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08200000026

第26章 子路第十三(1)

本篇共三十章,主要论述执政治国的问题,体现了孔子提出的以德治国的思想。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等章,强调正名、正身是治国从政的关键;“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近者悦,远者来”、“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等章,强调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意义;“先之劳之”、“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等章,提出了治国从政应遵循的原则;“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易事而难说也”、“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刚、毅、木、讷近仁”等章,则提出了君子的待人处事之道和对君子的要求,这也是从政的官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13.1子路问政。子曰:“先之①,劳之②。”请益③。曰:“无倦。”

【译文】子路问怎样从政。孔子说:“以身作则,共同努力。”子路请求孔子作进一步解释。孔子说:“不要懈怠。”

【注释】①先:前。先之:意思是走在前面,以身作则。②劳之:指与下属勤于政事。意思是共同努力。③益:进一步。请益:请求作进一步解释。

【解读】孔子在回答子路的问题时,提出了自己的为政之道:当政者应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要求下属或民众做到的,自己应首先做到;要与下属一道,不辞辛劳,勤奋工作;处理政务时,要勤恳认真,不能懈怠。当政者做到了以身作则、勤于政事、毫不懈怠,何愁不能履行好职责,不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此章所体现的,是孔子从政思想的具体要求,对中国执政理念的形成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13.2仲弓为季氏宰①,问政。子曰:“先有司②,赦小过③,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译文】冉雍做了季氏的总管,向孔子询问怎样从政。孔子说:“给下属做好表率,不计较小的过错,举用优秀人才。”冉雍说:“怎样识别优秀人才并选拔任用呢?”孔子说:“举用你所知道的。你不知道的,难道别人会舍弃他们吗?”

【注释】①宰:周代官吏的通称。春秋时卿大夫的家臣和采邑的长官也称宰,即家臣之长、总管。②有司:主管部门,指下属。③赦:赦免。指不计较。

【解读】孔子给冉雍提出的从政要领是三条:一是以身作则,做好表率;二是不计小过,抓好大事;三是重视人才,举用贤能。以身作则才能体现公正,不计小过才能抓好大事,举用人才才能事业兴盛。孔子认为,识别人才的关键在于了解人才,只要你所知道的优秀人才得到了任用,别人也会向你推荐优秀人才,真正优秀的人才是不会被埋没的。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能提出这样精辟的从政要领和理念,说明他不愧为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他所提出的这一理念,丰富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库。

13.3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①,子将奚先②?”子曰:“必也正名乎③!”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④!奚其正?”子曰:“野哉⑤,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⑥。名不正,则言不顺⑦;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⑧;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⑨;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译文】子路说:“卫国国君等待您去治理国家,您准备先做什么事?”孔子说:“一定是辨正名分!”子路说:“有这个必要吗?您太不切实际了!为什么要去辨正名分?”孔子说:“真鲁莽呀,仲由!君子对于自己不懂的事,不要发表意见。名分不辨正,说话就不顺理;说话不顺理,就难以办成事;事情办不成,礼乐制度就不能兴盛;礼乐制度不能兴盛,刑罚就没有标准;刑罚没有了标准,民众就无所适从。所以,君子一定要先正名而后发表言论,发表了言论就一定要实行。君子对于自己所说的话,不能有一点随便和马虎。”

【注释】①卫君:卫出公蒯辄,卫灵公之孙。②奚:何,什么。奚先:以何为先,即先做什么。③正名:辨正名分。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名分。④迂:迂腐,不切实际。⑤野:粗野,鲁莽。⑥阙:同“缺”,意思是不说、不发表意见。⑦顺:顺理,顺序。即适宜。⑧兴:兴盛。指实施。⑨中:适度,得当。指有标准。无所措手足:手脚都不知道放在哪里。意思是无所适从。苟:随便,马虎。

【解读】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战乱频发,违礼僭越、名实不符的事时有发生。卫灵公把儿子蒯聩逐出国境,他死后孙子蒯辄继位。于是后来出现了蒯聩和蒯辄父子争夺君位的事。孔子提出治理国家首先必须“正名”的主张,既是针对卫国父子争位的情况,更是针对整个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人伦丧失的情况而言的。孔子认为,要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必须首先辨正名分,恢复礼仪制度、人伦规范,从而使国君、臣下、民众各居其位,各履其职,在待人处世中有所遵循。在阐述为什么要“正名”这个问题时,孔子通过严密的推理,使自己的观点无懈可击。因此,“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句话,成为了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格言。

13.4樊迟请学稼①。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②。曰:“吾不如老圃③。”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④,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⑤。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⑥,焉用稼?”

【译文】樊迟请教学习种庄稼的知识。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民。”樊迟又请教学习种蔬菜的知识。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樊迟走出去。孔子说:“樊迟真是没出息的小人!执政者喜好礼仪,民众就不敢不尊敬;执政者喜好道义,民众就不敢不服从;执政者讲求信用,民众就不敢不真诚相待。如果这样,各地的民众就会背负着孩子来投奔,为什么要去种庄稼呢?”

【注释】①稼:种植谷物。泛指种庄稼。②圃:种植果木瓜菜的园地。为圃:指种蔬菜。③圃:指种菜的人。④上:在上位的人。指统治者、执政者。⑤用:以。用情:以真诚相待。⑥襁:背负婴儿的背带。襁负:用襁褓背负。

【解读】樊迟请教学习种庄稼、种蔬菜的知识,都被孔子婉言回绝,并批评他是没出息的小人。有人据此批评孔子鄙视劳动,这是不对的。孔子鼓励学生勤思好学,希望学生在治理国家、处理政务中遵循仁德、礼制,说明他办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贤才、君子,而不是培养一般的劳动者。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参与治理国家的执政者,应该遵循礼仪,尊崇道义,讲求信用,并以自己的言行来影响教育民众。这样,就会得到民众的拥护,生产就会得到发展,就没有必要自己去从事普通的生产劳动。李泽厚先生说:“‘士’的职责是‘致君泽民’,‘安邦定国’,管理政事,成为社会结构中的骨架和脊梁。在民主政治和现代官僚体制出现之前,中国文官体制是最完备和最有效的,其基本观念可说来自此处。”(《论语今读》)

13.5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①;虽多,亦奚以为②?”

【译文】孔子说:“熟读《诗经》三百篇,把政务交给他,却不能通晓;派他出使外国,又不能独立应对;虽然读得多,又有什么用?”

【注释】①专对:独立应对。春秋时期,出使别国的使节“受命不受辞”,即接受使命后要独立地与对方谈判,以保证使命的完成。因此,随机应变、独立应对是外交使节的重要能力。②以:用。

【解读】《诗经》包括《风》、《雅》、《颂》三类。《风》大多产生于春秋前期和中期,反映了当时各地的风俗;《雅》和《颂》产生于西周时期,《雅》是贵族阶层的作品,《颂》是用于祭祀的乐歌。后来,学习《诗经》成为贵族人士必需的文化修养,甚至在外交场合也需要引用《诗经》中的诗句以表达自己的意思。因此,孔子下了很大工夫整理《诗经》,还把《诗经》作为自己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熟读并加以理解。孔子认为,熟读了《诗经》三百篇,却不能通晓政务,不能独立应对外交,说明他不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这样来读《诗经》,读得再多也没有用。孔子在这里说的虽然是《诗经》的学习和运用的问题,但对于任何知识的学习和运用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3.6子曰:“其身正①,不令而行②;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孔子说:“自己办事公正,不发命令事情也行得通;自己办事不公正,即使发布命令也没有人听从。”

【注释】①正:正当,公正。②令:命令。这里指发布命令。

【解读】古代氏族首领的领导,主要靠自己的德行和威望。有德行的首领,自己行为正派,处事公正,不需要发布命令,民众也会效法和听从。孔子赞同这种领导方式,并强调了以身作则在治国执政中的重要作用。在民主政治盛行的今天,如果各级各部门的官员都能以身作则,为政清廉,就会得到广大民众的拥护,各项政策就能顺利实施。

13.7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①。”

【译文】孔子说:“鲁国和卫国的政治,像兄弟一样相似。”

【注释】①兄弟:朱熹《论语集注》:“鲁,周公之后。卫,康叔之后。本兄弟之国,而是时衰乱,政亦相似,故孔子叹之。”

【解读】鲁国的始封者周公和卫国的始封者康叔是兄弟。两国在周初时政治清明,犹如兄弟;到了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昏聩,季氏专权;卫国卫灵公宠幸妃子,重用佞臣,后来又出现蒯聩、蒯辄父子争夺君位。两国都政治衰败,也犹如兄弟。孔子以兄弟关系来比喻鲁国和卫国的政治,措辞委婉,却表达了自己对鲁、卫两国政治的不满。

13.8子谓卫公子荆①,“善居室②。始有③,曰:‘苟合矣④。’少有⑤,曰:‘苟完矣⑥。’富有,曰:‘苟美矣⑦。’”

【译文】孔子谈到卫国的公子荆,说:“他善于处理家务。刚有一点财产,就说‘差不多足够了。’稍多一点财产,就说‘差不多完备了。’财产充裕时,就说‘几乎完美了。’”

【注释】①公子荆:字南楚,卫献公的儿子。②居室:这里指居家,处理家务。③有:指有财产。④合:全,足够。⑤少:稍微,略微。⑥完:完备。⑦美:完美。

【解读】在世风日下、奢靡之风盛行的春秋末期,作为卫国国君的儿子,公子荆不追求财富,在财产不多时认为差不多足够,财产稍多时认为差不多完备,财产充裕时认为几乎完美。他不贪图奢华生活,甘于过淡泊节俭生活的态度,得到了孔子的称赞。

13.9子适卫①,冉有仆②。子曰:“庶矣哉③!”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④?”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译文】孔子到卫国,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真是人口众多啊!”冉有说:“已经人口众多了,还需要做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裕。”冉有说:“已经富裕了,还需要做什么呢?”孔子说:“让他们受教育。”

【注释】①适:到。②仆:驾车的人。这里作动词。③庶:众多。④何加:增加什么。意思是还需做什么。

【解读】孔子在回答冉有的问题时,提出了对百姓应该先“富之”后“教之”的观点。孔子认为,当政者应该首先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并让他们富裕,在此基础上对他们进行教育,以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质。所谓衣食足则礼义兴,就是说的这个道理。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物质是基础,意识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忽视物质这个基础,片面强调意识和精神的作用,显然是错误的。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能明白这个道理,的确难能可贵。

13.10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①,三年有成。”

【译文】孔子说:“如果有人任用我治理国家,一年就可以收到成效,三年就能有成就。”

【注释】①期:同“朞”(jī)。期月:一整年。《十三经注疏》:“期月,周月也,谓周一年之十二月也。”一说为一整月。认为治国收到成效仅需一个月,显然不合情理,故不从。

【解读】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曾在鲁国担任大司寇,为政颇有成效。后来到卫国,虽然得到卫灵公的礼遇,却不被卫灵公任用,于是孔子说了这番话。从孔子的德行、学问、能力来看,他完全有资格担当治理国家的重任,但当时的国君为了维护统治集团的既得利益而不任用孔子,所以孔子在这句话中既体现了自信,又对这种遭遇十分感慨。

13.11子曰:“‘善人为邦百年①,亦可以胜残去杀矣②。’诚哉是言也!”

【译文】孔子说:“‘德行高尚的人治理国家一百年,就可以化恶为善,废除死刑。’这句话说得对呀!”

【注释】①善人:指德行高尚的人。为邦:治理国家。②胜残去杀:使凶暴的人化而为善,因而可以废除死刑。胜:制服,克服。朱熹《论语集注》:“胜残,化残暴之人,使不为恶也。去杀,谓民化于善,可以不用刑杀也。”

【解读】孔子生活的时代,执政者勾心斗角,争权夺位,社会秩序混乱,民众生活贫困,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是要有贤德的人执政,二是要经过相当漫长的时间。孔子引述前人的这句话(出处不详),较为深刻地说明了这个道理。孔子认为,由贤德的人治理国家,才能遵循礼制,改善民生,让民众富裕,并教育民众,感化残暴的人。经过几代人持续不断的努力,就能使国家富强安定,民众遵从礼仪,从而减少犯罪,废除死刑。

13.12子曰:“如有王者①,必世而后仁②。”

【译文】孔子说:“如果有推行仁道而治理天下的人,必须经过三十年才能使仁德普遍推行。”

【注释】①王(wàng)者:成就王业者。指行仁道而治天下者。②世:古代以三十年为一世。仁:有三种说法,即仁政、仁心、仁德。这里取第三种说法,意思是使仁德普遍推行。

【解读】孔子的政治理想是使仁德在社会上普遍推行,让官员和民众都具有仁爱之心,但由于当时战乱频发、社会混乱、人伦丧失,因此他认为要实现这个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行仁道而治天下的人呕心沥血,不懈努力,付出整整一代人的心血,才能达到由乱世转为治世、民众安居乐业、仁德普遍推行的境界。

13.13子曰:“苟正其身矣①,于从政乎何有②?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③?”

【译文】孔子说:“如果自己办事公正,处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如果自己办事不公正,怎么能让别人公正呢?”

【注释】①正:公正。②何有:有何。意思是有什么困难。③正人:让别人公正。

【解读】孔子非常重视人性道德的修养,认为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正其身”就是人性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能够“正其身”,才能以自身的符合“仁德”、“礼制”的行为影响和感染人,进而产生让别人公正的积极作用。正如毕宝魁先生所说:“做事先做人,这是儒家一贯的要求,也是儒家思想中伦理与政治一体化的表现之一。”(《论语精评真解》)

13.14冉子退朝①。子曰:“何晏也②?”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③。如有政,虽不吾以④,吾其与闻之⑤。”

【译文】冉有从官府回来。孔子说:“怎么这样晚呢?”冉有回答说:“有政务处理。”孔子说:“那不过是平常的事务。如果有重大政务,虽然不任用我了,我也会知道的。”

【注释】①朝:朱熹《论语集注》:“朝,季氏之私朝也。”退朝:指从官府回来。冉有是季氏家臣,不可能入朝议事。②晏:晚。③事:指平常的事务。④不吾以:“不以吾”的倒装。以:用,任用。⑤与:语助词,用于句中,无义。

【解读】按礼制规定,“大夫虽不治事,犹得与闻国政”(朱熹《论语集注》)。孔子虽然退职,但有资格“与闻国政”。在孔子的学生中,冉有在季氏府中做家臣的时间最长,也最得季氏的信任。冉有说回来晚是因为处理政务,由于孔子没有听说,所以说那不过是一般的事务。由于季氏专权、违礼,孔子说这番话既表达了对季氏的不满,又希望冉有要关注国事和重大的政务。

同类推荐
  • 古代诗歌总集:诗经

    古代诗歌总集:诗经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古代诗歌总集:<诗经>》生动介绍了《诗经》的产生、收集与流传、周民族史诗和怨刺诗、《诗经》中的爱情诗、《诗经》的情感和思想、《诗经》的特色和地位影响等内容。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易经 尚书

    易经 尚书

    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姬昌编著的《易经尚书》用现代白话对其进行了详尽而又明白的解说。《尚书》是古代的重要文献,西汉武帝时被列为儒家五经之一,是士子科举进身的必读之书。本书给供相关学者参考阅读。
  • 三略

    三略

    顾名思义,《三略》是专讲战略的兵书。其上略、中略、下略都是从战略的高度论述问题,始终贯穿着战略思想。在西汉以前,这样紧紧围绕战略问题的兵法专著还不曾出现。可以说,《三略》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战略专著,影响极为深远。
  • 金匮要略(四库全书)

    金匮要略(四库全书)

    《金匮要略》为《伤寒杂病论》中一部分,共3卷25篇,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专门研究杂病的医学专著,与《伤寒论》一起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准则,被后世推崇为中医经典著作。清代徐彬将其整理编次为24卷(原书分3卷),每卷列一种病证,文中有注有论,注释简明,论辨精当,引经析义,见解独到,密切联系临床,特别注重脉证辨析,揭示脉证规律。本书根据《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参考清光绪五年(1879)扫叶山房藏版点校而成。
  •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早期中国医学的理论典籍,后世简称之为《内经》,堪称中华医学的源头活水。它成为中国医学发展的理论源薮,是历代医学家论述疾病与健康的理论依据。
热门推荐
  • 随身空间在古代

    随身空间在古代

    一朝穿越,三十来岁的李苏,转眼变成了五六岁的小女孩。虽心有不甘,可天意难违。好在老天对她还不错,其他穿越主角有的宝贝空间,李苏也有,虽品质不同,但各有千秋......
  • 爸爸给儿子讲的365夜经典故事

    爸爸给儿子讲的365夜经典故事

    《爸爸给儿子讲的365夜经典故事》内容丰富,系枕边书“父母给孩子讲的365夜经典故事丛书”之一。全世界的孩子都在用不同的文字,阅读着书里这些流传百年的经典故事。
  • 盗墓笔记:搜宝奇兵

    盗墓笔记:搜宝奇兵

    出身矿山世家的韩风在清早听到了自家矿山发生灾难的消息,父亲葬身在矿山之中,而死难矿工的家属受到有心人的挑唆而前来闹事。在混乱中一些杀手打伤了韩风,老管家福伯竟然暴露出雄厚的实力,带着韩风远遁千里……
  • 重生弃妃也疯狂

    重生弃妃也疯狂

    她是天上的女神,被奸人设计,打得她魂体分离,落入凡间。而她的魂魄…竟然重生到了一名后宫冷宫中的妃嫔身上?好吧,虽然这具身子并不是吸收天地灵气的好容器,但看在她还尚在处子之身,她就勉强用着吧!花儿红,太阳当空照,她一不小心找到了自己的原身所在…是去还是留?这是一个问题。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史上最强终端

    史上最强终端

    手机只是外观主题,它其实是个终端,链接天庭地府,沟通大千世界。绝无仅有,史上最强。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代嫁丫鬟

    代嫁丫鬟

    商品就是商品,即使没有价值了也会有人惦念,更何况是一件上等货品。连府的清冷的后园里,此刻指头上的夜莺不时的啼叫着,似乎在点缀这个凄凉的夜一般。连伊静静的坐在店堂内,静静的看着坐在自己面前的娘亲,不知该如何说才好。雨心泪为难的看着女儿,她的脾气不若自己这般柔弱,总是那么的坚强,挑起她和儿子两人的担子,为他们母子遮风挡雨。但身为女儿家,实在不是一件好事:“伊伊,你就听娘亲的吧!你这年岁……
  • 重生之妾侍大翻身

    重生之妾侍大翻身

    骆童谣,现代外企高管居然被香蕉皮意外害死,是自己太凶悍?还是自己太倒霉?骆童谣,古代秋月国首富嫡女,却软弱无能,在喜轿上服毒自尽。一朝穿越,再次睁眼。她早已不是那个爱他爱的没有自尊的女人;更不是那个任人鱼肉的女人。面对夫君不爱,嫡妻找茬,明争暗斗,她只是淡笑应对。她可是现代的“白骨精”岂会任由你们欺负?不就是豪门宅斗,争风吃醋吗?她可是很善良的,人家要刁难,要谋害,怎么能不给人家面子呢?不但要给面子,还要尽力配合呢!所有阴谋,陷害原来都是为了一个男人,真是可笑,男人靠得住,母猪也会上树,从古至今,只有钱才是最可靠地。所以,她只为钱。他为了男人的尊严,他们斗得不亦乐乎,斗得是火花四溅。可是皇帝的一句话,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在这繁华的乱世,她要的只是一家安定,与心爱之人厮守一生,但若触碰到她的逆鳞,她会让你品尝下地狱,赴黄泉的滋味!不信,可以来试试!她守护一个朴素的道理——我不欺负你,但你也休想欺负我;就算是我欺负了你,但你……依旧别想欺负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