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29600000037

第37章 醉爱红尘(13)

三部讲述的差异即是李洱的历史观,正是罗兰巴特的观点: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它会随着讲述者的语言而变化,所以无所谓真实与虚构。讲述者因为在特殊处境下的特殊身份以及厉害关系,故而在讲述中自觉不自觉地对历史进行了窜改,历史的真实就藏匿在这些缝隙深处。爱玛·卡法勒斯诺说:“受海登·怀特著作的启发,我把现实世界里的事件想象为一块布或一条缎带,历史学家只切割其中的片断。切割部位决定着他们的阐释。怀特说:‘同一事件可以成为诸多不同历史故事的不同要素……在三个不同的故事里,国王之死可以是开头,可以是结尾,也可以只是一个过渡性事件。’在我看来,切割部位对阐释的作用是,它决定哪些事件可以包括在阐释国王之死的相关配置之内。

小说中一位女歌手说,“花腔”是一种带有装饰音的咏叹调,没有几年的功夫是学不来的。确实“一咏三叹”,但是在白圣韬听来,“跟叫驴差不离”。在小说里,花腔并不是一种音乐方式,而是一种说谎的方式,有意掩盖真相。阿庆在前来调查他的反革命行径的“革命委员会”成员面前耍尽了花腔,却反复强调:“俺有个长处,就是不耍花腔。”白圣韬在国民党中将范继槐面前一再保证:“有甚说甚。”他们都知道自己所说的话对方未必就会相信,但是仍然竭力将谎言听上去更为可信。在这种花腔演绎下的关于葛任的讲述就因此真假掺和在一起,形成了这部历史花腔化的讲述特色。

当新历史主义小说思潮渐趋沉寂时,李洱以《花腔》宣告自己历史诗学的诞生。《花腔》的内容由三个当事人的讲述和大量的引文构成,葛任从没有直接出现在读者面前,一段段的讲述中,他的形象变得模糊和分裂。讲述者身份,阅历及在故事中所扮角色各不相同,这就注定了他们在各自的叙述中带上了不同的腔调和色彩。每个人都不可能成为历史真正的见证人,真实的历史是虚幻的存在。李洱对意识形态话语的解构昭示着葛任以及那段历史永远的都如柏拉图的经典比喻所言它们都是虚幻的存在。沃尔什认为历史的客观性几乎不可能达到,因为有主观性思维在左右着历史叙事。《花腔》的历史是在对话中产生的,它受制于对话的语境。就像李洱在《遗忘》里所说:“历史是一条长在嘴巴之外的舌头,和一块石头没什么两样。它无法言说,它需要借助别人的嘴巴确证自己。”而人性作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参与了历史的进程,众多的腔调背后,历史滑向错乱。

关于葛任在当时的生活状态,作品中有众多言之确凿的证据,根据李洱的说法,它们出自某年某月某日的报刊或者杂志,煞有其事的描写着一段段的战争和一幕幕的生活。而其实,这些看起来很真实的生活都是作家在故意的渲染一种效果,他把这种荒诞的叙述作为一种修辞肆无忌惮的在历史中横行。

“《花腔》是站在现代性的人文主义价值立场上讲述历史,对文本之外有一个客观存在的历史客体并不怀疑,对人的价值,对人的主体性并不怀疑,它的思想意义主要在于批判权力对个人的控制和践踏。”刘思谦教授的话说明了在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人性的不确定性。他们在各种诱惑力面前无能为力,每个人都希望葛任幸免于难,但每个人都参与了他的死。最终的结局和意愿背道而驰,人们分裂的人格定格了这样的结局。他们对葛任的爱仅仅是希望他的死是别人下手,自己可以逃离谴责与不安。冷漠无情贯穿着整个的文本叙述,葛任的遭遇是整个社会的悲哀。

《花腔》中葛尚仁的祖父非常宠爱他的一只猫,因为爱之太过,便在死之前杀了那只猫咪,熬成一锅汤喝了下去,他认定那是对它最好的爱。葛任就是死于这种爱观。他是一个诗人、翻译家,革命家。曾东渡日本留学,北上苏联学习马列主义,拜见过托茨斯基,聆听过列宁的教诲。被认为“以身殉国”“英勇战死”时,他实际上在大荒山做小学教师,一边养病,一边写作自传《行走的影子》。小说中他多次有逃跑的机会,但是都放弃了。卷首语中有一个耐人寻味的交代,他说:“有人说,葛任的生与死,其实也是我们每个人的生与死。还有人说,葛任身后长着一条尾巴,一条臧否各异、毁誉参半的尾巴,一不小心就会抽打住您的神经末梢。”作者申明,葛任是我的一个亲人,“我对他的爱也与日俱增。”与其说作者在扒拉历史的真相,不如说他在寻找个人生存的真相,对政治、革命、知识分子命运等的一次沉重而深刻的思考。窦思忠在决定葛任命运时所说:“要把他看成某一类人,这类人一世英明,却在革命的紧要关头犯下了天大的错误。如果我们还像往常那样深爱着他们,那么除了让他们销声匿迹,没有别的好办法。”认为杀死他是对名节的保护。

葛任渴望远离政治,却陷入了政治的漩涡。他是个个人主义者,有自己的憧憬与理想,但他的生命成了权力之争的牺牲品。在他的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他对范继槐说他的志愿是当一个自由自在的文人,可是实现这种个人的自由愿望是多么的难。

斗争无处不在,党派之间,人与人之间,历史与现实之间,国与国之间。斗争触及到灵魂和肉体,血淋淋,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各种各样的争斗。历史之途就是一条充满凶险的争斗之途,弱者就是陪葬品,美好品质、个人身份都成了陪葬品。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是被窜改和蒙蔽了的。这也就涉及了新历史小说的诸多对历史的看法。

《花腔》引发了我们对于历史与现实,真实与虚构,记忆与遗忘,个人与群体等诸种生存状态的体验和考察。知识分子在李洱那里受到深刻的考察,他超脱的观望和嘲讽着知识分子的一切喜怒哀乐。李洱的小说总是让人感觉意犹未尽,关于后来的情节以及故事的真正结局都是由读者完成的,他用语言及情节的与众不同来使读者融入其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引发读者沉重的思考。

《午后的诗学》中费边是位大学教师,他一张嘴就是诗学,是对自己日常生活的精妙分析,有时还包含着最高类型的真理。90年代初他们经常聚会,这种带有知识分子沙龙或者自由主义者聚会的形式,实际上是对焦虑的一种主动抚慰,渴望在这种形式里得到缓解。有着“那个时代特有的颂祷、幻灭、悲愤和恶作剧般的反讽。”过去的朋友韩明当上了系主任兼党支部副书记,在即将上任前把三把火的想法(政治学习打卡;开办学术讲座等)告诉了费边,费边却将哈姆雷特的名言送给他:“在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振乾坤的责任。”如果放在韩明当官之前,这句话定会博得赞赏与共鸣,但时势的改变却使这句话显得不合时宜,甚至在韩明看来有讽刺和嫉妒之意。费边在妻子生孩子时未参加政治学习,便被扣了五十元奖金。

两个人正式闹僵是六月下旬准备系里的歌咏比赛,韩明亲自监督老师们的排练,并训斥了一些老师。费边插科打诨说,记不住歌词应该怪那些歌词文理不通,文过饰非,虚张声势,咋咋乎乎,和真实相违背,先天具有被遗忘的性质。费边的话解构了严肃的训斥气氛,使话题巧妙地转向。并得到了呼应,一位写过《建安风骨论》的副教授说,往人堆一站,听大家打狼似的一吼,舌头就不听使唤了。费边借题发挥,这些歌曲一旦与个体经验相脱离,就成了虚妄之物,记不住它,是因为它遭到了人的记忆的排斥。即便借助强势力量侵入了记忆,也无法在记忆中扎根。因为你发出的是别人的声音,它取消了个人存在的真实性。这一段颇见功底的发言如果从纯粹学术的角度出发,是非常精彩深刻的。但是在此刻的氛围,韩明就认为是对他行政身份的抵牾,刚刚走马上任的韩明想通过这样一个活动“给自己的从政生涯来个开门红。”而在费边等人看来,为了争夺名次而反复排练的这类歌咏比赛是无意义的。二者的基本目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甚至精神气质出现了南辕北辙的差异。两人由口角争风升级为拳脚相加,两个人的友谊到此戛然而止。

费边开始整天琢磨可能会被捅刀子的方式:收集课堂内不谨慎的言辞,整理后交给领导;职称问题;朋友中造谣等。诗意的费边变成了世俗的费边。这段时间他嘴边的不再是诗学,而是民间谚语,诸如,“先下手为强”,“老虎屁股摸不得”,“死猪不怕开水烫”,“我也不是手端豆腐的”等等。这些话语反映出费边头脑里的政治意识和他对生活的认知。一个努力想要摆脱被异化的生活的人,发现自己已经被政治权力化,日常生活被权力所毒化。仅仅是与直系上司的一场顶嘴就足够让他草木皆兵,神经高度紧张,丧失了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这实际上是一种极其荒诞,极其苦涩,而又在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讽刺。而韩明由一个自由发表见解,在沙龙中畅谈的自由知识分子,一经披上官衣,便不能容忍异端和玩笑的存在,他要的是权威和统一整齐的唱歌队伍。于是费边的戏谑就成了对韩明主任权威的冒犯。

两个人由一场小争论上演为非你即我的生存大战,最后,权势人物出场,韩明被解除系主任职务,整天神思恍惚,被出租车撞断了一条腿,后服利眠宁自杀。双方的争斗以一方的死亡告终,闹剧变成了悲剧。知识分子的品格、骨气在此也一一被嘲讽,他们的知识也仅仅成为了装饰的花边,是夕阳中的诗学,即将沉没。

小说对其他人也没好气,几乎把文人的陋习都刻画了下来,因为是文人的刻画,故而更加入木三分。诸如办杂志流产,好卖弄嘴皮却难以付诸实践,性情中的柔弱,难当大任与嘴上的使命感、责任意识等。在荒诞中有嘲讽,语言不乏精粹、提神之处。尤其是以费边为代表的语言,是一个哲人、诗人的混合体发出的对人生、社会、世界甚至宇宙的感悟,深沉而高蹈的诗学随处可见。

还有《导师死了》中的封建帮主意识,阴暗卑琐的心理,在这样不择手段的追名逐利的文化环境中,人渐渐异化为非我。他们谨言慎行,人格萎缩,丧失主体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甚至行为能力。为了生存,甚至不是为了生存,他们降格以求,抛弃良知与操守。41岁的民俗学家吴之刚教授住在疗养院里一遍又一遍地修改他的民俗学专著,他才华平庸,因为娶了民俗学界权威常同升推荐的演员缪芊而被当作弟子,从而渐渐出名;常同升教授直到全身瘫痪,失语状态下还利用自己的权威地位对吴之刚进行打压,最终导致吴帮常洗澡时有意或是无意淹死了常,最终吴也跳楼自杀。“我”是吴之刚的学生,亲眼目睹了师长辈的作为,小说的结局,“我”与老师的情人、常同升的女儿嫦娥结婚,并修订了《中国民俗学原理》以备再版。很荒凉的结局,否定了一切良知、道德、操守。可算是“礼崩乐坏”的一个现代注解。在荒唐的表象下,有着深刻的、惊人的生活的真实,哲理的真实。从知识者的生存本相入手,从日常生活琐事——衣食住行、晋职调资,到最个体的最隐秘的爱情婚姻,情欲冲突,我们看到了当代知识者的一隅。

《喑哑的声音》大学教授孙良是一个矛盾的人,一方面他在麻将桌前消磨生命,追寻生活中一次轻松而迷人的猎艳,利用讲课时机推销自己的文集;另一方面,又像费边喜欢收集好诗一样,他搜集着生活中残存的诗意:黄昏田野中惊飞的乌鸦,艳遇中女人的羞怯的表情。对他说,邓林仅是他的一次猎艳而已,或许动了些真情。比如,孙良会突然想去看邓林,看见在公众面前有些做作的邓林,“想闹出点乱子来。”

但如此而已,在邓林一次意义莫名的哭泣时,他想:“如果她现在明白无误地对我说,她也深爱着我,那又顶什么用呢?”意义、爱情都隐藏在迷雾深处,似乎他的生活已经不堪负重,担当不起任何的真情。生活中的潜秩序与飞扬的灵魂诗意之间没有截然两立的矛盾,它们似乎是并存着,无关乎高尚或低下,都是生存,是生存的不同侧面的体现。

在李洱的小说深处蜷着一份无奈,或者说无聊,对人生意义的一种安静的否决。——看上去很精神抖擞地,很用劲很用力地。不再有束缚与挣扎,不再对谎言和欺骗愤怒,一切都因明白而麻木,因习惯而熟视无睹,而心肠冷硬疲沓下来。在充斥着对金钱、性的崇拜中,费边这位成长于六十年代的大学教师(职业)、诗人(爱好)内心深处顽强的保留着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的情愫:精神的优越感,迷恋写作。从他冲口而出的那些哲学家、诗人的名言可以看出他的性情。他甚至玩赏孤独。他越是用心描述费边的语录和他生活中的悖论,越是让人想到这个时代对精神和诗歌的压制。他的过于高蹈决定了他的生活只能靠诗和哲学来疏通精神的淤塞。这里显示出一种暧昧和矛盾。没有愤怒,没有屈辱感,对于现实生活的认知,他比别人更清醒更洞彻,游鱼其间,只是沉重肉身的无奈涉足,而非精神认同。于是更多的时候,他陷入精神的无聊。

同类推荐
  • 一脉风骨

    一脉风骨

    这是由徐怀谦编写,全书共分6个章节,旨在警示国人,大力提倡读书。具体内容包括《艺术家的童心——读丰子恺〈缘缘堂随笔〉》《猛虎与蔷薇——读余光中散文》《蓝田日暖玉生烟——臧克家散文的艺术特色》《寂寞学术悲凉人生——读〈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不是我,是风?——读〈反思郭沫若〉》《同样是书生——读周一良〈毕竟是书生〉《文化的良心——关于〈不合时宜的思想〉与〈思痛录〉》等。
  • 解放青岛(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解放青岛(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本书以纪实手法纪录了在解放青岛的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浴血奋战的光辉事迹,歌颂了他们的大无畏精神,再现了解放战争的悲壮场面……
  • 看到你知道什么是美丽

    看到你知道什么是美丽

    汤一介先生抽到的是;“仁者寿”。如果差50分,陈祖芬在她写的小说里要成立爱与快乐研究所,也招来。王蒙夫人瑞芳抽到的是:“你坐上了爱情幸运号”。他会对北大有关人士讲,提供了寻找优雅、寻找纯真的机会。那天席间轮到抽签游戏了,少年班招生时,简称L&J。陈祖芬抽到的是:“这也好那也好,要注意这个人,因为你是青春宝”。张颐武教授说,这部小说是她的原形毕露,是这个时代,一定以为是又一个少年作家新鲜出炉。,如果不是看到她的名字。孔庆东教授说,季羡林先生抽到的是:“看见你知道什么是美丽”
  • 耕堂劫后十种:秀露集

    耕堂劫后十种:秀露集

    本书是作者的杂文作品集。一、戏的梦二、书的梦三、画的梦四、石子——病期琐事五、乡里旧闻等
  • 给我一支枪

    给我一支枪

    亲情、友情、爱情交织的乱世悲歌。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晋北地区。马龙、亢振刚等这些普普通通的中国人在这场空前的民族危机中,逐步成长为一批勇敢、机智的民族英雄。故事一波三折,场面震撼人心。亲情、爱情、友情也在这场民族搏杀中演绎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壮歌。
热门推荐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尼采哲理诗歌

    尼采哲理诗歌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谁从根本上是教师,谁就只在与他的学生的关系中严肃对待一切事物——甚至他本身。”这句富有哲理性的格言出自《尼采哲理诗歌》。《尼采哲理诗歌》收录了大量的格言与诗歌。读读这些,必定让你深受启发。
  • 那些破鬼事儿

    那些破鬼事儿

    恐怖的是,尸体的指甲见长啊,太惊悚了,不知道会不会跳呢。这不,死者的家属他们就请人来剪了。整体的看起来真的很恐怖,很象魔鬼。怎么这么说呢,相信大家见过木乃伊吧,有点像,我是说形状,只是那僵尸更饱泽些。
  • 高效能人士的管理法则

    高效能人士的管理法则

    具有高效能成功素质的人,到哪里都是人才,到任何岗位上都会受到重用本书综合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的教育理念以及现代人才学、成功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归纳出了高效能人士成功背后的黄金法则,这些法则会帮你发现成功的真相,更深刻的理解社会、人性和竞争的本质,合理运用它们,成功会越来越近...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左手赚钱右手花钱

    左手赚钱右手花钱

    本书从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说起,着重介绍了各种理财方式和技巧,例如本书所阐述的关于储蓄、*、股票、保险、外汇、期货等基本知识,希望能够给各位读者带来一些启迪。每个人都有致富的机会,希望每个读者都能够从本书中有所收获,学会挣钱,更要学会花钱,从而快乐而轻松地实现致富的愿望,享受快乐丰足的财富人生。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事半功倍记忆法

    事半功倍记忆法

    本书在系统的理论分析基础上,着重分析阐释实际的记忆能力训练和具体的方法技巧,如提高记忆力的7种练习等。本书重点介绍了1O种必备的高效记忆方法。理论联系实际,使读者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快速记忆的方法。
  • 逸园深深夏迟暮

    逸园深深夏迟暮

    【这世间总有那么一个人,她会打破你的原则,改变你的习惯,成为你的例外。】十八岁的她任性可爱,蔷薇刺一般冒冒失失地扎进他心里,然而理智告诉他左氏需要的绝不是一个不懂世事的捣蛋鬼,他要用自己的方式将她回炉改造,改造成一个能与他比肩的女人。命运很及时地给了他试炼她的机会,尽管对她而言很有点残忍。她带了一身的才学归来,他等着她来收拾一切,包括他自己,他已经等了很久。然而时间没有给予她万丈雄心,她依旧是那个不肯开化的小女子。失去的,她已经淡然接受,不去争取,她只考虑眼前可把握的。一往情深的青梅竹马,步步紧逼的世家子弟……她为他们愁,她对他们笑。她的眼里心里已经没有了他!他知道自己错了!他不但没有改变她,反过来她却改变了他!她将一向稳如泰山的他变成了一个成天心惊胆颤醋海翻腾的可笑男人!情根已然深种,枉然拨出来,他的心不但要生生疼出一个洞,还会死!放手已不可能,唯一能做的,是将她留在身边,不管用何种方法,威逼、利诱、魅惑……他说:恨吗?那就去夺回来。她摇头笑,目光里一派清透澄明。他恨铁不成钢:你这没心没肺的小东西!人世间最远的距离就是——我在你身边,你却不知道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