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4700000042

第42章 魏晋思想风采与文艺对话(14)

当时才性关系的论争与对话还表现在人才选取中的名实关系上。儒家在选取人才上毫无疑问地是主张以道德来作为考察与选举的唯一标准的,至于少识则是其次的。而曹操选取人才在当时的条件下不拘一格,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儒家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当时的刘劭贯彻曹操的这一思想,意在通过考课循名督实,摒弃虚名而取实才,其《人物志》即体现出对现实人物才干的重视。但是刘劭的做法与主张遭到傅嘏的反对。《三国志·魏书·王粲传》附《傅嘏传》记载:

时散骑常侍刘劭作考课法,事下三府。嘏难劭论曰:“盖闻帝制宏深,圣道奥远,苟非其才,则道不虚行,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夫建官均职,清理民物,所以立本也;循名考实,纠励成规,所以治末也。本纲未举而造制未呈,国略不崇而考课是先,惧不足以料贤愚之分,精幽明之理也。昔先王之择才,必本行于州闾,讲道于庠序,行具而谓之贤,道修则谓之能。乡老献贤能于王,王拜受之,举其贤者,出使长之,科其能者,入使治之,此先王收才之义也。”

傅嘏强调选取人才首要在于遵守古代的道义。两汉选举人才强调用经明行修、贤良方正等名目来定人。曹操选取人才则有所突破,强调才性可以有所不一,治世尚德行,有事重才干,二者不必统一,如果强求才性合一,则无法选取急需的人才。刘劭与傅嘏的对话与交锋即体现出这一点。而傅嘏的做法则明显地退回到两汉以经明行修选拔人才的老路上。

才性之辨的另一重要体现便是卢毓与齐王曹芳的对话。卢毓是卢植之子,如论个人品行,自然是很方正的。(《三国志》本传:“卢毓字子家,涿郡涿人也。父植,有名于世。”裴注引《续汉书》曰:“植字子幹。少事马融,与郑玄同门相友。植刚毅有大节,常喟然有济世之志,不苟合取容,不应州郡命召。

建宁中,征博士,出补九江太守,以病去官。作尚书章句、礼记解诂。”曹操曾称誉他:“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乃国之桢干也。”)他的才性观自然也受到传统儒家观念的左右。《三国志·魏书·卢毓传》记载:前此诸葛诞、邓飏等驰名誉,有四(窗)聪八达之诮,帝疾之时举中书郎,诏曰:“得其人与否,在卢生耳。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毓对曰:“名不足以致异人,而可以得常士常士畏教慕善,然后有名,非所当疾也。愚臣既不足以识异人,又主者正以循名案常为职,但当有以验其后。故古者敷奏以言,明试以功。今考绩之法废,而以毁誉相进退,故真伪浑杂,虚实相蒙。”帝纳其言,即诏作考课法。会司徒缺,毓举处士管宁,帝不能用。更问其次,毓对曰:“敦笃至行,则太中大夫韩暨;亮直清方,则司隶校尉崔林;贞固纯粹,则太常常林。”帝乃用暨。毓于人及选举,先举性行,而后言才。黄门李丰尝以问毓,毓曰:“才所以为善也,故大才成大善,小才成小善。今称之有才而不能为善,是才不中器也。”丰等服其言。曹明帝对当时一些名士的虚名邀誉深以为疾,提出名声虽大但不中用的人如画饼充饥而不可用。但是卢毓却坚持可以用名声来作为用人的前提,然后用考课之法来加以核实。归根结底,他还是主张用名教作为用人的前提条件的,是所谓因名立教、才性合一的,这与曹操的思想不同。他强调才之为善,如果才不能为善则不足以为才。卢毓是贯彻其家风的用人与选人标准的。他父亲就是这样的人,虽然德行方正,但是在用事才干上却无甚建树,在对付黄巾农民起义军时屡屡败北即是明证。正始年间关于才性四本这场对话,在当时的积极意义,并不在于政治学上的建树,而是在于这场对话使新的才性观彰显出来。新旧之间的交锋因而异常激烈。才性离与才性合的对话与争论,促进了人性的自觉与新的人性观的崛起。

才性之辨对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的影响是直接而深远的。魏晋年代的文学批评大多关注在作家论上,这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与当时浓厚的才性之辨的人文色彩相关。正始年间的才性之辨其实早在建安文学批评中即已初现端倪。当时以刘劭为代表的人物品鉴学说,把人物看做禀受元气而化生的,认为人禀气有偏,所以气质个性也就不一样,人的才能差异也是由此形成的。刘劭注意从个体差异性来考察包括言辞风貌在内的人的各种创作活动,将个性楔入了人的才能和各种创造活动中。这种理论思维方式启发了人们对文学风格问题的重新考察,促使人们通过作家的个性特征看待文学作品的风格问题。曹丕的《典论·论文》从作家不同的个性特征着眼,分析其创作特点和创作风格,提出“斯七子者(指建安七子),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的观点。曹丕高度赞扬了建安文士纵任个性、驰骋文辞的创作状况,认为这种不同的“气”体现在作品中就形成了独特的文辞风貌:

王粲长于辞赋,徐幹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应玚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

曹丕所奠定的这种从作家个性气质来分析作品风格的方法,是魏晋南北朝文学风格论的理论框架。在他看来,作家由于禀赋不同,个性有异,表现在作品中就形成了不同的气貌与风格。歌德说:“一个作家的风格是他的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歌德谈话录》,39页。)关于文学作品的生命力,从主体方面来说,个性风格也可以是起着关键作用的因素。如果没有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作品就不可能获得其内在的生命力,当然也就难以感动与教育别人,尽管作者的主观意图是好的,其宣传的内容也是有意义的。因为艺术作品毕竟不同于政论文章。两汉的一些政教作品,比如王褒的《四子讲德论》、班固的《两都赋》等等,服从“美刺”需要,缺乏个人体验,与汉末魏晋抒情文学相比,索寞乏气,千篇一律。所以曹丕肯定个性,倡导以气为主的美学观。这在当时具有开一代风气的意义。曹丕对作家的才性是非常重视的,将它作为作家创作优劣的首要标准。他的思想与乃父唯才是举、刘劭尚气重才的思想异曲同工。西晋陆机在《文赋》中论创作风格的多样化时,也从作家的个性着眼来对此加以考察。他说:“故夫夸目者尚奢,惬心者贵当,言穷者无隘,论达者唯旷。”陆机认为创作风格千姿百态,由于物象构造的多变性,作者在审美创作时可以离方遁圆,打破规矩,往往根据自己的个性喜好来进行审美创作,骋意使才,喜欢夸奢的人好为铺陈,思路严密的人则追求精当得体……东晋葛洪在其所著的《抱朴子》中也祖述曹丕、陆机的观点,提出“清浊参差,所禀有主,朗昧不同科,强弱各殊气”(《抱朴子·尚博》。),认为作者禀气不同,个性有异,艺术风貌也不同,“夫才有清浊思有修短,虽并属文,参差万品。或浩而不渊潭,或得事情而辞钝,违物理而文工。盖偏长之一致,非兼通之才也”(《抱朴子·辞义》。)。

南朝齐梁时的刘勰在写作《文心雕龙》的《体性》时,更是自觉吸收了才性之辨的思想观念。《体性》的主要内容是论述作品风格与作家个性的关系,与《神思》内容直接相联系。《神思》重在作家艺术构思的一般性原理的论述,而《体性》则强调其中的个性化特点。首先,《体性》所言之“体”,兼有风格、体式、体制诸方面因素的概念,后世文论言“体”,如严羽《沧浪诗话》之《辨体》大致从此而来。此一概念展现出中国文论注重宏观论文的特色。而其所言之“性”亦涵括个性与才性等因素。这与西方文论的风格论构成路数有所不同,我们在解读时要注意。刘勰沿用先秦两汉以人论文的思维习惯,在此篇中提出,作家的个性是形成作品风格的内在因素,包括“才”、“气”、“学”、“习”四个方面。其中“才”、“气”是“情性所铄”,属于先天因素;“学”、“习”是“陶染所凝”,属于后天因素。此外,《事类》也说到“才自内发,学以外成”“才为盟主,学为辅佐”,可见,“才”与“学”有内外之别和主次之分作品风格则包括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八体。这八体两两相对,是对各种基本风格特点的概括。在刘勰看来,作家个性与作品的风格之间是“表里必符”的关系,“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正如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中所说的:“体斥文章形状,性谓人性气有殊,缘性气之殊而所为之文异状。然性由天定,亦可以人力辅助之,是故慎于所习。此篇大旨在斯。”作品风格的确立是一个作家在创作上趋于成熟的标志,而决定作品风格的关键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即刘勰所说的才、气、学、习四个方面。对这四个方面,刘勰受魏晋以来才性论和曹丕文气说的影响,更重视才和气,因为它们是“情性所铄”,对作品风格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决定一个人的“才”和“气”的核心又是什么呢?是“志气”。刘勰说“才力居中,肇自血气。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情性。”可见,“志气”不仅在《神思》中是艺术构思的关键,而且在本篇中也是作品风格形成的核心。又《神思》亦云:“若情数诡杂,体变迁貌。”所谓“情数”即“情理”,也是“志气”的体现。由此看来,在《神思》之后继以《体性》,并不是偶然的。

如果说“才”和“气”属于先天的禀赋,那么“学”和“习”则属于后天的学养。刘勰说,“八体屡迁,功以学成”,“习亦凝真,功沿渐靡”。可见,学和习在作品风格的形成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他最后强调“学慎始习”,“功在初化”,初学者“宜摹体以定习,因性以练才”。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相比之下,刘勰的观点更加严谨周密,体现了他“擘肌分理,唯务折衷”的立场。刘勰把作品的风格概括为“八体”——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又进一步将它们归纳为两两相对的四组,即“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认为“八体虽殊,会通合数,得其环中,则辐辏相成”,除完全对立的两类之外,每一种风格实际上都可以与其他风格相兼,组合成新的类型。由此也可以看出《易经》八卦对他的影响。

不过,刘勰对于这八体的态度是有所不同的。他最看重的是“典雅”一体。这和他“宗经”的立场是一致的。所以他强调“童子雕琢,必先雅制,沿根讨叶,思转自圆”,指出先学习雅正的作品是八体中最根本的,可见他对“典雅”的重视。与此相反,刘勰对八体中的“新奇”和“轻靡”是有所批评的,“新奇者,摈古竞今,危侧趣诡者也;轻靡者,浮文弱植,缥缈附俗者也”。他在《定势》中曾批评“自近代辞人,率好诡巧,原其为体,讹势所变。厌黩旧式,故穿凿取新”,在《序志》中感叹“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诡”。两相对照,从用词上可以明显地看出褒贬。范文澜先生也指出:“彦和于新奇轻靡二体,稍有贬意,大抵指当时文风而言。次节列举十二人,每体以二人作证,独不为末二体举证者,意轻之也。”(《文心雕龙注》。)从美学理论上来讲,风格是与作家的创作个性相适应的表现在作品中的整体面貌,作品的风格虽然多种多样,但从根本上说,并无优劣之分。这八体既然是对各种风格的概括,那么它就应该是常见的、肯定的风格。刘勰不满于当时的文风,意欲纠正流弊,而把“新奇”、“轻靡”作为八体之一的同时又有所批评。这显然是不科学的。所以,有的研究者指出,对“新奇”不该贬低,与“壮丽”相对的不该是“轻靡”,而是“柔婉”。这些意见看来还是有道理的。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刘勰在本篇中所说的“体性”与现代的风格理论实际上并不能完全等同,因为他是把决定风格的成因归结为先天的“才”、“气”与后天的“学”“习”两个方面的。前者是“情性所铄”,个人是无法选择的,因而不易改变;后者是“陶染所凝”,个人通过有意识的努力是可以改变的。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它们大都可以分出优劣,所谓“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由此而形成的“体”就会有高下之别。此篇的以人论文,鲜明地展示出传统文论的人文蕴涵。

刘勰在《文心雕龙》专门论作家才能的《才略》中,还集中谈到了各个时代作家创作才华的得失与光采。他首先从“文气说”出发来看待作家创作才华的形成与特点,比如说枚乘、邹阳等西汉作家“气形于言”,说孔融“气盛于为笔”,说阮籍“使气以命诗”,说刘琨“雅壮而多风”。这说明他对作家才华的考察,是与他对文气论的吸取分不开的。刘勰充分吸纳了汉魏以来以气论作家关于才华与个性的观点。刘勰对作家才华的评价,亦从禀气各异、长短相依的特点出发来进行批评。如他评价司马相如,既指出他为汉赋之宗,辞赋夸艳,又批评他理不胜辞;称桓潭学富而才贫,长于讽喻但却短于丽辞;陆机思能入巧而无法制繁。这说明刘勰对作家才华的分析是从才性论的思维方式出发的。刘勰对作家的才华,是抱着珍惜人才、尊重人才的心态去看待的。他曾经赞扬刘宋统治者:“宋来美谈,亦以建安为口实,何也?岂非崇文之盛世,招才之嘉会哉?嗟夫,此古人所贵乎时也!”他认为统治者对于作家才华的重视,是促成文学创作繁华的重要因素。在《时序》中,刘勰就专门谈到了这一点。与刘宋时代保守派文人裴子野在《雕虫论》中对于作家驰骋才华、摈落六经的做法大为不满的观点很不相同,刘勰在《才略》中最后慨叹:

才难,然乎?性各异禀。一朝综文,千年凝锦。余采徘徊,遗风籍甚。

刘勰慨叹人才难得,而各人的性情不同,造成的才华各各相异,文采的多姿多样,宛如千年织就的锦绣。这显然是他对自身文才受到冷落、不为世赏遭遇的喟叹。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作家论中,他的《才略》可谓对作家天才的最为系统而全面的阐发,也突破了传统儒家以道德来压制文才的观点。

同类推荐
  • 苏轼诗词选(中国历代诗分类集成)

    苏轼诗词选(中国历代诗分类集成)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 一个人的国家记忆

    一个人的国家记忆

    全书分为九个篇章,写了三个城市、三个人物、三个历史事件,讲述了他们在共和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大庆:一个与共和国盛大庆典同时诞生的工业圣城。
  • 夜莺与玫瑰

    夜莺与玫瑰

    王尔德记叙的是生命里的美丽与哀愁——平凡生活里的爱,精神世界中的美,以及这两者的毁灭给人的心灵带来的巨大痛苦,突出了神性的救赎与归宿。王尔德不再重复王子与公主幸福地生活一百年的陈词滥调,也不表达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美好愿望,只用一种淡然超脱的口吻来讲述悲剧,借助人物交错的视角与眼光让读者听见渔人长长的叹息,夜莺最后命若游丝的歌声,小矮人哀哀的哭泣和他的心破裂的声音。他以不完美的童话反复叩问生活中处处存在的矛盾与悖论、影射现实社会的困顿与复杂,以曲折的方式展现他对艺术、爱情及人生完美而纯粹的追求。
  • 不可不知的文史知识(中国篇)

    不可不知的文史知识(中国篇)

    丛书以探求万事万物的知识为切入点,浓缩了读者应该知道的中外文史知识精华;以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历史资料,对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逐一展开,娓娓道来;集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内容包括古今中外著名作家、作品、文学人物、文体知识、神话传说、语言文字、俗语谚语、教育常识、新闻出版、称谓官衔、艺术、节日民俗、饮食、天文历法、山川地理、经济科技、邮政交通、竞技体育、历史知识等方方面面的文史知识。
  • 愿得一人白首不相离

    愿得一人白首不相离

    汉诗就像一朵暗自芬芳的兰草,朴实无华却最写尽人生百态。再没有哪个朝代的女人,会如汉时的女子那般敢爱敢恨,刚烈痴情。也再找不到那野性未褪,却温柔多情的汉子。用今朝的笔写汉时的情,迎面而来的,除了浓浓的烟火气息,还有那些让你心动的爱恨情痴。
热门推荐
  • 民国之锦绣梅缘

    民国之锦绣梅缘

    她们是同父异母的三姐妹,姐姐的生母在多年前意外死亡,自己成了别人的替罪羊,又在被动的情况下变成了妹妹的情敌,三人落入了被命运黑手操控的局面中。一次荒唐的误会让她替妹出嫁,原来丈夫竟是搞错了对象!缘分使她早已命定良人,一段惊世骇俗的爱恨纠葛,在三人的痴痴相望中拉开帷幕,到底谁才是她的良人。
  • 逆天狂女霸气重生

    逆天狂女霸气重生

    【女强、男强、一对一、爽文】身怀五系元素,本应是此诧风云的天子娇女,最后却落了一个天才变废材,被自己的夫君亲自送上了刑场。当星辰逆转,她再一次睁开眼睛,已经不再是那个任人摆布的傀儡。这一世她发誓一定要我只为自己活,她一定要翻了这天,覆了这地。说她嚣张?切!那是她有嚣张的本钱,有一个强悍的老爹做后盾,尊介高手做侍卫,契约魔兽一抓一大把。更有强悍的妖孽男常伴左右,她就是想不嚣张都难啊!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奋斗起点

    奋斗起点

    我们中小学生必须要加强阅读量,以便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以便广开视野和见识,促进身心素质不断地健康成长。但是,现在各种各样的读物卷帙浩繁,而广大中小学生时间又十分有限,因此,找到适合自己阅读的读物,才能够轻松快速地达到阅读的效果。
  • 2010年中国幽默作品精选

    2010年中国幽默作品精选

    本书共分五个部分:百姓喜剧、爆笑校园、职场幽默、名人幽默、笑事调侃。这些文章反映了2010年度我国幽默作品这个文体领域最主要的创作流派、题材热点、艺术形式上的微妙变化,同时,在风格、手法、形式、语言等方面充分多样化,注重作品的创新价值,注重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期待,雅俗共赏。
  • 掌上帝国之秦朝的变革

    掌上帝国之秦朝的变革

    坐看高富帅们尔虞我诈,利用矮矬穷们出谋献计,哪怕你年岁不在,只要有才,照样功高盖主,定会有你一片天地。最终渔翁得利者,才是笑到最后的霸主!
  • 染血妃子:沦为亡国公主

    染血妃子:沦为亡国公主

    他辱我、折我、打我、骂我,贪我、宠我、负我,最后还要我感激涕零,从青楼辗转王爷府,我是亡国公主,以最不堪的方式见到他。我恨他,挫骨扬灰,又怎么会真正的去爱。我愿流血亦不落泪,杀了他,杀不了就逃,逃不了就较量。最绝望的爱情,直到遍体鳞伤,江山与阴谋,爱情与责任,宁负君莫负天下!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随想录(全五册)

    随想录(全五册)

    巴金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直面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他愿意用真实的写作,填补一度出现的精神空白。他在晚年终于写作了在当代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随想录》,以此来履行一个知识分子应尽的历史责任,从而达到了文学和思想的最后高峰。本书堪称一本伟大的书。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经验来倾心创作的。没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没有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没有高度严肃的历史态度,老年巴金就不会动笔。他在书中痛苦回忆;他在书中深刻反思;他在书中重新开始青年时代的追求;他在书中完成了一个真实人格的塑造。
  • 皮克的情书:彭家煌作品精选

    皮克的情书:彭家煌作品精选

    本书是感悟文学大师经典,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本套图书格调高雅,知识丰富,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权威性和系统性,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陈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