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81100000034

第34章 发人深省的哲学名言(1)

中国哲学卷

★哲学思辨

●何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出自《易传·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是指万物有形象之前而言,“恒道”在形之上;“形而下”则是指万物有形象之后而言,“可道之道”在形之下。“有生于无”,则是指“有形生于无形”而言,所谓的“无”是指“无有”,并非“无无”。《系辞》又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此说似有多重涵义。合一阴一阳而言(或谓“无阴无阳”),则为“形而上之道”,合二为一,则为“大一”(大一则是“形而上之道”的别名);分一阴一阳而言则为“形而下之道”(器之道),阳为“乾道”,阴为“坤道”,又本“立天之道曰阴与阳”之说,则一阴一阳又为天之道。万物皆有阴阳,故亦有万物之道。

我国古代作为哲学概念的“道”,是对“阴阳”“五行”这些哲学对象在性质上有所断定的逻辑概括。万物的本原出于“五行”,“五行”出于“阴阳”,而“阴阳”则出于“道”。“道”为一,“阴阳”为二,“五行”为三,“万物”为万,于是就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说。这一学说的本质不同于三代以前的“天命论”。“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论的提出是建立在自然界自身组织运动之上的,以自身组织运动做为宇宙发生乃至万物化生的根本动力。这种自身组织的动力完全来自于“道”。从宇宙万有的构成上说,“道”为“有物混成”的实体;从宇宙万有的发生上说,“道”为最高本原;从宇宙万有的变化上说,“道”为总的法则。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有什么含义?

见《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意思是说:有悟性的人听说“道”后深信不已,而且没有一点疑惑,它就是这么回事,并且勤勤恳恳、坚持不懈地去习练它,运用它。

“中士闻道,若存若忘。”意思是说:悟性不高的人听说“道”则有时将它放在心上,有时却忘得无影无踪。并且相信它和怀疑它的成分各占一半,也就是半信半疑。既不全信又有些信,既不否定又心怀一定的疑问。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全句的意思是说:完全没有悟性的人,一听说“道”就大笑不止,认为荒诞不稽。之所以大笑,表现出鄙视、讥笑的语态,持完全否定的态度。

因为“道”论理高深,本来就难以理解。如果人人都那么轻易地能够理解的话,那就不足以称之为“道”了,所以“不笑,不足以为道”。只是年龄、文化、修养、兴趣、爱好、悟性的不同,对“道”的认识、理解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而已。这不足为奇,实属正常。

●如何理解“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五十八章》有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说,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祸的因素,它们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好事和坏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淮南子》一书中所记载的“塞翁失马”的故事,就很形象地说明了这一道理。

老子认为,事物是相反相成的,并认为物极必反。有和无是彼此相生的,难和易是彼此相成的,长和短只有彼此比较才出现,不同的声音产生谐和,前后相互对立而有了顺序。不过,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事物两方面的转化是有条件的,必须经过一系列的中间状态,事物才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所以,在汲取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的生存智慧时,我们还应该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能纯粹以“无为”而等待良好结果的发生,否则无异于守株待兔的愚人之举。

●“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反映出怎样的人生观?

据《庄子?知北游》记载:“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却,忽然而已。”反映了庄子的人生观和生死观。

大致意思是说,人活在天地之间,像是骏马飞奔、越过缝隙,一眨眼的时间就过去了。世间万物(包括人),没有一个不是蓬勃地出生,没有一个不是萧条地死去。有生命的东西为此而哀伤,有情感的人类为此而悲痛。与其如此,还不如解开那自然造成的束缚,随物旋转,魂魄游到哪里,自己就随之到哪里。不要过于执着。此即人和万物的最终归宿。

这段言论主要包含以下几层意思。(1)人生十分短暂,只是大道变化的瞬间而已。大道流变就像骏马飞奔,人生在世就像飞马过隙。(2)生死是大道流变的自然过程、生物变化的自然程序,人皆如此,在世的人没有谁能够避免死亡。(3)人皆有生死,人们应从对死亡的哀伤和悲痛中解脱出来,顺随生物的自然变化,生而不喜,死而不悲,生死不动于心,始终保持内心的平静。唯有如此,才能到达至理,回归大道,达到完美人生。(4)达于至理、回归大道的人,将生死来去视为一体,将有形无形划为同一。

●“螳螂在前,大鸟在后”表现出什么样的生存智慧?

“螳螂在前,大鸟在后”的典故集中表现出庄子在利益面前的生存智慧。

一天,庄子在栗子园外游玩,突然飞来一只奇特的大鸟——翅膀有七尺长,眼睛有一寸大,落在栗林中。庄子加快脚步,进入栗子林中,拿出弹弓,准备把它打下来。到了跟前,庄子明白了。大鸟之所以到此,之所以没看见他,原来是为了捕捉一只螳螂。栗林中有一只蝉,正在树荫下休息,忘了处境的危险。结果被后面的一只螳螂捉住。捉住蝉的螳螂自鸣得意,没有看见一只大鸟俯冲下来要啄食它。而这只大鸟一心要啄食螳螂,所以没看见庄子。当庄子要用弹弓打它时,它仍然不知道处境的危险。

庄子感慨这些小动物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忘了自己的生命。由此,庄子联想到物欲对生命的危害。这时,庄子忽然想到自己也可能正被当做猎物呢。于是,他赶忙跑出栗子园。果然不出所料,那守庄园的人把他当偷栗子的人,正要抓他!

庄子借此意示:无私是人的立身之本。人有了私欲,就会利欲熏心;利欲熏心就会迷惑自己的心志;心志一旦被迷惑住了,连自己的生命都难保住,更别提什么事业了!

●“存天理,灭人欲”体现了哪位大儒的思想?

此句见于《朱子语类》。朱熹说:“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为学。”(《朱子语类》卷四)“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朱子语类》卷十二)

朱熹的这一观点是和他的哲学观一脉相承的。朱熹主张明理见性。人因为被自己的私欲偏情所蒙蔽,所以看不到自己本来的真实面目,固此无法也不能体悟到上天之理。朱熹说:“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也就是说要把自己的非正义与不合理的偏情私欲尽数割除,以此来再次呈现出自己本性之善与人伦之美。

朱熹这句话后来被当成了批判的靶子,儒学在后来几个世纪里之所以为人诟病,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这句话。看到这句话的人也是多为愤慨,认为朱熹是在宣扬禁欲主义。这种观点忽视了人的肉体正常欲望,片面地强调精神追求,有失偏颇。鲁迅就毫不留情地指出,“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赤裸裸的“吃人的礼教”。

其实这是天大的误解。朱熹的“灭人欲”也不是简单地让人去摒除人身上的一切欲望。在儒学传统上,“私欲”并不是“可欲”。“可欲”是人正常的需要,“私欲”是那些正常的生活、生理需要之外的欲望。这些欲望是人的存在所不必需的,必须摒除。朱子说:“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对于天理的心之本然、公正、仁义、饮食、夫妻、理所当然要存且要使之发展成长;而对于人欲的心之疾疢、私邪、过分的口腹之乐、三妻四妾当然要灭要去掉,不可以让它在人的身上滋长蔓延。

●如何理解“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此语出自陆九渊。陆九渊乃公认之天才,4岁时仰天俯地,用稚嫩而悠远的心灵琢磨:“天地何所穷际?”苦思冥想,以致不食不睡,最后其父不得不动用父亲的权威喝止他。陆九渊的疑团横亘心中十年,待看到古书“宇宙”二字之注解,“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时,乃大悟,激动道:“原来无穷。人与万物,皆在无穷之中。”这虽只是事实性判断,但亦隐然包含了在无穷中即无穷的大胆推理,他拿起笔来,又加一句:“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如果说在一个“天人合一”观念地久天长、深入人心的国度,冒出这样的话来只是新奇不算革命的话,他下面两句就是石破天惊的新口号了:

“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就是宇宙。”

陆晚年之时这样解释上面的两句话:“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人须闲时大纲思量,宇宙之间如此广阔,吾立身其中,须大作一个人”。

此之“大作一人”,非是自大狂,而是进入与天地合德的境界,于是此时之心学,恢复了早期儒学阳刚雄健的人生姿态,恢复了儒学的“大丈夫”风采:“仰首攀南斗,翻身倚北辰,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

确实无他这般人。陆九渊不象朱熹那样遍寻明师博采众家之长,而是旱地拔葱式的崛起,超越其是流行的一切,师古——直承孟子的心性论;师心——发明自己的本心,于是开“心即理”之说,震动天下,并被王阳明发扬光大。

●“心外无物”表达了什么思想?

一次王阳明与朋友同游南镇,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王阳明的这一论断像极了西方哲学家贝克莱的观点——存在即被感知。看见花时,感觉到了,花就存在;没有看见时,感觉不到,花就不存在。但是,两个人还是有所区别的:贝克莱是要通过“存在即被感知”这句名言解决认识论问题,到最后,为了保证物的存在,贝克莱还不得不搬出了上帝来保证。王阳明不同,其“心外无物”说的是意义问题,和维特根斯坦的“世界的意义在世界之外”近似。也就是说,“心外无物”是指心乃生发意义的源泉,不致“良知”,外在世界尽管五彩缤纷,但对我毫无意义可言。就当你未见到那个美丽的女子时,在你心中那个人便根本不存在,只有你见到她,那美丽才会呈现于你眼前,于你而言才会具有意义。先生说致良知,良知在于我们的本心,与龙场悟道一样,你未见龙场之时,世界于你只是狭小的周围一圈,当你来到深山自然之中,心会变得与自然一样广阔,便能窥见更多的真理。

★伦理道德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有何内涵?

杀身成仁,语出《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舍生取义,语出《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在孔孟这里,所谓的“仁义”是根植于人本性的东西,而不是达到外在目的的手段和工具。既然“仁义”是人的本性,那么,用生命去捍卫“仁义”就是一件正当的事情。比如说,我们为什么要善良?我们为什么要对别人友好?你可能会回答说:“只有我对别人善良,别人才能对我善良”,“只要我对别人友好,别人才能对我友好”。孟子听到这样的回答肯定是不满意的。因为在他看来,你要善良,要对别人友好,这是出自你本性的东西,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仅仅为了别人对你善良,为了别人对你友好而去对别人善良、友好,这明显太功利了。用现代的说法,是目的性太强了。难道别人不对你善良、不对你友好,你就不对别人善良和友好了吗?所以他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也,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二,修身以佚之,所以立命也。”

●“未知生,焉知死”出自哪部著作?有何含义?

这句话出自《论语·先进》:“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子路两问,前后相关;孔子两答,紧密联系。如何对待鬼神和生死,人类思考、辩论了几千年,至今没有结束,也永远不会结束。

孔子怎样对待鬼神?他自己说“敬鬼神而远之”,他的弟子说“子不语怪、力、乱、神”。此处又是一例。子路之问是统言鬼神,孔子之答却只说鬼不提神,颇为微妙,值得琢磨。窃以为,神与鬼并不是完全等同的概念,孔子避而不谈神,只能说明对神更慎重一些。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可具体理解为两义:其一,人为重,鬼次之,学问需循序渐进,不可跃级而求;其二,人事尚未处理好,不必考虑鬼事。合理的推论是,人生数十年需一直处理生前事,所以也就永远无需考虑鬼事。说孔子轻视“事鬼”,甚至有否定“事鬼”的倾向,是有据之论。分析“未知生,焉知死”,亦如是。梁漱溟先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说,“生”是儒家的核心观念,“孔家没有别的,就是要顺著自然道理,顶活泼顶流畅的生活。”先生还说:“他只管当下生活的事情,死后之事他不管的。”

●“人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体现了怎样的死亡观?

见《道德经》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百姓不怕死,又怎么能用死来威胁他们呢?

西方有个哲学家海德格尔也说过一句类似的话——相死而生。意思是说,人都是面向死亡而活着的,人每活一天,距离死亡就进一步。海德格尔讲“向死而生”,是说人总是面向死亡生存着,讲的是人的生存状态和处境,探索的是人的本真存在方式。而老子的“人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是把死亡当作一个切入点,分析在政治上如何治理臣民。一个人如果连死都不怕,对他来说,还有什么能让他害怕呢?所以老子说,高明的君主不会把他的臣民逼迫到连死都不怕的地步,而是让他们怕死,让他们珍惜生命。民众是不怕死的,为何拿死来恐吓他们?人的死亡是由“天道”掌管的,代替专管杀人的“天道”去杀人,就像代替木匠去砍木头,很少有不伤手的。1949年8月18日,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就引用了老子这句话:“多一点困难怕什么。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谁的思想?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出自《孟子·尽心上》,原句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据《孟子·尽心上》记载。一天,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各国的君主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别人理解也安详自得;别人不理解也安详自得。”宋勾践问:“怎样才能做到安详自得呢?”孟子说:“尊崇道德,喜爱仁义,就可以安详自得了。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显达时不背离道德。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所以安详自得;显达时不背离道德,所以老百姓不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时恩惠施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身以显现于世。穷困时独善其身,显达时兼善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古代文人最高的政治目标和人生境界。它体现出的入世与出世思想,让我们看到了古代文人在两难选择的十字路口的悲哀与无奈,以及在“进”与“退”的人生旅途中显现的超凡智慧。

●“上善若水”体现了什么境界?

在《道德经》中,老子经常把“道”比喻为水。今天我们经常说“水是生命之源”,这是一种科学的说法。而在老子眼里,水最大的特点则是无形无相,随方就方,随圆就圆。所以,老子告诉我们说“上善若水”。孔子说“君子不器”,就是说君子不能做一个容器,把自己定型,因而限制了自己的发展空间。做人应该像水一样,不局限自己,根据环境的变化,合理地改变自己。我们大家经常说的“大丈夫能屈能伸”,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同类推荐
  • 当时只道是寻常

    当时只道是寻常

    本书所选皆为季羡林先生的怀旧散文,包括故园之思、父母之思、痛悼师友、人生忆往述怀等等。深浅不一的回忆中,清晰再现了那些逝去年代的人和事:衣钵相传,恩德无限;斑驳的场景,多舛的人生;在省察自我、梳理时代脉络的过程中,娓娓道出对幸福的深刻理解与体验、人生的悲苦与辛酸。丰富的情感,浓郁的诗意,纯朴的文笔,催人泪下的诉说,带给读者不尽的遐思与感动。
  • 易经是个什么玩意儿

    易经是个什么玩意儿

    《易经》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有人认为,《易经》是群经之首,一切学科的源头;也有人说,《易经》是算命先生搞的“封建迷信”;还有人说,《易经》深奥难懂、神秘莫测。想探究《易经》的奥秘吗?那么请打开这本书,让自己变得简单,让《易经》变得更简单。
  • 每天读点《论语》

    每天读点《论语》

    《论话》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哲学思想、品德修养、伦理道德和教育原则。全书共20篇。前10篇有9篇以记录孔子的言论为主,第10篇《乡党》记录了孔子日常的生活、琐事、态度;后l0篇中有8篇以记录孔子言论为主,第l9篇《子张》记录的是孔子弟子的言论。本书从《论语》申挑选出近百个影响深远、富有哲理的句子,分为处世的智慧、交际的魅力、为人的准则、做事的态度、成功的启示、心灵的超越、品德的修养、生命的真谛、学习的方法等章节,其中既有原文、译丈,还有后人评注、人生感悟,能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孔子的思想,为自己的道德修养、立身处世找到一个可靠的途径。
  • 弗洛姆:有爱才有幸福

    弗洛姆:有爱才有幸福

    本书是新世界出版社本年度之末隆重推出的“思想大师谈人生系列”其一。丛书第一批共四本,主要是听现代西方的思想大师讲人生哲理。本书请弗洛姆出场,宣讲他“有爱才有幸福”的人生哲理,本书是领悟人类情感、获得最优心理的必读书。弗洛姆是现代思想中的“情爱大师”。他对现代人的研究和批判,对现代人心理状况的准确诊断,被称为“综合了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学说”,使他成为现代心理学领域最权威的典范。他提出爱是一门实践的艺术,呼吁只有用爱才能拯救人类,使他成为美国最著名、最受欢迎的心理学家。
  • 智慧书

    智慧书

    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三部智慧奇书之一。本书汇集了300则绝妙的格言警句,论及识人观事、慎断是非、修炼自我、防范邪恶等处世智慧和谋略。自1647年问世以来,深受读者喜爱,历经几百年时光淘洗而不衰。
热门推荐
  • 飞月皇后

    飞月皇后

    我,一个普通的大学毕业生,竟穿越到了古代,成了飞月国首富之女,皇爷的未婚妻,经历了不平凡的人生。爱上了一个冷而柔情的他,为了这心中的唯一,付出了我一生的努力。龙月,高高在上,拥有千万女子的爱意,而我为他痴爱!飞夜,一个爱我如大海之深的温柔男子,愿为我舍弃权贵!上官唯,一个将爱迷藏于心的护国英雄,只愿默默的为我付出!段寒,一个拥有冷傲霸气一身的奇才,用尽一切只为我一笑!岁月如风,带来了多少人的爱;人生如梦,有多少人知道情归何处?究竟一切是为生存的无奈?还是为舍弃不了的爱?原来一切的不平凡,只是为了成就最后的幸福!深情的他说:“生死有命,最痛莫过于跟相爱之人分离。如果到了最后,相爱却不能相守。我愿我死后的灵魂能去到遥远的她的身边等待她,直到她也化作一柳孤魂,完成我们的相守之约。生生世世,永不分离!”人生在世,无奈于红尘!哀乐随风,不负于此生!~~~~~~~~~~~~~~~~~~~~~~~~~~~~~~~~推荐好友逍遥仙子的大作,有空多去光临,不错的呵!《冷酷王爷爱上我》《梦幻大清》
  • 参仙圣娃

    参仙圣娃

    许世俊在创作中把情思赋予想象的翅膀,将人、仙、禽、兽及自然万象融入笔端。人参仙子是地能入,是树能上,是水能进。书中写了作为人间缩影的神界的矛盾与斗争还表现了神与人一样的七情六欲,记录了神界的婚丧嫁娶、生离死别、生杀予夺的生动斑斓的世俗生活。
  • 丹凤街

    丹凤街

    张恨水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一生写小说100多部,其作品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80年代来,他的作品经久不衰。几年来他的很多作品被搬上屏幕,再度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魅力和艺术感染力,在众多的读者和观众中有相当的地位。
  • 面耳手足自诊自查自疗

    面耳手足自诊自查自疗

    不起眼的小病如果不能及时发现、治疗就会发展成大病甚至重病,影响身体健康。本书从面、耳、手、足四个方面介绍了身体在患病的时候如何向我们发出信号,让读者随时了解自己身体所发生的变化,了解了这些就可以防微杜渐,将疾病扼杀在萌芽状态。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愿得一人白首不相离

    愿得一人白首不相离

    汉诗就像一朵暗自芬芳的兰草,朴实无华却最写尽人生百态。再没有哪个朝代的女人,会如汉时的女子那般敢爱敢恨,刚烈痴情。也再找不到那野性未褪,却温柔多情的汉子。用今朝的笔写汉时的情,迎面而来的,除了浓浓的烟火气息,还有那些让你心动的爱恨情痴。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百炼飞升录

    百炼飞升录

    误食无名朱果,踏入修真路,本是一名山村普通少年,以炼器起家,凭借制符天赋,只身闯荡荆棘密布的修仙界,秦凤鸣,本一切都顺利非常,但却是有一难料之事发生在了他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