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70500000042

第42章 颜渊篇第十二(1)

12.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①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②。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唢斤语矣。”

注释

①克己复礼:克己,既克制自己。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②归仁:归,归顺。仁,即仁道。③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④事:从事,照着去做。

译文

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礼就是仁。一天做到克制自己而言行符合礼的规范,天下的人就会称你为仁人。做到仁德要靠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仁的纲领是什么?”孔子说:“不符合礼的不要看,不符合礼的不要听,不符合礼的话不说,不符合礼的事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也要遵照您的话去做。”

名家注解

朱熹注:“此章问答,乃传授心法切要之言。非至明不能察其几,非至健不能致其决。故惟颜子得闻之,而凡学者亦不可以不勉也。程子之箴,发明亲切,学者尤宜深玩。”

张居正注:“孔子以是告颜渊,所以勉之者至矣。然要之尧舜相传心法,亦不过如此。盖所谓人心惟危,即是己也;所谓道心惟微。即是礼也;所谓精一执中,即是克复为仁之功,初无二理也。然则欲纯全乎尧舜之仁者,可不服膺于孔子之训哉!”

解读

颜渊问仁于孔子,孔子将仁解释为“克己复礼”。“克己复礼”就是严格要求自己,控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礼的规范。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行事就是做到了“仁”。所以,仁是礼的基础,礼要用仁来维护。礼与仁两者相互结合,礼是外在的规范,仁是内在的修养,所以人们只有通过自觉地修养道德才能遵守礼的规定。

“克己复礼”的思想成为后世有些人批判孔子的借口,认为他的这一观点是在扼杀人性,束缚人们对自由的追求。其实是这些人对自由的理解过于偏颇,他们所谓的自由就是无拘无束,为所欲为。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自由也一样。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凡事都要有规矩,在法度规范之内可以充分地释放个性,可是一旦碰触到法度规范就会受到处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克己复礼是对我们行为加以约束的道德规范,并不是有些人标榜的扼杀个性。克己复礼也是自尊自爱的表现。

我们现代人仍然要遵纪守法,按照规章制度的要求办事,处处克制自己的不当欲望,约束自己的不当行为,做一个仁德的君子。

仲弓问仁。子曰: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①。”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嘲斤语矣。”

注释

①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邦,诸侯统治的国家。家,卿大夫统治的封地。②事:从事,照着去做。

译文克复传颜仲弓问孔子什么是仁德。孔子说:“出门到外面工作就好像去接见高贵的宾客一样恭敬,役使老百姓就好像承办重大的祭祀一样严肃认真。自己不喜欢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在朝廷没有怨言,在家里也没有怨言。”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敏,也要按照您的话去做。”

名家注解

程颐、程颢注:“孔子言仁,只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看其气象,便须j心广体胖,动容周旋中礼。惟谨独,便是守之之法。”

朱熹注:“敬以持己,恕以及物,则私意无所容而心德全矣。内外无怨,亦以其效言之,使以自考也。”

解读

很多人向孔子请教过什么是“仁”的问题,但是孔子每次的回答都不一样,他总是因材施教,很有针对性。当仲弓向孔子问“仁”时,孔子谈到了“仁”的两个方面:侍奉君主和役使百姓都要恭敬严肃,另一个方面是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仲弓即冉雍,是孔子的学生,他比小孔子29岁,为人仁笃厚道,不苟言辞,器量宽宏。孔子曾说他“可使南面”,认为他有治国安邦之才。所以,圣人在解答仲弓关于“仁”的疑问时,告诉他的同时也是执政之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圣人视为做人的基本行为准则。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如果人们都能按照这一准则来处理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就会减少很多怨恨。以己度人,推己及人,是一种价值观念,它承认了别人有着与自己平等的价值和人格。同时,这种价值观也提醒人们既要自爱也要爱别人,既要自尊也要尊重别人。

72.3司马牛①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切②。”曰:“其言也切,斯③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诩乎?”

注释

①司马牛:姓司马,名耕,字子牛,是孔子的学生。②切:音砖n,话难说出口。这里引申为说话谨慎。③斯:就。

译文

司马牛问什么是仁德。孔子说:“仁德的人,不随便发表自己的意见。”司马牛道:“不随便发表自己意见就可以称为仁德的人吗?”孔子说:“做起来很困难呢,说话能总是很谨慎吗?”

名家注解

程颐、程颢注:“虽为司马牛多言故及此,然圣人之言,亦止此为是。”

朱熹注:“牛之为人如此,若不告之以其病之所切,而泛以为仁之大概语之,则以彼之躁,必不能深思以去其病,而终无自以入德矣。故其告之如此。盖圣人之言,虽有高下大小之不同,然其切于学者之身,而皆为入德之要,则又初不异也。

读者其致思焉。”

张居正注:“司马牛,是孔子的弟子,名犁。切,是坚忍不轻发的意思。子以牛心放而言躁,故反复晓告如此,盖约之使求仁于心也。”

解读

据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司马牛是一个“语多而躁”的人,他性格浮躁,喜欢多言。孔子想要他克服“语多而躁”的毛病,逐渐培养仁德。所以,当他问仁时,孔子因人施教地告诫他,仁就是不随意发表自己的意见,谨慎讲话。

司马牛对老师的回答有疑问,紧追不舍想加以肯定。孔子便告诉他,不随使讲话听着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啊!言外之意是,你司马牛能做到吗?

做人处处要谨慎,要为自己的一言一行负责任。谨言慎行,是我们修养仁德的必备条件。每个人都应该说话慎重,凡事考虑周全了再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人说话从来不加思考,遇事脱口而出,想到什么说什么,这样不仅于事无补,甚至可能得罪人。这样的人应该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加以改正,努力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谨言慎行的仁德之人。

12.4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啊忧何惧?”

注释

①夫:语气助词,无实际意义。

译文

司马牛问怎样可以成为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畏惧。”司马牛道:

“不忧愁不畏惧,就可以称为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反省自己没有内疚,那还有什么忧愁和畏惧呢?”

名家注解

朱熹注:“牛之再问,犹前章之意,故复告之以此。言由其平日所为无愧于心,故能内省不疚,而自无忧惧,未可遽以为易而忽之也。”

张居正注:“司马牛因其兄桓魃作乱常怀忧惧,故孔子开慰之如此。然内省不疚,实自常存敬畏中来,非徒悍然不顾而已。

解读

据说司马牛是宋国大夫桓趔的弟弟。桓趔在宋国“犯上作乱”,遭到宋国执政者的打击,司马牛全家便被迫出逃。逃到鲁国后,司马牛拜孔子为师,并声称桓趔不是他的哥哥与之划清界限。所以,当他向孔子请教怎样做才是君子时,孔子很有针对性地回答他说:1君子不忧愁也不畏惧,反省自己的时候能做到问心无愧。

不忧愁也不畏惧建立在问心无愧的基础上。人能做到独自反省的时候,内心里没有内疚,就没有什么忧愁和恐惧的事了,而这样的人就能够称为君子了。所以,想要成为君子,就要先养成内省的功夫。要像曾子那样一日三省,及时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加以改正。自我反省是以仁德礼仪作为准则的,时常自我反省就能更好地遵守道德法制。由此可以说,自我反省是自我修德的极好途径。通过反省达到光明磊落,像这样堂堂正正的人还有什么忧愁和畏惧呢?这样的人谁又能说他不是君子呢?

72.5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j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①,与人恭而育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注释

①敬而无失:孔子曾赞扬晏子“善与人交,久而敬之”,这里的敬而无失就是久而敬之的意思。

译文

司马牛忧愁地说道:“别人都有兄弟,惟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人的生死由命运安排,富贵与否也是天意。君子做事慎重而没有差错,待人恭敬而有礼貌。那么,就会天下到处都有兄弟——您何必忧虑没有兄弟呢?”

名家注解

朱熹注:“既安于命,又当修其在己者。故又言苟能持已以敬而不间断,接人以恭而有节文,则天下之人皆爱敬之,如兄弟矣。盖子夏欲以宽牛之忧,故为是不得已之辞,读者不以辞害意可也。”

张居正注:“子夏欲以宽司马牛之忧,故为是不得已之词。然要之至理,亦不外此。”

解读

上章讲到司马牛由于哥哥桓趔犯上作乱而宣称桓趔不是他的哥哥,所以,他说自己没有兄弟,并且很为此发愁忧虑。子夏就安慰并劝诫他说,只要修养仁德,做一个恭敬谦卑、令人久而敬之的君子,四海之内便都是自己的兄弟,所以大可不必为自己没有兄弟而发愁。

生老病死天注定,我们谁也不能逃避自然规律的制约。每个人的祸福、贫富也都各有天意,我们人力是无法改变的。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走向消极。人所处的境遇由命所定,但我们如何生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却是可以自主选择的。我们常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只要我们努力过好每一天,艰苦奋斗,就能够无怨无悔。

像子夏说的那样,修养仁德,对别人恭敬有礼,那样天下所有的人都能成为我们的朋友弟兄。孔子也曾说过,行为合于仁义礼节,千里之外都是兄弟,否则,就是对面而坐也不相往来。所以,只要我们将自己塑造成一个仁人君子,哪怕自己没有同胞兄弟姐妹也不必担心忧愁。

12.6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想①,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想,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注释

①肤受之想:想,音sa,诬告。这是说像皮肤感觉到疼痛那样的诬告,即直接的诽谤。②远:明之至,明智的最高境界。

译文

子张问怎祥才可以做到心地清明。孔子说:“像水润物那样暗中挑拨的坏话,像切肤之痛那样直接的诽谤,在你这里都行不通,可以称得上心地清明。暗中挑拨的坏话和直接的诽谤,在你这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称得上是高远了。”

名家注解

朱熹注:“二者难察而能察之,则可见其心之明,而不蔽于近矣。此亦必因子张之失而告之,故其辞繁而不杀,以致丁宁之意云。”

解读

子张问“明”,孔子是从如何识别和对待谗言和诽谤的角度回答的。孔子所说的“浸润之谮,肤受之想”是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人化地步的谗言和诬告,具有极大的杀伤力。如果这样的谗言和诽谤在你面前都行不通的话,那你就是心地明净,具有远见卓识的人了。

谗言和诽谤是人人厌恶的卑劣行为,但是它们又像毒蛇一样缠绕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令人难以摆脱。谗言和诽谤的威力不可小觑,很多人一生的英名毁于这两者之下。俗语说“哪个人前不说人”,有的人喜欢到处挑拨离间,并且善于运用这种丑恶卑鄙的手段恶意谋算别人。所以,我们要磨砺一双明察秋毫的慧眼,修养一颗害。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冷静思。7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①,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7”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兵:这里的“兵”指军备子贡问如何处理政事。孔子说:“使粮食充足,使军队强大,使百姓对国家有信心。”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一定去掉一项,这三者当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队。”子贡又说:“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在这二者当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谁都难免一死,百姓对国家没有信心,国家就难以立足程颐、程颢注:“孔门弟子善问,直穷到底,如此章者。非子贡不能问,非圣人不能答也。”

朱熹注:“以人情而言,则兵食足而后吾之信可以孚于民。以民德而言,则信本人之所固有,非兵食所得而先也。是以为政者,当身率其民而以死守之,不以危急而可弃也”

张居正注:“盖民无食必死,然自古及今,人皆有死,是死者,人所必不能免。若夫信者乃本心之德,人之所以为人者也。民无信,则相欺相诈,无所不至,形虽人而质不异于禽兽,无以自立于天地之间,不若死之为安。故为政者。宁死而不可失信于民,则民亦宁死而不失信于我矣,此食所以可去,而信必不可无也。即此观之,可见国保于民,民保于信。是以古之王者,不欺四海,善为国者,不欺其民。盖必有爱民之真心,而后有教养之实政,自然国富兵强,民心团结而不可解矣,此信所以为人君之大宝也。”

解读

子贡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认为治理国家,应当具备三个起码条件:粮食充足、军队强大、取信于民。粮食充足就能够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军队强大就能抵御外敌的入侵,而取信于民就可以唤起人民报效国家的实干精神,为社会进步,国家繁荣贡献力量。这三者当中,取信于民是最重要最关键的。如果统治阶级失信于民,国家就难以立足,最终失去民心而跨台足食,足兵,取信于民,这三者既有关联性又有独立性。百姓丰衣足食,国家翥兵力强盛,才能创建出稳定和谐的社会。国泰民安,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则自然认篇为领导人和政府的政策是正确的,自然信任政府。然而,如果三者只能做到一点,那就一定要取信于民。因为人民对国家有信心,内心才能树立坚定的信仰,誓死保!

卫祖国、建设祖国。引申到我们今天,这实际上就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逢设的问题。物质基础扎实,则国力强盛;上下能够互信,则民心稳固。所以我们今天;鑫簿强调物质建设和精神建设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论;728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语大l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蒋%£犬羊之蒋。”

衾匿a一①驷不及舌:指话一说出口,就收不回来了。驷,拉一辆车的四匹马。②苒:

250l去掉毛的皮,即革。

……田日l棘子成说:“君子只要质朴就行了,要文采有什么用呢?”子贡说:“可惜啊,您这样来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文采如同质朴,质朴如同文采。如果离开了文采,虎豹的皮革就与犬羊的皮革一样了。”

朱熹注:“若必尽去其文而独存其质,则君子小人无以辨矣。夫棘子成矫当时之弊,固失之过;而子贡矫子成之弊,又无本末轻重之差,胥失之矣。”

张居正注:“棘子成,是卫大夫。质,是质朴。文,是文采。驷,是四马。皮去毛的叫作蒋。”又注:“夫棘子成矫当时之弊,固失之过,而子贡矫子成之弊,又无本末轻重之差,胥失之矣。若求其尽善而无弊,则必如孔子所谓文质彬彬,乃;为定论也。”

解读

棘子成认为君子只要有美好的品德就可以了,不需要有外在的文采。显然,棘子成不懂文质的关系。所以子员批评了他的这种说法。子贡认为文和质同样重要,君子应该文质兼具,用适当的表现形式来表现其良好的本质。否则,本质再好,也无法显现出来。其实,这里的文与质就是内容与形式。

同类推荐
  • 曾国藩冰鉴(第三卷)

    曾国藩冰鉴(第三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 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 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 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 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 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 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 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 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 沉思录I

    沉思录I

    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一本温家宝总理天天都在读的书。本著作以冷静而达观的姿态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摒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以正当之心观察世间万物。
  • 弗洛伊德:欲望决定命运

    弗洛伊德:欲望决定命运

    精神分析以研究性本能为本身第一重要的工作。梦常常是不加伪装地表示一种愿望的满足。神经症是自我在试图压制性欲失败之后,性欲部分压制了自我。禁忌、法律和习惯给性生活加上了更多的限制,这些限制既对男人有影响,又对女人影响很大。本书是新世界出版社本年度之末隆重推出的“思想大师谈人生系列”其一。丛书第一批共四本,主要是听现代西方的思想大师讲人生哲理。本书请弗洛伊德出场,宣讲他“欲望决定命运”的人生哲理,本书是走向人性深处、揭开性欲面纱的必读书。
  • 韩非与法家思想

    韩非与法家思想

    这本《韩非与法家思想》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该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易经白话全译

    易经白话全译

    易经白话全译正鉴于此,我们择取古本、兼采众本,精校精审,荟萃众家之长,采用文、白对照的形式编成。《易经》的六十四卦详解,是全书主体。按经上、经下分为两章,每卦独成一节,各节皆有原文、译文、解读,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或可先窥其门户,后登其堂奥,由浅入深,从而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本书在保持了传统《易经》的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努力为读者提供可以深入阅读的平台,以期让每个读者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读出属于自己的一本《易经》。
热门推荐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清穿之齐妃修真记

    清穿之齐妃修真记

    应劫而生,破而后立。既然得了这身子,少不得要圆了身上的因果。这具前身心心念念不过……是要嫁给四阿哥。那么便嫁了吧。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越颜倾国妃:宛姬吟

    越颜倾国妃:宛姬吟

    【原创作者社团『未央』出品】一个普普通通的十七岁网络写手宛和,在完结自己小说的那天,被一个奇怪的老妪带到一个奇怪的地方,告诉了她那些只可能发生在小说情节里的故事。她就这样被迫穿越了,而且是穿到自己的小说里,演绎着那些已经变成文字的故事。从此,宛和由一个成天幻想的写手变成了主角,情伤、复仇、悲恸、死亡、堕落、轮回,每一件事,每一次经历都是她脑海里的记忆,都是她已经发表的小说里的情节。可是,从她穿回来的那一刻起,命运轮盘又开始转动,她记得的那些,都已经成了过去式,她只能顶着一个自认为不属于自己的身份,南蛮王妃,在神魔中小心游移……ps:若是本文到了可以入V的时候,玖玖会入的,请亲们淡定……
  • 宋词选(青少版名著)

    宋词选(青少版名著)

    宋词乃中国词史上的艺术巅峰,几百年来,一直以自己丰富的情思意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为广大读者所喜爱。本书精选宋词中的经典之作,进行详尽的注释和精辟的评述,将帮助读者更好地领略宋词的迷人风采,使读者得到更多的人生体验和美的陶冶。朋友,如果你想深刻了解宋代辉煌的文化艺术,如果你想领略词有别于诗的迷人风采,如果你想得到更多的人生体验和美的陶冶,就请到宋词佳境中遨游一番吧!相信你一定会有收获的。
  • 爱情的坟墓:第三种离婚

    爱情的坟墓:第三种离婚

    梁筱雨与赵雷是中学同学且是两年多的同桌,他们在艰苦的高中岁月里日久生情,成为恋人,然后从学校到社会,再到一起步入婚姻的围城。但十几年的感情,最终还是没有敌得过“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句咒语,婚后三年,他们就离异了。重归单身的梁筱雨,曾一度对继续寻找自己的另一半失去信心,屡屡拂了好友林丽为她寻找下一任接班人的好意。却不料,一次偶然,梁筱雨在工作中邂逅了曾被她三番两次拒绝见面的相亲对象庄春,在一次次的接触中,梁筱雨感觉到春天的气息似乎又一点一点走进了她已年过三十的生命中来……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不凶不吼教出好孩子

    不凶不吼教出好孩子

    孩子有如一棵小树,需要家庭的温暖来呵护,需要赏识的阳光来照耀。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珍贵的存在,他具有独立的个性,也应有最适合他的教育方式。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有的孩子对父母的批评不以为然,对表扬也毫不在意,父母的话似乎起不到一点作用了。造成这种恶果的原因是,在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企图用大吼大叫的方式来驯服孩子。实践证明,用冷静的方式对孩子进行管教,远远胜过大吼大叫的教育方式。家长如果能把精力放在控制自己的行为上,而不是控制孩子的行为,得到的教育结果会出乎意料地好。
  • 魔术中的原理(人生解密)

    魔术中的原理(人生解密)

    科学早已渗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并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无论是仰望星空、俯视脚下的大地,还是近观我们周遭咫尺器物,处处都可以发现科学原理蕴于其中。本书为你的生活添一丝色彩。
  • 总裁老公有点贼

    总裁老公有点贼

    安若若知道沈文瑞恨她,却不想他这么恨她。五年的婚姻,他从未碰过她,她亦从未逼过他,因为在这份婚姻本来就是她逼迫而来。她等着他,没想到等来的却是安氏破产,她的父亲变成植物人,而她因涉嫌盗取他人商业机密而做了三年的牢。八年的时光,女子最美好的时光都葬送在了这里。安若若是在牢里签下的离婚协议寄给了沈文瑞,她从未想到沈文瑞这么恨她,可是却并没有签下这份协议。更没想到出狱那天沈文瑞会来接她…………他说:“安若若我不欠你!”安若若想起病床上躺着的父亲,这都不算欠,“那沈文瑞我也不欠你,所以我们离婚吧。”……“沈文瑞我已经二十八岁了,我老了,我的时间已经经不起你的折腾了。”“安若若我已经三十二岁了,我的时间也经不起你的折腾了,所以,老婆我们生个娃吧!”……后来当沈文瑞以为苦尽总会甘来,枯木也会逢春,他和安若若也该是修成正果的时候,她却哭着对他说,“沈文瑞离开你我才能活下去,给我一条生路吧?”……某日一个小奶娃看着准备离家出走的妈妈,被爸爸逮了个正着。安若若不明白明明自己计划的天衣无缝,为什么还是被沈文瑞发现了,只见小奶娃从口袋里拿出一个,她不允许他吃的棒棒糖,瞬间就明白了。“沈文瑞你这个奸商,收买小朋友的事你也做的出来?!”沈文瑞笑的无害,“老婆我们是不是该给他生个弟弟妹妹了?”生了两个拖油瓶,看你还怎么逃!……某日,沈先生惹怒了沈太太。“老婆要不要吃苹果我给你削?”“滚!”“老婆要不要吃蛋糕我给你买?”“滚!”“老婆要不要滚床单我来效劳?”“我说滚啊!”等等他刚刚再说什么……,“啊,放我下来,沈文瑞你个奸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