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80700000013

第13章 佛教——了脱生死的不二法门(3)

东晋大臣庾冰首先提出,僧人应叩拜君王,结果因遭到反对而未能实现。直到南北朝时,宋孝武帝强令僧侣跪拜,否则便处以极刑,僧侣们才被迫屈服。

后来,北魏高僧法果主动接受了汉地的礼仪,甚至说“太祖明睿好道,即是当今如来”。这种把天子当做佛祖加以膜拜的做法,标志着印度佛教已经中国化了。这为佛教在新的社会环境中传播和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在协调好与统治者的关系后,佛教又与民间传统充分融合。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民间对观音菩萨的崇拜。他在印度佛教中是男身,但到中国以后,他竟变成慈眉善目的妇女形象,还被赋予“送子”的使命,被称为“送子观音”。

僧人的生活方式也变化很大。印度佛教有“不持银钱戒”,而中国的寺院经济却蓬勃发展。各大寺院不仅占有大量的土地,还放高利贷大肆敛财。许多僧人“居广厦”“衣轻裘”,拥有奴婢。这与印度的“苦行僧”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中国僧人与印度僧人的饮食习惯也大不相同。按照佛祖的法旨,出家的僧人“日中一食”,晌午以后是不能吃东西的,而中国的僧尼一般是早、午、晚“一日三餐”。

食荤与吃素

印度佛教并没有禁食荤的戒条,只是中国南朝的梁武帝萧衍,不知出于何种原因强迫僧尼一律吃素,并逐渐形成了约定俗成的规矩。其实,也只有中国的汉族佛教徒才吃素,藏、蒙、傣等少数民族佛教徒和其他国家的佛教徒都是食荤的。

不仅如此,僧尼的装束也中国化了。在印度,佛教徒只穿由布拼成的“三衣”,即五衣、七衣、大衣,但在中国,单薄的“三衣”不足以御寒,逐渐变成了只在做“法事”时穿“法衣”,平时则穿单衣、夹衣、棉衣等,有时还穿裤子、鞋袜。

在对待蓄发的问题上,中国的佛教徒也很有特色。他们出家的第一件事便是把头发、胡须剃光,而印度的佛教徒,头发长到二指都不剃掉。

头陀

中国的汉族僧人中,也有留蓄长发的,他们被称为“头陀”。在印度,头陀是一种苦行僧,而中国却阴错阳差地把蓄长发、留长须的僧人叫做“头陀”。这样的“头陀僧”,确实是中国汉族佛教的发明创造。

总之,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适应了中国的环境,成功地与中国的民俗、生活方式融合,才得以扎根、成长、壮大。同时,佛教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文化。

⊙思想碰撞——中国佛教八大宗派

佛教传入中国后,随着其传播范围的扩大,印度佛教的各派思想宗义互相碰撞,并与我国的本土文化相融合,逐渐出现了八个较大的佛教派别。

法华宗是中国佛教最早的宗派,其教义的主要依据是《妙法莲华经》。法华宗集合当时南北各家义学和禅观之说,整理并发展而成一家之言,得到朝野上下的支持和信奉。元明以后,法华宗提倡修净土,形成了“教在天台,行归净土”之风。

三论宗,由隋朝的吉藏大师所创,依据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等三论立宗。三论宗奉印度龙树菩萨为初祖,他对缘起性空的学说进行了发挥,开创了大乘佛教,堪称释迦牟尼之后大乘佛学的第一人。

禅宗,主张修习禅定,以心传心。南朝齐梁间,菩提达摩在少林寺将《楞伽经》传授弟子慧可。慧可传法于僧璨,僧璨传法于道信,道信传法于弘忍。弘忍之后,禅宗分化为南北二宗,其创始人分别是慧能和神秀,人称“南能北秀”。

净土宗,又名莲宗,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法门。其思想在东汉时就已传入,初期经典有《弥勒菩萨所问经》《佛说弥勒下生经》《大阿弥陀经》等。唐朝时,高僧善导正式开创净土宗一派,弘扬往生净土法门,并尊东晋高僧慧远为始祖。

法相宗,又称唯识宗,剖析一切事物的相对真实和绝对真实,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其始祖为唐朝玄奘法师,他西行求法归来后,先后翻译出瑜伽学系的“一本十支”各论和《成唯识论》,其所传“唯识因明之学”对后世影响颇大。

华严宗,又称法界宗,以《华严经》为根本典籍,以发挥“法界缘起”的思想为宗旨。华严宗推戴杜顺为初祖,而实际创始人是法藏。法藏28岁以后,开始广事讲说,有著述百余卷,详尽发挥智俨的教规新说,正式创立华严宗。

律宗,又称南山宗,是唐朝高僧道宣依据《四分律》所创立的佛教宗派。律宗着重研习和传持佛教戒律。后来,唐朝律宗大师鉴真和尚东渡传法,在当时日本的都城奈良东大寺佛殿前筑坛传戒,弘扬戒律,开创日本律宗一派。

受戒之始

三国时期,印度高僧昙柯迦罗来洛阳,见中国僧人只落发而未受戒,即译出《僧只戒心》,作为持戒的准绳。戒,包括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科。戒法是佛所判定的戒律;戒行是戒律的实践;戒相是戒的表现或规定,即五戒、八戒等。

密宗,又称密教、喇嘛教,主要修习三密瑜伽,且修持方法秘密,赖师徒口耳相传。三密具体为“语密”(真言咒语)、“身密”(手势或身体姿势)、“意密”(心作观想),修行的目的是三密相应,即身成佛。

密宗传说

传说,释迦牟尼涅槃后数百年,印度佛教出了一位龙树菩萨。他打开了释迦佛留在南印度的一座铁塔,取出密宗的经典,从此密宗开始传世。唐玄宗时,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三藏三位印度密宗大师来到中国,传下了密宗的教门。

除了以上谈到的八大宗派之外,还有以《成实论》为经典的成实宗和以《俱舍论》为经典的俱舍宗。不过,这两个宗派流传的时间较短,影响也不大,一般提到中国佛教的宗派指的就是八大宗派。

⊙顿悟成佛——慧能发展中土禅宗

禅,也称“禅定”。它是一种修持的方法,强调静和定,即安静稳定地坐下来,深入持久地思考、钻研佛法,从而达到启发大智慧,领悟佛法而获得解脱的目的。

禅定虽是佛教各宗派都使用的修持方法,不过以“禅”为名的禅宗自南北朝时期创立以来,经过与儒家、道家等中国本土哲学思想的交融,占据了绝对优势。

以心传心

传说,有一天佛陀在灵山上登座后,并未宣讲佛法,只是安详从容地拈着一朵金婆罗花。众人都很不解,唯有迦叶尊者妙悟其意,微微一笑。佛陀说:“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分付摩诃迦叶。”摩诃迦叶就成了西天禅宗初祖。

菩提达摩被奉为中土禅宗的初祖,然而真正完成中土禅宗本土化的,实际上是一个目不识丁的人。他就是禅宗五祖弘忍的弟子,禅宗六祖——慧能。

慧能是中国佛教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生于广东,自幼丧父,以打柴为生。一天,他偶然听人诵《金刚经》,心有所感,便到湖北黄梅,请求五祖传授佛法。

五祖故意说:“你是岭南未开化的蛮人,怎能成佛?”慧能答道:“人有南北之分,佛性并无南北之分。”五祖见他颇有慧根,就收下了他,并让他在碓房舂米。

一日,五祖命弟子各作佛偈一首。大弟子神秀作了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五祖赞许地说:“依此偈修行,可以免坠恶道。”

慧能闻听神秀所作的偈后,改作一偈,请人写在壁上。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意为人的觉悟本性并不是菩提树,先天纯洁清静的心也并非明镜台,原本就没有实体的东西,又会在哪里沾染上俗尘呢?

这与大乘佛教所说的“万法皆空”的宗旨最为契合,比神秀更胜一筹。众僧见了慧能的佛偈,大为惊叹。五祖见了也是心中一惊,他怕有人会因忌妒而加害慧能,就赶紧把墙上的字擦掉,说道:“也未见性。”

次日,五祖来到碓房,见慧能正在奋力舂米,感叹道:“求道之人,为法忘躯!”他用拐杖在碓上敲了三下就走了。当夜三更,慧能来到五祖禅房,闻五祖讲说《金刚经》,遂大悟,得传禅宗衣钵。为防有人加害,他连夜离寺。后隐居韶关曹溪。

万物皆空无,一切唯心造

隐居15年后,慧能出山弘法。一天,他来到广州法性寺,正值寺僧讲论《涅盘经》,有幡被风吹动,二僧辩论风幡,一个说风动,一个说幡动,争论不已。慧能便上前说道:“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后来,慧能在曹溪宝林寺开山传法,开创了禅宗南派。慧能主张佛性人人皆有,创立了顿悟成佛的理论,简化了繁琐的佛教教义,被视为禅宗的真正创始人。

⊙红花白黄——揭示藏传佛教秘密

藏传佛教即喇嘛教,主要在藏族地区传播和发展。它是印度传入的密教,汉地传入的大乘佛教,及当地的原始宗教“苯教”三者相融合的产物。

前期的藏传佛教约始自7世纪,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为妻,二人分别带入印度和汉地佛经、佛像、法物。松赞干布为她们建了大昭寺和小昭寺。后任赞普积极推动发展佛教,翻译经典。后来,佛教的传播遭到当地苯教势力的抵制,朗达玛继位后大举灭佛,其后百余年,佛教在藏区几乎绝迹。

朗达玛灭佛

9世纪中叶,朗达玛当上赞普后,大举灭佛。他将大昭寺改为屠宰场,把释迦牟尼等身像埋藏起来,污蔑文成公主是魔鬼转世。那时候,僧人们被勒令改信苯教,不愿杀生的还被强迫上山打猎,许多佛像被损毁,大量佛经被焚烧。

后弘期约从10世纪晚期开始,佛教分别由康多和阿里重新传入西藏,正式形成了具有西藏特色的藏传佛教。密教经典和法门被大量转译为藏文,浓厚的密教色彩成为藏传佛教的最大特点。

七觉士

吐蕃赞普赤松德赞对佛教的发展也起了极大的作用。首先,他迎印度僧人寂护和莲花生入藏,并建立了桑耶寺。在桑耶寺建成后,他又派人到印度请来了12位僧人,为7位吐蕃贵族青年剃度授戒。这7位最早的藏族僧人,被尊称为“七觉士”。

藏传佛教逐渐形成了红教、花教、白教、黄教等派别。13世纪中期,花教五祖八思巴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赏识,创蒙古文字,受封为帝师和大宝法王,兼领13万户,掌握了西藏地方的政教大权。14世纪时,白教的两大支派的上层喇嘛受元、明两朝册封,相继执掌了地方政权,创立活佛转世制度。

天葬

天葬是藏地古老而独特的风俗习惯,就是死后将尸体喂鹫鹰。藏传佛教信徒认为,将肉体奉献给天葬台上的鹫鹰,是此生所做的最后一件功德。在他们看来,行天葬是最高境界的施舍,里面包含了佛的慈悲、爱心、利众和施舍的观念。

15世纪初,伟大的修行者宗喀巴创立了黄教。他改革藏传佛教,严格戒律,强调显密兼修、先显后密的修行次第,势力日渐强大。后来,清朝政府正式承认了黄教的活佛转世系统,并册封其中最大的两个活佛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令其分别统领前后藏僧俗事务,成为整个藏区精神上和世俗上的领袖。

⊙社会影响——家家弥陀户户观音

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和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佛家文化,成为灿烂中华文明宝库中光彩夺目的瑰宝,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佛教的思想体系对中华哲学思想体系的影响巨大。它对道教、魏晋玄学、宋明理学等,都产生过重要的渗透作用。

佛学与儒学

二程和朱熹的“理一分殊”来自华严宗的“月映山川”之喻;陆九渊和王守仁的“心外无物”“明心见理”是禅宗“自心是佛”“明心见性”的翻版。康有为的《大同书》和谭嗣同的《仁学》,也都吸取了禅宗和唯识宗的某些教义。

佛教传入中土后,形成了禅宗、华严宗等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它们提倡“心性本净”和“心性本觉”,一转印度佛教“心性本寂”的强烈出世倾向,协调了出世与入世的关系,平衡了儒家的“修齐治平”与道家的“遁迹出世”思想。

其次,佛教传入民间,其宗教仪式、禁忌、节日等也逐渐转化为民俗,如拜佛、烧香、还愿、放生、造像、建塔、庙会等,规范了民众的心理构成。因此,国人虽未全民信教,但民俗影响所致,却使佛教具有了全民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受到民俗保护的佛教,呈现出极强的韧性,虽屡经浩劫,仍然发展得风风火火。明清两代,儒释道三教合流,佛教各宗派的道场也殊途同归,佛教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间出现“家家弥陀,户户观音”的盛况。

再次,佛教学说在中国的诗歌、绘画、书法、雕塑、建筑等领域也镌刻下了深深的印记。如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是雕塑艺术的宝库,在创作思路和手法上,无不受佛家学说的影响。

最后,译经事业的发展,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意境、文体、命意遣词方法,以及众多的新鲜词汇,丰富了汉语的表达能力。如“三昧”一词,现在已成了汉语中表示精髓、奥秘、要旨的词汇。又如,受佛教诵经的影响,印度的“四声”已成为汉语的基本发音标准。现在中国孩子一上学,就要学习“平上去入”四声。

佛学与中国文学

《法华经》《百喻经》等鼓舞了晋唐小说的创作;般若和禅宗的思想影响了陶渊明、王维、苏轼等人的诗歌创作;《西游记》《红楼梦》等古典名著的思想倾向、艺术构思均与佛学渊源颇深;平话、戏曲等源于佛家讲唱活;禅师们的谈话和开示记录,则催生了朴素、活泼、自由的语录体。

近年来,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社会环境的日益宽松,佛教寺院恢复迅速,香客盈门,不少家庭供奉佛像,特别是香港设立佛教公众假期等,均反映出佛教即使在现代高科技时代,仍然在民众中拥有广泛的信仰基础。

可以说,佛教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几乎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因此应重视对佛教文化的适当改造,使它与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相适应,更好地造福于社会。

■ 佛教自度度人的经典小故事 ■

佛教义理玄微,一般人难以领会,所以佛经常会“假近以喻远,借彼而况此”,通过譬喻,将艰深的义理化作浅易的故事,使人乐于听闻易于接受。希望大家能从下面佛陀普度众生的故事、妙的顿悟小公案、《百喻经》故事汇,以及高僧大德的故事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醍醐灌顶——佛陀这样普度众生

礼拜六方

一天,佛陀看见一男子向着东、南、西、北等各方礼拜,便问他为什么这样做。男子答道:“礼拜六方,是家传习俗,据说这样做能得到幸福。”

佛陀慈祥地说:“我也有六种礼敬的方法。一是孝顺父母,令其欢喜、安慰。二是敬重师长,接受教导。三是夫妻要互相敬爱。四是对待朋友要诚实、互敬。五是对待僧人要布施、恭敬。六是对待仆人要宽大。做到了,就会有美满的家庭,幸福的人生。单是礼拜六方,有什么用呢?”该男子听后很受启发,就皈依了佛教。

心开意解

有一天,一位国王突生一念善心,决定行大布施。于是,他将珍宝堆积如山,只要有人来求取,他就任其自取一把。此时,佛陀化作一位修行者来到该国。

佛陀对国王说:“我想讨些珍宝回去盖房子。”于是,国王让他抓了一把珍宝。佛陀又说自己要娶妻、要生活、要给儿女准备嫁娶的资财,于是国王让他取的珍宝一次比一次多,直到最终把整座宝山都给了他。

可佛陀突然又说,自己什么都不想要了。他说:“人生苦短,万物无常,旦夕难保。财宝再多也难填欲壑,只有徒增痛苦罢了,不如息下贪念,以求大解脱。”

这一番话,让国王心开意解,带领群臣皈依佛教,受持五戒,最终修得正果。

佛陀耕心

同类推荐
  • 纳西族风俗志

    纳西族风俗志

    本书读者对象:民俗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专业工作者及有兴趣读者
  • 金字塔的叹息:正说古代埃及文明

    金字塔的叹息:正说古代埃及文明

    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人创造了伟大的埃及文明,流芳后世!古埃及人最重要的精神生活是宗教。关心死亡,为将世作好物质准备,是埃及宗教信仰的一个主要特征。金字塔是埃及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观中唯一现存的古迹。埃及人制作的木乃伊,与他们的金字塔一样,举世闻名。
  • 中华美德4

    中华美德4

    在故事中吸取营养,让中华美德薪火相传,让孩子成为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给儿童最好的教育让他们知道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精髓。
  • 巴蜀文化研究集刊(第7卷)

    巴蜀文化研究集刊(第7卷)

    段渝主编的《巴蜀文化研究集刊7》内容介绍:伊尹是商王朝开国的辅弼良臣,一名伊挚、尹挚,单称伊,又名阿衡,辅佐成汤伐灭夏桀,建立了商王朝。汤之后,太甲不遵汤法乱德,伊尹放太甲,摄朝政,保证了早期商王朝王室政权的平稳过渡。伊尹的治国大略流芳后世,到春秋战国时期乃有伊尹学派形成。
  • 中国古代规模最大丛书:《四库全书》

    中国古代规模最大丛书:《四库全书》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热门推荐
  • 琴弦丫头:我的绝色王子

    琴弦丫头:我的绝色王子

    杜宇辰那因为疲惫而呈死灰色的眼突然亮了起来,他小心翼翼地拿起了琴,琴的面板光滑细致,弧度打磨和漆面都很精致,乌木的手感也恰到好处,算是上...
  • 探险记系列1

    探险记系列1

    深入神秘的地下世界----洞穴探险;与浮冰和冰山博弈——北极探险;向“未知的大陆”进军——南极探险;浩瀚宇宙,我们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对神秘所在的探险,依然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
  • 爸爸妈妈最难回答的问题

    爸爸妈妈最难回答的问题

    好奇是成长的原动力。在科学史上,许多重大的发明发现都与科学家小时候好奇心强密切相关。 愿意思考、喜欢探索是孩子的一种天性。每个健康的孩子都会这么做的。对许多家长来说,孩子的问题是许多欢乐和烦恼的源头。那么,如何面对对什么都充满好奇的孩子?善意的谎言或者是支支吾吾的解释?其实都不必要。本书作者辑纳了孩子最常提出的一百多个问题,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生长发育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回答,并请专家进行了分析和点评,无疑是一本父母必备的“问题宝典”。
  • 渔夫的幸福生活

    渔夫的幸福生活

    于游是一名普通的外来务工人员,为了淘金来到了大城市奋斗拼搏,高中学历的他只能从事苦力,两年来在海鲜市场做着搬运、打杂的工作。一次寻常发生在远洋渔船的抢鱼大战,让于游获得了一个“海龟壳”。 通过实践,逐渐掌握了潜海的能力,使其能和海鱼一样畅游大海,并且自主析出多余的盐分,汲取海水当中的氧气,且无惧压强、光线、海浪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融合了龟壳的于游,身上多了玄武图腾的印记产生了名为“鱼龙之气”的神秘力量,这种能力不仅可以进化水生物,任意潜入深海,其中还蕴涵了诸多神奇的能力。 大海是人类一直是竭力探寻的宝库,于游会如何使用利用这个契机可持续地开发海底资源?大龙虾、鲍鱼、金唇贝、金枪鱼、小黄鱼、深海鱼、诸多海底宝藏…… 且看于游如何在大都市中做一个职业渔夫,驾驶着远洋渔船,扬帆起航,过着幸福、快乐、逍遥的生活!
  • 钻石豪门:总裁聘金66亿

    钻石豪门:总裁聘金66亿

    【正文完结】他对她霸道禁锢,纠缠无度……“谁动你一根手指头,我要他一双手。你是我的心宠,没人敢碰你,你从出生始就注定是我的!”他是至尊总裁,金融界的霸者!为了征服这个女人,设下天罗地网,只等她乖乖中计!风洛洛又一次被夜袭,KAO,某男灼烫的气息扑面而来…看她如何驯服腹黑帝王!
  • 黑白道3:渗透

    黑白道3:渗透

    洪水中接连出现一男一女两具尸体,李斌良和战友们经缜密侦查,确认二人都是本市应届高中毕业生。为查明真相,他的足迹随着作家的笔迹奔走于各个校园之间,由此他涉足到一个从未涉及过的领域——教育……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喜田乐嫁

    喜田乐嫁

    张曦秀一睁眼,古代?穿越了?重生了!不错,就这么过吧,好歹看着是个官家小姐。不过,恶奴欺幼主?原来父母皆亡!不怕,张曦秀秀眉一立,斗恶奴拉幼弟,咱不过官小姐的日子,那就过地主田园新生活。
  • 成功人士都在看的金科玉律

    成功人士都在看的金科玉律

    这是一本浓缩着人类智慧精华的书。它向你展现的既有与伟大的自然法则相通的人类同生共存的金科玉律,也有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为人处世、走向成功的绝对规则。29夜每夜学到一个定律,成功就在你的脚下了
  • 祖国高于一切

    祖国高于一切

    《祖国高于一切》是陈祖芬的代表作,发表于1980年,讲述的是内燃机工程师王运丰,50年代初抛家别妻,带着3个孩子,从德国回国参加祖国建设的故事。在“文革”期间,他被打成“德国特务”,备受折磨,但他忍辱负重,全心全意地奉献自己的智慧才能,为祖国争得了权益和荣誉。作品以思想开阔、深沉而锋利见长。结构上分“柏林妻子”、“德国特务”、“中国母亲”三个组成部分,时间与空间跨度大,用意识流手法把时间上的跳跃和看似零散的内容巧妙地结构为完整的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