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81100000035

第35章 发人深省的哲学名言(2)

水的力量很大,“能载舟,亦能覆舟”,平静时清凉可鉴,爆发时洪水如潮。虽然是弱者,但需要爆发的时候,也是当仁不让。水虽然至柔,却是能够以柔克刚。老子说:“以天下之至柔,驰聘天下之至坚。”他以水作比喻,说“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胜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做人要像水一样,谦恭自持,“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人过于刚,宁折不弯,必有后祸。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是谁说的?有何含义?

荀子坚持“人性恶”的主张。那么,既然人心都是邪恶的,又何以出现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呢?在这个问题上,荀子的解释和孟子恰恰相反:那些保持人之本性的人恰恰是小人,凡是失去本性,接受后天教化的人,反倒成为了君子。这就是荀子“性恶善伪”的全部含义。“尧舜者,非生而具者也,夫起于变故,成乎修修之为也。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所谓学问之道,并不是要还原什么人的真心,恢复人的什么本能,而恰恰是通过“礼教”(礼的教育),使之从恶人变为善人,从原始人变成文明的人。

荀子认为,人在本性上是恶的,那是因为人都有着无法根除的欲望。但是,人却能改造,通过社会的改造,人一方面能将自己的这些欲求通过一种文明的方式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又能通过“礼乐”的教化化解一部分欲求。这样一来,人就变得文明了。“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化”就是改造人性。无论尧、舜、桀、跖,还是君子、小人,他们的本性都有“好荣恶辱,好利恶害”,即恶的一面。但是,“圣人之所以异于众者,伪也”。这种“伪”,就是“化性”,即通过后天的努力改变其本性中恶的一面。对性,是“顺”,是“纵”,还是“化”、“伪”,是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小人之所以成为小人的关键所在。所以,荀子虽然讲性恶,但其目的和重心是在谈“伪”,旨在突出礼义对于人的重要性。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境?

朱熹在《与陈师中书》中说:“昔伊川先生尝论此事,以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自世俗观之,诚为迂阔;然自知经识理之君子观之,当有以知其不可易也。”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本是程颐说过的话,这里朱熹又提起,于是就有人认为这是罪恶的朱熹提出的“反人类”的语言,因此朱熹就成了迫害中国妇女的罪魁祸首。就此,很多人骂朱熹,说他是封建卫道士,是吃人不吐骨头的刽子手。

其实,这里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绝对不能理解为是朱熹针对妇女而提出的,朱熹的一整套理论学说可以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几个字来代替。可以说,他的学说是做人的哲学,是教导人如何做一个杰出的人、高尚的人、了不起的人、伟大的人……朱熹本人从没有针对妇女提出些什么具体要求,朱熹更没要求女性要比看待生命还重要地看待自己的贞操。这里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和与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经典儒家语言一样,都是针对知经识理的大男人提出来的。更主要的是针对知经识理的君主提出来的,目的是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这指的是一个男人的气节与骨气。“失节”重于“饿死”“气节”重于“生命”,这涉及到一个人的人生观、生死观的问题,也是对男人的更高层次的精神要求。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出自哪里?是何意思?

这句有名的话,见于《庄子·大宗师》。原话是:“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泉水干涸后,两条鱼未能及时离开,终受困于陆地的小洼。两条鱼朝夕相处,只能相互把自己嘴里的泡沫喂到对方嘴里相互湿润以求生存。这情景的确感人,但是这个故事后面还有一句话,不如相忘于江湖。相濡以沫虽感人,但是无论如何都不如彼此互相忘记,畅游于江湖之中。这样,既没有了感动,也没有了伤害,剩下的只是自由自在地遨游。对于尧的贤德和桀的残暴,与其称誉尧而谴责桀,不如把两者都忘掉而把他们的作为都归于大道流转。

在庄子看来,混沌无知的状态,是万物最为适宜的状态。不管是什么东西,不管它与其他东西的处境是多么不同,或高或低,或热或凉,或干或湿,或净或脏,只要是合于自己的原本真性,它就会生活得很自在,以致达到什么都不感觉,什么全都忘记的程度。庄子把这种情况称为“相忘”,就是完全适宜,无所感知,把所有的东西都化于无形。与此相反,一旦脱离了与其原本相适应的环境,它就会感到不适,甚至受到伤害,不管他眼下所处的环境在旁人看来多优越,多么令人羡慕,也毫不例外。乌鸦不是染黑的,海鸥也不是洗白的。自然的黑,自然的白,自由自在。乌鸦与海鸥,相看两不厌。

●如何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出自《孟子·告子下》,意思是说,艰苦的生活环境能够锻炼人们坚强意志,激励人们不断进取;安乐的生活条件容易腐蚀人,沉湎其中会走向颓废乃至灭亡。这是古往今来从无数正反两方面经验中总结、提炼出来的警世良言,是一部人才成败史、国家兴亡史所证实的客观规律。

这是一句人人尽知的名言,花费太多的口舌去向读者解释它的意义也是自讨无趣。但明白其中的道理是一回事,能在现实中去恪守又是另外一回事。人往往总是在事情无法挽回的时候才知道后悔,总是在艰苦的环境中才知道奋进。忆苦思甜,也许只能起到表面的教育意义,因脱离了当时的情景,很难给被教育者以震撼。所以,让人时刻有忧患之心,还不如让其置身于紧张、忧患的环境当中去,要让人奋斗,还不如时刻让他有压力。所以说,如果想始终有“生路”,那就要始终生活在“忧患”的环境中。这种环境不能造假,必须是实实在在的“忧患”。不如此,就会滋生“死于安乐”的土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很多伟大的政治家都喜欢斗争,他们喜欢有对立面,喜欢有矛盾,因为他们知道,敌人存在可能正是自己存在下去的理由。

★政治理想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体现了老子什么思想?

语出《道德经》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老子说,当人们不知道如何行为才能符合天地运作法则而得顺境之时,社会上还能以“仁德”“信义”维持基本的秩序。当社会上连“仁德”“信义”都不能发挥功用时,就会出现所谓“大智慧”的贤者,来建立典章制度供大家遵守。但是,此时也往往会同时伴随一些沽名钓誉、虚有其表的人,假扮智者来扰乱社会。所以说,过于苛求,必然导致其反面。在这里,老子仍然在消解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正像今天,我们在大街上看到很多警察,你是感到有安全感呢,还是感到没有安全感?如果让老子来说,肯定是不安全。因为有警察证明最近形势比较紧张,或者出了什么事情。否则,出现这么多警察干什么!所以说,社会治理的境界是没有警察,而不是让警察越来越多。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老子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圣人是不会作为的,顺乎大道而行,哪里来的圣人?

●老子设想的“小国寡民”是什么样子的?

据《老子》记载:“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大致是说,国家要小,百姓也要少,有了效率高达十倍百倍的机器也不使用。使百姓看重生命,不到处搬迁。即便有船车,却没地方乘坐它们;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地方陈列它们,使人民再用结绳的方法来记事,使人民有吃有穿,能够安居乐俗。邻近的国家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互相听得见,而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往来。

由上可知,“小国寡民”是老子理想的社会和国家形态。老子认为,人们欲望的过分,法令的繁多,知识的追求和讲究虚伪的仁义道德等,是社会混乱和争战的根源。要使天下太平,没有争夺,就得取消知识、道德以及新颖的器具和财货。

老子把社会发展分为“道”、“德”、“仁”、“义”、“礼”五个阶段。人类社会的最初发展阶段是“道”统治的,一切纯任“自然”,是完全“无为”的。以后的社会分别由德、仁、义、礼统治。每后一阶段与前一阶段相比,离“无为”越远,美的善的东西越少,丑的恶的东西越多,因而离他的“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就越远。

●“大同”、“小康”的社会模式是什么样的?

“大同”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在宥》。“大同”谓与天地万物融合为一,是指“养心”应当“忘物”而言的。而用“大同”来描述“天下为公”这一理想社会的,则是在《礼记·礼运》。《礼记》是孔门后学解释《仪礼》时所作的记,附于礼经仪礼各篇之末,阐述仪礼各篇之义理。“大同”思想为孔子首创。

在大同时代,人人都把公共利益放在首位,讲究信誉,和他人友好,“鳏寡孤独者皆有所养”。财物虽然不可以随便浪费,却不一定要属于自己;不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会感到遗憾。这样的时代,不需要智慧和谋略,也没有偷盗和抢劫,人们不用关锁门窗。

“小康”一词最早源出《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讫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其意是说,老百姓终日劳作不止,最大的希望就是过上小康的生活。“小康”在《礼记·礼运》中得到较系统的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

在小康时代,为政者以礼仪为标准,考察人们的行为,有功者赏,有过者罚,实行仁义,给人民以行为的规则;不这样做,就被认为是有罪,遭到大家的抛弃。

●如何理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所谓“民为贵”,是对天子或将要成为天子的人来说,人民是他最可宝贵的财富。“得乎丘民(即百姓)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所以人民是最可宝贵的。而要得到人民的信任,必须关心人民的生活问题,给人民以应有的生存条件。

在古代,每个诸侯国建立的时候,天子要派遣使者,为诸侯建立社稷神坛。社稷神的责任,是保证风调雨顺,使农业丰收,从而保证国家的安全。因而,社稷也是一个国家的象征。

假如人民按时祭祀社稷神,并且祭品也很丰盛,但是洪水、旱灾等仍然不断发生。这时,就要毁掉原来的社稷神坛,重新设置。因为人民是最宝贵的。

“君为轻”中的“君”,主要是指“诸侯”。诸侯的责任,就是保护国家的安宁。假如诸侯不好好履行自己的职责,使国家处于危险之中,危及社稷神的安全,那么,就要撤换他们。因为相对于社稷神,诸侯只是个别存在。

●如何理解北宋大儒张载的“横渠四句”?

北宋大儒张载(人称横渠先生)在《张子语录》有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名言最能表现出儒者的襟怀,也最能彰显儒者的器识与信念。那么,如何理解这历代流行不衰的“横渠四句”呢?

(1)为天地立心。指为社会建立一套以“仁”、“孝”等道德伦理为核心的精神价值系统。天地本无心,只是生生之德的自然流行,并非有意生出这样一个大千世界。无心而有心,是人对天地生生之德的亲切理会,通过这种理会,天地生化万物的心得以显立。

(2)为生民立命。“生民”指民众,“命”指民众的命运。这涉及儒家一直关注的“安身立命”问题。有了“安身立命”之道,“百姓日用而不知”,却能潜移默化,加上伦常政教的设施,使生民的生活有了依循,而得以护持生命,贞定活路,此即“为生民立命”。

(3)为往圣继绝学。“往圣”,指历史上的圣人。儒家所谓圣人,其实就是指人格典范和精神领袖。儒家圣人之学,自两汉以下至隋唐,却未能善续先秦儒家的学脉。唐末五代,中国文化之花更是萎缩堕落到极点。北宋初期,中国也找不出一个能拿出手的精神领袖。直到理学家问世,“为往圣继绝学”,才复活了先秦儒家的形上智慧,使天道性命(心性义理)之学,内圣成德之教,重新彰显,从而将华族精神的领导权从佛教手里夺回。

(4)为万世开太平。儒家以“内圣为本质,以外王表功能”。功能之大者,便是开出太平盛世。张载不同凡响之处就在于此。张载不局限于当下的“太平”秩序,而是以更深远的视野展望“万世”的“太平”基业问题。

●“不战而屈人之兵”出自哪里?体现什么战术思想?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意思是说,相对于战争而言,百战百胜并不是最高的境界,最高的境界是不费一刀一枪,兵不血刃,就能将对方制服,化战争于无形。

所以说,《孙子兵法》中最高的智慧并不是“兵以诈立”的战术思想,也不是“兵者诡道”的用兵法则,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战术。这估计是战争中最高明的战术了。因为这一思想已经是跳出战争来看待战争了。战争是在利益纷争面前迫不得已才采取的手段。既然如此,最高明的战争则是没有战争。所以说,“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奇胜,无智名,无勇功。”没有勋章的将军才是最好的将军,默默无闻的领袖估计才是最有智慧的领袖,正如庄子所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西方哲学卷

★哲学思辨

●谁说出了“战争是万有之父和万有之王”?

这句名言出自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世界的本原。由火构成的世界无时无刻不在斗争之中。赫拉克利特将这种斗争称之为“战争”。他说,整个世界无时无刻不处于战争之中。战争毁灭了一切,又让一切重生。毁灭即是创造,是一种东西变成另外一种东西,比如火变成水,火就消失在新的存在形式中。每一种东西都这样变成它的对立面,因此每一种东西都是对立性质的统一。没有什么东西的性质不变,没有什么东西具有永恒的性质。从这一意义来看,每一种东西既存在,又不存在。有这种对立,才能有世界。

在这个意义上,赫拉克利特说:“战争是万有之父和万有之王。”他说:“战争使一些人成为神,使一些人成为人,使一些人成为奴隶,是一些人成为自由人。”他对荷马所说的“但愿诸神和人把斗争消灭掉”不以为然,甚至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他说:“如果听从了荷马的祈祷,那么,万物都会被消灭”,“应当知道,战争对一切都是共同的,斗争就是正义,世间万物都是通过斗争而产生和灭亡的”。

●“美是数的和谐”是哪一学派提出的?

这一名言出自古希腊时期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这一学派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事物的性质是由某种数量关系决定的,万物按照一定的数量比例而构成和谐的秩序。由此,他们提出了“美是和谐”的观点

音乐各音符之间的和谐给了这一学派很多启示。他们认为,音乐的和谐正是由高低、长短、轻重不同的音调按照一定数量上的比例组成,“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的统一,把杂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这是古希腊艺术辩证法思想的萌芽,也包含着艺术中“寓整齐于变化”的普遍原则。

同类推荐
  • 老子的门徒:列国风云

    老子的门徒:列国风云

    老子的一生虚无缥缈,宛若游龙,历史上关于他的传说数不胜数,可是直到今天,人们甚至还在为究竟有无此人而争论不休。他和他的五千言《道德经》一样,留给后人解不尽的谜题。老子的门徒遍布天下,但除了“玄门十子”确有记载之外,其余众人皆因仰慕其学识、思想、人格、品行而自投门下,古往今来,络绎不绝。老子和他的门徒,在两千多年前便布下了一盘棋局。黑白纵横间,天下之势已尽在掌中……不仅描写了那段刀光剑影的乱世,更重要的是要重塑众多原本鲜活的历史人物,深入挖掘他们的性格、心理,以洞悉人性的角度为切入点,探讨家国命运与个人命运的关系,统一与分裂的规律。
  • 老子与道家学派

    老子与道家学派

    本书对道家思想进行了概说,并介绍了道家哲学的代表人物和道家思想的精髓及历史上的显现。
  •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马克斯·韦伯是当代西方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他的这本书,反映了韦伯思想的总趋势。被西方学术界公认为世界名著。
  • 中华圣贤经

    中华圣贤经

    《中华圣贤经》汲取先贤的知识经验和思想精华,能够提高您的道德修为和文化素养;告诉您为人处世的真谛;拓展您的人际关系;完善您的言行;诠释为政之道。其目的是使您以阔达的襟怀、淡薄的心态、超逸的性情面对人生,像孔夫子教导的那样去寻找内心的清宁。
  • 互文性:在艺术、美学与哲学之间

    互文性:在艺术、美学与哲学之间

    《互文性:在艺术、美学与哲学之间》,分为三篇:第一篇,艺术与审美经验;第二篇,美、美学与哲学问题;第三篇,哲学作为生活方式等。在该著作中,作者将视角从现象学、存在论拓展到生成论,对艺术、美学与哲学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交叉式的研究,并力图展开它们之间的互文性的对话。该著作还涉及艺术、时尚与文学,以及中西思想的语境等诸多方面。
热门推荐
  • 卡徒

    卡徒

    方想所构建的一个全新幻想世界,请入!
  • 7天速成销售精英

    7天速成销售精英

    销售就是一场博弈战,你想在短时间内迅速成为销售精英吗?本书集销售方法、与真实案例于一体,传递全新的销售理念,迅速提高你的销售业绩,让你立刻跻身销售精英的行列。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轮回千年:倾世女娲红颜劫

    轮回千年:倾世女娲红颜劫

    她一朝穿越,却为天命而生,宿命之间徘徊左右;他真心相伴,愿得一人心,却终究抵不过天道作弄,可他却不信这天命;魔道妖道又如何,我要用这剑逆天而行!不斗不相爱,一斗疯狂爱,且看霸道男如何捕获女神心!
  • 幸福就在你身边

    幸福就在你身边

    幸福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回答。乞丐得到100块施舍,他就觉得幸福;烈日下的民工在空调屋里待一会儿,他就觉得幸福;房奴突然之间把贷款都还了,他会感到幸福;独身多年的老光棍突然之间取到了媳妇,他会感到幸福;亿万富翁治愈了绝症,他觉得幸福;罪犯刑满释放,他也会觉得幸福……幸福是一个人极不容易得到的东西得了,幸福是一个人的奢望变成了现实。幸福又是对生活的理性认知,是一种面对生活的平常心态。农民把“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当成幸福;而商人则把生意兴隆,日进斗金当成幸福。幸福没有标准,幸福没有尺度,只要我们平和得对待我们身边的一切,我们随时都能得到幸福
  • 幽默图解团队管理学

    幽默图解团队管理学

    从公司的管理阶层,到最基层的员工,最困扰他们的问题往往不在市场上,而是在团队内。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懂一点团队管理,只要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并带进日常生活的思考中,你就能学会理性判断、获得分析周遭环境大小事的能力!没有空洞理论,只有寓教于乐,本书以幽默触摸管理学的精髓,让读者在轻松一笑间领悟团队管理的内涵与实践价值。
  • 随身装着一口泉

    随身装着一口泉

    山村孤儿刘军浩偶然得到了一枚古怪的石锁,石锁内含有一个奇特的空间,里边还有一池泉水。那泉水具有了独特的能力,可以让放入其中的鱼类快速的增长,而且味道异常鲜美。刘军浩利用这泉水养殖黄鳝,种植蔬菜……事业的丰收也让他的生活发生了变化。这种简单快乐的生活就像一汪沁人心脾的山泉,让人充分体验到田园生活的悠然、轻松和自在……
  • 谁是我的咖啡王子

    谁是我的咖啡王子

    黑色的雕花马克杯随意的呆在桌子的一角,冒着暖暖的热气,散发着淡淡的香甜。褐色的液体上漂浮着一圈泡泡,呼啦呼啦的消失在杯沿上,融入香甜水汽里。散落满桌的书籍,狼狈的向主人抗议。小小的包装袋上,醒目的印着一句广告词:早晨来杯咖啡,让你头脑清醒,精神振作,给你一天好的开始。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中国古代才子佳人故事

    中国古代才子佳人故事

    才子与佳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多见诸中国古代小说,寄托着从古至今中国人的爱情乌托邦。两千年前的《诗经》,在开篇就为我们描述了男女相恋。中国古代最为人称道的爱情故事,莫过于那些才子佳人的相知与相守的感人轶事!其中: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坚守,陆游与唐婉的凄美,无不深深感动着一代代的人!古人读书的最好境遇或许是“红袖添香夜读书”了,而茫茫凡尘能有一位红颜知己可谓人生之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