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08500000005

第5章 叙述者的地位(3)

晚清第一部政治小说,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叙述者的身份复杂化了。小说的主要部分是孔博士在公元2016年(孔诞2513年)在庆祝中国维新成功大会上的演讲,孔博士的演讲据称是由“史学会”的两个书记用速记方式记下,逐字拍电给长崎的《新小说》杂志,因此小说的超叙述层次与第一人称叙述(书记的口吻),主叙述层次也是第一人称(孔博士的口吻),但这变化还是浅层次的,因为这两个以“我”自称叙述者都不是介入式的,他们虽被人物化了,但却是超然于小说情节之上的人物。

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叙述者“我”却是半介入式:他依然得完成一般晚清小说叙述者都必须做的转达大量逸事的工作。小说第一章叙述“我”的伯父趁“我”父亲死亡,设下圈套打劫孤儿寡妇的财产。“我”在人世种种的经历,结识的各种朋友,听到的种种险恶人情,使我渐渐成熟,并对道德沦丧的世道人心采取一种鄙视态度。“我”的这个成熟过程是此小说的主线。

普实克对《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评价甚低:

很明显,在此书中,传统叙述者转化成使用第一人称的讲述者,讲自己的所见所闻,并不是一个功能性的变化……我们很快发现这只是一个姿态,作者心里其实并无其他目的,只是想把一串故事逸闻放在一齐,娱乐读者。

实际上,如果将“我”亲自参与的情节单独抽出,所形成的文本就相当生动,而且结构连贯形成一部第一人称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叙述者实际上有时是介入者,有时不是介入者,全书实际上是两本小说错杂混合。普实克的批评只适用于其一半。

《冷眼观》的叙述者也落入相同的二难之境。“我”本人的故事应当说相当有意思——“我”与其新婚妻子关系不好:妻子无教养、贪婪小气。于是“我”离家客游某大城市,与昔日相好的妓女素兰又开始接近。可是,为了在小说中容纳尽可能多的逸闻故事,“我”的情人素兰不得不接连不断地讲故事,甚至不惜损害形象——聪慧秀丽的风尘女子素兰每次出场就飞短流长,无休无止,活脱是个碎嘴妇人。

在某些晚清小说中,叙述接收者也在一定程度上人物化,虽然依旧是非介入式。《冷眼观》第十四回说到妓女的种种不堪行为:

是曾经上海嫖界诸公,尽能领会,无须我著小说的人再交代。

叙述者是显身的“我”,把叙述接收者叫出来,也顺理成章。实际上,即使隐身叙述者,也可以叫出叙述接收者。张春帆的《九尾龟》二十七回花了一长段评论上海名妓林黛玉如何迷人,之后就把叙述接收者当作嫖友召入叙述:

看官且住,那林黛玉虽是上海有名的人物,却并不是什么倾国倾城的姿容……为什么在下要这般的极力揄扬,岂不要受看官的指摘么?……看官们有老于嫖界,认得林黛玉的人,方晓得在下说的话,不是无根之论。

接收者唤出方式,《九尾龟》与《冷眼观》并无区别。这证明虽然《九尾龟》是传统叙述者,《冷眼观》是第一人称叙述者,而且是介入式人物,二者都没有实质上的区别。

不过,叙述接收者从过分一般化的“看官”变成略为人物化的嫖友,有时也给了传统叙述者自身人物化的机会。还是《九尾龟》,六十四回:

看着金月阁这般样子,你想这班官人何等狠心那般辣手,那里还有什么天良,所以堂子里的官人,万万娶他不得。这些说话,都是在下阅历有得之言,并不是信口开河。

这恐怕是传统叙述格局所允许的最大程度的人物化了。因此,晚清小说中的叙述者、叙述接收者,基本上还是非人物化的。个别作品中的变化,未能改变中国小说叙述程式。

讨论五四小说的叙述特征,似乎多此一举,因为由它确立的现代汉语小说叙述传统,延续至今,我们非常熟悉。然而,如果把五四小说与中国传统小说,尤其是晚清小说作对比,我们就可以看到一系列变化的轨迹。而且如果把五四小说与五四后小说相比,可以看到坚持这些变化并非易事。由于这些原因,本书对五四小说叙述特征的检查,是比较性的,而不是描述性的。

五四小说做得最明显的事,是完全扔开了传统白话小说的拟书场叙述格局。美国汉学家白之(Cyril Birch)曾尖锐地指出五四小说的革新主要并不在语言上:

1917年至1919年文学革命之后几年发表的小说最惊人的特点倒不是西式句法,也不是忧郁情调,而是作者化身(authorial persona)的出现。说书人姿态消失了,叙述者与隐含作者合一,而且经常与作者本人合一。

固定式拟书场格局消失后,每一篇小说必须单独设计其叙述格局,并给叙述者一个特殊的人格——他可以完全显身,或完全隐身。尽管每篇小说都有其特殊的叙述格局,我们可以看出几个基本趋势。

首先,介入式显身,即人物化的叙述者“我”,成为五四小说中最常用的叙述者身份。鲁迅作于五四时的26篇小说中,12篇叙述者为“我”。鲁迅如此,主观色彩比较浓的作者,比例就更大。郭沫若小说中为百分之七十、郁达夫为百分之五十。以“我”自称叙述者的比例可以作为风格变易的指针。叶圣陶的第一本小说集《隔膜》(1922年)中,为百分之四十;第二本《火灾》(1923年)为百分之二十;第三本《线下》(1923年)为百分之九;第四本《城中》(1926年)为零。叶圣陶写作风格的变化,或可看作五四小说发展的线索。另一个五四作家张资平的小说中,第一人称叙述比例极低,这并不奇怪,他的作品最接近传统叙述模式。

在这些第一人称叙述中,书信与日记式叙述格局相当普遍,尤其是书信体。冯沅君的《春痕》由40篇书信组成,其结果是叙述者—主人公本人的性格心理成为小说的着重点,情节推进成为次要的因素。向良培的《六封书》,情节有点类似鲁迅的《故乡》,但用叙述者—主人公给友人的六封信方式写出,回乡的失望感或更为强烈。

五四时期很多作家,认为书信日记体有利于真实地表达感情。郁达夫在一篇题为《日记文学》的文章中提出:

文学家的作品,多少总带有自传的色彩的,而这一种自叙传,若以第三人称来写出,则时常有不自觉的误成第一人称的地方。……足以救这一种危险,并且可以使真实性确立,使读者于不知不觉中受催眠暗示的,是日记的体裁。

日记书信体本是晚清后期鸳鸯蝴蝶派文言小说的拿手戏,多本鸳蝴派小说读来像一本情书尺牍,而且的确在书肆中常作为尺牍出售。日记书信体这叙述格局本身,并不能保证叙述者的充分个性化。从这点说,郁达夫之言未免夸张。但应当考虑到在中国文学传统中,日记书信一向是散文的禁脔,用于小说叙述,显然是在西方影响下才产生的。只是在鸳鸯蝴蝶派的书信日记体小说中,旧有书信日记文类(散文、尺牍)影子过浓,使叙述格局本身的转换受到严重障碍。

第一人称叙述者的人物化,容易落入的陈套是叙述者与作者人格合一。在五四小说中,叙述者非自传式人物化成功的例子也是不多的。鲁迅《狂人日记》叙述者人物化为疯子,朱自清的《笑的历史》叙述者人物化为一个妇人,而黎锦明的《舟中》,叙述者人物化为一个卑劣的登徒子,为其中成功的例子。

有一些五四小说中,叙述不断易手,中途改换叙述者,从第一人称叙述转换成第三人称叙述。潘训的《心野札记》,分成三个部分,第一人称叙述者在小说中变成一个非叙述者人物,他的主观感受流动被切断,转而被客观地写出,然后在最后一部分叙述又转回此人物的第一人称叙述。黎锦明的《舟中》整篇小说是第一人称叙述,却在全文结束时突然转入第三人称。此时叙述者—主人公从船上溜下码头,想逃离他刚卷入性关系的一个女人,避免负责。小说结尾用第三人称写到他一个人坐火车,“第三人称”叙述者评论他行为卑劣。叙述格局的转换为“客观地审视”提供了机会。

如果说晚清小说中,叙述接收者的程式化滞缓了叙述格局的变易,那么在五四小说中,叙述接收者的人物化成为叙述格局个别化的一部分,郁达夫的《茑萝行》是第一人称叙述,小说的叙述者—主人公不断忏悔自己的行为,虽然其妻子不在场,但用“你”不断把妻子召起,使妻子成为叙述接收者。叙述者、叙述接收者都显身并自传式人物化,使这特殊叙述格局具有强烈的自我展露色彩。冯沅君的《潜悼》则是叙述者/主人公对其已逝世的嫂子说的话,以死者为显身式叙述接收者,造成叙述格局戏剧化。

这种结构显然也有其难处,因为叙述者、叙述接收者双方都明确地人物化后,两人却都不在场的场面,就不得不引用别的人物的话作见证。《潜悼》的叙述者就落入这样的窘境,关键场面由他人转述,使这一部分与全篇不协调。

更常见到的是把作为叙述接收者的人物塑造为叙述者/主人公的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这里我们显然见到了中国文学传统的男性朋友之间友谊原型。郭沫若的小说《喀美萝姑娘》,其叙述者—主人公在其长篇自白的开头发出感叹:

实际说来,认真是我的朋友的,我恐怕一个也没有吧。我把我的内心生活赤裸裸地写出来时,我恐怕一切的朋友们都要当面唾骂我,不屑我;我恐怕你也是会这样的吧。我现在写这封信来要使你不得不饱尝着幻灭的悲哀,我是诚然心痛;但是我们相交一场,我们只是在面具上彼此亲吻,这又是多么心痛的事实哟!……

叙述者、叙述接收者充分人物化后,五四小说就从几百年的程式格局中解脱出来。置于新格局中的叙述,其展开方式不事先确定,威胁颠覆旧有话语秩序。

在另一端,五四小说的另一部分作品,叙述格局走向客观化,其叙述者坚持充分隐身,使叙述展开方式具有另一种不确定性,从而使作品与现有诠解规范保持距离。鲁迅的《药》和《示众》可说是充分隐身式叙述的范例。在小说文本中,几乎找不到任何叙述者的影子,找不到叙述行为的踪迹,尤其是《示众》,几乎到了可以称为“墙上苍蝇式”绝对客观叙述的程度,从头至尾,叙述者几乎是一个“行为主义”式的观察者,一个不为人物注意的记录器。诚然,“客观叙述”,是一个自相矛盾的悖论命题,叙述本身就破坏了叙述对象“不受干预”地存在之可能,但叙述者放弃控制这个姿态本身,使叙述文本获得了比较宽广的意义场,获得了一定的歧解自由度。

这并不是说五四小说中没有非介入式半显半隐的叙述者,但只要这种叙述格局是充分个别化的,那么叙述者的控制也不可能像“书场格局”中的叙述者那样自诩客观的意义权力。叶圣陶最好的一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见《火线》),其隐身叙述者偶然探出身来作评论:

来客的安心,候客者的快意,以及脚夫的小小发财,我们且都不提,单讲一位从让里来的潘先生。

这里的“我们”,是叙述者与叙述接收者携手共同越出隐身地位的方式,简洁而又不显得唐突,回旋的余地很大。沈从文的小说《晨》(收入小说集《柚子》),叙述者则用非介入式半显身方式作揶揄调侃:

大家都明白这是一个小春天气的早晨,正是使青年夫妇爱情怒发的早晨,凡是有一个合意太太——又是新剪了头发的——他必能猜详到岚先生这时要对他太太所采用的方法的,我不说了。

自然,这使我们回想到晚清小说中嫖友叙述接收者被招来提供证词的前例。但晚清小说中的召唤是认真的,叙述者需要接收者的证词来确定其权力地位与其“客观性”。在五四小说中,绝大部分这种召唤是戏弄,是诙谐调侃,多半有讽刺口吻,这样,叙述接收者的证词不但不是出于确认文本意义的需要,相反,是歧变字面意义的需要。

在这类小说中,隐身叙述者靠唤起叙述接收者,把叙述格局与被叙述世界拉开距离,从而使他具有讽刺地叙述的能力。鲁迅的《阿Q正传》是最佳一例。鲁迅有意地把叙述权力玩过度,让叙述者占有全权控制的传统地位,过分使用这种地位,从而使叙述文本的意义脱轨。小说开始就让叙述者对自己的地位再三思考,再三评量,不断地质疑自己的叙述能力,从而使文本成为对叙述者客观性的讽刺,而不只是对被叙述世界的讽刺:

我所以聊以自慰的,是还有一个“阿”字非常正确,绝无附会假借的缺点,颇可以就正于通人,至于其余,却都非浅学所能穿凿……

用这些方式,五四小说完全地摧败了传统程式叙述格局,把叙述者推出控制地位,从而成功地使叙述文本意义播散。甚至在叙述者保持半隐半显的控制时,他的地位也被剥露,他的控制方式被夸张地示众,以至他的评论不再可信赖。

果戈理的《鼻子》,据说是鲁迅曾熟读的小说之一,其中有类似的控制地位剥露。该小说将结束时,叙述者出来暴露叙述格局:

只有到现在,重想一下,我们才觉得此事不大可能,一个鼻子自行离开,变成一位文官到处走动,这已经太离奇,而且,为什么柯伐廖夫不明白他可以到报社登广告?我不是说登广告太贵,那是瞎说,而且我不是一个贪财的人:但那太不像话,太不地道。

叙述者夸张自己的控制能力,是为“夸大陈述”(overstatement)。而《阿Q正传》叙述者是自露其短,是为“低调陈述”(understatement)。低调陈述式反讽更贴近中国文人作品的特殊风格。

(第二节) 叙述干预

叙述者除了叙述外,还得照应很多事。他经常把他的叙述故事这“本职工作”撂在一边,反而谈起自己的叙述方式,或是对自己叙述的人物或情节加以评论。

在口述文学中,这样的“旁白”是很自然的,叙述者得照应着听众,使他们明白他讲故事的方法。由于听众的反应交流具体而实在,他的指点总是配合具体的场合“有的放矢”。

在书面叙述中,这种反应交流只是假定的,叙述者与叙述接收者都是虚构的,叙述格局无法为这种指点提供充分的理由。书面叙述中的叙述者指点不是由于叙述格局的要求,相反,却是叙述者的指点帮助构筑叙述格局。例如,在中国古典白话小说中,一系列的程式化指点(“有诗为证”,“且听下回分解”等)是用来不断提示拟书场叙述格局,并不是读者真的要等“下回”(下次说书)才能知下文。

叙述者指点的目的之一是让叙述者主体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叙述者能够描写叙述中的一切,但叙述者从定义上说,是不可能讲述自己的。在口头叙述中,叙述者还有一系列的超语言自我表现手段:语调、姿态、面部表情等;在书面叙述中,超语言表现手段只局限于某些印式手段(如黑体字、惊叹号等)。他只能用两种间接的方法设法建立意图语境:一是自我角色化;二是进行叙述干预。角色化使叙述者权威降低,角色化后他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叙述者,他说的话不再被视为叙述者的话。因此,叙述干预是伸张叙述者主体性的最主要途径。而且由于中国古典小说中叙述者身份被程式化,人物化程度很微弱,因此叙述干预更为重要。

同类推荐
  • 春回天府(成人卷)

    春回天府(成人卷)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力量、新家园、援建工地上的旗帜、告亲人书、当新家从手中一寸一寸升起、目光中的光、小城阳光、奠基、重建、悬空、你的名字在援建的路上疾行、还是那片土地、种在废墟上的太阳、记得、援建工人印象、重建,重建、家在彭州等等。
  • 解放锦州(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解放锦州(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本书经纪实手法纪录了锦州攻坚战中,林彪指挥大挖交通壕:国民党明堡、暗垒逞淫威。蒋介石亲临葫芦岛督战,对拿下塔山信心十足。会战老城区解放军31小时全歼守敌十万,活捉范汉杰,锦州得解放……
  • 天道酬勤

    天道酬勤

    上了年纪的人总喜欢回忆,回忆过去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走过的路。我的一生谈不上光辉灿烂,但也是五味俱全。一九九九年,年届花甲之际,感慨所……
  • 说有这么一回事

    说有这么一回事

    该书精选凌叔华文学创作中独具风格的代表之作,各文体均有涉猎,具有较高的欣赏与认知价值。精选凌叔华小说、散文及自传作品,作品多取材于女性生活与情感世界,笔法细腻,情感动人,并流露出宝贵的女性意识,至今读来仍有较大的艺术魅力。并附有同时代人回忆凌叔华的文章,力图展现一个全面而丰富的才女凌叔华。
  • 春天巴士

    春天巴士

    涵盖了亲情,爱情,友情中的各种细腻感受,本书内容是作者十年之间的诗歌选,主题多以生死,轮回,自由,以抒情为主,传说为主,穿插现代人的情感状态和矛盾纠葛,最终指向人与人之间的珍重和内心的宁静
热门推荐
  • 逆凤

    逆凤

    …………………………………………………………………………………………………………………………他是带着不轨之心而来的复仇王子,布下一个个惊天阴谋,笑看风云变,江山易姓,他视她一枚棋子,可何时这颗棋子变成胸口的朱砂痣,让他如针毡在手,举棋不定?宫闱里人人都知她那位无名公主,胆小谨慎,人人可欺。一纸诏书下来,她那位亲生父亲赐鸠酒让母亲自裁,她终忍无可忍,奋力求救,却不想引狼入室。……………………………………………………………………………………………………………………………………一次偶遇,他勾着唇,精致的眉目似是艳诧芳华,烟花绽落,艳丽的宛如千年的狐妖,他在她耳畔吐气如兰:“我当是谁,原是一朵迷路的美人花!”只因月色太美,那一刻,她蓦然心动。那夜,他却粗暴凌辱,痛极的那刻,撒花的鲛纱帐轻飘飘的浮起又落下,苏合香拢成团旋转着吞吐出来,幽幽的,那人冰冷的唇贴在她耳边渗出一缕若有若无的轻笑:“漫儿你,不过一只供人解闷的金丝雀。”锦红帐里金枝蔓缠的褥上处子血殷红一片,似是秋日里凝着冷霜开放的满庭芳华,娇艳下泛着冰冷的亮白寒光,触目犹似缠人的梦魇,烙在心头,怎样也挥之不去,她忍不住别过头,长裾曳地,行走亦是无声,乏力穿过内室,身后有人将斗篷披在她身上,她似是觉得冷,惶惶的紧紧攥住领口,侍女已端着药等在一旁,她虽早已料到,心里还是似被针扎了一般。由不得她多想,仿佛多一分迟疑便是多一分认输,她倔强的端起一饮而尽,凉而浓烈的稠液缓缓滑过喉管,沉沉落下去,似是一声呜咽的悲鸣。随手将药碗掷到托盘上,她缓缓抬指用力拭去唇边还残留着的药液,拨正发上微微发颤的簪坠,回眸莹莹而笑:“大人,今日起,咱们终于再无瓜葛。”那笑容如夜里璀璨开放的梨花,照亮了庭院,炫目的让他微微失神,微怔间,她已决绝转身投入黑暗中,犹如一只展翅而去得凤蝶,他看着她的背影,半晌才扬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意来。或许漫儿不知,这才只是开始呢。………………………………………………………………………………………………………………………………………………一直想修改简介,又不知道怎么修了,暂且放在这里吧,前一段时间因为乱七八糟的是摆在一块,实在难以抽身更新,现在总算是稳定了些,特此通知,7月5号凌晨《逆风》开始更新,现在努力存稿中,
  • 皇上抢婚:鬼眼盗妃惑天下

    皇上抢婚:鬼眼盗妃惑天下

    一朝穿越,竟然被浸猪笼,死里逃生又被逼占山为王,幸好有一对贴心的儿女。瞧瞧,多懂事,这会竟然为她这个娘亲招夫。可是他们竟然招了十个男人回来。啥?小丫头竟然扳着手指头,理直气壮的说:一个爹爹陪我玩,一个爹爹陪娘亲,一个爹爹陪弟弟,一个爹爹赚钱养我们,一个爹爹给娘亲捶背,一个爹爹……等等,中间这个男人怎么如此眼熟?一把扯上他脸上的人皮面具,竟然是龙凤胎的亲爹,当今皇上……
  • 心理罪前传:第七个读者

    心理罪前传:第七个读者

    《第七个读者》是《心理罪》系列的前传。美丽的大学校园,一个个学生相继离奇死亡,看似没有联系的凶杀案里,却透露出让人难以置信的死亡气息。曾经欢快的校园生活,骤然一片死寂,方木美好的初恋也被永久封存。方木于偶然的机会发现了“死亡借书卡”。凶手就在身边。他是谁?方木能阻止他吗?第七个读者,将会怎样影响方木的人生……《心理罪之第七个读者》除了独家长篇小说《第七个读者》,还有四篇精彩的番外,分别是《心理罪》系列作品的重要补充,将《心理罪》系列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环。
  • 似水流年

    似水流年

    有时候我也会想,这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等到终于要离开这一切的时候,我才发觉,对他的爱早已深入骨髓。如果我们不曾互相伤害,该多好……-------------------如果时光真的可以倒流,请让我遇到你,静止在跨越三百年的凝眸。如果可以相守,我愿陪你走到生命的尽头。只是这似水流年,从不肯为谁而停留……谁来告诉我,该怎样面对这时光的洪流?——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第二部《清韵:似水流年》←非穿越、《似水流年》姐妹篇《如花美眷》筹划中,敬请期待~】
  • 调教恶妃

    调教恶妃

    这是一个貌似忠诚无害的腹黑男侍卫,一步步将他心高气傲的女将军主人扑到的故事!【情节一】忽然——凤惊燕感觉背后有一个东西顶着自己……意识到那是什么,风惊燕猛然睁开眼睛,语气里忍不住带上一些愤怒:“燕非离,没用的东西,管好自己的身体!”“是……主子。”身后的少年声音有些沙哑,然后吐着气,以一股强大的指控力,近乎自虐地将自己身上的那一股热压下!强行压下!【情节二】“我有了你的孩子,”凤惊燕冷漠开口,“但是,我不想要他,所以他死了。”少年的脸上的表情瞬息万变,从兴奋到愉悦,到如今的痛苦而冷漠。凤惊燕突然有了种想把他搂在怀里的情愫,于是朝他伸出手。然后手上传来的却全然是另外一种力道,觉察到不对,她立刻本能地迅速加以拆解,短短几秒里过了两、三招,双臂最终还是被制住了。凤惊燕有些吃惊,惯了燕非离的俯首听命,料不到燕非离居然会有快过她的身手。“你做什么?燕非离!”燕非离一言不发,一把就将她狠狠地扔在床上!【情节三】“是谁?”败势就在眼前,凤惊燕从来不是自欺欺人的人物。只是,她隐约感觉到那一个赵国的敌细或者就在她身边,或许还与自己亲密无间。四周慢慢散开,那个少年从人群里走出来。看着眼前的人,凤惊燕呆了呆,很快了然地点一点头:“小离果然是长大了,有本事了。”顿一顿又抬起眼皮自嘲地说:“是主子小看你了。”
  • 一生的忠告大全集(优秀青少年必读)

    一生的忠告大全集(优秀青少年必读)

    本书是英国著名政治家查斯特菲尔德伯爵写给儿子的书信集,其中涉及到的学习、礼仪、处世、成功等话题,是当下年轻人关注的焦点话题,也是他们步入社会、走向成功必须学会的人生哲理。虽然查斯特菲尔德所处的时代与今天已相距甚远,但如果我们结合当今现实,这些书信中的一些观点与道理,对大家的处世、交友、立业仍是大有裨益的。翻开本书,开始一段处世、社交的阅读之旅,拨开心灵的迷雾,开启青春的航程。扬帆迈向成功的彼岸!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邪王独宠妻:傲娇狂妃要逆天

    邪王独宠妻:傲娇狂妃要逆天

    “朕准了”她红唇勾起,在这异世打出了一片天地;他宠她入骨,看云卷云舒。张扬肆意。他轻笑着拥她入怀,她用铁血手腕,她是他尊贵的女王陛下,悄然为她打下了一场盛世繁华。“我这辈子唯一的执念,就是陪着你,陪着你生一窝孩子,陪着你慢慢白头,每天相拥着看日出日落,一直都是,然后这一辈子,也就陪你过完了。”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