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4700000017

第17章 秦汉思想对话与文艺批评(3)

取之业,天下大败;众掩寡,智欺愚,勇威怯,壮陵衰,其乱至矣。贾谊在这里对于秦朝的清算,并不只是针对秦朝的,而是对人类早期政治与文化幼稚病所作的反省。秦朝实行的法家政策,从某种意义上说来,是人类文明早期不成熟的表现,即重实利而轻道德,总以为实力可以决定一切,权力可以为所欲为,无往而不胜。这种狭隘的眼光,看不到文明与文化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从更深的层次来说,它反映出人们的价值观所在,就是人的生存是一种文化的生存还是生物的生存。在社会以强凌弱、道德沦丧、物欲膨胀的年代,生物的生存往往战胜道德的生存。韩非子说得很透彻:“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所谓“气力”也就是实力,而价值指向则是成就功业。所谓无毒不丈夫云云,就是法家人物与专制暴君的深层人生价值观念。在特定阶段,这些思想理论往往会奏效。在一定历史时期,作为野蛮表征的武力战胜文明是常有的事。西方人所说的恶是社会发展的杠杆也是这层意思。但是在社会进化与发展方面,暴力与实力却无法实现长治久安,只会加速社会的崩溃。贾谊指出秦朝之弊在于遗礼义、弃仁恩、专心于进取,虽然一时奏效,但是后果却很严重,导致风俗日败,内里已亡。贾谊在这篇上书中,接着笔锋一转,直指西汉继承了秦朝的一些弊端:

是以大贤起之,威震海内,德从天下。曩之为秦者,今转而为汉矣。然其遗风余俗,犹尚未改。今世以侈靡相竞,而上亡制度,弃礼谊,捐廉耻,日甚,可谓月异而岁不同矣。逐利不耳,虑非顾行也,今其甚者杀父兄矣。盗者剟寝户之帘,搴两庙之器,白昼大都之中剽吏而夺之金。矫伪者出几十万石粟,赋六百余万钱,乘传而行郡国,此其亡行义之尤至者也。而大臣特以簿书不报,期会之间,以为大故。至于俗流失,世坏败,因恬而不知怪,虑不动于耳目,以为是适然耳。夫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乡道,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俗吏之所务,在于刀笔筐箧,而不知大体。陛下又不自忧,窃为陛下惜之。

贾谊在这里毫不留情地指出,秦代的急功近利与抛弃礼义廉耻的做法在汉代被沿袭了下来,“曩之为秦者,今转而为汉矣”。可见,一种思想传统是不会随着朝代的转换而消亡的,它还会借尸还魂,在新的王朝与时代中滋生。因此,在新朝的建设中,这种思想文化的更新比起制度的建设更为长期与艰难。而对于这些,当朝君王往往是忽略的。新朝的知识分子则以其职责所在,能够对此有所察觉,以前瞻的眼光来提醒帝王,而对话则是他们对帝王加以提醒的方式。贾谊以其上书奏对的方式,向建国不久的西汉王朝提出清算秦朝所代表的急功近利、忽略仁义思想文化的遗毒,提出要改变这种状况,最要紧的是改弦更张,而建立礼义廉耻等基本的道德规范则是重中之重。他指出:

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父子有礼,六亲有纪,此非天之所为,人之所设也。夫人之所设,不为不立,不植则僵,不修则坏。《管子》曰:“礼义廉耻,是谓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使管子愚人也则可,管子而少知治体,则是岂可不为寒心哉!秦灭四维而不张,故君臣乖乱,六亲殃戮,奸人并起,万民离叛,凡十三岁,而社稷为虚今四维犹未备也,故奸人几幸,而众心疑惑。岂如今定经制,令君君臣臣,上下有差,父子六亲各得其宜,奸人亡所几幸,而群臣众信,上不疑惑!此业壹定,世世常安,而后有所持循矣。若夫经制不定,是犹度江河亡维楫,中流而遇风波,船必覆矣。可为长叹息者此也。

西汉全面清算秦朝的思想文化是从贾谊开始的,因而他的思想顺应了时代潮流。贾谊多次向最高统治者指出秦朝遗毒不可低估,为此他专门写了著名的《过秦论》,其中深刻指出:“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强调秦朝的灭亡乃是自己为之,非他人为之。而汉代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就是还没有建立应有的与西汉王朝复兴所匹配的基本道德规范,而新的典章制度如果没有道德规范的支持,则很难建立起来,即使建立起来也是不能长久的。贾谊提出:“若夫经制不定,是犹度江河亡维楫,中流而遇风波,船必覆矣。可为长叹息者此也。”贾谊的喟叹表现出古代知识分子特有的忧患,这是一种深刻而前瞻性的忧患。能够将这种忧患意识传达给上面的,在当时则是这种奏对方式。奏对中体现出来的对话意识与帝王的纳谏精神,是至关重大的。通过这种奏对,知识分子与帝王的关系得以协调。在基本利益一致的情况下,士人与帝王的关系能够沟通,得以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贾谊的这些想法虽然具有超前的价值与意味,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儒家将意识形态与制度建设混为一体的迂腐性。《汉书》本传记载:“谊以为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草具其仪法,色上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奏之。文帝谦让未皇也。”这段话说明贾谊是西汉礼乐文化与制度的最早倡导者,是士人中的佼佼者。在秦代余毒影响西汉初年时,能够首先站出来纠正秦代思想文化的偏失、开一代风气的,是贾谊。尤其是在利用思想对话的渠道来从事与帝王共建西汉意识形态与文艺观念方面,贾谊功不可没。当然,贾谊的悲剧也体现出中国所有年代知识分子的思想与命运悲剧。这就是他们的思想总是带有超前与理想的成分,总是会触犯某些既得利益者与保守人士的利益与忌讳,因而不可能不遭受一些挫折。相对说来,班固对贾谊的命运遭遇的评价,较诸司马迁过于用屈原来比方贾谊的评价要公正一些。司马迁在《史记》中将贾谊与屈原合传,突出的是他不得志与受排斥的一面,而对其上文帝《治安策》的事没有提及,忽略了他与屈原不同的对话情境,这种看法是片面的。班固《汉书》的叙述则要客观一些。班固在《汉书》本传最后的评论中指出:刘向称“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使时见用,功化必盛。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

追观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风俗,谊之所陈略施行矣。及欲改定制度,以汉为土德,色上黄,数用五,及欲试属国,施五饵三表以系单于,其术固以疏矣。谊亦天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班固客观上也指出了贾谊所代表的士人与帝王的关系既一致又矛盾的两面性。(司马迁在《史记》中,将贾谊与屈原合传,说明二人有相似之处。最后,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班固《汉书》本传中赞说:“其术固以疏矣。谊亦天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凡所著述五十八篇,掇其切于世事者著于传云。”苏轼《贾谊论》说:“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王夫之在《读通鉴论》卷二《文帝》中说:“贾谊、陆贽、苏轼之三子者,迹相类也。贽与轼自以为类也,人之称之者亦以为类也。贽盖希谊矣,而不能为谊,然有愈于谊者矣。轼且希贽矣,而不能为贽,况乎其犹欲希谊也。奚以明其然邪?谊之说豫教太子以端本,奖廉隅以善俗,贽不逮焉,而不但引傅梁怀王,王坠马毙,谊不食死。贽弗能也。所以知其不能者,与窦参为难之情胜于忧国也。周桂钿在《如何评论贾谊?》一文中将其与陈平作比较,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他们的命运与时代有关,不是个人所能掌握的。)贾谊劝说汉文帝施行教化,总结三代与秦代治乱,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虽誉为古圣贤未过也。汉代实行移风易俗的政策与贾谊的建言有着直接的关系,表现了西汉初年的统治者思想与士人有相一致的地方。但是贾谊提出的一些儒学的礼仪制度,与时代明显地不合拍,显得迂腐不切实际。这又显示出士人与帝王的关系总是有着天然的矛盾之处。奏对中体现出来的这些微妙之处,影响到贾谊所代表的士人与帝王的复杂关系。后来董仲舒与司马迁的骚体赋以及东方朔等人的对答体的赋文出现,就进一步将这种复杂心态婉曲地表现了出来。贾谊的遭遇因此不能简单地说就是不遇。“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班固的这些评价应当说是公正的。贾谊的思想对话,意义在于开拓了士人文化继秦之后的进一步与上层的沟通,使包括文艺批评在内的西汉思想文化向着原始儒家的方向进化,深入到人性的奥秘,将秦朝所中断的三代文化在西汉的思想文化建设中延续了下来,将思想文化的建设延展至人性的建设方面。

二、董仲舒与汉武帝之对话

秋风起兮白云飞,

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

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

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

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汉武帝:《秋风辞》。)

到了西汉武帝与董仲舒所处的年代,这种对话语境有了新的进化与发展。

当时的情形是,汉武帝以其雄才大略,欲内外进取,建功立业。文景之时,西汉王朝处于休养生息的时期,许多问题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未暇考虑。及至汉武帝时,各种条件开始成熟,同时面临的矛盾也日趋激化:一方面是匈奴的侵犯日益严重,武帝开始了大规模的反击,另一方面则是诸侯的不臣与异议日渐加剧。汉武帝与士人的关系也明显与文景时不同。汉初文景之治时,由于国力的衰弊,虽经贾谊等人力倡制礼作乐、实行教化,但是由于一些元老大臣作梗,最终搁置下来。迄至汉武帝时期,由于内政与外交的成功,这一制礼作乐的要求才被提到了议事日程。汉武帝不愧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帝王,他看到了要建立长治久安的专制帝国,就必须从教育出发打下基础,而这一切工作首先依靠的对象则是儒士。由于经过汉初几十年的积累,儒士至此时从人员到学派均有所壮大,书简也日益丰富,学习儒学的儒生与教授儒学的博士官队伍不断壮大。这些都说明被秦代残酷迫害的儒士群体开始起死回生,走向壮大。他们不知不觉地成为一个堪与帝王相抗衡的学术与知识群体。另外,汉初至武帝时期,传统的四民社会开始形成。所谓“四民”亦即工商士农,他们既受统一的专制皇权的统治,同时亦有自己的独特的利益诉求与表现。利益与思想文化的分层,在司马迁的《史记》与班固的《汉书》中记录得很清楚。儒林、游侠、商贾、官僚、贵族、诸侯、文士,甚至地位卑下的倡优,均登上社会的舞台。而其中儒林更是沿着学而优则仕的通道进入官僚阶层,开始成为帝王的宰辅人物。当然,他们与帝王本质上依然有着矛盾与冲突。

儒士与帝王的关系与贾谊时代相比,更加趋于复杂化。从矛盾的主体帝王的角度来说,武帝是一位内多欲而外施仁义的人物,集儒家与法家思想于一体,个性雄忍猜忌,喜怒不定。(“独尊儒术”的汉武帝是典型的“儒表法里”,大臣汲黯曾当面加以指出。《史记·汲郑列传》载:“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这种儒表法里的帝王心术,乃是西汉皇帝的传家宝,元帝做太子时,就向宣帝建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则训斥他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这就增加了士人与其相处与对话的难度。汉武帝时期的士人命运相对于汉代任何朝代来说,都要反复无常,变数特大。从士人来说,这一朝代名士层出不穷,他们的能量与人格较之两汉任何朝代都要强悍有力。汉武帝也以此为荣。因此,强者应对强者,他们的关系是不好处的。有的彼此之间的关系永远是一个谜,比如汉武帝之于司马迁,甚至成为后世文艺作品中演绎的对象。与此相对应的则是他们对话方式的丰富多样化,人文蕴涵进一步加深,精神进一步走向多元化。但是矛盾的尖锐与复杂却也导致对话的深入,不仅有着公开的奏对方式,而且士人与帝王的关系通过解嘲这一类的语体而得以展示,出现了新的对话方式。

董仲舒与汉武帝的以天人三策为核心的对话则是典型。其中思想文化的应对对以《诗大序》为代表的汉代文艺批评形成了直接的影响。其时汉武帝所代表的西汉统治者面临着巨大的思想与制度建设上的难题。一方面汉代面临着与文景时代相比更为尖锐激烈的矛盾,因此,必须采用非常手段,特别是战争与武力来抗击匈奴,儒家的仁义学说只能被有限地利用;另一方面,由于当时淮南王所代表的政治与思想异己力量,运用道家思想来批评汉武帝的统治,百家纷起,思想杂乱,汉武帝欲维护中央专制王权的声望与权威,就必须统一思想。因此儒学与儒术又是必须加强的。这就造成汉武帝与儒士的复杂关系,一方面要利用儒士来出谋划策,另一面则对他们心存忌惮,防止他们利用儒术来控制朝政、左右舆论。这种微妙的关系,使得对话机变无穷,也因此加强了思想对话中的人文蕴涵。《汉书·武帝纪》中记载:

五月,诏贤良曰:“朕闻昔在唐、虞,画象而民不犯,日月所烛,莫不率俾。周之成、康,刑错不用,德及鸟兽,教通四海;海外肃慎,北发渠搜,氐羌徕服;星辰不孛,日月不蚀,山陵不崩,川谷不塞;麟、凤在郊薮,河、洛出图书。呜乎,何施而臻此与!今朕获奉宗庙,夙兴以求,夜寐以思,若涉渊水,未知所济。猗与伟与!何行而可以章先帝之洪业休德,上参尧、舜,下配三王!朕之不敏,不能远德,此子大夫之所睹闻也,贤良明于古今王事之体,受策察问,咸以书对,著之于篇,朕亲览焉。”

这段记载颇有意味,表露出汉武帝作为一代雄主的彼时心态。它从两个方面透出当时的信息。首先,汉武帝非常清楚地意识到,要成就大业,必须弘扬传统,充分开发与利用三代之文化传统资源。他意识到没有文化与政治传统的接续,要想成就伟业是不可能的。这是由中华民族的情性与心理特点而决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秦始皇的愚妄之处在于他不自量力,竟然想要推翻整个民族文化传统,以为凭借暴力就可以统治人心、成就伟业,结果身死而留下笑柄。汉武帝的智商当然没有那么低下。他要自觉与前人接榫,以三代圣贤作为自己的精神文化与政治统治之楷模,表明自己追步前人的意愿。其次,他自觉地表示自己愿向那些饱读诗书的贤良求教,咨询回复古道、振兴国家的大政方针。这表明皇帝有意识地要与士人对话,主动开辟这条通道。不管汉武帝的本心如何,以及后来他是否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但是他的表态对于士人的涌现,毕竟起到了召唤的作用。《汉书》的作者班固这样说:

同类推荐
  • 不安之书

    不安之书

    《不安之书》,也曾译作《惶然录》,是葡萄牙著名作家费尔南多·佩索阿晚期随笔结集,也是一部未完成之作。里面的许多篇章也不像已经完成的篇章,甚至还有留着空白等待填补之处,但是全部加起来,却能完整地描绘出一个人的灵魂。此次是《不安之书》完整版中文译本首次面世。对于喜欢佩索阿的读者来说,这本《不安之书》就是他在华语市场上失落已久的经典之作,又将打开一扇我们窥见佩索阿浩淼哲学宇宙的大门。
  • 哲理小语(少男少女文摘修订)

    哲理小语(少男少女文摘修订)

    《少男少女文摘丛书》汇集的是近年来写得最优美真切、生动感人的少男少女作品。这里有少男少女们初涉爱河的惊喜、迷惘、痛苦和走出“误区”挽手无怨的历程,有对五彩纷呈的世界特殊的感受和选择,有在升学压力之下压弯了腰的哀怨和对父辈们关于人生关于命运关于社会的认从与反叛。
  • 折射的光斑

    折射的光斑

    戴子写的虽然是成都,但一花一菩提,这是接地气而又厚积薄发的作品。作者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对故土挚爱的情愫在审美创造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春秋笔法,不遗忘,不遮蔽,《折射的光斑》由戴子著,表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戴子有历史书记官的气象,一叶一世界,我们感到的却是世纪沧桑和整个当代社会的历史性变革
  • 苏轼诗词选

    苏轼诗词选

    从苏轼2700多首诗、330多篇词中精心选取了诗词精品,依创作时间先后编排、并详加注解。读毕斯编,于苏轼诗词,可称观止。苏轼为北宋文学大家,在诗词文等多领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其诗与黄庭坚一起,被目为“宋诗”的代表;词则另辟蹊径,于剪红刻翠外别立一宗,成为词界革新的领袖。
  • 彼时少年

    彼时少年

    许多灵感与文字都是在深夜里涌现出来的。它们仿佛是暗黑天幕下不经意绽放的烟花,绚丽而璀璨。
热门推荐
  • 妾本无双

    妾本无双

    任人宰割?开什么国际玩笑!你们不仁,就别怪我心狠!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比杀无赦!我上官怜儿算不上喝血吃肉,但也绝不是吃素的!夫君强大,那又何妨?欺身压相公,退可诱官人,谁叫夫君这般甜。【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总裁的丑妻

    总裁的丑妻

    她只是全身全意的去爱他而已,为何老天却要如此对她?一次事故中,把她仅仅骄傲的容貌无情的夺去了。失去了容貌,他更不会正眼瞧她一眼。甚至厌恶她的一切。好吧,老天既然要如此对她,疯一次又何防?该死的,竟然把他当作亲哥了?“滚开,臭女人”他对她绝不宽恕“哥”一副可怜巴巴的样子,那声声敲人心窝。这声音简直要人命,声声叫得他心烦意乱,恨不得一掌拍死这个聒躁的苍蝇。要不是看在她还是他的丑妻,他早就甩她几耳光然后赶出家门管她生或死。不爱她也罢,没了容貌又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她已经无所谓了。你再娶一个女人回家,她没意见。在她面前恩爱,她当没看见。只要满过十个月,她就能彻底的离开他,然后永远不相见。为了这个念头,她什么都能忍。——————————我是丑陋的分割线——————————————奈子最近在填此坑,有兴趣可移驾至:折翼蝶之涵妃传送门:本文女主灵魂穿越,而且还是历史上不存在的朝代(奈子:只是为了掩饰你的历史没学好吧!)好吧!真相了!属性:慢热!但耐心看下去定有不少惊喜!女主:外冷内狂不喜勿入!——————————她莫小玲是黑道上闪闪耀眼的才女,继承父亲的心狠手辣却也为他动了少女之情。一场阴谋,一场捕猎游戏。到底是她莫小玲输得彻底。未婚夫是狗日的条子派来的卧底,她的婚姻、她的幸福如同她那颗刚要敞开的心碰的一声碎了!他杀了父亲,带着血红的星眸,低凝…眸里没有闪过片刻犹豫,朝着莫小玲的脑袋开出一枪…莫小玲说过,她会让他死无全尸!前世恩怨还是情仇未报,轮回相遇还是老天助她…总之,她就这样穿了!——————————————穿了就穿了,为何当今圣上竟然长着一副与未婚夫同样的容貌?莫非他也穿了?那正好,她拔刀刀刃向他刺去!管他是什么国君,她要他死!——————————————宣传至此,多谢捧场!祝君愉快!满腹而归!
  • 李主任的一天

    李主任的一天

    无为,原名赵亮。甘肃平凉人,定居广西北海。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周家情事》。广西作家协会会员!
  • 东北狐仙

    东北狐仙

    都说世上有灵异,年少时的我对此根本不信,有灵异了不起啊,我信科学!真有灵异的有本事来害我啊。结果做人不能太装,当我被黄皮子摄去了魂魄时我才真正相信世上有灵异。幸好得到我家的保家仙狐仙的帮助,才不至于魂飞魄散,捡回了一条命。黄皮子好端端的为何要害人?幕后的幕后又是谁在操纵?为了揭开这一切,我拜了狐仙为师,从此走上一条无法回头的不归路……
  • 迷离半夏空白

    迷离半夏空白

    ,讲叙一个80后的成长史。万千一事无成道路中的一条羊肠小道之路
  • 世界军事百科之战争元凶

    世界军事百科之战争元凶

    军事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强大和稳定的象征,在国家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全面而系统地掌握军事知识,是我们每一个人光荣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我们进行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
  • 随身带着魔兽人族四英雄

    随身带着魔兽人族四英雄

    当山丘、圣骑、大法、血法集中到一个装逼青年身上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你懂的。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爱妃要出阁

    爱妃要出阁

    一位、两位.好吧,竟然背着她娶了这么多位老婆,就算他是堂堂什么狗屁皇帝,她也不答应原谅她。“这是什么?”接过那张惨白到让他发指的东西,粗略地看了看,有些不满地扔到地上,带着丝丝怒气问道。“皇上不识字吗?我要跟你离婚!”皇上,有什么了不起的,上天真的有好生之德吗?竟然让她穿越成为了别人的妃子,偏偏谁不好穿,却是这么一个风流成性的皇帝,就算他长的多帅,那也不应该这样。离婚?那是什么东西?眉头轻皱,尴尬地捡起地上的破纸,又重新仔细地看了一遍。“不同意!”休夫?这个女人病了一场难道把脑袋给烧坏了吗?“我管你!”嘴巴上扬,得意地跨出了御书房。明天——本小姐重新寻找帅哥。嘴角扬起一抹肆意地微笑,眉头轻微皱起——因为那张纸上最后一行字写着:万水千山总是情,红杏总是要出头。一张、两张…………………“秀儿,都贴好了吗?”对着那几十张字,林俐有些不悦地挑起了眉头。“小姐,都准备好了!小姐,真的要这样做吗?”秀儿虽然不懂小姐的心思,但毕竟她是小姐自己是奴婢,但那样做是不是有点太对不起皇上了?“当然要,为什么不要!好了,秀儿,我们回家,然后等着那些帅哥自己找上门!”哈哈,扬天大笑,转脸,扭头,漂亮的转身,往身后走去。帅哥,帅哥!从此,我林俐也是名花有主喽!!!“征婚启示?这女人想做什么?”本以为让她出宫,让她知道江湖的险恶然后自愿回到自己身边,却不想她竟然在外面征什么婚。要不是雨声拿着这张纸交到自己的手里,恐怕他还一直被蒙在了鼓里。“皇上,是否需要什么手段让贵妃回宫?”见水云痕有些不悦,他也只是低头问道。“不用!朕自会解决!”手中的纸被撕成碎片,嘴角的笑意却也阴险。爱妃,要征婚吗?朕会成全你!~!无缘无故被骗回宫,不仅水云痕没有死去,反而比以前活的还要好。好,不让本小姐出宫,本小姐让你知道什么叫做“无敌”“皇上,妾身要您!”羞红的脸蛋在水云痕身上直蹭,玉纤的手臂环住水云痕的腰部,娇滴滴地说道。“皇上,既然她要您,您就跟了她吧!”林俐的声音吓傻二人。“滚!”一脚将床上的女人踢下床,本是应该怒气地他,却对林俐温柔不少。“爱妃,吃醋了?”“吃醋?皇上,不妨告诉你,我林俐从小到大,还不知道吃醋二字怎么写呢!我这次来,只想告诉皇上,不论您去哪,我林俐就一定跟到哪,直到您答应我出阁为止!”恶心的扭过头,以妨不小心出拳伤了那张俊美的脸。
  • 三国之汝南陈伯至

    三国之汝南陈伯至

    他,非是穿越男但他,是穿越男之后他是小地主,他是名将之兄长看他如何在门阀偏见,士族垄断的东汉末年渐长渐强没有王霸之气没有显赫之名只有严酷的冷兵器社会他不是一开始便是社会的中心又如何从“看客”变成主角的呢且看他如何书写这部悄然改变的史书。