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29400000025

第25章 驾驭心境实战(1)

一、好心境,好睡眠

长期慢性失眠对人的生活有非常严重的影响。

您的睡眠好吗?您可曾受到失眠的困扰?失眠是指人非常想睡,但上床后却又睡不着或夜里容易惊醒,醒来以后难以再入睡,或者是醒得太早。失眠的人对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都不满意,醒后不解乏,精神不振。

哪些人容易失眠呢?据调查,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从业者,包括脑力劳动者、白领阶层、司机、精密仪器操作者、危险工种等。由于工作高度紧张、工作及心理压力较大、倒时差、频繁倒夜班等原因,这些人成为失眠的高发人群。此外,老年人失眠也相当常见。

研究表明,成年人对睡眠的需求并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人们通常理解为年纪越大对睡眠的需求就越少,实际上并非如此。早在1978年,美国科学家就对老年人的睡眠障碍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认为,老年人需要的睡眠和年轻人没有明显差别。尽管老年人夜间睡眠在减少,白天频繁出现小睡的时间却比较多,睡眠时间的总和与年轻人的总睡眠时间相等。老年人睡眠觉醒次数增多,夜间睡眠时间缩短,这说明老年人的睡眠质量并不好。

现代社会的紧张压力,睡眠时间的人为剥夺,使失眠发生率呈急剧上升的趋势,其危害性日益突出。

失眠对健康有哪些危害呢?长期慢性失眠对人的生活有非常严重的影响。失眠的人精力不足、体力差、小病不断,表现倦怠懒动,昏昏欲睡,做什么事都没有兴趣,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判断失误,是引发许多意外交通、工伤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生车祸比没有失眠的人多两倍。失眠也使人情绪不稳定,易怒,对压力的承受能力降低,不愿意与人交往,对别人的言行非常敏感。

随着失眠程度不断加重,自身的焦虑情绪也会日趋严重,对白天症状不能自控以及晚上睡不着感到焦急,这往往会使少数患者萌发生不如死的念头,甚至走向自杀,不仅自身陷于痛苦之中,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不安宁的因素。此外,失眠也容易诱发或加重各种躯体和精神疾患,与高血压、心脏病、脑血管病、痴呆症、夜间猝死、内分泌代谢障碍疾病以及性功能障碍等均有密切的关系。

在应对失眠的诸多方法中,调适心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失眠不是病,就像发热一样,是很多原因引起的症状之一,可能是躯体疾病伴发的症状,也可能是因为不良生活习惯、环境因素引起的。目前,失眠的原因80%归属于心理因素。因此,在应对失眠的诸多方法中,调适心境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心境调适,消除失眠带来的不良影响。

首先,不要太在意睡眠不足引起的白天不舒服的症状,这些症状只是暂时的,要学会忍受,以免引发或加重焦虑的情绪。

其次,要忘记睡眠问题。睡眠好的人从来不会在上床后就开始担心是否能睡个好觉,正因为不担心才能睡得好。要树立“睡眠是生活的一部分”的观念,我们根本不用特别考虑它,忘记睡眠才能尽快入睡。

第三,睡不着就不要呆在床上。很多失眠者早早就上床,等待睡眠,实际上,这样有效睡眠时间较少,睡眠效率较低,会产生焦虑情绪,从而加重失眠症状。躺在床上的时间应该是自己认为能够睡得着的时间。比如说,一个人通常在床上呆9个小时,但只有5个小时能睡着,那么他就应该在床上呆5个小时,呆在床上的时间可以逐渐增加,直至拥有充足的睡眠。

第四,自我暗示有助于睡眠。有时睡不着仅仅是因为自己认为自己会睡不好。如果改变一下信念,告诉自己,“安睡也是可能的”,同时坚信自己的睡眠能力,以安宁的心情迎接睡眠,睡眠就会变得越来越容易。临睡前默默的暗示自己“我会轻松入睡,而且一整夜都会睡得很香”,这种自我暗示,对很多人都会收到明显的效果。

第五,松弛入睡。我们在前面已经介绍过松弛的技术,可以尝试着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应用。比如,可以采用所谓重感法进行自我松弛,效果较好。具体操作过程为:可从头到脚,也可从脚到头。如果是从头到脚的顺序,首先想象自己的头发重,随着默想似乎头真的沉重起来,然后依次想颈部发重、肩部发重、臂部发重、手部发重,之后依次是胸、腹、臀部、大腿、小腿、脚,直到脚趾。只要坚持训练,慢慢地,只要默想到哪里,哪里就会觉得像灌了铅一样重,似乎动弹不得。开始默想一遍要20~30分钟,慢慢地,以后几分钟就能做一遍。当然,前面提到的观想法对于失眠也很有效。

相信通过您自己的努力,您一定会拥有好的睡眠。记住,健康的睡眠在您自己的掌握之中。

二、驾驭心境、摆脱恐惧

敢于接触自己惧怕的情景,要学会习惯可怕情景。

恐惧是在可怕情景影响下产生的一种十分紧张焦虑的情绪反应。如果恐惧的心境过于持久,体验过于深刻,就会引起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的混乱。此外,恐惧产生时,常伴随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如,心跳加速或心律不齐、呼吸短促或停顿、血压升高、脸色苍白、嘴唇颤抖、冒冷汗、四肢无力等,这些生理功能紊乱的现象,往往会导致或促使躯体疾病的发生。

那么,怎样消除恐惧的情绪呢?引起恐惧的对象不同,具体情况也不同,消除恐惧的方法也必然因人而异。既然恐惧是对客观刺激的反应,就能够通过对客观刺激的重新认识和相应的训练使它发生变化。如果能够有效地回避可怕的情景,当然也就不会再有恐惧的心境,但是,这常常是很难做到的,在多数情况下,也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我们需要学会习惯可怕情景。要敢于去接触自己惧怕的情景,只有习惯它了,知道它“不过如此”了,也就不会怕了。如许多人开始时怕在会上发言,后来硬着头皮去讲,结果受到大家鼓励,以后再在会上发言就不会忐忑不安了。

采用系统脱敏法进行心境调适。

在心理学上,驾驭心境、摆脱恐惧的方法叫系统脱敏法。系统脱敏法又称交互抑制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不同层级的暴露,逐级暴露出导致恐惧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出现的紧张、焦虑情绪,从而消除恐惧。

系统脱敏法是美国学者沃尔帕创立和发展的。沃尔帕认为,人和动物的肌肉放松状态与紧张焦虑情绪状态,是一种对抗过程,一种状态的出现必然会对另一种状态起抑制作用。例如,在全身肌肉放松状态下,呼吸、心率、血压、肌电、皮电等各种生理生化指标,都会表现出与紧张焦虑状态下完全相反的变化。这就是交互抑制作用。

根据这一原理,在心理调适时可以从能引起较低程度的紧张、焦虑反应的刺激开始进行。一旦某个刺激不会再引起焦虑和恐惧反应时,便可呈现另一个比前一刺激略强一点的刺激。如果一个刺激所引起的紧张焦虑在能忍受的范围之内,经过多次反复呈现,就不再会对该刺激感到紧张焦虑。这就是系统脱敏法的原理。

类似系统脱敏法的心理调适方法在中国古代也有过运用。

据《儒门事亲》载,王德新的妻子旅途中,在旅舍的楼上住宿,半夜正好赶上盗贼烧房子,于是受到惊吓从床上掉下来。从那以后,每听到声响,就会受惊昏倒不省人事。家人不得不轻手轻脚,不敢贸然弄出声响。很多年都没有治好。

医师戴人诊断后,让两个侍女执王德新妻子的双手,按到高椅子上,在面前放一张小桌。戴人说:“娘子,请看这木头!”便猛击桌子,她非常震惊。戴人说:“我用木头敲桌子,你害怕什么呢?”后来,她稍微安定了一点,戴人又敲桌子,她已经不再像以前那么害怕了。又过一会儿,连续敲桌子三五次,又用木棍敲门,又暗中让他人敲她背后的窗子。慢慢地,她从惊恐中安定下来。晚上,又叫人敲打她卧房的门窗,接连好几天,从天黑到天亮。

两个月后,即使是听雷鸣,她也不再惊恐害怕了。

采用系统脱敏法进行心境调适应包括以下3个步骤:

1.建立恐惧或紧张焦虑的等级层次,这是进行系统脱敏法的依据和主攻方向。

2.进行放松训练,可参照本书相关章节的内容进行,一般需要6~10次练习,每次30分钟,每天1~2次,达到全身肌肉能够迅速进入松驰状态就算合格。

3.在放松的情况下,按某一个恐惧或紧张焦虑的等级层次进行脱敏。首先进行想象脱敏训练。从最低层级到最高层级,逐级训练。想象会引起恐惧的情景,要求生动逼真,像演员一样进入角色。先可坚持30秒钟左右,实在无法忍耐而出现严重紧张焦虑的反应时,采用放松法对抗,直至达到最高层级的恐惧情景也不出现恐惧反应,或有轻微的反应但能忍耐为止。一般忍耐一小时左右视为合格,可进入下一层级的训练。如果在某一层级训练中仍出现较强的紧张焦虑反应,则应降级重新训练,直至完全适应为止。

想象脱敏合格后,可进入实地适应训练阶段。这是摆脱恐惧的关键步骤,也是从最低层级到最高层级,逐级训练,以达到心理适应。一般都需要重复多次,直到紧张焦虑情绪反应完全消除后,才能开始下一层级的训练。

每星期调适1~2次,每次30分钟左右。比如一个过分害怕狗的人,在调适过程中,可以先想关于狗的事情,习惯后再看狗的照片;等到看惯了,不害怕了,再去接触形象逼真的玩具狗;再靠近笼子里的狗,接着慢慢伸手去摸,最后才去抱它,逐渐消除对狗的恐惧反应。

三、逃离强迫心理的陷阱

强迫心理的本质是心理上的自相搏斗,可采用心境调适的方法应对它。

您是否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洗完了手总觉得哪里还是不干净,要反复多洗几次;人在单位却一整天都在惦记家里的煤气和水管是不是没有关;出门前刚把随身包整理好,却总觉得有东西没带齐,反反复复、牵肠挂肚……

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工作高度紧张,生活节奏太过快速,有这样强迫心理的人越来越多。强迫心理一旦干扰正常心理活动,不但会影响智力水平的发挥,同时也会造成心理压力,让人感觉更自卑、紧张和焦虑,对正常学习和生活造成影响。一起来吧,让我们逃离强迫心理的陷阱。

强迫心理的本质是心理上的自相搏斗,因此,可采用心境调适的方法应对它。应对强迫心理的首要原则,就是针对发病基础进行调适。很多人的强迫心理与过去的不幸遭遇或曾经受到的心理创伤有关,一旦把内心的痛苦、恐惧以及紧张情绪都尽情地发泄出来,也就降低了恐惧,缓解了紧张。这就是常所说的宣泄法。

应对强迫心理,调适心境的关键是要正确认识强迫心理。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很多人因为对强迫心理认识不正确,从而产生疑病观念和紧张情绪,在增加心理负担的同时又加重了强迫心理。所以,了解有关强迫心理的知识,包括产生的原因、性质、结果以及各种治疗措施等,对消除顾虑、树立战胜强迫心理的信心都非常有帮助。我们在前面章节中提到的听其自然法和转移注意力法都有助于克服强迫心理。此外,承认和接受“自己也会犯错误”的观点,不做完美主义者也相当重要。

大量实践和研究表明,采用系统脱敏法或泛滥法克服强迫心理,效果最为明显。利用系统脱敏法,按照系统程序,运用“对抗”原理,循序渐进地逐步减除过敏的情绪或行为反应。关于系统脱敏法的详细操作步骤,我们在前面一节中已有介绍,可以参照施行,不再赘述。

泛滥法的基本原则和系统脱敏法恰好相反,是在突然之间,面对大量诱发自己强迫心理的情况,和这种情况进行过分接触。这种“泛滥”带来的刺激会给人以猛烈冲击,使人无法产生通常的“惧怕”心理。当忍耐过短暂的紧张之后,就不会对这种情况再有强迫心理了。

例如,对有强迫洗手心理的人,可想象有人在自己的手上洒了尿,非常难闻,也可突然让双手沾上污水或污泥(注意不要伤着自己),经过这样的突然刺激,也就不再担心一些细微的脏了,这样就会把害怕脏的强迫心理除掉。注意,因为这种刺激是突然间面临的,有些人会承受不了,反而会产生极度的恐慌。所以,在采用泛滥法进行心理调适时要特别注意,并且事前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四、善待自己,不再疑病

大多数人,特别是中老年人,对自身的健康都十分关心,有时甚至是过分关心。因为,人到中年以后,随着各项生理机能的衰退和抵抗力的下降,容易患多种疾病。而且,与年轻人相比,患病以后往往比较难以恢复。这样就造成了中老年人对疾病的恐惧与担心。这些都属于正常心的理状态。

但是,也有极少数人,终日茶不思,饭不想,每天总是怀疑自己这里有病,那里有病,甚至身体一有点不舒服就认为患了重病,为此而忧虑、烦恼,深受疑病心理的折磨。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消除疑病心理呢?

首先,需要弄清楚疑病心理是怎么产生的。疑病心理突出表现为对自身健康状况过多关切,有各种“主观症状”,但各种检查均无法找到其有任何器质性疾病的证据,也未发现这些主观症状的躯体原因。实际上,疑病心理是通过强烈而消极的自我暗示产生的。一个人认为自己有病的想法通过影响潜意识支配着他的生活。

所以,要想消除疑病心理,必须给自己一个积极正面的暗示,那就是,“我没病”,“我是健康的”等等。事实上,检查不出病,医生又做了无病的解释,就已经证明自己是健康的了。此时,如果再辅以积极正面的暗示,就可以消除部分人的疑病心理。有的时候,由于预先存在的疑病暗示过于强烈,还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努力去消除它。

同类推荐
  • 弗洛伊德10:达·芬奇的童年回忆

    弗洛伊德10:达·芬奇的童年回忆

    此卷包含七部分内容,是弗洛伊德关于美学方面的重要论著。《戏剧中的变态人物》(1942)以精神分析观点解释了戏剧活动。《詹森的〈格拉迪沃〉中的幻觉与梦》(1907)揭示了压抑、幻觉、梦的形成。《作家与白日梦》(1908)提出了一种特殊的幻想活动。《达·芬奇的童年回忆》(1910)介绍了达·芬奇童年以来的感情生活,分析了其性心理的发展,阐释了他的艺术与科学活动的心理起源。《米开朗基罗的摩西》(1914)阐释了米开朗基罗所创作的摩西这一艺术作品。《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弑父者》(1928)探讨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艺创作。《非专业者的分析问题》(1926)指出了精神分析技术不是神秘的,更不是医生的专利。
  • 观人无隐私

    观人无隐私

    本书通过对人们外貌特征、言行举止、衣着打扮、社交表现和生活习惯等各方面的探讨,更深层次挖掘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和潜在心理意识,从而发现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下潜藏在人们的语言、行为之后的真正心理活动,进而总结出这种人在工作、与人相处和爱情等方面可能会做出的行为和怀有的意图,从而做到在与人相处时择其长处而用之,择其短处而避之.最终使得我们在社会上打拼时能够及时恰当地做到趋利避害。
  • 人脉心理学

    人脉心理学

    人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以便自己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
  • 每天都会用到的趣味心理学

    每天都会用到的趣味心理学

    心理学隐秘白金法则,FBI每日贴身研读。选最有味的视角,读最好玩的心理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标签,在每一张标签下,都有一个你所未知的自己。每天一节心理学,让你我在充满问号的生活中求得一枚句号。心理学,你可以懂。
  • 30岁前要学会的33堂心理课

    30岁前要学会的33堂心理课

    30岁后是人生的一道关口,30岁后的人生需要解决方方面面的问题。如果没有良好健康的心理,将难以掌控自己的人生局面,把握命运的航向。自助者天助,解铃还须系铃人,命运并非天注定,改变心理可以改变生活,30岁前的心理修炼决定你30岁后的人生格局。本书精选了33堂心理精华课,对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阐明了塑造积极心态的方法途径,提供了社交、职场、爱情、生活、财富等各种场合中的心理战术,引导读者在30岁前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提高自信,以健康的心理迈人社会大世界中,游刃有余于人生的各个场合,掌控自己的人生,创造精彩幸福的生活。
热门推荐
  • 爱那么近,你那么远

    爱那么近,你那么远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星星之间的轨迹,而是纵然轨迹交会,却在转瞬间无处寻觅。最近的爱用温暖凝结2007年最动人的爱情力作!最远的你用思念感伤红袖添香泪流成河!甜蜜中有苦涩;幸福中有悲伤;激情绽放中饱含了现实和命运的无奈这就是他们的爱情。
  • 恶作剧之恋:别惹王子殿下

    恶作剧之恋:别惹王子殿下

    他眸子忽然闪过一丝玩味,一步一步地向她走来。“你是跟踪我来这里的粉丝?现在的女孩是越来越大胆了。”“哎,你要干嘛?”他离她太近了,近到让她的心脏嘭嘭地狂跳,脸上已绯红一片,背贴着树干,她有种困兽的无力感。“我想……”他眸子闪出煸情的火花,使他整个人像极了魅惑的花花公子。“你知道的,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单独在一起,该是要发生一些事情的……”
  • 兵王之王

    兵王之王

    我笑看鲜血,我疯狂不屈;脊骨为国而生,热血为国流淌。我为战斗而生,我是兵王之王。
  • 相公连连看

    相公连连看

    当医学院“女屠夫”遭遇古代“温良”腹黑男,一场非礼进行时火热上演……她,一手小李飞刀走遍天下无敌手,他,一张安良纯纯面具横扫遍地芳草,他,心狠手辣举世闻名,他,赫赫战功之下累累血债。后面一群美男追着跑,青芙一害羞就成百变芙蓉帝……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万古天帝

    万古天帝

    天界第一战神,却因功高震主,遭挚爱背叛,死于洞房之夜。聂天重生百年之后,再不做殿下之臣!破苍穹,逆乾坤,凌万天,踏万界!开启一场与当世天才争锋角逐的逆天之旅。这一世,我要创造我的世界!这一世,我要成为万古天帝!这一世,我要主宰天界神域!万古天帝交流群:323877994欢迎加入
  • 深闺记事

    深闺记事

    四岁,她与母亲被关在尼姑庵,造就她豁达阔朗的心性。九岁,母逝,她重回宅门里。上有绵里藏针的婶娘,下有张扬跋扈的堂妹。她练就遇鬼杀鬼魔性。十二岁议亲,一边是被称为温如玉公子的竹马,名门贵戚,一朝若嫁入,风光无限。只是堂妹虎视眈眈,温家不温不火。另一边亦是高门大家的承嗣,端正君子,若为他家妇,荣华一生。只是她听说了姜家大妇的传闻。历来姜家大妇都郁郁而终,助夫君理后院,但不得夫君喜爱,子女不亲近……不论是风光还是荣华,都是险中求。行走宅门中,便摆脱不了这恩怨痴缠,罢了,且与他走一朝便是……此生如瓷,炼不出洁白莹润的品性,便出不得这焚骨销金的窑炉!
  • 出语惊人

    出语惊人

    面对形形色色的难题和困境,开动脑筋,运用智慧,往往就能找出答案,想出对策。“先有故事,后有智慧”。智慧故事是青少年不可不读的经典之作。故事,是通往智慧殿堂的使者,引领我们透过一扇扇明亮的窗口,引领你走向人生的辉煌。故事,是连缀智慧的闪亮珠玑,折射出哲人思想的光辉,照耀着你的人生成功之旅。一个故事就是智慧长河中的一朵涟漪,也许它不能改变这条河流的方向,但它会以自身的灵性让你在阳光的滋养中聆听智慧流过的声音,早日抵达你人生的巅峰。轻松阅读精彩的故事,聆听哲人的忠告,让智者的思想浸润我们。
  • 风月连城

    风月连城

    为与卓王孙“天下”一诺,风流骏赏的武林盟主杨逸之来到漠上,用一袭白衣,万朵桃花,弹奏出一曲千古风流的《郁轮袍》。可惜世事变幻,天涯隔知音。为救他生命中的公主,杨逸之于千军万马中浴血杀进杀出,更身陷地底之城,被作为非天向梵天所供奉的祭品。谶语迭出,江湖风波恶,漠上风尘,万里独人归。而当尘埃化成的一切蓦然在历史中沉碎时,那白色的妖魔发出了凄楚的怒啸。那是流传千年万年的悲哀,更如一件件隐秘出现的天人五衰一般,降临在杨逸之和相思身上。天人将命尽,重入六道轮回。谁是这个谶语的起咒人?谁又是谶语的应验者?谁是宿命的操盘手?谁又是宿命的演绎道具?
  • 战国秦汉时期中国西南的对外文化交流

    战国秦汉时期中国西南的对外文化交流

    本书标题为《战国秦汉时期中国西南的对外文化交流》,但需要说明的是,这并非一部全面论述这一问题的专著,本书只是希望通过若干专题性研究,来寻找一些突破口,为重新认识中国西南地区在中国文明乃至世界文明发展过程当中的地位与作用做一些尝试性的探讨,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前人的某些传统认识作必要的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