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49600000025

第25章 文化性格:选择的惶惑

东西文化撞击的惶惑

中国文化封闭性的硬度及其对于外来文化的惊人的抗拒力,世所闻名。外国学者论及中国19世纪中叶以后的文化状态时,有过如下的分析:

当西学在日本迅速成为全民族注意的中心之际,它在中国却于数十年中被限制在通商口岸范围之内和数量有限的办理所谓‘洋务’的官员之中。在1860年以后的数十年间,基督教传教士向中国内地的渗透,就思想交流而言,收效甚微;但事实上,这种渗透引起了社会文化的冲突,扩大了中国和西方之间心理上的隔阂。中国大多数的士大夫仍然生活在他们自己传统的精神世界里。

--《剑桥中国晚清史》

论文列举事实对比证明:一位在1870年到日本一所普通学校从事教学的美国人,对于西学在日本所占有的显着地位以及学校收集西方书籍的规模保留有深刻的印象。但即使是时隔20年后访问一所典型的中国书院时,他几乎难以发现任何表明西方影响的证据。在中国,西方教会的文化渗透和交流活动只能以极为缓慢的速度进行着。那种文化的“硬质”表现出了排拒“异物”的惊人毅力。但西方的洋枪大炮终于惊醒了这个古老帝国的传统梦。先进的知识界敏感到了世纪末的危机。于是奋起引进西学以图光大。作为这个文化觉醒的伴生物,中国从那时开始便经历着无尽的心理意识上的磨难。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几乎所有的文化变革的意图都以失败告终。

“五四”创造了奇迹,但也是重围中血战取得的成果。但从“五四。的文化革命到60年代后期的“文化大革命”,这一次巨大的旧文化回潮究竟是证实了胜利,还是证实了胜利的背面?这一答案,是不言自明的。中国感到了非如此的选择便没有出路,但却有更为强大的力量阻挠这一选择。

“五四”那一次大的搏斗,正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产生冲撞的表现形态。

“五四”以后,有一个长的延展期。这个延展表明了质的异变。一个大动乱之后的重新起步,导致这一起步的是又一次更为沉痛的觉醒。当前文学新思潮所展现的骚动不宁,正是东西方文化在本世纪后期中国的更为深刻的一次撞击。与文学变革诸问题纠缠一起的文学论辩(例如关于西方现代派艺术的态度的激烈论争便是其中之一),其实质依然是这一文化冲撞的派生物。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遇到外来事物时所表现的惊恐万状,从特定的环境氛围考察,是由于鲁迅所说的处于衰弊陵夷异常不自信的状态。因为自己肠胃不健,所以害怕一切杂物。因为自己不强大,所以由不自信而导致排拒外来的侵扰。衰弱的世代,此种倾向格外浓厚。若国势隆盛如汉唐,则大多表现为漫不经心。但毕竟盛世如汉唐者寥寥,于是恒常的文化心理状态则是忧心忡忡的“小家子气”。当前的阶段大体处于大动荡的摧残之后的衰落期--这种衰落感的猛醒是由于中国重与世界沟通而通过比较获得的。曾经有过的“世界革命中心”的闭锁造成的颠狂,尔后出了一身冷汗。于是颓唐之感猛然袭来,不得不打开门户。而门户打开之后,又挡不住强劲的风。在这种两难之中,文化的警惕表现为一种病态。某些论者谈到对外来影响盲目崇拜将导致“我们自己的声音,自己的相貌,自己的性格,慢慢地会完全没有了,我们会自惭形秽地倒在外国人面前连头也不敢抬了”,便是这种心理的表明。这些表现,是就特定的环境氛围说的。

就一般的恒定状态而言,中国由于自身文化传统的富有而有着不可动摇的自豪感。愈是殷实的家族,自我保护的心理便愈是浓厚。富足使它无须求助他人。它自身就是一个自足的实体。由此形成一种自然而然的封闭性格。自足导致了自大。长久的封闭使中国缺乏对世界的了解,于是往往表现为无知的愚妄。这种情况在飞速发展的现实面前,往往表现得具有喜剧色彩。不论是哪一种状况,或由于自足而封闭,或由于自卑而惊疑,中国有着一个不轻易放弃的自卫武器,即“民族化”、“民族传统”、“民族性”、“民族特点”等等。各种名目都含糊地指向一个模糊不清的事物。不论是因为强大或是因为弱小,对于这个民族保护主义,是一种长久的需要。当上述那个自卫武器变成了抗拒的借口时,这一文化心理就不断制造出可怕的后果。

保护主义的排拒性

每当文学面临变革,向外域寻求一种新的引进时,它便会从古老的柜子里取出这个武器。

“五四”要废除文言文,便有一些论者出来宣扬文言文是多么美妙的“宇宙古今之至美”。每到有人阐述西方现代象征诗某些艺术优异之处,便有人论述现代派的诗歌,包括他们“读不懂”也并不赞成的作品如“朦胧诗”,我们也是古已有之的。中国的强大与弱小的“混合”,造成了它的特殊的文化性格。这性格基本上是一种变态:又自信又自卑。神经性的过度警觉造成了一种普遍的对于外来影响的排拒。这几乎是一种条件反射式的反应。面对一个奇怪的新生物,抗拒它仅仅是因为它是外来的。一旦发现了它也有长处,又会以心理平衡的方式论证这也是“古已有之”,或论证该物压根就是从我们这里传出去的。中国人对于文化的保守主义,使它在新的事物面前表现了变态的悭吝。

最初,它顽强而无理地抗拒,对“侵入者”怀有敌意。它为抗拒这些事物寻找理由:“不合国情”、“不合心理习惯”、“失去自己”、“数典忘祖”。继而又可以寻找各种理由,说明外来者本来就不怀善意,或本来就有问题。文化抗拒心理的最有效的心理平衡,就是给所有的外来者贴政治标签,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到修正主义、帝国主义。这种方式终于造成“文革”十年的灾难。但这种方式毕竟不能持久,于是难堪地被迫接受。久之,也就似乎忘记了那种难堪。在当前新诗论争中,最初几乎是对一切的不合于已有欣赏习惯的创新不能忍受。从艺术、从思想、甚至提高为政治异己的谴责连绵不绝;从“崇洋媚外”到“不同政见”,表现出狂热的批判热情。后来又有新的“新、奇、怪”出现,舆论对先前的“朦胧”和“怪诞”便自然而然地表示了“宽宏”的“和解”,甚而把他们当初激烈抨击的异端“改造”成了“现实主义传统”构成之一,异类于是变成神圣。他们掉转头来以更大的义愤对待那些新的魔怪。这样,我们这些反“侵略”的文化白血球,便陷入了无休止的恶性循环之中。因为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乃是无间歇的寻求新的创造,以刺激文学的消费市场。

这对于一切常态发展的文学艺术,几乎是无一例外的规律。艺术家的弃旧图新,根本受制约于欣赏者的喜新厌旧。既然如此,则一个开放的社会的文艺,一旦恢复了常态的运行,而不改变思维惯性的“文化卫士”们的命运,只能是永远如此这般的尴尬处境:开始是断然拒绝,后来又无可奈何地悄悄接受。在文学的其它领域,情况也大体相似。开始拒绝王蒙不合常规(这个常规即指以《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的模式)的变革,在一阵纷扰之后,终于不再激动而默然认可了《春之声》、《海的梦》一类“怪异”的合理性。

想想张洁《有一个青年》、《谁生活得更美好》一类作品,当年赢得了多少喝彩声!再想想《拾麦穗》、《爱,是不能忘记的》一类作品,换来了多少怀疑的目光和责难!这乃是一个普遍的病症,而不是一个医学上的“特例”。不独文学如此,在艺术的其它门类,这种尴尬的拒绝主义也是随处可见的。邵大箴一篇文章中关于美术有一段的描述:

因为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性格偏于保守,在理论观念上理论信念上多持绝对主义价值标准,对于相对的、多元的价值标准往往采取排斥的态度。在个人与社会关系这一点上,缺少积极的文化参与意识。在外来文化碰撞的情况下,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又容易产生盲目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卑感和优越感。--《当前美术界争论之我见》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美术界的尴尬时时出现。因为齐白石大胆地撷取了民间艺术观念和表现手法,传统的保卫者在惊呼声中谴责齐白石违离了传统。接着是徐悲鸿,他从西方绘画造型中引进了写实的手段而与中国彩墨画相融汇,从而达到形神的高度统一。徐悲鸿当然也就成了“异端”。李可染的才华和创造,被正统的维护者看作是无庸置疑的“野怪乱黑”。在一些人眼中,这位艺术大师属于“传统功力不深”的画家之列。至于黄永玉、吴冠中那些富有创新改革意识的杰作,当然难以得到公允的评价,更何况那些没有地位的青年探索者?在音乐界,几乎每一个着意于改革某些传统的演唱方法的出现,都伴随着严厉的责难。而那些“不离谱”的音乐模式,以及相当平庸陈陈相因的唱法,却无一例外地受到嘉评。

文化偏见导致两个恶果:一个是无批判的兼收并蓄;一个是无分析地粗暴拒绝。只要是“传统”和国粹,则不论其是否糟粕;只要是外来影响,则可以不问是否真有价值。这种无分析给中国文化的现代更新造成危害。这是文化性格的“遗传”导致的消极结果。

对固有文化的奴性依附

文化的排它性的思想根基,在于保护民族文化不致中断与失落的愿望。谈论这一命题时,一般都具有某种神经质,以为天将亡我华夏,而独有我辈在欧风美雨中清醒坚定。这个“使命感”背后,是浓厚的弱小民族的自卑心理。大而言之,是对华夏文化的维护;小而言之,则是对参与其中的落伍的自警。总的是一种变态的敏感反应。构成这一文化病态的另一因素,则是一种特殊意识的极端影响导致的心理倾斜。我们不仅是为文学划定各色的阶级属性,而且也把文学服务于那些较少文化的人群,当作文学唯一正确的方向性体现。我们把文学的重心放在无文化或缺文化的欣赏者那里,以那些欣赏者是否乐于接受的形式和内容来宣布文学的是否成功。这已成为惯例。文学的普及性事实上成了衡量文学价值的标准。与此相关的,是另一种方式的排斥。常谓的“脱离实际”,指的是另一种或另几种形态的文学不适于中国社会(如战争时期、革命高涨时期、对文化进行“革命”的时期等等,都会宣布某种艺术为不适宜的)以及特殊的中国接受者。

许多的文化珍品和艺术奇葩都在这样的名义下受到拒绝。常谓的“为艺术而艺术”,一般指的是艺术与宣传效用的违离。在偏狭的艺术观念那里,艺术的价值等同于宣传的价值。这种观念认定与宣传相脱离的艺术几乎就是精神的鸦片。无益即有害,它们的准绳是宣传的效用。在这一名目下受到贬抑的艺术,品种之繁、数目之多是惊人的。而它造成的艺术生态失衡、以及由此产生的消极影响,在短时间内难以估量。许多迎合某一特殊群体欣赏趣味的艺术品,很难判断其必定为高尚的或崇高的,甚至很难判断其必定为无害的。民间流传的跑旱船或踩高跷一类艺术节目,由同性扮演的打情骂俏,其间有不少恶俗成分,却得到了各方的认可。庸俗在这里得到不庸俗的宽待。一成不变而且趣味不高的《猪八戒背媳妇》的历久不衰,若肯定认为只有它方能体现正确的阶级立场或艺术方向,这只能构成一种反讽。对于这些,人们不仅毫无所察,且津然有味地提倡,这同样是偏见构成了谬误。传统文化确是民族智慧和世代创造的精神宝库。但同时也可能包含着一个思想和艺术糟粕的“宝库”。

对于传统文化中的封建主义成份,只有“五四”初期进行了一番表面的冲击。而后风流云散,大抵以悄然不语的方式慢慢又“浸润”了回来。《三国演义》中有多少封建思想体系的产物?《杨家将》中有多少封建道德的说教?人们只忙于为它们的宣传开放绿灯而无暇它顾。特别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声称要进行维护文学纯洁性斗争的高潮中,却无保留的默许了上述封建毒素的蔓延。民间初级的文艺形态中存有瑰宝,亟待有心人去挖掘。这种挖掘不是如同过去那样赋予政治意义之后再加以偶像化。正确的态度是从遗产整理出发的认真开掘,不是照搬不误,而是得其神髓,予以现代更新的再创造。对于民间初始文化形态的奴性膜拜,是一种消极的文化品格。这种品格再加上道德化的考虑,加重了它的庸俗倾向。对于外域文化的不加分析的美化与臣服,是一种奴性的表现。而由于非艺术的考虑而对固有文化(包括民间文艺)的无批判的照搬与神化,同样也是一种奴性的表现。媚洋与媚俗同样地构成了中国文化性格的劣质。而从历史发展的事实看,对于传统文化的无批判意识,以及对于民间艺术局限性的无分析倾向则是主要的。

同类推荐
  • 巴山红旗:红四方面军川陕纪实

    巴山红旗:红四方面军川陕纪实

    ,真实形象地描述了1932年至1935年间红四方面军进入四川、建立川陕苏区、发展壮大红四方面军和川陕苏区、最后迎接中央红军并进行战略转移、北上抗日的全过程,本书以纪实的笔法。满怀深情地颂扬了红四方面军的丰功伟绩,生动有力地刻画了“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伟大红军精神
  • 马季诗选

    马季诗选

    青年诗人马季的个人作品集《马季诗选》,该书选入作者2001年远离家乡后,陆续发表于《诗刊》、《诗选刊》、《星星》、《诗潮》、《中国诗人》、《诗歌月刊》、《诗林》等刊物的133首诗作。
  • 中统特务实录

    中统特务实录

    “中统”,是国民党的主要特务机构之一。本书系统讲述中统组织的历史沿革、遍布全国的情报网,介绍其核心人物,描述它对民主运动的残酷镇压,对中共组织的破坏、渗透活动。揭露其反共、反人民的罪恶本质。采用全新的历史叙述风格。
  • 在那遥远的地方

    在那遥远的地方

    《在那遥远的地方:边疆万里行日志》内容简介:他去到那遥远的地方,是回家,而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旅行 在他的笔下和镜头中,展现的是一座座亲身攀登过的山,二条条涉过水甚至救过人的河,一所所亲手摸过宿舍里棉被厚薄的小学,以及一位又一位与他做朋友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身在边疆的当地人。
  • 聊将锦瑟记流年

    聊将锦瑟记流年

    在《聊将锦瑟记流年》中,安意如以她那一贯细腻优美的文笔,通过对于黄仲则诗歌和人生经历的精辟评析,并将其与秦汉以来最优秀的诗人、最经典的诗词作对比,真实重现诗歌圣子不世出的才华、悲惋曲折的一生。
热门推荐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蝶葬

    蝶葬

    为何高崎舞会从一个善良智慧的天才女子变成荼毒人类的恶魔?为何深爱着林京道的曼莎会把自己的亡魂寄居在高崎舞的冥所——那个通往长平坊尽头古宅院的八音盒里究竟隐藏着什么?
  • 飘(上)

    飘(上)

    整部小说洋洋洒洒,气势恢宏,可谓一幅浪漫的历史和社会画卷。小说以美国南北战争前后的南方佐治亚州为背景,以一个种植园主郝嘉乐的女儿郝思嘉为核心人物,通过几个家族的兴衰变化反映了美国南方各州在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炼狱天使

    炼狱天使

    让人恍然如梦,等待各人的机会是怎样的命运?,出众的容貌,感觉似真似假。这个谜一样的美丽女子从何而来。当一切烟云尽散,不俗的交际手腕,频频流转于当地名流之中。真实身份究竟是什么?上海,一个二十出头的丽人,凭借过硬的背景,高学历的水平,这座繁华的大都市又将牵出怎样动人心魄的光阴往事
  • 调包公主重生记

    调包公主重生记

    前世的她,能否掌握自己的命运,36岁撒手人寰……前世的她,重新来过?,红颜祸水颠覆四国……后世的她,在火刑之下惨死,涅槃重生,被迫易嫁10次,历史惊人相似,绝世之姿挑起七国纷繁战火,她历尽人世沧桑,前世的她,悲欢离合,……前世的她被世人指为狐狸精,诛连母族二百六十四口获腰斩之刑……
  • 刘永好传:饲料大王的财富人生

    刘永好传:饲料大王的财富人生

    每一个人,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欧洲,不管是黑皮肤、黄皮肤还是白皮肤,注定了你的生命也就是一百年以内。你既然知道生下来一百年以后,你就会走,你的生命价值在哪里?在于过程。其实,这20多年的磨炼对于我来说,拥有了多少财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拥有了创造这些财富的能力!
  • 魔君的宠妃

    魔君的宠妃

    他封印千年,借助神器,破印而出,没想到……苏醒过后……魔界至尊,沦为弱小一只。愤怒至极的瞪着犹如八岁孩童的身体,以及不远处在他重击之下冒着一丝青烟的尾指大小的黑洞,耻辱,这是绝对的耻辱……“混帐,去把那个女人给我抓来!!!!”……当知道八岁孩童就是魔界至尊,她差点笑破肚皮。魔皇是吧?不过就是个蛮不讲理、阴晴不定、暴燥易怒的臭屁孩。随时用‘不解封印’威胁一下,看能把她怎么地?…………注:女主前弱后强,会渐渐强大起来滴。…………因为可歆写文较慢,为了写好文,要反复修改,所以给亲亲们说一下更新时间:正常更新两日一更,(保持)灵感不断每日一更,(尽量)灵感枯竭几日一更,(有时)人品爆发每日两更!(可能)总之——绝不弃坑!(一定)
  • 朗月寒星

    朗月寒星

    李东文, 70后。1999年开始学习写作,以小说及情感专栏为主,曾在《天涯》《长城》《十月》《西湖》《长江文艺》等杂志发表小说,作品多次被《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读者》等转载。
  • 家庭教育必知的47大关键

    家庭教育必知的47大关键

    在本书中,我学会了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我懂得了作为一位母亲所应具有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