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08300000023

第23章 叙述中的语言行为(3)

王蒙的《布礼》中有各种语式,但基本上是用第三人称叙述写成的。其中的直接自由式转述语随处可见,《布礼》中真正的内心独白是第五章中间标明“一九五一年至一九五八年”的很长的一节,在这之前,标明“一九五八年三月”的一段,是直接引语,是钟亦成向凌雪表明他对党的忠诚和自我检讨个人主义。然而在这一节(整整五页中),说话者(钟亦成与凌雪)以“我们”自称,而完全没有引号或引导语。从一开始的:

我们是光明的一代,我们有光明的爱情,谁也夺不走我们心中的光,谁也夺不走我们心中的爱。

全节都是第一人称,说的是心中想的没说出来的话,“一九五一年至一九五八年”这样奇怪的时间标志就表现这是他们的一贯想法,而不是某个特定场合说的话。而到下一节“一九五八年四月”,就直接转入第三人称叙述,刚做了“右派”的钟亦成与凌雪结婚。显然,这一大段是他们的自我辩解,因此,用内心独白体是顺理成章的事。

内心独白在西方文论史上,一直与意识流问题纠缠不清,有一度时期有不少人认为内心独白是一种技巧,而意识流是一种文类。换句话说,意识流是内心独白小说作为一种体裁的名称,所指的是同一种技巧,这看法是错的。

直接自由式转述,内心独白,意识流,是三个互相关联的概念,直接自由式转述是基本的语式,用这种语式来表现人物内心没有说出来的思想过程,就成为内心独白,而意识流是某一种内心独白,即用直接自由式转述语写出人物内心的无特定目标,无逻辑控制的自由联想。因此,当内心独白不是表现这种自由联想时(例如上面举的《布礼》例子),则不能算意识流。

在欧美现代文学史上,这些术语混淆时期很长,内心独白(Lemon-ologue intérjeur)这个术语,原先却是用来指意识流。法国批评家瓦莱利·拉尔博1922年评论乔伊斯小说的文章中最早使用此术语,此后,于1931年,被最早写意识流小说的法国作家杜扎尔丹使用于《内心独白》一书。而我们知道,“意识流”这术语早在20世纪初就由美国哲学家兼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发明,并被借用到文学批评领域,而典型意识流的小说杜扎尔丹的《砍了桂树》(1887),写作年代更早。20世纪初,英国女作家朵萝西·理查森的《远行》系列小说也自觉地使用了意识流技巧。因此,西方文论界长期认为内心独白是意识流的分支或意识流的语言表现。

这个问题上典型地暴露出理论落后于创作的情况。直到意识流小说已经不时兴了,人们对意识流的研究却才开始,对于其基本机制还争论不清。

罗伯特·亨弗雷的论著《现代小说中的意识流》,把问题引到了关键——意识流不仅是一种技巧,它与内容有关:

意识流小说有其题材内容独特性,是题材内容,而不是技巧、目的、主题,把它与其他小说区分开来……它们的最中心内容是小说中一个人物或数个人物的意识,也就是说所描绘的意识成为一个银幕,小说的材料投射在上面。

虽然他还没有对几个相关概念作出明确区分,虽然他还没有指出意识流的关键在于表现意识的“无目标式自由联想”,但意识流的确不只是一个转述语方式问题。

奥尔巴赫在其名著《模仿》之中,对意识流的内容作了比较确切,但稍嫌散乱的定义。他认为,意识流表现的是:

对处于无目的,也不受明确主题或思维引导的自由状态中的思想过程加以自然的,可以说自然主义的表现。

那么,什么是“意识流小说”呢?顾名思义,是意识流手法和内容多到一定程度的小说。这就难了,这个数量标准不好定。伍尔夫《达拉威太太》是典型的“意识流小说”,但她的《到灯塔去》就不太好判断了。可以说,绝对的,从头到尾都在意识流之中的小说恐怕没有,因为从头到尾都用直接自由式转述语,实际上就没有不同叙述语式的对比,也就失去了直接自由式的效果。

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是最成功,也是最典型的“意识流小说”。但像这一段:

这次我得好好乐一乐。这楼梯角上地毯为什么卷起来了?一级级向上的红地毯向上旋的红线上有灰斑点。办公室。但愿他还没走,他走了可再没法逮住。好吧,要是那样我就到街上散步。别磨蹭了,进去!外间。鲁西安·沙文纳在哪儿?大房间里一圈儿椅子。在这儿呐,伏在桌上,还穿着大衣戴着帽子;他在跟一个职员整理文件;好像挺慌忙的。那边书架上全是蓝封皮的档案,一排排打结的带子。我在门槛上停住。我告诉他这一切他不知道会乐成什么样!沙文纳抬起头,他看到我了。哈罗!

这一段中混合了不同的语式,但基本上是记录了人物的思想过程。除了上楼梯时注意到地毯的形状和花纹的确是无目的摄取的印象,其余部分是找人时相当清晰有目的的思维过程。我认为这一段应当是内心独白,而不是意识流。我们可以对比同书中这样一段:

布鲁姆先生进了车坐在空位上。他把门随手拉上,猛拽一下关死。他一只手臂伸进手扶带,挺严肃地从马车开着的窗口看街上房屋的百叶窗。有个人走过,一个老太婆朝里看,鼻子在玻璃上挤扁挤白。奇怪他们怎么对尸体感兴趣。我们来添了这么多麻烦他们挺高兴看我们走。这工作很合他们意。在角落里鬼鬼祟祟的。穿拖鞋啪哒啪哒走像怕有人跟似的。准备吧。躺好。莫利跟弗莱明太太在铺床。朝这边再拉点儿。我们的裹尸布。猜不着死后谁来弄你。水,香波。我相信他在剪指甲剪头发。放在一个信封里。还会长。这工作太脏。

这一段上半是正常的叙述语,然后进入直接自由式,写布鲁姆内心“无目的”的想法,从裹尸想到自己的妻子铺床(这是自由联想,即从无逻辑关系的相似之处联想开去),从停尸所想到自己的死(这倒不是“自由”联想,虽然也是“无目的”的思想)。这后半段作为意识流,是很典型的,也不难懂。

在我国曾经成了大话题的“意识流小说”究竟有多少意识流呢?《风筝飘带》中各种语式混杂,但真正的意识流恐怕只有这一段:

素素把自己的脸靠在佳原的肩上(a)。素素的头发像温暖的黑雨(b)。灯火在闪烁,在摇曳,在转动(c),组成了一行行的诗(d)。一只古老的德国民歌:有花名毋忘我,开满蓝色花朵(e)。陕北绥德的民歌:有心说上几句话,又怕人笑话(f)。蓝色的花在天空飞翔(g)。海浪覆盖在他们身上。怕什么笑话呢(h)?青春比火还热(i)。是鸽铃,是鲜花(j),是素素和佳原的含泪的眼睛(k)。

这一段中,a和b是正常的叙述语,c是全篇小说视角人物素素的观察,d开始直接自由式转述她的联想;e从“诗”联想到“歌”,从德国民歌联想到陕北民歌;g从德国民歌的歌词联想到眼前的灯光……一直到k又变成正常的叙述语。这的确是典型的意识流段落,只有h句“海浪覆盖在他们身上”,似乎应为“我们身上”,因为下面就是自问:“(我们)怕什么笑话呢?”用“他们”就成了间接自由式。

那么,意识流里能不能有间接自由式呢?我觉得内心独白是不能用间接自由式的,而意识流也不宜用间接自由式。而且,就上面一段来看,从h句的“他们”延续下去如果都是间接式,那么“(他们)怕什么笑话?”就可能不是素素心里的想法,而是叙述干预,而“青春比火热”等等,就也成了叙述者的话。要是这样,叙述者就和素素一样天真了。

王蒙在相当长一段时间被批评家硬安作中国意识流的代表人。但是,在他的几篇据说是意识流的代表作里,没有很多真正意识流的段落。《风筝飘带》只有一段,我已引过。《春之声》中可能稍多一些,但也只有这一段是真正的自由联想:

车门咣地一关,就和外界隔开了(a)。那愈来愈响的声音是下起了冰雹吗(b)?是铁锤砸在铁砧上(c)?在黄土高原的乡下,到处在靠人打铁(d),我们祖国的胳膊有多么发达的肌肉(e)!

a是正常叙述。b、c是正常联想,是猜测车轮撞铁轨声像什么声音,是有逻辑的,但问句形式表明已进入直接自由式转述。d和e才是真正的自由联想——从铁锤声想到打铁,从打铁想到“我们祖国”的胳膊。这是非逻辑的,无目的的。

而许多人认为最具“意识流”的《夜的眼》,我从头到尾仔细找了,我也觉得奇怪,但我的确没有找出哪怕一段意识流。

有一点没错,几篇小说中都有大量的直接自由式转述语和内心独白,但这与意识流还是有点不同。

(第四节) 抢话

文字叙述是线性文本,在任何特定节点,只能允许一个主体的言语。在叙述文本中,各种叙述主体之间始终在争夺话语权:叙述者对叙述文本并不具有全面控制权。在文本展开的过程中,人物不断试图抢夺叙述的话语权。这种争夺一般采取引语形式:直接引语式和直接自由式,把叙述者的声音隔在引语之外;间接引语式让叙述者改造引语,但是依然把人物的话局限在引语中。只有间接自由式(Free Indirect Discourse, FID)没有能划清叙述语言人物语言的边界,很容易引起混淆。这些问题叙述学界已经有过长期的讨论。但是有一种人物语言方式,一直没有人注意,至今没有学者给予讨论,这就是“抢话”。

我们先看几个具体的例子:

《三国演义》第十六回“曹孟德败师淯水”,写到曹操在宛城被张绣偷袭营地,全军溃败。其中说:“(曹操)刚走到淯水河边,贼兵追至……贼兵一箭射来,正中马眼。”“贼”字,当然是贬语,《三国演义》的叙述者并不掩盖他的用词偏向,例如写到黄巾军时,一律称贼。但在曹操和张绣之间,叙述者的同情在张绣一边,要说贼兵,应当说的是曹军,这段却反了过来,四个“贼”字,说的全是张绣之兵。唯一说得通的解释是:在这个局部,曹操这个人物的声音,取代了叙述者的声音。

吴伟业《圆圆曲》:“坐客飞觞红日暮,一曲哀弦向谁诉?白晳通侯最少年,拣取花枝屡回顾。早携娇鸟出樊笼,待得银河几时渡?恨杀军书抵死催,苦留后约将人误。”这里“恨杀”二字,明显是陈圆圆的话。

这种个别形容词或副词的“人物声音取代”,笔者称之为“抢话”。抢话是人物的经验,也是人物的语言,镶嵌在正常的第三人称叙述者语流中。实际上是人物主体在局部的,但是关键性的字眼上,夺过了叙述话语权。“抢话”看起来很特殊,在中外文学作品中大量出现的语言现象,始终没有见到叙述学者讨论,倒是令人惊奇的事,可能大家都没有注意这种潜伏在叙述者语流中的人物主体表现。中国学界如此,国际学界也如此,因此我找不到一个英文或其他文字的对译。考虑再三,笔者建议可以译为“voicesnatching”。

抢话在古典叙述中是难得出现,在现代文学中,几乎处处可拾,一般说,翻译中也不会过多走样,因为这种形容词的倾向性相当清晰。曼斯菲尔德的短篇《一杯茶》:“行人都躲在讨厌的雨伞下面。”“讨厌”是行人的想法。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有一句:“(奥布隆斯基)最后到了卧室,才发现她手里拿着那封使真相大白的该死的信。”其中“该死的”这个词是谁说的呢?奥布隆斯基其实并不为这件事自责,他只因为这件事的后果而烦恼。叙述者对偷情这件事态度显然并非与奥布隆斯基相同,“该死的”是奥布隆斯基心里的想法,但是整句话是叙述者的话语。

乔伊斯短篇小说《对手》中有一段:“酒吧男招待正站在桌旁,就朝胜利者点点发红的脑袋,用粗鄙不堪的亲密口吻说:‘啊,那才是绝活儿!’”这里,“粗鄙不堪”(stupid)是主人公的感觉,不是叙述者的判断。再如纳博科夫的《玛丽》:“阿尔费奥洛夫的声音消失了片刻,当它再度响起时带着令人不快的欢跳。”这两个形容词描写声音给人的感觉的 “令人不快”,显然并不是叙述者感觉到的,而是人物的态度抢入了叙述者语流。

有时这种人物感觉抢夺,会连续出现:普拉东诺夫的中篇小说《基坑》的开头,“沃谢夫慢慢走到啤酒店门口,循着真诚的人声进入了店堂。这里的顾客都是些缺乏毅力,忘却了自己不幸的人。不知在什么地方,大约在苏维埃商业职工花园里,管乐队正在有气无力地演奏,那单调乏味、无法实现的乐曲声随风飘过峡谷旁边的空地,然后融入大自然。困惑莫解的天空在沃谢夫头顶上方闪烁着烦人的星光……”这些对音乐的描写里,人物沃谢夫的声音夺过了叙述者较为客观的叙述。

苏联文论家B.H.伏罗辛诺夫(不少人认为这是巴赫金的笔名,存疑)曾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篇小说《淫猥的故事》提出过一个精彩的分析。这篇小说是这样开场的:

从前,在一个寒风凛冽、雾气迷漫的冬夜,将近午夜时分,三位十分尊贵的老爷坐在彼得堡岛上一幢漂亮的二层楼房的一间舒适的,可以说是装饰豪华的房间里,专心致志地对一个极为出色的问题进行举足轻重的极为高尚的探讨。

伏罗辛诺夫指出:“乍一看这段文字相当‘俗气’,如果出自屠格涅夫或托尔斯泰那样不经常把各种主体的声音糅合的作家的手,这段文字的确要不得。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典型手法是让这些文字成为两种语气、两种观点、两种语言行为会合和交锋的场所”。具体来说,这些形容词“并不是来自作者的思想,而是来自将军的头脑,他在玩味他的舒适,他的房子,他的地位,他的头衔。”用当代叙述学的看法:伏罗辛诺夫所说的“并不是来自作者的思想”应当是“并不是叙述者的声音”,但是从其他方面看,伏罗辛诺夫的观点极为正确,说明了抢话的思想意义。

人物抢话与间接自由式的区分

同类推荐
  • 我读:读书,让我们不再孤单

    我读:读书,让我们不再孤单

    用最简洁直白的方式带领读者领略好书的神髓!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作者、写作背景、内容分析等角度,多侧面呈现一本书的精妙!主讲人梁文道品味独到,是广为人知的“说书人”,他兴趣广泛、涉猎颇广,每一本书都经过自己的揣摩、消化吸收,最后形成了真实而中肯的评论,沉稳客观地把各种思潮、社会文化热点与你私享,让你领略读书的美好,在独处时亦不会孤寂,获得心灵的慰藉。他讲评的书非常庞杂:小说、哲学、散文、回忆录、心理读本……收罗有《我与地坛》《生死疲劳》《我们时代的写作》《中国在梁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士人风骨》《洗脑术》《身体密码》《植物看得见你》等,每本好书都潜藏一个新的天地,等着你一同踏上探险之旅。
  • 民国第一侠王亚樵真传

    民国第一侠王亚樵真传

    本书是一部纪实文学,描写了中国现代史上的奇人、民国第一侠王亚樵的传奇人生,以翔实的史料和对历史现场的探访,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王亚樵刀光剑影、宁折不弯的一生,作者深入挖掘王亚樵的内心世界,生动形象、可叹可信地再现了王亚樵的侠义风采。
  • 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美洲现代文学大作

    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美洲现代文学大作

    哥伦比亚现代文学精品,巴西现代文学精品,墨西哥现代文学精品,拿大现代文学精品,美国现代文学精品等美洲地区国家现代文化大作。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政治以及哲学、宗教和道德等社会科学具有密切的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能深刻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文学的功能是以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是用具体的、生动感人的细节来反映客观世界的。
  • 听柏杨讲人生

    听柏杨讲人生

    人性是统一的,而人格则不然。有时圣人,有时禽兽;有时君子,有时小人。
  • 精品典藏散文

    精品典藏散文

    散文是美的,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什么样的散文才是最美的散文呢?秦牧曾说:“精粹警辟的、谈笑风生的、亲切感人的、玲珑剔透的,使你读时入了神、读后印象久久不会消失的好散文,还是不多。”他还说:“一篇好的散文,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内容给人以思想的启发、美的感受、情操的陶冶。品读精美的散文,宛如清风般涤荡沐浴;让散文的清扬与美丽永远地伴随你。
热门推荐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杰出青少年要培养的75种心理素质

    杰出青少年要培养的75种心理素质

    《杰出青少年要培养的75种心理素质》对青少年在成长和学习中常见的困惑和烦恼进行了阐释和破译,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发掘自身的心灵潜力,进行自我调节与改变,逐渐培养成熟、过硬的心理素质。
  • 道德经(国学启蒙书系列)

    道德经(国学启蒙书系列)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星幻时光

    星幻时光

    “轩,谢谢你。我真的好喜欢喜欢你。”我躺在紫轩的怀里,眼泪流满了。心里默默的伤感,他为了我付出的太多太多。可是,我对他的爱却成了锁着他的铁链。我踮起自己的脚,轻轻的吻上了他的唇。随说泪很苦涩,但在我们心里它是那么的甜,因为这就是我们的爱,生生世世的爱。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犹太富翁的教子课

    犹太富翁的教子课

    群星璨灿的犹太政坛巨子、艺术精英、科学巨擘、思想大师、巨富大亨,诸如: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科学巨擘爱因斯坦,精神分析学大师弗洛伊德,音乐巨匠门德尔松,艺术大师毕加索,20世纪的著名犹太人“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传奇政商哈默,美国“奇缘博士”基辛格,“好莱坞叛逆之星”霍夫曼,以色列的倔老头沙米尔,以色列总理沙龙等,更给犹太人披上了扑朔迷离的神秘面纱。本书通过近200则精彩的教育故事和案例,全面而简练地展示了犹太民族的教子智慧。这些故事和案例都是犹太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在犹太教育界流传甚广,可以说是犹太人对教育最直观的看法与思考。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知识与智慧(漫漫求知路)

    知识与智慧(漫漫求知路)

    学会共处,不只是学习一种社会关系,它也意味着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入。从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到当代世界倡导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无不指明了学会与自然“共处”的重要性。这种学习,像其他学习一样,也包括了知识、技能和态度、价值观念的习和和养成。知识经济的时代,人人需要终身学习。学什么?怎么学?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从本质上来说,成人一生的发展模式和对待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兴趣模式都与三个月的孩子几乎相同。
  • 动物奥秘追踪

    动物奥秘追踪

    书中记述了许多有关动物的知识,也涉及到一些引人关注的话题。本书作者对动物的习性等有较为深入的了解,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青少年科普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