括生活与时代。

写实风尚与艺术品格

话题不妨从一次争论谈起,去年的文坛,曾围绕被称为“现实主义冲击波”的一批作品,发生过争论。这些作品大都写国营大中型企业或某些城镇在市场经济中的困厄局面,以及连带而起的社会问题和世态人情,又被称为分享艰难的文学:批评界先是出于对这些作品直面现实,贴近生活,敢于揭示重大矛盾,呼出底层群众心声的特点,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它们揭示了新的现实关系,使现实主义的创作伴随着生活的发展而有所推进。对它们在艺术卜的缺失或直露,虽有微责却未能深究。不久,就出现了一些尖锐的批评意见,比如,认为它们没有批判主体出场,没有对现实的逼问,不但没有批判权力和金钱,还制造人治和金钱不可战胜的神话;认为它们匆忙将当下尚未完结、难以预测的变化纳入到一个稳定而统一的意义系统中,并标画出未来的发展蓝图,是一种陈旧的书写模式。更多的意见则认为。它们尚停留在描摹生活的表相和呼吁性地提出问题上,未能进入更高的文学境界。也有个别意见十分激烈,认为这只能叫泡沫现实主义,是瞒和骗的文学,是一次“彻底的堕落和破产”。

我无意对这些意见本身展开细致辨析。简要地看,个别意见显然偏激得失了分寸,而那种认为“尚未完结、难以预测”的生活就不宜写(我不明白除了运动,什么样的生活是可以完结,可以预测的),或者几乎可以不问艺术表现的真实性与可能性,要写就必须痛斥“人治和金钱”的意见,我也不以为然。我是主张在总体上肯定这些作品的。正如一位先锋批评家指出的:作为对于前几年某些玄虚,飘浮,不关心民众和社会,远离尘嚣,逃到“历史”和“个人”中去的倾向,这些作品毕竟揭示了我们时代重大的问题,正面迎视了社会和人心。它们在强化时代精神,突出多元文学格局的当代性上,颇有贡献。然而,我又觉得这些批评意见中包含着不少宝贵的合理成分,比如关于缺乏主体的批判精神,关于摆不脱陈旧的书写模式,关于把一切都纳入稳定而统一的意义系统中的意见,就很能击中我们文学中陈陈相因的痼疾。

正是出于这种看法,我选择从这里开始我的话题。这场争论所反映的问题,决不仅限于这批作品,而是涉及到了我们对现实主义创作的整体理解。我由此联想到很多问题,比如什么是现实主义的品格和精神,怎样区分政治功利主义与艺术本位的界限,怎样在作品中体现艺术的批判精神,以及我们是否存在用题材的重大性和现实发展的合理性来代替美学原则的偏向等等。如此复杂的问题当然不是一篇文章能谈清的,而目前关于这些问题,也是空泛的议论多,具体的分析少。我想,既然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小说创作的主要潮流是写实,那么就让我通过对近期一些小说的实证分析,来看看在流行的写实风尚中如何提高艺术品格的问题。

我们的文学曾在政治和哲学的夹缝中艰难地蹒跚。关于政治把文学当做工具的教训,经过多年的反思,已为人们认识。而哲学对文学的框范,却似乎未能引起足够的注意,它正拖着文学的后腿,使之很难舒展想像的翅膀。“按照现实的本来面目反映现实”这句话,已成金科玉律,好像这就是现实主义的本义。我曾注意过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分享艰难》与《大厂》这两篇颇有力度的作品,在主情节上的相似。前者,企业家洪塔山诱奸了镇长的表妹,其情恶劣,恨极了的镇长却又不得不营救他,为的是全镇的经济;后者,某大客户因嫖娼被捉,但厂长为全厂效益计,又不得不恳请公安局放人。其实。两篇几乎同时发表的作品根本不存在谁模仿了谁,它们都抓到了典型化的情节。在两篇作品之后,我又看到了不少相似情节的作品出现。

作者们或许会申辩说,本来生活就是这样的嘛,从生活出发有什么错?的确,这只能是生活本身的雷同所致。问题是,艺术最忌讳相似,能不能减少甚至不再出现这种情节撞车现象呢?从深层次看,我们在处理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上,是不是出了什么毛病?因为,“艺术并不要求把它的作品当做现实”啊。从这个小例子似乎可以看出,我们受纯粹的哲学反映论的影响太深了,或以为哲学反映论也即艺术反映论,艺术再特殊也不能超越涵盖一切的哲学。列宁的一段话是很着名的:“物、世界、环境是不依赖于我们而存在的。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意识只是外部世界的映像;不言而喻,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被反映者是不依赖于反映者而存在的。”作为唯物论的认识论,这是正确的,若依此来要求文学,就未免要束缚手脚了。李思孝教授曾在《回到马克思》一文中就这种认识论对文艺的深刻影响的分析,我很赞同。事实上,艺术不仅反映,而且创造;不止是认识论,更有价值论,审美论;不止再现,还要表现,幻想,虚构,夸诞,假定,变形,“每个艺术家都有权按自己的理想独立地创作”。我国近年来小说创作的主导风尚是写实,这是多重因素作用下形成的,但其中虚构,想像,夸张的成分越来越弱,渐呈萎缩化,原来在某种意义上对原生态的正当肯定反而造成了更大的误解,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久而久之,有可能使现实主义变成满足于镜子式再现的方法。我们大力肯定从新写实到新体验再到分享艰难的文学,是看到它们的现实主义精神,看其积极面,但是否忽视了对文学的想像性和超越性的要求呢?我们的文学总是在写什么与怎么写的问题上摆荡。80年代前期关注的是写什么,80年代中期以后转为关注怎么写的问题,而现在似乎又回到写什么的问题上了,怎么写的问题好像又放置诸脑后了。每当社会生活大变动的当口,写什么的问题会上升,这合乎情理,但不能与此同时注意怎么写的问题,无论如何是一种偏颇。

同类推荐
  • 美洲现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

    美洲现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

    本套书系共计24册,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文学大师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世界古代著名作家、亚非现代著名作家、美洲现代著名作家、俄苏现代著名作家、中欧现代著名作家、西欧现代著名作家、南北欧现代著名作家等内容;第二部分“文学作品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品、中国现代著名作品、世界古代著名作品、亚非现代著名作品、美洲现代著名作品、俄苏现代著名作品、西欧现代著名作品、中北欧现代著名作品、东南欧现代著名作品等内容;第三部分“文学简史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中国近代文学简史、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世界古代文学简史、世界近代文学简史、世界现代文学简史等内容。
  • 青春·哲理卷(散文精品)

    青春·哲理卷(散文精品)

    一段爱情的重生是要等待一个人的死亡,同时也可能让死亡毁掉一切。以青春换明天的爱情,从来凄怆。爱是难分彼此——彼此的优点和缺点。我以为这是我的优点,你却说是缺点。你的缺点太多,我却喜欢你,这是我的优点。爱就是难分彼此。理想,在实现以前,有很多名字,它们是:幻想、妄想、白日梦,和不可能。可是,就是它,使得一个只能爬行的看鸭子的小男孩,变成了受众人崇敬的学者与勇者。
  • 身心之毒

    身心之毒

    这是一部随笔集,分为暗自成长、狮子的心、无限之路、演讲与对话四个部分,基本可以视为作者从童年到成人之后的心路历程。作者童年时是一个顽皮、聪慧的乡野少年。在红色年代的大环境下,崇尚军队和武力,喜欢在山野间自在地玩耍。儿时的记忆影响着作者一生的行为模式,大学时期的自我、拘谨,成年之后对人性的基本信任,对时代、历史的深刻认识,都表现出作者细腻、理性不失赤子之心的性格。
  • 你也能过好日子

    你也能过好日子

    作为一个报告文学家,本书作者曾经多年深入调查过中国最重要的几个崛起的市场和广东、江浙一带最富裕的地方,以一名文学家的身份和目光,同当地的官员、百姓和那些亿万富翁们纵情地畅谈他们的创业经历和传奇的赚钱之道,并且常常被感动和惊喜。
  • 诗词丛谈(马乃骝诗文集)

    诗词丛谈(马乃骝诗文集)

    卷一、诗词是非谈:凡所见谈古诗之曲解者,即予以辨析,如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有辱贫农之作,说《绝句》“两个黄鹂”是“断缯裂帛,互不联属”,说《江南逢李龟年》诗是伪作,皆一一考证,予以正误。
热门推荐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冰山总裁的爱妻

    冰山总裁的爱妻

    她一个被遗弃的先天生心脏孤儿在孤单又冰冷的世界里生活着,当生命中的一缕阳光走进自己的生活中,她以为她抓住了救命的稻草,她以为那个像阳光一样的男孩是她生命中的阳光,她的世界将不再孤单与冰冷。可是一切只不过是泡沫般的美梦。当梦醒时分,丢的不止是自己的心,也陪上了自己的命。一段感情,全身心的付出,一副春宫秀,伤了那本就不全的心,一场背叛,丢了命。或许、也许、大概是老天可怜她吧。再一次活过来,给了她宠爱她的父母,疼她、护她的哥哥,老天即然你给了我这样的机会,那么我也不会让你失望,我会活的精彩、快乐、幸福。跟我谈金钱,可以,但别跟我谈爱情。男人,可以做生死之交的朋友,男人,也可以做无话不谈的朋友。男人,就是不可以当爱人。身可失,心不可丢。她可以时而淑女,时而妩媚,时而清纯,时而单纯,也可以时而迷惑,时而迷糊。没事她就倚在大哥怀里撒撒娇没事她就去调戏调戏二哥没事她就去她的前男友(自己认为)面前晃晃,让他知道她有多好,让他后悔没事她就去勾引勾引另一个前男友可是一切的一切,在遇到那座冰山后不同了,想倚在大哥怀里撒娇,不行想调戏二哥,不行想去前男友面前晃晃,不行想去勾引前男友,更不行某男会时刻的出现在她面有,亲爱的,我们吃雪糕去,你最喜欢的草莓雪糕哦。嗯,这个是很有吸引力,可是她才不要呢,每次去吃雪糕,都会被人吃,才不去。睛睛的网店:http://m.pgsk.com/亲们可以去看看哦,万里马正品箱包店哦!!【咳咳、、、、睛雪的群出世了,喜欢睛雪的亲们可以加进来,群号是:85490547,群的成立还得多谢亲爱的莎莎,么、、、、亲个,狂喜中】推荐好友的文:梦矽莎【赖上冷情女孩】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洛克菲勒给子女的一生忠告

    洛克菲勒给子女的一生忠告

    一本书真实记录了洛克菲勒创造财富神话的种种业绩,从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商业方面的智慧。我相信,现代许多商业类书籍的很多观点都出自这里,只是形式上不同而已。阅读本书,你还可以学到洛克菲勒的处世哲学。相信这位在世98年的商业巨人,肯定有着别人所不可替代的处世思想与智慧。如此,即使把此书看做成就财富人生的圣经也不为过。它将向你展示一位商业巨子如何从无到有创造财富,又如何抓住每一分钱来赚取更多的财富的。
  • 骄宠

    骄宠

    秦王妃是朵奇葩,在男权盛行的大魏朝,愣是活成了女性中的最大赢家。庶女为妃,上无公婆,中无妯娌,相公宠溺无度,临了还站在了大魏朝权势的金字塔顶端。秦王妃用切身经历验证了一句话——穿越是门技术活!!
  • 请允许我一个人仰望

    请允许我一个人仰望

    一生中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不可能有交集的两人因为一次班级活动而相互认识。从那时,梅小清便开始了对任远漫长的暗恋,但始终未曾开口。她为他整理抽屉,他生病时给他送药,一直以朋友的身份关心着他。最后,任远以高考状元身份进入一流大学,而梅小清只考上了本市的三流大学,两人渐行渐远……一生中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
  • 毛泽东与西游记 封神演义

    毛泽东与西游记 封神演义

    也不像对《西游记》、《水浒传》那样,在毛泽东喜欢阅读的古典文学名著中,对书中故事时常运用,随手拈来譬解事物,解释道理。从目前看到的史料中,当作政治、军事书来读,毛泽东谈起《封神演义》的时候不算多,但是,毛泽东却熟读这部书,《封神演义》占有特殊位置。他读《封神演义》虽不及《三国演义》和《红楼梦》那样,对书中故事有自己的分析,并且用他这种分析,讲述重要道理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嫁值千金

    嫁值千金

    穿后又重生,拥有两世记忆的她再度回到徐家,正听闻到“自己”的死讯……她不再是天之骄女,而是变成人人厌烦的拖油瓶。她的前身正在蒙受不白之冤,死不瞑目。她的今生面临着生存考验,前景堪忧。生母的死因,生父的身份,一个个谜团的揭开,又将她的命运推向何处?总之,这是一个倒搭千金也没人要的草根,如何成长到一嫁值千金的故事!——————已完结《红绣添香》、《重生之云绮》、《重生幸福攻略》,坑品有保证,大家放心看吧。
  • 在牛津和剑桥听讲座

    在牛津和剑桥听讲座

    本书节选不同领域大师的演讲原文,倾听来自世界一流学府的顶尖智慧。史蒂芬·霍金、布莱尔、丘吉尔等科学巨匠、政界要人、文学大师与你进行一场心灵对话。 演讲者的精彩原文,展现智慧的光芒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