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98300000003

第3章 方便法门——直指人心,顿悟成佛(3)

我们知道,大海很辽阔,但比大海更辽阔的是天空,而比天空更辽阔的则是我们的心。大海、天空再辽阔,也毕竟有限,而我们的心却是无限!在这个无限的世界里,我们充实富有,我们自由自在!

观是何人,心为何物?

当年,禅宗四祖道信将衣钵传付与五祖弘忍之后,离开了黄梅双峰山,单人轻舟,顺江而下,不一日,到达了白下(今南京辖区内)。他弃舟登岸,来到了五色祥云笼罩的牛头山幽栖寺,道信大师问寺里的僧人:“这里可有修道的人?”

一个僧人听得道信如此之问,不高兴了,乜斜了他一眼,悻悻地说道:“出家人,哪个不是修道的人啊!

四祖道信一笑:“啊,你说,哪个是修道的人?”

这位老僧想了想,恍然大悟似的一拍膝盖,说:“嗨,我想起来了!从这里向深山更深处走十里,有一个名叫法融的僧人独自住在那里。由于他整天只是坐禅,看见别人从不理睬,更不站起来迎接,所以大家都叫他‘懒融’。据有人看见,他打坐时,有白猿献果、百鸟衔花的神异。莫非,你找的是他?”

果然是懒融,他对四祖道信的到来视而不见,依旧端坐如故。四祖问他呆坐着干什么?他说观心。四祖不动声色地说:“观是何人,心为何物?”

对这个学佛参禅的重要话头,法融无法应对,便乖乖站立起来。当他得知问话者是大名鼎鼎的四祖道信时,连忙施礼。

山里已经十分清静了,但四祖却非常奇特地问道:“除了这里,还有更安静的地方吗?”

法融不明四祖此话中的玄机,竟将四祖引到了他安歇的草庵——他认为更清静的地方。

■感悟——

这故事四祖问了懒融两个问题,均蕴含着凛冽的禅机。“观是何人,心为何物?”如同怀让开示马祖一样,磨砖不能成镜,观心岂能成佛?

第二个问题,“除了这里,还有更安静的地方吗?”,四祖实际在说,你法融日夜劳神费力将自己限制在清静中,正是为了所谓的清静而忙得不亦乐乎,热闹非凡啊!心灵的真正清净,不在于外境的清静与热闹,而就在我们的内心。

心即是佛,佛即是心

法融平日与虎狼为侣,以猛兽为友,所以,他的草庵前虎踞狼奔,很是吓人。四祖故作恐怖状,受了惊吓似的举起了双手。法融心里大惑不解:你既然是悟道的大宗师,难道还有惧怕虎狼的恐怖之心吗?因此,他说道:“你还有这个在?”

四祖反问:“你看到了什么?”

这话,如同“观者何人,心为何物”一样,里面有毒!法融没有拣择出来,拿了一只瓦钵,去给远道而来的四祖舀泉水了。四阻趁机在法融经常打坐的石凳上写了一个“佛”字。法融端水回来,刚想落座,忽然发现自己差点坐在“佛”上,悚然震惊,跳开老远。

四祖笑着问道:“你还有这个在吗?’

法融不禁打了个寒战。——这是发自灵魂的惊颤!因为,四祖自从到来,机锋百出,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导步步紧逼,终于使得法融对自己原来的修行方法从根本上产生了动摇。他跪倒在道信跟前,请示禅的真要。

四祖道信说道:“千百万佛法法门,同归于方寸之间;无数美妙的德行,也都源于心灵。这也就是说,佛法所说的戒、定、慧,以及神通妙用,你都自然具备,这一切都不离你的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无二无别。”

法融大彻大悟。

■感悟——

外境本来就没有好恶、美丑、静闹等等分别,所有的差异都是因我们的心而升起,我们以自己的好恶为取舍标准,外境才会出现了差别。比如,我们认为污泥很脏,可是,美丽的莲花只有在污泥中才能生长;你若好心好意将泥鳅放在清水里,它只会死亡!因此,我们的心若不起波澜,烦恼又从哪里生起呢?心灵平静如镜,便能平等地影现出外界的一切,你就能遍照无遗了。尽管天上风云变幻,你只要随心自在,不加上任何对治的方法,自会风消云散。

佛性平等,普度众生

鹤林玄素,是牛头宗第六代禅师。在禅宗史上,他并不知名,但他对禅宗的领悟,境界却是很高的。

一天,有人敲响了鹤林寺的大门。玄素禅师问道:“什么人?”

“是僧人。”门外之人回答。

玄素禅师说:“莫说是僧人,就是佛祖来了也不接纳!”

“为什么不接纳?”禅僧追问。

玄素回答:“这里没有你栖身的地方。”

几句问答,禅机盎然。

山下,有一位屠夫,牛羊猪狗,什么都宰杀。每年死在他手里的性命,不知多少!有一天,他来到鹤林寺,请求玄素禅师某日到他家里去设斋供。玄素禅师毫不犹豫,一口答应了。

等到那一天,玄素禅师准备齐当,果真要下山赴约。

在山门口,几个好心的僧人拦住了他,劝说他不要与这种人来往,以免坏了名声。玄素说:“佛性平等,对于任何人都是一样。声誉显赫也好,名声狼藉也罢,只要是可度化的人,我就去度化他,这又有什么差别呢?”

■感悟——

禅宗认为众生平等,人人都有佛性,只要开悟,皆可成佛。这就是大乘与小乘的不同之处。小乘认为只有少数人才有佛性,才可以修炼成佛。在小乘看来,杀生害命的屠夫不可能会有什么佛性,因此,要度化他们是很困难的。玄素不愧是禅林一代宗师,为了普度众生,可以舍弃名声,颇有地藏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

度化众生

大士,是佛教对“菩萨”一词义译的简称。既然被尊为菩萨,可见他极受尊重。傅大士是南朝时期人,他出生在浙江东阳郡义乌县双林乡傅姓人家,因此,后来人们都叫他傅大士,他本名傅翕。在家时,他常与同伴在稽亭河上捕鱼,捕到鱼后,他总是将鱼笼沉入水中,祈祷说:“要离开的就离开,愿意留下来的就留下来。”他的鱼往往要跑掉一大半,卖得钱比其他人少很多。大伙都笑话他愚蠢。

他24岁时(达摩祖师来中国的第二年),有一位印度高僧找到了他,因高僧一身头陀(苦行僧)打扮,又住在中岳嵩山,故人们称他为“嵩头陀”。那天,嵩头陀在河边一把拽住正在捕鱼的傅翕,莫名其妙地说:“你不记得我啦?我与你一同在毗婆尸佛(释迦牟尼佛之前的六佛之首)面前发过誓言,现在兜率天宫还存有你我的衣钵,你到哪一天才回头啊?”

傅翕被他说得一头雾水。嵩头陀将他拉到水边,教他临水观影。一阵轻风吹皱了一河清水,波纹荡漾,漪澜摇曳,水中的影像就恍若梦幻了。许是水波的作用,许是一时眼花,恍惚间,傅翕看到自己的头上竟然有着菩萨、圣人才有的圆光、宝盖等瑞象。一瞬间,那消失了的记忆猛然清晰起来,迷雾一般的前缘历历在目。

嵩头陀知道他开悟了,说:“你何时出家,何时重返天宫?”

傅大士笑道:“熔炉之所钝铁多,良医门前病人多。度化众生,才是我的当务之急,何必只想天堂佛国之乐呢!”

如此菩萨胸怀,正是参禅学佛的精要所在。此后,傅大士没有走出家避世之路,而是像泥中红莲,普度众生。

■感悟——

佛教讲前世今生,讲灵魂轮回。当然,从科学的角度讲,这些都是没有找到科学根据的,因此,傅大士看到水中的种种前世倒影,不过是由于长期受佛教思想影响而产生的幻觉而已。但正是这一幻觉,让他顿悟。顿悟后的他,并没有只身进入佛国,而是继续留在俗界,发愿普度众生。这正是菩萨胸怀、禅宗境界。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归静禅师是一位丹青妙手,他笔下的山川草木、花鸟鱼虫无不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有一次,归静禅师去参加几位文友的雅集,其中一位风流秀才携妓前来。席间,数位江南名妓操琴鼓板,且歌且舞,其歌缠绵,其舞曼妙,风韵万千,风情万种。众人皆醺醺然欲醉欲仙,唯有归静禅师默默静坐,不为所动。

风流秀才出了一个馊主意,请归静禅师用升华的妙笔,将歌妓们妙不可言的舞姿描绘下来。归静禅师断然拒绝,说:“出家之人,隔墙听到妇女的钗簪之声,都是犯戒,何况当面为舞女作画呢!”

秀才嬉皮笑脸地说:“可是,你不但看了她们的舞蹈,还听了她的歌声,也已经破戒了,索性就再破一次吧!”

归静禅师说:“你们的孔夫子说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心不在焉。”

“你是不是心不在焉,有谁知道呢?”

秀才强词夺理,众人跟着起哄,非要归静禅师当众挥毫不可。归静禅师说是准备笔墨,退到朋友的书房,砰然关闭了房门,再也不肯出来。秀才让一位妓女坐在书房门口,半真半假说:“等那和尚出来,你就一把抱住他,看他如何!”

不知过了多久,总不见归静禅师出来,而且,书房里连一丁点动静都没有。秀才捅开窗户纸往里一看,顿时吓傻了——

房梁上吊着一个人,一个光头的人——自然是归静禅师。

众人急忙撞开房门,一拥而入,不由得再次惊呆了——哪里有什么人上吊呢,那不过是墙上的画像——归静禅师的杰作。

归静禅师呢?他趁着混乱,早已溜之大吉了。

■感悟——

禅宗虽然与传统佛教不同,可以破戒,即可以破除佛门规定的种种清规戒律,但破戒并不意味着可以胡来。破戒的目的是让人们获得更大的自由,让心灵更加宁静,而不受戒律的干扰。但倘若以破戒为借口,放任自己,那么你的心灵就会躁动不安,很难保持宁静了,最后,人将成为欲望的奴隶,也就没有真正的自由可言了。

生活之路,人生之路

有一次,归静禅师被皇帝请到了京城,住进了皇家的御花园。皇帝说:“听说你的绘画很神奇,你能用一幅画描绘出人生之路吗?”

人生之路,岂能用图画描绘?然而,归静禅师却点了点头,说:“试试吧。”

一天、两天过去了,归静禅师呆在画室,毫无动静。十天、半月过去了,归静禅师说仍未画好。而且,他的画室整天门窗紧闭,不允许任何人进入。

半年时光悠然而逝,初春的萌芽已经变成了飘飘黄叶。皇帝再次召见归静禅师,急切地说:“我对你的那幅画越来越感兴趣了,不知你何时能画好?”

归静禅师微微一笑,说:“我的画已经准备好了,但是,不知欣赏画的人准备好了没有?”

皇帝急不可耐地跟着归静禅师来到画室。禅师说:“不用进屋,站在大门口,在远处欣赏就可以了。”

说着,他推开门。于是,画室之内,整整一面墙的壁画扑面而来。

画面上,山峰耸立,沟壑纵横,溪流洄转,林木葱茏。画面正中是一座房子,房子向外开了一扇门,门外,一条小路蜿蜒在林木丛中。它弯弯曲曲,忽左忽右,忽上忽下,时宽时窄,时隐时现,隐没在一抹远山里,不知它通向哪里,更不知它终于何方……

皇帝指着小路问道:“那是一条什么路?”

归静禅师说:“这就是生活之路,人生之路。”

皇帝又问:“它通向何处?”

归静禅师说:“我去看看。”

归静禅师竟然真的走进了画中,通过那扇门,踏上小路,走向遥远,渐渐消失在远山的青黛之中……

皇帝等了很长时间,归静禅师却一直没有回来。他好奇地走进画室,走到壁画前面。于是,他惊讶地发现,那扇门,居然是真的!门外蜿蜒的小路,就是园林中的曲折的花径,通向远方的群山。

■感悟——

在禅宗看来,人和自然是合一的,因此许多禅师非常强调观照自然,并把它看作是领悟佛法的途径,“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佛身充满于法界”,佛法“如朗月处空,无不见者”。因此,要领悟佛法,就必须观照自然。

可见,这里,归静禅师是想借助自己的生花妙笔向皇帝开示:真正的人生之路是回归自然。

送你一碟稀罕菜

隋代障洪山智舜禅师,原籍赵州(今河北赵县)。他平凡普通,并不是一位著名人物。然而,他走在大街上,很能吸引人们的视线,因为,他的光头太光了,比一般和尚的头还要光——连耳朵都没有。他之所以没有耳朵,是因为他将自己的耳朵当一盘咸菜送人了。

那年,智舜禅师开悟之后,一双草鞋,一顶斗笠,一只瓦钵,一条禅杖,开始了云游生涯。一日,他走到赞皇县(今河北省)许亭山,爱其幽静,便在树下坐了下来,进入了妙不可言的禅定境界。

忽然,一阵“咯咯”的鸣叫声,一只身受箭伤的野鸡落在了智舜禅师面前。禅师急忙用衣袖遮藏住这个危在旦夕的小生命。天晓得野鸡是否通灵性,它真的感受到了禅师的善意,俯在他的袖中一动不动。

然而,目光锐利的猎人还是从地上的血迹察觉到了猎物所在,伸手向智舜禅师索要:“被你藏起来的那只野鸡,是我射中的。请和尚还给我。”

禅师不愿意破戒撒谎,劝说猎人道:“它虽然弱小,可也是一生命,您大慈大悲,就放过它吧。”

猎人振振有辞:“我也是生命,它不过是一盘菜。我正需要用它维持生命呢!”

智舜禅师耐心说:“老僧身上的袈裟,大概也能换来一盘菜,你拿去吧。”

猎人摇摇头:“山里没有卖东西的,就算是黄金,也换不到食物。”

智舜禅师见猎人不肯罢休,便抽出了锋利的戒刀。猎人马上跳开,拉弓搭箭,喝道:“你要干什么?它不过是一只野鸡,值得你为它拼命吗?”

禅师一笑,手中的戒刀没有砍向猎人,而是挥刀割下了自己的两只耳朵,递给猎人:“你吃过猪耳、羊耳、牛耳,一定没吃过人耳。我这两只耳朵,虽然不如一只野鸡肉多,但也能做成一碟稀罕菜。”

猎人望着那两只鲜血淋淋、尚在微微颤抖的耳朵,大惊失色,继而幡然顿悟,折断弓箭,“扑通”一下跪倒在地。

■感悟——

佛陀曾经舍身饲虎,割肉喂鹰,而今智舜禅师削耳代鸡,送与猎人,这正是“但为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佛教何以激烈反对杀生害命?因为在佛教看来,众生平等,“众生”并不仅仅是人类,而是包括一切有生命的物体,它们都有佛性,都是可以度化的对象。佛家常讲,我佛慈悲,普度众生。因此,我们对于众生应该尊重,更应该珍惜它们的生命。

仙涯教徒

仙涯禅师悟道之后,被请到博多寺任方丈。

仙涯禅师有一位名叫湛元的徒弟,他本来是一个游手好闲的浪荡公子。出家为僧之后恶习不改,时常在夜晚寺院打板止静后,偷偷翻墙出去,也不知到什么地方与狐朋狗友们鬼混去了。

天长日久,寺院众僧对他的行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大家非常气愤,认为湛元的行为败坏了寺院的名声,玷污了禅僧的形象,按照寺规,应该驱逐他出寺。仙涯禅师对这一切当然心知肚明。

一个风雪交加的寒夜,仙涯禅师巡院时,在寺院一个僻静的墙角,发现了一条凳子。他知道,准是湛元趁着风雪夜,又悄悄翻墙溜出去游玩了。仙涯禅师发现,凳子落上雪粒之后,变得异常光滑,踩上去很容易滑下来。于是,他轻轻拂去凳子上的积雪。然而,雪仍在下个不停。不一会儿,凳子上又落上了一层雪。仙涯禅师就将凳子移开,自己在湛元放凳子的老地方静静坐了下来。仙涯禅师任严寒刺骨,风雪狂虐,静静坐在那里,一动不动。

直到拂晓时分,湛元才从外面回来。他用脚试探着踩在原来放凳子的地方:许是雪厚吧,软绵绵的,一点也不滑。等他安全落地,才发现自己是踩在一个人的头上!而这满身雪花的人,竟是自己的师父!他除了全身颤抖,什么都不会了——吓蒙了!

仙涯禅师只是淡淡地说:“现在已是凌晨,天气更冷了,快些回屋吧,小心着凉。”

说完,仙涯像是任何事儿都没发生过一样,转身回去了。此后,仙涯禅师从未对任何人提过这件事情。而湛元,从此不再夜游了。

■感悟——

在禅宗看来,人性本善(因为人人都有佛性),像湛元之所以变坏,是因为受了不良环境的诱惑,环境把他那善良的本性给遮住了。因此,要使湛元重新学好,就只须把他内心深处的佛性、善根发掘出来。发掘佛性、善根的最好办法,则是以慈悲为怀。仙涯禅师的慈悲好比是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前,湛元照见了自己的佛性、善根,于是,他顿悟了。

憨山开悟

同类推荐
  • 《金刚经》到底说什么:与南怀瑾商榷

    《金刚经》到底说什么:与南怀瑾商榷

    出家六年,精研佛经,一朝归来,即向文化大师南怀瑾叫板!此人就是本书作者董子竹。他认为,东方文化必须全面重估。六年如一日诵读《金刚经》,对儒佛道三家均有深入研究的董子竹认为:当代学者对中国文化的阐释存在着太多的漏洞与谬误。
  • 佛眼观生死

    佛眼观生死

    人活在这个世上,最关心的事情莫过于生死。人从哪里来,又将往哪里去,这是一个相当具有诱惑力,但是又常常被人避忌的课题。佛教利用其精妙的“缘生观”为我们解读了生命的密码——“一切有情,因缘生成;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生无常,不必执着;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珍惜眼前,活在当下;父母是佛,提早尽孝;生命是宝,务必珍惜;众生平等,慈悲为怀;把握自己,把握人生;临终关怀,直面死亡:涅槃境界,得大自在。”只要参透了这些道理,就可以自在地活在世上,不悔地走完人生旅程。本书从佛教经典的阐述、佛学大师的讲话和专著,以及佛学界人士的研究中,精心挑选了百余篇关于生死问题的章节,分门别类,集合成书,教化大众。
  • 藏传佛教认识论

    藏传佛教认识论

    量学因明视为打开佛教教理宝库的金钥匙,是证明佛与佛法正确可信的有力理论武器,将量学因明作为佛学的基础课,正式列为显学五部之首。宗喀巴大师就用因明学这只明察秋毫的“世间”慧眼和“打开教理宝库的金钥匙”,重新全面审视了印藏学者的一切经论学说,拨开了重重迷雾,打开了一个个症结,对那些被缺乏精细理性思辨素质的历代的解经者们搞得乱无头绪、错误百出、违经背理的学说观点,一一做了纠正,一个更合乎理性的、新的显密佛教理论体系,被创建了起来。
  • 佛修大智,道养心性

    佛修大智,道养心性

    谈佛论道,目的是去除我们心灵上的杂念,智慧一旦在生活中发挥功用,则活泼自然,不受欲念牵累,让人焕发全新的生命活力,扭转人生危局。同时,有了佛道,就有了富有大千的生活,它如同山中的清泉,可以洗涤心灵的尘埃,用一颗平和清净的心,创造自己的事业,开创人生的辉煌。
  • 如果会吃饭,你就会成佛

    如果会吃饭,你就会成佛

    对所有在红尘中还为“得不到”、“放不下”而烦恼的人,尤其是郁闷、忙碌、焦虑的上班族来说,想要像佛一样淡定,似乎是天方夜谭……  
热门推荐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高手神话

    高手神话

    网游里的江湖不再只是只是网游。葵花宝典,辟邪剑谱,降龙十八掌,易筋经……只要你有实力,什么不可一世的人物都可以被你踩在脚……不论你是什么控,只要你有实力,在这里,一并都可以拥有……
  • 春秋配

    春秋配

    叙述主角李春发、姜秋莲与张秋联三人曲折离奇、最终结为夫妻的故事。戏曲《春秋配》据此改编。这是一部以公案情节为主,辅以言情和侠义情节的小说。小说情节曲折离奇,悬念迭起,引人入胜;人物对话生动传神,心理刻画亦颇细微。
  • 无声的惊雷(原创经典作品)

    无声的惊雷(原创经典作品)

    善读精品美文,拾取久违的感动;体悟百味人生,感受成长的快乐。阅读其间,时而在惊险悬疑的案件中悚然而惊,时而为体察入微的真情潸然泪下,时而又涌动着想针砭时弊的激情……掩卷而思,人性的美丑,世事的善恶,人生际遇的变幻无常不禁让人感慨万千。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影响中国学生的经典成语故事之七

    影响中国学生的经典成语故事之七

    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并常常附带有感情色彩,包括贬义和褒义,当然,也有中性的。“影响中国学生的经典成语故事”汇集了众多的成语,详细地讲解了其释义及相关出处,使读者在增长知识的基础上、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
  • 中国音乐故事

    中国音乐故事

    《青少年艺术欣赏讲堂:中国音乐故事》主要内容包括:伶伦制律、最早的情歌、夔是人还是兽、姜子牙歌动西伯侯、孔子闻《韶》、孔子学琴、宁戚敲牛角歌动齐桓公、伯牙学琴、囚车里的歌声、师旷奏乐、师旷以琴撞晋平公、师文学琴、百里奚听歌认妻等
  • 错嫁

    错嫁

    “无论今生是贫是富,都要入赘王府。人在世,不背诺啊!”齐博看着一脸悲痛的母亲,想着大着肚子的落雪。他该怎么办?他能怎么办?新婚之夜,郡主。望着齐博好久,才轻轻而又认真地说:“如果她果真怀了你的孩子,那么她的孩子也是我的孩子!我不介意你这么快就纳妾……”“我没要纳妾!”
  • 弟子规·增广贤文·声律启蒙·幼学琼林

    弟子规·增广贤文·声律启蒙·幼学琼林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著。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详述了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养成忠厚仁爱道德风尚的经典教材。《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是一部古训集、民间谚语集。其内容汇集了为人处世的各类谚语,很有哲理性,释道儒各方面的思想均有体现。《声律启蒙》按韵分部,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虚实应对。从单字到双字、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最初名叫《幼学须知》,又称《成语考》《故事寻源》。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