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08900000034

第34章 西方认知的东方地图和地理学著述(1)

孙广杰

15世纪末16世纪初,活跃在印度洋的航海者为西方提供了多幅重要的地图,这些地图对于印度洋和东亚的描绘具有相当高的准确度,因为它们是基于印度洋航海者的实践经验而作。这些海员历来熟悉印度洋传统航线,对于邻近的东亚的认识也比较接近事实。16世纪初期,参考了印度洋航海者所绘地图的西方地图,往往能够较为准确地描绘出印度洋和东亚地区;这些西方地图在欧洲的流传,有利于正确认识的扩散。

16世纪中后期,日本传统的“行木(Gyogi)”式地图为西方人绘制日本地图提供了良好的蓝本。受益于此,西方对于日本地理的认识取得了快速的进步,顺利地摸清楚了日本地理的全貌。

16世纪后期至17世纪中后期,中国的诸多传统地图和地理学著述为西方的一些航海家、地理学家,以及相继来华的耶稣会士所熟识。他们以此为基础创作中国地图或地图集,经过长期的努力,终于比较全面和准确地认清楚了中国地理的面貌,其代表作是卫匡国和卜弥格的中国地图集。

一、印度洋航海图与日本“行木”式地图的作用

15世纪末16世纪初,印度洋航海者向西方提供了一些重要的航海图,帮助西方增进了对印度洋传统航线和东亚地区的认识。伊本·马季德绘制的航海图、印度卡利库特港航海图、1502年坎蒂洛地图有可能依据的阿拉伯航海图、阿尔布克尔克获得的爪哇水手图是这些航海图的典型代表。16世纪中后期,日本的“行木”式地图作为西方绘制日本图的蓝本,引导着西方较快地认清了日本的地理全貌。

(一)印度洋地区各类地图的作用

1498年4月,在为达·伽马船队引航的过程中,穆斯林航海家伊本·马季德为他们绘制了“一幅摩尔人形式的印度洋航海图”,图上绘有“经线和纬线”,而印度卡利库特港(Calicut)的萨摩瑞(Samorin)则提供了另一幅由当地人绘制的地图。这两幅地图可以为达·伽马船队提供关于印度洋的比较准确的、直观的印象,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于这片海域的了解。同时使达·伽马船队此次“凿空”航行的信息更加易于保存,因为它们可以落实在地图上,而不用单凭记忆,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已取得的经验的丧失,为后来葡萄牙人通过这条航路源源不断地前往东方敞开了宽阔的大门。

欧洲1502年坎蒂洛地图可能是一位葡萄牙制图者的作品。坎图仍然明显地受到了托勒密地图的影响,存在着诸多错误,例如,马来半岛向南延伸得过多,苏门答腊岛和马达加斯加岛被放到了错误的位置,而对于摩路加群岛以东地区的描绘则完全陷于幻想之中。但是,它是第一次对托勒密地图中的亚洲轮廓进行了显著修改的世界地图,取得了多处令人赞叹的进步。在坎图上,亚洲南部海岸线的轮廓已经有了比较清楚和正确的描绘;印度半岛的面积尽管被低估了,但是它的轮廓清晰地展现了出来;它还大大地缩减了亚洲所跨的经度,使亚洲最东端大约只延伸到东经160°,与事实的符合度比较高。初到东方的葡萄牙人还没有来得及对这些地方进行实地考察,难以独立地获取这些正确认识,所以充分参考了当地已有的地理学成果才是比较合理的解释。事实上,1502年坎蒂洛地图很有可能是基于阿拉伯人的航海图而作的。

坎蒂洛地图发行量比较大,在欧洲流传广泛,它对亚洲的描绘也随之被其他欧洲地图援用,使更多的西方地图获得了有可能来自阿拉伯人的帮助。16世纪初期,葡萄牙出现了一批与坎蒂洛地图相似的地图。它们也与坎图一样,通过走私或者(公开)出售,流向了国外,大多落脚于德国和意大利,成为这两个地区的学者绘制和修改地图的范本;也有一些进入了尼德兰,安特卫普的鲁驰(Johannes Ruysch,约1460—1533年)就是以坎图和凯里奥(Canerio)地图为基础绘制自己的地图的。于是,直接获益于坎蒂洛地图,间接受益于很有可能来自阿拉伯人的航海图,西方多处地区修正了对亚洲的描绘,这就加快了突破托勒密地图权威的进程。

1511年,阿尔布克尔克(Albuquerque)获得了一幅由一位爪哇水手绘制的地图,这幅地图展示出了好望角、葡萄牙、巴西、红海、波斯湾、香料群岛,以及中国和日本的状况。1512年,这幅爪哇地图的某些部分的复制品被添加了爪哇名称的音译名,然后呈送给了曼努埃尔国王。欧洲著名学者罗德里格斯(Francisco Rodrigues)在写于1514年的《书籍》中插入的某些地图很有可能采用了这张爪哇水手图上的资料。《书籍》中的一幅地图描绘了从孟加拉湾(Bay of Bengal)到班达海(Banda Sea)之间的海岸线,比较忠实地反映出了该海域的面貌。罗德里格斯对这条海岸线了解不多,如果没有爪哇水手图的帮助,那么他的这幅插图就难以达到比较符合事实的程度。另外,16世纪初期,在向东方扩张的过程中,葡萄牙人绘制的亚洲东部海域图,大都结合了当地已有地图上的信息。

印度洋航海者提供的航海图,帮助西方人初至东方就比较正确地了解到了印度洋和东亚地区,巩固了新开辟的航路,免除了许多重复探索的辛劳,为西方更加精确地探索亚洲地理面貌奠定了良好的认知基础。

(二)日本的“行木”式地图的作用

1459年,弗拉·毛罗地图在西方首次绘出了单独的、单岛屿的日本形象;1554年,赖麦锡出版的地图也把日本描绘成了同样的形象;稍晚一些时候出版的西方地图开始出现本州(Honshu)、四国(Shikoku)、九州(Kyushu)三座岛屿;1558年,欧蒙(Diogo Homem)地图比较准确地描绘出了这几座岛屿的轮廓形态,以及它们与亚洲大陆的关系。这三座岛屿在西方地图上的出现,主要得益于作为蓝本的日本“行木”式地图。

1548—1549年,意大利耶稣会士尼科罗·郎西罗图根据日本人提供的信息,了解到北海道岛以及“阿伊努人”的信息,并把它们传入欧洲。1561年,葡萄牙学者老巴托罗谬(Bartolemeu Velho)绘制的一幅平面球体图,很有可能是在参考尼科罗·郎西罗图提供的信息的基础上完成的。该图对于北海道岛的描绘比较准确。这是西方地图上第一次完整地、比较准确地描绘出日本四岛。

1568年,多拉杜(Fernao vaz Dourado)在西方首次绘出了一幅专门的、单独的日本地图,和后来的一些日本地图所具有的一个共同点是,他们在图上比较准确地标出了许多日本地名和行政区划的名称。这些名称往往依赖耶稣会书信而获得。于是,在西方的地理观念中,《马可·波罗游记》中的模糊的、传奇式的日本形象〖逐渐地褪去了,取而代之的是比较准确的、现实的形象。

不过,1568年多拉杜的日本地图面世后,西方仍有一些日本图只描绘了除北海道岛以外的三座岛屿。典型代表是,由耶稣会士特谢拉绘制的,收录于奥特留斯《地理大观》中的1595年日本地图。它虽然没有绘出日本全图,但是对于本州、四国和九州三座岛屿的描绘相当准确,并且标注了日本的许多重要城市的名称,其翔实程度远远超越以往西方地图上的日本形象。这幅地图也是以“行木”式地图为基础而绘制的。

西方能够逐步地、比较准确地绘出完整的日本四岛地图,并且其翔实程度不断地提高,关键在于参考了日本传统的“行木”式地图。原因在于,16世纪中后期,在日本活动的西方人主要是耶稣会士,他们的数量一直较为稀少,常常是寥寥数人在各地奔波传教,无力开展规模较大的实地勘测活动。因此,充分地利用日本已有的地图是他们绘制日本图的必然选择。在“行木”式地图的帮助下,西方认识日本的进程大为加快,在“大约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就认识清楚了日本的基本面貌”。

二、中国的传统地图与地理学著述的作用

1583年9月,利玛窦(Matteo Ricci, 1552—1610年)与罗明坚(Michele Ruggleri, 1543—1607年)进入中国内地,并且获得了在肇庆的居住权。这是耶稣会士实地考察中国地理,同时搜集和利用中国地图与地理学著述的开端。在此之前,中国地理学的西传颇为不易。一方面由于旅居中国的西方人中,缺乏有意识地搜集和传播中国地理学的学者,另一方面是由于旅途的漫长和艰险。

耶稣会士进入中国后,由于他们尽心竭力地勘察中国地理,搜集和利用中国地理学成果;加之环绕非洲的新航路已经开辟,东西方交通更为便捷,所以中国地理学西传的速度明显加快。

但是,中国幅员广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文献资料卷帙浩繁,致使耶稣会士在认识中国的过程中,不得不花费相当长的时间。他们既查阅中国的文献,也做实地考察;前者是主要的,后者是辅助的。原因在于,来华耶稣会士虽然都是渊博的学者和干练的实践家,但是个人的能力和精力总是有限的;相继来华的耶稣会士虽然总人数并不算少,但是面对庞大的中国,他们的数量就微不足道了。在当时极为艰苦的陆地勘测条件下,单独依靠耶稣会士,难以对中国开展规模较大的实地勘测活动。幸运的是,中国长期积累的文献资料,可以为耶稣会士提供直接的、丰富的和比较准确的地理学成果,恰好弥补了他们劳动力不足的缺陷。可以说,来华耶稣会士参考中国已有地理学成果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决定着他们对于中国地理面貌的认识水平。

(一)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40年代西方对中国资料的利用

1563年,欧洲历史学家巴罗斯(Joao de Barros)在其出版的著作《亚洲》(Asia)中采用了译自中国地理学文献的资料。1588年航海家卡文迪什(Carvendish) 把他在菲律宾获得的一幅(中国人绘制的)中国地图,带回了英格兰;英国学者哈克卢特(Hakluyt)于1590年出版的《航海与发现》(The Principal Navigations)中包含的有关中国的信息就是从这幅地图中获得的。1590年,耶稣会士鲁杰罗(Michele Ruggiero)把他在澳门获得的一幅(中国人绘制的)中国地图带回了罗马。随着直接从中国获取的资料的增多,西方对于中国的认识日渐准确和丰富起来。

17世纪初期,英国船长萨里斯(John Saris)曾经在东方海域中活动,并且在班特姆(Bantam)从一个中国商人手中获得了一幅中国地图。1614年,他把这幅地图带回了伦敦,后来,哈克卢特和塞缪尔·珀切斯(Samuel Purchas)也先后获得过这张地图。珀切斯即以此图为依据绘制了一幅中国地图,作为他的《朝圣》(Purchas His Pilgrimes)的附图,一起于1625年出版。曾德昭(lvaro Semedo)写有葡萄牙语作品《中国及其邻国的传教报告》,1643年该作品出现了意大利语版,名为《中华大帝国志》(Relatione della grande monarchia deaal Cina),1655年,这部意大利语作品的英译本出版,名仍为《中华大帝国志》(The History of That Great and Renowned Monarchy of China),该英译本附有一幅中国全图,它与珀切斯地图几乎完全相同。珀切斯与曾德昭应当是依据同一幅中国地图来绘制他们的中国地图的。因为有了中国地图作为蓝本,所以这几幅西方地图上的中国轮廓都具备了一定的准确度。

利玛窦编绘的世界地图上,对中国的描绘比较切实,主要原因在于他充分地参考了中国的地理学资料,尤其是利用了《广舆图》。因此利玛窦地图能够为西方人提供更为正确的中国地理信息,明显超越了以往西方地图对中国的描绘。

不过,16世纪末17世纪初,西方流行的中国地图,仍然存在着许多歪曲的描绘。1584年,欧洲出版了第一幅中国地图,它收录于奥特留斯编辑的《地理大观》中,这幅地图是按照葡萄牙制图学家巴尔布达的设计来绘制的。这幅地图对于中国的轮廓、水系的描绘多凭想象,谬误百出,但是仍然在欧洲地图界占据了大约一个世纪的统治地位,在此期间,欧洲人绘制的其它中国地图,多模仿此图。即使视野开阔如墨卡托,也把它作为编绘地图的依据之一。1635年,布拉厄(Blaeu)兄弟出版了《新地图集》(Novus Atlas),对于中国的认识有所增进,但是仍然存在着诸多舛误。例如,它把长城的位置画得过于偏北,错把朝鲜半岛绘成岛屿状等。西方对于中国地理面貌的认识,还需要进行重大的修正,而这项任务由卫匡国和卜弥格在充分参考中国已有地理学成果的基础上完成了。

(二)17世纪50年代卫匡国和卜弥格的中国地图集

卫匡国(Martino Martini, 1614—1661年)创作的《中国新图志》(Novus Atlas Sinensis),由十七幅地图组成,即一幅中国全图,十五幅分省图,以及一幅日本图。这套地图集还附有171页的文本资料,作为地图的解说。每一幅分省图都划分出了次一级的行政单位,清楚地划分出了府、州、县,并且用汉字标明了中国的53座大城市的名称。地图上的中国地理学元素非常的翔实,差不多只有经纬线还在提醒人们,这是一套欧洲人绘制的地图。

卫匡国是在充分参考中国已有的地理学成果的基础上创作出这部图集的。他参考了中国的多部方志,以及《广舆记》和《徐霞客游记》等作品。此外,他的参考书中还有可能包含其他的地图或者地图集。例如由苏轼题作序而在明朝重印的匿名者的作品《历代地理指掌图》,以及吴学俨和朱绍本的《地理综要》,这部综要也是以《广舆图》为基础的作品。其中,《广舆记》有可能是他所依据的最主要的参考资料。这些资料大多属于明代中期(15世纪中叶至16世纪后期),《中国新图志》也基本上反映了明朝中期的中国地理面貌。

在《中国新图志》的创作过程中,中国的已有的地理学成果是卫匡国的主要资料来源,远重于他对中国的亲身观察。

同类推荐
  • 民间演艺

    民间演艺

    我们就是要通过彰显我国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保持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与特征,维护中华文化的本土化和多样化,这是具有伟大战略意义的事情。而对于每一个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来说,可以通过本书充分认识中华民族的辉煌文化,学习民族先人的聪明才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加热爱祖国,热爱民族文化,并能够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新时代的文化创新和艺术创新。
  • 万事吉祥通书(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万事吉祥通书(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住宅的吉祥、家居的吉祥、养花的吉祥、起名的吉祥、饮食的吉祥、睡眠的吉祥、保健的吉祥、日常的吉祥、处世的吉祥、用药的吉祥等。
  • 趣谈逻辑

    趣谈逻辑

    本书希望通过趣谈逻辑,带领青少年进入中华文化的智慧天地,初步了解逻辑知识,培养逻辑思维。逻辑理论比较抽象,但编者在编纂过程中,力求做到趣味性、知识性和实用性相结合,使读者在轻松愉悦中阅读。
  • 记者眼中的格萨尔故里

    记者眼中的格萨尔故里

    本书收集整理了部分专家、记者发表于各类报纸杂志的作品将其汇集成册,捧给关心支持格萨尔文化事业的朋友们。
  • 三教九流全知道(超值金版)

    三教九流全知道(超值金版)

    本书浓缩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和发展脉络。以及古今各阶层群众的生存状态,并试图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无论是对个人层面的修身养性,还是社会层面的治国安邦,尽力展现古代东方文化的思想精髓,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书以豁达恢弘的气度、悲天悯人的情怀,向读者展开一幅中华文明的画卷;同时以凝练的笔触,本书内容丰富、涵盖面广,着力阐述古代中国文明是如何哺育出中国宗教和哲学传统的。本书加入了许多有意思的“文化常识”板块,力求在有限的篇幅中,希望读者在轻松阅读中有所收获
热门推荐
  • 中国2012年度诗歌精选

    中国2012年度诗歌精选

    2012年的中国诗歌相对于以往,更加安静与结实了。安静指的是诗人的胸怀。诗人与诗人之间,无论是网上还是各种关于诗歌的集会,前些年那种相互之间的指责、诋毁,甚至谩骂几乎没有了,留下的是真正的诗歌论争的声音。起眼东西南北,各路诗人、各种拳脚与路数都认清了一个道理,“拿作品说话”。以往那种各自“我是天下第一”的幼稚已经随风飘去。结实指的是创作的姿态以及作品呈现出的思考。尽管我们现在很难在众多的诗歌里挑出一首成就一个诗人。但平心而论,即使朦胧诗时代、即使“第三代”留下的“经典”,与现在诗人们的创造相比,现在的诗歌从技术层面、思想层面的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
  • 对症拔罐治百病

    对症拔罐治百病

    无论日常保健还是治疗疾病,都是一个与体内“邪”、“毒”、“瘀”对抗的过程,当“寒”、“热”等外邪侵入人体后,外邪和内患相结合就会导致机体气血阻滞,从而引发身体不适甚至病变。只有将“邪毒”彻底拔出,才能扫清体内瘀滞,增强机体免疫力,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本书特邀高级中医技师亲自示范,针对最常见的健康养生问题,向人们推荐最简易和科学的家庭拔罐方法,并配以标准的拔罐真人示范图以及食补方,让即使不懂医学的人也能轻松取得最佳疗效,从而获得真正健康的人生。
  • 哈佛学不到的153条人生经验

    哈佛学不到的153条人生经验

    本书从人生实践的得失成败中,总结出适合现代年轻人的人生经验,包括做人与处世的经验、职场竞争与谋求晋升的经验、识别人心与交良友的经验、抓住机遇与避开陷阱的经验等等。每一条人生经验都是前辈们用心血换来的金玉良言,每一条经验简约而不简单,深刻而不晦涩。
  • 嗜血的皇冠·大结局

    嗜血的皇冠·大结局

    洛阳城中已然危机四伏,刘秀将如何死里逃生?初入河北,刘秀随身仅有二十余人马,他将如何应对前方莫测的凶险,最终将河北据为己有,成为他日后称霸天下的第一桶金?
  • 意外之外

    意外之外

    尹守国,2006年开始小说创作,发表中短篇小说70多万字,作品多次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等选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协签约作家。
  • 女帝朱砂劫

    女帝朱砂劫

    以吾千世情劫赤子泪万行,凝汝今生心头朱砂痣一滴。请玻璃心、圣母心或者阅读后产生不良反应的读者君,自觉点击右上角关闭。作者学生党,更新不定期,保质不保量。本人不会以任何方式求票求收藏,您图看个热闹,我图写得开心。各得其所,不亦乐乎。
  • 女儿在父亲心中

    女儿在父亲心中

    温亚军,现为北京武警总部某文学杂志主编。著有长篇小说伪生活等六部,小说集硬雪、驮水的日子等七部。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小说选刊》《中国作家》和《上海文学》等刊物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我的爱与你无关

    我的爱与你无关

    年轻的辽大心理学女老师沈沉渔,一次在酒吧中,她兴起给同住的小女生雷丝表演勾男术,却不料招惹的男生是辽大新入学的研究生谢超。开学后,沉渔最不想遇见谢超,却偏偏狭路相逢。雷丝的老师温明轩传说为情跳楼自杀,这个举动一下子俘虏了沉渔的心,使她对温明轩未见便已钟情。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