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08200000027

第27章 子路第十三(2)

13.15定公问①:“一言而可以兴邦②,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③。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④?”曰:“一言而丧邦⑤,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⑥。’如其善而莫之违也⑦,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译文】鲁定公问:“一句话就能使国家兴盛,有这样的事吗?”孔子回答说:“(对于)话不能像这样期望过高。人们说:‘做国君艰难,做臣下不容易。’如果知道做国君的艰难,不接近于一句话就能使国家兴盛吗?”鲁定公又问:“一句话就能使国家灭亡,有这样的事吗?”孔子回答说:“(对于)话不能像这样期望过高。人们说:‘我做国君没有快乐,只是没有谁违背我说的话。’如果话说得正确而没有人违背,不是也很好吗?如果话说得不正确而没有人违背,不接近于一句话就能使国家灭亡吗?”

【注释】①定公:鲁昭公之弟,名宋,鲁国国君。②兴邦:使国家兴盛。③几(jì):通“冀”,希望,期望。④几乎:接近于。⑤丧邦:使国家灭亡。⑥莫予违:“莫违予”的倒装,意思是没有谁违背我。⑦善:指说的话正确。

【解读】对鲁定公提出的两个问题,孔子都做了肯定的回答。孔子认为,国君首先要认识到做国君艰难,因为国君做出的决定,事关国计民生,不可不谨慎;其次,国君说话不能随意,如果说话不谨慎,说的话不正确而臣下不敢违背,关键性的一句话将会决定国家的兴亡。后来,“一言兴邦”、“一言丧邦”作为成语,对后世的当政者起到了一定的警戒作用,但并未引起有些当政者的重视。今天,要实现“一言兴邦”,避免“一言丧邦”,一是要建立民主决策机制;二是要通过报刊、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广泛征求意见;三是要开辟进言献策渠道,及时采纳合理建议。

13.16叶公问政①。子曰:“近者说②,远者来。”

【译文】叶公询问如何执政。孔子说:“让境内的人快乐,境外的人来投奔。”

【注释】①叶公:楚国大夫。②近者:近处的人。一说指境内的人,可从。

【解读】春秋末期,楚国不断对外扩张,楚国邻国蔡国、吴国的百姓为战乱所扰,苦不堪言,楚国国内百姓负担沉重,怨声载道。针对楚国当时的情况,孔子劝告叶公“让境内的人快乐,境外的人来投奔”,言外之意就是要他实行仁政,体恤百姓,关注民生,这样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戴。

13.17子夏为莒父宰①,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②;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子夏做了莒父的长官,问如何处理政务。孔子说:“不要只求快,不要只看小的利益。只求快,就达不到目的;只看到小的利益,就办不成大事。”

【注释】①莒(jǔ)父:鲁国城邑名,在今山东省莒县。②达:达到。指达到目的。

【解读】子夏担任莒父的长官后,有急躁情绪,希望尽快有所作为。孔子对他提出了“无欲速,无见小利”的忠告,希望他执政不要急功近利,只顾小利,而应勤于政事,踏实工作,努力做好大事。在实行市场经济的社会,不少人心态浮躁,急功近利,经商者希望一夜暴富,治学者希望一夜成名,从政者希望快出政绩,做任何事都希望走捷径,结果是不择手段,身败名裂,悔恨不已。可见,虽然“欲速则不达”早已是脍炙人口的成语,却并未引起所有人的重视和深思。

13.18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①,其父攘羊②,而子证之③。”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④。父为子隐⑤,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译文】叶公告诉孔子说:“我的家乡有个正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羊,他就去作证。”孔子说:“我家乡正直的人和你讲的不同。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正直就在这里面了。”

【注释】①党:古代五百家为党,是一种地方基层组织。直躬:以直道立身,正直。②攘(rǎng):窃取,偷。③证:证实。意思是作证。④是:此。指叶公所说的正直。⑤隐:隐瞒。“依于人的亲情,不忍检举,但不表示他们不能或不该互相规劝。”(傅佩荣《解读论语》)

【解读】孔子推行礼制,重视伦理,主张“为尊者讳”,因此说他家乡的人正直就在“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中。这是古代社会亲情重于法理的表现。从孔子这句话所针对的事情来看,是对亲人所犯的过错不忍检举,至于该怎么处理,孔子没有说,但从孔子一贯的思想和为人来看,他不可能要人们去做违礼、违法的事。可见,孔子所说的“隐”只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和手段。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既要依法办事,又要推行仁德、礼制。对孔子所说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这句话,历来争议很多,有的赞同,有的批判。蔡尚思先生说:“孔子宣扬的‘直道’是受周礼制约的。”“孔子说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很明显,这种正直的定义,只有在家族宗法关系居统治地位的社会里,才能被人们所接受。因为,那时判断是非的主要标准是忠君孝父。只有符合亲亲尊尊之道,才算是正经人。”(蔡尚思《孔子思想体系》)蔡尚思先生的这一观点,立足于对时代、环境特征的分析,见解独到,很有价值。如果不考虑孔子说这句话的环境和针对的事情,不考虑孔子一贯的思想和为人,仅仅断章取义,妄加评说,必然失之公允。

13.19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①,执事敬②,与人忠③。虽之夷狄④,不可弃也。”

【译文】樊迟问怎样做叫仁。孔子说:“平时庄重恭谨,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诚守信。即使到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品德也不能丢弃。”

【注释】①居:平时。恭:庄重,恭谨。②执事:担任工作,办事。③与人:对待他人。

④之:到。夷狄:指少数民族地区。

【解读】孔子从“居处”、“执事”、“与人”三个方面回答了怎样做叫仁的问题。他认为,“恭”、“敬”、“忠”是体现仁的最基本的个人品德,有仁德的人一定具备这些品德,即使到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也不能丢弃。李泽厚先生说:“中国与‘夷狄’的区分,从孔子开始,便是文化概念,而非种族概念……中国的民族自信建立在对自己文化信心的基础之上。其结果是用文化同化了即使占据统治地位的各种族。”(《论语今读》)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他对自己所推行的仁德、礼制思想的信心,可以说开了中国人民族自信的先河。

13.20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①?”子曰:“行己有耻②,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③,乡党称弟焉④。”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⑤!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⑥,何足算也!”

【译文】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呢?”孔子说:“对自己的行为有羞耻之心,出使诸侯国不辜负国君交付的使命,这样的人可以叫做士了。”子贡说:“请问比这次一等的。”孔子说:“宗族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里人称赞他敬爱兄长。”子贡说:“请问比这次一等的。”孔子说:“说话一定守信用,办事一定很果断,这是固执而见闻浅薄的人,但也可以算是次一等的。”子贡说:“现在执政的人怎样?”孔子说:“咳!这种度量狭小、见识短浅的人,算得上什么呢!”

【注释】①士:古代四民(士民、商民、农民、工民)之一。这里指士民中的文士,即读书人、知识分子。②行己:自己的行为。③孝:孝顺父母。④弟:通“悌”,敬爱兄长。⑤硁(kēng)硁:固执。小人:指见闻浅薄的人。⑥斗筲(shāo):斗是容器,一斗为十升;筲是竹器,容一斗二升。喻指度量和见识狭小。

【解读】子贡的真实用意,是要知道孔子对当时执政的人的评价,因此在孔子说了三种类型的“士”后,他才直接提出了“今之从政者何如”的问题。孔子认为,真正的“士”有羞耻之心,出使诸侯国能不辱使命;次一等的“士”能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再次一等的“士”言必信、行必果,尽管是固执的小人,但也算得上“士”;而当时执政的人度量狭小、见识短浅,连“士”也算不上。可见,孔子心目中的“士”,是行仁德、知羞耻、能孝亲、讲诚信的仁人、君子,而不是身居高位而不遵礼制、执掌国政而见识短浅、与人交往而度量狭小的人。

13.21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①,必也狂狷乎②!狂者进取③,狷者有所不为也④。”

【译文】孔子说:“不能与言行合乎中庸的人交往,一定要与激进和拘谨的人交往!激进的人努力向前,有所作为;拘谨的人处世谨慎,不做坏事。”

同类推荐
  • 历代赋评注(魏晋卷)

    历代赋评注(魏晋卷)

    《历代赋评注》全书七卷,选录从先秦至近代三百多位作家的赋近六百篇加以注释和品评。其中大部分作品以前没有人注过。主编赵逵夫教授为著名辞赋研究专家,中国辞赋学会顾问。各卷主编和撰稿人也都是在古代文学研究方面有较高修养的学者,基本上都是高职和博士。本书是目前篇幅最大的一部历代赋注评本。书中对入选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的背景均作了介绍。
  • 中华家训2

    中华家训2

    “家训”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厚的内涵、独特的艺术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生活。它怡悦着人们的情志、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感化着人们的心灵。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的人格理想、心理结构、风尚习俗与精神素质。这都将是陪伴我们一生的精神财富。所谓“家训”就是中国古人进行家教的各种文字记录,包括诗歌、散文、格言、书信等。家训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大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学习研究并利用这些知识,对提高我们每个人的文化素质,品德修养,一定会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 六韬

    六韬

    《六韬》包括《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和《犬韬》,是以周文王、武王和姜太公对话的形式写成的一部兵书。《《六韬》是一部卓有价值的军事经典著作,在战国和秦汉时即已广泛流传,具有很大的影响,深受刘备、诸葛亮、孙权等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重视。
  • 史记(最爱读国学书系)

    史记(最爱读国学书系)

    《最爱读国学书系: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卷,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记载了上至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包罗万象,而又融会贯通,脉络清晰,“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太史公自序》),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热门推荐
  • 染血妃子:沦为亡国公主

    染血妃子:沦为亡国公主

    他辱我、折我、打我、骂我,贪我、宠我、负我,最后还要我感激涕零,从青楼辗转王爷府,我是亡国公主,以最不堪的方式见到他。我恨他,挫骨扬灰,又怎么会真正的去爱。我愿流血亦不落泪,杀了他,杀不了就逃,逃不了就较量。最绝望的爱情,直到遍体鳞伤,江山与阴谋,爱情与责任,宁负君莫负天下!
  • 异界之无上仙威

    异界之无上仙威

    一个修炼阵法的小胖子,因为渡劫失败穿越到了异界,这是一个斗气与魔法的世界,然而受限于附体的身躯无法修炼斗气和魔法,他依然选择修真的道路,通过阵法让大陆的各个强者,误认为他是一个强大的魔法师,更认为他是一个强大的剑圣!其实,他想大声告诉他们:“小爷其实是玩仙法的……”
  • 古龙文集:绝不低头

    古龙文集:绝不低头

    《绝不低头》,是古龙唯一一部现代都市武侠作品,“江湖名篇”之一。古龙说:“每个人都会变的。唯一永恒不变的,只有时间,因为时间最无情。在这无情的时间推移中,每个人都会不知不觉地慢慢改变。”所以,波波变了,黑豹变了,罗烈也变了,三个人的命运却依旧交织在一起。好在总有一些东西无论如何都不会改变,只要想认真活下去,勇气、侠义、爱与宽容,都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源泉。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最漫长的抵抗:从日方史料解读东北抗战14年

    最漫长的抵抗:从日方史料解读东北抗战14年

    这是一部军事历史类的纪实作品。本书以作者首次在日本搜集到的四百多张日方照片和地图为线索,通过对这些照片中的历史信息进行中日史料对照分析和考证,揭示了东北正规军、东北抗日义勇军和东北抗日联军在东北地区于1931年至1945年那段艰苦不屈的抵抗经过,具有一定的阅读和研究价值。
  • 狂夫人

    狂夫人

    强强!女强!VS男强!一个是穿越而来的黑道千金一个是卑贱出身的异姓酷王爷都是京城里跺一跺脚就能引起一场狂震的大人物他们是对手、是知己是爱人、是朋友、是克星…那一场场仿佛要将你骨头都吞掉的欢爱那关于年轻时候最澎湃的激情所有人都是他们的配角世界毁灭都抵不上一句“我高兴”!哦,怎么可以活得那么肆意?没有人可以走进他们的世界除了你这个疯狂的女人除了你这个闷骚的男人该死,你总能让我发狂!发癫!然后发春…那被挑起的火热,让我们用彼此的体温熄灭。——————————————————————————————————————————推荐:好友瑾瑜的新作!!《从了吧师太》新文写尼姑与和尚道士三角恋的!《总裁的复仇女友》蓝眸蓝媚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哈佛家训ⅵ:活出全新的自己

    哈佛家训ⅵ:活出全新的自己

    身处在这纷繁复杂的社会里里,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放下一切,选择逃避。当我们无法逃避时,我们只能通过重新建立起自身心灵的方式。当快乐、悲伤、忧愁降临到你身上时,如果你能坦然面对这一切,找到失衡天平的平衡点,那么生活就会多一些简单、多一分快乐。《哈佛家训Ⅵ——活出全新的自己》是一堂找回内心全新自我的精品课程。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