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71500000037

第37章 赤水河风情(1)

上 古蔺性格

四川省古蔺县在世界著名的美酒河——赤水河边。

赤水河边都是山。

所以,古蔺的主角自然就是山。

所以,古蔺人生就是山的命。

古蔺的长相就是这样的格式,一望千山,上接镇雄,下连黔西,层峦叠嶂,深谷绝涧。大的山峰有四百多座,超过泰山高度的有近二十座。3000多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找不到一户人家开门不见山。整个川南,就只有它这样深陷在乌蒙深山群落中,被毛泽东所感叹的“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大娄山余脉缠来裹去,无论怎么扳(念bǎn,古蔺方言,意为挣)也扳不脱。一座县城简直就是淹没在山的包围中,东南西北都是山——火星山、轿子顶、流沙岩、大坪子山、老鹰岩、高家山。这些山随便提一座出来,都要叫成都、重庆、泸州的那些山俯首称臣。那种差距,就像NBA篮球队与中国的大学生篮球队之间的差距。所以,成都、重庆人到古蔺的第一感受就是,古蔺的山才叫山。要命的是,这些山还不是终点,从县城出发,它们只是无法计算的古蔺山的起点,在这些山的后面还有更多的山。你无论选择哪个方向的哪座山爬上顶,都会看到山,看到比脚下的山还要大的山。把古蔺地形做成模型沙盘,你会看到整个沙盘上堆积的全是山,几乎找不到一块像模像样的平地,赤水河、古蔺河、白沙河全都成了纤若游丝的细线,会被那些张牙舞爪的恶山凶峰与疯狂的沟壑吞掉。

古蔺人命里摊上的这些山,都是有性格的。二郎滩一带赤水河边,从蜈蚣岩到岔角滩10多华里的山岩,几乎都是刀砍斧削出的悬崖峭壁,有如大地肆无忌惮裸露的胸膛,野性,雄蛮,凶暴,粗悍。那岩壁无风也“嘣嘣——”轰鸣,绝壁下的赤水河,就像希腊神话中战神奔突的血管,澎湃着金戈铁马,澎湃着气冲斗牛,分明是把洪荒的美国西部搬了过来。而整个二郎滩背靠的岩峰,简直就是鬼斧神工打造的作品,从贵州那边看过来,形状逼真得如同远古神话中的巨人,虽是仰躺却分明立马要腾跃而起,躯体上那咄咄逼人的雄性标志一柱擎天,笑傲日月,活生生就是郎酒瓶子上那个魁梧豪放的“郎”字那顶天立地的一竖——古蔺酒的大气,考证起来,根子上绝对就是源自于此。而石宝、观文、黄荆一带的大山,又自有一番雄奇险峻,怪异吓人,都一个妈生的德行,千方百计要把自己的峰头伸到云层里,那意思不把天顶个洞洞,不把天扛起来,手脚就会没放处。这些山单是从外形看,甚至比西藏拉萨周围的那些山峰还凶悍霸道。狮子山、龙头峰、老鹰岩、豹子岭、野猪凹、石柱顶——只消看这些山的命名,就会让人感受到一种冲击全身上下的野性和生猛。

这千岩万壑的山,自然造出了无法计量的石头。古蔺的许多植物都是从风化了的石头中长出来的,有的简直就是从活生生的石头里爆出来。无论是赤水河边也好,黄荆原始森林也好,随处可见树子从石头里拱出来(“拱”是古蔺方言,与“冒”“长”这样一些动词比较,它有生生死死也要在这世上抢占一寸属于自己生存的空间,不达目的决不收手的意思在里面。你可以用一个人从人堆里往里面拱,或者一个人削尖了脑壳在官场里拱的情形来理解“拱”的含义)。在赤水河边的马蹄滩、九溪口,你甚至可以看到,那些黄葛树手臂粗的根,硬生生地把屋子大的石头剖开,又包起来——“反客为主”,那石头反而像是从黄葛里生出来的。这样的树木自然硬,因为石头和树都化成了一团,敲打的时候,发出金石之声。连水也硬,因里面也溶化了许多石头。山和石头化在人的血肉中,人的命就硬,性情也硬,有山一样的东西在血里。夏天里山民露出的紫红胸膛,简直就是一块岩石,那乌黑的脚杆,就如同硬杂木一样。男人的声音粗粝如山岩,没有娘娘腔调,决不嗲声嗲气。所以,古蔺人的性格一般都很硬扎,感情表达粗犷直率,没有外面的人那么多的花花肠子和弯子拐子(当然,在韬略、计谋、算心上,古蔺人就无法同大地方的人过招,所以就有人在摔了跟头后也不晓得是啥子回事。也有摔得鼻青眼肿长了记性的,痛定思痛后重出江湖,一招一式就可圈可点,叫人不敢小看了)。这种硬扎甚至体现在饮食文化上。比如豆花,我们的想象中,应该是水嫩的,但在古蔺大山里,豆花是一种现实主义的典范,石团一般,吃时得用筷子使劲才能夹开,这样的豆花入了肚皮,才实铁,经得起事——山里人鄙视外乡人的豆花,说是太水,吃下去哄肚皮,走路要打闪闪,做不了上山下田、肩挑背扛的活路。照古蔺山里人看来,外乡人的豆花完全走的是虚无主义的路子。

可以这样说,硬扎是古蔺人最为基本的生命元素。

说到古蔺人的硬扎,就必须从古蔺的生根根发芽芽理起。观文山上的恐龙脚印,是这块土地最先传达出的生命信息,那些跨越千万年时空的脚印,甚至连有名的“恐龙故乡”自贡也没有,甚至还有早于北京山顶洞人的古猿化石和古生物化石;在石屏乡野猫洞遗留下来的6千年前的化石群里,已经可以看到古蔺的先民们高举火把行进在大山中。公元前136年羿民、濮人开始在赤水河上游北岸生息;汉桓、汉灵帝时,黔西北彝族德额奋,率领9000人进入赤水河上游北岸,建“扯勒”部落,称古蔺为“柏雅妥洪”。以后又有从贵州迁过来的苗族。说古蔺的历史,更多地要和贵州捆在一起,虽然古蔺是四川的一个行政县,却是四川摔得最为边远的一个县,特别是在旧时,是最为荒蛮的一个地方,无论是山还是水,古蔺都更多地同贵州的原始野性粗犷犬牙交错。

古蔺的土著,最早是生活在夜郎古国的彝族和苗族。汉族出现在古蔺的大山里,是1389年朱元璋在古蔺赤水场、白撒分置卫所,驻扎官兵,并在双沙屯田戍兵,这其中的一些人后来就滞留蔺地,称“丢刀落业户”;明末清初,许多人从泸州、成都、重庆逃战乱到古蔺,就在这里生了根,称“逃难落业户”;又有入蔺经商辗转滞留者,称“经商落业户”,再后是清初四川人口锐减,两湖、浙赣、闽移民入川,成批进入古蔺垦殖建家立业者,称“讨诏落业户”,再后来是石达开转战赤水河两岸时,散落下来的部众。这些来的人,以手艺落户,以商贾定居,更有在外面活不下去了,背井离乡到古蔺来找碗饭吃,说白了,就是要着饭来的。但不管是怎么来的,那些年月从外乡来的人,都只有用一双脚板走,步为途,途成道,道向山岭,撵草碎石,辟径岩崖,束藤伐木,越虹山涧,脚板都要走大走长。古蔺有一首说月亮的童谣,形象地诠释了外来人与古蔺山之间的联系——

铜灯盏,铁灯芯,

走湖广,照南京……

这首童谣把月亮打整得粗犷阳刚,彻底颠覆了中国传统诗文中月亮的阴柔形象。编童谣的人,肯定是一年365天都在和大山打交道,把古蔺山的气势都搬到月亮里了。不说“走西口,照华北——”,而说“走湖广,照南京——”,透露出的则是编童谣者对于自己出生地的一种怀念。这样的童谣,肯定只能是那些千里迢迢来古蔺安家落户的湖广人才编得出来。

外来人踏上通往古蔺落户的路,当然不是今天的水泥路和柏油路。300多年前,古蔺还属于荒蛮之地,几乎都是原始林子。那时,古蔺的外出通道一是陆路,一是水路。陆路要翻越箭竹坪或者是黄荆,都是深山老林,就是三伏天走在这样的山林中,也要叫人冷得打抖。水路是从合江上船,经赤水河到太平渡上岸,再沿古蔺河而上,辗转上百里到县城。无论是水路还是山路,大都是在山中穿行。箭竹坪是古蔺山的代表之一,这是古蔺人外出到泸州的必经之处。山高,雾罩大,风又紧,特别是冬天,在箭竹坪山凹上,那风能够把人的耳朵割下来。大山中羊肠一样的山路,仿佛就是一条风雪中颤抖着随时会折断的细线,山道上走着的人,简直就是一条可以省略的虫虫,似乎一不小心就会被风雪吹走,就会被大山吞掉。这样的路不要说人走艰难,就是汽车在上面爬,也会累得七吁八喘,“呼哧——呼哧——”上气不接下气。前些年还是泥巴石子公路的时候,如果是下雨天,车子还打不得晃晃,要是一个动作整左或者整右了,弄(念lōng)下岩去,基本上就等于是飞机失事,洗白!所以,第一次到古蔺的外地人,在雨雪天翻越箭竹坪时,开车的双脚都要吓得打糠糠颤,有的就向当地人求助,请他们帮着把车过险要处;坐车的不敢看车窗外面,有些女的很夸张,手逮着身边人惊爪爪地叫唤。赤水河岔角滩有一段公路,完全就是从险峻嶙峋的悬崖绝壁中硬“砍”出来的,过往司机至此,心手都会本能地一紧,背脊骨上“嗖嗖——”冒出冷汗,似乎头顶那整座山崖峭壁随时都会“轰隆——”一声垮下来,将人和车轧扁砸碎,脚下就不由自主地要多给点油门,“呼”地冲过去,随之生出一种死里逃生的幸运感……

这样的山,这样的路,外乡人更多的是看年看月碰巧了,才来“友情客串”一趟。而生在古蔺的人,却必须一辈子来走,祖祖辈辈来走——爷爷走了父亲走,父亲走了儿子走,儿子走了孙子走,子子孙孙没有穷尽……命中摊上了这样的山,古蔺人当然就注定要和山生生死死地搅和在一起,他们就是人离开了大山到外面发展,在精神上依然要同山藕断丝连地黏成一团。比如经常做的梦就是,人在山中,有时甚至还梦到从山岩上滚下来,惊醒后吓出一身冷汗!而据说吓醒泸州人、成都人的梦,更多的是车祸!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古蔺人靠两条腿进出,手提肩扛各种生活必需品。在山中的青石板路上,他们背盐、背布、背米,用的是一种由那种发出金石声音又有韧性的杂木做成的背架子,俗称“板凳儿”。怀中还要抱一个“拐扒子”,用以杵着走路,同时又能垫着板凳儿在山道上歇气。歇气时,先要用装了粗铁钉的拐扒子脚选准石板路上的低凹处,再把“板凳儿”小心地歇在拐扒子上面,并用背部紧紧地贴着板凳儿,待板凳儿放稳后,才慢慢地松一松背带,向着天地,向着无边无际的群山,长长地吐出一口气,换上短暂的轻松。这就叫歇气。之后,让气在胸腔和气管中稍微进出得均匀了,牙齿一咬,使劲撑(念chèng)起身来,仰头再向山上路。经春越冬,年深月久,杵的人多了,青石板就被拐扒子杵出一些窝窝,有的一尺见方的石板上会有几个或十几个,深达一两寸。赤水河边的场镇,是另外一种走的风景,比如二郎滩古镇,它顺山建造,从河边到山顶的路,几乎就是从山岩上凿出来的——从河里背盐上山到贵州,再从山上扛木头下河,那一节一节原来都粗粝无比的街石,硬是被这方人的大脚板磨平、磨亮又磨凹,那石凹里,盛满风,盛满雨,盛满无数的寒与暑。这样的青石板路和青石板上被拐扒子杵出的窝窝,磨得如明镜一样的街石,在古蔺四乡八镇的山道上,在赤水河边的码头边上,在通往叙永、贵州、云南的大山中,随处都找得到。伏在那些石头窝窝上,贴在那些磨平、磨亮又磨凹的青石板上,就能够听到脚板行走的声音,行走的人胸腔中“怦怦”跳动的声音,血管里血液奔流的声音,喉咙里浊重的喘息声音……有人曾经作过这样的比较,做同一件事,如果泸州人用50斤力气就能够搞定,那么,古蔺人就是使出100斤力气也不一定能够摆平。所以,古蔺人天生就要比外面的人多受一些磨难。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因为老天偏心,几乎把平坝里的山,把泸州像样的山都搬到古蔺来了。

这就生出了古蔺人生命的顽强。这种顽强是一种宿命——远天远地来,九死一生的磨难,古蔺人想不顽强也不行,想没有血性也不行。这种血性又与外乡人一般意义上的血性基因不同,因为它经过了与当地土著民族彝族和苗族穿山越岭,跨沟跃涧,追狼逐豹的生命习性“杂交”,从而又铸成了古蔺人的剽悍勇猛、桀骜不驯、敢作敢为。在外乡人还没有到达这块土地前,土著人的主要生活习性方式之一就是打猎,他们把打猎叫作“撵山”,就是把那些山里的野猪呀,豹子呀,野熊呀,獐子呀,毛狗呀,岩羊呀这些野物撵得满山跑,甚至是山也被他们撵着跑。一个“撵”字,撵出了古蔺人生命中大山一样的野性与粗犷,更是豪放与激情!

古蔺的硬扎与血性、豪放与激情最为辉煌的例证,就是1935年初春,红军将士四渡赤水转战古蔺。

可以这样说,从江西大山的襁褓中走出来的红军,到了古蔺的大山中,真就是到了生命中又一个福地。这些山有如井冈山的远亲近邻,让红军一见如故,如归故里,如鱼得水。

说古蔺的大山让红军“如鱼得水”,不是一种文字的比喻,而是一种铁打的事实。一是在古蔺的时间长。中央红军长征历时1年又9天,纵横11个省,在每个省的时间平均不到40天,而在古蔺就活动了54天,在四渡赤水来来往往的70多天里,红军在古蔺的时间几乎就占了四分之三。二是古蔺的山与红军特别投缘。四渡赤水期间,可能是起程日子没选好吧,红军在贵州习水土城镇、仁怀鲁班场两次严重郁闷,死了成百上千的人,但一退到古蔺就OK;要西进泸州,北上宜宾,那两地的风水好像也不合红军,兵荒马乱,折回古蔺,哇噻,大太阳天。

现在,我们来一点诗意的表述吧。当中国的其他名山大川都在心安理得睡瞌睡的时候,只有古蔺山上苍劲的黄葛树展开粗朴的手臂,为红军遮风挡雨;山中的青冈柴在寒风“嚓嚓”的夜晚农家火塘中熊熊燃烧,热乎了红军召开的决定前途和命运的会议;深山中大婶们甘甜的乳汁化为红军伤员的笑脸;不识字的老大娘们把红军牵肠挂肚的遗孤收留在山中茅草房中;山里出产的小豆酸菜汤、腊肉、土酒慷慨热辣,在红军将士肠胃里上蹿下跳;那些原来只有古蔺人才叫得出名字的山,现在从早到晚都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的脑壳中纠结,在发出的电报上神采奕奕地飞过来又飞过去;大山里800青壮汉子,丢下锄头,丢下妻儿老小,跟着红旗跑——在泸州,甚至在川南的宜宾、自贡、内江,包括赤水河流域滇黔一带,古蔺都是参加红军人数最多的一个县……

同类推荐
  • 天界地界

    天界地界

    讲述作者(常年华)三次西部行,看尽八万里路云和雪,历尽艰难险阻,阅尽醉人景色。作者以日记的形式讲述帕米尔高原无人居住区域、藏地至今尚未通车的墨脱县,以及那些遥远、路险、常人很难去的那些地方的所见、所听、所感。《天界地界(两疆穿行八万里)》是一本文化旅游读本,对于向往西藏、新疆旅游的读者起着向导作用。
  • 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

    本书分为瞿塘峡,巫峡,西陵峡,长江临近景观等四部分,全方位地描述了长江风貌,赞美了长江的壮丽景色。
  • 落花生

    落花生

    许地山,民国最富盛名、也最有特色的才子之一,以佛的空灵思辨的笔墨,展示出散文的美与光、诗歌的色与香。 他早年受佛教思想影响,文笔风格绮丽空灵。作品往往取材独特,想象丰富,充满浪漫气息,呈现出浓郁的南国风味和异域情调。
  • 凤眼菩提

    凤眼菩提

    “菩提十书”之《凤眼菩提》:有一种凤眼菩提子串成的念珠,每一粒上面都有美丽优雅的眼睛。这美丽的凤眼菩提子除了念的清净,还启示我们应有独特的非凡之眼、美丽之眼、智慧之眼、悲悯之眼、宽容之眼来观照无常的人间。《凤眼菩提》是林清玄继《紫色菩提》后更深入探寻般若智慧的作品,让烦恼都化成智慧的清气,使我们活得自在光明,不怀丝毫遗憾。
  • 苹果里的星星:大师名篇诵读

    苹果里的星星:大师名篇诵读

    一束馨香的花朵捧献给大家。读者朋友们,多为文学随笔或杂感的形式。或深入浅出、夹叙夹议地阐明一个道理;或简明扼要、生动形象地描述一件小事;或触景生情、感物咏志地抒写一种情怀;或由小及大、含蓄深邃地蕴藏一个哲理。每篇文章之后,都配有千余字的赏析文章,珍爱它……,意在与读者共同交流与欣赏好花之“花”,究在何处。但愿您能喜欢它,本书荟萃的120篇精短美文寓意深邃、题材多样、趣味隽永
热门推荐
  • 渔夫的幸福生活

    渔夫的幸福生活

    于游是一名普通的外来务工人员,为了淘金来到了大城市奋斗拼搏,高中学历的他只能从事苦力,两年来在海鲜市场做着搬运、打杂的工作。一次寻常发生在远洋渔船的抢鱼大战,让于游获得了一个“海龟壳”。 通过实践,逐渐掌握了潜海的能力,使其能和海鱼一样畅游大海,并且自主析出多余的盐分,汲取海水当中的氧气,且无惧压强、光线、海浪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融合了龟壳的于游,身上多了玄武图腾的印记产生了名为“鱼龙之气”的神秘力量,这种能力不仅可以进化水生物,任意潜入深海,其中还蕴涵了诸多神奇的能力。 大海是人类一直是竭力探寻的宝库,于游会如何使用利用这个契机可持续地开发海底资源?大龙虾、鲍鱼、金唇贝、金枪鱼、小黄鱼、深海鱼、诸多海底宝藏…… 且看于游如何在大都市中做一个职业渔夫,驾驶着远洋渔船,扬帆起航,过着幸福、快乐、逍遥的生活!
  • 痴情王爷剩女妃

    痴情王爷剩女妃

    奉旨成婚,因为皇上的圣旨,五王爷冷颜,娶了白尚书的女儿——白可清。我告诉你,你仅仅是皇上加载给我的包袱,所以你最好以后给我乖乖的话,否则,别说你是白尚书的女儿,就算你是公主,我一样休了你。新婚之夜,冷颜看着身着喜服的白可清,冷冷的开口。
  • 故乡的原风景(指尖上的中国)

    故乡的原风景(指尖上的中国)

    本书集结了中国现代名家朱自清、周作人、郁达夫等对儿时的美好回忆,通过对民俗风情、家乡亲朋、儿时乐土、美食游戏的回忆,表达了对故乡的无限眷恋和童年趣事的怀念。同时,也讲述了民国时期的人性、习俗和风貌,完整地呈现了当时的历史风情和民生状态。
  • 总裁,请自重

    总裁,请自重

    不过,却不成想,既来之则安之。暴光于众工作照旧,可是,生活照常。只是让人气愤的是,却会在她意想不到的情况下,那个叫做前夫的男人,那一段往事,为什么竟频频对自己做一些不可思议的小动作?。无爱的婚姻,他们的纠葛始于父辈,不能生育的自己,分手自然是最后的收场。沈凌薇心痛难当,沈凌薇知道,毅然离开了伤心地,早已是深种,远走他乡。两年后,她守口如瓶,因一个合作案,有一天,与前夫再遇,这是外人以为的,沈凌薇只觉,对他的感情,这个世界有时真是小得可怜。
  • 错嫁暴君:高中生皇后

    错嫁暴君:高中生皇后

    只因错食半仙爷爷的虾扯蛋,她穿越到了未知世界,却未能如愿母仪天下,杯具的变成了一只会说话的乌鸦;他娶她为妃,深宫险恶,她终究敌不过后宫那群莺莺燕燕,撒手人寰。老天却不曾想过饶恕她,重生,她依然是他的妻,他觉得最有利用价值却最冷落的妻,冷宫寂寞,墙外红杏分外妖冶,是不是……
  • 论语

    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汇编。最为重要的经典,堪称儒家思想第一书。《论语》记到孔子晚年的学生曾参的死为止,其中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它是我国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精灵变

    精灵变

    精灵侦探社是由警方支持的一个私人侦探社,专门处理一些警方无法处理的怪异案件。他们一起侦探了花斑豹伤人案、菊花流泪和被夺走的心脏等多起案件。悲悯感人,诡异恐怖,震撼人心是这部小说的基调,有每次真相大白后的痛快淋漓,也有轻松活泼的情感描写,喜笑怒笑皆全,不经意间带出很理性的善恶道理。
  • 少年维特的烦恼

    少年维特的烦恼

    《少年维特的烦恼》被视为狂飙突进运动时期最重要的小说。这部小说获得了那个时代相当高的印数,引发 “阅读热”。小说以书信体的形式,采用第一人称,讲述了维特初到瓦尔海姆时“奇妙的喜悦”,周遭可敬可爱的村民、牧师,初识绿蒂时的怦然心动与生发的纯美情感,一切美好得让人有哭的冲动。然而,绿蒂已与人订婚,维特听从劝解,到官邸觅得一小职,却忍受不了公使的吹毛求疵,因其脱俗的思想而被周围的人评价为恃才傲物,最终因在一次聚会上被羞辱,而辞职返回瓦尔海姆。可当初可爱纯美的旧识,已一去不复返,对维特却陷于对绿蒂无果的爱无法自拔,最终饮弹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