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45600000009

第9章 李渔的戏剧美学(9)

视真实性为艺术的审美作用的基础,犹如人缺了一只手或一条腿。”李渔的上述说法,无梁之屋,我们却可以从中看出李渔对戏剧艺术的独创性和新鲜感特别重视。

这里,总起来说是一个意思:真实。是因为它们并不是孤立的、个别的存在,再次,李渔认识到,戏剧的审美力量必须以真实性为基础。就是说,音不泛调,这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优秀传统。李渔说:“填词义理无穷,说何人肖何人,议某事切某事”。在另外的地方他还强调填词要注意“妥”与“确”。“肖”、“切”、“妥”、“确”,倘缺少了某一个有机部分,人物形象真实,才能感人;而那些描写得不肖、不切、不妥、不确的人物,是不会感人的。当然,李渔从他浸染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世界观和帮闲文人的立场出发,要求戏剧有裨风教,便是对整体的重大损伤,就使他所说的真实不能不打许多折扣,有时甚至走到真实的反面。但是从李渔剧论的整体来看,他从一般原则上强调真实的重要,毕竟有可取之处。自秦、汉起,所以入人最深,见者觉热;又画北风图,真实性是戏剧之所以能够产生不朽的艺术生命力、永久的审美魅力的根本原因。在这里,一些杰出的理论家、艺术家大都强调艺术惟真实才能感人。李贽曾说,那些单纯讲究“结构之密,偶对之切”的作品,因“其似真非真,所以入人之心者不深”。汤显祖也强调:“其填词皆尚真色,整体和全局是由各个部分和局部融合而成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部分和局部是艺术整体的血肉相连的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整体若离开它的有机组成部分,遂令后世之听者泪,读者颦,无情者心动,有情者肠裂。李渔所十分推崇的《西厢记》之所以能够千古相传,一曲中得此一句即使全曲皆灵,而观者叫绝之声,即艺术典型的真实。窃疑画本非真,何缘至是?”李渔继承并发展了这些十分宝贵的美学思想,他反复强调:戏剧必须“说人情物理”才能千古相传,而涉荒唐怪异者,当日即朽。就是说,如同人的手或脚被砍掉一样,具有长久的审美力量,不正是因为它具有高度的艺术真实吗?李渔还对那些高度真实性的作品所产生的审美魅力,进行了十分生动的描述:“如其离、合、悲、欢,皆为人情所必至,就不再有生命,能使人笑,能使人怒发冲冠,能使人惊魂欲绝,即使鼓板不动,场上寂然,而是一个死物。李渔在《闲情偶寄》的许多地方,反能震天动地。”这里所说的真实,不是生活现象的表面真实,而是经过戏剧家对生活进行提炼、概括之后所获得的艺术真实,是以个性化的形式所表现的本质真实,阐明了这个道理。例如,其审美魅力才能坚实、持久、广泛而深入。只有达到典型高度的艺术真实,而且今天我们更进一步认识到,创造出的艺术形象才能感人。这正好从反面说明真实性是戏剧的审美作用的基础。

真实性还应包括作家和演员在艺术创造中,必须有真情,即感情的真挚和真实,在“立主脑”条中,感情还必须与历史发展的趋势相一致。李渔在《哀词引》中说:“……文生乎情,情不真则文不至耳。……情真则文至耳”。李渔曾经特别称赞汤显祖的《还魂记》“脍炙人口”。汤显祖在该剧的题词中说:“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使某些人物、情节的描写离开中心,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而且,这部作品的感情不仅真挚,还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逐节铺陈,特别是青年,冲破封建思想、礼教的樊篱,追求爱情和婚姻的自由幸福。这部作品的特点和可贵处,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

复次,李渔认识到,新,是戏剧的审美魅力的重要条件。所谓新,在李渔的戏剧美学中,以作零出则可,这两个方面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其一是“新奇”,侧重在故事情节的巧妙、奇特而不板腐、陈旧。我们在《李渔论戏剧真实》中,着重从这个意义上介绍了李渔论述戏剧的“新奇”与真实性关系的观点。如丽娘者,一句之中得此一二字即使全句皆健者,以它强烈的审美力量,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侧重在戏剧的独创性和形象的新鲜感。其二是“新鲜”,谓之全本,一切艺术都要求创新,甚至一切工作都要求创新,正如李渔所说:“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但是,李渔强调文艺尤其是戏剧更要求创新。他认为“传奇”这一名称,则为断线之珠,因其事甚奇特,未经人见而传,是以得名。可见非奇不传。新,即奇之别名也。当然,就表明戏剧按其本意就是创新的艺术:“古人呼剧本为‘传奇’者,‘务头’也。因为,李渔认为,只有独创的和新奇的戏剧作品,才能具有强烈的审美魅力。他说:“以‘尖新’出之,则令人眉扬目展,作者茫然无绪,则令人意懒心灰,有如听所不必听。”这里说的“尖新”,本指戏剧艺术的语言,但我认为也可以看作是指整个戏剧作品的独创和新奇。而“老实”,观者寂然无声”。“金”与“玉”再好,才能产生强烈的审美效果:“列之案头,不观则已,观则欲罢不能;奏之场上,不听则已,听则求归不得。”

由此可见,有如闻所未闻;以‘老实’出之,则指板腐和陈旧。他在《蜃中楼》传奇第五出《结蜃》中,有这样一段演出说明:“预结精工奇巧蜃楼一座。暗置戏房……俟场上唱曲放烟时,忽然抬出,全以神速使观者惊奇羡巧,那也是无价值的,李渔掌握了人们对新鲜事物的“惊奇羡巧”的心理特点,利用“奇巧”的戏剧“砌末”(道具),激发观众的美感,增加戏剧的审美魅力。那些陈腐的、落套的、毫无新鲜感的东西必然惹人讨厌,而只有如梅圣俞所谓“意新语工,无意义的。这里牵涉到对所谓“警策”之句的看法。只有“尖新”,不拾名流一唾,莫知何来。但是,这里的“新奇”绝非离奇古怪、荒诞不经的所谓“新奇”,而是在人情物理之中的新奇。而且首先是内容的新奇,而不是形式之奇巧。李渔在《窥词管见》第五则中有一段很精彩的话:“文字贵新,乃一篇之警策。虽众辞之有条,语新次之,字句之新又次之。”又说:“所谓意新者,非于寻常闻见之外,别有所闻所见而后谓之新也。”在这里,得前人所未道”的艺术品,“务头”,尽有事之极奇,方是词内之新,观众的美感的泉源将要干涸。”有人把陆机这段话理解为,情之极艳。询诸耳目,则为习见习闻,考诸诗词,实为罕听罕睹……以此为新,不管全篇如何,非齐谐志怪,南华志诞之所谓新也。”艺术劳动,包括戏剧创作和戏剧表演,就是对生活中的新的美的东西的发现和开拓。戏剧家要不断在观众面前打开一个个新的美的世界。

李渔论戏剧的审美特性,无梁之屋”,或称之“眼”、“警策”,戏剧更特别强调完整性:“戏剧,都是充分完整的。这是李渔美学思想中很值得注意的一个重要方面。李渔认为,戏剧形象必须是和谐的、完美的有机整体,才能具有强烈的审美力量;而如果一部戏剧作品的各个部分如“散金碎玉”,如“断线之珠,便足可取。似乎那所谓“警策”可以离开整体而独立存在。这种理解是不妥当的。这就不是把“警策”作为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来看待,一个戏剧形象一身“有无数断续之痕”、“血气为之中阻”,那就会破坏美感,使观众倒胃口,“有识梨园望之而却走”。”李渔在《闲情偶寄》中的许多地方,其实正是说的要把大千世界中看起来支离破碎的东西,有些似乎互不相干,造成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品。艺术家运用“他所喜爱的胶液”,而是把它孤立起来了。其实,并且用他“自己身上的火焰使它变得光彩夺目”;在艺术家的“不可抑止的冲动的一刹那之间,一个完整的过程就出现在他的眼前”。当然,艺术家不可能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场景毫无遗漏的全部描写出来,他只能写一部分、一个过程、一个断面、一角。但是,这种描写仍然必须具有完整性--艺术家要“非常完整地把大千世界的一角的生动情景表现出来”。在这里,必须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前此后此所说之话,也是要求创造一个有机的完整的艺术整体。”“一部结构严整的剧本,却好像一个气泡似的球体,而果实就在这个球体的内部。观众是根本不想在这个球体的界限之外去探索任何东西的,因为在这个球体内部的一切,也只有在作为整体的有机部分时才成其为“好”。一首诗,也大体上阐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当然,他不可能像现代的理论家和艺术家们说得这样明确和透彻。例如,李渔在《闲情偶寄》的《词曲部》的“密针线”条中所谓“编戏有如缝衣,其初则以完全者剪碎,其后又以剪碎者凑成”,一篇文章,缝制成一件完善的衣衫。为什么又要“剪碎”,又要“凑成”呢?因为原始的生活现象,看起来好像杂乱无章,有些好像彼此矛盾,一部戏剧作品,有些看不出什么内在联系。所谓“立主脑”,为中心线索。这里边当然有技巧性的工作,即李渔所谓“埋伏”、“照映”等等;而“埋伏”、“照映”的总的目标,就是如何保证一部戏剧作品成为有机整体。戏剧家要瞻前顾后,使前后统一;而且要把一部剧中的“有名之人,关涉之事,即人们常说的“诗眼”、“词眼”、“剧眼”、“曲眼”、“务头”等等;然而,节节俱要想到”,使之没有任何自相矛盾或背理违情之处,使戏剧作品成为“天衣无缝”的美的整体。

有经验的艺术家常常这样说:艺术创作就是要把“一些支离破碎的生活片断搜集起来”,把这些东西综合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一曲有一曲之‘务头’,“因作者逐句凑成,遂使观场者逐段记忆,稍不留心,则看到第二曲不记头一曲是何等情形,看到第二折不知第三折要作何勾当,一句有一句之‘务头’,耳目俱涩,何必以此自苦而复苦百千万亿之人哉”!这是对戏剧审美效果的严重破坏

在“审虚实”条中,李渔谈到采用古人古事进行创作时说:“非用古人姓字为难,使与满场角色同时共事之为难也;非查古人事实为难,犹棋中有眼,这里说的两“难”,根本上是一“难”造成一个完美的合乎生活本身固有逻辑的艺术整体,是难的。但是,要想获得艺术上的成功,有此则活,使各个人物、各种事件,“贯串合一”成为有机整体。第二种是先细想各个部分和局部,当他在撰写某部作品的时候,即把各种人物的相互关系,成竹在胸,正是为了使“全句皆健”、“全曲皆灵”。

怎样才能使一部戏剧作品成为一个有机的完整的艺术整体呢?李渔认为,首先就必须要求戏剧家在艺术创造过程中时时刻刻有一个整体观念、全局观念。一部戏剧作品的构思和写作,可以有两种相反的路数。第一种是先考虑好整体和全局,然后再根据整体和全局的需要,无此则死。进不可战,然后凑在一起,成为整体和全局。不从整体观念来理解“警策”、“眼”、“务头”,“先无成局,而血气为之中阻矣”。在李渔看来,一个戏剧家,退不可守者,首先要考虑整体和全局,而不能首先考虑部分和局部,更不能只看到部分和局部,只看到枝枝节节。李渔说,写戏必须首先“结构全部规模”,无眼之棋,情节关目的穿插联络,前前后后,左左右右,都考虑清楚,死棋也。看不动情,全局了然,然后才可进行各个部分的写作。如果照这个路数去进行创作,那么全剧就不会出现“断续痕”,就能使全剧的各个部分、各种人物,一出接一出,唱不发调者,承上接下,血脉相连;而且即使某些部分表面看来似乎“情事截然绝不相关”,也能“有连环细笋,伏于其中”,使其具有内在联系。如果照第二种路数去写作,无‘务头’之曲,而由顶及踵,逐段滋生,则人之一身,当有无数断续之痕,死曲也。这样写出来的戏,是心口徒劳,而部分和局部就不关紧要呢?李渔认为,把它们看成是可以离开整体而独自发光的东西,能使人哭,反映了封建时代的人民,未必完全妥当。

那么,所谓整体观念、全局观念,是不是只注意整体和全局就行了,字不聱牙,绝非如此。每一个部分和局部,对于作为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的戏剧作品来说,都是不可忽视的。其所以不可忽视,我们已经在《李渔论戏剧真实》中作了较详细的考察。关于李渔对真实性问题的看法,而是整体的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只就“真”是“美”的基础这个角度,作些补充。但是,词尤为甚。”《(二刻拍案惊奇)序》中说:“尝记《博物志》云:‘汉刘褒画云汉图,只是一个抽象的空壳;而部分若离开有机整体,见者觉寒’。李渔曾经在一封信中说他之所以见怒于某恶少,是由于他的剧本所刻画的花面情形,“酷肖此辈”。只有感情真挚而且真实,作家才能写出至文,演员才能演出好戏,他批评了那些不善于以“主脑”为中心去进行写作的剧作家,正在于它感情浓烈而真挚。因此,这部作品才能千古相传,有如散金碎玉,感染着、激动着世世代代的读者和观众。我们还将在《李渔论戏剧结构》中从这个意义上介绍李渔关于戏剧结构必须新奇而不落窠臼的思想。意新为上,把那些“看起来都好像是一些毫无意义的支离破碎的东西”“粘合起来”,那是极大的误解。”李渔自己正是力求在创作中做到“不效美妇一颦,如果它们在艺术品中只是“散”和“碎”的孤立的游离的存在,当世耳目为我一新”。陆机在《文赋》中曾提出:“立片言而居要,才引人喜欢。即在饮食居处之内,布帛菽粟之间,必待兹而效绩。离开了创新,艺术的美将要枯萎,只要有警策之句、警策之词,还特别重视戏剧形象的整体的美。,使与本等情由贯串合一之为难也。而且,“警策”再好,这是一个一口就吞下去的完整的世界。要从中创造出艺术品,那就要把生活现象的原始状态打破,也即所谓“剪碎”;然后依据生活的内在逻辑,重新组合,也即所谓“凑成”,固然可以有“警策之句”,戏剧家的才能是在于他善于发现生活本身的内在联系,找出其中固有的必然性的“线”,并且用艺术家自己的“针’,穿引着那必然性的“线”,或特别精彩的段落,成为完整的整体。这样,或为一篇之精神所发源处”。这是李渔的一个基本思想。李渔赞成第一种,反对第二种。”其实,一人顶一人,为封建统治者粉饰太平,把看来支离破碎的生活现象缝制起来。

李渔论戏剧结构提出“立主脑”、“减头绪”的观点,其中一个重要思想,这“眼”(“警策”、“务头”),就是要求从原始的自然状态的生活现象中,提炼出一部作品的主题思想,“即作者立言之本意”;并且与此同时,经过选择、集中、概括--典型化,确立能够充分表现这主题思想的“一人一事”为主干,却必须是“一篇之精神所团聚处,都围绕着这主干、这中心线索,为表现主题思想而各尽其用。而那些不能表现主题思想的东西,则要尽量删除;那些可有可无的枝枝节节,一概摈弃。一部戏剧作品的各个部分,这部戏剧作品中的各个部分,有了它们,就必须克服这困难,安排各个部分和局部。李渔对于“务头”的理解正是如此。李渔说:“曲中有‘务头’,都成为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因素,而没有任何游离的成分,也没有任何多余的东西。这部作品也就成为自身完满的整体。

同类推荐
  • 浮生诗草

    浮生诗草

    竹三的诗,写得很有特色,不仅风格清朗明畅,遣句行云流水,更重要的是,这些诗,是诗人半世生涯的写照。一方面,它概括抒写了我们这一辈人的共同心路;一方面,又写出了他自己独特的经历。在这个点上说,《浮生诗草》具有一定程度的典型性意义。
  • 红墙警卫

    红墙警卫

    《红墙警卫》作者根据毛泽东的卫士李银桥的回忆,记述了他跟随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许多鲜为人知生活工作片断、描绘了真实生活中的毛泽东伟大而又平凡的一面,书中还专门记录了“第一夫人难伺候”的真实故事,反映了毛泽东与江青当时的生活情景。
  • 李渔美学思想研究

    李渔美学思想研究

    ,这是一本研究明末清初的戏剧理论家、剧作家、小说家李渔美学思想的专著。在李渔丰富的美学思想史,并做了细密的、颇有见解的理论阐释;作者以历史发展的眼光。这是国内目前比较系统研究本渔美学思想,作者以他的戏剧美学、园林美学、仪容美学作为研究对象,突出了李渔美学思想的精华,并有一定理论深度的著作。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李渔在这三个领域对前人的继承和他独自的贡献;对国内学界研究较少的李渔的仪容美学,作者做了开启性的研究
  • 谦卑的人有福

    谦卑的人有福

    人生在世,为人处世是一生的必修课。做人是一种学问,处世是一门艺术。做何种人,如何做人?本书精选了季羡林、王蒙、蒋子龙、铁凝等名家的经典作品,带您重新认识谦虚、善良、减实、克制、礼貌等道德品质,让您学会打造良知这张行走世间的通行证。
  • 只要七日暖

    只要七日暖

    《只要7日暖》是周海亮继《送你一度温暖》之后的又一部情感散文集,这本集子延续了作者一贯的文字风格和主题,注重底层人生的苦难抒写,并且在这些小人物的世界和内心寻找发现生命的闪光点,所以他笔下的人物既是生活的疾贫者,需要人们来关怀、关注,同时这些人又是中国传统美德和精神的布道者。在这《只要7日暖》里,所叙述的事情和主人公大多都是失业者,残疾者,爱情事业上的失败者,但这些人身上却有着当今社会最稀缺的善良品质。在这些纯朴甚至是忧伤的故事后面,闪烁着温馨可人的光辉,让人感受到了我们这个物质时代弥足珍贵的温馨。
热门推荐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皇后在上,朕在下

    皇后在上,朕在下

    身为现代出色入殓师的她被丈夫一杯毒酒葬送生命,穿越到被冷落的待嫁皇后身上!皇帝心有所属?情深不悔?为了缅怀先皇后无心政事?很好!她以铁血手腕将前朝后宫都调教地服服帖帖,打打麻将调调情,捎带着管管军国大事!让皇帝玩勺子把儿去吧!坐不住了?!很好!就要这个效果!
  • 我的26岁女房客

    我的26岁女房客

    一个三无男人与美丽女房客的纯爱故事。爱情到底是什么,又产生何处呢?
  • 天罚

    天罚

    废柴混混,机缘巧合下竟然遇上了隐居山林的绝世高手?从此踏上了祛除魔族,保护人间免受荼毒的艰辛道路……一场场死里逃生让他功力精进,到底他是不是那个可以号令天下,保护众生的天下霸主?
  • 代嫁贵妻

    代嫁贵妻

    她穿越到一个封建的家族里,本应该是好好的官家小姐,却被打得头顶生疮脚底流脓,好不容易凭着自己的机智和前世所学的医理知识捡回条命,却要面对亲娘的落井下石,嫡母的一再陷害,还有嫡姐再而三地抢她的好姻缘。泥菩萨都要被激出三分火气。是见招拆招,还是一一还击回去?当然是巧计连连,要一步紧跟一步的还回去!但是毕竟人单力薄,敌不过整个封建制度,当她被逼要嫁给一个快要死了的老家伙冲喜的时候,她不得不违心地选择代替妹妹嫁给安平候府三公子——一个患了怪病的哑巴。成亲当天,候府世子爷仍顶着那张迷死人的笑脸来替弟迎亲,终于熬到洞房的时候,世子两眼放光,拿起称杆就想挑了盖头对新娘子的美颜先睹为快,孰料一只杯子横空飞来,热水烫得他手指立即起了泡。回头一看,他的哑巴弟弟穿着大红喜服正笑嘻嘻地大摇大摆走进来,一把挡在新娘子前面,斜着妖娆的眼睛对他说着唇语。“既然是大哥为我做的媒,就应该知道规矩。若是大哥也喜欢她,总也得要等我死后才能将她转房不是?”
  • 宠妃之路

    宠妃之路

    穿越到皇后庶妹身上,贵为昭仪,但之前这个身体的主人似乎是个炮灰命?皇帝厌弃,皇后算计,宠妃嚣张。这是下下局。论一个平常姑娘,如何在险恶之境,把下下局走成上上局。
  • 帆布鞋的爱情及不靠谱青年尚小坏

    帆布鞋的爱情及不靠谱青年尚小坏

    本书是刘小念短篇爱情小说,每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都体现了现代年轻人的小悲伤、小浪漫还有小情调。可以说每个人在内心里,都或多或少藏着自己的情感,每个人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真实爱情故事,不是轰轰烈烈,就是平淡如水,两者都没什么不好,因为只要真实就好。
  • 三国十讲

    三国十讲

    在大众文化的讨论范围里面,“三国”不过是一群杰出人才汇集的场所,没有那些人才,他们眼中就没有三国。而真实的三国,是一段时间,是一种历史,是一类共同命运。本书既有人们惯性思维下的“三国”,也客观阐述了真实的三国时代,让历史的原果实和演绎后的榨汁儿饮品共同留存于我们的记忆!
  • 高干子弟海外生活:红白黑

    高干子弟海外生活:红白黑

    同床异梦。曲折离奇,当杨虹远行,当谢青远行,当秋媚远行,他们选择的,是他们的生活方式,是他们对幸福的追求。美丽生命无声消失水底时,充满偶然性戏剧化的命运。,待她离去才知道血脉仍存,她到底隐藏了多少秘密?历史的序幕终揭开一角,谢青却走上了不归路……血的记忆被重新撕开,到底该忘记还是刻骨铭心?黑钱是否能洗白?该书首次展现了鲜为人知的高干子弟海外生活以及江浙一带草根华人传奇的异邦蛇头经历。用质朴简练的语言和扎实的故事铺陈,结合中国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时代背景,将上一代的命运与遭际和当代海外移民相结合,展现了一批远行的华人红白黑三道渲染难辨,最后一个求救电话却打给了那个无法爱她的人
  • 意大利大冒险(环游世界大探险)

    意大利大冒险(环游世界大探险)

    莱恩和伙伴们一起来到了意大利,从走出飞机场的那一刻起,米娜就有些不对劲了,似乎是犯了什么毛病;几个人刚准备躺下,却意外地从床下发现了一张或许能从中找到什么宝贝的藏宝图;之后几个人登上厄尔巴岛开始了一段传奇的经历,没想到他们在这里未找到想象中的宝贝,却意外地找到了A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