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13900000030

第30章 学习的方法(3)

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这句话和‘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的意思差不多。性格刚强的人说真话,心肠直,不转弯。但如果性格太刚,对人失去礼节,满不在乎,就会变得狂妄自大,唯我独尊,自我膨胀。

学习可以去除六弊。一个人具备仁、智、信、直、勇、刚的个性本是好事,但若缺少真正的修养,就会变成坏事。孔子告诉我们,不管你是哪种个性,主要的是,自己的要有内涵,要有真正的修养,在整个人生过程中不间断地更新自己,这才是学习之道。

孜孜不倦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

【原文】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因而不学,民期为下矣。”(《论语·季氏第十六》)

【今译】

孔子说:“生来就有知识是上等,学习而后有知识是次等,遇到困难再去学,再次一等;遇到困难仍然不学,这样的人就真是下等了。”

【评注】

杨氏曰:生知、学知以致困学,虽其质不同,然及其知之一也。故君子惟学之为贵。

没有谁“生而知之”,孔子就否认自己属于这一等:“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第七》)再一次强调自己是后天努力学习的结果,他从不炫耀自己的聪明才智,更不宣讲天才奇迹,总是强调孜孜不倦地学习,这正是孔子和《论语》谈论学习的要点之一。人们常讲,现在城市里的孩子生活条件好了,往往失去了奋发向上的动力。其实,贫困必然导致有动力吗?富裕必然导致没有动力吗?

也不是,这取决每个人的选择。生活在向富裕的方向变迁,没有人愿意过贫困的生活。但是,那些身处贫困的孩子们,当觉得家徒四壁的时候,你至少可以把改变贫困当做你学习和生活的动力。

美国历史上有一位副总统亨利·威尔逊在他的自传里这样说:我出生在贫困的家庭里。当我向母亲要一片面包,而她手中什么也没有时,那是一种什么滋味啊。我家确实穷极了,但我不甘心,我一定要改变这种情况,我不会像父亲那样生活,这个念头无时无刻不缠绕在心头。在10岁那年,我离开了家,当了11年的学徒工,每年可以接受一个月的学校教育。在我21岁生日之后的第一个月,我带着一队人马进入了人迹罕见的大森林,去采伐大圆木。在经受贫困的煎熬中,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境况,决不做贫穷的俘虏。一切都在变,只有我那颗渴望改变贫穷的心没变,我不让任何一个发展自,提升自我的机会溜走。在我21岁之前,我已经设法读了1000本好书,这对于一个农场里的穷孩子来说是多么艰巨的任务啊!在离开农场之后,我徒步到100里之外的马萨诸塞州的内笛克,去学习皮匠手艺。一年之后,我已经在内笛克的一个辩论俱乐部脱颖而出,成为其中的佼佼者了。几年后,我进入了国会,后来,我又竞选副总统,终于如愿以偿。

可以说,我一生所有的成就,都要归结于我这颗不甘贫穷的心。

只有勤奋工作,才能获得安身立命的基础,只有勤奋学习才能获得优异的成绩。因为勤奋是走向成功的阶梯,是生命之舟上的白帆,是雄鹰借以翱翔天际的双翅。如果你羡慕班上优等生出色的成绩、老师的赞许、同学的钦佩,请不要忘记,在你玩得不亦乐乎的时候,也许他们正在静静地读着课文,做着习题呢。

宋朝的王安石曾写过《伤仲永》一文,说的是:有个神童方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从此,家长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同县的人感到惊奇,都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觉得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再让他学习。可他长到十二三岁时,他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他的才能消失,沦为普通人。

仲永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但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这是因为他没有进行后天的勤奋学习。人生所或缺的不是才干而是志向,不是能力而是勤奋。所以,孔子说:“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论语·泰伯第八》)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无论是天纵奇才,还是先天不足者,都时时当以此自勉。天才无需自傲,凡人无需自卑,因为凡人每日勤劳,积至十年,虽愚亦智。而天才久不用功,,也会变得碌碌无为。

不懂就问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原文】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第五》)

【今译】

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封作‘文’呢?”孔子说:“他办事勤勉而欢喜学习,不羞耻到处询问、请教,所以封号叫‘文’。”

【评注】

朱子曰:凡人性敏者多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故谥法有以劝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

古代君主、大臣、贵族死后都要依据他平生事迹给一个称号,这就叫“谥”,所给称号也就叫谥号。关于“文”的谥号,《逸周书·谥法解》列了经纬天地、道德博厚、学勤好问、慈惠爱民等等多种品德,也就是说,凡是有这些品德之一的都可以谥为“文”。那么,孔文子到底是因为哪一方面的品德而被谥为“文”的呢?子贡由此而发出了疑问,孔子于是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其实也就是谥法所说的“学勤好问”。可见,孔子的回答是有所根据的。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对一般人来说,前者似乎还比较容易做到一些,后者就非常之难了。因为,敏而好学不外乎是聪明勤奋,这方面的典型,有“凿壁偷光”、“襄萤映雪”,甚至“头悬梁,锥刺股”等等。而不耻下问则是要向不如我们自己的人请教,这不仅仅是个好不好学的问题,而且还牵涉到自尊心、虚荣心的问题在内。

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的几十年间,读过八百多种典籍。在研讨古书时,发现诸家说法并不一致,且相互矛盾,便多方深入实际,亲自“采药”,同时向许多有实践经验的医生、药工、樵夫、渔夫等人请教,终于鉴别考证了历代记载的一千多种药物,为它们重新做出了科学结论。

不耻下问的关键是要有一颗谦虚的心,能向别人虚心求教。《论语·八佾第三》说孔子进入太庙,“每事问”。每件事情都要问个清楚明白,既不是假装不懂而明知故问,也不是真正完全不懂得,而是问一遍以求确认,实地印证自己所知和未知。这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许多著名的学者、科学家都依靠不耻下问来寻求积累知识。

俄国学者、诗人罗蒙诺索夫徒步两千公里到莫斯科求学,因为不是贵族子弟而被拒之学校门外。后来他装成贵族的儿子混进斯拉失——希腊——拉丁学院学习。因为不懂拉丁文,老师让他坐在最后一排。班上大都是十三四岁的孩子,他们笑他:“二十来岁的大傻瓜来学拉丁文!”但罗蒙诺索夫对老师的冷淡、同学的讥笑佯作不知,只是专心学习拉丁文造句。后来,他以卓越的才能和优良的拉丁文水平被派往德国学习。终于由一个打鱼的青年成为一位著名的科学家。这个成就,与他的不耻下问是分不开的。

俗话说:“一山还比一山高。”人不可自视过高,必须懂得谦虚为怀的道理。因为一个人若高傲自大,自然心中狂妄,不屑他人作为,无法接受别人的意见,尽管金玉良言也听不进去,真理事实也看不到了。这是自己遮住了眼,捂住了耳。只要是人,总会有弱点的,又怎可骄满自大,而阻碍自己与他人交流、切磋学问的通道呢?骄傲对自己来说,失去了进步的机会,实在是不明智的。

大海因为能容,所以能纳百川。一个谦卑虚心的人,勇于处处向人请教,在学问上自然获益匪浅。同时,由于他的谦敬,自然容易获得他人的友谊,增加自己学习、上进的机会,也练就了更多的才能,陶冶了更好的德性。

环境影响学习

性相近,习相远

【原文】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第十七》)

【今译】

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只是由于习染不同,而渐渐地相差很远了。”

【评注】

程子曰:此言气质之性,非言性之本也。若言其本,则性即是理,理无不善,孟子之言性善是也。何相近之有哉?

这里的“性”是指人的本性、天性、性情。

孔子重视教化,很少谈论人性与天道的问题。但他并不回避人性的话题。“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中的“性相近”,指先天的禀性互相接近。

顾亭林《日知录》中说:“孔子所谓相近,即以性善而言。若性有善有不善,其可谓之相近乎?”孙中山先生则具体说明:“人类要能够生存,就须有两件最大的事:第一件是保,第二件是养。保和养两件大事,是人类天天要做的。”“保”和“养”是人人所禀受的天性,亦即生命的表现,是孔子“性相近也”的最佳诠释。

习相远,指后天的环境、习惯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长了。

孔子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第十七》)上知、下愚的人,是不为教育和环境所改变的。但是这两类人为数极少。

我们所重视的,乃是界于上知、下愚之间,众多的“中人”。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论语,雍也第六》)皇疏云:“中人若遇善师,则可上;若遇恶人,则可下,故再举中人,明可上可下也。”刘宝楠论语正义说:“中人,为中知矣。”中等智能的人,易受后天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有的向善,有的向恶,因而彼此相远。

刘向《列女传·母仪》有个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母带着小孟轲(即后来的亚圣孟子),起初居住在公墓附一近。小孟轲跟着其他孩子一起玩,看见人们丧葬和拜墓进行的礼仪,也就跟着学。孟母看见孩子学这种事,说:“此非吾子所居处也。”便立即搬家。

这次搬到集市附近。小孟轲看见屠夫杀猪,也就跟着学。孟母见了说:“此非吾子所居处也。”便又搬家,这次搬到了学堂附近。小孟轲看见学堂里老师教学生读书,教学生礼仪,他也就跟着学,并要求母亲让他上学。母亲高兴地说:“真可以居吾子矣。”就让小孟轲上学,安心居住下来了。

孟母三迁,说明了学什么的重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靠近公墓,学丧事;靠近屠宰场,学杀猪;靠近学堂,要求上学。如果不迁到学堂附近的话,让小孟轲住在公墓或屠宰场,小孟轲长大了,不是为人办丧事,就是成为屠夫,而不可能成为一代名师。

与孟母三迁的故事对应的,有一个关于“狼孩”的故事。说的是一个孩子一生下来便被狼叼去,但狼并没有吃他,而是把他当作自己的狼崽养着。他吃的是狼奶,住的是狼窝,在狼的生存环境里长大。被人发现时,不仅不会人类的语言,甚至不会用两腿直立行走,而是像狼一样四肢着地奔跑,发出狼一样的嗥叫。因为他与人类最起码的文化隔绝,所以,他连最起码的人类的本领也没有学会,而是学会了狼的生存之道。

可见,人不会生而知之,大部分知识都是靠后天学习获得的。个人能有多大的成就,就得看个人的付出了。

学习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一个刚刚诞生的婴孩,是什么技能都不具备的,但是通过无意识的和有意识的学习,他会逐渐掌握说话、走路、识字等一些基本的技能,进入学校之后就开始了正规的学习过程,离开学校来到工作岗位,学习并没有中止,而是开始了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践的结合过程,在这个阶段,同样的学习本能让他变得更加完善起来,工作之后,通过向同事、书本、媒体等各种渠道的不断学习,一个人还有机会不断地充实自己。

在人的学习过程中,环境的重要性就可想而知了。古语“久人芝兰之室,不闻其香;久人鲍鱼之肆,不闻其臭”,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一直处在一个充满花草香气的环境里,久而久之被感染了,也就不觉得格外的香了;如果长期居住在贩卖臭鱼臭虾的环境里,久而久之习惯了这种不好的味道,也就不觉得了。这说明了一个人周围的环境对于他的品位和性格的影响。

同类推荐
  • 男人模式:3000年关于男子品性的智者高论

    男人模式:3000年关于男子品性的智者高论

    本书汇集了自荷马以来西方的经典文学、哲学、历史作品中对男人品性和形象的描述,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思考男人之道的窗口。通过这扇窗口,读者看到了骑士时代的男子、绅士时代的男子、智慧的男子、家庭中的男子、从政的男子、高尚的男子、美国男子以及后现代的男子,看到他们的勇气、信心、智慧、浪漫、困惑。书中所选,既有对男人品性的哲学和道德思辨,自亚里斯多德到奥古斯丁,到培根,剖析男性美德的细微之处;也有对男人角色的有力辩护,自古罗马的卡托到戴高乐以至肯尼迪,先贤之训诫名言,值得深思;更有对男子形象与模式的生动描摹,自荷马笔下的俄底修斯到中世纪的浪漫骑士,无不是经典男人气质的体现,给人以深刻印象。
  • 明代哲学史(修订版)

    明代哲学史(修订版)

    本书是国内外第一部系统阐述明代哲学的专著,内容包括明代初年的朱子学,阳明心学的先驱,王阳明的良知之学,阳明各派弟子主要是浙中、江右、泰州对阳明学的发展,明代中后期的朱子学,明末东林、蕺山对朱子与阳明的融合,黄宗羲、方以智、王夫之等明清之际思想家对明朝学术的反省与总结,以及明代佛教、道教与儒学的会通,天主教初传时期与本土文化的碰撞与吸收等,较为清晰地勾勒出了明代哲学的发展脉络。在论述中,注意各家的独特性及其思想深度,各思想家在整个明代哲学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及其相互影响。对明代哲学的独特问题如良知的有无、动静、中和及本体与功夫、先天与后天等有深入阐发。
  • 求学集

    求学集

    “求学”,既有作者对不懈追求学问的自励,也有对继续求学医院的表达。收入本书的文稿主要是作者于2008年1月至2012年7月期间的作品。其时,作者在北京联合大学和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机关任职。本书主要是对作者这段那时间工作和学习的一种记录,或一种既你那,包括论文、调研报告、读书笔记、讲稿等。
  • 政治学

    政治学

    《政治学》被公认是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最重要的政治学论著,也是西方传统政治学的开创之作。它所建立的体系和一系列政治观点,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论语(白话全译)

    论语(白话全译)

    本书包括原典、注释、名家注解、译文、解读五部分。旨在方便读者对照原文加深对《论语》的理解,并能联系实际,透彻领悟《论语》的精神内涵,切实达到提高自身修养的目的。《论语》的经典之处就在常读常新,任何人在任何时候,只要开卷就会受益。
热门推荐
  • 宠妻之一宠到底

    宠妻之一宠到底

    本文1v1,温馨宠文+女强+腹黑+搞笑+火爆她,唐云菲,出生于家道中落之家,一贫如洗,父母皆有病,弟妹皆幼,一家之主就指望她来当了。他,孙开江,纨绔子弟,英俊潇洒,风流倜傥。有钱有权有势,名副其实的黄金单身汉,是女人梦寐以求的金龟婿。可惜,身患绝症,朝不保夕。孙家冲喜广告遍布盘龙镇,机缘巧合,偏偏让她遇上了。为了治好父母之病,解决弟妹的温饱,她义无反顾地嫁入了豪门,给病殃殃的孙开江冲喜。冒着守寡的风险,为了那区区300两冲喜赏银,为了支撑起这个支离破碎的家。上天怜悯,冲喜成功了……她,一朝冲喜,嫁入豪门,身价百倍,命运也从此改变了。孙家豪门,人数众多,鱼龙混杂,总共108口人,在这大繁杂的大玩意之下,各种纷争,勾心斗角自然是层出不穷。俗话说:枪打出头鸟,刀砍地头蛇,豪门深似海,想呆在豪门,必先学会为人之道,处世之道,敛光采,收锋芒,修身养性,好好表现吧!然而,天不如人愿,付诸努力东流了。婆婆狠毒刁难,尖酸刻薄,欲送她去地狱。小姑子心狠手辣,无恶不作,想让她头破血流。小叔子笑里藏刀,设计陷害,毁她清白。管家无中生有,挑拨离间,陷她于不仁不义。
  • 爱的欺负:驯服小老婆

    爱的欺负:驯服小老婆

    他是高高在上的霸道总裁,她是顽强小白领。恶劣的他一向坚持一个原则:爱她就要欺负她。他还打算逼她结婚,据为己有。她愤然“你这魔鬼,强枪民女”,他撇嘴“我怎么可能是魔鬼?因为近亲禁止结婚”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丑女无敌

    丑女无敌

    从女孩的性格、气质、品位、社交、心理、才智、处世、财商、爱情、婚姻、职场等角度,全方位地讲述现代女孩获取成功的必备要素。希望本书能让所有女孩有机会重新评估自己的生活方式,修炼出一个美丽的自己!也希望它能给读者带来一丝美丽的灵感,一份成功的自信,一把安身的钥匙,一道立命的光环!
  • 杨妃传

    杨妃传

    初入深宫杨瑜惟求安稳度日,她步步小心,却换来了步步惊心。她只想低调的活下去,但是家人却惨遭横死。后宫心计美人如蛇蝎,她绝不认命,俗话说:女人不狠地位不稳。看低调宫妃如何翻身逆袭,权势在手,宫斗虐渣渣,成就一代传奇。唐懿宗李漼之妃杨氏,原封楚国夫人,死后追赠贵妃。正史未见记载,却有着极其哀怨忧伤的墓志铭;这是怎样的女子,不见于正史,却让皇帝念念不忘?末唐的大明宫中,又上演着怎样的传奇?风谲云诡的后宫,一幅浩大的宫谋权计正在缓缓拉开,诡秘莫测!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曾国藩做人智慧,胡雪岩经商谋略

    曾国藩做人智慧,胡雪岩经商谋略

    商海博弈必读胡雪岩,官商策略,商战权谋打造一代红顶商人;为人处世须学曾国藩,内圣外王,传统智慧成就一代中兴名臣。为官经商、创业投资、突破困局、持家教子……让我们在曾国藩、胡雪岩的传奇人生中找到最传统的中国式智慧。
  • 文秘英语对答如流

    文秘英语对答如流

    该书内容真实鲜活,共包括电话、客户来访、邮电通讯、招聘、培训和面试、秘书人际关系、安排行程和会议、日常工作用语、与外宾交流、办公事务英语以及处理紧急事件十个章节。该书内容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互动问答、高频精句、场景会话、金词放送、精彩片段。
  • 荆棘领域

    荆棘领域

    挥剑,斩开荆棘!冲锋,勇往直前!神辉,照耀一切!这是一个帝国最后一位神辉骑士受恶魔诱惑后发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